瓦乐莉:铭添,写得如何?
添仔:有一些新的想法,还在整理。
瓦乐莉:这是我早上煮的咖啡,一直忙到现在都忘了给你,不知道味道还行不行。
添仔:谢谢。
有人说过,“咖啡经过烹煮,生命就只有十分钟”,为什么过了一天,这味道还是这么的香?
瓦乐莉:这是加拉巴哥海龟豆,产量很少喔。
添仔:这味道非常醇厚,进到喉咙里特别甘醇,香气都冲到我脑门了。
瓦乐莉:我是用日本河野流的冲法,冲煮时间虽然久,可是可以萃取它最丰富的层次。
添仔:难怪那么好喝。
瓦乐莉:你喜欢的话,以后我天天煮给你喝。
添仔:这样好吗?
瓦乐莉:只要你喜欢就好。
铭添,你想上我吗?
添仔:我今天就想。
--闭结:我……我做……做这个……你们……阿月(阿乔妈妈):我们不怕你是做纸扎屋的,你做的是好事,有什么好怕的?
闭结:你……老公……他……阿月:我老公,在阿乔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他在工地工作,为了多赚点钱买房子,认真到过劳,有一天精神不好,不小心从上面跌下来,就这样走了。
阿乔:妈妈也是一直照顾我,才不敢交男朋友。
阿月: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又没钱,谁会想要?
闭结:我……我做……纸扎屋也……交……阿月:闭结他做纸扎,觉得女生会怕,而且他也没钱,就一直没交女朋友。
(闭结点头)闭结:我们……我们人一……一辈子,买,买……买……阿月: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一间房子。
闭结:我做……纸扎屋给死……阿月:闭结他帮往生的人做纸扎屋,帮他们完成生前没办法完成的事,过世之后,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息,离开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遗憾。
阿乔:闭结,你喜欢我妈吗?
闭结:我……我……我认……会认真……阿乔:妈,他说什么?
阿月:我……我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阿乔:可是他说什么你都知道啊。
阿月:我……就……阿乔:怎么连你也结巴了?
阿月:他说,他说会认真……闭结:不要……阿月:他说会认真那个啦。
--我事后问电风:为什么要跳下去?
他只有懒羊羊地回答:“就想要跳。
”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是来自一场大爆炸,它产生了时间与空间,但大爆炸之前,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
我想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花很多时间,找寻人生的答案,但说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对大多数的男性来讲,年少时,心里都会有一位女神,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女神,渐渐会消失在心中,但有的人的思念并不会消失,最后,就是将她们请到神桌上面侍奉,偶尔想起来的时候,从脑海里拿出来膜拜。
对罐头来讲,校花早就和他家的祖先摆在一起,实在不应该将她从神桌上面请下来,毕竟,仙女下凡,一切都会打回原形。
失去了距离,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年轻时的我们,时常说到未来,以为总有一天,会衣锦还乡,开着名车,娶一个娇妻,住在豪宅里。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身上有一双翅膀,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展翅高飞,但过了40岁,慢慢可以理解,原来我们其实只是一只鸡。
1980年生人的金总名下两套房,燕郊那套老人住,百子湾一居室为孩子北京上学占个名额,每月还贷加公司房租支出差不多三万左右,2020年因疫情公司业务发展不好,员工减半,客户也和他本就稀疏毛发一样所剩无几,为减少家庭不必要矛盾,他选择每天步行下班回家,严格控制与媳妇相处时间。
年中呢,大学同学老汪联系金总,老汪一直在做旅游,往年市场火热,搞搞线下展会能拉不少叔叔阿姨,今年却异常萧条,投奔金总也属无奈。
毕竟自个通州房子要还房贷,媳妇也才刚失业。
金总一见到同样发量的老同学很快亲切如昨,仗义收了老汪做销售,不过无底薪,老汪犹豫片刻还是勉强接受了。
老汪这一来就带来了当年金总暗恋的班花陈姐离婚的消息,金总一听就走不动道了,放佛少年那股劲又回来了。
话说当年追班花的人不少,金总个子不高,班花到毕业也没记住他。
班花很快就从保定到北京了,几人吃了饭,金总就带班花来公司转了转,为此之前还特意重新装修了办公室,哎,男人啊!
