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不愧为我崇拜的总理,他从不高高在上,一直站在底层人民这边,一代伟人,谦逊平和!
从小时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共产党四处奔波,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共内战,他总是会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其次是国家命运,最后才是自己,这是那个年代纯粹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过于安逸,以至于忘却了初心,安于现状,不去了解,不去实践,很多问题就不会被发现,更不会被解决/
这部影片让我对周总理有了更深的理解,突然脑海里蹦出周总理的至理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愧是自幼就励志要拯救国家的人,剧情里的方方面面也彰显了周总理对全国老百姓生活的关心。
不摆架子,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愿意俯身倾听老百姓口中的真话,尽管真话总是令人唏嘘。
总理夫人邓大姐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对妇女权益保障方面的工作更是一丝不苟,记录写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本子,不仅自己对工作严谨认真,而且对总理也是照顾周到。
片中也多次出现总理夫人凝视总理的镜头,那种夹杂着担心与崇敬的眼眸,既心酸又自豪。
一个值得依赖的人总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极致,半夜三点与毛主席通电话;大雨倾盆的夜晚,乘车去秧地看庄稼;得知连弟奶奶将寿棺换来白面给周总理做面吃,为避免连弟奶奶伤心,大口大口的吃面,随即安排夫人将卖出的寿棺赎回来还给连弟家。
总之,这样的好片不应该被埋藏,也不应该被恶意低分,周总理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去铭记,去缅怀。
新中国基础薄弱,国情不同,我们没有经验可学,但我们党能调整好所遇到的问题,继续稳步向前,到现在,美国人看到我们都慌了,都制裁。
不要说当时困难时期怎么样,我们现在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呕心沥血,要不然我们如何才能用几十年走完,能走好 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尊重你?看看战乱地区人民的苦难,看看疫情防控不力地区人民的担惊受怕,没有党和国家,哪来今天没好幸福的生活对于影片来说,拍摄视角很到位,光线、音乐等等都很棒。
电影,可能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大半程纸巾不断。
从片中周总理身上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1、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在开会的时候顾全大家的脸面,说话用词很考究。
吃面的事。
照顾到老太太的情绪,让老太太儿子看着他们吃。
端花,主任以为总理要走,安排表演,集体端花,主任父亲说这是一个一个演的,总理说就这样,相当于一下看了八次端花。
主任为他准备的饭菜,合理安排,后夫人把饭钱都补给了他们。
2、洞察力敏锐。
来的路上已经观察到树上的树叶都没了。
3、极度自律。
每天的日志绝不拖到次日。
4.知识体系之丰富。
刘伯承会晤高树勋、学堂里牌匾的出处、谈到落子的时候一下就说出了最出名的端花。
一下看出是道光间的邮票。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想到了课本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更不易的为此志向是付诸一生,鞠躬尽瘁。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
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
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
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
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
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影片还向我们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让人深受教育,也深受感动。
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各种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是何等严肃认真。
就是村干部,也是羞愧和反思,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
当总理将4天来了解和调查到有真相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汇报时,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
这种实事求是、敢于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虚怀若谷听真话和及时纠正偏差的精神和作风,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
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之前在高中时就和我爸爸看过这部电影,如今再看感悟已完全不同,因为现在我的身份是在党校学习的学生,看电影中的党员会想到自己,看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会想自己在同样情形下会怎么做。
102分钟的电影,其中有落泪,因为感触太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苏联的连续逼债,饥荒遍野,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国民经济建设濒临崩溃的边缘。
党中央毛主席通过紧急蹉商,委派各级领导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实地考察,周恩来也在邓颖超陪同下,从贵州赶赴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周总理从进入革命老区后,就希望听到真声音,听到农民们发自肺腑的声音,但是老区干部公社主仼郭凤林不愿年事已高的总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实状况,他采用欺上瞒下手段,层层弄虚做假,不让干部群众讲真话,把那些愿意告状的愤怒青年们都被关起来了,甚至对生性梗直的亲爹封锁总理来视察的消息。
