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终身未娶,他总是“逐林而居”,这个“林”是林徽因女士。
即使是在林女士已经去世,她的先生梁思成又娶了第二任太太的事实面前,他也没有改变对林女士矢志不渝的执念,他仿佛在用剩余的生命等待,等待死亡或者能给他一个公平的开始。
初见时不受掌控的心动,后来的执着也许只是因为求之而不得,最后是为习惯和顺从:有什么样的幸福比得上和着岁月一起见证你逐渐老去的容颜;在你不知晓的幽深角落安静地驻足,倾听时光哗哗流逝的声音,我们共有的记忆终于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我等了你51年4个月08天。
”花白头发,弓腰驼背的Florentino站在阳光明媚的客厅里,颤巍巍地开口,我的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和单身母亲生活在一起的这个男人,心思细腻而敏感,51年前宿命的一眼是他一生苦痛的开始:Fermine,Fermine,有着亚麻色长发的迷人少女,从此在他的心中扎下根、长出叶、生出刺、开出花,如此娇艳——也带来无比清晰的伤痕。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
”美丽的Fermine总是这样说。
某一日在人声鼎沸的集市,蓦然回首再见到年少时疯狂爱慕的面孔,她突然失去了所有感觉。
“就是这一刻,我觉得我不再爱你了。
”她决然离去,剩下呆立当场的Florentino,仿佛从天堂直落地狱。
这种流逝,连神也不能挽回的流逝,让那些心心念念以为永远的承诺可笑得像个谎言。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不爱一个人同样也不需要理由。
那只是漫长一生的开始。
她结婚、怀孕、生子、儿女成群,都是和另一个男人完成的;她的微笑她的哭泣她的恼怒她的娇嗔全部为另一个男人绽放,与己毫无干系。
最快乐的事,就是借着镇上公众活动带起拥挤人群的掩饰,远远地、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娇美的容颜;最多最多,在擦身而过的时候,脱下礼帽轻轻说一句:晚上好,Urbino太太。
于半个世纪的守望里,唯一有勇气说出的话。
“我会等她,等到她的丈夫去世。
”“可是你们都还年轻。
”“没关系,我会等下去。
”“我不怕死,我只怕自己变老,她的丈夫看起来越来越年轻,而我的样子却越来越憔悴了。
”“Fermine,我等这一天等了51年4个月08天。
”“爱情不过是个幻觉。
”“对我来说,它是真实的。
”他们终于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得以再次携手倾谈,然而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
两个老人,干枯消瘦、垂老熠熠,相携走向花园的那张长椅,长椅上50年前他刻下的“Fermine”还清晰如昨,物是,人未非;上天垂怜,我们都还活着。
她恐怕早已忘了当初拒绝他的理由,在婚姻层出不穷的烦恼中偶尔探出头呼吸她也会设想另一种可能:假如我那时嫁给了他。。。
但一切竟是设想,浮光掠影般跳跃着,须臾消失不见。
她也终未想到53年后他们又走到了一起,在黄黑相间的霍乱旗帜下,孤独漂于长河的邮船上,笨拙僵硬地在对方枯朽的身体上喘息。
“那究竟是什么呢?
爱情。。。
哦,爱情,爱情是最困难的事。。。
”Fermine如是说。
“原来爱你是我一生的宿命。
”Florantino如是说,他早在53年7个月11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准备好了答案。
5.18《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偏执狂的爱情故事,不由让我想起豆瓣某人评论里的标题:百无一用是深情。
我才不管主演JAVIER BARDEM是不是有〈老无所依〉的光辉演技;总之,〈午夜巴塞罗那〉里就看他不顺眼。
一搜豆瓣果然发现这家伙眼神里老在秀所谓的男性“性感”,精野的外轮廓很轻意就让人跟S打头的字眼联系一起,实在不喜欢这款型的(仅代表个人喜好)。
·百无一用是深情,何常不是呢?
影片进行到6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纳闷:这片子到底哪点好?
某人为何会这么失准地推荐?
·其实特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 1.能让迈克·纽厄尔拍出如此哥伦比亚本土气质的影片,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这位之前玩惯小情小调、温情暖意畅销片的导演人老心不老,选了如此具有挑战意义的体裁,可谓勇气可嘉。
2.勇气的外表里包裹的核心也充满"勇气":性打败爱、痴情输给欲望、柏拉图变成猎人日记(那是一个记录622次性爱的狂人笔记)。
可能是迈克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一种决心体现,或是他体会原著核心的一种姿态,总之,某些成份被着力放大了,用限制级来形容还不够准确,关键是,级别到了,想表达的美感却没出来。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 1.失贞的爱情再忏悔都是没用的。
2.破裂的情感用真实的盐水清洗不如用谎言的蜜去封存。
3.能迷住少女少妇的老头儿下体动作简陋不重要,可能那个笔记本才是魔力之源。
个人总结:这部“霍乱时的爱情”跟霍乱并无太大关联,跟朱莉亚·比诺什那部“霍乱时期的爱情”(片名〈屋顶上的轻骑兵〉)相比,实在太不值得一提了。
“我们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不过是幻影。
”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就是爱。
” 这些原著中的话,被安插在电影中,时刻提醒着我,这可是我心怡的作家的著名作品,它的本质可是伟大的。
影片应有的可贵之处,出现在时隔50年之后的相遇相知,那本是真正爱情的开始,相比那些精鄙的性追求来说,这些对话这些眼神交流才应该最弥足珍贵。
可是,最后还是走错了位(也许应该说是又归了位),从文字的空间感到电影的零距离,让我有些恼火,既觉得真实又让人难以名状的恼火,一定要这么处理吗?
