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弗兰克的行为在反对各种秀,各种非道德,各种资本主义里面丑陋的次生价值观,可是从头到尾,这部电影本身就极尽各种秀——当然,比起影片中那些作为批判对象的低俗秀,影片本身“秀”的方式,光影和音乐的安排显然更高雅、更艺术、更有技术含量,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这部电影还是以同样“资本主义”的方式在拍摄、传播、制造影响。
电影与自己所批判的那些事物长在通一棵树上,它一边做出了恨不得将自己兄弟姐妹掐死的姿态,一边却又并没有显示自己真的具有足够的优势去终结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于是,电影本身也就仅仅流于展示象征符号。
而这个象征符号具体又是怎样呢?
无非就是以道德标准为名,开枪射杀你讨厌的那些堕落者。
问题在于,看似极端的杀人行为,恰恰是整件事情中最容易的那一部分,杀人又有何难?
特别是在你手持枪械目标手无寸铁的时候,在你积怨已久而别人毫无防备的时候?
真正的难处在于说服自己和观众,我的杀人行为是合理的。
当然弗兰克和萝克西一直对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有严重不满,弗兰克讨厌这其中的种种堕落,而萝克西则讨厌其中的沉闷压抑以及自己的聪明得不到公正的对待。
但是在此之前,这并没有促成他们去杀人——真正将弗兰克推过界限的是得知自己得了脑瘤将不久于人世,在将要自杀的时刻受到自己家庭和电视上富人家庭中的那些负面感情刺激。
弗兰克的第一次杀人里面颇有讲究,首先,他是因为“反正我都要死了,顺手带个混球下去吧”,这种理由,并不是因为这个混球真的混蛋到非死不足以谢天下的地步——不过就是一个在电视节目中下限全无的娇惯富家女而已,到了该死的地步么?
关键是因为弗兰克自己的世俗惩处限制已经被解除了——反正我都要死了,这个世界又能怎么惩罚我?
可是弗兰克周围围绕着那么多该死的混球,他没选择混蛋邻居,混蛋上司,混蛋同事,却偏偏选择电视上那个女孩克萝尼去下手,并不是偶然——萝克西阻止他杀人后自杀的理由是:“如果你现在死了,全世界都会以为你只是个中年色情狂,因为得不到电视里那个美少女,所以杀了她然后自杀”,弗兰克激烈否定,萝克西也说,对并非如此,你杀她因为她确实是个混球。
可实际上,这句劝阻的理由却比“她是个混球”更接近事实,弗兰克杀那个女孩,确实是因为“得不到她”,但并非从性的意义上,而是从父亲的意义上。
前面的镜头已经充分描写,他自己前妻带走的女儿也已经成了一个任性胡闹、物欲横流的小孩子,永远地离开了弗兰克和他认为理想的那种生活,这个情况对弗兰克的打击远远超出电视上出现的某个混球家庭。
可他又没法狠下心来杀自己的妻子女儿,怎么办?
于是他找了一个替代品,另一个家庭的混账女儿,带她一起“上路”。
这才是弗兰克首次杀人的真正动机,而他本来会在这次谋杀之后了断自己的生命——但这时萝克西走入了他的生活,阻止了他的自杀。
萝克西并没有弗兰克那么高的道德标杆,她也没有遭受自己谎言里的那种非人虐待,她只是像所有这个岁数有些聪明却又不被其他人认同的聪明孩子一样,渴望着否定平凡,渴望着寻找意义、渴望着追求刺激。
这并不意味着她会成为持枪杀手,直到她遇到了弗兰克,啊居然有人可以这么轻易地干掉那个讨人厌的碧池、毁掉所有那些白痴瞩目的中心,太畅快了太刺激了太好玩了。
所以她不能让弗兰克轻易死去,让这个摆脱平庸和无聊的机会消失,所以她怂恿弗兰克,不要现在自杀免得被人误解,而要杀更多的混球来证明自己,来寻找意义。
于是克萝尼的父母成了寻找意义之旅上的第一对目标——既然已经崩了混球女儿,那培养出这种混球女儿的家长自然也应该死。
真的吗?
