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Control,黑色青春挽歌

主演:萨姆·赖利,萨曼莎·莫顿,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乔·安德森,詹姆斯·安东尼·皮尔森,哈里·崔德威,克雷格·帕金森,托比·凯贝尔,理查德·布雷默,马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控制》剧照

控制 剧照 NO.1控制 剧照 NO.2控制 剧照 NO.3控制 剧照 NO.4控制 剧照 NO.5控制 剧照 NO.6控制 剧照 NO.13控制 剧照 NO.14控制 剧照 NO.15控制 剧照 NO.16控制 剧照 NO.17控制 剧照 NO.18控制 剧照 NO.19控制 剧照 NO.20

《控制》剧情介绍

控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岁的叛逆男孩伊恩(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摇滚乐,对着镜子为自己画眼线。在他的眼中,家乡小镇死气沉沉,毫无出路,而喊出人生真谛的摇滚乐才会使得人的青春有着那么点儿乐趣。这日,伊恩前往伦敦观看著名摇滚乐队性枪手的演出。伊恩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摇滚活着,他在演出会现场结识了性枪手的三位成员,当时正在寻找主唱的他们认定了伊恩就是最佳人选。于是,男孩伊恩开始了他的摇滚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强暴直男事件簿阿诗玛新传女人不哭黄金时刻一丝不挂当我飞奔向你无人知晓妈咪的反攻伟大的族谱破果童邪两位妈妈少林僧兵海军罪案调查处:夏威夷第三季相棒第15季烟村三月少女侦探社百岁之好,一言为定恐怖笔记狼狩猎太阳花实习生男人要自爱又一年我的土地我的家同情恶魔女人树忽然七日我的老师会吃人大师

《控制》长篇影评

 1 ) 柯蒂斯的伟大在于他是个人

我不很懂电影,对于joy division的音乐也无法领会它们的深刻含义。

这部电影给我一个了解柯蒂斯的机会,也许我得到的并不都是真实的。

柯蒂斯的死没有让他成为列侬那样的神,但足以让他成为永恒。

短短二十三载,他的一生匆匆而过,上帝赋予他高挑的身材和出色的才华,但却没赋予他成熟的心智。

尽管早婚,但他一直都是个孩子,一个无法处理好理智和情感、理想和现实的孩子,一个真的担不起成名和婚姻的责任的孩子。

他内心的挣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熟悉,不同的是我们走过了我们的青春,柯蒂斯却无法继续前行,永远停留在了他的二十三岁。

黑白的影像展现了他的一生,当joy division还没有到达大红大紫的程度时,柯蒂斯匆匆离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让这支后朋克乐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然而这一切何尝是他的意愿呢?

相对于舞台上那个有些癫狂的柯蒂斯,我更喜欢生活中那个冷漠的他,那个时常哭泣的他。

比起那个rock star,生活中的他离我们更近,也离他自己更近。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柯蒂斯可以理解爱,但无法理解婚姻,这就是为什么他说无法离开安妮克和是否与黛博拉离婚没有关系了。

托尼说安妮克和他彼此相爱,可黛博拉和他又是怎么样呢?

她是他的归宿吧,因此他才死在他和黛博拉的家中,而不是死在安妮克的身边。

无论癫痫是否发作,柯蒂斯都在挣扎,直到死。

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同他一样,也在挣扎......直到死。

 2 ) 原声带下载

http://www.lsdandcrow.com/article.asp?id=369New order、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Killers、Joy Division、Sex Pistols 、David Bowie等悉数登场

