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摇滚》蛮唯美,那几首摇滚不错,故事情节有点傻,也有点矫情。
很多人说是烂片,但我不能否人它的几处细节打动人心,比如小路老爸的出场。
小路的死是个败笔,太俗套,明显就是编剧灵感枯竭,二流小说就是这样的,关键人物不死一个不能解决问题。
他又不是一个悲剧英雄,只不过不懂游戏规则不会推销自己,完全没必要以死明志吧?
这个极度自我中心的文艺青年,放大了现实中文艺男青年的通病——自负自大、表面耍酷其实只会朝女友撒气、顽固的理想主义。
一个充满激情的生命因为一时冲动就撞死了,怎么对得起他老爸还有爱他的女孩呢。
文艺青年成熟得早, 却世故地晚,越长大就越会明白,叛逆是最不值一钱的东西。
平路一直说自己不是艺术家,从看男人的角度来说,除去他的才华,他只有这一点是好样的——文艺青年不装X。
那个墨西哥跳豆的结尾很有意思。
或许舒淇懂得看透了却不说穿,才是她得到两个男人心的原因。
说白了这片子没有什么精神。
只是一群摇滚青年肆意挥霍青春的画面,还有寂静的夜北京,让我觉得很美好。
姑且把它看作一个另类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养眼就好。
这部片子自始至终是以一个香港人的视角看北京摇滚,所以看它还是不要太认真,想从里面寻找摇滚精神,那就明摆着要失望咯!
不如去看BENJAMIN写的《地下室》,其可贵之处同样在于真实坦白,不装X。
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软弱无力却继续戴着镣铐跳舞,向最后的涅磐逼近,这才是在生存夹缝中做梦所必须的执着和觉醒。
不觉醒就要死,这个结局是不是太残酷也太苍白了。
中国电影看得不多,最近才很HC地发现,吴彦祖长得真好看。
他在《美少年之恋》和《北京摇滚》里面的两个角色,实在让我太喜欢。
安静的气质,腼腆的笑,所谓“明媚忧伤”,或许就是吴彦祖最擅长的表情。
总是安安静静,默默付出,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喜欢你却从不说出来。
一边看一边感慨,在猥琐之风盛行的今天,这样美好的男生真的快要绝种!
这角色不需要多少演技,要得就是气质,不浪费了好身材和那张脸。
张婉婷这么喜欢舒淇啊,呵呵。
dvd里提供了片子的另外一个结局:吴彦祖和舒淇在酒吧分开以后,在回香港的(国航)飞机上,吴彦祖拿出DV看他在大陆拍下的片段,其中。
在三里屯他第一次看见歌舞团的小彩车的镜头里,吴彦祖无意中发现了耿乐和一个女孩的身影(女孩就是片子开始和耿乐一起喝过啤酒的那个女主场)。
吴彦祖将片段倒回,带上耳机,dv里传出耿乐和那个女孩的对话,大意是女孩催耿乐和舒淇分手,被耿乐拒绝了,女孩愤怒的一边骂一边质问耿乐,你们天天又巢又骂,有什么分不开的,耿乐回答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分不开……吴彦祖随后把这一段从dv上抹去……镜头一转,吴彦祖和舒淇在沙发上的激情戏……(看背景像吴在香港的房子)……最后荧幕上出现一行字:有人说过,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
紧接着又出现一行字:那这个人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秘密。
千禧年 迷途青年:大棚歌舞团,北京地下摇滚,回大陆的港人,在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年轻人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出梦想和爱情的好戏,“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
一个满怀梦想但幼稚冲动的摇滚青年,一个死心塌地爱他的女孩,还有一个默默守护羞于表达的男孩,电影讲的是他们的关系,戏剧核是普通的,但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倒也能营造出世纪初年轻人那种迷惘的心境吧。
电影与摇滚如何兼容的终极问题:讲述摇滚青年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曾让我痴迷,没有深入了解过滚圈,但从一些旧友的描述中知道北京地下摇滚是艰难的。
这部电影引起的风波也有所耳闻,归根到底是摇滚乐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能在何种程度上兼容的问题。
就像历史剧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电影的语言是虚构的,是服务于戏剧与影像真实的,也无法完全言说现实世界的真实,或许应该将二者置于各自的领域空间中讨论。
怀旧的意义是追寻自由:无论如何,片子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气息,片里片外都充满了自由大胆叛逆的氛围,看完简直想去奔跑,去骑车,去唱歌……回到现实,却是终日面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想自由,玉米和艺术都是。
乱弹一个关于摇滚者的故事。
其间有很多原始的快乐很多执着的激情很多无奈的挣扎。
可能会没有痛楚,甚至也没有遂愿。
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孤独愤怒的男人在自己离去的音乐里追问命运,然后落幕。
悲怆么?