当我们随着持枪的弗兰克登堂入室的时候,我们也许来不及想太多,但现在再仔细回想一下呢?
当然这个三口之家属于愚蠢傲慢的有钱人养出了不知好歹的混账小孩,但他们唯一做的事情也不过就是在自己的家庭派对里面歇斯底里而已,这就罪深至死么?
还是说,他们之所以变得无法忍受,其实是因为为了收视率不肯关掉摄像机的制作组故意将这种令人不快的画面反复通过电视频道传往千家万户?
如果这整件事情真的是不可饶恕的,那究竟是无意识中制造丑陋的当事人家庭,还是有意识展示丑陋的节目制作组更加罪恶——又或者,是让所有这些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整个电视娱乐体系?
很明显,无论弗兰克还是萝克西都没有深思这个问题,他们并未制裁事件中真正的主犯,也没有像戴笑脸面具的V一样直捣广播电视系统这个蛊惑世人的系统的罪恶心脏,他们做的事情就仅仅是宰了自己眼前看不顺眼的人而已。
接下来他们杀了电影院里大声喧哗和打电话的人,当然这两种人都很混蛋,但还是那个问题,到了该死的地步了么?
其实让他们这一辈子学会安静和尊重,在腿上来一枪,踢断几根肋骨,砸个头破血流,也就足够了,为什么非得杀了他们不可?
并不是这些人真的该死,而是弗兰克和萝克西早已经越过了那条正常的界线。
而且不仅弗兰克和萝克西越过了那条界线,实际上在导演巧妙的剧情铺垫和精心的音乐衬托之下,观众的我们也跟着越过了那条界线,导演用悠扬的音乐诱导我们将对不守公共秩序的嚣张分子的隐忍与愤怒发泄出来,集体加入这场多数(观众)对少数(犯错者)的快乐欺凌与私刑审判。
当然导演博卡•格德斯维特的手段可远不仅仅是如此而已。
在有张有弛的休息时间过后,冒牌邦尼和克莱德接下来干掉了在电视节目中鼓吹仇恨的主持人。
这是萝克西第一次正式杀人,她一边扣动扳机,一边宣读了这个主持人的罪状,我得说她的宣判是相当有力的,而且我也蛮认同这份罪状的,这货确实该死——问题在于,这份罪状是萝克西对马上要死的人宣读的,同时也是导演对我们观众宣读的——但在故事里面,却没有一份为故事世界里的人们准备的罪状和宣言——于是被杀的混球主持人反而在媒体上成了烈士,萝克西为此恼火不已,而弗兰克却处置淡然,他只是很高兴每天在电视节目里聒噪的那个刻薄主持人挂了。
这恰恰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其实镜头里早已给出线索,这对冒牌邦尼和克莱德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练习如何快乐地射击玩具熊,而不是考虑究竟谁该死以及该如何宣扬自己的主张。
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在乎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他们两个所采取的一切行动,仅仅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已。
接下来他们枪击了公然侮辱穷人的政客、占两个车位还耍横的男人(因为这货没死,所以世人总算知道他的罪状是什么了),然后是一群鼓吹仇恨的宗教蠢货,还把教派领袖丢下山崖。
就个人而言我对最后这一段倒是颇为赞成,我也很难想象有什么办法比这样一堂公开课更能让这种在言论自由国家宣扬仇恨的宗教蠢货们了解自己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而且也再没有什么比绑起来丢下山崖更适合作为这种教派领袖的处罚了——当然,也可能纯粹是因为我被这段枪击镜头中好听的歌曲给搞昏了头。
只不过,同一个问题,没有宣言,所以他们的枪击造就的舆论效果太过有限,远远配不上这样极端的行为所应有的影响力,不得不说尽管它看起来真是大快人心,却又同时真是一种浪费。
不过剧中的弗兰克和萝克西可没有想这么多,这正是他们春风得意的顶点,枪在手,命运在手,驱逐邪恶,天下任我走,又是舞厅跳舞,又是关于移民其他国家幸福生活的畅想,甚至连弗兰克的医生都打来电话告诉他,他的脑瘤原来只是误诊,医生弄错了档案。
一直在打酱油的警察根本没造成任何麻烦,光明前途简直触手可及。
当然,按照业界惯例,这也就到了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了,弗兰克发现萝克西的悲惨家庭故事是编造的,这不仅仅瓦解了他对她的信任,而且也瓦解了他这一路所作所为的意义——一个撒谎者有可能提供真实的意义么?
