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晚间提前场,看完了之后直到现在周五下午了都觉得心情不错。
(当然可能也是因为今天原以为麻烦的事儿干的比较顺利,囧)作为眼睛脆弱不堪3D折磨的弱鸡,感动的表示片子3D效果做的舒服极了。
已经等不及想要二刷刷细节。
先导票房粗报370万,成绩很不错,如果说要讲句题外话的感想,那就是请让票房来的更猛烈些吧!
言归正传说片子,近两个小时充满密集的点子和想象。
惊喜之余,时不时的还能recall以前的动画诸如怪物公司的场景设定什么的。
这里倒不是说类似或雷同,就是每每忍不住联想然后会心一笑。
其实主线的亲情温馨情感主题并没有怎样与众不同,甚至还挺俗套的,但是万能皮克斯让一切都闪闪发光。
哪怕心里一边儿高冷的想着“哼哼,幼稚” 还是一边儿忍不住又哭又笑。
神来之笔层出不穷,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幻想中的好朋友有着棉花糖身躯还能cry candy的Bing Bong,还有天才一样降维攻击……额 不是,降维度…那个…降解。
之前很多人评论过inside out出色的人物性格的全面剖析,我完全同意。
并且表示这种剖析在最后彩蛋部分达到高潮,欲罢不能,简直被玩儿坏了。
每个表情都可圈可点,轻描淡写的就抓住了精髓。
个人最期待,也是事后最喜欢的人物sadness作为自我厌弃的瘟神型抑郁症患者,跟马文一样又萌又搞还有技能点。
而且还穿了个拖鞋!
同学们要看一眼啊 我觉得特别有范儿啊!
最高潮从Bing Bong助攻开始,坐在那里整个人完全陷进去成了傻逼, 再到逗比男朋友出来做炮灰,阿姨我激动得心都跟着飞起来了555555我们热爱的皮克斯终于回来了,热泪盈眶…
爸爸,媽媽還有Riley的腦海裡,主導情緒的老闆都是不同的人。
主導個性無分對錯好壞,有些人(例如Twilight裡面那個死魚眼女主)有著濃濃的憂鬱氣息;有些人無時無刻暴跳如雷;Riley則是走歡快逗B的路線。
而Bing Bong這個隱藏版的重要人物,在預告片裡面影子都沒有。
因為他背後的是全片主題的最大劇透:成長!
Bing Bong是童真的本質,對於某些人表現為想像中的好朋友,有些人表現為腦海裡的那個聲音。
在兒童時期,我們總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不知道咋的就從腦子裡面冒出來。
但是成長之後,這種事情越來越少,因為我們有了行為規範準則之後,會自動在它們出現前就扼殺在腦海裏面。
所以Bing Bong嗝屁的時候,真的好唏噓啊,一方面這種你行你上的自我犧牲雷鋒精神讓人動容,另一方面,成長就是要付出代價的感慨大家都不言自明。
建議大家如果有了小孩,多紀錄一些小孩的童真面,以後小孩走了彎路或者變成了殺馬特什麼的,好歹還有可能用這些畫面喚醒他們一下。
對了最後吐槽一下,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總動員你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特工隊你爹!
作为热爱动画电影的人,作为热爱皮克斯出品的人,不论是伴随成长的玩具总动员,还是让人五分钟泪流满面的飞屋环游记,以及想象力爆表的怪兽电力公司系列,都是我十分爱的电影。
所以从2014年看到头脑特工队的预告片开始,我就无比期待这部电影,五种情绪创意爆表的人物化设置,皮克斯的经典班底,无论如何怎么会不好看?
怎么可能不好看?
在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就已经安利身边几乎所有好友去看,即使在排片被一推再推网上已经出了下载的情况下,仍然坚定的去影院支持,(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支持)但是整个观影过程中,五种拟人化情绪的创意几乎就是所有的亮点了,全篇几乎找不到以往皮克斯动画中笑点,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感人至深的泪点?
我也完全没有感受到,成长的痛楚,人性的复杂,记忆的美好?