这年轻和摇滚和你我所看不到的,宿命或者其他。
总是在完结的音乐响起时僵硬着身体看屏幕愈来愈朦胧。
我不敢承认我是被故事打动了因为朋友说一切都是假的。
可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每当我又听到那些音乐的时候心情会总这般无端失落呢。
不想看到你脸上的同情,听听故事里回旋的音乐。
真实。
一些摇滚。
你听到了什么?
《磁器》音乐响起了。
是磁器。
秋野与子曰乐队的一首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鼓声震耳欲聋,音乐很钝重却撕心裂肺。
听这歌很容易就变得亢奋,就像一下子被他们点燃了一样。
我会和着节奏跳啊跳啊一边还点着头吼同胞兄弟同胞兄弟。
我敢肯定这时我的几个舍友就会立刻用手指头堵住耳孔然后瞪大双眼看着我大骂SB。
是在看《北京乐与路》之前听这歌的,所以在我意识里它不带一丝电影的味道。
隐约只记得平路在一家酒吧里对着麦克风摇摆着唱这歌。
子曰的摇滚总这么激动人心和出乎意料,带着京味,原始朴素得我想顶礼膜拜。
《磁器》里还有一段背景独白,好极了,我只能这么说。
在《第二册》里这种独白式的背景很多,似乎是想让听者在被音乐麻木的间隙里清醒。
找不到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子曰。
隐藏愤怒刻意诙谐。
朋友问我,为什么这歌要叫作“磁器”。
我说大概应该是瓷器但是他们故意写错了吧要么就是表示之间有磁性的什么东西比如人和人。
朋友朝我冷笑。
我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同胞兄弟!
同胞兄弟!
他们怎么了?
我们怎么了?
“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中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们亲亲热热/拍拍握握/怎么着/我们是同胞兄弟/磁器!”《你也来了》也是子曰的一首歌。
带着有如宗教般的说教。
“你也来了/赤条条同我在同一个地方/你也来了/大睁着恐惧的眼抖如筛糠/你也来了/为了上一世因果在这里得以报偿”这是在说故事里的人们吗还是在说芸芸众生。
恐惧的来,只为前世的因果。
前世???
音乐里没有唯神或唯物之分,在音乐里,前世就是空白饥渴乏力,就是起点。
香火渐散,我从菩提印珠被罡风吹过掉落的尘片里窥见了九幽。
到处是刻上了年轮的欲眼。
那里是不是也会有这样清醒的音乐。
“你认命了吧/走过了奈何桥奈何又妄想/你忍住了吧/泥巴莲花本同路都在桥下”子曰在虔诚地唱。
子曰是说,不管即将或已经发生了什么,你和我每个人都没有错,一点都没有。
命而已,注定的。
镜头中平路站在台上唱,流了一脸的汗:“只不过/只不过是汝矛来剌汝盾/一个尘劳/一个业障/只不过/只不过是用凸的应付凹的/一块丰碑/一面牌坊”音乐很疯狂唱歌的人也很疯狂,就像发泄着一语道破尘世幽怨的快意。
台下的人开始骚动,有些人很不满在大声斥问这叫什么歌有些人干脆愤愤的走了。
只平路他们还在制造音乐制造疯狂。
没有耳朵在听。
这个时候我宁愿相信子曰说的是对的,谁都没有错。
故事、摇滚以及看客。
心情很糟,但我得听完这子曰:“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一首在整个《北京乐与路》里相比之下较平缓的歌。
主唱汪峰。
喜欢汪峰,他有着深情破裂的嗓音和干净的脸庞。
这个男人懂得掩饰骨头里澎湃的暴戾与愤懑,他甚至用有一些贴近主流音乐的来发泄郁闷。
不过这次,他作了小小的妥协。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的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是在电影结束后升起字幕的时候响起这首歌的。
音乐元素很简单,旋律很美很动听。
低回的男声加上钢琴与吉他默契的糅合,似乎在诉说激情退却后的爱情。
不平凡的爱情。
电影里杨颖深爱着平路,就像平路深爱着摇滚那样执着。
但结局呢?
