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里面,恐怕只有艺术家才可能内心依然住着小孩子。
这部电影就是孩子气,考验的是观众的耐心和想象力。
有品味的创作者不会甘心太直白的把个人表达直塞给你,所以他会讲谜语。
这是一种态度,独立表达,不迎合。
俄罗斯方块儿和圆块儿,是在隐喻帽子小弟对人情世故方圆智慧的不懂把握,才被老板辞退。
大饼和爱情,八月十五恋人想要月饼,却只得到一个大饼,是在嘲讽追逐爱情就像画大饼,只是一个愿景,最终只会是遥不可及的空洞。
香烟和火机,香烟代表物质,火代表精神,没有了香烟,就吸火,是说用精神的力量克服物质贫瘠的困境。
这种自嘲,贯穿整个儿电影。
有些电影像完全不加糖的黑色果仁儿巧克力,用力嚼用心品味才能捕捉一点香甜回甘的滋味。
突然想起,我小的时候,丢过一次自行车。
车子锁了,我进书店。
小偷搬着我的车子,走不快,我循着路线,把自行车追回来了。
哈哈哈。
两个北漂在精英云集追求奋斗成功大潮的北京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拥抱无意义地生活,却也在寻找等待戈多。
他们喜欢且亲近北京,却又总有一份客在异乡的疏离与观察,最终在鼓楼达成某种融入与共鸣——但鼓楼人的青春也不会延长多少年。
青春似水流年,冰河上dance still。
底色是丰富有趣需要觅知音的一部电影,个人喜欢去精英化和拥抱无意义的表达——看完就很想摆摆烂,带上墨镜走出家门在北京大街小巷闲逛,可能和陌生人友好搭讪,也可能就听歌胡思乱想。
这部几乎全自然光没有刻意布光的电影恰把北京拍得格外自然生动,有温度的清新美丽。
平遥国际电影展颁奖词:一部激发每位评审热情的影片,它方式创新,调性清新 ,展示了本影展想支持的中国电影的多样性。
本片的架构、节奏、表演无不体现出导演的才华。
不算过誉,想认识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他们随性、去工业化的创作态度和电影形成了戏里戏外的互文。
在看到东四和十条在冰面上往前走着,一个漫长的镜头,街景在变换,人来人往,滑冰的人、扫雪的人、拍照的人,各式各样,他们路过了那些人的人生,那些人也路过了他们的人生。
电影里,我看到的每一处都是【漫无目的】,漫无目的的两个人,毫无头绪地寻找,无厘头的对话,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像是领导问我:这个项目推进的怎么样了?
我转头问同事:中午外卖吃什么?
东四做了款游戏,叫‘俄罗斯圆块’,领导问他,“那要怎么消除?
”东四回答说:“消不掉。
”东四失去了那份工作。
而我们遇到的那些堆叠在一起的事,就像是无法消除的俄罗斯圆块。
每个人都被【卡】住了。
电影里的那些问题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夏天人仰泳的时候,仰着脖子,是因为什么也无法得知。
如果世界末日了,带长颈鹿上船,因为长颈鹿是第二厉害的动物但我们不知道第一厉害的动物是什么。
他们请到了欧洲第二厉害的女巫,那第一厉害的又是谁?
为什么十条说自己对柳絮过敏,走在铺满柳絮的胡同里却安然无事。
一切都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他们可以从河里钓上除了鱼之外的一切。
我们努力想到够得的东西,最后得到的也是毫不相干的另一切。
不知从何而来的荷叶、挂在树上的风筝后来怎么样了、从小孩手里得到的红色气球最后又飘去了哪。
一切都没有答案。
整个电影的格调,让我想到《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彩蓉的那句“神经病大聚会。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从头神经病到尾的电影,喜欢的人一定很喜欢,无法接受这种无厘头的人一定恨到气急败坏,大骂这是什么玩意。
这就是我的人生啊。
被卡住、被无所事事和莫名其妙包围,时而接到打错的电话,我甚至都没有要找只身价十万的鸽子的目标。
孔老师最后问导演的问题是:最后东四和十条,会在耳机里听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冰逐渐融化破裂的声音。
那意味着春天又要来了。
【主观评分:6.5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两个北京胡同的衰仔在一年里溜达着度过的无聊春夏秋冬。
【评价感受】🤨【剧情张力:⚡】没啥剧情,都是各种毫无逻辑和不着调的对白,但是我还挺吃这种幽默的,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北漂?