这时隔53年7个月零11天的等待,换来的,到底是〈猎人笔记〉上第623个性记录?
还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真爱?
那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所谓“心灵找到了归宿”之类的旁白,让人觉得着实无力。
又说什么“高兴地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不是死亡。
”老头儿性满足之后的自圆其说象在发癫,这哪跟哪儿呀!
这结局画面看上去是导演给作品扣得一顶不合适宜的高帽;也许,这些是他对伟大的马尔克斯作品的个人理解,崇高致意。
·反正,我无法接受,也一点都觉不出美来。
一个西班牙人演了一部由一个英国人根据一个哥伦比亚人写的书执导的电影!
这句话读着很别扭吧,各位。
对付看吧,因为看完电影后我就只能写出这种句子来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堪称“爱情”大百科,什么样的爱情在这本书里都或有涉猎,其中最悱侧辗转的就是电影里着重刻画的这一场跨越五十一年的爱情等待!
我记得有一句混帐话是这么说的——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
我可以用一万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混帐。
但我觉得本片的男主人公Florentino更想亲自出马,他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来等待年轻时的爱情再度绽放,没有什么比这更Cool的了~好吧,我不坏心眼的怀疑Fermina没爱过Florentino,只是,她的爱太脆弱,只需动用少许的时间就可以打发了~实际上我并不是想指责Fermina,但她实在不配得到Florentino的爱情,哪怕等上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她都不配。
是什么蒙蔽了她的双眼和灵魂,我不想知道,但我想知道的是她凭什么最后就厚颜无耻的接受了这份爱?
寂寞/失落/衰老/还是时日不多的孤独?
尤其是在船上Florentino微笑着说“我这辈子从未这样开心过”的时候,我当时只想猛薅沙发上还在岿然不动的那个死老太婆的头发。
一个男人为你封存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你就只会摆出那种烂表情吗~五十一年的等待让一个男人可以颓废可以振作可以记录女人来打发时间,偶尔会流露真心,但是,这些都只是用来等待爱情之外的桥段,真正的激情和思念都藏在时间里,只有魔鬼知道。
然后当我们的傻老头终于等到情敌的死亡时,他跑到情人的面前,不顾礼节不顾身份,眼含热泪就只为说出那句五十一年前曾说过的情话——我的誓言忠贞不二,对你的爱万古长存。
好吧,我承认在这一刻我终于可以释怀,他爱的是谁不重要了,他的爱这些年有没有回应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可以骄傲的把五十一年的爱情启封,可以还有时间尝试让这个蠢女人再一次爱上他,可以光着身子却仍然腼腆的说,“我为你一直保持童身!
”嗯~有谁不要脸的表示怀疑这句话的份量吗,还是不要怀疑好吧。
这个是情人之间最惊心动魄的告白,第一次是留给爱情的,Florentino做到了。
用他这颗爱这个女人的纯真的心灵,它保持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仿佛依然新鲜的还沾满露水的红玫瑰!
还有谁不要脸的表示怀疑吗.....PS——这部电影是英国导演Mike Newell去年的作品,看过他执导的三部电影,相比之下觉得这是迄今他执导的最好的一部。
但仍然跟原作没法比,算了,我承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吧,谁又能拍出那个老家伙作品的灵魂与精髓呢?
当年看《百年孤独》和老家伙其它著作的时候就傻想:什么时候能看到电影版的就太疯了,可惜~现在想想,还真是傻想的说!
