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最后一次ESL课上,我的那位80多岁、身子骨还凑合的老太太老师拿出了一本DVD,饱含深情的对讲台下一众东倒西歪、听不懂几个单词的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说:“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它提醒了我要耐心、坚持不懈的生活下去…”没有任何吸引我的情节。
因为一心想着在楼下咖啡馆做兼职的印尼妹汁,趁着老太太不注意,我从后门溜出了教室,在楼下的咖啡馆里渡过了一小段混吃等死的时光。
课堂时间很短,电影时间很长。
当我再次回到教室时,已经下课了,还在收拾东西的老太太有些无奈的看着我,并对我说:“我可以把DVD借给你,但要记得还给我,它真的会教会你很多。
”我当即表示不需要,但看着老太太苦口婆心的样子,我还是复制了一份到电脑里,并把它忘在了脑后。
一天晚上,我翻到了当年存放电影的硬盘。
随手点开这部电影翻看了几下,偶然翻到了比尔在得知女客户去世后惊愕、懊悔、不可思议的流下眼泪的片段,心突然紧了一下。
可能是年龄大了,我这样一个不解风情的粗鄙之徒,也会随着比尔的感动而感动。
老太太曾经说过的“耐心与坚持不懈”,就写在比尔简单的午餐上——两片普通的面包上。
就是这样一个话都说不利索的人,最终成为了公司的年度推销冠军,他并不是不在乎嘲讽与白眼,而是比尔除了这一份热爱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母亲的离去意味着再也没有人去保护他;女客户病逝让一直摆在他眼前的爱情烟消云散;助理的辞职与婚姻让他从此彻底熄灭了渴望。
比尔应该是绝望的,但他没有选择,只能继续去做唯一的也是最擅长的工作,他寄希望于用推销来播撒宣泄自己的善良情感,寄希望于用传统与日新月异的销售方式抗衡,寄希望于用倔强来掩饰脆弱不堪的内心。
他都做到了,每一样都做的很好。
他的存在,一如片名Door to Door一样,成为了一条链接家门与心门的线,也用最原始的耐心与坚持成就了自己成为了传奇。
几年前,某位同学和我说,老太太病逝了,她去出席了葬礼,当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随口问了一句“用不用随点份子?
”。
就像一个陌生人的离去一样,内心毫无波澜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如今想起来,老太太对我应该是失望的,我没有做到任何一件和她承诺过的事,也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学会耐心与坚持不懈,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平静中不断的丢失和放弃。
可能我天生就不适合做一个推销员吧,与比尔相比,我有着远胜他的伶牙俐齿,却不能企及他的成就和成绩,也从未体会到其中的满足与自豪。
我无意再懊悔年轻与从前的没有坚持,却总在自责如果早些长大也许会给现在带来的变化。
在某个节点后的第七天,我再次重温了比尔在获奖现场的演讲,盯着他即将迸发泪水却始终克制的眼睛,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失落与从没消失的遗憾:我意识到,我错了,我不应该用一场交易去结束我最在乎的生活,耐心与坚持不懈,这两个本应该存在的、本应该是我索求梦想的人与生活的必需品,被我用一场亦真亦假的玩笑亲手葬送了。
我们的一生,都在向别人贩卖自己的内心。
比尔做到了,我却没有。
真的是部好电影,虽然我浪费了很多纸巾。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从头哭到尾。。。
但是真的很久没有看过这样好的电影了,我不会讲到底好在哪儿,有多好。。。。
如果有时间,各位不妨看看,真的很棒!