 3 ) 无法控制的爱与伤痛

关于“Love will tear us apart”,从前一直听的是一个法语乐队的翻唱版本,但刚一听到就被曲调的无所适从打动得无以复加。

直到这次才知道歌曲的来处。

影片中忽然响起熟悉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音乐,眼泪就掉下来。

影片里的Ian走在街头,告诉自己的妻子,“是的,我已经不爱你了。

”不是Joy Division的歌迷,不知道JD的辉煌或作品文化,不知道Ian的高大帅气和嗓音,只有单纯地看。

镜头很美,从始至终。

作为摇滚摄影师出身的导演Anton Corbijn曾经给JD拍过的都是黑白的演出照片,于是整个电影干脆把这些定格串联起来,每一帧都仿佛当年留下的瞬间纪念。

加上灰度的气质,使得整个调子显出了更多的独立和阴郁,没有色彩的黑白,透露孤寂挣扎的隐忍痛楚。

据说饰演Ian的Sam Riley也有自己一个不甚知名的小乐队1000things,他重塑的Ian Curtis形象令人过瘾,专家鉴定他的现场表演将Ian Curtis独有的动作神态学得唯妙唯肖,而且他在每一镜头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愤,那种不屑,神经质的脆弱和癫痫,以及无以企及的绝望,重度蔓延到观众内心。

“年轻的Ian。

英俊善感、天生的詩人。

在那場Sex Pistols演出之前,他是個躊躇滿志卻無的放矢的青年。

對著喜歡的女生念出William Wordsworth的詩句。

聼Bowie、Iggy Pop、The Velvet Underground。

在捕捉靈感的筆記本裏面隨想隨寫。

遇上Bernard Sumner及Peter Hook,成爲Warsaw主唱,晚上在club裏面演出,白天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公務員——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幫助失業者甚至殘障人士找到合適的工作。

”说起来,影片更像献给主唱Ian的回忆。

独特的气质和不为人理解的痛楚,仿佛影子,几乎伴随着所有天才的艺术家。

Ian的有着情感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伤痛,还有永远无人可以体味的内心挣扎,创作一方面抒发着难以言表的情绪,一方面却不断吞噬着他内心最后一丝平静,至于身体上无法控制的癫痫,就是一堆黑暗物质的伴随,他们全部聚合在一起,将Ian包裹、封闭。。。

Ian说,你们谁也不明白我有多痛苦。。。

或者他那个扭曲的动感舞蹈动作,本来就是他神经质抽搐的灵感发挥。

23岁的时候,他结束生命。

让人想到Kurt Cobain。

有人说,自杀真是摇滚乐不离不弃的好朋友。

没有办法选择生,没有力量选择生活,于是就选择死亡?

金色麦田里的梵高,注射吗啡的杰克·伦敦,对着猎枪的海明威,他们不是选择死,也许只是不愿意选择活。

苏格拉底说,你们去活,我去死,哪一个更好一些,只有上帝知道。

至于有人抱怨爱情是Ian走上绝路的导火,是不是有些片面。

他有爱,也得到爱,然而是谁说的,即使在深切的爱里,我们也是孤独。

爱在这里,没有能够发挥美丽心灵的伟大救赎。

Ian带着不可控制的爱离开。

他的,Debbie的,Annik Honoré的。

这些爱,只够陪伴,不够救赎。

这无关爱情的力量。

最后还提一点,正是Debbie悉心整理、勇敢面对,记录下丈夫的点滴,才有了本片的蓝本——《遥远的抚摸》(Distanse Touch)。

这个听着就让人心痛的书名,是他的妻内心伤痛与爱的写照。

而美丽动人的Annik Honoré,也打破自己几十年不接受采访的规定,为本片编剧提供Ian从前的故事。

所以悲剧故事,如此动人,无法控制。

我们只是看着他的隐忍苦痛,想到我们的,然后潸然泪下。

剧终,始终是没有色彩的冷冷灰调。

 4 ) Ceremony

其实我对jd唯一的了解就是Ceremony,真的绝响,不过我一直听的是新秩序的版本,有个评论说得好,就像讲别人的故事。

Ceremony是什么呢,极度的绝望和抑郁中居然有光。

真的失望的时候听是有奇效的,这时候就领悟到它真的是一种救赎。

不太听jd的歌居然是因为ian的唱腔,我觉得怪怪的,但是调子都很好,比如disorder (请不要打我,我真的希望没有人声,可是特么不听人声感觉缺了一块,人真的是蛋疼的动物)看了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唱的了,原来是吃话筒……从Ceremony 开始讲起是我本期望能拍一下录绝响的画面或是有Ceremony 做片尾,没有想到用了atmosphere,但是也意外的很配,不过也是真的一灰到底了。

