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小说而言,这部电影的改编着实让人欣喜!
将原作中繁荣芜杂的细枝末节修剪的更为简洁有力,直击人心!
最重要的是电影基本忠实于原著的情节铺排,两条主线交错相生,为我们还原了“莎拉的钥匙”锁住的那段沉重残酷的尘封往事;这把钥匙同样锁住了莎拉的心,把她圈囿在无尽的悲伤与悔恨中,最后走向生命的毁灭!
同样以这把钥匙为引,在女记者执著的探究下,却打开了另一个家庭背负多年的秘密,也渐渐打开了故事中人们的心结;对于我以及牵涉其中的主人公来说,我们的心灵得以完整,终有阳光照进心里的暗橱,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二战,大屠杀,集中营。。
这些词汇距离我都太过遥远,总有些隔岸观火的冷淡与疏离;正如朱利亚的同事所说,看着电视新闻里,现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很多无辜的人仍在遭受战争的蹂躏与摧残,我们都在冷眼旁观!
只要悲剧未降临在自己身上,无论在何时,麻木的人总有足够的理由无动于衷,另一些人又总有足够的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为所欲为的行侵略之实!
而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悬念设置,情不自禁吸引你跟随女主人公朱利亚一起探求事件的始末,感同身受的去体会一场战争烙印在一个普通女孩心灵上难以承受,却又不可磨灭的伤痛!
借以回望历史,提醒着现在的我们,人类周而复始造成的罪孽,犯下的错仍在继续!
我的情绪随故事的推进,经历循环往复的跌宕起伏,在朱利亚告诉威廉,自己在濒临破败的生活面前,勇敢了一次保护下来的小女儿名叫莎拉时,终于在长久的压抑后爆发,化作难以自持的泪!
其实原作中最后部分的处理,以及人物的内心想法太过牵强与戏剧化,反而削弱了小说前半部分的厚重;电影更为顺其自然,情绪的烘托恰到好处;朱利亚的小莎拉代表了新的希望,我不想说这是命运轮回,或命中注定之类的托辞;“她”是朱利亚,是故事中每个爱莎拉,关心莎拉的人,是有幸看到这个故事的我们,对不能遗忘也不应遗忘那段过去的一种铭记,对生活中一些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期冀!
最近看了几部法国电影,那种温和的感觉,和对细节的把握,很喜欢。
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确实还有许多不足,但贵在以诚动人,尤其是主题的把握和那些小细节。
而无论主次所有演员的出色表演确实很赞。
莎拉为了弟弟的安全,把他锁进了橱中,之后当她历尽辛苦逃出来回到家中打开橱门的时候,她的人生其实已经注定。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一个对真相执着的记者人的家庭悲剧。
片子的前后两部分给人感觉微有差异,前半部分的历史感在美国与意大利取景中荡然无存。
而现代的女主最后对家庭的做法让我有一定疑惑。
说几个印象深的细节,当几个记者讨论并确定这个主题的时候,最后那个男记者说纳粹都会留下各种照片各种记录的时候,现代女子一顿之后说出的那句这是法国人做的。
莎拉和父母在前往关押地过程中父母先后的责备与莎拉的眼神。
莎拉刚逃出来时与另一个女孩在湖中时暖色调的选取。
现代女主的公公在回忆莎拉回来那天时在车里的状态和回忆中小男孩与父亲在看到橱中时的眼神。
感谢信中那片铺满的稻草与那棵树所构成的完美的图景,以及海边的莎拉。
现代女主在布鲁克林即将见到老人时的局促不安。
然后就是影片最后父女交流时两人的变化。
其实,我总觉得当莎拉的父母分别在歇斯底里的情况下指责莎拉时,这个悲剧就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战争的反思而走向了人性。
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
用一个女人莎拉的一生为主线,刻画二战时候纳粹的残忍到现代的经历,跨越两个不同的时空,茱莉亚的父亲在莎拉崩溃的起点碰面,而茱莉亚与莎拉的儿子在一切要逝去要被遗忘的时候再次碰面。
所有的人物甚至观众,似乎都能与莎拉相交、相遇、相惜。
莎拉在那个房间被警察带走以后,她的一生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集中营的黑暗,经历德意志的残暴,经历与父母的分离,目睹弟弟的死亡...虽然从集中营逃了出来,但她的一生都在隐藏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她的身份对于她来说,是一场灾难。
她的一生都在摆脱。
摆脱了养父母,摆脱了充斥回忆的地域,但她知道这是徒劳,所以最终唯有自杀才能摆脱自己。
而故事最后,茱莉亚给出生的小宝宝取名为莎拉。
她也是来自这个屋子,但却是一个美好生活的憧憬。
夕阳再次落在孩子身上,那个年代的绝望已经不再,而“犹太人”这个身份也不再意味着恐惧与死亡。
历史确实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双线交错叙述,莎拉一生所遭遇悲剧和现代女记者剥丝抽茧,执着寻觅莎拉的过程。
全片没有过多展现残酷,而是通过温暖的人性反衬残酷。
