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我问了男友两个问题:如果婚姻十年过后,发现对方疑似出轨,你会选择原谅吗?
你觉得婚姻十年过后,我们还会像现在一样有无数的话可讲吗?
我问这些问题并非对将来没有信心,而是近几年,着实见证了身边许多如影片所讲的故事,关于婚姻维系上的诸多不易。
其中的焦点集中在「共同语言」。
往雅了讲叫“价值观一致”,往俗了讲,就是影片里说的,有话聊。
婚姻里“有话可聊”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正如片中姐姐所讲,年轻时轰轰烈烈,为爱情飞蛾扑火,可怕的是,死亡没能如约而至,活得却很苟延残喘。
于是到头来,不过是想找个可以说话的人。
可却在将就之后发现,原来这个可以陪着说话的人,也不是谁都可以。
这片子讲的故事实在似曾相识,我们谁没遇上过周围的哪个邻里朋友结了婚却出了轨或是莫名头顶了大草原,然后被街坊邻居劝了,为了孩子忍了吧,结婚都这么久了不容易,你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孩子可怎么过啊云云……也有壮士断腕果真离了婚奔着另一头去的,但也有这边儿离了那边儿没离成,两边儿都离成了过的也不幸福种种案例。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前阵子大火的剧集《我的前半生》,且不论毁三观的剧情设定,单说雷佳音饰演的前夫哥,他在两次婚姻中的不幸,其实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
日子过得久了,总会出现裂痕与摩擦。
谁没吵过架,谁没遇到过觉得眼前之人如此陌生再也无法共处一室的尴尬,又有多少人,不是在一日日柴米油盐里日渐忘记了当初见她那第一眼的怦然心动,忘记了相处之初自己是如何卑微而又小心翼翼,全心全意的为着对方,为他所有的动作而欢喜,为他所有的缺陷而自我麻醉。
可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时间啊,真可怕。
你开始为身边更新鲜的人而欢喜,你开始觉得家中冰冷索然无味,你心里开始分崩离析而你全然不知,终于有一天,天崩地裂,无路可退。
面对着令人绝望的一切,除了不要走入婚姻这令人绝望的方法,究竟还有路可走么?
虽然难以启齿,但我只得灌一碗鸡汤,大约,只能是爱了。
虽不知爱这玩意儿虚无缥缈能持续多久,但我见过凡是婚姻还算幸福的夫妻,无一不是对对方有爱。
不能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或是爱你胜过自己,但起码,是把对方当作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以外人之心度之。
我也实在难以接受许多所谓过来人的劝诫,面对出了轨的另外一半,“忍忍也就过去了”。
正如片中所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若是心中已有二致,不如就此撒手,一别两宽。
虽然一个人也很艰难,但婚姻中的这些苦与悲哀,每每想起来也实在难以消受。
刚才我打开豆瓣打算为这部片子做个短评的时候,登陆页面的验证码弹出的是英文单词“future”,大约,也是对“以后”的一种应和吧。
我这个人,二十大好几了,但总还对爱情两个词充满了神圣的崇拜感。
觉得婚姻必得是纯粹的爱情,爱情也必得是非他不可的倔强。
真希望身边每一个走入婚姻的你,都永远坚定,永远纯粹,永远热爱彼此,永不疲倦,永不说再见。
温馨提示: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
申请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whn724。
本文首发平台为微信公众号:“楚门看电影”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以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的大结局。
大结局以后呢?