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音乐片,而且爱情线还占了极大的部分,算是败笔吧,也是我扣了星的原因。

而且女主都不咋样,没有一个长得比男主好看,比hook好看……大概是为了显示对ian的控制的一个部分,但我认为只能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作为非歌迷,我觉得sam很好的还原了ian,除去那些所谓琼瑶的部分(但是我觉得用jd的歌做bgm也无大碍吧,毕竟是他本人心情的反映)那个病态的舞,令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眼(和我上一个看的超脱里ab一样)然后我大概也要用琼瑶的方式进行一些滥抒情

小鹿般的绝望无助啊Joy division 其实一点都不Joy,它的结局甚至是一个tragedy,多讽刺啊。

今年5. 18看到有人在jd专下说,我今天比ian curtis大了。

23岁他永远成了孩子控制,来源于几个方面。

他无法控制的爱情,乐队成名后巡演的压力,他的癫痫和无休止的药物副作用,以及这个世界施加给他而孩子般的心灵无法承受的东西。

导演把重心放在讲爱情上,把ian塑造成一个渣男。

就真的是渣,先是和伙伴的女友暗中拉小手最后还结婚了,那时候才十九,又一时冲动要生小孩,巡演遇到那个独立自由的女人又接着沦陷,觉得自己被婚姻,被灰暗的macclesfield控制,再次滑向深渊,自己又两边都不肯辜负,想做正确的事情,却都无力挽回,最后只能让自己消失做结。

天真单纯到偏执。

他对家庭的认识是理想主义的,无法推卸的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左,自由的向往在右,无怪他在climax的时候褪下情潮终于放声大哭。

或许真的是早婚的坏处,一个孩子认为光是凭着几个月来相处的激情就希望能度过将来几多年的岁月,只是单纯地爱到不能自己而想要有一个两个人的结合体却没有想到过未来,等到看到Natalie 的那一刻,debbie已经预备好如何做一个母亲,而他完全没有准备。

他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展开,便已经被家庭控制。

没有想到跟annik在一起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刻,看到新生的Natalie 他也只是勾了勾嘴角然后是乐队。

我觉得每个乐队都会这样,oasis也这样,Liam就在刚开始巡演的那段时间觉得厌倦,Noel认为偏离了自己所想的音乐的纯粹。

开始都是希望自己成名的,而真正迎来的时候又都会无所适从。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听Bowie的少年来到那个台上的,觉得自己已经付出许多,而又被要求更多。

就在这个徘徊的当口,他离开了。

unknown pleasure 的封面真的美绝了突如其来的癫痫大概是让他转变的重要因素。

他本是无忧无虑希望能活挺长时间的,听到She's Lost control的那个女孩因为一次发作就去世的消息,是个有心有肺的人都害怕啊。

知道必须吃药,吃药也的确能控制,但无法忍受那一连串的副作用,也无法抗拒巡演的压力和酒精的刺激。

最终他是被病痛控制了,在最后一次发作后口吐白沫,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被这样病态地活着恶心到,他选择离开可以解释一切了吧。

说说ian自己吧。

我没能想到理想主义者这么一个精准的概括,我只觉得他还是没长大的小孩。

他当政府工作人员的时候是认真热情的可爱。

他对世界的看法尚且是简单的,比如父亲就是要做个好父亲,他心中的那个定义是很正派的负责任的人。

选择在一切还没开始的年纪就用死亡结束一切,也是个挺孩子的举动吧,无法忍受控制就自己了断。

固然是幼稚也是很有勇气,不同于苟活的那种勇气。

他始终是诚实的,他无法欺骗,对debbie最后仍是坦白了,对自己无力改变的他选择了了断。

看到这个孩子式的解决真是又气又好笑

ian其实是个文青诶,写的词都是那种抑郁的诗,虽然高潮部分略有不足。

也长于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写日记什么的,是很可爱的举动。

他和annik讨论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说喜欢mancity的蓝。

太像了,我不懂为什么sam居然被豆瓣评了个最烂男演员厨房里的滑轮转动,一切又回到macclesfield回到他穿着写着hate的大衣在街上晃荡去上班的时候

回到他对朋友们念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when I beholdA rainbow in the sky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So is it now I am a man;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Or let me die!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回到刚开始的那个下午,他从外面回来,画着眼线,躺在床上听着bowie。