弗兰克不相信这一点。
于是在悲伤的背景歌曲中两人分道扬镳,萝克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回到自己沉闷的普通家庭,而弗兰克并没有一个“普通”的生活可以回去,于是他只能以更加歇斯底里的行动,提着AK47前往“美国巨星”总决赛现场,将自己这场其实已经被证伪的(撒谎离家小孩和绝望中年大叔的)“寻求意义”之旅走到尽头。
然而当他端着AK走上舞台,萝克西却也来了,她知道他会来这里,他们终究是对好搭档,然而这也仅限于他们之间而已。
弗兰克试图捍卫那个走调歌手的尊严,可歌手却并不需要他,有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被嘲笑恰恰是他生涯的顶峰,这个认知毁掉了弗兰克刚才在镜头前的所有慷慨陈词,令他感到彻底绝望,自己试图捍卫的对象都如此没有尊严,如此丑陋。
这就是为什么他转向萝克西说了一句,你确实是个漂亮女孩。
萝克西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承认——尽管这和她在影片前面想要的异性层次的赞美并不同,他赞美的是她灵魂的美丽。
这声赞美就如同浮士德临死前的那声“时间啊,你真美,请你停留。
”然而我们正在看的是一个更加现实的故事,并不会有无限仁慈的上帝派天使下来,从魔鬼手中夺回长久迷途之子的灵魂。
走入末路舞台的弗兰克和萝克西只能向在场的所有参与这场闹剧的人扫射。
而回应他们的也只能是二楼严阵以待的警察们射来的子弹。
于是他们倒在舞台上,故事结束。
有人一厢情愿地抱怨导演为解构而解构,否定了他们喜爱的保守主义道德标杆,我得说,导演确实在表达保守主义道德观,这部影片也确实提供了一个标杆,但这个标杆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弗兰克和萝克西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们杀了错误的人,选择了错误的策略,而在于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在为自己杀人,而不是为这个世界。
他们仅仅是两个绝望得仅剩下自己的边缘人物,他们甚至没有认真把改变世界当成一个借口。
无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方法,乃至他们的思维能力,从一开始就根本不足以扛起保守主义道德这杆将要倒下的沉重大旗。
如果你看懂了导演明显有意安排的种种细节,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实际上狠狠抽了那些鼓吹以暴力主持正义的人两个响亮的耳光。
真亏这些人还能觉得这个片子是在支持自己的感受。
导演在影片中挖了一个又一个明显的道德陷坑进行测试,就是为了看看有多少以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傻瓜迫不及待地跳下去,而又有多少人能把标杆保持到最后——从结果来看,很多看这个片子的人何止跳得人仰马翻。
在生活中总会有些混蛋让你恨得牙根痒痒想宰了他们,而这对假邦尼和布莱克提供的就是这种超道德的爽快服务,在悠扬音乐中拔枪除恶是何等体贴我们的阴暗面,何等难以拒绝?
我得举手承认,我是在扫射二逼教徒的那一幕缴械投降,抛下标杆的,虽然我明知这是陷坑,但实在因为这幕的动作太帅,歌声太动人,让我完全忘我了。
可杀人是恶,这毫无疑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倒不是说我就反对在任何情况下杀人,如果一份恶可以阻止更大的恶,或者换取更大的善,这种交换就有可能是值得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杀人之恶也并不会被消除,并不存在善恶相当,功过相抵这种事情。
有多少人能够在意识到这份沉重的情况下依然前行?
有多少人扣动扳机时能够听到那为所有人而鸣的丧钟?