没有人教过我们。
”——1983年,台湾电影导演杨德昌,在其首部独立执导的电影长片《海滩的一天》中,如此诘问。
33年后,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年女导演,同样在其导演处女作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女导演名叫刘雨霖,电影名叫《一句顶一万句》。
大红的海报 中国的故事刘雨霖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其父刘震云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
小说讲述了一长串有关“孤独”的故事,堪称一部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孤独史诗”——亦有人称《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版《百年孤独》,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上下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时间跨度五代人、近百年,先后出场人物数十个。
可想而知,一部110分钟时长的电影,根本无力完全转译和呈现如此“体量”的文学文本,于是,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只选择了小说后半部分“回延津记”中的若干主要人物及其故事线索进行改编。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承载了一个有关“中国人的孤独”的宏大命题叙事——不仅浸透了中国人的前世今生,也囊括了中国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但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雨霖则选择了以“中国人的婚姻”为切入点,极有节制地处理了有关“孤独”的命题。
一对父女:父亲刘震云,原著作者、本片编剧;女儿刘雨霖,本片导演影片以牛爱国和妻子庞丽娜的“婚变”故事为主线——由到民政局因“我们俩说得着”登记结婚始,至在开封火车站广场“我们都被别着心了”和平分手终——其间夹杂了一众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刘震云式”小人物的命运颠簸与人生悲喜。
在一座叫做“延津”的中原小城,住着修鞋的牛爱国、做纺织工的庞丽娜、烙火烧的牛爱香、做厨子的宋解放、开影楼的蒋九、做蛋糕师的赵欣婷、压面条的杜青海,以及在开封夜市开小吃摊的章楚红……
“为啥结婚?
” “我们俩说得着”结婚十年的牛爱国和庞丽娜,从“有话”到“无话”,渐渐地,庞丽娜开始和同城的影楼老板蒋九“搞”在一起。
丽娜之所以喜欢蒋九,不仅仅是因为蒋九比牛爱国有钱、有出息,更多的是因为“有话聊”,而这恰恰是眼下爱国和丽娜的婚姻生活中缺乏的。
爱国在搜集到了丽娜和蒋九的“偷情”证据之后,跑去跟蒋九的媳妇赵欣婷说:他们一夜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都多。
也许,爱国也并不是不知道自己跟丽娜之间“婚姻危机”的症结到底在哪。
在巧遇老同学章楚红之后,爱国和她说:“我都好几年没出来旅游了”、“我今天跟你说的话,比我这一年说的还多”。
章楚红对爱国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咱们都被别着心了”。
她比烟花寂寞十年后的“丽娜和蒋九”,会不会就是十年前的“爱国和丽娜”呢?
而丽娜和蒋九,又会不会有一天也从“有话”变成“无话”呢?
电影到此为止,并没有给出最终答案。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延续并探讨了在电影《海滩的一天》中所未尽的问题,然而“问题之后的问题”呢?
似乎仍然无解。
电影并不是“百科全书”,没有义务解释和指导人生。
没话找话,比没话还难原著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主次人物、情节线索都极丰富,这既方便了编剧可以结合原著进行编本的再创作,却也为改编剧本会陷于原著小说海量素材的盲目拼贴而最终丧失剧作的原创性和主题自洽性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在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显得“失焦”和“游离”。
也许,编剧刘震云和导演刘雨霖自始至终都没能明白确认,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到底是要将刘震云的小说还原成一部电影,还是要借助刘震云的小说来讲好一个电影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如果身边有朋友,谁还会为有远道而来的朋友感到高兴呢?
在差强人意地完成了一场有关“婚变”的电影叙事的同时,导演刘雨霖也借助电影镜头,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并还原了刘震云曾在原著小说中所展现的中国的“集体性孤独”:比如牛爱国独自到新乡“捉奸”,却迷失在异乡的车水马龙里;比如喝了农药的赵欣婷却仍然换不回丈夫蒋九的一句实话和真心;比如牛爱香拼命相亲,却只是为了能找一个和自己说话的人;比如支撑着爱国一定要把“奸夫淫妇”找回来的原因,不过是“跑不要紧,得有个交代”的“舆论压力”;比如被爱国一手带大的女儿百慧,跟“大姑父”却比跟自己亲。
车水马龙,人群穿梭,却依然很孤独电影《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大多数人,都很孤独。
讽刺的是,庞丽娜和蒋九因为背离了传统道德标准,而找到了能“说得上话”的人,暂时摆脱了“孤独”;宋解放因为娶了百慧的大姑牛爱香,也找到了能“说得上话”的人,但这个人不是牛爱香,而是百慧。
在刘震云看来,他笔下人物的状态,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状态,一种“常态化”的“孤独感”,似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在内心最隐匿处的“默契”和共识。
而观者,是否也会在书中人或者剧中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吁出物伤其类、顾盼自怜的一声叹息呢?