当下金总掷地有声的给了承诺,表示重金留班花上班!
这挺直了腰板把他给高兴的啊,当天回到家讲话都不自觉大声了起来,媳妇也奇了怪了。
最终呢,还是没能如愿留住班花,因为同一时间另一个来自天津的男同学开出更高条件,班花连招呼都没打就坐上了京津城际高铁。
不知是巧合还是心灰意冷,隔天金总在回家的路上狠狠摔了一跤,之后一周都没来公司。
眼见公司业务一日不如一日,去年金总就萌发了合租办公的想法,将办公室工位挨个出租,减少房租开销。
很快做手机业务的魏总入驻了进来,魏总是搞实体店面的,有大品牌代理权,今年因为特殊原因,实体店铺也空前的难做,跟着企业家老丈人参加了几次大佬团拜会后,在高人指点下准备进军电子烟市场,一时间斗志高昂,几番折腾后发现,品牌该入驻该代理的区域已经被人占的全全的,留的市场份额极小,再一次陷入了创业的迷茫中,先天性鼻炎似乎也更严重了,只是爱开会的毛病并没有减少,只是他不断打着喷嚏,底下员工不断捏紧口罩。
这是题外话,再说回金总。
休息期间,金总帮做医美的小姨子解决了一大麻烦。
怎么说呢,小姨子当年和妹夫是金总介绍成的,去年离婚了,闹过一阵消停了,不想事情才刚开始,离婚后,妹妹很快结识了一位做金融的年下男,两人火速热恋,火速领证,这搞金融的呢自然脑子好使,忽悠着妹妹婚后燕郊贷了款买了房买了车,这爱情的新鲜劲一过啊,年下男就露出了家暴的迹象,等妹妹反应过来已经鼻青脸肿了,这不又闹着离婚嘛,叫来了金总和创业失败在开网约车的前夫一起,好说歹说才算有点结果,与年下男达成和离。
这金总虽然技术出身,可嘴确实厉害,一来二去与年下男混成了朋友,七月的一天,年下男说有个企业家会,花重金给金总报了名,金总一听有潜在客户眼睛立马亮了,提前准备好了PPT和名片资料。
会议现场是个可容纳百人的厅,前台签到处礼仪在特别高大上的弹着古筝,时间一到,大门两旁站的身着汉服小姐姐摇起了课铃,进场关门后灯光就着禅乐暗了下来,一位道士出现在主屏下,接着大厅四周点起了檀香,在一片云里雾里金总听了四个小时道家学说,刚想结束,一位和尚再次登台,又过去四个小时,最后上来一位占卜师,一对一现场算卦,如此折腾了一夜。
你要猜了,这到底是什么会呢?
是的,没有悬念,这是卖墓地的会销。
一阵疲惫后,金总顺道回了趟燕郊的家见了爸妈,一出小区准备扫健康码,咦?
怎么变红色了?!
问完小区工作人员才得知,自当天开始燕郊受疫情影响,所有人员需在家隔离,无必要不建议返京,心想,得嘞,这次还回不去了!