也看过很多讲述京爷儿的电影所以能get导演的品味。
【角色塑造:🎭】有捧和逗的意思,也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状态,果然祖宗严选的CP风格,没太多演技释放戏份,全片最大的冲突是他们偷玩别人的钓鱼竿被轰走。
【视觉表现:🌟】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方的新电影了,有看电视小荧幕的错觉,反正成本高不了,一场活动行走的相声剧吧【情感共鸣:❤️❤️】对我这种时间控制狂来说,确实让我感觉时间有被一些无意义冻结了1小时,确实有人走着我反面的路和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有大把的时间正在浪费也不会焦虑。
【思想深度:🧠🧠】说是戏剧院校的学生作品我也信,如此的不功利,和纯粹以及装杯。
【印象深刻】💾两人春天的野外露营就带了几个果冻,手里还一直在接别人的外卖电话
泡澡还加了马赛克
秋天满地的落叶想挑一片最完整的当礼物送没头脑的女朋友,还有一起避雨的玩偶人
冬天应该是导演出镜打破第四面墙了,俩句带过了本部影片的由来
钓鱼这最抽象,为啥有人在这个北京城内的小河上划小船,为啥他还有船桨,为啥他还有猪蹄,还能这么自诺的问别人要不要吃,然后旁边这俩货还在常规性吹牛逼
嗯,不高兴是一个乐队里面的书法手
【AI备忘快照】🖨️分析维度内容主题和核心信息影片聚焦于北京胡同内两个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展现了他们在大都市中的迷茫、无意义的探索以及对青春与梦想的追寻。
通过寻找一只“悬赏十万的鸽子”这一荒诞情节,隐喻了现代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导演手法和视觉风格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采用了极简主义的叙事手法,以季节为章节划分,镜头语言注重细节捕捉和生活化场景的还原。
影片通过大量静态镜头和长镜头,营造出一种疏离感与诗意氛围,同时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设计凸显了角色的孤独与无根感。
演员表现和角色塑造钱赓饰演的“十条”和杨凯航饰演的“东四”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但互相依赖的北漂青年。
钱赓以幽默而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天真与执拗,杨凯航则以内敛的表演传递了角色的敏感与思考。
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自然且真实,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轻松幽默的瞬间。
剧情结构和节奏影片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线索,将故事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类似短片的叙事方式。
每个段落讲述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事件,最终共同构成了角色的成长轨迹。
虽然这种结构新颖,但部分观众可能会觉得节奏略显松散,缺乏强情节推动力。
音乐和声效影片的配乐以低调的原声吉他和轻柔的电子音效为主,强化了影片的文艺气质和情感表达。
背景音效中加入了许多北京胡同的环境声,比如鸽哨声、风声和人群的喧闹,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社会和文化影响《东四十条》以北京胡同为背景,反映了当代北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都市边缘的生活体验。
影片对“无意义生活”的探讨与呈现,折射出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的迷茫与抗争。
其对胡同文化的细腻描绘也为北京的城市记忆增添了一笔独特的注脚。
人群建议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文艺片、关注生活化细节的观众。
对北京胡同文化或北漂生活感兴趣的人群。
喜爱小成本独立电影、追求新鲜叙事手法的影迷。
对现代都市青年精神状态有共鸣的年轻观众。
不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情节紧凑、叙事直白的观众。
对慢节奏影片缺乏耐心的影迷。
更倾向于商业大片或情感浓烈的观众。
在参加平遥电影节的时候,我们非常喜欢这部影片,从WIP项目出来时就已经关注到,没想到年末就以成片的形式跟观众见了面。
这部影片非常独特,不是独立于大众,又不是完全接近/讨好大众,它处于一个比较中立的位置。
《东四十条》里面对于“精神鼓楼”的描述格外迷人,影片关注到当下年轻人的一些困境,尤其是像在北上广这些城市漂泊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要回到家乡?
还是说我们要在大城市打拼?