 5 ) 无题

对我这个非乐迷来说,看这部电影纯粹是冲着影像去的,片中(似乎不是纯黑白)的每一个镜头几乎都是一张完美的黑白照片,略带颗粒的画面,不愧是30多年舞台拍摄经验Anton Corbijn的作品。

 6 ) 他已失去控制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_____Bob Dylan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大概Joy Division几个重要的点都提到,甚至你可以翻出《24 Hours Party People》去对照这一支伟大的乐队,以及一个年轻巨星的辉煌与消逝。

我想说这部黑白画质的电影里,导演Anton Corbijn在满足了那些想窥视一个短短的成名史版本的前提下,更想把握的是Ian Curtis这位天才被不断磨碎掉的内心。

他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把自己勒紧脖子然后一片黑暗。

《She's lost control》,这首歌毋宁是Ian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几乎还来不及控制住接踵而来的痛苦,就已经被死神遮住了企求光芒的希望。

二癫痫病患者,开出这么多药,紧接着告诉嗜睡,抑郁等副作用的可能,一堆药能够消磨掉一个人的勇气,如此可怕的事。

等到后来坐在被歌迷毁坏了现场这位年轻人,内心已经塞满了这么多恐惧,他颓废在那个舞台上,几乎忘记了能够招致如此人嫉妒的才华横溢,而仅仅是怯生生地重复着陷入与所有人为敌被仇恨的逻辑里。

那群愤怒的歌迷们仅仅需要一剂兴奋的放肆,这时候作为商业工具了的Ian,已经摸不着自己的身份,他确定害怕了这些现场,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喜欢音乐。

结果,原先那个孤傲的天才变得弱弱而多疑,仿佛一下子老去了几百年。

三如此年轻就成家的Ian,自然逃不过责任的质问。

那个19岁的少年经历了一场甜蜜爱情,很快便步入婚姻殿堂。

是什么使他把自己关在电视机前,而慢慢消失了与妻子Debbie曾拥有的美好,可是难道这样的率性被判定患了年轻的幼稚病,进而所有爱都因为这样,未经过时间积淀的不够成熟?

等到Annik出现,一方面是淡如水的夫妻感情,另一面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记者几乎占据了他巡演外的感情。

 7 ) 其实我们什么都控制不了

我把我的QQ签名改成了“我到底还是JOY DIVISION的死忠”,那是因为我看了《控制》。

不要指望它是一部摇滚史话电影,只不过,它是一部普通的男人成名继而包二奶又不想失去老婆的俗套故事,不过把主角换成了著名的JOY DIVISION的IAN CURTIS。

很好笑的是,曾经喜欢快乐小分队是因为我在青春岁月里一定要找个死了主唱的乐队来听,NIRVANA,THE DOORS,JANNIS JOPLIN等等。

10年前,我很难用我简单的头脑理解IAN为什么要在23岁就要结束他那该死的生命,因为,摇滚明星都应该在27岁再去寻死的。

KURT、JOPLIN、HENDRIX都是那个年岁。

我也很奇怪,为什么IGGY POP和DAVID BOWIE都没去死呢?