几个震撼点:1、赛车场内无厕所女士当场小便;2、贿赂纳粹巡检保护莎拉;3、米歇尔尸体被发现;4、莎拉自杀。
温暖点:1、释放莎拉的好心警卫;2、莎拉的养父母收留了莎拉;3、莎拉的儿子找到茱莉亚。
片子片长只有111分钟,还有大量篇幅放在了女记者茱莉亚的家事上,平衡性略差,毕竟片名叫《莎拉》。
莎拉成年后的很多情节也许都被剪辑掉了,但完全可以好好挖掘下。
回想起电影的时候,我会想起紧蹙的眉头:小时候的几次特写,长大后两次望向海的尽头,与电影开始时咯咯咯笑个不停的她形成鲜明对比。
小姑娘沙拉一生的快乐在那一夜嘎然而止,从此以后的几十年似一个躯壳,充满恐惧和懊悔,最终选择放弃。
她的母亲和她分开之际,声嘶力竭嘱咐她带着母亲的爱活下去,沙拉没能够遵守。
打开壁橱门的那一刻已经将她的心毁了。
生活在现代的女记者生活完满,从纽约嫁到法国二十五年,和丈夫女儿及公公婆婆都相处融洽。
从公婆继承来的房产刚好和正在调查撰写的二战纳粹罪行有关,所以追根问底起来。
我理解这种好奇心,但是不理解过程中的扭扭捏捏,和突如其来的家庭矛盾。
还记得他们刚刚看公寓的时候,妻子奔向丈夫相拥起舞的镜头。
没想到一个二胎,和一个对往事的调查就让二人之间产生嫌隙,并且覆水难收。
过去的故事引人入胜。
小女孩的沙拉机智勇敢,临危不乱,奈何拗不过命运,在坚定的信念中熬过了疾病,逃过了抓捕,却仍然没能及时赶回家中。
当镜头给向那个从体育场逃走的年轻女子一步步走远的背影时,我都在心里默默希望她搭救走小男孩;在现代公公和儿媳间躲躲闪闪的对话中,也一度希望那家人发现了什么。
现实却是残酷的。
在现代最终找到沙拉儿子的时候,他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实在令人失望。
那样聪明而忧郁的沙拉,怎么会养育出一个浮躁粗鲁的儿子。
当然我仍然没法理解为何在现代,犹太血缘这件事那么难以接受,对他的父亲来说又那么难以启齿。
我以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世故事好奇的。
所以看完电影搜到有书,马上去看了书评。
发现不少书评里都提到女记者为何那么执拗揭别人的伤疤,或许改编不完整,看过书我就会懂吧。
电影双线交叉处理得不错,现代有些小细节也有意思。
一个是报社里年轻人对历史和时事的无知,和她随口而来的愤怒,但被问到设身处地会怎样时,又哑口无言。
另一个是我觉得不太好的地方,女记者到最后才找到沙拉丈夫家,而且没问什么问题就似乎判定一定是她家。
还有法国婚姻文化的独特性,子女坦然追问父母的婚外情,也淡定面对他们的情变和开展新生活。
那段历史是残酷的,好在一直有文艺作品来提醒人们这个种族灭绝灾难的存在。
希望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灾难,也会有朝一日被较为真诚地展现出来,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个醒吧。
两场战争呈平行线展开:历史的和现代的,纳粹和犹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
历史的那条线牵动着我,让我越看越有兴致。
最终,我被打动被震撼。
Elle s'appelait Sarah(中译:莎拉的钥匙)|转自我的微博,发表于2014年2月9日。
另外,我写影评总是很抽象,很概括,从不讲故事梗概。
父母和莎拉被抓走,在那个到处充满德国集中营的时代,弟弟躲在那个小隔间,锁上了柜子,而钥匙在莎拉的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特别压抑特别难过,尤其现在身为母亲,不能想象弟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难熬和绝望。
也许他还不懂得绝望,因为希望也从来没降临过。
莎拉不断的想要出去,去打开那个门,放弟弟出来,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她出不去,可怜的弟弟……
早早下了本片,却一直没看上。
究其原因是向来不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总觉得这个历史太沉重。
朋友说这是个悲剧,看之前要准备好纸巾。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电影的心情没收拾好呢,还是没收拾好呢,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沉重。
故事是由一个女记者执着地追求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女孩的来龙去脉展开的。
和往常一样,还夹带着和丈夫感情上的冲突。
在下眼拙,确实评不出8.1这样的高度。
只是相对于《新特勒的名单》这样子的片子,本片从另外一个角度娓娓道来一个二战中很不起眼的case。
就像片子里的人说的:我擅长忽略数字,注重活生生的例子。
阴影,如果不能正视就无法摆脱。
历史也是如此,二战并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话题,他发生在那些本该平凡过着生活的人中间。
“一不小心,我们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深刻的是犹太人被驱逐到火车上,三楼上有个女人鼓掌呐喊,二楼有个人站出来说:不要高兴,马上就会轮到我们了。