正巧媳妇发语音来了,让金总记得联系上次来家的英语外教,金总气到忍不住回了个电话,还没开始骂,媳妇先将一军,说,等会,先等会,我正在抢薇娅直播间面膜呢,挂了挂了。
此时,门卫递给金总一根烟,不抽烟的金总绝望的抬头看了看,天,突然就下起雪来。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咖啡经过烹煮,生命只有10分钟。
”“我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但任何事情都不如意。
”“科学家说宇宙的起源是来自一场大爆炸,它产生了时间与空间。
但在大爆炸之前,可能就只是一片混沌,我想人生也是一样,我们花很多时间找寻人生的答案,但说不定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人到中年,我们慢慢理解,原来我们其实是一只鸡。
”一个叫“蒋中文”的人做着台湾市长,一个叫“没一元”的人做着公司经理,一个叫“无明天”的人高喊着明天要更好,一个叫“闭结(必结巴)”人不再结巴,一个叫“罐头”的人幻想没有保质期的情感,一个叫“电风”的人想着靠认真努力去改变生活,一个叫“麦娜丝”的人果真做着最低贱的事。
黄导还是普拉斯的风格,精心构思的黑色幽默,平淡又戏谑的旁白,只是换了彩色的画面,不一样的画幅。
只是这次更偏讽刺喜剧,没有多深刻的思想内核,更像是一个中年男人半夜做梦梦到的往事,中年丧歌。
可又那么真实,心酸。
我很喜欢他请的配乐,总是应景,也很喜欢他的构图,还是应景,也很喜欢那根带点无厘头的神经,贯穿在剧本的始末。
我还是个青年,可我看完会想,他们四人总还有个伴,可以在午后老琼泡沫红茶专卖店,闲坐一下午,抛掉生活主旋律的忧愁和烦恼,而我没有。
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不幸,可又是幸运的,至少有个地方可以卸下重担,轻身前往。
电影当然是赞的,和大佛不相上下~这样日常又荒诞,多情却无情的电影,似乎只有被人遗忘的湾湾才能拍出来。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我似乎爱上了闭结,刘冠廷把他的小心思小可爱演得恰到好处,如果阿月是看上了他温柔善良体贴,而荧幕前的我对闭结则产生了奇妙的性张力,想和他在纸糊的房子里做爱,想听他结结巴巴地呻吟,想看他对我傻笑……闭结死了,那些被生活锤得面目全非的中年人啊,包括我,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大家都把《同学麦娜丝》当作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
电影里的四个男人在年龄上可能已经到了中年,但从文化层面看,他们还只是年轻人。
中年危机应该含括婚姻问题、家庭矛盾和事业瓶颈等一系列问题。
在《同学麦娜丝》里,只有添仔结了婚,电风才刚步入婚姻殿堂,闭结和罐头都未婚。
即便添仔已经结婚,但也还没有孩子,怎么能称得上中年呢?
中年危机的本质应该源自人认清现实之后又无力改变现实所带来的绝望和无奈。
而《同学麦娜丝》里的四个男人,显然还没有真正地认清现实:添仔依然做着虚幻的电影梦,走入仕途也属阴差阳错;电风虽然稳步事业,但他与老板的争执说明了他还没弄清职场的潜规则。
更不用说闭结和罐头了,罐头的心智还停留在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中,但他发现高中时的梦中情人坠入风尘,他为此伤心落泪。
对生活有这种浅薄认知的人怎么能称得上中年人呢?
他们顶多算尚残存着些余理想的年轻人。
只有在年轻人踏入社会,不断遭受来自现实的捶打,对现实的考量开始超过对理想的追求,这个时候他们才算真正步入中年。
年轻人总是先忠于理想,再面对现实;而中年人正好相反,甚至于理想在现实的规训面前一步步消失殆尽。
《同学麦娜丝》甚为可惜的地方是取消了对家庭维度的探讨,使得我们对四个人物的糟糕处境缺乏一种根源上的认同。
他们到底来自怎样的原生家庭,承受着多少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重担,才会走到现在这步?