Javier Bardem是我“最喜爱的演员之私人花名册”里的一员大将。
他的表演功底每一次都让我屏住呼吸。
我还是这样说,他那张怎么瞅怎么纠结的脸孔要么就永远别当演员,要么就得注定成为一名伟大的演员。
显然,他现在离后者越来越近了。
谨以此文向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
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暗自质疑,这不是爱情。
即使我又去翻阅了遍豆瓣知乎上被吹的天花乱坠的五星推荐书评,可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观点,这不是爱情。
作者是马尔克斯,在此之前还写过《百年孤独》,因为欣赏他别样的沉静和洞察力,所以昨天今天的时间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又看完了同名电影。
看到书名《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一刻,我觉得想必是讲一个在大灾大难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是读到结尾也没觉得这场爱情和霍乱有多大关系。
难道就因为乌尔比诺医生是因医治霍乱技术高超而遇到费尔明娜,还是因为弗洛伦蒂诺的相思病疑似霍乱,亦或者就因为结尾处船上挂的霍乱旗,这些细枝末节的描写就能被囊括进书名了吗。
始终保持质疑。
再说一致好评的“爱情”两字,在我看来不过是三个麻瓜的自我催眠和欺骗罢了,不可被称之为爱情。
没错《霍乱》无愧于爱情百科全书的名号。
暗恋、初恋、失恋、单恋、等待、殉情、丧偶、偷情、婚外恋、夫妻亲情、露水姻缘、黄昏暮情、老少畸爱,这些都能在书里找到。
可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这只是三个独立的人和各自所谓“爱情”下的百年孤独。
男二,乌尔比诺医生,虽然有缺点可我最喜欢的角色。
看得出作者几乎把一个男性应有的全部美德都集中在了医生身上:出身名门,血统高贵,长相英俊,并且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有爱心,一个天之骄子。
然后虽然他完美但和达萨之间没有爱情。
我以为,一开始医生所说的一见钟情只不过是因为达萨的高傲、严肃和力量,激发了医生的虚荣心和征服欲。
这点其实和男一弗洛伦蒂诺的感情大同小异,只不过医生胜在了门当户对。
后来两人的夫妻生活也不过是互相尊重却从来没有过激情,所以我可怜他在临死前对达萨说的那句:“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他到去世,也没有认清自己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多年下来习惯的陪伴。
我只能感叹他是可悲和孤独的,毕竟爱情这个东西本身就很难找到。
费尔明娜·达萨,女主角光环下的她必然是美丽、优雅、高傲的。
但我认为她自始自终就没有爱过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她只爱她自己。
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让她接受阿里萨,青年时的从众和现实让她接受乌尔比诺,老年时的背叛和孤独让她再次接受阿里萨。
她的决定武断而直接,因为她只考虑她自己。
少女时期的费尔明娜是果敢反叛的,她被阿里萨热情洋溢的文字和诗人气质打动,背着父亲与他通信,活在她用想象构建的“爱情乐园”里。
显然她爱着的只是她用幻想出来的完美男人阿里萨,当这个“有着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的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很清楚的知道他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该破灭了。
男主,弗罗伦蒂诺·阿里萨,出身不好,其貌不扬,工作没多大出息。
全凭一副天生忧郁的气质被无数女人,自认为爱而生,饱读各类情诗,写情书洋洋洒洒犹如泉涌。
也就是靠着这些赢得了费尔明娜的好感。
失恋之后跌入了人生最低谷,终日萎靡不振。
在去异地谋差的船上被一个陌生女人强暴之后,变成了情场浪子。
然后他在假名“等候”费尔明娜重获自由之身的这五十多年里,到处寻花问柳,捕香猎艳。
得意的用满25个日记本记录了622条较长恋情的记录。
里面有寡妇,有有夫之妇,有别人的情人,有妓女,有精神病人,有他公司的下属,他家的女仆,甚至还有未成年少女。
如果他能做到为达萨放弃整片森林,那我自然同意称之为爱情。
可当下的我只觉得他下流无耻、没有半点责任心的人渣败类,这份虚无的感情不配叫作爱情。
就像陈奕迅《红玫瑰》里唱的那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弗罗伦蒂诺·阿里萨美名其曰的“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等待”不过是他被拒绝之后必须得到的执着和自我原谅的解脱说辞罢了。
总结来说,这三个人不过是感情里最常见的三种悲剧。
一为把习惯陪伴和爱情相混淆,二为把自我幻想和爱情相混淆,三为把执着和爱情相混淆。
所以对于书名上提及的“爱情”,我个人表示提出质疑并且打上引号。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如此抨击这本书的同时还是推荐阅读的。
书里总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的,至少是让我认清爱情这个玩意是多么的难得。
反正之后的日子还长,70多岁的达萨和阿里萨才兜兜转转到了船上谈起爱情,相比之下我们都还年轻。
有的是时间去遇见、相处、理解、相爱、陪伴。
愿我的读者最后都能遇到真正的爱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lice可人儿的日常,同步更新。
对单身人士来说,今年这个情人节可能是对我们最友好的一个了。
因为疫情的影响,情侣们要么相互隔离,分隔两地;在一起的也没法儿出门过节,只能呆在家里。
在这个受疫情影响的情人节里,很多人都提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57岁那年创作的传世巨著,当时正是他的创作巅峰,语言行云流水,故事荡气回肠。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送信的报员爱上了富家女,碍于身份悬殊,富家女最后嫁给了一个体面的医生,邮报员也有了自己的人生。
彼此就这么相安无事地过了五十年,邮报员积累了大量财富,偶然得知了医生的死讯,拖着衰老的身躯赶去跟富家女表白,希望能再续前缘。
这样痴心不改、默默等待的桥段在小说市场上并不少见,但马尔克斯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心的布局让整个故事绽放了不一样的色彩。