是一部让人矛盾而深思的美国电影。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困境时,努力不懈、永不言败的感人经历。
影片中充满了各种情感元素,让人既有欣赏之处,亦有一些值得吐槽之处。
首先,影片的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主人公在遭受生活打击时,选择勇敢面对,坚持不懈,这种乐观向前的精神令人深感钦佩。
片中情感的表达非常真挚,使人仿佛能够共鸣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然而,影片在表达主题时有时显得过于煽情,过分强调情感而显得有些刻意。
有时候,剧情转折也显得略显突兀,让人感觉有些不自然。
这或许是为了迎合商业片的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艺术深度。
就此而言,不禁想起一首诗,以七言绝句表达我的心情:风雨过后见彩虹,不屈不挠是信仰。
情感真挚触人心,煽情过犹或有殇。
在整个影片中,我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坚持。
虽有一些吐槽的地方,但无疑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影片。
让人思考在逆境中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坚持梦想,如何在人生的征途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总体而言,《永不放弃》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以及对坚持与勇气的歌颂,使其成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励志之作。
影片对于永不言弃的态度的呼唤,也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我和martin每天吃完晚饭都要固定看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看完以后他回家。
这已经成为了一年来的一种固定模式。
然而我们经常为看什么电影而争吵。
他偏爱科幻类和恐怖类,我偏爱剧情片和爱情片。
经常不是我双手蒙眼迁就他看极为恐怖的鬼片,就是他昏昏欲睡地迁就我看爱情电影。
而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一部两个人看完都爱得不得了的电影--《Door to Door》。
中文名字叫做《永不放弃》。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部励志的电影。
没错。
主人公Bill Porter生出来的时候就被确诊患上了脑瘫。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直独立照顾着他。
在母亲的鼓励下,30多岁的bill开始学着做一名推销员。
在40年代,那个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上门推销员确实是一份正经的工作。
他的父亲当年曾经获得年度最佳推销员的称号,奖品是一块怀表。
母亲把这一块怀表送给了bill。
然而这份到处看人脸色的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
bill的身体有残疾,脊椎是弯的,微驼,右手常年背在身后动不了,走路也有些踉跄。
他长得不好看,由于脑瘫的缘故而有些吓人。
在最开始的那些日子,曾经有人投诉他吓坏小孩子。
但是bill凭着自身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毅力和耐心,加上母亲的支持,终于慢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在他的事业渐渐上了轨道的时候,他的母亲却不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几经周转他把母亲送到了一家条件不错的老人院。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母亲趁着还清醒的时候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累赘啊。
儿子笑笑说:这下我们扯平了。
于是两人相视而笑。
母亲终于还是去世了。
bill终身未婚。
在1989年获得年度最佳推销员称号。
后来电脑普及了,互联网和电话订购取代了上门推销员的位置。
bill一度觉得非常失落。
然而那个小时候被他吓到,后来却被他的手偶哄好的小孩子长大了,在波特兰日报上发表了题为《door to door》的文章,主角就是我们的bill porter。
那个孩子说:对我们来说,bill不仅是一个推销员,更是一根联系周围邻居的纽带。
看过这篇报道后,bill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做回了这一根纽带。
他再次去了他熟悉的社区,拜访了他的老朋友们。
在那里,他找回了自己的价值。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结尾字幕的时候放了bill porter的官网www.billporter.com。
于是我跑过去看了下。
现在的网页还是很怀旧啊。
bill porter伊然已是他们公司的活招牌了。
是的。
这部电影确实和阿甘正传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身残志坚的好青年,都有一个坚强而又慈爱的母亲,主人公历经重重磨难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但是相对于阿甘的天方夜谭,《door to door》的确要更为真实和贴近生活。
我无法想象打越战,见总统,练长跑,赚大钱的阿甘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但是我完全可以感受到bill porter一开始当推销员时那一次次吃闭门羹的心情。
毫无疑问,阿甘只应天上有,bill才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那个样貌丑陋,性格固执却可爱无比的残疾人。
在《永不放弃》(Door to Door)这部电影中,比尔是一个先天脑瘫患者,虽然他有一个不大灵光的脑袋,但同时他也有一颗异常执着的心。
在比尔个人的努力下,他的人生取得了巨大成功。
比尔成功地推销出了商品,成为上门销售公司的一员,协助邻里之间处理关系,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妈妈,他还成为公司中业绩最优秀的一位,甚至成了当地的名人。
依我看,一位脑瘫患者哪怕是取得上述成绩中任何一项,都算是很成功的,更何况是全部?