完全没有感受到,如果一个人的所有思想和情绪都被脑中的五个各有自己思想的人控制,她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均来自于自己脑中的人物对她对的支配,那这个人本身完全就是一部被操控的机器,一部想表达人性的作品,却这么反人性,确实让我感动不起来。
快乐对悲伤从排斥到合作老套到完全是让人开场10分钟就能看到的结果。
美丽的创意设置,老套的剧情,失望的电影。
说这些肯定有很多人要喷我,因为皮克斯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不容差评的圣殿。
但请原谅我,一定要大声说出,不好看!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心里会问:TA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
为什么 “长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这些问题,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制作班底打算在《头脑特工队》里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跟《飞屋环游记》里那个后来成了男主角妻子的小女孩一样的张牙舞爪(Elie为她配音)。
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正是这个问题,让道格特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
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在让皮粉持续失望好几年之后,这一回皮克斯终于“开着脑洞打开了脑洞”。
不是公主不是续集,而是彻底的原创。
而且,这回的创意也不是擅长烹饪的老鼠大厨,或者靠一堆气球飞到南美的房子,《头脑特工队》的创意甚至比前两者更有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自己脑袋里想过的任何事。
【情绪小人进化史】 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这是女主角Riley脑内的五位情绪司令官,也是《头脑特工队》定义的五种基本情绪。
Joy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
她自带光圈上蹿下跳,常年呼吁“起来嗨”,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
她不遗余力让你快乐。
Fear是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
人生中危机重重,不只有墙角的蜘蛛或90度过山车才算危险,如果没有Fear逼你在考试前通宵复习,估计你还能再挂几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
因为Disgust,你拒绝去吃英国菜、爱上比裂帛、穿成杀马特。
(当然有的Disgust毕竟能力有限。。
Anger保证你被世界公平对待。
隔壁老王打你?
喷火分分钟烧死他。
街上情侣秀恩爱?
喷火烧死异性恋。
女神把你甩了?
喷火……等等,好像是Sadness来了。
Sadness究竟何许人也?
谁也不知道。
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台。
然后你痛哭失声,或者一瞬间悲从中来。
在刚决定由“情绪”作主角时,道格特跟他的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研究。
人类究竟有多少种基本情感?
科学家的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说3种,有人则认为有27种之多。
本片的顾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在1972年给出的答案是6种: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道格特一开始考虑过这个组合,但最终觉得“惊讶”(Surprise)跟“恐惧”有些相似而舍弃了。
他在最开始的脑暴阶段还考虑过使用“乐观”(Optimistic)、骄傲(Pride)还有“幸灾乐祸”(Schandenfreude),但后来被告知“乐观”不是一种情绪,后两者又略显多余。
设计情绪的形象成了最大挑战之一。
人人都有这些情绪,但谁也没见过它们。
它们不该完全拟人化,而且得跟我们对这些情绪的感觉相符。
我们最终看到的情绪小人就从这个思路得来。
Joy就像是一颗星星,不停跳动浑身发光。
我们开心的时候,好像也是“整个世界都亮了”。
Sadness是一颗倒立的蓝色泪滴,衣着臃肿行动迟缓。
悲伤时你总想躲起来,裹紧自己静静发会呆。
Anger是一块头顶能喷火的红色砖头,随时都能“气的冒火”。
愤怒能战胜恐惧,所以Anger经常殴打Fear。
Fear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脑袋后挂着一根狗尾巴似的头发,它会随着受惊吓程度凹出不同造型,就像我们受到惊吓时“头发都竖起来了”。
Disgust是一颗西兰花——Riley最讨厌的食物。
好吧,导演表示,在设计时大家觉得小孩子会被西兰花恶心到…… 情绪的颜色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部分,忧郁的蓝、恼火的红,或是闪亮的黄都很直观。
绿色是蔬菜的颜色,小孩子多半都不爱吃,至于恐惧先生的紫色,那是挑剩下的。
配音也是塑造情绪的重要部分。
最早加入的是给Anger配音的Lewis Black,他的标志性咆哮腔调让制片人第一时间想到了他;Fear的配音Bill Hader曾是“周六夜现场”(SNL)的模仿达人和资深段子手,也是皮克斯的老缠粉,为故事提供了不少创意;Disgust的配音演员Mindy Kaling经常演绎类似的碧池角色;配Sadness的Phyllis Smith则是第一次给动画片配音(顺便一提,Sadness的原设定是个男孩,但团队觉得这样一来女主角的情绪小队里就太多男性了);最难配音的角色是Joy,导演并不想要一个啦啦队长般的闹腾角色,而更想要个有真实感、假小子型的Joy。
这种“打鸡血”和“招人烦”之间的平衡非常难把握,好在最后进组的Amy Poehler是主持了三年金球奖的顶尖段子手,超快语速carry全场。
在Riley的大脑中,Joy是她的情绪总司令,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设定是天性快乐的孩子,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
但在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由Joy支配的。
有的人天生悲伤,有的人暴躁易怒,芸芸众生是如此复杂,或许还有人是好几种情绪在撕逼夺权也说不定。
(which is me【大脑世界建筑史】 情绪小人各就各位,接下来就是打造大脑世界的时刻了。