但是,欢送会上“端花”的表演者差点饿晕,以及孕妇饿昏在田地里,因为挨饿而没力气走路读书的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没钱治病的教师,这些事情总理记在心理,总理明察秋毫,十分清楚基层在做假糊弄自己,他甩开干部们事前做好的安排,深入底层访贫问苦,一直鼓励农民说真心话,反应真实情况。
他交下的穷朋友张二廷终于向他袒露了真情,希望取消大锅饭,其他人也纷纷说出实话。
而自知犯下大错的郭凤林羞愧万分......影片中我看到了一个亲民,真诚,平等的总理,总理的行为深深感动着老区人民和我。
其中有几个细节不禁使我心灵震撼,,当他看到掉光的树叶,看到百姓的吃食,他不顾大病初愈之躯,同老百姓一起喝汤糊糊、吃代食窝窝头;知道挑水要走十几里路,在村民递给他水时把清水往回倒了大半,自己只喝了一点点;暴雨来临的深夜,他和村民一起进入种有地瓜秧苗的田地;为汪老师穿鞋,鼓励伯延学子;拒绝接受珍贵邮票。
也有很多总理说的话使我记忆深刻:和村民称“我们是同一时代的兄弟”,真情表白“只要有一个问题我不清楚,都不会离开的”。
总理一直都是人民心中最温暖的依靠。
在他身上,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和优良作风。
他的务实,体现在不察实情不罢休的工作态度里。
面对郭凤林的故意隐瞒,几次三番的催促返回,他坚定调查决心,一寸一户地与群众谈心,做群众思想工作。
面对干部们的讳言,他与二廷交朋友,打开话匣子,批评自我,真诚沟通。
面对不吃大锅饭的群众,他没有片面判断,坐在门槛上了解第一手资料。
他的清廉,体现在舍己为人的生活作风中。
刚到伯延的正午,看到基层干部准备的红烧肉、白面馍,他收回了迈向餐厅的腿,门上红色的“艰苦奋斗”标语显得那么刺眼。
看见老太太做的拽面,他怀疑老太太典当了寿材,特地吩咐秘书查实并买回。
知道二廷多子女,饥荒年头难养育,他提出了领养请求。
一个个细微的片段,衬托出的不仅是周总理伟岸的形象,更是伟人对群众至亲至诚的情怀。
看完电影我陷入深思,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当下,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保持青春活力的根本,也是无数革命前辈留给我们新时代党员的宝贵遗产。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为人民群众服务做为准则。
像周总理说的那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地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电影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青年党员要多学习、多思考,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工作成效汇聚起强国兴国的力量,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报喜不报忧,以一己之力非但解决不了客观实际上已经存在的问题,反而会耽搁延误最佳补救时机,甚至像蝴蝶效应般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坦然面对,正视问题的存在,承认错误,然后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遇到事情时,我们应当有承认错误的勇气,然后不灰心不丧气,勇敢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直走下去。
政策方针应当随着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直到找到真正适合发展的策略。
60年代的中国,虽然物质匮乏,但是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特别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永世留存。
陈立导演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直没有看全过,去年上映,我也是仅仅看了一个片花,心里就有了一个结,对此耿耿于怀。
一个周末的午后,拿出刚买的正版影碟,自己倒了杯茶,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故事。
开篇就直接一个悬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是,苏联老大哥的不断逼债以及前些年大跃进的失误,这些都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陷入了一个空前危机,即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
党中央当机立断让各个中央领导前往灾区,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中央作出正确决定。
整个故事发展的很是中规中矩,片中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也很自然,似乎将人拉到了那个全国上下一心抗灾的时候。
老戏骨孙维民的周总理心系万民、和蔼可亲;何伟的郭凤林主任,追求的是那么纯粹简单。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看完之后我独自陷在沙发中,心中震撼莫名,意识竟然还陷在那个时代里。
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自己,追求良久,赫然发现,原来给自己带来认同的不是那敬爱的周总理,也不是那看透人生的连弟奶,反而是那欺上瞒下的郭凤林郭主任。
不错,就是这个宁愿自己公社吃着榆树叶,也要给总理好菜好肉招待的郭凤林。
不要认为我是发疯了,对这种公然‘酒肉行贿’的行为大加赞赏,想做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反动分子。
让我将郭凤林这个角色进行剖析分解。
郭凤林这个角色一开篇就出场了,忙里忙外的指挥公社干部做好各种准备,以迎接周总理一行的到来。
为了达到自己‘欺上’的目的,这位郭主任不仅将公社里不安分乱放嘴炮的年轻人给关了起来,还让公社干部给所有的社员下了封口令,勒令所有人不得在总理面前诉苦。
但他所有的准备随着总理的到来,慢慢的都瓦解了,对于郭主任的表现,总理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批评,只是单纯的讲道理,郭主任渐渐也理解了自己行为的错误。
在社员一起努力之下,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了危机。
对于整体剧情故事我的感触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总理待人接物之道,一是那个时代淳朴的社会状态。
总理和任何人好像都能找到共同语言,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居高临下,而是让与他谈话之人如沐春风,不会自惭形秽。
