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演员是吴珊卓而来的。
意料之中的喜欢,演员的气质和整个剧非常融合。
是一部有探讨,有内核的喜剧。
社科类专业的困境,片段式传播的网络现状,脆弱而共情能力低下的学生,女性与有色人种在职场所面临的挑战。
这些矛盾与冲突无不是当今社会的症结,在这小小的英语系主任的更迭中体现出来。
资本的力量、政治口号的无力、胆小而冷漠的人心,象征社会发展指数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暗流涌动。
本剧还是给了一个理想式的结局:男主在工作狂亚裔女与性感白人女孩中,选择了前者。
但从剧中男主对女主的态度与其他白人男的差异、男主对纳粹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在一场韩国人举办的派对中所表达的对于亚洲国家父母教育方式中的过度操控,男主的存在好似一个符号,又或者这个社会的喘息之处,是与众多现象而矛盾的存在——这一矛盾在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纳粹事件的情景中暴露出来。
当沟通变成查找对方字典里是否有预设答案,当交流的重点在于但是之后的答案,还未出发就已抵达终点。
如果说解药在于是否“私奔前往巴黎”——这一浪漫而荒诞的选择之中。
而本剧给出的解药是:“巴黎”——现实界符号网的空白之地,始终是彼岸。
社会困境也好,细碎的一地鸡毛也罢,答案在尝试之中。
浪漫无比的喜剧啊……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
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
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
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
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
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
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
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
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
”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怎么说呢,其实处处都是在权力斗争和争取利益。
一个不想搞权力斗争(会不会无法而知)想搞教学还想让大伙都不会不开心的人,注定被迫下台。
因为大家都比她用了更物质性的力。
什么都做不好不是你的错,是你选错了发力的场地。
快别耽误别人和自己了权力场的原则是,比狠,无感,隐藏和不回头。
那里全都是敌人,没有一个是朋友。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
2021年秋天,我完成了一年通识教育,终于可以选英文系的专业课了。
刚开始以英文系学生自诩,电视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就开播了。
这个剧的很多笑点来源于英文系的生活,比如学生闯进老教授的课堂,冒失地问:“这是‘性与小说’课吗?
”听说不是,学生扭头就走,留下老教授凌乱地喊:“这是美国文学概论1850到1918……”我的专业课上也发生了新鲜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教授竟然给学生发笔记。
我从未见过如此服务周到的教授。
做笔记难道不是学生的责任吗?
电视剧里提到一个“给教授打分”网站:ratemyprofessor。
这是个真实的存在,不是虚构的。
别小看这个网站,老用户的评价就是新学生的选课指南。
如果学生留言说选某教授的课,你不用亲自做笔记,可想而知这个教授的选课率会增加。
教授给学生发笔记,如履薄冰之心态昭然若揭。
为什么英文系的课越来越没人上呢?
这个剧的核心冲突是比尔的教学事故。
比尔讲到纳粹时,为了活跃气氛模仿了一个纳粹礼。
该场景被发到网上,在脱离了语境的情况下,被认为是向纳粹致敬。
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
比尔解释说:“我不是纳粹同情者。
我是个教授,而纳粹迫害教授,他们是思想的敌人。
当年许多学者、作家逃离第三帝国,他们都是我尊敬的人,比如汤玛斯•曼、汉纳•阿伦特……”学生们轻蔑地打断他:“你最好别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
”学生认为比尔不配提汉纳•阿伦特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他是纳粹同情者。
在立场先行的前提下,他们没有耐心去倾听,没有时间去了解事物的全面性,更没有兴趣去辩证思考。
他们只喜欢传播那条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
谁把美国大学生教成了这样?