电影对这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都没有做交代。
上无父母需要孝顺,下午儿女需要抚养:这其实更加像是一种年轻人自由自在的状态。
所以我还是不太认同《同学麦娜丝》在探讨中年危机,它顶多是对年轻群体的刻画。
这类年轻人的状态不是台湾社会独有,而是全东亚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那是一群步入社会不久,或步入社会很久但还没有被社会裹挟的年轻人,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
年轻人的困境才是这部电影引发我们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
基于纪录片《唬烂三小》改编的剧情长片反倒附上"minus"的后缀,相比由《大佛》扩充为《大佛plus》似乎没那么顺理成章了,不过细究《同学麦娜丝》与《唬烂三小》的关系,minus不单是同plus间的打趣调侃,也确能拾掇出减法的形意。
形式上从纪录片到剧情片,需要在摄影机与真实的距离上作减,这与短片扩充为长片的加是对立的。
而《唬烂三小》可再细分为纪录片中的私影像,生活流记录的水流云在和社会议题纪录片的抽丝剥茧很难相提并论,前者相比后者,转译为剧情片的难度也会更高。
况且,黄信尧还不愿意牺牲对台湾社会的讽刺,《同学麦娜丝》中的黑社会、伪精英、愚民之政、避世之宗教仍一应俱全,而这些在《唬烂三小》中均不曾出现。
那么只好在本已远离真实的影像中唬烂三小,毫不节制地加注导演旁白,自己揭露闭结之死的暗示——见到老李、不再口吃,亦或者结尾更极致地下场打主角,导演在此的旁白/行为实际上让他成为了自我叙述的评论者。
在旁白和影像同时出现的大量时刻中,叙述者—评论者的拉力被摆上台面。
不由得让人猜测,创作者在从私影像到剧情片的转译过程中发现无法融洽处理社会表达与纪念友情的关系,亦可说是对角色的纠结态度,索性要亲自下场终结它们互相之间的渗透。
内容上的减法则更明显,《唬烂三小》的素材看似排布在混乱的时间轴上,但这样略带粗糙的编排反而有助于我们想象片中每个人在镜头以外的生活经历。
《同学麦娜丝》则将前者的素材元素重新置换、编排进四个角色——杰仔葬礼上的纸扎奔驰,天尊的债台高筑,保险理赔的职业身份,家铭敲砖看质量、冠龙连抽两支烟避免影响睡眠品质的理论,这些浑然天成的生活记号亦被作为描绘台湾平民阶级图景的一部分截取利用。
另一边,黄信尧像周星驰在《新喜剧之王》中「拿来」夸张的烂表演邪典化讽刺国内明星一样,「拿来」台湾商业广告的情节略带戏谑地展现这些幻梦对平民造成的影响:绿色家园展厅里盯着屏幕马桶沉思的添仔,据说在构思剧本,已足够怪诞。
下一刻就和委员助理用着像从不知哪个咖啡广告抄来的台词调情,这是暗自讽刺同行导演的脑子被桃色和广告麻痹了么,开场提到的甜蜜生活的老板钟孟宏可不就是电视广告片出身的。
与此般前后联动情节类似的还有,蒋市长在屏幕前喊着夸张口号制作市政广告,下一刻就被委员叫去厕所商议,就因为厕所没有监视器啊。
民众生活充斥着无数屏幕,然而掌握权力的人总有办法找到阴暗角落媾和共谋。
又或者,屏幕本身就是权力——巨型选举海报,结尾更直白的房地产广告,这些不过显性的压迫,罐头幻想中仍是经典广告场景和加藤鹰的能力,难道这种喂养不是更隐性的权力展现吗?