因为,年轻一代都是给他们害得,而他们现在却能悠然自得的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

我们也和IAN一样,在努力的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因为在我们看来,生活就是狗屎,你可以轻易的把他们扫进簸箕。

而那些我们原以为轻而易举就可办到的事情,比如安顿好老婆,孩子,外面再拥抱着真爱,但敏感的人知道,我们会分裂,因为LOVE WILL TEAR US APART。

我们不可能像艾森豪威尔一样,骄傲到由情妇为他去写回忆录。

我们也不可能像克林顿一样,猥亵了莱温斯基还能和希拉里出双入对。

因为,我们生来为了自己的矛盾而焦虑。

所以IAN选择吊死自己。

就像KURT射杀自己一样,只不过他的矛盾是,名声给他的焦虑,因为他的LOVE本身就是个荡妇。

不得不承认,我太喜欢《控制》里IAN的那个小情了,大眼睛,厚嘴唇,性感到走路都会撩拨人。

而且,她从来没有纠缠过IAN,只不过会在他癫痫发作后给他一个深情的拥抱,没有哭天喊地,也没有纠缠不休,要怪只怪IAN结婚太早。

这也再次证实很多专家所讲,人一生中,会有6个人是自己的真爱。

万一那个人该死的出现在他不该出现的时间,你能怎么办呢?因为,你是一个动物,人终究是个动物。

我们想要控制,一直很想控制那些我们认为的猎物,但他最后的反戈一击却是致命的。

IAN很早前是我的偶像,因为纯粹是为了音乐,在我从朋克转型到后朋的时候,快乐小分队、包豪斯、THE CURE都给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我至今难忘跟随他们高唱青春万岁和莫名忧伤的时间,我把他们给了过去,我也把愤怒和死亡留给了我的20岁,甚至再前一些。

如果IAN还活着,他或许会和ROBERT SIMITH一样,膀大腰圆,世界巡回,也有可能与巴洛特一样,做个文艺老青年,西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洋楼里。

只是那该死的IGGY POP,PATTI SMITH,DAVID BOWIE们,永远会在我们迷惘的青春岁月夺去我们的童真,告诉我们这世界的丑陋,但当我们畏惧死亡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原来那只是一场梦,一场终究要醒来的青春梦。

 8 ) Ian Curtis 仅有绝望 无关朋克

看完后,在豆瓣上依旧给了个四星的推荐,不过这都依靠导演的舞台摄影功底和最后那二十分钟的演绎。

如果你从不知道Joy Division或者说你从未听过Joy Division的声音,那么对于这部电影,你能够知道只不过是一个貌似很有腔调的主唱那短暂的一生,而在这一生中你能够掌握的却只有那可怜的几场演出以及一个庸俗的三角恋。

导演Anton Corbijn是拍MV出身的,本以为他会给出一个不错的答案,不过除了一场场演出之外,看不到朋克精神,看不到那个70年代末的疯狂,当然如果这不是一部关于Curtis的人物传记片,我们不会这么较真,但是当这个在阴暗中吟唱的男人被人们搬上银幕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远远高于这一切。

而让自己坚持看下去的缘由仅仅是出演Curtis的萨姆.赖利。

早在《疯狂二十四小时派对》中,他就用那神经质的表演让所有人吃惊那居然是他的首次触电。

在电影中,萨姆.赖利的眼神一直在透露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将这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就是他在演唱会中的表现,当他用那看似机械的滑稽动作表演的时候,陪上当年Joy Division的原声,我们仿佛看到了以前影像资料中的Curtis。

但在这部黯淡的电影中,被蹩脚的导演和剧本限制的萨姆.赖利直到影片结束前二十分钟,被送到医院治疗的Curtis开始对自己进行反省和思索的时候,开始陷入自闭的他,终于无法承受各种压力,而精神也在关于爱情的矛盾以及那吞噬希望的癫痫作用下逐步崩溃的时候,萨姆的才华,全部爆发出来,只是这种爆发是在绝望的心理活动和大片大片的沉默中进行的。

当电影进行到1小时45分钟时,我看到癫痫突然发作的Curtis倒在地上,浑身抽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大限将至,而在这之前,他写给Anic的信中,对着自己发问Is everything so worthless in the end?曾经的天真烂漫,已不复存在。