安稳的枯燥还是奋斗的疲惫,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
正如《东四十条》中的主角一样,我们时常有困惑或是焦虑,但是我们可以沉默而有力量的姿态面对这些小小的挫败感,“虽然没有成功,但至少也没有失败”(引用大豆&阿毛的话)。
以下是采访正文
采访:刘畅、杨越婷整理/编辑:杨越婷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抛开书本: 2023年初,有幸通过WIP项目和《东四十条》见面,印象十分深刻。
年末在平遥就看到了成片,中间隔了差不多九个月就呈现给大家了,感觉影片在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融入了更多日常的细节。
想请问你们在创造新的情节中,灵感从何而来呢?
大豆&阿毛: 平遥WIP项目通知我们入围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大概80%了。
当时已经剪出45分钟,不过还看不出一个完整形态。
其实后来的情节不是我们新构思的,并不是经过了WIP之后再去构思的,就是原本的样子,只是说在WIP项目之后想呈现给大家看更加完整的那一部分。
抛开书本: 咱们这个影片是双导演,请问在电影中是如何分工的呢?
大豆&阿毛: 其实基本上都是商量着来,只不过因为我们拍摄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且资金有限,所以我们拍的时候两个人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是按照我们之前商量好的方案去执行的。
比如,一个跟摄影师的沟通比较多,然后可能另一个跟演员沟通得比较多。
抛开书本: 感觉这两位演员都非常有个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子的人吗?
影片中的段子/写的台词都是他们平时的生活中的状态吗?
大豆&阿毛: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我们大家一块聊出来的,然后加入他们两人各自的说话的方式和他们生活中的小习惯。
当然他们自己也会调整一点,最后等于说是一个综合的版本,也不是完全临时随机发挥的。
抛开书本: 那在实际的拍摄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大豆&阿毛: 困难,全是困难。
没有困难不可能。
我们的困难主要是那些道具得自己去做,馒头得自己蒸,然后向日葵得自己去偷。
做了很多东西,并且时间比较紧。
因为我们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自然光和实景拍摄,拍摄过程中还有很多随机的东西。
抛开书本: 两位主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职业呢?
也是演员吗?
大豆&阿毛: 十条是很优秀的海报设计师,同时是个行为艺术家。
东四是学纯艺术的,同时是个贝斯手。
抛开书本: 《东四十条》里面两个主人公给我一种印象,就是两个人很“无聊”。
有点《等待戈多》的意思,尤其像他们俩坐在厕所的长椅上面,左侧有一个歪脖子树等这样的场景。
想请问导演剧本创作的是关于“人生的本质就是虚无”这种命题的吗?
大豆&阿毛: 我觉得肯定是有虚无的表达在的,但是就是对付虚无的方式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度过这个虚无的方式是什么?
这是我们这个片子在讨论的。
影片中的这两个角色可以看到他们俩的人生是没有什么进展的。
或者说曾经有一点可以期待的事情,比如说爱情跟事业,但最后是落空的,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很强的虚无感在里面。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他在这种虚无里可能就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比如说有的人决定离开北京去走一条原来可能觉得比较排斥的道路,循规蹈矩的路。
可能他在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之后,他就去走(另外)那条路,因为他觉得那条路更轻松,这是一种方式。
然后还有一种方式可能就是非常想要对抗这种生活,就是现在这个事干不成,但是非常怀才不遇,非常愤怒,然后产生很强的意志,我要去对抗(这种生活)。
但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呈现的,我们想呈现的是,我们身边更多的人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可能带一点幽默地去度过他大部分并不顺利的生活。
抛开书本:之前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上映,然后豆瓣有很多评论比如有的评论说“真害怕他俩跟那个《东四十条》那两兄弟撞上”。
还蛮有意思的,就像是有一种创作者和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的一点点趣味互文。
好像在北京拍电影中这种“溜达文化”特别盛行。
最近也有一个片子叫《乘船而去》,很多人说是“杭州新浪潮”,那我就在想北京有没有“新浪潮”呢?
或者“溜达文化”这样的创作倾向?
大豆&阿毛: 这个还没人通知我们(笑)。
我对新浪潮的理解就是一个一个浪潮发生了,一定会有一个去反他的浪潮。
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我反你,你反我的一个过程中,然后往前走,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
如果说现在北京有一个新浪潮,我们是很希望被卷进去,然后成为其中的一个小小部分。
抛开书本: 咱们的电影里面有很多关于“北京鼓楼青年”特有的这种梗。
电影放映的现场很多人都懂了这个梗,所以大家欢笑连连,但是说如果没有鼓楼经历的这些观众呢,他有的时候就可能会对这个事情有点迷惑,这会不会有一些地域性的限制?