导演的飞踹正如结尾的次序安排,只能是赛博时代之前最后还有方向的愤怒。
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只能去呼吁相关统治阶级电影毕竟不是济世良药 只是一片阿司匹林…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天气的变化气温下降冬天冷,是为了让我们感到周围人的温暖,是多么的珍贵/如果说时间是电影的核心要素,那么电影则是“玩弄”时间的艺术。
在电影里,时空可以被重塑、被无限拉长或者缩短。
这种光影艺术本身,就蕴藏着无尽的浪漫与神秘。
“电影艺术是现实的延伸”,在现实中,并不知道所看到的那些经典影视剧拍摄中经历了怎样的困境,但是在电影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情感不断推进之下,会让感受到了这种绝境下的相互扶持与相互理解,困境下的感情在导演细腻的表达下,精准地击中内心脆弱的那根弦。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寻求答案:罐头在寻求到来的爱情,电风在寻求美好的未来,闭结在寻求安稳的生活,添仔在寻求变化的人生。
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人生的加法,到头来却发觉人生并没有答案,又或者说,答案本就混沌不清。
不要在《同学麦娜丝》中去寻找人生哲理,因为哲理不在电影中,而在你的生活里。
带着一颗看荒诞的心,看着荒诞不经的电影,感受这电影中或许也正发现在现实中的荒诞不经的人生百态❗️
1.黄的表现手法充满个性大量的旁白,把画面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道出来,遗憾的是并没有最为巧妙,甚至会显得多余和重复。
2.主题:人生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片混沌。
这是电影后半段,电风在公司与经理发泄完后,跳入湖里之后的旁白。
这句话结束之后,闭结开着卡车,远景中他透过车窗,随着背景音乐歌唱着,也许那一刻他以为他终于可以不结巴了,阳光挥舞着,就像梦境一样。
当然只有我们知道,这是他死前的“回光返照”…四个人,四段交错的人生。
有人怀揣着电影梦,却握着一张只差尾号数字“4”的彩票,以四号委员候选人的名分去拼了命地竞选,谁都不知道他每天对着画着马桶的墙壁,到底是不是在苦想剧本。
他的未来像名字一样,向着“明天”,殊不知他姓“吴”。
有人爱慕着学生时代的女神,阴差阳错与她在某时某刻相遇,用不一样的眼神望着。
却因为女神成了“女郎”而痛苦。
昏暗的红光下,他一瞬间消失在镜头中,殊不知他选择离开,花了多久…电影结尾,电影梦贯穿始终,女神也永远地成了幻想,结巴终究是好了,一直努力,把结婚这件事绝对是做的很完美了。
混沌之后,不就是宇宙的开始吗?
抱歉,这部片,不剧透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内心的喜爱,以下严重剧透,如果没有看过片子,请不要往下看。
…………………四个同学,最后死了一个,一个背叛了初衷成为了人人可恨的政客,一个丢掉了工作,一个精神世界崩塌,失去了女神。
哦,对,麦娜丝就是女神,也是妓女。
影片荒诞部分有且不仅限于:影片不仅多次导演贡献画外音,最后导演从画面里跳出来殴打变成政客的叛变友情的同学。
纸扎屋变身新房,四个朋友居然还在里面打牌,且纸扎屋还有窗户,窗外看出去还有富士山,浪漫。
闭结死于一场误会,黑社会寻仇误杀了他。
其实在前面大概一个小时,我也有点看得昏昏欲睡,毕竟真的如流水帐般的不紧不慢甚至涣散的回忆录,实在是有点熬人,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我相信后面会好看起来,果不其然,后面的荒诞和现实交错的部分,讽刺和揶揄让人又笑又哭的部分,依然很台湾,也非常的黄信尧。
其实中年题材非常难拍,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人吐槽男权,吐槽夹带私货,吐槽油腻。
可《麦娜丝》上来先把自己批判一番,站在了道德的至低点,这点真是绝妙,制高点都给观众了,我就摆烂,然后在烂泥里开一朵花。
其实我真的在电影里看到了很多现实的影子,不管是只能供奉在神龛上的女神,还是不会拍马屁导致的工作不顺利,以及政客们肮脏的嘴脸,刻画的看似没有新意,却又浑然天成。