跟情绪小人一样,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苦逼过程。
大脑司令部的内部设计灵感来源于下丘脑,同时制作人不想让它看起来太科幻,而希望它是个看上去温暖舒适、能让情绪们安家的地方。
白天产生的记忆球会暂时储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记忆),而当夜里睡着时,这些记忆会随着管道滚入层层叠叠宛如迷宫的长期记忆之中,那里有头脑工人(Mind Worker)负责整理(时不时让神曲蹦出来给你洗脑的也是它们),不重要的记忆比如隔壁老王的电话,就是“忘记师”(Forgetter)的工作了。
顺便一提,“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最初是设计成了露珠和蜘蛛网的样子。
后来制作者在设计结构时去参观了吉利贝利糖果公司和一家鸡蛋加工厂,尤其是鸡蛋厂里高大上的生产设备让制作者感到了灵魂的震颤,于是有了后来的记忆球输送管道。
个性之岛(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决定因素,每个核心记忆(Core Memory)点亮一座岛屿,照映我们性格中的某一部分。
温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闯祸的挚友,第一次比赛拿了冠军,第一次挑战蹦极……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每一点——当然,并不都是闪光点。
每当失去一个核心记忆,性格中对应的那部分就会轰然消失。
还好的是,这些岛屿都能重建。
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是最为怪异的地方之一,它能把情绪、想法通通压成二维再到一维。
因为11岁的Riley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这里是危险的施工重地。
毫无疑问,造梦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是制作团队玩得最high的地方。
为Fear配音的Bill Hader邀请导演到周六夜现场的后台呆了一个星期,于是最终有了这个SNL和好莱坞的山寨混合体。
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设计师参照了很多恐怖电影做出了这个阴森森的空间。
许多西方人的潜意识里都关着一只小丑(有时候是麦当劳叔叔)。
然而我国很多青年的潜意识里关着一只冯远征老师。
记忆废墟(Memory Dump)是深渊的垃圾堆。
隔壁老王的电话号码就丢在这里,然而你永远都想不起来了。
哦对了,我们年幼时还可能有过想象出来的朋友,就像BingBong一样,它是我们喜欢的各种东西的混合体,陪我们说话陪我们玩(你对着空气说话把爸妈吓坏的时候),但长大后我们抛弃了它。
【头脑特工启示录】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
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
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
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
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
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
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正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
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
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
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
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
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
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
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
但那并不对。
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
”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
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
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
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
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
然而这正是人生。
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本片将不会有续集,不过开下脑洞,衰老又是什么样呢?
记忆球成批褪色,情绪小人恹恹欲睡,整个世界向遗忘的深渊坍塌……Sadness你不要再往下写了【如何用《头脑特工队》进行一次性格分析?
】 其实这才是我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件事。
我觉得《头脑特工队》最棒的一点莫过于,Riley的故事结束了,然而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观众把片中的设定套在自己身上,会发现,自己经历的成长之路或许是一部更加精彩的电影。
你可以利用本片的理论给自己写一份生动的性格分析书,当然,对别人也可以使用。
比如说: 我叫乔治马丁,我每天都在五万多具尸体中醒来,但我从来不做噩梦,因为造梦制片厂根本没那么多演员。
而且Fear他早就死掉了。
其他还有谁活着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一季GOT的结尾看到观众反应Joy就会蹦出来好好干活。
我的长期记忆塞得比别人都满,因为十几年前的伏笔球我也不能扔掉,还得经常让工人拿下来擦擦。
不过最近实在有点塞不下了,是时候找Anger出来填填坑了……Oops,我的“有坑必填岛”几年前就已经塌了。
你感受一下。
【Fun facts】-背景中的记忆球里很多影像是《飞屋》里的片段-当Riley和爸妈长途跋涉来到旧金山时,他们遇到的鸟站在电话线上的场景来自皮克斯2000年的短片《鸟!
鸟!
鸟!