就好像之前的《爱情神话》很多评论说,“这是一个上海地区的电影,是只有上海观众能懂的梗”。
想问导演,您对于所谓这种电影创作的地域性限制有什么看法?
电影创作会不会被这种地域的特殊文化限制,使观众在理解上和创作者本意产生一些偏差?
大豆&阿毛: 我觉得这个得到时候看市场的反应才能知道,因为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刻意地去做北京梗,但是也没有刻意地去避开它,我们想去拍的这个东西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然后我们想要表达我们见过的东西。
如果去表达一个所有人都能get的东西,这觉得是不太现实的。
每个人心里对鼓楼的定义也不一样,我们认为片子里的这个“鼓楼”是个架空的地方。
影片表达的这个东西,它可能是一个所谓的架空的乌托邦,然后我们的设定就在这个乌托邦里面,大家都不上班,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
这里面的年轻人就是不想过循规蹈矩的生活,大家聚在这个所谓的“鼓楼”这个地方。
而不是这个地理位置上,北京这个二环之内的,局限在实际意义上的地方,更有可能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年轻人的“鼓楼”。
抛开书本: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注意到影片里的动与静分离得很隐蔽。
当两个人是静止的时候,后面的前景或者后景总有一些动的东西从两个人旁边过去。
比如说他们俩在那坐着,然后后景有狗追着鸭子跑,倒车的三轮等等意象。
好像刻意地去把观众的注意力区分开,这个细节是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
大豆&阿毛: 这个我们一开始也讨论过,因为它首先是一个4:3的画幅,大部分镜头也是固定的。
如果里面所有东西都没有运动的话会非常非常的单调或者冗长,其实也是站在对话与视听的角度考虑。
然后就是影片中的两个主人公和我们鼓楼青年的生活还是蛮相似的,有时候人和这个环境是非常脱离的,周围的人包括本地北京的原住民和北漂的人很多是抽离的。
坐在路边聊天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就像游戏里的NPC。
他们来来往往,但是你一直在这里,其实是这两方面的考虑形成了我们想表达的风格。
当然我们实施的时候也很走运,比如说有一些很奇怪的运动,都很随机,它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有一些戏剧性在里面。
一些“意外”始终贯穿着这部片子,比如我们没有考虑到的东西,我们的剧组实在是太小了。
然后我们也没有办法完全清场。
所以我们只能说借用环境的情况,然后随机应变。
有一些好的镜头随机被收进来直接变成影片的一部分,这样也蛮有意思的。
但比如他俩坐在那,可能后面有人在弄风筝。
这个(第二层画面)肯定是我们设计的,但再往后可能又有第三层的画面,会有一些人在第三层来来往往,这些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随机的东西,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三层的关系,是我们比较喜欢的一个设计。
那这个设计就属于有的人看得到,有的人看不到,这个东西就像我前阵子听周杰伦以前的歌,有一首叫《你听得到》,然后他中间有一句词,我从小到大一直以为他那句词是忘词了,我前两年突然发现,那其实是他在当年做了一个倒放,他唱的那句词叫,“只有你能听得到”,然后他把它做成了倒放,他也没有告诉大家说他做了这个。
但比如说某一天突然发现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所以我们就想在片子里留一些自然不强烈的东西,有的人能看到,然后会心一笑,有的人可能就没看到,但也不影响。
抛开书本:结尾的时候是两个角色在冰上行走,这里是不是有“入世”的意蕴?
最后一段的设想是什么呢?
大豆&阿毛:他们其实没有真正的“入世”,他们走到一半停下来了,但是我们想呈现的差不多就是走在自己世界里,因为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和陌生人跟他们其实没有关系,相当于这一年生活还是停滞的。
即使外界很热闹,但是跟他们没关系。
抛开书本: 你们的拍摄方法,比如你们非常小的剧组,画面的随机性,这些意外性的东西。
我觉得这成了你们的影片的一个风格,那你们的创作理念是怎样的?
你们为什么拍这个影片呢?