我想他如果不是脑瘫,一定会成为盖茨,连起来就是比尔·盖茨。
每个人判断成功的标准都不同,但总体而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的,一种是个人的。
对社会而言,成功的标准是取得的绝对成就有多大。
一只大象能可以举起3吨以上的重物,这对于其它动物而言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大象算是成功者。
例如某某人拥有一家上市公司。
而对个人而言,成功的意义是说在低起点上取得相对成就有多大。
例如一只蚂蚁能举起体重400倍的重物,尽管这也就是10克左右,但对于个体而言,蚂蚁算是成功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例如某个山村孩子进入县城工作。
比尔的情况无疑属于后者,尽管他取得的绝对成就不算很能大,但就个人而言,他已经实现了超人般的成功。
但成功与幸福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关系。
一个人若能成功(无论是社会标准的还是个人标准),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能成功,是不是就没有幸福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很多人一辈子平淡一生,没有任何耀眼的光环,却也过得很幸福;有的人成就非凡,但也可能过得很痛苦。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没吃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有我的道理。
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机遇和努力程度,但幸福成否则取决于目标和能实现的高度。
有些人成功是由于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有些情况根本就是意外。
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努力,如果有一天一个馅饼掉到脑袋上,就成功了。
就像早期的收藏家们,一直过着幸福的苦日子,没想到突然之间,一夜暴富了。
他们受穷的时候,社会从来不认为他们是成功者,但在今天,社会承认了,像马未都就是个例子。
这就是成功的“现实”性。
而幸福则完全是个人感受。
《红楼梦》里,“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是个不幸福的典型。
我们说她不幸,并非由于她只是个下人。
按级别来看她是大丫头,按待遇看她也很得器重,虽然是下人,可贾府中在她之下的不知有多少,所以以她自身的基础来说绝对算是成功者。
但是她又绝对绝对算是个不幸福的人,原因就在于她的“心”。
如果她有一颗平庸的心,那么她一定很幸福,可惜她却一心想当小姐,在现实无法实现的情况之下,不幸自然在所难免。
所以一个人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当然,有些人虽然理想和现实相差很大,例如学生或年轻人,但他们仍然可以过得幸福,这是由于理想在未来有实现的可能性。
这方面有机会再细说)。
理想就是自己的心。
遗憾的是,这颗“心”似乎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
有些人每天读“心平气和”,却总是控制不住;整天想过“平淡人生”,却总是见人眼红。
而另外一些人不用怎么修炼却能安于现状,怡然自得。
所以我猜想这种”欲望“似乎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
这种“上进心”于工作而言自然是好的,但对于个人幸福而言,如果“上进心”太强,无疑是不幸的重要起因。
所以很多宗教和修行者告诫大家要无欲无求,少了欲望,自然也减少了不幸的机会。
成功与幸福,就像最近流行的那句话:“很多人问你飞得高不高,却没人问你飞得累不累”,我觉得这“高”正代表着成功,而“累”正代表幸福。
成功诚可贵,幸福价更高,如果过得累,最好别太高。
说远了,让我们说回这部电影。
前面我说比尔有一颗执着的心,而且他取得了事业和生活上的双重成功,因此他是幸福的。
但我们周围的某个人,尤其是先天或后天某些器官有点障碍的朋友,却不一定要去和比尔比较。
比尔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努力和机遇,而他努力的动力来自于他的比普通人还要强壮的心,他的成功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最多只能当童话故事看看,感动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没有那样的心,却非要去取得那样的成绩(不用全部,任何一个都很难),那么十有八九会很不幸;如果我们有那样的心,却没有他的机遇,那么等待我们的仍然是不幸。
所以说重点在于我们如何从电影中吸取营养,如果作为一个故事给我们以激励,是未尝不可的;但作为榜样,让我们去奋斗,还是慎重一些的好。
作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努力探索一下自己的极限,尽力拼搏,争取成功的机会,这很好。
但如果你是一位教育者(教育孩子的人)、抚养者(抚养伤残人士的人),想把比尔的经验复制到你身边的人身上,那就有可能事与愿违。
一位30岁的脑瘫患者,脊椎弯曲,后背微驼,在老母亲的鼓舞下,第一次走出家门,寻找工作,再被经理拒绝后,要求把最难的销售路线给自己。
这个男人,无论做什么都保持着开朗,尽管在工作中,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不顺心的事,但是他依旧坚持了下来。
靠自己,不求他人施舍,无论多难,都要坚持到底,建议在低谷中的你多去看看。
不要看太多AV,因为会变SB。
推荐大家有空看一些励志电影,比如《永不放弃》《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等等!
生活工作中,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们常被残酷的现实毁掉了曾经的雄心壮志,搞不好会沉沦下去;但如果我们在失意时看一部这样的励志电影,重拾心情,有打不死的奋斗精神,重新出发........