》-Riley教室的那个地球仪也出现在了《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每一部-Riley的一个同学穿着印有《玩具总动员》角色的衣服-旧金山街景中的许多车上贴着来自《汽车总动员》的车尾贴纸-Riley老爸的公司名叫Brang,是个毫无意义的词语,叫这个名字是为了使它听起来更像个初创公司——这与湾区浓厚的科技创业气氛很搭调-旧金山的一个停车咪表上写的是:“25美分或1美元硬币,或者‘火人节’期间物品交换”( Quarters and Dollar Coins or Barter During Burning Man)-作为对沃尔特迪斯尼家族博物馆的致敬,Riley去的冰球场地正好是博物馆在旧金山的位置(104 Montgomery St, San Francisco, CA 94129)(禁转)
这么深奥的主题通过一部动漫圆满的完成了,影片结束后我问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岛?
儿子说,我都喜欢,都很好。
而对于我,很让我意外的是最后是blue被委以重任,其实的确是,了解孩子为什么开心是重要的,这样能激发他更多的快乐,但是,了解他为什么难过更重要,因为这个小人儿对家长的信任更多来自于他可以当着你的面讲出心里的感受,而不是让他装出大人的样子,取悦别人。
回到电影,我起初也像乐乐一样,害怕忧忧,怕他碰到任何的记忆。
但是当乐乐要独自回到中心时,我觉得不对了,不能这样就遗忘了忧伤,因为人的忧伤快乐是共生的,没有忧伤何来快乐。
特别想安利的一部作品,个人感觉比冰雪奇缘好看太多。
想象力丰富,故事情节紧凑,笑点泪点一个接一个。
“每当想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只为我而活的细胞,我就不再伤心了。
”这句话配电影很合适。
创意精彩,脑洞大开。
通过小女孩喜怒哀乐表达成长的残酷,谁都无法保证人生只有快乐,成长本来就是一件五味杂陈的事情。
当时光变得久远,儿时本来欢乐的记忆却要凭借悲伤才能想起。
多处泪点,彩蛋大赞。
全片铺满的细节中尽是想象和创造力,可遇而不可求!
皮克斯送给家长的最佳动画片
两周前听广播,就说到一部广受neuroscientists 好评的动画片要上映。
预告片其实麻麻嘚,比起同期看到的小黄人,吸引力差远了,但是因为好奇一个动画片如何科学的阐述对情绪和记忆的解读,还是进了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正好午饭过后,犯困。
前半截都是铺垫,看的挣扎在睡过去边缘。
从Goofball island崩溃开始突然被紧紧抓住。
成长一点都不容易,伴着天真的逝去,那些傻傻童年,纯粹的不自知的欢乐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
所谓成长的代价。
Bing Bong眼神闪过想出办法来送joy回到记忆大陆的时候我开始揪心的悲伤。
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有多少曾经亲密的,视为珍宝的独一无二的陪伴,不管是物还是人,分开了,远离了,才释放我们更轻松的往前走。
那些物件,或者曾经亲密的朋友,看着渐行渐远的我们,像Bing Bong一样释怀么?
但是最打动我的,确是电影对sadness的珍视。
Bing Bong的小车被丢入遗忘深渊,他坐在悬崖边哭泣,joy一如既往的给他鼓励,逗他开心,然而无济于事。
而sadness笨笨的挪过来,在Bing Bong身边坐下,听他说,告诉他这确实是很伤心的事情,他明白。
“共情”才是更好的药。
Joy最后寻找sadness,她说“让我想想看,如果我是sadness, 我会在干什么“, 于是躺下来,像sadness一样感伤,甚至也把小腿翘起来晃悠,像sadness一样等待别人来拽着她走。
再一次,把自己放在别人的鞋子里,借由此去和对方连接,去寻找对方。
最感动的,是Joy明白唯有和sadness一起,她们才能找到回去的路。
之前她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护那几个关键记忆的玻璃球,生怕让sadness碰一下,怕玻璃球沾染了蓝色的伤感。
然而直到最后,她看到关键记忆里的画面,悲伤曾经在欢乐之前出现。
她突然明白,唯有面对,接纳,拥抱悲伤,才可能真正的拥有更丰富的情感,更多层次的快乐。
成长是越来越懂得眼泪可以让欢笑更甜,黑夜让日出更光亮,争执可以让两个人更亲密。
一切都互相依存不可缺少,就像Jason mraz的life is wonderful里唱的一样。