“跟你姐这婚,我算结值了。
我跟百慧有得聊”影片中最动人、也最“神来之笔”的段落是——这一段在原著小说中该是没有的,应为电影版的原创。
踏上诛杀“奸夫淫妇”之路的牛爱国,孤身来到一座山寺,向一座石窟大佛恭恭敬敬地供上了此前因为太贵而不舍得买给女儿白慧的“福字”苹果。
爱国虔诚仰望、双手合十,跟“大佛”絮絮念着自己的“临终遗言”,说着说着,不禁潸然泪下——但凡身边能有个说得上话的人,他又何必跑来对着一尊“石佛”惨淡哭诉呢?
——中国人的孤独,可想而知!
渐渐地,镜头慢慢摇高,开始从“大佛”头部的一侧俯瞰着下面的牛爱国,这个镜头无比孤独、寂落,却又无比宽容、悲悯……
佛祖,就是中国的“耶稣”;石佛,就是中国的“神父”总得来说,影片的选角较为成功,李倩、范伟、喻恩泰、齐溪等人的状态,都非常符合剧中人的形象和气质。
但刘雨霖导演对演员的掌控和调教却并不那么成功,这一方面,该与初执导筒的刘雨霖导演经验不足有关;另一方面,相对原著,电影剧本留给演员的表演空间其实颇为有限。
通览全片,“最立得住”、也最出彩的角色,就是由范伟饰演的“宋解放”,范伟确实是属于那种所谓“人保戏”的优秀演员,而且“宋解放”的人物设定确实较其他角色更为立体、人物可塑空间也更大。
“姐不是想找人结婚,就是想找个人说话”温馨提示: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
申请转载、商务合作,请加微信whn724。
本文首发平台为微信公众号:“楚门看电影”
欢迎关注“楚门看电影”微信公众号,一同踏上精彩纷呈的光影之旅!
赵欣婷奄奄一息之时,用微弱的一口气问蒋九:“看在我喝了农药的份儿上,你告诉我她(庞丽娜)哪里比我强?
”这就是电影《一句顶一万句》里的一幕。
我觉得赵欣婷仰脖一口气喝完一瓶农药时的表情说明她根本不想死,她是想用自己的命跟蒋九死磕,作为对他的惩罚。
一个人愿意搭上自己的命来报复一个人,这是多么的决绝!
但更为不幸的是,她居然被救活了,我可以预见得到,她余下的生命将变成是对她自己的惩罚。
赵欣婷不明白,搞破鞋这种事并不是高考,非要择优录取。
女人搞破鞋,往往是要找个比自己老公综合实力更强的,哪怕综合实力不强,至少床上实力要更强,举例说明:庞丽娜和蒋九。
男人搞破鞋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有时不仅不会找个综合实力更强的,还会找个不如自己老婆的,举例说明:蒋九和庞丽娜。
所以,女人不该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摩男人,这是赵欣婷痛苦的根源。
记得有一次喝茶,一位中老年干部同志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有金枪不倒之特长,能让女人爽死,我听后大煞风景地说:“那您的前妻可真没眼光,居然还跟别人跑了。
”老同志当时就卡住了... 我绝对是条件反射下的脱口而出,不是故意给人难堪,但话已出口,气氛当然有些跑偏,当即决定茶过人走,再不与之来往。
一个男人当着你的面炫耀这点本事,背后的意图可谓司马昭之心,就不用去想合作干正经事了。
不好意思,老枪虽好,可毕竟皮软。
所以你看,有时候也不是当老公的不想找个更好的,而是更好的未必看得上他。
关于《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好评早有耳闻,但一直没读,否则就不会来看电影了。
拍得差强人意,刘震云如果不是私心太重非要让自己闺女来执导的话,也许会诞生一部有深度的内心大戏,给2016的内地电影画个圆满的句号。
电影里几个由下而上的慢镜头推得还不错,表现了当事人无助、渺小和凄凉的内心世界,但总是靠同样的手法上推、下推、左推、右推,过一会儿就审美疲劳了,就好比在床上用来用去都是那俩姿势一样。
这部电影虽然拍的一般,但还是引起了我对原著的兴趣,因为它没有知识分子那种故作高尚、以悲天悯人的情怀俯瞰苍生的臭毛病,而是站在了市井生活之中,探寻和描绘着小人物的内心与挣扎。
花半个小时去豆瓣补了一下课,原来故事原型是取原著的后半段,而且这里面一定省去和修改了很多章节,因为在我看来有些电影情节不太合乎逻辑,特别是蒋九和庞丽娜的私奔,我觉得很不可思议。
男人出轨搞到私奔的地步是比较少见的,尤其蒋九还经营着当地颇为著名的婚纱影楼,男人会为出轨这种事抛家弃业,我只能说呵呵了!