我是在寻找励志片时找到这部片子的,要不然很难有契机看到这样一部冷门“老电影”。
今天的我正承受着一场面试的失败,虽然我已精心准备,但最终分数上不敌对手。
现在心里空落落的,正想看一部励志片来解解毒。
这部电影英文名叫Door to door, 中文译名《永不放弃》其实不很合适。
door to door指的是主角比尔的职业——挨家挨户搞推销,而且蕴含了比尔与顾客们长期真诚地面对面交流、与顾客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而这种推销模式由于互联网时代到来而变得落伍,成为逝去的时代的一部分等含义,励志的部分也许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比尔是一位残障人士,先天脑瘫,因而一只手失能,走路颠颠倒倒,说话也有点口吃和音调奇怪,初看给人以怪人的印象,本应非常不适合做销售工作。
但他的父亲曾经是销售冠军,他因此立志要做销售,也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销售工作机会,让老板给他最难跑的销售路线,他要向老板证明自己适合这份工作。
话虽如此,比尔一上手就有着娴熟的话术、充满自信的拜访、成熟的待人接物、高情商甚至幽默感,一点不像一个销售新人——我做过几年销售,因此会从销售同行的角度来看待比尔在工作中的表现。
也许电影没有呈现比尔作为新人时的历练过程,也许比尔由于自己的残障和父亲的熏陶,从小就格外磨炼了这方面的能力吧,总之比尔虽然先天条件不好,但其实际表现已经远超大部分销售新人,甚至可以说有销售天分。
这样也就更不太符合“励志”的常规套路了。
从他的话术上兹举一例,他会说:“我要坦白说……我会推荐xx款产品,它(在同类几款中)显然是最有价值的”。
这显然是销售话术,因为他的主推款就是这款产品,而不是真的和客户掏心窝子说其他产品不太适合。
虽然存在技巧成分,但比尔是把推销工作当成他的舞台来认真表现。
他对自己的专业性有很高的要求,进了客户家也很能把握和客户的关系分寸,始终把自己当做将要展示口才的推销人员——也许比尔对这一分寸把握得太过度了一些。
他对怜悯他是个残疾人、想给他钱的客户断然拒绝并起身离去。
当他在母亲过世后的某一天向一位客户推销时,他因想起自己母亲而落泪,此时客户劝慰他,他也果断起身告辞,因为他要求自己以专业销售员的身份来面对顾客,而展露个人情感被他认为是一种不专业的表现。
即便他和顾客们已经打了多年的交道,也并非纯然以老朋友的身份和顾客相处。
这既表现了比尔对自身专业性的要求,也和他作为残障人士的过度自尊分不开,别人的善意很容易触碰他敏感的自尊心。
当然,对比我们中国的销售,动不动就“家人们”的无边界感,比利的专业性让人敬佩。
这类上门推销的模式似乎不符合中国社会,这既是因为中国人对陌生人更警惕,也是因为中国的销售人员往往太没有边界,一有机会就想拉近和客户的关系,一口一个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喊得亲热,目的就是想套近乎卖东西。
Amway之类的直销模式就是美国式door-to-door推销模式的演变,而一拿到中国来就总变味,原因概在于此,人情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可以说,比利用他的专业性、和他的自尊自强构建了自己生活的一方小天地,足以令人敬佩。
但他的天地过于狭窄,他始终把自己和顾客的生活区隔开,即使和顾客们打了几十年交道也算不上是朋友相处。
他对自己的专业性要求,或许加上自卑,让他没能敢于接收那位独居老妇人的求爱暗示。
而他暗恋自己雇佣的助理雪莉,也因迟迟不敢开口而无疾而终。
他似乎是从没恋爱过,更没有婚姻和孩子,而孤独一生。
比利虽然做到了有尊严地养活自己,并且做过公司销冠,满足了自己向父亲看齐的人生价值,但他是个很可怜的人,度过了残缺的一生。
即便他十分敏感且自尊地拒绝任何人的怜悯,我还是对他产生了怜悯。
也许这里有时代的因素吧,正如片中两位同性恋还在遭受世人异样的眼光,而今早已不必。
比尔如果生活在现在,也许也用不着过得那么辛苦。
对美国小镇生活风貌的呈现是片中的一大优点。
六十至九十年代是比利青壮年生活的主要时期,也是片中展现的时期。
片中的六十至八十年代美式服装和家居装饰风格令我感到很温馨,动人,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
比利常穿的应该是巴尔玛肯风格的卡其色帆布风衣或粗花呢大衣,他的妈妈穿的也是粗花呢的大衣。
至于九十年代,互联网出现,就逐渐进入了乱糟糟的新时代,比利和他熟悉的推销模式也一并落伍了。
看完这部电影有没有疗愈到我呢?
从励志的角度并没有,但从审美的角度有,这就是电影对我的意义吧。
从来都会被这样剧情片感动。
这部片子是今天下午在卫生间刷抖音时看到的,看完了一个20分钟的介绍后,在电脑上看完了全片。
我们太容易放弃了我们很容易给自己安排一条舒服的道路,即使在一开始的我们都给自己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需要成本与付出的,很多苦我们吃不下,我们对自己说:没事的,下次再说吧。
无数的下次,一定会得到一个老年后的“徒伤悲”式的遗憾。
我们太容易让自己享受短暂的快乐与舒服了,却让未来的自己承受不少的痛苦与遗憾。
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结果就不一样了。
谁都不容易剧中的男主角出生就是残疾,男主的妈妈是单亲带着一个残疾的儿子,他们生活的很普通。
无论在任何语境中,这两人的生活应该都很艰难。
但是即便如此,妈妈异于常人的坚强与乐观,儿子也是异于常人的要强与踏实。
如此不容易,却还如此拼命,我现在太缺少这样的韧劲与拼力了。
說到登門推銷員,大概是現在人最害怕遇到的吧!