他写下的是我最喜欢的那张《CLOSER》里的那首《24小时》,What once was innocence, turned on its side.他死了。

这种绝望不是天生的,他也有渴望出名渴望成功的时候,但是被爱情和癫痫弄的身心憔悴的他。

再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他爱安妮可,但他也不想离婚,他并不怕背上见异思迁的骂名,他只是不想伤害两个女人,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

看电影前,泡了一大杯浓茶,出去买了包点五。

结束后,茶没有动,点五也没有碰。

只是打开播放器,反复的听CLOSER中的《The Eternal》,Cry like a child though,These years make me older,With children my time,is so wastefully spent.这张专辑是在他死后发行的,那年他才23岁。

电影的名字叫《Control》,源自他的那首关于癫痫女孩的《She's lost control》,但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他的占有欲和霸道对于一个对一切都绝望的人来说,都只是假象。

在YOUTUBE找到的视频,正好是唱She's lost control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CVHAjTBb1U&eurl=http://www.mtime.com/my/anita/blog/594594/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但是却让人更怀念那个时代那支乐队和那个绝望的男人。

上海降温,我浑身发抖。

 9 ) 隐喻与梦境

时常在每天的碌碌无为中忽视了生命本身的摧残和狭隘,直至看见了新长出来的皱褶充斥了寒冷拥挤的内心,与现实的灰暗腔调如此遥相呼应时,才在魔鬼的脸上感觉出他褶褶发光所隐藏起来的得意。

Susan Sontag 在她的《Illness as Metaphor and Its Metaphors(疾病的隐喻)》中写,“疾病的实体与病人的肉体之间的准确叠合,不过是一件历史的、暂时的事实。

它们的邂逅仅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客观地看待这种邂逅。

”肉体的疼痛用隐喻的方式来诠释它的始发点,而根植于内心的黑暗毒瘤却是由梦境里出现的某些片面场景,组织成纠缠于一生不可预知的暗示。

我想起了Ian Curtis (Joy Disvision主唱,1956-1980)。

他18岁那年对着镜子描画眼线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我自认为这个似乎是无法抗拒自我的自恋男子,最终却死在了自我主义的独裁里,黑色眼线暗示了他的这场梦境中的邂逅,他以一个自己,去应接另一个自己,他看见镜中的自己,拥有着不同的灵魂,他们扭曲并且伤害,尽管也曾得到过些许自以为是的安慰。

《Control》里的Ian Curtis,常常做着这样一个梦,他想象自己是另外一个躲在他皮肤之下的人,做着并不是他希望的但是仍然假装是他的事。

(He said, just like it's not happening to me but someone pretending to be me,someone dressed in my skin,I've no Control anymore.) 他长大,他唱歌,他爱与被爱,他觉得流失在自己体内的,并不仅仅是成长中灰色现实所带来的痛苦,或者还有一种关于爱的隐喻。

对于自己的爱,使他困其于层层的枷锁之下,他试图剥及生命的真相,却溃形于梦境的本原。

love,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 他深信爱即是摧毁一切的根源,并且从来不曾怀疑。

Ian Curtis无疑是一个dancer in the dark,古希腊悲剧似的人物。

24岁用自缢的方式结束的生命,隐喻着他最后的挣扎,他将自己的最后气息从被紧缚的颈脖中被呼出,如同是驱赶着体内那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灵魂,他对他大喊,他要他走,他要他离开他,他用死亡来获得所谓绝对的自由,最后的胜利。

同样是死亡的选择。

我在这个阴冷冬天下午,记起了另一个死去男人的面孔。

这是一个在49岁以跳入塞纳河作为自己终点的男人,一个眉梢眼角流淌着对死亡迷恋的男人,一个给自己取名Celan(拉丁语,意为隐藏、保密)的男人。

他的名字是,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

曾经的奥地利诗人。

他在诗中写着,“你曾是我的死亡 / 你,我可以握住 / 当一切从我这里失去的时候”。

语句里泛着黑暗的亮点,他像是幽灵般地将他那些死亡的气息悄无声息地潜入读者的灵魂中,他不赞美,也不批驳,他静述着梦境,他的文字是滴血的魔咒,看不见伤口,但是在疼痛的体验中愈发地感觉真实。