也许如同朋友们说的一样——摇滚,与爱情无关。
它是首好歌,真的。
《晚安,北京》第一次听《晚安,北京》就是在《北京乐与路》中听的。
钢琴的声音随着画面飘出来的时候我竟被打动了。
汪峰的音乐语言和嗓音是这么恰当地撞击着听者敏感的心灵。
“我曾在许多的街头失眠 它的城市梦幻的空间 它的子无虚设的阻力 在疯狂的边缘失眠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我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 继续着隔壁提琴的抽泣 说着事事如非的蹂踏 越来越有些疲倦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 晚安 北京 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从头到尾我都在静静的听。
我想我能感受到那种落魄的无助和对世俗麻木的宽容。
七分钟的灵魂与身体尖锐的撞击伴着电子特技音色久久不散,这就是本土的北京摇滚么?
在《北京乐与路》里的此刻,挣扎着的是灵魂,冷漠着的是北京。
喧嚣已过。
我要说,早安,北京。
没有人知道在昨夜里,在寂寞美丽的黑夜里,曾涌动着怎样的一种激情。
《光的深处》是“光的深处”这四个字说服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还是子曰的一首歌。
但它与其他的不一样,至少在于我,它是。
吉他的声音打破沉寂,然后秋野开始唱。
秋野的声音有些怪异,恍恍然似乎是在刻意去表达什么飘渺的事实。
“靠近窗/摸风的声/玻璃挡住我说:/‘不行’/贴着墙/躲避身影/光线却罩住我说:/‘我能’/‘是谁能穿透谁的身体/又是谁在让谁发出的响声’”。
如果不看歌词我绝听不出来他在唱什么。
但我宁愿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因为我喜欢那种感觉:迷离的幻影无措的人,光明的深处渴望的心。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在金属刚烈的磨磋中,子曰开始了他们向往的呐喊。
电影里的平路也反复这么唱着:“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有风吗?
”是啊,光的深处,那会是什么。
大概所有黑暗中的摇滚者都想冲脱无边无际的黑暗去接受阳光的照耀吧。
可真正的摇滚却是属于盛放在暗夜中的植物,除了那些幸运的伪摇滚外,所有人都承当得起光的重负。
或许你已经读出来了,在光的最深处,还是茫茫的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在用音乐追问,用摇滚赋予的某种精神或力量在挣脱。
一如子曰,一如平路,一如所有真诚的摇滚。
故事结束了。
所谓的宿命已在无尽的旋律里被铭记。
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北京乐与路》是在宣扬摇滚还是在嘲笑摇滚。
导演在最后安排了一种叫墨西哥跳豆的东西出现。
我可以看到裂开的壳里一只小虫子正舒展着洁白而顽强的躯体。
新生命在痛苦的微笑。
不管他有或没有什么寓意,我不喜欢虫子。
平路死了。
但所有的音乐还在。
再见,《北京乐与路》。
晚安,人们。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杀戮的<活者>这首歌吧还有秋天的虫子的一首《永恒的小夜曲》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
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
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
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这部电影不错,尤其是配乐。
我是看了这部电影才开始听《子曰第一册》,很好听。
还有汪峰的《晚安北京》,也很不错。
张婉婷同学的电影很对我的胃口,包括后来的《玻璃之城》。
1.耿乐的野有点贾宏声的味道,尤其最后骑摩托的镜头真的幻视,都是那么不管不顾、野性难驯,绝望地奔向死亡,气势完全压过了吴彦祖(抱歉阿祖我还是喜欢你的,但是这部里你的剧情还是稍微有点平啦)2.舒淇的衣服其实现在仍然在流行,正宗千禧味,最喜欢在地铁口卖打口CD和最后把被踩的魔豆轻轻放进花盆里的戏,人物形象丰满了好多,而不只是一个艳舞女郎。
3.喝红酒加糖,是不是在讽刺当时的内地人暴发户很土不懂酒糟践东西(?