大豆&阿毛: 是因为那一年我们卡住了,然后身边的人也都卡住了。
我们就觉得应该召集身边那些卡住的人一起去做点事,所以我们说那拍个电影吧!
然后拍电影我们又觉得不能一个月就拍完,这样的话我们剩下11个月还会卡在那,所以我们说就得拍一年,片子里的时间跨度也是一年。
片子里的角色也卡一年,我们就是跟他们一起卡一年。
抛开书本: 那导演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会有焦虑吗?
拍完电影你们得到想要的答案了吗?
大豆&阿毛: 我觉得是这样的,不是一直焦虑,也不是一直不焦虑。
一年可能会有那么一两次焦虑,不可能不焦虑。
其实我们片子里呈现的这两个人也有焦虑的部分,只是没有说出来。
但是他们也一直在思考,他们还能在这个鼓楼地方待多久?
面临朋友的不断离开,也会去思考我是不是该离开北京了?
就是每到这个时候还是会有点焦虑。
我们没有答案,最后其实电影也没有给答案。
比如,明年他们到底有没有去找个工作?
离开鼓楼过正常人的生活,还是说像今年一样重新又是这样一轮……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十条演员本人非常喜欢李小龙,他一直跟我们说“像水一样”保持流动性而不要太想控制生活,往想要的方向去走,如果这么想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打了三星是为了鼓励文艺剧情片这个类型,其实对于没有北漂经历的我来说这片子有够无聊的,其中导演玩的一些梗我也共情不了,所以看片过程很煎熬。
我不是文艺片粉丝就是一个俗人,还是更喜欢商业类型片多些。
剧情解读什么的就不说了反正也没看太看懂,就随便聊几句跑题的话吧。
男主1胡子男不管是外形还是气质很像阴三儿的一个成员,男主2很像呆萌版柯达(万合天宜演员),感觉柯达比他长的壮点,突然想到男2又有点像王传君。
看评论有说导演想表达是慢生活,让生活更慢一些,我觉得在中国能做到像男主2人一样天天啥事不干就在胡同里乱窜,现实里不是富二代至少也得是个彩票大奖得主或者是北京土著有几套房,否则很难有真正的慢生活,现在中国最累的反而是有钱人和没钱人,有钱人用脑挣钱,没钱人靠力挣钱,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你不卷一家人的饭钱哪儿来,小孩吃穿上学钱哪儿来?
所以,这只个美好的想像而已。
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还有国家的定位就注定了老百姓是不可能像某些小岛国或小国家一样悠闲的慢生活的,大家都要像高速行驶的车轮一样跟随着车身往前滚
东四和十条在鼓楼晃荡的荒诞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等待戈多》,那些关于绝望和虚妄,关于漫无目的的重复、等待和消磨。
他们的松弛感又轻易地勾连起我身在北京的怀乡情绪,我的故乡,那座众所周知的最适合养老的南方城市。
所以,当东四和十条听说鸽子去南方后提议说“要不我们也去南方”的时候,我一瞬间竟然忍不住要流泪。
在北京是奢侈的享受,在故乡却是琐细的庸常,于是一瞬间好想,好想回家。
不过,虽然东四和十条在鼓楼寻找鸽子无果,于是想到要去南方,可寻找鸽子的过程其实比鸽子更重要,或许就是鸽子本身。
如果没有北京喧嚣而孤寂的分明四季的反衬,大概人心中为鸽子留出的一块空缺也难以被察觉。
或许也正是在这份“若有所失”的驱使下,北京的人(不是北京人)才一直在鼓楼的街头走走停停,有的人在北京找不到鸽子,于是转头向南方(或许比如我);有的人的鸽子其实就诞生于北京,于是他们低下头俯下身,于是他们顺着冻结在河中心的有线耳机,听到了北京的鸽子扑打翅膀的声音。
做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拍成这样已经hin不错啦!
色调和整体风格hin有日影的感觉!
那种慢悠悠自然的感觉!
确实感觉有模仿日影《濑户内海》的感觉!
两个没有工作的逍遥散人无所事事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虽说是一部反内耗的电影!
但本人看完更焦虑了!
这俩人家底得多丰厚啊!
能撑一年都不上班,在北京那租金死贵的地儿!
看来之前上班攒的窝囊废真不少!
还有我看完更焦虑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过度的消散,就如同我看纪录片《我的城》一样!