太少了,我们宁愿忘我在帅气的镜头与悠扬的音乐当中,抛开那份沉重去享受这种不道德的浪漫。
然而有无数种在这个恶心的世界上过得更好的方法,弗兰克和萝克西并没有选择最好的那一种;有无数种让这个恶心的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弗兰克和萝克西也没有选择最好的那一种——即使以选择开枪杀人为预设前提,他们也并没有执行最优化的策略,因为一开始他们就不是打算改变世界,他们只是为自己而杀罢了。
而所有观众朝着他们贴上去的美德标签都不过是对自己的粉饰,我们已经被导演诱惑着参加了另一场荧屏前的集体欺凌。
许多人都对导演的这种解构行为深恶痛绝,觉得居然不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看上一场除恶扬善的戏码,非要把这些都解构掉——可这恰恰是导演的意图,解构行为,探索动机,分析结果,正是求索道德所必经之路。
片中帅气的镜头与悠扬的音乐不是在阐述道德,而是在做道德的试金石,如果一个人看不破这层美妙的幻象,止步于享受这种幻象——那么很遗憾,在很大意义上,这样的人和第一个死者克萝尼本质上并无区别。
无论喜欢的是未来的乌托邦还是过去的黄金国,这样的人对于构成自己理想世界的基本要素,维持它运转的基础原理,实现这种世界的有效方式都一问三不知,只能像那个被惯坏的愚蠢富家女一样,面对不如意的世界歇斯底里大吼大叫,把一切问题和责任都推给别人。
而这样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好哪怕是那么一丁点儿吗?
不能。
怎么才能?
导演的意思很清楚,想清楚这件事情,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两星给小萝莉 我喜欢这种怪异的小妞又是人到中年,又是家庭不睦仿佛有种《美国丽人》的气氛可显然男主人公没有继续妥协 而是揭竿而起了团结了一个小萝莉展开正义的屠杀看起来是个大快人心的事情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解气之处由于神经衰弱失眠总受到邻居打扰,于是就偷了他们的车来作为行凶杀人的作案工具看到不孝拜金女对父母大呼小叫而果断全灭 对自己妻女及连襟却轻描淡写的让他们受苦电影院惨案后登上电视后得知萝莉并非受妓女母亲男友日夜摧残的苦命少女后断然离弃满怀正义奔赴秀场意图拯救受人嘲笑的小丑 被当事人驳斥后失望的扫射一切这样一个生活失意固执己见的道德偏执狂 多重原则的矛盾融合体最终找到了正义的铭牌来展开屠杀就像常常见到的老实人的大爆发一样 没有激烈的争论 对抗 胜负直接进入最后的报复动机不纯 原则不明 手段单一而毫无理性的道德偏执狂展开的正义战争既不能对已经异化的人类带来任何触动 也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 除了给自己带来了一丝解脱的快慰
我也讨厌那个真人秀的做作女,还有那对把自己的女儿宠成一个极品的父母,所以大叔在你开枪的那一瞬间是在是太爽太给力了。
虽然追杀的过程是那么黑色幽默,最后你还是达成了自己所谓的正义不是么。
但是面对你自己的女儿同样的无理取闹同样的恃宠而骄同样就知道溺爱的父母,当然包括你自己。
你的态度在哪里???
一句简简单单的让他们自己以后去受折磨就行???
那你为什么不让chole一家自己折磨去?
一直在重复微博上的事情要杀,击个掌要杀,你一个小女孩好好的在一个好好的环境里面成长,虽然父母可能不是很关心你,但也不至于这么反社会吧!!!
为什么???
环境啊!!!
不好看不会打扮不被重视之后的一种逆反情绪???
如果你是受瞩目的说欢迎的你还会这么想吗?
完全就是吃不到葡萄的酸心理作用。
好吧,我也仇富,我也一个小市民希望开着大宝马的家伙统统翻进臭水沟,希望哪一天黄金变泥土钻石就是一堆野草,但是这就是杀人的目的???