我们的主角沙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她关起了壁橱她弟弟才会死。
其实沙拉的阴影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这种伤害,可能并不是一代人的跨度可以涵盖的。
沙拉没有错,她只是一个孩子。
她只是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恰巧她那部分,是个悲剧。
没有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以莎拉回家找弟弟为线索扩展开来侧面描述了当时悲惨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己驾驭。
即使将今天的你我放到那个的时代,不知道是否也同样冷漠。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里都受着创伤,莎拉的钥匙给了她逃出集中营的希望,但是也给了她之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觉得对莎拉的人物内心描绘是合理的,对弟弟的爱,对于自己的承诺,以及对于悲惨事实更多是觉得是自己的过失,这些细节就是丰满莎拉这个人的血和肉。
两星半。
poorly executed。
关于所涉及的那段巴黎反犹时期,电影做到了从色调和音乐渲染悲伤和不平气氛,然而不论是托马斯多愁善感的角色设定(到底是记者还是作家?
)还是具有强烈叙事性、缺乏信服力的情节发展都让人觉得是小说而非历史。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情节的漏洞已经无法自圆了。
事情是不是有点太巧合了呢?
女记者想要调查没有被记入法国史的犹太集中营历史,然而婆家的老宅真巧就曾是一家犹太的屋子。
如果巴黎德占期间,女主的公公一家在莎拉全家被抓进集中营后短短几个月之内搬进了空出来的犹太人公寓,那公公一家从莎拉家人手中夺走了这套房子在那段历史背景下是最为可能的,然而电影里公公一家竟然并非显而易见的恶人形象。
托马斯戏路不宽,但以她在《苦月亮》中的表演作为较高水准来看,在这部电影里也已经把女主细腻的情感表现出来了。
然而这本该是莎拉的故事。
既然是标题为“莎拉的钥匙”的电影,即使是两条故事线并行也应当强化莎拉的主线而插入女记者作为副线,这部电影却让人觉得莎拉只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故事。
评分这么高实在理解不能。女主角为什么执迷不悟的寻找莎拉以及莎拉为什么自杀剧中都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后半段拖沓的关于女主角家庭问题的描写也让人只想快进。同样题材的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就好很多
虚焦的感觉
与同题材电影“围捕”相比,这部显然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general. 看的揪心,就应该这样
一件事 贯穿三代人 细腻............
一段关于二战的电影。两条线走的清晰明朗。这样的事件,不仅影响了当事人,也影响了身后几代人。我们以为悲伤的只是经历者,殊不知事件之后的几十年,也都无形的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悲伤,成河。想到如今世上的诸多惨剧,想必也会影响到N多人……
“冬赛馆事件”/ comme hier, pour jouer / le clé / Michel, tu bouge pas, tu me promets ? / 悲剧由此开始。/ 她不懂的是:要先能够生存,才能够选择。/ 在临时难民营逃脱的那场戏。“雅克,我会永遠记住那个苹果。Moi,c'est Sarah,Sarah Starzynski.”/从那个绣着小男孩的白色袋子里掉出来的钥匙
是一段历史,但也有善良的人,帮助她们逃跑的警察,救下她们的夫妇
历史的伤口
小女孩惊人的演技太难能可贵了
边哄孩子边看,没想像那么闷,抽丝剥茧的剧情挺精彩的,就是太磨唧。
时隔一年想起这部电影,我仍然不可抑制的去想那个柜子里的小男孩被发现时的该有多惨、多腐烂、多臭………
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
女的有点矫情
可能是期待太高了,并没多大感触,力度不够
3星半巴黎东赛馆/围捕法国犹太人事件对于双线个人不喜欢始终不愿作坏的猜想,抱着弟弟一定被救出去了的心愿看下去,没想到结果那么残酷。又是一个不和自己的过去和解的故事,这把钥匙把自己和弟弟锁在了一起。
很多人说如果,可现实没有如果
没想到豆瓣那么与时俱进! 刚在法国看过这部片子,流泪了。以女性视角呈现这个沉重的话题,更能直击人心。我特喜欢开头和结尾,那美好的寓意。
小萨拉找到弟弟之后再无亮点...后半部力道不够。
重点不明,前面用了大量篇幅去刻画女主角的心理 但是最后发现原来没有任何用处也没有任何关联,很好的题材,拍的一般
没有书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