虽然城市文化风格经济水平各异,有紧张有松弛,但其实我能明显感觉到其实生活在不同城市里的人会根据城市的节奏来追寻想要的平衡!
比如在上海深圳北京这样快速的城市里!
过度的紧张和竞争激烈人会很浮躁!
所以在这些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更加强调注重慢生活的调节!
比如在城市里练瑜伽,喝茶,喝咖啡,插花,钓鱼画画这些!
而在非常慢的城市里,我看到了一的年轻人精神上想要存在一些强烈的刺激来打破这些慢!
当我看到成都茶馆那些花着几块钱喝茶喝一天时我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我仿佛看到了晚清那些被大烟毒害的人民们!
放弃了理想放弃了进取放弃了一切!
太难受了!
而且你会发现着这个慢城市里的年轻人们喜欢的是拳击,赛车,赛摩托这些激烈刺激的运动!
在慢中寻找快!
来维持生活精神上的一种平衡!
作为一个坚定的大城市生活拥护者!
我既不向往卷生卷死的奋斗!
也不喜欢过度摆烂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索然无味生活!
我很喜欢一种平衡的生活,有自己喜欢的事和工作事业为自身谋取生活的资本,在用这些资本去寻找发现生活里的美好和意义!
大城市的精神文娱生活尚且能填补一些无聊!
小城市只有压抑和沉闷以及极度的无聊!
还有松弛这回的事,我觉得为什么有钱人可以松弛因为真正的财富自由!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
而为了碎银几两的人想要寻找松弛就必须放下全部世俗定义下的功成名就才可以!
想做的事也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我才说还是要有经济基础可以寻找一种相对的自由和松弛吧!
完全的无所事事没有经济来源只会把人逼疯!
里面的一些梗和隐喻蛮有意思的!
有种无厘头的好笑!
比如开头十条说的李白写字写的是什么“愚公移山”我所理解的是众所周知李白是个理想主义者,愚公移山代表着困难重重,但也不是不能做到!
只是过程艰难!
这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者对待现实功利主义的一种对抗宣言呢?
还有东四和十条初次相遇的场面,东四就像一个话多的二缺!
特别是他主动搭话十条说自己开发了一个游戏叫俄罗斯圆块,请问圆块怎么消啊?
这也太无厘头不切实际了吧!
而且我还发现了其实东四和十条俩人真的挺搭的!
就十条是一个偏现实的st人,东四更像一个爱幻想不切实际的nf人!
比如他俩去公园野餐东四拿的全是可可爱爱的能吃的小零食,十条却拿的打火机!
小台称,蜡笔总之和野餐没一点关系!
所以该说十条是现实主义吗?
哈哈😂他拿的全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但他又能在东四幻想他俩合作开发一个俄罗斯书法方块游戏时说不能融不行!
也总能回馈东四的幻想不切实际发言!
还有十条和东四讲自己故事的时候?
十条的好奇疑问却总是脑路清奇抓不住重点!
甚至你会疑惑这俩人是在对话吗?
是在一个频道吗?
但是他俩也确实能接住对方!
真是一对神奇的搭的好朋友!
严重怀疑这俩是不是富二代体验生活!
看着无所事事,穿的还都挺好看!
也没饿着就这么一年挺厉害!
还有东四交往的女朋友那段也好好笑!
俩人的合影太典了!
文艺批才会的拍照风格意境留白!
还有东四女朋友好像回避型!
需要的时候才会联系东四!
都挺好笑还有作为在北京生活几年的一个年轻人!
东四十条和鼓楼这俩地方我都去过!
特别是鼓楼剧院!
哈哈!
所以当东四说为什么喜欢女朋友是因为特别!
住在鼓楼却没有纹身!
也爱环保!
平常无踪影,鼓楼聚集的充分保持个性文艺批确实太典中典了,文青聊艺术喝酒吹水理想主义青年特别多!
还有等待鸽子来特别不喜欢,我不喜欢等待!
我喜欢主动掌握!
主动争取!
但凡是我真正想要喜欢的!
我必须在不违法自身底线三观道德前提下不惜一切也要达到!
被动等待是一种懦弱者的行为!