答案是教授们自己。
这个虚构的英文系有三类教授,第一类是老白男。
他们连路都走不稳了,却坚信自己正值学术盛年。
第二类是中间层,比如老白女教授乔安。
她是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乔叟的第一人,但她当年被男教授们支使干杂活儿,无法专心学术,没能获得正教授职称。
如果世界一成不变,英文系主任的位子原本是中年白男比尔的,但他也没有继承学术正统,而是个以出位的文笔和性格而知名的人。
当学监逼迫他辞职的时候,比尔指着学监的桌子说:“我上本科的时候,曾经光着屁股坐在你那张桌子上抗议南非种族隔离。
” 乔安和比尔的努力成全了中年亚裔女教授金。
金当上了英文系主任。
她的面孔连续五年出现在大学的招生广告上。
她不仅是女性还是亚裔,代表着学校对多元化的追求。
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开拓了对文学的政治化解读,于是培养出第三类:年轻的黑人女教授雅茨。
如果你上雅茨的课,你能学到的就是“白鲸”象征着白人至上。
这个戏在美国也有争议。
有人认为戏中的学生太过脸谱化,张口闭口政治正确,一言不和就取消(cancel)教授。
实际情况真有那么糟糕吗?
我可以谈些有限的个人经历。
去年我上过一门文化人类学。
该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如何在文化的组织下去改变身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那么就需要考察人类文化刚刚萌芽时的行为。
哪儿有活着的刚起步的文化呢?
自然是太平洋岛上或者北极圈里的原住民。
而这,就成了文化人类学的原罪。
每个学生发言前都要先批判一番研究者的西方中心视角以及对原住民的剥削。
批判够了,才进入正题。
在我看来,这个戏对政治正确的讽刺是公正的,因为它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
雅茨利用推特教学,拥有8000多个粉丝。
老教授艾略特不屑:“基督才12个门徒。
”但艾略特们遭到学生抛弃,并不无辜。
他们的傲慢自大固步自封也有责任。
刚当上英文系主任的金极力在两股力量之间斡旋。
她安排艾略特和雅茨联合授课,用意是把雅茨的学生分给艾略特,再让艾略特给雅茨写一封好的推荐信。
但联席课一开始,艾略特就拿出一迭材料,让雅茨发给学生,分明拿她当助教。
可想而知,当年他也是这样打压乔安的。
那么乔安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乔叟,是不是一种突围策略?
乔叟都研究了几百年了,你不搞点性别议题,种族议题,如何打破老白男们的垄断?
然而,几十年过去,当时的策略变成了现在不容置疑的教条。
当艾略特讲《白鲸》的时候,学生们只关心梅尔维尔是不是打过老婆。
见艾略特张口结舌,雅茨就自信地说:“打老婆的事儿,等会儿到我的课时上就会讲。
”依我看,英文系的生存危机正是来源于此。
表达情感是人类的刚需。
把文学课上成渣男批斗会,则是在扬短避长,削弱了文学的影响力。
剧终前,比尔意识到自己仍然热爱文学。
他拒绝了学校的高额解约赔偿金,准备打官司拿回自己的教职。
他充满诗意地说:“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解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你一遍遍重读自己喜欢的诗,从而获得新生。
” 但愿生活中的文学系教授们都能像比尔这样浪子回头。
总的来说这个剧是难得讨论当今学界现象的一个题材,然鹅很多问题隔靴搔痒,不敢也不能深入讨论,可能是怕掀起性别和种族对立吧。
这方面我不多说,来说说女主重来一遍的话怎么翻盘。
chair这个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萧规曹随那就是个打杂的,陪吃饭,讲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与research无关的事情。
如果想要大刀阔斧那就要整合资源重新分配,不能怕得罪人,拉一派打一派。
女主已经批了一身debuff套(亚裔女性)去打怪了,结果还各种白给,傻了吧唧送人头…下面一条一条举例。
1. 如何对待艾略特老头。
肯定要搞走,而且要虚与委蛇联合其他人把他搞走。
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阀绝对不会吃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女主拿chair的名头来命令他简直是白送Yas,只能起到反效果。
最好就是摆高了慢慢架空,最后逼得他自愿退休。
退休名单是一张可以用的牌,如果女主要泄露的话只能是她自己跟老头讲,绝不能让老头从别人嘴里知道。
很可惜女主做了相反的事。
和朋友讲到,虽然被区别对待了这么多年,女主对这一帮老白男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是被驯化了还是怎么地,根本没有搞走他们的意思。
这也映射到现实中亚裔的可悲之处。
2. 如何对待琼奶奶绝好的团结对象,而且老奶奶怨念的能量大家也看到了不是一般的强。
多么讽刺,女主身为一个女性chair根本没有好好处理老奶奶的办公室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话。
这么说吧,把老头子们全赶走琼奶奶不就有办公室了?