难道蒋九和庞丽娜之间真的产生了爱情,让他爱到发昏?
况且第一次被发现,他老婆喝农药把他吓个半死,第二次居然敢私奔?
如果不怕老婆再死一次的话就更没有必要私奔了。
抑或是赵欣婷没有生育能力,无法给蒋九留下一男半女?
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后来庞丽娜大着肚子跟他到处乱跑(同样是一个很突兀的情节)?
难道是俩人第一次分手后庞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又复合的?
总之,各种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根本没有答案。
这里,关于婚姻的思考通过小人物的底层生活悄然发生了。
从说得着,到没话说;从过以前,到过以后;从要推敲,到不推敲... 婚姻的不幸远远不止“没话说”,因为幸福的婚姻也不见得就有很多话。
从这一点上看,电影将“没话说”归结为婚姻的症结过于简单和表面,以至于牛爱香因为想找个说话的人而嫁给老宋,又因为老宋不爱说话而觉得嫁错了。
每一对的“没话说”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你无法用几个定理来解释婚姻中的矛盾与冲突,就像电影里那句台词:“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
”《一句顶一万句》的确给人们留下了极大的分析和思考空间,用朴实无华的文风展现着千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呼喊和焦虑。
这部绿帽子史诗的男主角牛爱国是无数人的缩影,不论是在婚姻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只能无力地挣扎,可越挣扎却陷得越深。
这里有逝去的青春、逝去的梦想、逝去的激情、逝去的生命… 正是因为软弱,他们便更会伤及无辜。
牛爱国发现被戴了绿帽子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到蒋九的老婆赵欣婷,不仅给她看了照片,还告诉她蒋九和庞丽娜一晚上干了三次,是他站在门外亲耳所闻,还要强调他们干了三次后继续说话到天亮,比跟他一年说的话都多。
这是怎样的懦弱、羞耻、无助和可笑啊!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站在门外的牛爱国活像只待宰的羔羊,任凭中国千年来磨利的封建屠刀在身上随意剜割,把自己作为祭品奉给了婚姻的圣坛。
婚姻有很多层面,牛爱国、赵欣婷、蒋九、庞丽娜都只看到了展现在自己眼前的一面而已。
如果他们能够明白,一晚上干三次终将变成一周干三次,一个月干三次,一年干三次,十年干三次,到最后什么都不干、也不想干了,或许很多决定就会不同。
如果他们再努力一下,可以看到自己也能搂着喜欢的人一晚上干三次,那么很多事就可以释怀。
记得牛爱国在结婚纪念日晚上为庞丽娜做了一桌佳肴,希望她可以回心转意,并带着她展望未来的美好生活,庞丽娜对此表现得很不屑,因为她老公之前定下的目标都没有实现过。
如果牛爱国最后真的活明白了,他应该忘记那晚展望的无趣目标,定下“跟章楚红一晚上干三次”的目标才是正理,我相信这一次他不会失败。
世界上谁也不欠谁的,婚姻也不欠你的,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不要埋怨别人,也不要埋怨婚姻。
想去欧洲,自己努力;路黑跌倒,自己坚强;汗流浃背,自己擦擦。
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放在婚姻里也是行不通的。
不是你想说话别人就要陪你,不是你生病了别人就要照顾你。
带着特定的原因走入婚姻,就注定会挣扎、会恐惧、会失去。
我对《一句顶一万句》里的经典语录“日子过的不是以前,日子过的是以后”很不以为然,不过我不会假惺惺地说一句“日子过的是当下”,那简直会让人吐出来。
我是想说:日子过的是孤独。
以前、现在和以后。
你只有接受孤独,才会接受生活。
没有人能把你从孤独之中拉出来,也没有所谓一个懂你的人存在,因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同的,你也没有办法去弄懂别人,正因如此,世间的人事才没完没了。
说再多的话,做再多的爱,孤独仍在。
不要赶走孤独,它才是我们忠实的人生伴侣。
总的说来就是该写实不写实,该虚晃不虚晃冲着书和刘震云的女儿去看的。
既然是延津、开封,那么那一口的河南腔到哪儿去了?