非常棒的片子,我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导演能想到那么多有趣却无意义的台词,像是嗑瓜子不能嗑同一个地方,像是为厕所做测评隔音是好是好还是好是不好,像是那些十条做的名人的梦,像是那只悬赏十万的鸽子。
整个片子最酷的一点就是它的风格很统一,可以说从第一分钟那个理发的镜头,到最后一分钟在冰面上的对话,就是在消解意义,在过时间。
从东四和十条的见面一切就开始了,在排一个不知道卖什么的队,跟老板说来份烤鸭却收到了一个馒头。
甚至从见面前就开始了,一个更理发师说李白在梦里夸他了,一个在给萝卜加油。
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时间只是在流逝,流逝,流逝,鸽子也南飞了,而他们却什么也没发生。
他们或在用别人的鱼竿吊杂物,或坐在厕所门口的椅子上欣赏厕所,或幻想着世界末日,或在等女生主动联系。
片子营造了一个群体叫鼓楼青年,或许他们真实存在于鼓楼,但又或许,他们就是那么一群人,青春比别人长几年,静静感受着时间流逝,去消耗着时间。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世界的一切是不是都是那样没有意义,不需要问俄罗斯圆块为什么不能消去,也不需要一定非得消去点什么。
其实整个片子真正落在现实上的就两下,一下是十条拒绝了朋友提供的工作,一下是十条准备在春天放弃这样的鼓楼生活,其余时间完全是架空的,他们似乎不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哪怕没有钱买酒也会有人递来一瓶酒,哪怕没有钱买烟,也可以问乐队里最没存在感的贝斯手要来一根。
同时东四又比十条更彻底一点,毕竟十条还是会觉得,必须得能消去。
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以拆下公园园字的一横,可以把别人的共享单车推去另一个厕所门口,或许就如他们所说,他们的青春比别人长了几年。
尽管这个片子没有让主角最终离开这样的生活,但一场离别的酒桌的戏和那只小熊的戏,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青春又最终会结束,人生最终还是需要些什么才能生存,而这其实又是这个片子有点感伤的地方,就是这样无意义的美好终究会结束,但却依然有大爷在冷泳,有大爷在喝醉酒狂吐,是不是也在给一些希望,就是这种无意义可能也可以一直延续。
其实整个片子还非常有趣的就是那些群演的画面,无论是宣称要去阿那亚办展的艺术家,还是那群满手纹身喝酒的年轻人,那个喝吐的老大爷,其实都是所谓鼓楼青年的代表。
风筝挂在树枝上那场戏也特别有趣,在对话身后尝试把风筝拽下来的人们仿佛与两个主角在两个不交汇的世界,同时那只熊也是,在熊终于说出一句话之后,他却捂上了自己的耳朵。
或许这就是在营造鼓楼内外的区别吧。
同时一直故意留错的外卖电话也非常有趣。
整个片子导演带我们经历了无意义,却相当美好的时光。
而这种被卡住的无意义,或许不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吗,或许时间就是可以用来被挥霍的。
2025-1-3看
又名《东四酒蒙子实录》,俩主角走着走着我一看背景,诶那不是我们在一起喝过酒的【】吗?
深夜去方砖厂找面吃那段儿给人一种“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觉。
看着看着挺想哭的,8月俩人在外面钓鱼,阳光照在柳树上,我几乎能感到立秋之后风逐渐转凉,河水带一丢丢腥气。
但现在这个阶段,我实在太难找到类似可以随便浪费的时间。
换言之,我明明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却无法复刻。
我挺喜欢这个片子,好多细节都在我生活里出现过,比如一开头在胡同里穿行那段,我也特别手贱,爱摸摸这个摸摸那个,也喜欢从特别矮的树底下走;我们聊天的时候也提过要建一个类似于大众点评的小程序专门测评胡同里的卫生间……类似的小细节特别多。
好多段子想让我说“你有病吧(褒义)”,奇奇怪怪的可爱。
总之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在这部片子上浪费个90分钟,但要注意的是,这90分钟是真正被浪费掉,没啥实际意义,在这种片子里寻找意义就像俩主人公在片子里找鸽子,永远找不到。
看起来空而慢的 其中有放大了的荒诞和诗意 非常喜欢最后的几分钟
#7th PYIFF 看到现在藏龙单元最喜欢的一部,好久没看得这么开心,和影迷们看两个“街溜子”City Walk,笑声掌声不断响起。导演不愧是鼓楼一姐,在这片地方把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放进电影里,感觉每一个场景都用心琢磨。从早九点看到晚十点很疲惫,笑一笑多好啊!很喜欢!