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你已经输的一败涂地。
因为你要找杀人的理由,对别人适用放自己身上不准的原则。
最后的结局是个暗示,你以为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却根本站不住脚的时候,好吧,你们只能死,拉垫背式的自杀。
神马文艺版的天生杀人狂,不要开这种玩笑。
在你说着一堆要把什么什么样的人杀掉的时候,你就已经完败了。
“Thats one of the problem of your generation,you cant enjoy anything unless it was recorded,you were there and you lived it,isnt that enough of an experience?I mean,next time you want to remember something,instead of taking out your cell phone.why dont you take a picture of it with your brain camera?I mean,when i was your age,nobody tweeted,yet we managed to have experiences.”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精辟的话不是最后LIVE show,也不是在公司向同事抱怨,而是这段!
可能这与我自身相关,所以特别震撼,我就有这样的problem:Cant enjoy anything unless it was recorded!
总想记录下来,遇到精彩就担心不能记下来,根本没有充分去享受,而是让想记录下来,怕以后忘了,或者设想以后忘了的后果…等等纷扰扰乱本该纯享受的一刻!
“勿忘911”,“什么时候你能不忘了停好车?
”大叔才是美国精神,最后死了并不是导演否定这种精神,就像斯巴达克斯一样,斯巴达死了并不是否定追求自由,豆瓣的傻叉真够傻的。
那些傻叉在电影里好像是社会的主流,但是在电影里表现的一直都是被大叔鄙视的非主流,包括那个傻叉黑总统,特别这次在叙利亚的事表现得就跟真人秀的傻叉一样。
导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初看电影,很容易发现导演借中年大叔Frank之口,抨击美国当今扭曲的自由精神,以及对当今现代性、消费社会的反思。
对于商业电视节目的态度,frank一枪打爆了真人秀明星富家女Chole的头,冲上美国超级明星(美国达人秀)的决赛现场,一把AK47把评委、观众和那个天杀的胖子选手全突突了。
Frank还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堕落表达了深深的失望。
无论是他那远不止于“刁蛮任性”的女儿、告发他性骚扰的女同事、有人噪音制造器的邻居一家、刻薄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卫生棉条扔到别人脸上的女人。
而Frank更感到无奈和愤怒的,是普通人们,其他所有人对丑恶现状的无动于衷。
起初打算吞枪自杀的Frank经小萝莉劝服后,两人拿起枪打算杀光世间people who deserve to die。
但是等等,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难道你的心里不会悄悄地告诉你,Frank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么?
难道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信条不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愚蠢的自由么?
难道经历过集权统治,Communism恐惧的人们,不明白“人类自由的去傻逼好过一个老大哥去制定一个大道理”的道理么?
事实上(小萝莉表示任何说”actually”的人都该死……),以赛亚柏林在著名的以消极自由反对积极自由的论述中,就以“多元价值观”作为消极自由理解的核心基础。
因为自卢梭以来的积极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所谓“真正想做的事”却可能是自己不自知的。
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发现世间的“核心价值”,社会共同体有义务引导乃至迫使个人发现真实的自我,而这将导致“强迫他人自由的悖论”。
因而柏林认为,只有在坚持多元价值的前提下,每个人保有自己的私人领域免受他人侵犯的自由才是自由主义的真正要义。
然而,在坚持了“正确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后,我们不得不承认Frank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错的。
只要没有涉及对他人的侵犯,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超级明星里的那帮傻逼们拥有继续傻逼的权利,我们也无法阻挡那些毫无大脑的民众们傻傻地守着那些白痴一样的电视节目,我们无能为力。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Frank驾起黄色跑车,小萝莉钻出窗外拿起手枪时,依然感到那么的热血沸腾?
当看到两人被双双射杀时,心中是如此的遗憾?
不,我绝不承认这样的激情是观看诸如《雌雄大盗》时非理性的激情,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被一种正义的道德观所驱使。
如果从Frank到荧幕前的我们都感到那股正义的悲凉感流遍全身,我们不经想问,这样的正义真的存在(是道德实体)吗?