It takes a night to make it dawnAnd it takes a day to make you yawn brotherAnd it takes some old to make you youngIt takes some cold to know the sunIt takes the one to have the otherAnd it takes no time to fall in loveBut it takes you years to know what love isIt takes some fears to make you trustIt takes those tears to make it rustIt takes the dust to have it polishedIt takes some silence to make soundIt takes a loss before you found itAnd it takes a road to go nowhereIt takes a toll to make you careIt takes a hole to make a mountain这让我想起来前七天看的一个TED演讲, http://www.ted.com/talks/laura_carstensen_older_people_are_happier?language=en . 演讲这是Laura Carstensen, 斯坦福长寿中心的教授,她说她们研究发现,老年人更快乐。
这并不是因为她们真的就比年轻人容易快乐,而是,他们为生命更值得,更深入地关系花时间,他们知道生命力什么更值得珍惜,更容易感受到, 并记忆生命里积极的地方。
而看淡悲伤,她们可以拥有更复杂的情感,她说, 是 “tear in the eye when you’re smiling”。
是的,懂得悲伤之后的快乐,多动人。
制作这部电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探险。
因为市场和其他商业动画片也许完全不能媲美,他像是动画片里的严肃片。
没有其他动画片里永恒的英雄和恶人,没有神萌造型,炫酷场景,跌宕情节。
科学对一些人是卖点,对更多人也许是毒药。
然而对于我,这是一部可以堪称“伟大”的,成年人拍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
特别特别喜欢《头脑特工队》。
刷了好几遍。
导演要讲述的东西有很多,这里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补全,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或许也有你的理解。
一、人生不仅仅是由快乐组成的。
每一个核心记忆都是由不同情绪组成的。
在本片中,处理得非常妙的地方,体现在“成长”。
十一岁之前,也许我们的世界都是快乐的,但是随着成长,情绪会更加丰富。
莱丽在十一岁的时候搬去了旧金山,环境的改变给她带来了成长,她的核心记忆从此开始参杂了多种情绪。
二、个性也是随着成长改变而坍塌、重建。
莱丽的个性岛在十一岁之前只有五个岛屿:捣蛋岛、曲棍球、友情、诚实,和家庭。
在搬去旧金山的期间,一一坍塌。
最后,五种情绪观看重建的个性岛的时候,议论纷纷,但是仔细观察,“诚实岛”在最后并没有重建,意味着随着我们的成长,诚实也许会慢慢远去。
“友情岛”里增加了“吵架区”:意味着成长让我们意识到,友情并不只是需要相亲相爱。
最有意思的是厌厌提到“哦,居然有了时尚岛,这是我的地盘”,准确的传递了时尚里里那些令人讨厌的林林总总。
哈哈。
三、家庭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莱丽的五个个性岛一一坍塌,但是你仔细观察,家庭岛是一点点的落下,从未完全崩塌。
乐乐最后一跃而起,抓住忧忧,跳回大脑总部,也是在家庭岛上的一个小蹦床上跳起的。
家庭永远是我们的归宿,当你沮丧、失落、遇到困难,你永远可以从这里再出发。
四、抽象思维的过程。
大多数人没有看懂这一部分到底是属于头脑的哪个功能。
我简单说一下。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为好几种,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等,而这里,仅仅是思维的一种:抽象思维。
剧情发展到莱丽刚刚来到新学校,自己去吃午餐,这个时候有心智工过来,问:“我们今天来作什么抽象思维?
”有一个回答:“孤独。
”孤独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用在这一段是非常准确的。
在电影中,乐乐、忧忧,以及冰棒经历的这个抽象思维工厂,分为四个阶段。
非写实破碎作用(Non-objective fragmentation),分解(Deconstruction),二维化(Two-dimensionalization),失去形状(Non-Figurativity)。
我本身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国际媒体的评论谈及这个步骤是非常准确的,第一个阶段非写实破碎作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毕加索的画,冰棒大叫“My face! My beautiful face!
”真是把我笑死了。
而二维化这个过程,我马上想到了《三体》中的宇宙维度攻击。
太具有想象力啦。
五、记忆是有限的,记住那些值得记住的。
核心记忆进入核心记忆区后,如果褪色,也会被心智工清理到记忆废墟,然后风化掉。
电话号码、给娃娃取的名字,美国总统的名字(留下华盛顿、林肯,和那个胖子,哈哈!