有这个共同目标还不愁老奶奶齐心协力?
相反女主居然在拿什么教学评估来搞她,简直双标得可笑:为什么女主不问艾略特老头教学评估的事?
班上都是几个人,我就不信艾略特老头的评价能好到天上去?
再说了教学评估这个东西只有刚进来的AP或者TA才需要看(找工作需要),tenure的基本没人看,反正这个东西也不对外公布。
这又揭示了本剧一个残酷主题:职场中女性不但没有帮助女性,还变成了男性的帮凶压迫女性。
3.如何对待Yas小姐姐人微言轻的新生代力量,业务是很好的但是还没在系里站稳脚跟,所以不能多说关键信息,努力为她争取资源就是了,争取把她培养成未来自己派系的人。
但是女主一次次画饼(最佳教学奖/tenure)就是没有落实,试问Yas有多失望…老板一直说给你加薪但就是加不成说自己有难处,不跳槽难道还留下来体谅老板?!
退休名单的事是最不该跟Yas说的。
Yas听了肯定心里有一个expectation指望老头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但老头毫不知情所以对她依然毫不客气,那么Yas心里有了落差对女主也会有怨言。
Yas应该本来也没打算跟老头说这事的,最后大概气疯了冲口而出成功为女主再送一人头…4. 如何对待Bill私下里睡不睡的没关系,在职场中要严格保持距离和避嫌。
但女主又特么反了,睡都没睡到,系里所有的人和她爸都知道她喜欢Bill了…实际上女主想要改变英文系资源分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趁Bill还在任chair的时候遥控他,毕竟Bill身披一层白男加成皮肤,很多事情会好办很多。
然鹅Bill这种弱鸡男很明显是两人关系里强势的一方,从来没把女主的话当一回事。
女主都再三警告他好好道歉了他还敢糊弄回去。
我不禁想如果是艾略特老头当chair警告他敢这样吗?!
聊过的朋友都很讨厌Bill,这货为啥这么多戏份。
我大胆猜测导演试图用一个白人工具男来揭示残酷现实:你看这个白男明明毫无恶意却活生生messed up自己和这么多人的生活。
你看亚裔以为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有话语权了,但其实还是给白男打工擦屁股…5. 如何对待上级/Dean上级分配下来的事先别急着拒绝,反正做不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之后的事了LOL 退休的事,如果女主能搞走几个老头留下琼奶奶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具体实施起来上级肯定也有资源支持。
Yas的最佳教学奖给不给都行看上级人品,反正搞走老头就有钱tenure Yas了。
校园游行的事,应该让上级找那个risk management的人全权处理自己啥都不要管,毕竟系里人尽皆知自己跟Bill有关系了碰了一身腥。
自己可以私下给Bill support,但是明面上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包括不要自作主张找Bill的博士生谈话…)总结对比我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成功改革派chair:让三位大佬退休挪位子,留下了自己心仪的AP,又招到几位新生代力量,自己还发了paper做各种学术会议的speaker,但同时就没有太多时间搞教学。
人的bandwidth是有限的,女主是一个专注于学术和教书的人,那她就必定做不成chair搞politics。
利益相关:曾在北美人文学科学术界待过
边做饭边看完英文系主任了也许一些在职教师看了会感同身受(我是教师的陪伴者So knew slightly),这部剧放大的是一直被忽略放在台面上的职称评定矛盾和办公室战争,平平无奇但又非常精彩,这些人争夺的不是名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学生的尊重和对自己教学的热爱,似乎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比起老教师要学习如何讨好学生,英文系本身放在大环境中就是一个优雅又传统的学科也在寻找自己的取巧点,但似乎也在一些热门的学科下被挤压被询问“学习英文的历史真的有意义吗?