#PYIFF2023 属于避世作品,有种令人羡慕的闲适与轻盈。
回北京的前一天,在老家空无一人的影厅里看完这部电影。真是北京版《濑户内海》。北京生活的B面:没有光鲜亮丽、没有很卷很装的上班族、没有拍国贸CBD,反而看到了那个扬絮的北京,有点脏乱差的北京。庆祝无意义。
无聊而有趣,无意义本身就是意义。《濑户内海》和《等待戈多》的调子,居然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能开展一种完全脱离现代工业绩效的闲暇,一种脱离现实的慵懒,看似漫不经心,骨子里头的放荡不羁,真有意思。据说本片的制片成本只有5万,我很欣慰。7.3
我也想拍这种无意义的影片
东四的脸让我想起了胡波 他俩还都没有工作在胡同里游来荡去做着艺术家的春秋大梦 所谓的“女朋友”和“搭档”全程都没有真实现身 后来就有点难过
有点意思,也仅限于此
去年北影节一票难求,今年春天在杭州看到了。看的时候一直想到等待戈多,可看到结尾两人一直在冰上走啊走的画面时我想起——春天时,不二酒馆里小姐姐递给我人生中的第一根香烟;夏日炎炎我们在什刹海的路边点茶百道多肉葡萄的外卖,在树阴下的花坛坐着聊一整个下午;秋天金黄的叶片漫天飞舞我会和关老师在熊也牛吃一口热乎乎的寿喜锅,冬天影片里湿雪纷纷扬扬飘落的那天我正在什刹海猛蹬冰车,也正好走到方砖厂吃了那碗心心念念的炸酱面,多么凑巧。所以其实戈多来不来、鸽子找不找都不重要了。怀念曾经有人和我一起看过鼓楼的春夏秋冬,虽然现在好像只剩我自己了,但至少曾拥有过那样的日子。
淡淡傻傻的,像被工作折磨透了的我,如果你问我:“我们还找鸽子吗?”我会回答你:“我在春天用柳絮写诗。”
post-pandemic 城市散步系电影,《濑户内海》北京胡同串子版,有一搭没一搭的在胡同的斜阳里聊天,最后一个冰上长镜头挺有冲击力,最喜欢autumn的一段。未来可期。【BJIFF·14th/资料馆/Scene 6】
感觉像看了一场这两个男主的漫才专场,笑话太冷,冷得如东四十条的冬季。
颇有意思的小片子。我很熟悉东四一带的地理环境,也过了对北京有滤镜的年纪,更对独立导演/音乐人这些身份祛魅,但看这电影我真的一点儿也不讨厌。他们没有工作,每一次见面换件衣裳,双手不负重,兜里干净。总的来说,我觉得秋天和冬天比春天相遇(排队、草地野餐)有趣。钓鱼钓上一个个小垃圾,还是鸠占鹊巢,秋天在公厕对面坐着,和一只熊人偶一起躲雨。在不同的季节,两个不太熟的朋友在胡同里或者草地上、河边扯淡,分寸很好,不让(我这样的中年)人讨厌,挺有趣!
忍不住歧视亚逼北漂了
舒服啊
充斥着意淫式的自以为是的幽默,本质上和《银河写手》是一类货色
作为北漂一定会更懂这种感觉!导演用外地人的视角来看老北京,在鼓楼老胡同间徘徊,那种归人与过客的迷茫,满是年轻人的别扭与内心的共鸣。影片拍得轻盈又不刻板,两个街溜子低能耗生活、展现出另一种青年人的选择和人生价值,偶尔拥抱无意义的生活。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从头到尾笑不出来,能给电影宫抠出地宫级别的尴尬😅
看的时候还没有定档,当时觉得比平遥其他什么艺术片更值得上院线。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疫情电影,虽然丝毫没有提及相关,可能只是拍摄于疫情期间,但是里面呈现的人与人、人与附近的联系很符合我和周围朋友那几年的身心状态。也觉得是近几年拍北京第二好的电影,说第二是因为碍于成本声音设计很潦草,远不及《白塔之光》。
听着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