先不说和《一九四二》相比拍的好不好,不过《一九四二》中每人都操着的那一口的河南腔我倒真的是记忆犹新。
拍摄背景也是挺虚的,我完全没有辨别出来这到底是几十年代的小县城,看到百慧在跳我小时候跳的那种蹦蹦,我想或许这是十多年前的年代,我还挺怀念,原来我的年代也可以被搬上大屏幕啦,可是看到火锅店里还出现了柜式空调,又觉得有些奇怪,2000年左右,别说县里,城里的火锅店也很少有空调的。
直到床上出现了一部乐视手机,我才恍然大悟,这广告打的好呀,我终于明白原来这是现代,现代啊!
再说说选角,毛孩实在太苦相了,和我心目中的牛爱国不是一个人,看书时我心里的牛爱国应该是典型的河南平原人长相,厚嘴唇,粗眉毛,一张塌塌的脸,但是又很壮实(书中应该还开过卡车,不是嘛。
)是个老实人。
而毛孩的小身板……此外毛孩的演技也没有给他加分,除了板着脸板着脸板着脸以外他还做了什么事情,还请大家帮我回忆;而李倩呢,也没有我心中庞丽娜的风采,反之,毛孩的姐姐应该更像庞丽娜一些,肯定不是李倩这种性冷淡性的(李倩还是有那么点纤细,有点傲气的,不像县城里的少妇),虽然书中没有描述,但多少可以想出来,应该是有那种烫的焦黄的发尾,有跟着不知道县城的哪阵风纹过的黑黑的细细的高挑眉毛,也许眼睛倒是挺多情,或者腰还是很扎眼……所以,说李倩出轨找第三者,我心目中激不起任何一丝的涟漪。
最后说说故事情节,书中的故事带着刘震云一贯的色彩,有些荒诞有些黑色幽默,怎么说呢,牛爱国秉承了他的外公杨摩西的一生,也踏上了漫漫寻小三的路,但是要最后要找的倒也并非是这个人了。
有没有话说确实贯穿了整本书,但是印象中话这个物件是为了衬托人物性格的,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罢了,比如杨摩西一开始因为理发匠的一句话放下了杀人的念头、吴馒头和XX也因为唠不完的话走到了一起,巧玲的年老养父母后来说话之间的转变等等。
而不是像电影当中反复用来咀嚼的臭面馒头:有话好,没话不好。
这就是电影的实了,它表现不出书里“话”的虚妄,话不是话,其实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一辈子有很多话,有废话有实话有假话有没话找话有一语惊醒梦中人有阿谀奉承有直言不讳有曲折隐喻,然而到底能不能说到你心坎里还要看是不是那个人。
其实有这么多“话”的境界可以表现,导演却偏偏选择了最简单最弱智的一种表达方式。
把电影拍成了丈夫妒火中烧怒追小三,因爱女心切最终放下屠刀的家庭伦理剧,我也没啥可表示的了。
说到杀人,这也是虚实处理的一个问题,书中延津是个小地方,一句话就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读者可以自动把杀人和小地方人多嘴杂啊,看热闹不嫌事大啊等等自动脑补出来,但是电影不行,始终板着脸的毛孩,我们看不出他内心的波澜和变化,只能看着:板着脸的毛孩顺了一把刀,板着脸的毛孩把苹果扔进了垃圾桶,板着脸的毛孩和李倩说完了一段话。
全剧终。
说实话,我寄希望于剧末的那袋苹果很久了,我以为毛孩会去翻垃圾箱,然后拿出苹果给李倩,说上一句路上吃,平平安安。
我觉得这会给我带上一些和解的荒诞的感觉,用苹果换的刀,刀没送出来却送出了苹果,多有意思。
可是苹果就是苹果,确实是我想多了。
《一句顶一万句》是部非常捧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统统在线。
人物塑造与情节推动同时进行,有悬念、有悟性,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是近年来少见的完成度极高的电影。