,因为红酒本身单宁有点苦涩的,不懂的人受不了苦涩感就会加糖,但这样就有点破坏红酒本身的风味和口感。
Michael老爸岂会不懂,但还是赔笑着喝下,都是为了自己惹事的儿子。
4.几句印象深刻的台词:北京摇滚乐队的特色是什么?
是穷。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不再有《秋天的童话》中令人心旷神怡的无剪辑效果和行云流水般的运镜、不再有《宋家皇朝》里史诗般的厚重笔触,张婉婷,这个比女强人许鞍华更具女性特征的香港导演,一改往时作品中所流露的女性细腻,告别唯美和精致,毫不犹豫地举起DV,记录青春的沸腾、记录时代的喧嚣,于是《北京乐与路》中的一切都变得粗糙而真实。
灰色天空下的鸽子、楼群,多元混杂的人流车流、三轮车、糖葫芦、华灯和霓虹、路边的剃头摊、风筝老头、秧歌老太、集贸市场、大小胡同,五花八门的符号堆砌之后,观众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平民化的北京。
镜头一转,导演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出租车里的香港青年麦克.吴手持DV纪录的。
杨颖:“我整天笑吗?
”麦克.吴:“嗯。
”杨颖:“傻乐吧,其实我挺绝望的。
”麦克.吴:“绝望的是我。
”杨颖:“好吧,那基本上呢,我们两个都是绝望的。
都绝望才要傻乐呀!
哈哈哈哈。
”麦克.吴:“哈哈哈哈”大家陷入了一种绝望,没有什么比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更令人绝望了。
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奋斗着,有人留下来,有人离开……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明明灭灭星光的夜里恍恍惚惚我又看见你的脸 点点滴滴往日的眷恋寻寻觅觅又再回到我的身边苦苦安顿抚平的回忆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曾在寒夜中偷偷的会面攀越银河远岸 你在月牙旁轻颦浅笑你伴我渡过星尘 沉醉晚风中我不愿回头不舍不弃不忘 忘不掉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得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曾在寒夜中星空间徘徊走至银河无路 你在断云旁轻轻告慰你替我拭去星尘 浮沉寒风中我心乱如麻一脚踏空坠落 回忆中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这天醒得很早,离开了联福道的安静,搬来太子,喧嚣的早市,午夜的飙车,都让我睡得不安稳。
生活似乎因为这些喧闹更近了一些,把房间打扫干净,换了小碎花的壁纸,洗干净宜家买回来的垫子和床笠,喧嚣中的宁静,小小的家才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不敢碰腿上的淤青,搬家时的磕磕碰碰现在才显露出来,草草吃了早饭,打开电脑重看一遍北京乐与路。
忽然之间决定做什么,就叫灵光一现吧。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耿乐儿留着没型儿的长发在午夜大排档坚定地说。
还是沿着那些可以预知的轨道,挣了窝囊钱,抱了小骚货,也坚持梦想到沉迷其中的最后一刻。
有人会说,不用看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说它是俗套,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你能指望它有什么大转机么?
耿乐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班长,那个我们喊他老大的比我们大很多岁的男人,所以我又想起了曾经在我身边的许多人。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叫他D吧。
大一入学,他被女生选为比较帅的其中之一。
我依旧记得清楚,他穿一件真丝的大红色衬衫,笔挺贴身的白裤子,黑皮鞋,头发梳得锃光瓦亮,叼着烟,痞得很。
班里的另一个女孩和他是一个家乡的,大学之前还谈过恋爱。
她这样形容D:他就是个少爷,家里有钱得很,花钱不眨眼,每天都打扮得特规整才出门去玩儿。
接下来你们以为是一个富二代的淫乱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继承老爸的资产住别墅开跑车包二奶的故事么?