尤其是,当这份爱置于瘟疫爆发的大背景下,更增添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200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被改编成电影,导演是刚刚执导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迈克·内威尔。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普世的爱情故事,它的人物是有弧光的,有光辉面,也有阴暗面。
因此,影片里的人物选角也就成了一大看点。
男主角佛罗伦蒂的扮演者是哈维尔·巴登。
在接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他刚刚凭借在《老无所依》里的表演获得第80届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第65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
但当初这个选角一出来,还是让很多人不满意,哈维尔·巴登的形象跟男主角佛罗伦蒂似乎相差甚远。
有很多人觉得哈维尔·巴登过于寻常和老实了,没有浪荡公子的痞帅。
他身上没有流连风月场所的痕迹,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和622个女人有过肌肤之亲的男人。
但我恰恰觉得,哈维尔·巴登的这种分寸是恰当的,因为他不仅有风流花心的一面,影片的重点放在了他对费尔米纳的痴情上。
这样一个痴情的角色就算花心算计,也难免透露出一点呆,这和影片工整的叙事是相得益彰的。
虽然这样的处理失去了马尔克斯在文字上的灵巧和浑厚,但它依旧很好地保留了南美大陆的风貌。
影片里有浓浓的、化不开的南美风情。
运河、渡口、轮船、带大檐帽的女人、顶着水果叫卖的小贩,还有油画质感的调色......这些东西无一不在强调故事发生在故事的发生地——南美,光是看画面,已经是一重享受了。
尽管如此,书迷们对这次改编的评价并不高,人们对这样一部传世之作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愫:因为它在文字层面的表达已经接近满分,大家在心里已经对书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完美的预设,所以对影视改编的期待值很高。
如果除掉过高的期待值的话,《霍乱时期的爱情》本身是很值得一看的。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抓人眼球:医生在自家花园里抓鹦鹉,突然倒地而亡。
丧钟声响起,昔日的邮报员佛罗伦蒂已经变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
他一把推开上一秒还在缱绻的女伴,冲到医生葬礼上跟富家女费尔米纳告白:“费尔米纳,我等了你51年9个月04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爱着你。
从我们第一次相遇,直到现在,我第一次向你表达我的誓言,我永远爱你,坚贞不渝。
”等来的是女主角的一句:“佛洛伦蒂,给我滚出去,滚。
”
顺着女主的思绪,她拿出当年通信时保留的男主的照片,镜头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五十年前的男主身上。
这桩陈年的感情在当时看起来也没有特别动人的地方: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初是通过书信交往定情的,因为女主父亲的反对,两人反而爱得更深了。
后来,女主举家移居到了另一个城市,女主在思念中过分美化了这段感情。
直到霍乱时期,费尔米纳重新见到佛罗伦蒂,她才突然领悟到,之前的感情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她果断地放弃了男主,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医生。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单相思的故事:佛罗伦蒂始终痴心不改,费尔米纳倒是有点儿「渣女」潜质。
镜头接着一切换,故事又滑向了另一个走向:佛罗伦蒂在漫长的五十年里,并非守身如玉,而是一直周旋在不同的女人身边,影片开头的那个女伴是他生命里经历过的第622个女人。
所以当五十多年后,男女主拖着并不年轻的身体躺在床上,佛罗伦蒂望着费尔米纳那干瘪的乳房对她说:“我一直为你保持着忠贞”时,成了整个故事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这是一句明显的谎话,因为佛罗伦蒂已经有过622个女伴了,但它又是一句确凿的实话。
因为他尽管有过622个女伴,但只对费尔米纳付出过真心。
“我对别人犯的错,都是为你写的诗”,这句话虽然渣,却是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的真实写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是两个互相忠贞、道德上毫无指摘的人相爱,那样的故事我们看得多了。
国产偶像剧里每一天都是这样的桥段:霸道总裁爱上你,只钟情你一个。
这样的爱情理想,理想到失真。
佛罗伦蒂和费尔米纳并不是忠贞的信男信女,他们是会计较利益得失的普通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霍乱时期的爱情》才动人。
两个并不纯粹的普通人,越过千山万水,看过世间泥垢之后,还肯捧出真心去爱的那瞬间是最极致的浪漫。
我们普通人在经历的人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跟一个人分开,会在漫长的一生中不停地爱上别人,要经过很多人才能明白究竟哪个才是真爱。
在爱情面前,霍乱、瘟疫、天灾、人祸......或许只是检验它的手段之一罢了。
最后,这个情人节,不管你是不是单身,都希望你能好好过。
疫情结束,每一天都是适合恋爱的好日子。
推荐理由: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魔幻之爱片 名:《霍乱时期的爱情》 导 演:迈克•内威尔原 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主 演: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佐乔尔诺、本杰明•布拉特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很有意思,我的朋友凡看过这片子都异口同声来跟我讲它的坏话,尤以男主角的样貌为指摘要点,据说丑得没法看。
当然我明白,一流小说的影像化十有八九是要以失败告终——你看李安多有心机,不碰《倾城之恋》不碰《金锁记》,倒是把篇默默无闻的晚期作品《色•戒》悉心打磨成了器——全盛时期的张爱玲是碰不得的。
但一转念我又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好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给打的底,再差又差得到哪儿去?