一个有前途的军人变成了一个卑微鞋匠,无法再与漂亮的老婆相匹配,老婆出轨并不出乎意外。
当丈夫目睹老婆瞒着自己与人约会,起了杀心。
但在战友的劝告下终于当个缩头乌龟,那屈辱是可想而知的。
丈夫想用讨好挽回婚姻,老婆虽未被打动,但为女儿也准备与情人断绝关系。
不想与情人的告别旅行被丈夫盯梢,导致丈夫杀心再起。
但为了女儿,他没有下手,转而把奸情告知了奸夫的老婆,导致对方老婆的自杀。
自杀未遂,奸夫也因内疚而有回归家庭之意。
回到老家,丈夫用不离婚,也不让妻子见女儿的方式怨罚妻子。
妻子思念女儿而不能见,又因奸夫回归家庭而难续旧情。
不想,妻子再次与奸夫私奔。
在舆论压力下丈夫只能外出寻找。
观众正担心他杀心又起,但此时他很理智,也并不真想找,只去新乡城里混几天避过风头。
不想在新乡遇到了女同学,相言甚欢,正当观众以为两人会发展出一段关系时,女儿得病,急电催他回家。
女儿病危再送到新乡救治。
女儿神志恢复后要吃馄饨,于是丈夫深夜去火车站买馄饨。
在此遇到了正准备乘火车离开的妻子与奸夫,丈夫杀心又起。
此时接到女儿的电话。
最后夫妻相见,丈夫放下执念。
电影貌似平淡,实质内里波涛汹涌,悬念叠起,环环相扣,实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在豆瓣只有6.3分的评分,而莫名其妙的《长安三万里》却有8.6的评分,这都说说明了豆瓣评分是多么不靠谱。
压抑=现实,这是一部描写底层小人物被绿后的心路和行为的史诗级的作品,对男主那种愤怒、那种绝望、那种无助、那种卑微,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片子开头发生在民政局,一对儿离婚的,问“为啥离婚?
”答:“没话说”。
一对儿结婚的,问“为啥结婚?
”答:“说得着”。
这对“说得着”的人就是主人公牛爱国和庞丽娜。
经历了“十年之痒”的爱国和丽娜,从“说得着”变成了“没话说”,信任的墙壁也逐步崩塌,爱国的“工作重心”也从“挽救婚姻”转变为“抓奸”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来的总会来,那晚爱国在门外听到丽娜和蒋九干了三次、说了一宿话后,心死了。
于是想到了“借刀杀人”,立马转头告诉了蒋九的媳妇,那时蒋九媳妇正在做蛋糕,听完了牛爱国关于“奸情”细节的描述后,淡淡说了句“我知道了”,接着在没完活儿的蛋糕上摆上了“百年好合”的蛋糕牌,真是讽刺。
那一刻,她的心也死了。
至此,两个家庭完了。
牛爱香说:结婚就是想找个人说话。
她是幸运的,找到了老宋,一个甘愿成为“虎落平阳”去帮衬火烧摊而放弃大酒楼工作的大厨。
两口子过日子,总得有牺牲和迁就,这不就是爱吗?
片子讲了一个很浅显易懂、却容易被忽略的道理:光懂的做饭是没用的,家庭需要经营,牛爱国不懂经营生活。
可怜、可悲、可叹,把爱情的悲剧转嫁到下一代身上,不公平。
看见小百惠半夜起来后,在屋里低头坐在储物间里啜泣,俺心都碎了。
看似懦弱的牛爱国,知道自己被绿了以后,起过杀心,而且不止一次。
最终因为百惠的一席话,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放弃了杀人的念头,放了别人生路,更是放了自己一条生路。
他能做到这个的根本原因是,他真的懂了,而且相信了,一句顶一万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虽说电影并未像小说那般准确地阐释了名字到的含义,但它所展现的观点思想还是有可取之处。
尽管电影取景于新乡,许多台词场景可以成为新乡观众的谈资,但我和朋友看完之后,一种压抑感笼罩在我们上空。
电影伊始,民政局里,一对夫妻来离婚,原因是结婚一个月到今天才说一句话:“离婚!