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精神相继兴起。
他们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出他们的愤世嫉俗和对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轻视。
直到最近,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蔑称。
可以说,垮掉的一代、嬉皮士乃至波普主义(Frank:Fuck Andy Warhol!!)等文化现象在美国的流行,被接受,乃至成为主流,代表了多元价值观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化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
尊崇传统道德观的保守派发现越来越难以反对这些叛逆的年轻人,因为自由主义精神和多元价值观正要求保守派们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
于是新兴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摒弃规则的自我表达方式,摇滚歌手们则对现有的文化规则持鄙视态度,于是价值被消解了,传统道德的意义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到今天,我们甚至很难去评判一种社会风尚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这些风尚都起源于特定的文化,而人们似乎并没有独立的标准去衡量文化的优劣。
这就是Frank在影片开始时陷入绝望的根源了,他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
如果我们断言道德信念是由他们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设置决定的,那么就没有客观普遍的标准,以便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和判断发生冲突的伦理观点和实践。
而Frank心中信奉的其实是一种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他相信存在着客观的道德真理,而且也存在着客观上确定那些真理的方法和程序。
Frank(想要)相信,就是那些道德真理,让他可以断定电视上的那些耸人听闻行为是错的,即便他的信念在付诸武力实践之前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很可悲的是,文化相对主义者从来不认同Frank的理念。
他们相信不同文化间产生不同的习惯习俗,这些不同的习惯和习俗产生不同的道德规则。
因而不同的道德规则间是无法比较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古波斯的国王大流士对他在旅途中碰到的各种文化感到好奇。
他发现卡拉蒂安人习惯吃死去父亲的遗体,而希腊人把火化看做处理死者的一种自然贴切的方式。
于是,有一天他召集了两个卡拉蒂安人和希腊人。
他问希腊人是否会去吃他们死去父亲的遗体,希腊人感到震惊并表示无论给他们多少钱,他们也不会这么做。
而卡拉蒂安人则表示,请再也不要提把父亲火化这种可怕的事。
对于文化—道德相对主义来说,如果说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了消费主义道德观——那种在电视机上嘲笑跑调歌手,看女人互扔棉条的道德观。
首先我们不能说消费主义文化是错的,因为文化间无法比较,我们甚至都不能说非洲某个吃人部落的文化是错的,不能说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文化是错的,我们当然也不能单单责怪消费主义文化。
而消费主义文化必然导致消费主义道德观,所以我们也没有什么理由去责怪这样的道德观。
因为我们既然找不到客观的文化标准,我们也就找不到因此而衍生的客观的道德标准。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片名,《上帝保佑美国》,为什么要提及上帝呢?
因为上帝曾经是保证道德客观性的最强理由,上帝的启示就被认为是真理及其辩护的根本源泉。
但自现代科学的兴起,上帝的权威性消失,同时笛卡尔的二元论为“事实”与“价值”的分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此,道德这种“价值负载的”概念就从“科学的”,“客观的”概念中分离了出来。
至此,从持此种观点的人看,伦理事实、道德实在的概念消失了。
但这样的理念论证真的让我们心悦臣服么?
把希特勒的种族政策看做当时德意志文化的自由衍生真的合理么?
当看到伊斯兰文化衍生出哈马斯这样的畸形产物,我们真的可以对他们的暴行无动于衷么?
就如同Frank一样,我们无法认为这些事实是“价值无涉”的。
我们相信,由于人的本质,由于自然乃至上帝的原因,存在着某种天然的正义,而这些正义都或多或少地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不愿意承认道德相对主义的正确,因为我们不愿意在面对不正义和残忍的时候麻木不仁,不愿意在面对丑恶和卑鄙时软弱无力。
我们相信,Frank感到的愤怒,我们每一个观众都一样能深深地体会到。
而这种正义是什么?