要知道那可是在我十五岁那年,只凭《百年孤独》的头一句话就把我震在了椅子上的马尔克斯呀。
太好奇了,其程度真不亚于我对榴莲的好奇,所以自然地,这电影是免不了要捏着鼻子找来看一看。
第三十三分钟,男主角中年时期的扮演者出场。
刚照面就吃一惊,忍不住敲了暂停键,定格在他的特写——天,这不是贾维尔•巴登吗?
原来是他。
《老无所依》中蘑菇头造型的冷血杀手,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宽鼻子、长人中、大下巴的丑男人,贾维尔•巴登,难怪我那帮眼巴巴等着帅哥现身的朋友要大跌眼镜了。
一度我曾试图安慰其中的一位,“你就当他是西班牙的刘青云好了”,她在那头凄厉地叫了一声,“刘青云也比他好看很多”。
没辙。
故事的内容一句话即可概括——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爱了五十三年才如愿跟她同床共枕,并且他的爱,在其有生之年还将继续下去。
纯情得像是个火星故事。
而我们这些浅薄的冷酷的不可救药的外貌主义者,当然希望本片男主角又帅又深情,最好像韩剧。
但老实讲,一个男人如果帅,哪儿用得着这么深情?
更何况,君不见现实里一干完全不帅的男人变起心来也是一样快的么?
电影里的南美很漂亮,想象中的燠热、闷湿、鲜艳和浓烈都出来了,那正是马尔克斯笔下巫气弥漫的拉丁美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尖薄的五官,随时随地像一只受了惊的鸟。
前四十分钟里,她与男主角之间也真算是不靠谱之恋的典型——两人一见钟情之后便开始书信往来,乃至发展到私订终身的地步,那个晚上她又无知又热烈,却还有那么一点点矜持,她答应他的求婚,说,“好的,我会嫁给你,只要你答应不逼我吃茄子”。
呵,真是初恋呢,竟然相信自己会与第一个爱上的人结婚,那么草率,但是那么真诚。
之后,果不其然地,女子毁弃婚约,在人人自危的霍乱时期,嫁给了一个医生。
而男主角也不再守身如玉,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艳遇之旅,以肉身之欢娱抗衡内心之隐痛。
这一段颇具荒诞感的情圣生涯看得我不禁叹之又叹,男人真是厉害,可以把性和爱界别得那么清楚。
但后来,当我看到他渐渐老去,走路时微微弓着背,耸着肩膀,那个样子就好像背负着什么不可推卸的东西一样,我还是忍不住感动了,因为我想,那不可推卸的东西是爱情吧。
在片中,已为人妻的女主角曾说,“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影子”,说得真好。
五雷轰顶的爱情,真可以令灵魂出窍,凡遭此劫者,都只是徒具人形的影子。
不过好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十分温暖,其时他和她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各自拥有着一具垂垂老去的躯体。
在寂静的内河航船上,淡薄的夕照里,他们缠绵床榻,享受着迟来了五十年的,抱憾的温柔。
船头特意挂起黑黄旗帜谎报霍乱,没有什么可以打扰他们,连时间和死亡也不可以。
然而,且让我来说一句煞风景的题外话。
假如,我是说假如,男主角没能继承他叔父的内河航运公司,假如他终生平凡终生困顿,那么他不会有机会做到猎艳六百二十三名的情圣,也不见得能比女主角的丈夫活得更长久,更谈不上与他的爱人终成眷属。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得承认,在肉丸子永远比玫瑰花更受青睐的现实世界,百无一用是深情。
2008-4-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等了半世纪的爱情如此寒碜文_LoukasTC声明:我以下发表的任何言论都和原著无关,因为我没有看过原著,只针对电影来说,不管原著和电影是完全吻合还是有些微改动,我的言论都和原著无关。
Ok!
告诉我这不是真的!
这部被称为“爱情百科全书”的备受关注、备受期待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让我如此无语。
我几乎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恰如其分的形容我的心情和感受。
我只觉得这个爱情不值得我如此隆重的期待。
我只想说:等待了半世纪的爱情如此寒碜。
首先,男女主角的相遇简直可以说俗不可耐,不过是两个孤独的灵魂依附在两个样貌都不过尔尔的年轻男女身上,然后在一个干柴遇烈火的年纪,擦出莫名其妙的爱情火花。
然后他们俩就开始自以为是真爱的书信往来,这简直要了他们的命,搞得生离死别一般,但是哪个大户人家小姐和穷小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不是这样?
而且回归后的女主角确实也表现出了意料之中的逃避,因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情况,她都不可能爱这个穷小子爱到深入骨髓,不过是一次随机邂逅,加上几次鸿雁往来,有什么情深致死的理由呢!