”紧接着,牛爱国和庞丽娜喜滋滋地办结婚,他说:“我们有话说。
”可是,他们并没有躲得开七年之痒,十年以后,他们也沦落到没话说的地步,庞丽娜甚至找了另一个有话说的有妇之夫,两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
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关系就会疏远,更何况是要同榻而眠的伴呢?
电影还有一点十分引起我共鸣,就是撕结婚证,我打小的印象里爸妈的感情就不好,老是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结婚证不知道撕了粘、粘了撕,折腾了多少回。
平常夫妻是不是冲动地以为撕结婚证就可以撕碎束缚彼此的关系?
可是沉闷吵骂之余,如果真是触及到了本质问题,彼此的真正关系也就渐渐荡然无存了,有本又何用?
所以,经营婚姻是一辈子的事,需要智慧,在没做好准备之前,切勿急于成家。
今天工作上不是特别忙,下午忙完之后就准备找找以刘震云老师的书籍为剧本创作的电影,在豆瓣上翻了一下就看到了《一句顶一万句》的这部电影,我在月初的时候刚刚读完,就想着看一下,结果点进剧照才发现要在18年就已经看过一遍了,但也并没有因为看过就放弃二刷,在视频平台找到片源后我就开始看。
.看的时候还经常被原作《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人物关系给绕迷糊,不过因为是月初才读的书,所以一边看我还一边回想书中的情节,我记得原作中回延津记部分应该是在山西的,但是电影部分进行了修改,把故事的发生地搬回了延津。
.再次看到延津二字就是读完《一句顶一万句》的今天,电影中客运大巴上方写着延津——新乡,也格外使我感觉到亲切,电影中的大致剧情是摘取了《一句顶一万句》的后半部分内容,对此还是稍显遗憾的,因为《一句顶一万句》的上半本对于本土延津乡土人情的描写格外传神,还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也不时会用河南话将书中的对白加以模仿,特别有趣。
.整部电影基调是暗淡的,就如同那天想起的一句话「无常是生活的底色」,生活哪有啥顺遂,人活着是活当下和以后的,不是过以前的。
以此共勉~
当从我姐那里听来别人对媳妇儿有风言风语的时候。
我会谢谢我姐,谢谢她告诉我。
因为这种事,除了至亲,谁会告诉你?
接下来冷静的应对,制定好战略。
有以下几个原则:1、绝不杀人2、不骗孩子3、.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心要放下,不能再爱这个女人。
也许一开始我会求证,可是当确定了这事以后,怎么能想着巴结她,还给她做好吃的?
窝囊不能窝囊成这样!
也许我没有赚钱的能力,但我不会放任对方骑在自己头上。
我会离婚,主动提出来。
但是财产,对方一分也别想带走。
怎么可能因为战友一句,还能再找到妮娜这样的人吗?
就卑躬屈膝。
一个男人怕的不是没老婆,没有女人有什么要紧?