其实我真的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理想主义的东西,不管是男人之间的友情是可以选择陪你一起在烧给死人的纸扎屋里一起打牌,还是真的善恶有报,坏人终会下地狱。
这些都是很珍贵的东西,珍贵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还有这种东西。
我和影片里世界上第一次有导演在电影里出境打人一样,也可能是第一次用了四个“其实”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全片最打动我的一幕,闭结说他搬新家,然后邀请朋友们去他自己做的一整套纸扎屋的场景,不亚于《大佛普拉斯》里,我们看到捡垃圾的肚财,在垃圾堆一般的住所里布置的干干净净的太空娃娃乐园。
我太吃这一套了,太浪漫了。
麦娜丝是英文minus也就是“减”的意思,人到四十,身上的责任已经到达顶峰,上有老下有下,工作的压力,房子的贷款,还要幻想着性、钱、暴力,精神和物质世界,一切都是漫溢的,是需要做减法。
麦娜丝也是女神的名字,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即便你没有女神,你也总会有一个自己精神上的寄托,影片告诉我们,要和女神保持距离,她才永远是你的女神,不然,你的精神寄托就会坍塌。
我从不在我喜欢的电影里思考“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这就好像我从来不问我妈为什么今天要炒这道菜,因为我知道我能吃到这道菜,喜欢或者不喜欢,对它的感受只属于我个人,我能在导演的故事里,读到什么关于我个人的启发或者感动或者愤怒或者思考,这才是电影对于我个人的意义。
我是真的很喜欢台湾电影里传递出来的“情怀”,它是从荒诞和幽默的掩盖里露出来的,它是人性的奶油夹心,只有一点点,但是你会一直回味无穷。
我对《同学麦娜丝》一点都不失望,我觉得黄信尧导演的套路,是我最喜欢的菜,他就照着这个套路再拍一百部,我也不会吃腻,就像我吃不腻我妈做的菜。
黄信尧的处女作《大佛普拉斯》可谓一鸣惊人,受到评论界和影迷圈的一致好评。
不少人将其看成台湾影坛新星,是能为台湾电影带来一股革新之风的人。
《同学麦娜丝》是他的第二部长片,早在开拍之初便备受期待。
近日,《同学麦娜丝》在网飞(Netflix)上线,影迷朋友可以一睹它的真容。
《同学麦娜丝》沿用《大佛普拉斯》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法:导演躲在影像背后直接向观众发声(甚至跑到镜头前殴打角色),将整部电影变成个人娓娓道来的内容。
这种类似于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无疑借鉴自纪录片,拉近了故事与观众的距离。
从片名上看,《同学麦娜丝》和《大佛普拉斯》遵从着相同的命名模式:名词+英文算数单词的音译。
普拉斯是Plus,麦娜丝则是Minus。
一增一减,很是对称。
于是,有影迷猜测,黄信尧的下一部作品会不会是《XX泰慕士》(times,乘)或《XX戴维德》(divide,除),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说《大佛普拉斯》是短片《大佛》的Plus版本,那么《同学麦娜丝》很可能是《唬烂三小》的Minus版本,后者是黄信尧2005年的纪录片。
或许因为改编自纪录片的缘故,《同学麦娜丝》比《大佛普拉斯》有了更深一层的现实性。
当然,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少不了黄信尧擅长的荒诞、幽默的手法。
《同学麦娜丝》是黄信尧假以亲历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 “他”的四位高中同学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生活窘境。
四人闲来无事,喜欢聚在泡沫红茶店打牌,一起侃侃人生。
全片看下来,似乎没有一个人过得特别好,大家都过着一种可以称得上失意的人生。
四位同学各有特色。
心怀导演梦的添仔连做梦都是导戏的场景,他在为某市市长拍摄宣传片时阴差阳错被选为立委候选人,莫名开始一趟选举之旅。