难得的倒是男主角,竟然可以把这种幻想出来的爱情当成是一生的志向来完成,简直刻骨铭心的祭奠。
他根本就不是爱上了女主角,他是爱上了这种执着和忠诚于一个人的感觉。
因为他的浪荡和神经质的幻想,他必须为自己的灵魂找到可以寄居的影像,而这个影像就是女主角,这很好,显得他十分忠贞、至死不渝。
说起来有谁能爱一个人爱到五十年,多么伟大啊!
FML!
我最为之扼腕痛惜的倒是女主角的丈夫。
这个男人一出场就气质不凡,更别说长相还有点强尼•戴普的感觉,所以我给了他无限多的同情分和立场分。
电影给他安排了一次出轨,这好像会让他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是恰恰相反。
我看了整部电影,唯一值得百分百肯定的就是,只有他是真心的、全心全意的爱女主角。
即使强行安排给他一次出轨,他仍然爱女主角至死。
就像他临终遗言所说,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有多爱她。
整部影片,我也只有在一开场,年迈的丈夫爬梯子失足坠落,躺在女主角怀中说出最后一句感人至深的台词的时候,留了一滴眼泪。
其他的真没什么可以打动我。
更别提那个寒碜的半世纪之恋。
还有,女主角在男主角的船上,和他有一番“君子”对话,叙述她这五十年来的婚姻其实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多么多么令人沮丧,这婚姻无疑是她一生最大的失败和失望之源。
真是不要脸啊。
老公一死,就马上投向旧情人的怀抱,还以如此恶毒的言论来诋毁这份长达五十年的无声的爱。
尤其是对一个同样不要脸的滥情男人。
即便是当年沉入海底的铁达尼,如果没有沉陷,rose和jack的婚姻生活恐怕也好不到哪去,不过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无奈版。
哪对夫妻,能经历五十年婚姻还没有一点风雨飘摇,七年就是一个坎,你们一起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了七个半坎,竟然可以如此脸不红心不跳的诋毁这段感情,不是无耻是什么!
难倒你当初选择了那个电报小伙,你未来的生活就会美满幸福,和睦无双了?
除了无耻更无知。
果然是一个一生不被经济为难过的女人。
还有男女主角,拜托你们,既然是旷世绝恋了,那就找两个绝世一点的眷侣来演好吧,这两个人的长相也太差强人意了。
说回来,还是女主角的丈夫更讨喜一些。
男主角在里面反复强调,爱上女主角是他一生的宿命。
我想说,拜托你不要随便扭曲爱情好不好?
对,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和理解不一样,但是这不代表,男主角可以如此在所有观众面前肆无忌惮的耍观众。
不要以为你终身未娶、嘴里总是念叨着女主角的名字,你就是爱她了;不要以为你每次像个猥琐的偷窥狂和跟踪狂一样盯着女主角,你就执着了。
你的形象真和你的内心一样,佝偻着背的丑男。
真难以想象他怎么会睡了至少622个女人。
这些女人都瞎了吗!
最后我送三颗星给女主角过世的丈夫,愿他来生擦亮双眼,找到一个真心相爱的人结婚。
《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与《香水:一个谋杀者的故事》(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简直异曲同工,Florentino Ariza其实就是另一个Grenouille。
Florentino,Grenouille,两个收集女人而又醉翁之意不在此的男人,但同样可怕,要么可悲的执念。
一个花了50多年时间等待上了600多号女人后终偿所愿,赢得芳心;另一个则是不折不扣的女人杀手,见一个杀一个,终得芳香。
本来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一定是非常尴尬的那种,就像the Kiter Runner里的那个将军女儿,本来是和一个阿富汉人私奔后来才遇上的男主角,Florentino就是那个最初一起私奔的家伙,当然那个家伙比较不幸,连名字都没有——想不到最后居然那么明朗,出忽意料,如果Florentino成为一个大反派的话,整个故事是不是会变得更加富有戏剧性。
不过,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为了说明,是人,TMD就是中庸的。
大家追求的不过都是那么一点点的小幸福。
也许一见钟情,first love这种东西确实是存在的,但处理不当,这种爱情就变得幽灵般僵尸般的阴魂不散。
看上去好像最后仍然是美好的,其实早就变味了。
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这个故事,至于是不是“爱情”也不置可否。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她,笃定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而另一边,同样的相遇却只是成为婚姻不再幸福时的假想,成了弥留之际的疯狂。
他爱着她,但同时又与622个女人有过或深或浅的肉体关系,直至70多岁的年纪才终于与她躺在了一起;她拒绝他,但一生都保留着他的来信与照片,她说他不是人,而是影子,因为她知道他爱她,所以自信的享受着他的“陪伴”。
这是个爱情故事吗?
是谁跟谁的爱情故事呢?
突然觉得爱情就像霍乱,谁得上谁知道。
山茶花与红玫瑰◆ 王巍巍01、卡莱尔说诗人是世界之光。
我不晓得这话是对还是错,所以如果我有诗人朋友的话,就可能会对他讲:“你有没有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觉得小说里的阿里萨极有可能是个骗子,可偏偏有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个诗人。
”我的诗人朋友也许会这样回答我:“朝三暮四是诗人的天性,坚贞不渝却是诗人的灵魂。
”在我的臆想里,这个朋友喜欢四处留情,他自己就像是刚刚得过霍乱,所以对于阿里萨的爱情有一种近乎于变态的坚持。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像过去那个时代带给人如此执著的信念呢?