作为废墟文学的代表,策兰是属于那个年代的。

早年在法国的求学生涯使他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本身即为犹太人的他,在经历了与死神躲藏的整个二战岁月后,他肉体的伤口开始愈合,但他却任由内心的伤口逐渐糜烂。

痛苦造就了他,他没有选择去逃避,而是从痛苦的根茎里妖娆蜿蜒出死亡的花蕾,他“走向黑暗,沉入他心的枯井中”。

策兰的诗中包含着大片的隐喻,难言则隐,难直言而喻。

他似乎在与人对话,但言语之中却充满着绝望,他自言自语,流落在被自我放逐的荒野中,这或曾也是他在梦境中反复追寻拷问的另一个灵魂。

1970年,他以跳入塞纳河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那应该是“五月风暴”发生过后的两年。

我无法知晓后来选择定居在巴黎的策兰是如何看待这场思想上的革命变迁,但是他以与水结合为一体的死亡方式,在隐喻的定义下,或许是一次灵魂母体的回归,回到最初子宫里的状态,也是最初孕育我们的生命海洋。

以蜷缩的姿势来完成轮回的仪式,在慢慢地与之融为一体中,放弃了焦虑、恐惧与孤独。

他想要得到的并不是灵魂的逃逸,而是再次地获取,他和Ian的不同在于,他能给与自己的全部,就是在黑暗中触及到的心灵饥渴,他不需要通过放弃生命来寻获自由,死亡是他回到梦境里精神上自己的唯一方式。

“有些人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身,有些人只是寄居在他的生命里,不晓得该如何去对待。

拥有了生命的同时,就会有放弃它的诱惑。

诱惑越是强烈,越是感觉自己只是自己生命的房客,不晓得该何时归还。

”依然是Susan Sontag的话语,出自《黑暗之匣》。

生命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就像是一个匣子,里面藏着美丽与丑陋,希望与绝望,但在黑暗里只能靠摸索去辨认,去猜测其中危险的记号。

好像是博尔赫斯的诗句写的那样,“我能够给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灵的饥渴。

我在尝试贿赂你,用无常,用危险,用失败。

”我相信这个你,即是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本身,在梦境与隐喻中存在的另一个渴望得到诉求的自己。

Feb.18th 2008

 10 ) 他最后死了

【8.0】1、一个矛盾的男人,有两个女人爱着他,他却因为撕裆而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最后自杀了2、男主出轨,是个混蛋,但看完了好像感觉他也有点可怜03、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想清楚之前不要结婚,尤其不要生娃4、男主是乐队主唱,患有癫痫,他唱歌的时候也喜欢疯狂地、高频率地抖动,发作了癫痫也是这样5、男主有一种要死不活的丧感,他唱歌也是,感觉是要死之前的狂欢、回光返照6、男主的妻子挺惨的,男主的小三挺好看的,比利时🇧🇪女子?

挺美7、男主最后二十几岁就死了,生死的天平⚖️没有维护好,自身矛盾重重,无法控制自己,却又有良心和知羞耻,但是又一遍一遍投入小三的怀抱,出轨、撒谎,等等,男主最后死在了这种矛盾下8、乐队的歌曲好听,但是也聒噪9、电影还可以,内容比较独特

《控制》短评

比较无聊

8分钟前
  • 夹心旦糕
  • 较差

这个片儿的字幕太有爱了。

13分钟前
  • Tia
  • 推荐

so damn depressing....一星给Sam Riley,太像Ian Curtis了,演的真棒

15分钟前
  • ___OnTheRoad
  • 推荐

以为是jd的纪录片,没想到讲的只是ian的情情爱爱…没兴趣

19分钟前
  • Allgoodman
  • 较差

1、开头感觉无序无章法,生活碎片,黑色增加抑郁氛围 2、控制身体控制心理控制生活控制感情 3、生活情感的变化直接变成歌词,音乐人的细腻,生活的阴暗面 4、除了感情的纠结,其他造成抑郁的原因不明晰,所以不明原因才是抑郁的真正原因,找得到原因就不抑郁了,抑郁氛围有 5、黑白沙发直视电视的镜头,特写近景多情绪表达强 6、音乐带感