)还有练过的钢琴曲……这些,也许会统统被你忘记。
但是,你第一次进球,父母坐下来静静陪伴你……这些记忆,永远挥之不去。
记住值得你记住的一切。
六、悲伤让人冷静、帮人思考。
《头脑特工队》主创有一段采访,谈论“我们为什么需要悲伤”,这一点无需所说。
最后乐乐也发现核心记忆看似快乐,但是很多都是由悲伤演化而来。
这一点可以归结到第一点,但是有几个细节,同样表现出悲伤的作用。
在片中,忧忧一直在帮助乐乐,很多主意都说她想出来的。
她知道知识解构区是危险区域,最后也是她急中生智,逃出来的,她也提出了半夜用惊吓的方式吓醒莱丽,而不是让她开心激动的醒来。
同样,最后莱丽离家出走的主意灯泡,嵌入了莱丽的大脑,其他情绪都取不出来,只有她可以。
悲伤让人冷静,能消除人的荒谬的想法。
七、害怕激发愤怒,厌恶激发愤怒。
除了展现快乐和悲伤的辩证关系之外,整片的小细节也在阐明其他情绪的关系。
每次怒怒开始操作主控台,都会把紫色的小人儿揍开,恐惧有可能激发愤怒,同样,最后,厌厌通过损怒怒,激发了怒火,烧开了头脑主控室的玻璃,救回了乐乐和忧忧,即在说,厌恶也可能激发愤怒。
八、梦境是荒诞的,但是透露出你的情绪。
梦境只有两个片段,一段是乐乐看着莱丽滑冰,另外一段是情绪跑进了造梦工厂,然后怕怕在头脑总部值班。
但是他值班的时候,嘟囔了一句:“忧忧和乐乐不在,只有我来值班。
”你的梦境可以是快乐的、悲伤的、恐惧的,但是基本上没有厌恶的,以及愤怒的。
九、如果不诚实,思维就无法正常进行。
乐乐、忧忧还有冰棒,搭上了思维列车,本以为可以顺利返回大脑主控室,但是这个时候,莱丽偷了妈妈的信用卡。
城市岛随之坍塌,撞坏了思维快车的轨道,情绪们又一次的回到原点。
和我一起去看片的耶鲁哲学教授Patrick说他特别喜欢这一段,诚实是思考正常进行的前提,诚实能让你心无旁笃的思考。
十、每个人的主控情绪都不同。
莱丽是快乐主导,妈妈是忧伤主导,而爸爸又是愤怒的主导的。
之后,你还会看见老师的主导情绪是悲伤、公交车司机的主导情绪是愤怒,一只狗的主导情绪是快乐,一只猫……最妙的在这里,一只猫刚刚看起来是毫无主导情绪的,后来,厌恶出来了碰了碰主控台,哈哈哈哈哈,是的,你家的猫讨厌你!!!
我想这里也是在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绪,你自己快乐,但是你不能要求别人快乐;同理,你愤怒,没有人有义务和你一样愤怒。
十一、冰棒之死。
这是本片中最大泪点。
冰棒是莱丽的幻想朋友。
当莱丽成长之后,冰棒渐渐被遗忘了。
在本片中,它为了帮助乐乐返回大脑总部,自己从小车上跳下来,消逝在记忆深渊里。
这一点设定也是最击中我的地方。
相信每个孤独成长的小孩都会有一个幻想的玩伴。
孩子们逐渐长大,它们就会慢慢消逝,然后不见了。
对于我自己,我的幻想玩伴是辛巴和阿拉丁,哈哈。
有意思的是,它们也是迪士尼动画人物,在成长的岁月里,我时不时跟他们说说话。
看到冰棒渐渐风化掉,整个影院“啊--”,很多人都哭了,我才想起来,哦,我好久没有和阿拉丁和辛巴聊天啦。
(因版本问题,本文中的人名和专有名词翻译,可能与大陆上映版本有所出处)
头脑特工队号称重新展示了迪斯尼动画的质量,重现了那些伴随了成千上万儿童成长的迪斯尼经典的辉煌岁月。
我开始当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不是看迪士尼的经典电影长大的,还因为最近的迪士尼电影不是太吸引人。
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是基于一个假设每个人的头脑里住着五个情绪的化身小人,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
通过一个巨大的显示器,这些情绪化身小人观察着外面的世界,控制你对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的反应。
这部电影的主要讲了一个叫RILEY的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生活。
电影利用一系列的记忆蒙太奇和配音,通过RILEY的成长介绍了人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情绪是如何控制人的行为的。
RILEY出生在明尼苏达州。
在她心目中的总部,有五个情绪小人: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
这些情绪通过一个控制台影响着RILEY的心情和行为。