”而岌岌可危。
在我看来是非常精彩的,吴卓珊把处于中高层的无能为力和百口莫辩演绎得非常优秀,所有的矛盾实际上都来源于时间差,非常优秀的剧,也理解一些观众可能不了解西方的职称评定和选课系统看起来他们都在瞎忙乎,荣誉教授和永久教职是桂冠,是教师的终身荣誉,一堆拥有这项荣誉的教授因教学古板可能被劝提前退休,受到学生喜爱的有色人种教师试图打破白人教授的习惯和天花板,亚裔女性系主任和相爱的男人不能光明正大谈恋爱,简直就是平凡生活超精彩状态。
《英文系主任》的第二集中,Rentz在课上讨论Moby Dick,学生有人问为什么不讨论其作者赫尔曼的家暴问题,Rentz给出的回答是“让我们更加关注文本本身”,但显然难以服众。
(这么拍应当与女性主义在学术圈内抬头有关,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不只如此)这令我回想起大学前三个学期上过的文艺理论课程(通识类),第一个学期与第二个学期的教授年纪不小,在风格上也类似Rentz,更重视分析具体的文本;第三个学期的老师讲莎士比亚,则大量地掺杂了对“莎士比亚其人”以及写作时各种context的关心。
不清楚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学术发展的方向。
但无论如何,个人在完成三篇期末论文的过程中感觉分析文本的难度显著高于分析context,想来第一学期的论文大部分都在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写作语境竟然还从教授手里捞到了A,真是不可思议,后面两篇的写作相较第一篇应当是concrete了不少。
因为很多人来推荐,一口气看完了六集,难免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剧中呈现的英语国家英语系的课,基本全部是文学课。
对比我所在的某理工科211大学的英语系,只有一学期的“英语文学导论”是必修,还是拜托领导在学校一次大规模砍课时中偷偷留下来的,其余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小说戏剧等都是选修。
英语系学生(多半是文科生)必修很多大学分的理科课程,文学选修课依赖于任课老师足够努力的推销,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态较为佛系的学生。
三年级下学期勉强凑够人数,美国文学课开起来,简直像个地下摇滚俱乐部一般的存在。
选课前要动员——“只要25人课就能开起来,和我一起捍卫人文学科最后的阵地,只要25!
”。
课开起来以后也必须不停地鼓励学生“我们是学校最先锋的亚文化团体”,因为外面那个飞速运转的世界,让你很难不去怀疑自己花时间读书,讨论一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是否是一个对的选择。
除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最让英文系学生有共鸣的的还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评理论名词吧,真的很少有人能用我们的视角看事物啊。
剧中师生一起读诗、一起讨论荒诞派与现代主义……相比于具体而实用的知识,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许更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但这确实就是我们所做的事。
另外,总有人对文学理论不屑一顾,但往往不是因为境界太高看破-ism们的局限(的确明显存在);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拒绝接触新事物太久。
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为是的所谓明星学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学术界有多少新理论吗?
”我在屏幕前为她鼓掌叫好。
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质量没有必然联系。
死气沉沉读三十年不变的讲稿,宣称“我就是不向学生让步”占据精神上的高地,这不能说明你的课一定是高水准。
允许学生把《白鲸》改编成嘻哈、并坐在学生中一起开心观看的女老师,课上未必没有其他深入的内容。
(可能因为我对贝克特做过同样的事,所以在这里对她表示一下支持)。
在一个文学课还带有带有启蒙性质的理工科院校,面对百忙之中抽时间来上选修课的疲惫不堪的大三学生,我已经放弃了MOBY DICK…以它令母语者生畏的艰深文字和我粗浅的道行,很难不吓跑硕果仅存的学生。
但我不想放弃这位优秀的作家,代之以更有时代感的《抄写员巴特比》——我们在课上嗑了巴特比和律师的cp。
想让类似的活动留住文学课最后的学生,想让他们通过寻找细节学会文本细读,想通过这个人物关系解读为后面要讲的他者伦理作铺垫。
可能不怎么高深和高雅,但文学课首先要生存。
老派人物里面喜欢Joan这个角色,虽然我一向重视学生的evaluation,但是看到她烧掉自己不爱看的评语,还是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快乐。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跟学生讲:不喜欢这个作家是吧,告诉你,他就是牛逼!
不喜欢就退课吧!