如果她不离,那以后的日子,慢慢惩罚她。
如果她离,你爱干啥干啥去,孩子,你周末可以见。
毕竟孩子无辜的,孩子有看见自己母亲的权利。
我们中国人就是觉得孩子就是的财产。
这样太LOW。
但是我会对孩子说:你妈妈做了很大的错事,所以爸爸要跟他分开,爸爸不能原谅她。
但是她是你妈,她也会爱你。
然后自己有个鞋摊,自己养活自己和女儿应该是可以的。
所以这个电影中牛爱国的懦弱和无能,其实并不是挣不上钱的无能,而是自己心里的策略彻底错误了。
诚然,这个世界,有的男人可以挣到很多钱,有的男人不行。
但并不一定挣很多钱的才是男人。
只要你不给社会造成负担,可以养活自己,无论你是钉鞋的还是王思聪,你都可以是男人,即使戴了绿帽子,又有什么要紧,毕竟像贾乃亮这样的高富帅都会戴上绿帽子,戴绿帽子不丢人,丢人的是没有正确的应对。
也許是年齡大了,我現在也會看一些沒有武打、槍戰和特效的電影了。
這年頭要找一個說得上話的人可太難了。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人和人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久而久之,不通人情的人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讓人們的眼界拓寛了,但學識、能力、素質、社會階層…各方面都沒跟上,問題就產生了。
對於很多底層人民而言,外面的世界不僅拓寛了眼界,還激起了慾望。
他們不會明白,很多地方是永遠去不了的,很多東西是永遠得不到的,而只會因為欲求不滿而躁動不安。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一群膈應的人鬧到一塊儿了。
給三星,原因是不完整,我正等著看那個不負責任的母親知道女兒病重之後的反應呢,“喀”的一聲,節束了。
影片只有起、承,没有轉、合,導演打了很多結,但一個也沒有解,看完之後,很憋屈。
據說原著很龐大,電影只選取了其中的一段,說實話,給作平庸了。
所有的石頭都沒有落地,該說的問題沒有說透,但范偉的演伎是一大看點。
没看出一句顶万句的这个理
我的天,挺好的命题,但拍得可太土了,这真的是16年的电影吗。
剧本写得好 查了查资料才知道拍摄地就是刘震云的故乡 县城百姓的庸常生活被拍得妙趣横生 几场对戏都很有趣 现在这样粗粗的生活细细的讲理的华语电影真是越来越少了 明明这是我们最擅长的
有种看中央六的感觉
看的时候觉得对于人物的刻画有点莫名其妙,故事也挺憋屈,看完才发现,导演是原作者的闺女。把亲爹作品拍成这样,也不知道算不算坑爹。没读过原著,体会不了故事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男主绿到兜兜转转说出一句“以前没有说这话的人”,搁我就想回他一句“呵呵,别特么放屁了”。4分,可惜几位主演了。
浪费了
优点和缺点都特别明显,剧情过于跳跃,想表达的太多而且都比较含蓄。在情感的主题上,六个大人都不如一个孩子,最简单的道理,却用了最复杂的表达方式。思考和可供解读的地方比较多,量小非君子。“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一部很难看的国产电视剧水平,都不如。
没有原著的话还行,看过刘震云原著小说的话,实在是避重就轻,如果说刘震云的小说是“回”字,一环套着一环,那么女儿改成了“口”。故事简单了,也失彩了。
剧作改的就是坨屎,搞个破烂干瘪不成样子的电视剧段子装自己是大荧幕的必要化产物,编剧的时候刘震云脑子里没有电影意识就算了,不过NYU导演系Master毕业的刘公主也就这水平啊?看完了全片我也好奇就想问一句,那滑轨和摇臂是不是特别特别地好玩?
看了几天电影,终于看到让人看得舒畅的片子,看着有些老气,其实爽快干脆。嗯没想到导演真是个美人,为编剧和她女儿加一星
超难看的电视剧风电影
刘蓓毛孩演的可以,李倩太弱了。。范伟自带笑料
刘震云最牛逼的小说,这剧本改的就是阿猫阿狗的水准,他家闺女的导演三板斧就是镜头向左移,向右移,向上移,从头到尾这么拍下来,都让人担心导演有没有被自己闷哭,听她采访中那口气,还以为她会是个流水线监工呢,是我太高估了,你说这玩意儿像电视剧,那就是在侮辱电视剧。
中年走下坡路的刘蓓就完全我的type!
它有真情实感,但是一句顶不上一万句。
胜在小说已经把整个剧情故事设置得四平八稳,可惜导演在掌控转换成影像时还是漏洞百出。和前作《门神》一样,女孩子的角色总是透射出无比成熟的老成气质,用自己贫乏的智慧去挑战世俗世界,自作聪明。前半部分尚且沉住气,后面冲突不断逐渐家庭伦理连续剧。整部电影经不起推敲,一推敲里面都藏着委屈。
论小说与电影的不兼容性
没抱期望 居然还挺好看的
不知道原著如何,只觉得这种几十年前的婚姻伦理故事放在现代真是既膈应又无趣,反而是范伟那一对拍的倒是有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