莱利的记忆被存在各个有色球体中,每个夜晚它通过一个很长的“记忆管”把记忆球发送到长期记忆的地方保存起来。
RILEY的最重要的记忆,被称为“核心的回忆”,被存在总部和与它相连的五个权力“孤岛”上,每个小岛反映了RILEY的不同性格。
快乐小人总是试图让RILEY高兴,她和其他的情绪小人一起尽量的避免悲伤小人使用控制台。
然而,当RILEY全家搬到旧金山,这一切都变了。
她到了一个新的并且不是完全理想的环境,装满所有财物的移动面包车丢了,悲伤开始影响RILEY,把她的美好的回忆变成蓝色的伤感回忆。
一系列不幸的事件降临到RILEY头上,尽管快乐情绪小人很努力,但是一个悲伤的记忆核心开始形成。
快乐小人很难过,她拼命的阻止这些悲伤的记忆被送到长期存贮区域因而影响到RILEY的性格。
结果快乐和悲伤情绪小人以及相关的核心记忆被吸入管子并且发送出控制塔。
控制台前只剩下愤怒,恐惧,和厌恶情绪小人。
显而易见,剩下的三个情绪小人不可能制造美好的回忆,他们只能制造造各自相关的情绪记忆。
这导致RILEY的情感开始崩溃。
与此同时,快乐和悲伤小人都在争取尽快的回到控制塔内。
电影通过RILEY所经历的一切,让观众看到了大脑的各个功能,从思维到潜意识到梦的形成,电影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大脑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这部电影把观众引入了高潮,愤怒,恐惧,厌恶情绪小人让RILEY有了离开旧金山的想法。
他们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控制台再也无法影响RILEY了,因为RILEY已经变得没有感觉。
这时候,快乐和悲伤及时回到控制塔里。
快乐认识到,RILEY不可能永远快乐,她也需要悲伤来保持平衡。
悲伤情绪小人终于得到了一次使用控制台的权力,让RILEY恢复了感觉。
这是一个真正令人心碎的时刻,RILEY告诉父母她搬家后事多么的难过,然后全家拥抱在一起。
最后,控制台更新了,出了五个情绪,RILEY可以感觉到更复杂的情绪,慢慢的有形成了影响RILEY性格的新的小岛。
完全出乎意料,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动画很美,故事编的很好,特别赞的是电影用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孩子们甚至成人观众了解了大脑的功能和以及各种情绪的对人的影响。
所有年龄阶段的观众都会喜欢这个电影的。
全家一起去看更好。
无疑,这个电影再现了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的辉煌。
这片最让我困惑的是先期(包括戛纳)的超高评价,对这样一部创意只是灵光一现,剧本十分平庸,核心也十分全年龄以至于肤浅,甚至笑点都快跌到梦工厂挠人咯吱窝份上的作品,专业人士们是怎么了。
甚至有人把它捧到类比《Wall-E》的份上,我只能说我们不是一路人。
其实这片最大的问题还是节奏和主题都十分美式动画,节奏力求紧凑无尿点,剧情笑料煽情每一个都在精确计算下,十分流水化无创新;而主题,亏的还设定出五种情绪小人,但主要突出的还是Joy(欢乐),对Sadness的诠释只让人叹气,你倒是承认它的必需,但它最终还是配角,是情绪的发泄对亲情友情的呼唤是记忆的一部分,但就是不正视它去欣赏它。
说到底美式动画核心就是看待一切都要positive,永远都是一碗鸡汤,无法正视现实触动人心。
美式动画为了全年龄向,有意去掉了太多不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但就算如此,如果动画里快乐是真心的,那只要悲伤愤怒以及其他都不掺假也就很好,但问题就在于Inside Out有意强化了欢乐而打压了其他情绪。
有趣的是美国文化也是极其强调正能量的,这与止痛药的大量使用,脱口秀的盛行相映成趣。
其实作为一部皮克斯影片Inside Out还算是及格的,皮克斯说到底也是鸡汤片专业户,只不过正能量抖得很机灵还有个别的很出挑。
但在我心中美式3D的这些作品还是比不上吉卜力工作室的任何一部,那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