不是。
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只能用惨来形容。
D的父亲后来生意失败,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并不清楚这件事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觉得钱没了就没了,赚就是了。
一节表演课上,他交的5分钟作业,是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打骂儿子的小品。
他演得逼真尽兴,最后在台上哭起来,久久不肯下台,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愣在那不知所谓。
直到他眼睛肿了,离开了教室,像耿乐的老大说,他爸前天死了,酒精依赖症。
他爸死的那天,他没回去,就在学校四季村一个我们经常去的小火锅店里和老大吃了顿饭。
火锅店的老板劝他,回去吧,起码看看你妈。
他就摇头,什么也不说,喝酒。
再后来就是你们所谓的俗套了,他没奋起勃发,也没走狗屎运讨回债务,更没从此和他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家里因为债务把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只省下一间小房,他妈一个人在老家守着。
直到毕业,他也没能帮他爸翻身,他的世界不存在什么命运的眷顾。
他和老大一直是好哥们儿,大学剩下的这几年,老大吃饭带着他,卡拉ok带着他,打CS也带着他,谈恋爱都带着他。
期间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代价是毕业后把贷款还完才能把毕业证学位证的正本拿回来。
但到现在,他都没拿。
毕业典礼那天大伙儿吃了散伙饭,他毫无疑问地喝大了,两个人抬着他,他却奔向班里的一个姑娘,抱起来就哭接着就亲,那天距离离校还有7天,他们俩就好了7天。
再后来,大伙儿就各奔东西了,那姑娘最终以不在一个城市和他分的手,这是借口好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意外。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出来就是当演员,否则就废了。
谁要是一年都没演上戏,就得再学一遍,要不然你们不配上台。
D和另外几个男孩儿都北漂去了,见组被拒,住地下室,沉迷网络游戏,没钱没车没女人。
好在老大是北京人,时常叫他们出来吃个饭,救济一下。
后来毕业快一年了,D还是没演上戏,老大看不下去了,给他找了个证券交易所,说,学,慢慢就上道了,不说还债,起码别挨饿!
老大说他的发达就是炒股票,当然,我们不信,却不得不信。
他不去,说不想转行,我还有梦想。
梦想这件事情,被多少人敬仰就被多少人唾骂。
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找了老大,老大开着他的宝马在崇文门附近的天桥下等他,看他从远处的地铁站走出来,整个人邋遢至极,脸色发绿。
老大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两天没吃饭,两天前就一直吃包子,1块钱仨。
他支支吾吾,老大明白,就说了一句,救急不救穷,给了他十块钱,起码能坐车回去。
后来我知道这事儿,问老大为什么跟打发要饭的一样只给了10块。
老大还是那句话,救急不救穷,我给他工作了。
接着D去了房产中介卖房子,怪得离谱,三个月没卖出一套房,租客也没有,所以只能拿到基本的几百块钱。
那会儿他有个女朋友,在网上认识的,湖北人,比他大好几岁。
他住地下室,她就跟着住地下室。
老大看不下去了,说不能让人姑娘跟你受罪。
于是把自己在崇文门几套豪宅之中的一套借给了他,直到姑娘离开北京,他俩都住那儿。
那会儿我已经来了香港,W在北京上班,于是我就成了京港爱情线的女主角。
09年的秋天,我到崇文门,参加老大家的聚会,D工作的房产中介正好就在新世界百货的旁边,我看到他穿着上学时穿的棉外套,在门口抽烟,整个人老了许多,连手都是。
我说,怎么没原来那么帅了。
老大说,生活啊。
10年的夏天,八一建军节,我和w,老大和女朋友,孙思雨和时任男友去瑞士公寓看雷子乐的话剧,主演之一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王浩。
散场之后,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去吃了宵夜。
席间无外乎就是谈谈谁在演戏谁在卖保险谁挺可惜的。
忽然老大说,今天D当爸了!