(现实生活中我会劝学生“既来之则安之,作品有点难,但绝对值得一读”,既要坚守底线又要留住学生,很难的。
)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因为承担了很多类似工会干部的工作——而放弃了科研。
连人力资源的人也承认,很多女老师们在行政事务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就不想着在学术界进步了。
看到这里有点黯然。
剧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课也可以,不做科研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动不过是开除这个、弹劾那个,或者换间办公室;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耗费心力的琐碎被掩盖了。
Bill那洒脱又邋遢、迷茫又自我、言行出格还童心未泯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大众对文科男教授的刻板印象了,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可能是编剧(一定是个文学人)自恋的投射吧。
不过Bill有一句话我喜欢“I don’t co-write”(我才不跟人家合写文章)。
不少人心目中的高校英语系女老师都是美丽时尚优雅活泼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于搞外国文学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
我就不说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和对文科的矮化了(那个女生在一个书本垒起的系科读书十年+,毕业后还要继续留在不发表就灭亡的学术界厮杀,将漫长的岁月付于难度高收益低精神压力极大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可能不是为了躺平才选择高校这一行,很可能对自己的期许不只是“相夫教子”,更不用说这还是个激进女权者、不婚主义者、性向不明者甚众的群体)。
真相是一部分英语系的人也会异常朴实、笨手笨脚、木讷寡言、永远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虑与拖延之中。
极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什么用处。
就像你从剧中的英语系教师身上看到的那样。
(看我半个小时写千字剧评。
一篇小论文拖了半年都不想写。
)
自己整理的喜欢的台词截图:
Knowledge doesn’t just come from spreadsheets or Wiki entries.🥺
“ Why they’re not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when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be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Racism. The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Homophobia.”
细节很精彩,但是剧情就一般般啦。细节真的是非常有意思,每一位演员都非常出彩,角色特色非常鲜明有趣,很期待各位角色的相互碰撞。而且学校里面的关系确实如剧中所示一言难尽即便是国内学校也一样。珠珠每一句话都是暴击!!!!!最后那个“不信任会议”也他妈真实了!!!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好看好看好看
dry
绵软无力的刻意之作
就……我觉得还是对亚裔的角色有刻板印象。其实我最关心的是智允大学教师的这一面,但是没拍全。家庭线和学校线努力做到平衡了,但是大学文科教师的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是不够看啊。韩语跟英语一比,听起来真的太具有嚼舌根的属性了。
这个剧集从刚开始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是个冷幽默,但是真的有点冷,也不是真的幽默,有些事情还是挺现实的。最后学生猜出来女主在给她找退路,学生就问:那你有退路吗?下一场就接的是女主在厕所哭的戏,太惨了。
剧本不错 但感觉作为喜剧笑不太出来
This and that are particularly accurate, ironic, sad, absurd, and funny.
冷幽默风格,体量轻,叙事比较散,获得升职的老好人最终没有保住职位,因学生舆论的扩散导致失去教师工作的男主,无奈且现实的结局
年度最佳喜剧!年度最佳cp!期待第二季老奶奶干倒老白男!!顺便教训千禧一代!
不好看,或者说只有浅浅的好看。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就这么合家欢了。。(想看乔叟
看到第三集棄了。也許是期望過高的關係,實際看下來只覺得平平淡淡。
吴珊卓是个好演员,但这片子不是个好片子。看了第一集开头还以为会讲主角如何提升英文文学的吸引力,让更多学生来上课之类的,结果看着看着就变味道了,你就算扯点办公室政治也好啊,现在这样各种元素塞到一起真的是好无聊。。。。个人评价:B-
短小而精准,但同时也很无趣。我被中文译名欺骗了,“英文系主任”总让人觉得重点在“英文系”,但其实“the chair”本身象征的就是一种职权上的问题。学校离学术的象牙塔越来越远,但却永远融不进在十字街口,商业学术下的文学教学到底如何自处?片子里充斥着各种矛盾,种族、性别、立场、新老教师的教学分歧。最后当然什么都没解决,只是轻飘飘的粉饰太平。其实吴珊卓也不是故事的重点,只是一个故事的支架罢了。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2021年9月11日一口气看完,并没有下载来看。一方面,讲来讲去,学术其实也都是生意。第二方面,自以为自己能搞得定文字的英语系教授,还是不要以为自己也能理解同样是玩文字的PR,不然类似于自焚。
To the writers: Whiteness is not hot any more; Yale is just another Titanic.
这个荒诞的世界!
笑了好几次,有些地方也蛮感动的,如此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各种各样的有缺点的人,可最后大家对教书、对文学的爱却都是很真挚的。求Holland Tylor多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