仔细看看父母的情绪,主导妈妈的是悲伤,主导爸爸的是愤怒,成年人很难每天都开开心心吧。情绪很难是单一的,面对一件事复杂的感触才是真实的。乐乐一直以为它是主导莱利的情绪,实际上纯粹的快乐只会停留在童年,伴随着人的成长,我们会发现生命中大多数时候都不太快乐,甚至痛苦悲伤才是底色,但也是悲伤给了我们最大的力量。代表着单纯快乐的幻想角色冰棒,它也象征着童真,当我们慢慢长大,开始独自面对复杂生活时,也到了要向童真告别的日子。与此同时,支撑生活的精神堡垒也会越来越多,生命的核心记忆也在不断累积,如此才形成丰富且独一无二的一生,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那段时间绽放色彩的时候,尽力珍惜当下。
皮克斯第一部没有反派的动画也是其最大胆的作品。整部影片在给孩子看的低龄冒险故事之下,满是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到的源自生活的非凡想像力和创造力,核心记忆,个性小岛,抽象空间,造梦制片厂,潜意识监狱,遗忘深渊... 而一如既往的欢笑与感动更使之成功挤进皮克斯TOP之列。
看到imaginary friend消失的时候就泪奔了。能让人哭出来的电影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我越来越老。
皮克斯创意绝了,能把人生的情绪在头脑中分为“乐忧怒惊厌”并进行演绎,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体验。五种情绪缺一不可,人总要经历忧伤才会成长,我们总要告别欢乐的童年走向青春期叛逆的时光,我们之后可能会恋爱,会伤心,会郁闷,会愤怒,这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就让我们一起见证茉莉的成长吧,2024年第二部见!
皮式五相情绪分析法。
不唱反调会死。立意是新颖的,骨子里是温情的。但是为什么要把这种成长拍出来呢,总觉得会比较教条。喜欢sadness,就一小胖emo。赖在地上让乐乐拖着走看起来很舒服。幻想中的朋友永远留在了深谷这个设定很好。
g根本就是哄小孩的东西,没意思,没兴趣,剧情极其平淡,没有什么大的戏剧冲突,搞不懂为什么会好评如潮,一点看不下去
看到冰棒跳车让乐乐自己上去每次会哭
我的情绪不会轻易地狗带!
拍給十二歲以下孩童的《盜夢偵探》。故事創意令人好生失望,打從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獨立後,心智模組的可觀與可測一直是當代最大的顯學。少見但不新鮮。選在女主角十二歲那年結束故事是聰明的,十二是尚未迎來青春衝擊,同時也是迪士尼觀眾最普遍的年紀。視覺效果無懈可擊,無一不是最棒的水準。
乐乐和虚构小伙伴一起摔进坑里,当然应该是小伙伴飞上去乐乐消失。永恒的小伙伴比一时的开心更重要。重要得多。
搬进这么大个house要是我做梦都笑醒了姐还搁这愁眉苦脸真看得丝丝无语😓
当有天我们会为快乐的回忆流下眼泪,那种笑中有泪的感觉就是长大啊。本质上只是一个儿童故事,但皮克斯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构造出一个妙趣横生而又严谨有序的脑洞世界,看完后好想扒看每个人的脑内呀!!!
故事很有创意, 就是欣赏不动这个画风和画面效果.......
一个类似《玩具总动员3》的故事,哭着和过去挥手告别。原来最让人难过的不是难过本身,而是遗忘。难过不可怕,因为难过,父母朋友去逗莱莉开心,而那些遗忘的事情被扔下悬崖,然后消失,仿佛从没存在过。莱莉忘了和父母去森林远足,忘了在后院玩耍,忘了小时候趴在地上画画,忘了自己会讲故事,忘了用锅碗瓢盆演奏,忘了冰棒……正如你忘了小时候的梦想,忘了你关系最好的同学,忘了和好朋友一起打游戏,忘了和男(女)朋友一起旅游,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乐观快乐阳光的人。你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人,你经历了酸甜苦辣,尝尽人生百味,但是你忘了,就像掉下悬崖的冰棒,永远回不来了。
乐乐人设太丑,冰棒消失的时候我感到很悲伤。想想头脑里爱我的整个世界,瞬间就有了生活的勇气!
猫咪象冰棒消失的时候在飞机上不顾颜面哇哇大哭,口罩都哭湿了
是太久没有动画了么,所以大家这么热情高涨,真的不喜欢这个设定,奥斯卡是不是也是因为没有其他动画竞争,简直整个人都是厌厌
也许是下雨,也许是厅太小,总之没觉得好看。走出商场门口后倒是很舒服,夏天的白兰花秋天还能看见,浓烈的香味和下雨的夜晚很配。
3.5。讲感情的戏,情感部分却是最弱的,就这点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