最后,竟然也真的“登堂入室”,不仅合格化身立委候选人的角色,还成功胁迫原立委妥协自己的意见。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电风四个人中最为规矩的一位,他做着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保险业务员),靠遗产买下一套小公寓,最后顺理成章地奉子成婚。
如果说电风代表着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那么闭结则被赋予了导演的关怀,他是最惨的一位:天生结巴,一边做着纸扎屋的工作,一边照顾阿嬷,最后相好离异的女人(不过两人倒还蛮般配的)。
但好景不长,闭结在获得流利口舌后,被恶人乱棍打死。
最后是单纯又善良的罐头,因为不堪失恋之苦选择自杀。
被救后接下户政所的工作,偶遇到高中的暗恋对象——校花麦娜丝。
想不到的是对方已经沦落为风尘女子,罐头的世界观再次破灭。
当人踏入社会,被现实生活反复捶打,还能不忘初心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只有罐头保留着学生时代的纯情,继续爱慕着当年的校花。
片名中的“麦娜斯”是一个符号,代表着青春时代的美好向往。
当麦娜斯从女神变为妓女,青春时代宣告结束。
这是现实对理想的入侵,让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事实上这就是当下年轻人的现状:有些人能够按部就班,跟随众人的脚步,顺利接受生活的规训;有些人看起来总是慢上半拍,怎么也追赶不上他人。
《同学麦娜斯》里四位男同学相似的地方在于,作为普通人,他们在生活的洪流中失去了选择权,只能被推着往前走。
有理想像添仔,却莫名走上另一条路;没有理想像电风,也不得不受困于现实。
有人奋起拼搏,向上爬升;有人落寞失意,甚至自杀。
于是我们看到,年轻人在生活巨浪席卷后狼狈上岸,疲惫于事业、情感和家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生活有过简单而美好的想象:好好读书,找个安稳的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安顺地度过一生。
可事实上呢,一个人一辈子的辛勤劳动或许还换不来城里的一套房子。
近来颇为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年轻人的心酸——“没有一个男孩最初的梦想是买套房子”。
这句话实则也可以拿来作为《同学麦娜丝》的一个脚注。
《同学麦娜丝》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台湾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窗口。
导演只选择呈现台湾社会的现状和年轻人的境况,而没有给出解决的途径。
这种创作态度是温和的,温和到连导演自己也不得不用一种自我解嘲的语调来化解背后的无奈。
既然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大佛普拉斯》),谁又能颠倒黑白呢?
更进一步,《同学麦娜丝》似乎也道出了当下东亚年轻人普遍的生存境况。
当社会发展渐趋停滞,阶级固化越发严重,年轻人无奈地发现自己不再能够通过踏实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他们该怎么办?
穆旦说,“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现在看来,一个人能够完成普通生活已经算足够幸运了。
土话洋讲,电影语言前卫丰富,但讲的东西还是挺口水。本来用松散与荒诞的方式再讲一遍中年男人那点油腻无奈也无可厚非,但是没事硬凹“人生是混沌”,”我们可能是一只鸡”这类似是而非的金句就惹人厌了,搞不清楚到底是想做一辩还是三辩,到底是想入世还是出世。本来乐乐呵呵特别热闹,看完一想,诶,八点档的一地鸡毛咋就扯上宇宙大爆炸了?相形之下,刘冠廷的台湾结巴版横道世之介真是出人意表的温柔美好,年度最佳洗洁精。
➕:佛光普照,➖:着实给我“同学”的感觉——没必要。是不满足于只拍同学吗?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天啦拍自己就很流俗,校花做鸡瓦乐莉的“你要干我吗” 女性角色全是陪衬工具人 剧作上的每处细想都是屎坑 原来做导演到从政这条路子油腻人也设想过 刘冠廷演什么都很惊喜