我们雀跃,吵着要给他道喜,电话接通,D在那头开心极了,说谢谢谢谢,人在湖北,回来再聚。
那晚之后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机。
今年夏天,我和w在青岛,接到老大的电话,说要陪着D去湖北,说他一年都没看到过孩子,到现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那女的跑了,现在好不容易找着了,他得陪着D,不然就有危险。
我惊,命运曲折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后来这事就算解决了,孩子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不是D的,D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接着卖房,据说,业绩稍微好了一点,但养活自己还是够呛,毕竟是上海。
故事讲到这儿我已经用了好多的“后来,再然后,再后来”,没办法,用一个后来根本讲不完。
说回北京乐与路,有人说这电影是映射摇滚梦想的,一般人看不懂就说是烂片。
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摇滚,但不排斥这种愤怒和梦想。
片子里的平路坚持老爷们儿的梦想,生活里的D已经没有梦想。
你们都说为什么他不去他妈的奋斗一下,我也想问,但我不忍心,我想他的苦衷,我们谁也不懂。
平路死的时候把卡带给卡车司机,让他听,下一首。
然后在歌声中他心满意足地死了,导演替他做了主,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那歌唱出来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那曲调想学,学不上来。
但他是这么唱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今天下午我又重看了,还是觉得有些部分挺烂的,但是又不至于特别的烂。总之就是有些无法定义了。
是因為不愛搖滾所以沒有感覺?《回憶之前忘記之後》原來就出自這部電影,最神奇的竟然是羅啓銳填詞...原來《歲月輕狂》前他就早已經干上這活了...
吴彦祖开头那段自述真可爱
路总是有疲倦的时候
这两句我记住了:: &#34;能红起来的乐队 都是外面反叛 里面听话的&#34;呵呵 ,这里的黑和你们香港不一样,香港的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摸到电灯,而这里的黑,就他妈黑麻麻一片,想他亮就只能等到天亮 !
“浮沉寒风中 我心乱如麻 一脚踏空 坠落 回忆中 故人故事故情只落得一场空 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 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很早之前看过的貌似。
用小文艺情怀拍摇滚,于是就成了这副样子。虽然说是想拍关于北京的所谓边缘人生,却还是一个爱情故事,尤其最后那句话。
男子漢大丈夫 不掙窩囊錢 不喝跌份酒 不抱小騷貨 耿樂真TM帥
2001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北京,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摇滚,不觉得吴彦祖和耿乐帅。这片子导演也不知道什么是摇滚,但她知道吴彦祖和耿乐帅。
为什么不红呢?!永远记得小路自杀前说的话--“没有人比我快”
太文艺了。原来是张罗的组合。
那时候的阿祖挺有味~ 从这电影学的“破罐破摔”
我可太他妈喜欢这部片子了(忍不住跟着片子骂脏话了),这部片是纪录片吧,曾经的北京摇滚太真实了,耿乐演得很让我动容,最后死的也非常理想自我,吴彦祖和舒淇又帅又美,小清新心动。里面的bgm味道特别对,劲劲的很冲又很有意思,北京摇滚是在愤怒和逆境中发展的,没有这些就没有摇滚乐,可有这些却无法让摇滚登上大众舞台。
想不到给北京摇滚唱挽歌的,是香港人。能看到十年前的这么一部不成熟的吃力的涂鸦,该知足了,好歹有点残存的体温。现在才是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过去也没有回忆,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死绝了的时代”。
好好看 我前面在心里一直说好好看 除了某乐队的歌实在听不来 后面转悲 且微妙的是两个男主都有他们的父亲问题 这样一部北漂摇滚走穴电影竟然是香港人写的拍的 真奇妙 还有在千禧年前后的电影很常有一些迷失的感觉 里头的阿祖我很喜欢
原来是张婉婷和罗启锐的作品。香港班底与北京摇滚文化的奇异结合,有汪峰的“北京北京”作为悲凉的底色。
挂羊头卖狗肉
虽然很多很多的批评,可是作为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摇滚人的电影,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一遍一遍的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他们就是这样,很多都是这样…………我看这个片子,看了两次,哭了两次。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觉得我找到了他所要说的。
舒淇美,吴彦祖帅,耿乐土帅,搞摇滚的和搞艺术的有什么区别,活得好和活得不好有什么区别,你把一切都搞得这么糟,我还是爱你,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