”他一边吐烟圈,一边把话题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况且阿里萨和我很像,拥有很多诗人没有的风雅与魅力……”下午的阳光透过窗帘打在我的桌面上,这样的时段真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显然这并不是聊天的最好时机,所以我一边和我臆造出来的诗人朋友告别,一边把那张叫《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碟片塞进《百年孤独》里。
也许有一天我偶然翻开那本书,想到的不仅仅有马贡多,同时也会想到某一天的下午我和朋友之间聊天的内容,并且再一次发很长时间的呆。
我现在正盯着自己的电脑屏保,那是一丛白色的山茶花,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而变幻出不同的状态,刚开始它色泽明亮,可是到了最后它还是会枯萎,接下来屏幕便会变暗,直至电脑进入休眠。
我看着那屏保很多次,而且每一次都在想倘若那不是山茶花又会如何,也许我该换上一丛红色玫瑰,从而进行同样无聊的游戏。
02、马尔克斯曾经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他说在哥伦比亚的喀他基纳,有一个叫阿里萨的少年,为了能和心上人在一起,他足足等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而那个叫阿里萨的少年就是一个诗人(就算你不认为他是,至少他也该具有诗人的气质),他为了能再一次向心上人表白,在这五十一年里的每一天都在等待她的丈夫的死亡。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用马尔克斯的话讲,这是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
我并不十分清楚“动人”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我所知道的马尔克斯,他的文字平静而孤独,就好像生了锈的时间被缓慢地拉伸,最终被撕裂开。
出现在他故事中的意象(比如贫穷和疾病,比如战争和奴役)就仿佛是蚀人的酸,你离它远远的看,它像是摆设,你靠近了它,它就会自己跳下来,然后亲吻着你的皮肤。
“1982年,写出了《百年孤独》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为对文学界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他的新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席卷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
”其实《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一点也不像,但是人们喜欢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大家觉得既然是大师的作品,就应当等同对待——《百年孤独》是伟大的,所以《霍乱时期的爱情》必然没有瑕疵。
我知道这样想其实并不对,但是对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充满迟暮感伤的小说而言,真的就没有什么词语比“动人”更加适合它。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脑中常常有这样一个想象:一个头发和胡须都已经发白的老人正坐在躺椅里,他的嘴唇一张一合,坐在旁边的少年侧耳倾听,然后用笔记下自己所听到的那些琐碎的陈年旧事。
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横跨50多年时间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通过一个老人不紧不慢的陈述(“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逐渐延展开。
或许老人就像马尔克斯小说里的乌尔比诺。
那时候的乌尔比诺也已非常年老,他拄着拐杖,每天读书,却忘记情节的逻辑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他戴着眼镜到处找眼镜,锁上门以后还在匙孔中转钥匙。
他唯一能记起的是医科学校老师所讲的:失去记忆的人要用纸来帮忙。
所以在他还没有完全忘记过去的时候,要把故事写到纸上去,讲给别人听。
03、我没有看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我并不在乎导演曾经拍出了怎样的作品,一切和影视有关的书籍我看得也很少。
对于有着马尔克斯标签的电影,我的印象基本上还停留在原著小说里。
所以在看到《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电影时,我突然就回忆起了那个哥伦比亚老人讲过的故事,一个充满迟暮感伤的爱情的传奇。
电报职员阿里萨,或者说是诗人阿里萨,因为一扇窗而望到美丽的姑娘费尔米纳,正是这一次的邂逅造就了阿里萨执著等待长达五十一年的爱情史诗。
阿里萨给心上人写情书,第一次就写了七十张纸。
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躁动不安,就像是得了无法治愈的霍乱。
在他的眼里,费尔米纳如同一朵洁白盛开的山茶花,是“戴王冠的仙女”。
而乌尔比诺医生呢?
他第一次为费尔米纳看病就接触到了她的身体,“你就像一朵初开的玫瑰”,他说。
乌尔比诺和阿里萨的不同,在于他相信婚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固。
阿里萨则把他臆想中的爱情神化到了极致,把得到费尔米纳看作他一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毕竟还是医生所占的优势大些——阿里萨只适合做情人,乌尔比诺则适合做丈夫。
前些年周国平说夫妻之间是经济互助组的关系,听他讲座的人一片哗然,可是仔细一想,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办呢?