很有意思,放松了很多,并不比上一部差。曾经我们所珍爱的,如今都被弃若敝履。一代人的处境,一个地域的处境。
电风,人生就是这样,你不要想太多,你老婆衣服换好了,要出来敬酒了。
这是个啥?四个不成功男人的尴尬人生拼贴?导演的存在感刷得过头,最后还搞个假戏中戏,哦不对,一开始就是个假戏中戏了。唯一有趣的点是婚礼和葬礼上的好同学拉票。
7.5分,黄信尧的个人风格太强烈了。怪趣的剧情和戏谑的结局,本片可以说是大佛普拉斯的青春版吧,有些电影看的就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中年危机,幻想破灭,浅了,这种故事随便找个有点年纪的路人都能讲上一段。越早认清现实越有爬起来的可能
熟悉的台乡表达都在,但已显出挡不住的疲软,和颜色一道丰富起来的是导演过剩的表达欲。大佛的评论音轨是种独创艺术手法,像个冷眼静观的说书人,为流俗市井小品注入了意外的回响,这部降格为油腻中年人的自嘲自娱后颇有些膈应和多余。希望阿尧能尽快摆脱对浅层趣味设计的依赖,不然拍出的电影就像便利店料理,表面精致,却没有真正勾人的温度和风味。
站在《大佛普拉斯》的基础上本片显然不如前作浑然天成,站在本次创作的维度上不如《唬烂三小》坦诚真挚。如果就片论片的话,《同学麦娜丝》以四个人为主线,全都做出华彩是很难的,比较能说服我的是纳豆女神幻灭这条线,郑人硕的表现很棒
黃信堯個人碎片拼湊成「電影」對我完全不奏效,跟大佛沒得比,⭐️⭐️剪接配樂,唯二的幽默點:讓我們三年超越台北,五年趕上東京, 十年跟紐約平起平坐 / 高委員因大佛興建案(大佛普拉斯)和槍擊案(陽光普照)要下台(又是)極具個人氣息的電影,不用查都猜得到是自傳性的東西,但有錢後反而糟糕了是什麼一回事?以及男導演們的male gaze能不能與時並進一下?在背後無條件付出的「老婆」、昔日校花中年做按摩小姐、美女是「能幹」的特助、不用說話也能理解「男人」的「女人」,未免土到掉渣了(本月劉冠廷二殺,演什麼像什麼)
三年等来一部垃圾。结构松松垮垮,四个叙事线各自飘向不同的面向,都浮泛在表面,没有推进的动力,也无法牵在一起。跟大佛普拉斯缺点相同:反差太过工整,象征过于直白,经不起深入的凝视。同时又没了大佛里的灵光乍现,钟孟宏的摄影功夫退化,灯光只能打零分,尤其又没有了林生祥的音乐。大佛的情节尚有固定的着力点,即牢不可破的社会等级,这一部却是软塌塌黏糊糊一坨浆糊,最后生硬地制造葬礼上的冲突,想靠导演亲自出镜打人强行高潮,飞起一脚却只把一地鸡毛扬到观众脸上。片子里几个同学说不上知心,不明白他们为何经常一块喝奶茶。导演的话外音大都狗尾续貂,都是平庸却不自知的中年人日常挂在嘴边的人生感悟。太油腻了。
当看到青春期的女神沦落到特殊行业时,发现男人的恶趣味是真的挺恶心人的。
趣味还在,不见宇宙飞船那段台词级别的举重若轻了。
哈哈哈这个和贾玲的电影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都是导演亲自扮演自己,还原并加工一段私人回忆,并在结尾强加自己的主观能动行为,作为现实遗憾的出口blabla…
…和东八区的先生们有些异曲同工,不是指那个,而是那个…有没有懂的
中年危机片可太好拍了吧 总之就是全世界都错 顺便拍拍社会阴暗面 再来搞几个女性角色当工具人 意淫校花沦落风尘等着被救 意淫漂亮助理投怀送抱 妻子不离不弃 全球一半的人口就能顺利代入
又一部杨德昌系电影(感觉从魏德圣、钟孟宏到现在的黄,杨的影响力是要超过侯),比《大佛普拉斯》进步不小。对荒诞剧的整体把控能力有极大提高,不再是为了折腾而折腾。悲喜情绪的丰富性一直在合适的分寸之内表达。刘冠廷现在无疑问是台湾新一代实力派男星一哥。要说缺陷,所设定的荒诞,指向的所谓人生真相也好,自我反思力度也好,深度还是不足,差了一口气。部分自我调侃的后设拍法怎么看都是有点多余的花哨形式。3.5
《大佛普拉斯》的底层酸涩变成了中年男性的惆怅呻吟,其中最能得到“共鸣”的烂梗大概是:暗恋的校花落魄做鸡,表白后只被当作嫖客。女性角色都挺吓人:一得道就贴上去的女助理,出了轨也不离不弃的流产发妻,在漫画屋里被搞大肚子还非要嫁给对方的台北女人,能读懂结巴结语什么都不嫌弃持家孝顺的二婚大姐……
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