公社干部如此、连弟奶奶如此,甚至是小连弟都不惧怕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
这才是伟人,伟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那些所谓高层的威势,也没有那种自己没有特权,就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狭隘心理。
有的单纯就是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
野叟是八零后,很难想象解放初期那样的一个社会关系,人民淳朴,欲望简单,基本上所有人都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单纯,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利益争斗。
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我们这个社会缺失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无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同样讽刺了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总理都能如此亲民,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我想这也是导演陈立想告诉我们的。
————现实中,人民需要这样的总理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人口为农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国最大的改革是农村改革。
每次改革总是从农村切入。
其次,这部影片直面三年灾害期间农村的悲惨境况与基层村干部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占多拿、关押上访群众、欺上压下、强迫公有化(不入写检查)、唯上主义(只关心毛主席心情好不好,不顾群众意见大不大),这些干部问题现在依然存在,可以说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这些也是民粹主义造反有理的诱因。
该片深刻揭露了基层政权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同时也通过结局打破大食堂分伙吃饭揭示了改革的合理性正确性,这是毛周共同决定的。
决不能走回头路。
(当然历史还走了文革的一段路,释放了底层的不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我们现在捏灭了唱红打黑的烟头,要将改革顺利地推进下去,自上而下用法治的途径“打虎”整风,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这部政治色彩很浓的影片还有个功能,就是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为加快农村改革,尝试发展“家庭农场”奠定舆论基础。
这个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人们口中的“六零年”,那时饥荒遍野,国民经济建设濒临崩溃边缘。
毛主席委派各级领导奔赴各地考察,周总理在夫人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
影片由一个奔跑的青年引入,大家急切慌乱的准备着,等待上级领导来考察。
当人们看到周总理从车上走下来时,紧握着周总理的手,眼中噙满泪花,可见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拥护和感激。
公社的领导分为两派,以郭凤林为首的领导主张隐瞒人民饥荒的情况,并把好发表意见的德胜等人关起来了。
他们给周总理准备的饭菜是红烧肉和鸡蛋,而食堂吃的确是野菜糊糊,周总理没有踏进那个门槛。
那个提着一筐树叶的小女孩连弟,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说真话的小孩一样说出了实情。
那个年代,人民对领导者的拥护,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给国家和领导添乱,愿意一起去面对困难。
周总理待人接物都极为亲切,他的谈话让人如沐春风,并不是居高临下。
伯延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体谅也令人动容。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那个饥饿年代人民的真情,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
睡着了是因为真的太困!冲着周爷爷多给一颗星!但听说音乐很赞啊!
前一天看NBK,后一天看这主旋律得,我的生活真分裂。。。公家粮票,真的要写观后感?
太爱煽情了……
影片开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年困难时期”,众所周知而不敢明说,其实很难拍的。片中讲的也都是人祸而不是天灾,因为政治上的限制很多不能拍,所以自然不可能成为一部好电影。此外,电影还是走了老路,把周塑造成了神像,这点不好。
调查研究、敢于认错、及时纠错…有苦不说有时并不是“勇气”和“担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民公社”或许只能存在于理想中,庆幸它的取消让大家吃饱喝暖,但大食堂败给“人性”却又不那么值得庆幸…老太太卖寿材做面条那段很棒!
客观点好吗,如果当时你在那个位置也指不定比某某某一些人做的有多好,尽管掩饰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原因但也不能抹去他们做出的贡献。历史是胜利者写的,终究会有个公道的,你可以不爱这个党但还是请你爱这个国家。
我觉得这是科幻片,单位组织看的,还要求写观后感
五星都给总理
不解释
我最喜欢和敬重周恩来,但隔几个镜头就眼泪闪闪太煽情了吧。对于周总理要是叙事背景更宏大,不仅看到无私奉献还能看到他英明睿智等其他方面多好。散场路上大伙儿要给我保媒拉纤儿,学嘛对象,挺有意思的。还和石总说了很多知心话,舒坦。
这电影我可是在影院里面看的啊!!!
有不少内容还是比较真实的,也说了不少实话,很难得。
还没看过,只是为了周恩来这个名字所以给了五星
他们还在骗人!
为了一个主旋律电影能拍出感情,为了河北父老乡亲和河北电影制片厂,更重要为了美术是我舅舅!给五星!推荐去看看,绝没有评论那么差
单位组织看的,全程和小伙伴疯狂吐槽=。=
你这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吧?高端黑。。。
其实这片不怎么好看 但是看到评分这么低 好像哪里也有点心塞 不过再心塞有点特别特别想吐槽 周总理的配音到底是什么情况 明明一开始很苏的 但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带着口音的声音 有点想笑😂 看到老人家卖棺材来买回面粉给周总理做面的时候 真挺难过的
能拍这个已经不错了
内部组织看的。已经完全无感了。我就不吐槽恩来的假睫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