你自己选择的很可能就不是爱情,而是生活。
阿里萨的父亲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为爱情而死。
年轻的诗人显然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费尔米纳守侯了半生。
在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的还有医生的朋友阿莫乌尔,他在年轻时说“我将青春常在”,谁也不知道他在说这句话时的勇气,因为时间如果不选择你的话,你可以选择时间,阿莫乌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自杀了,在即将年老的时候。
他把原本被动的事实转变为了主动的选择,以此作为一种爱的誓言。
但不管是阿里萨还是阿莫乌尔,他们的选择乌尔比诺医生可能永远也不会懂,我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懂。
在前面我的朋友已经告诉过我,朝三暮四是诗人的天性,坚贞不渝却是诗人的灵魂。
尽管阿里萨在五十一年的等待里拥有过很多女人,但是却始终无法忘却费尔米纳,他等待终生,就是为了要和她重新开始。
父亲死了,丈夫死了,年华如水流般逝去。
在暮年的费尔米纳面前,一个老态龙钟的男人正在向她诉说自己的心情:我等这个机会,足足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这也是我爱你有多久,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你到现在,我再次向您表白,我忠贞不渝的誓言和天荒地老的爱情。
我很清楚地看到两个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间的对视。
那时候的费尔米纳并不像是一朵山茶花或是红玫瑰,她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用杜拉斯的话讲,她的面容“备受摧残”。
然而在阿里萨看来,这花朵里蓄满了泪水,却更加地妩媚动人。
04、山茶花虽然浪漫,却似乎只是种幻想;红玫瑰虽然世俗,却最接近生活。
第一次见到费尔米纳的阿里萨即显示出了他对于爱情的狂热。
阿里萨以山茶花象征他们之间的爱情,所得到的却是五十一年漫长的等待和无止境的思念。
第一次见到费尔米纳的乌尔比诺医生,碰到一朵带刺的玫瑰,却轻而易举地将它摘下。
这也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无限向生活靠近的表现,虽然电影不像小说中展现出那么多的细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尴尬与无奈在那些光影里尽显无遗。
找一个好的男人嫁了,好的标准就是对方有钱,有社会地位,有教养,就像故事中的乌尔比诺医生,他受人尊重,愿意过稳定的生活,即便有了外遇也不会向妻子撒谎。
费尔米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和医生在一起,听他说“婚姻不在于幸福,而在于稳定”,她企图忘记阿里萨,称他只是“一个影子”。
阿里萨是谁?
一个私生子,一个说谎者,一个手执山茶花的疯子;而乌尔比诺呢?
一个绅士,一个受人尊重的医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很显然嫁给乌尔比诺医生更为明智,这不仅仅是费尔米纳的选择,也是现今大多数人的选择。
对于阿里萨来讲,他的爱情有如霍乱,就像他在远航时遇到的一艘船,那艘船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活人,尽管他挥舞着黑色的旗帜向外界求救,但是没有人可以救他。
阿里萨和那个人一样,他得了霍乱,所有人对他惟恐避之而不及。
05、屏幕上的山茶花再次枯萎了,我突然想如果把它换成是玫瑰又会怎么样,它会不会也将枯萎?
老年的阿里萨在乌尔比诺医生死后便不再寻欢作乐,他学着用用打字机写情书,向心上人表白。
他如同一艘在海洋里迷失了半个世纪的轮船,在得到费尔米纳以后最终升起了黑色的霍乱之旗,驶向远方。
耄耋之年的老人,在故事的最后说出了“永远”。
真的可以到永远吗?
在面临随时可能到来的疾病和死亡时,阿里萨对费尔米纳作出的承诺实在让人难以信服,他们的爱情之船依然向前行驶,只不过尚未看得到终点。
可是我们也看到,老人仍然送给心上人礼物,不过那已经不再是山茶花,而是一朵白色的玫瑰。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海报好美
19世纪插人无数
用身体睡了600多个女的,但却永远告诉别人自己念念不忘的永远只是那一位。而在念念不忘之后,还有回响,这才是牛X吧
特别喜欢的电影。
只为一句我爱你
虽然不喜欢原著,也不能从书中感受到所谓的爱情,但我确实看过,而这部电影从选角、改编到运镜、音乐都只给我一个感觉:我不理解。
长着花心脸的巴登叔也是深情滴
电影很好 但我不喜欢 不好意思啦
不喜欢。。
金酸梅至少欠这部电影三座奖杯,个人认为啊,各位不要认真。
电影之前请勿阅读
难看貌似也不能怪导演。原著是如此的热衷于自说自话的叙述,情节反而不那么重要。改成电影就必须放弃原著的模式,因此增添了难度。
爱情是具有瘟疫特质的幻想症,经历一次就有了抗体
浪费了好演员更浪费了名著,跌宕一生的激烈情感被导演拍成了《Dear John》。
文学男青年以爱情为名的淫乱的一生。歌曲很好听,开头和结尾可以一看,中间都睡着了。还是看原著吧。
讨厌,把Javier和Giovanna弄成了什么鬼样子?!倒是Benjamin Bratt还比平时帅很多~哎~btw,J前几次和那几个女的...好搞啊~Fernanda M在里面的形象也全毁了...叹气...不过我们家JB还是演那么好~
“好⋯⋯非常好⋯⋯我愿意嫁给你⋯⋯如果你不逼我⋯⋯吃茄子”
无法理解的感情 --
总觉得男女演员的表演都有点做作。哈维尔·巴登怎么会在电影里老得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