20分钟前
  • 砹竹蓝浅
  • 推荐

好一言难尽的一部

21分钟前
  • 鱼书难寄
  • 较差

补,非常渣男lan

24分钟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较差

既不适合乐迷 也不适合想了解的人 只适合单纯来看电影的观众…微妙 感觉什么也没讲清 不过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叫JD了()吉他手好可爱(等下 这不就是我早上看的小说吗 我以为是Kurt但其实是Ian哒

29分钟前
  • 锦鳞弄波
  • 较差

感情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挣扎。他说不爱妻子了,但善良的本性又让他知道对妻子亏欠太多,所以他不同意离婚。伊恩身在摇滚圈,跟当时许多摇滚音乐人的乱性行为相比,他的私生活已经相当清楚了。他没有游戏感情,他发现自己爱另一个女人时就受到自己的良心责备,因为黛比那么简单地把自己交给他了,伊恩的感情问题也是其他男人们的问题,这一点上,天才跟普通男人也没什么不同。关于天才的自杀问题,总有各种因果可以解释,但大抵总是离不开天才自身的孤独心灵,伊恩的灵魂就是向黑暗而去的。他走在街上,背影是高大的,恤衫上写着HATE,但恨尚且可以渲泄,随着越来越深刻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出路已然明了。

34分钟前
  • 孤星昼
  • 推荐

坦白说,觉得拍IAN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黑白影像,故事却有点平于流水。相比于OLIVE STONE拍JIM MORRISON是差多了

37分钟前
  • 戈多不来了
  • 较差

England Rock Way !!!

40分钟前
  • 长个儿
  • 力荐

画面都挺喜欢的 最后那幕好桑感啊。JD脑残粉应该都给五星吧哈哈 还是好好听歌吧

42分钟前
  • Summer V
  • 还行

有多少人能够有勇气不盲从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45分钟前
  • 盛夏白瓷桃花酿
  • 较差

she lost control again, he lost control again. it all feels wrong. 不过可能因为黑白片本身容易给人情绪很低的感觉 所以失控的气氛我并没有能体会到

47分钟前
  • Y.15
  • 还行

妈的逗我呢,LWTUA怎么可能是这样的lan 写的?!倒是画面一下子拉回从前

50分钟前
  • 特羅姆瑟小貝殼
  • 较差

主唱机器人式的台风?阴暗的灵魂?也许是演员让我费解了。快乐分裂乐队。作为上世界70年代的后朋克乐队,虽然仅仅维持短短3年,但在英国ROCK历史上仍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留下了2首传世之作《She's Lost Control》《Love will tear us apart》。

53分钟前
  • Daisy范黛西
  • 推荐

喜欢伊恩的看不到所喜欢的那一面,不认识伊恩的又无法通过影片了解到他最有吸引力的方面,夹生...

55分钟前
  • 三川大地主
  • 还行

萨曼莎摩顿当得起在萨姆赖利之前的credit排名;JD粉丝应该会更爱同年的纪录片

6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有些矫情 有些真实 有些分裂 特别是他们的歌呼应的桥段看着很生硬比如:SHE'S LOST CONTROL响起之前 居然是老婆问IAN 回不回房睡...LOVE WILL TEAR...第一次响起的时候 被减的只漏了个前奏 接着IAN就接电话了 满生硬的...不过再次正式用这歌的时候是在宴会结束 放那儿还成 另外结尾那个长镜头好!

1小时前
  • 毛裤!
  • 还行

真香了,快乐小分队确实还是好听的。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婚姻,人类什么时候能废除婚姻哦。另外萨姆赖利你什么时候去演海明威(画饼侠阴魂不散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