在傳銷或保險業裡對於這個動作,有一個名詞,稱作為「陌生拜訪」,只不過陌生拜訪不再限於是登門推銷,有時在路上,在郵局門口,也經常會遇到被推銷的狀況。
包含是賣羊奶片的啦!
還是摩門教的愛心傳播之類的∼對於登門推銷,我覺得這一部片的主角,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我蠻建議所有從事於相關工作的人,都應該看看這一部片子的。
片中的主角,是一位腦性麻痺的殘障人士。
他在出生的時候,因為醫生用夾子把他夾出來,傷到了他的腦部,於是造成他一輩子的傷害。
他長的很醜,行動不方便,人們第一眼看到他,都會被他的外表給嚇到,不過他的媽媽教導他,不論如何,都不要因為他自己的外表感到自卑,或厭惡自己。
他成功扮演一位登門推銷員的工作。
故事發生在的個人電腦還沒普及的年代,當時流行登門推銷的方式,一般從事這類業務工作的人,通常要能言善道,而外表至少也要讓人覺得舒服。
可是他卻天生缺陷,歪嘴、駝背、行動不太方便,而且口齒不清。
與我們一般心中對於業務員的既定條件截然相反。
他在尋求這一份工作時,原本被拒絕,但他央求要去開發最難搞的社區,在主事者死馬當活馬醫的狀況下,他得到了這一份工作。
由於他的條件奇差,所以一開始屢吃閉門羹。
但他一直不灰心,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下,終於慢慢有了固定的客戶群。
他成功的模式,在於他從客戶的角度來出發,他不是只為了賣東西,而是真心的關心著他的客戶。
這一段時間裡,他請到了一位很好的助理,本來他心裡很喜歡她,不過這一位助理有了心儀的人,後來她結了婚之後,還是持續的幫助他處理業務上的工作。
片中的主角由於太過獨立自主,所以反而被他的助理說他是心裡的殘障,因為他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
片中有很多的場景,讓人有很多的啟發。
包含他故意送錯物品,促成一對鄰居和好,並且因此而有了一段姻緣。
而其中有一位客戶一直跟他買東西,後來她因癌症去世,他去拜訪時得知這個消息,她兒子讓他看了一間房間,裡面滿滿的都是他的商品。
在某一次他服務的公司交接時,他部門的主管退休,新的主管是個年輕人,很瞧不起他,結果他卻是那個年度最佳銷售員。
後來電腦開始普及,由於他不會使用電腦,加上行銷模式的改變,以及他慢慢衰老的事實,讓他大受打擊。
在一次的車禍之後,他決定要退休,不再工作了。
這時,一位從小孩時代就認識他的鄰居,後來擔任報社的記者,寫了一篇關於這位登門推銷員的文章。
裡面描述了,他是「一根聯繫社區居民的線」,讓他再一次發現自己的價值,於是他又回到原公司,發揮他自己的精神,繼續服務大家。
我覺得這一部片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雖然科技不斷的進步,行銷的方式不斷的演變,但人們基本的需求並沒有改變過。
很多東西的價值並不是以金錢或收入來衡量,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這一部影片,真的蠻不錯的∼
剧情可以再饱满一些
忍耐 堅持
很励志!
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拍得如此之好。母亲从未放弃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的工作。哪怕这份工作很简单。只是个销售。男主努力工作,照顾母亲。好棒啊。
人要像主人公那样乐观,会活的很开心
威廉姆真的是好演员
耐心,坚持,就可以了
构思太老了,陌拜没这么简单的
4.5, 老电影那股经典气息
遇上这种上门推销,他不社死我先社死了
天...这是我看过最窝心的励志片了...真美好...
有些人真的是天生领先一步,生得在一个好的家庭直接开局领先一把无尽
片名永不放弃 为什么一直拍的是主人公的孤独?想不通
还是挺老套的,跟美国的廉价快餐一样,只有事件开始与结果,没有过程。
“别人需要时间了解你,你需要耐心与坚持”
我爱这个故事,我爱故事里的母亲。
励志故事但是很悲伤
向主人公学习!
好家伙 Frank还有这么励志的时候呢
做过销售的人很难不佩服主角。 主角是我最爱的无耻之徒的老爹 真的看不出来 演技和化妆都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