我不认为它是卢梭所代表的,自社会契约订立后所产生的公意(general will);不认为它是共产主义价值观所代表的,经理性计划所产生的“社会理想”;不认为它存在于一切法西斯和独裁者为束缚人民而编造的妄想中。
它应该来自每一个人类社群在演化中所产生的共同的自发秩序、传统、与美德,相信它来自于人类善的本质,来自信教者心中的上帝,不信教者脑海中的自然神。
所以我更倾向于相信Frank是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他保守着传统社会所有值得坚守的价值。
他只杀“值得杀的人”,对在观影中保持沉默的女人表示感谢;他拒绝对一个小女孩的性感程度做出评价;他不太在乎电视台主持人的具体政见,只谴责他的刻薄;他为小女孩的谎言感到愤怒并敦促她马上回家。
所有这些,哪怕已经成为一个杀人犯,已经游离于社会之外,他依然坚持对每一件小事都进行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他是个杀人犯,但仍然坚守着他心中美好的价值。
所以为了守护他传统的价值,Frank是一定会死的,他和小萝莉不会像《真实罗曼史》一样,逃亡法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死,也是他坚守价值的圆满。
所以我想埃蒙德伯克会为此感到欣慰的,如果穿越250年,我相信Frank会是一个优秀的老辉格党人。
也许上面我这一大堆废话,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导演或许最大的目的还是讽刺消费社会,因而我很有自知之明地将本文定位为“过度解读”。
导演的一些细节,或多或少地表明了他对Frank的嘲弄。
他想杀死的那个刻薄的节目主持人,在晨跑时会对女生问好,表明他也许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刻薄。
临死他所说的“只因为我在电视上的政见?
”也暗示他或许在现实中是另外一种身份。
而最后,当Frank在选秀节目现场为那个死胖子出头时,死胖子却说“我是想上电视才自杀的”,彻底否定了他挺身而出的理由。
导演或许还是有些一些“后现代”的毛病想要解构这解构那的,但哪怕是他无意为之,我们仍然被frank的精神深深感动。
而如果,导演让最后的结局像《黑镜》一样,在节目现场让主持人大呼Frank演技出众,让Frank的恐怖行为也彻底解构为一场电视秀。
我会毫不犹豫地对导演说“Fuck you!
”并义无反顾地给电影打上一星。
信念,不容亵渎。
Frank是保守主义的,但他的保守主义并非传统主义所能概括。
他所保守的,是美德和自由。
邦妮和克莱德挑战腐败的政府制度,追寻自由自由成了希望的曙光,自然,米奇和马洛那我行我素充满浪漫的杀人放火,就成了暴力偶像弗兰克和洛克西就是以上两对的2012版嘛……只是过去的制度压迫,道德压迫变成了今天的精神摧残。
人们不尊重得来的自由,廉价就意味着挥霍嘛,讥讽别人的代价比持枪抢银行小多了。
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反派”,无一例外都是耍嘴炮的,从抢车位到吐槽哥到电视主播,没有一个是实干。
弗兰克自杀的时候镜头特写到盒子里的狗牌(在美国精神里退役士兵始终都是真正付出过的代表吧),所以必然由他来执行枪决。
但是,片子有点利用大家在消费主义里开始稀薄的杀戮道德感把人给绕进去了。
弗兰克和洛克西也是“美国”的一部分,并非是主角就能站在批判制高点。
弗兰克的点火源于自暴自弃,得知没病之后本来准备一走了之,结果发现被洛克希骗了,进而又看了洛克希父母的采访,又进入了仇恨状态。
(但他自己就不是满足孩子愿望的父亲,别忘了)洛克希就更不用说了,她想杀的人简直就莫名其妙,她举动的诱因是“父母不理解我”——当失踪的洛克希回家,父母的庆祝方式是“迪斯尼!
”而她想去的是法国,但是,这跟影片开始被杀的那个金发妹子有什么区别?
人咬狗不是文明的表现,如果把别人作恶当做自己发泄的理由,你跟他就没区别。
但是恐怕不少观众会把这种发泄当成一种爽感去崇拜。
我自己看到预告片也是这感觉,这让观众本身也成为了这个黑色幽默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临界点之后的发泄确实有意义,但是看完这片能有所动作的人有几个?
所以……你我很可能成为那些弗兰克和洛克希想杀掉的只会耍嘴炮的人,那些站在言论背后给社会带来恐惧言论的人。
现实面前,能有几个不脱掉裤子劈开双腿等待着被轮。
没错,求生欲导致我们牺牲了太多自己,放弃到最后,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我们叫它成熟,成熟可耻么?
不可耻,求生没有什么可耻的,热爱生命永远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大叔在电影里的放弃,可能算是精神求生。
但就是因为这个不可耻的成熟,让我们做了无数可耻的事儿,当我们被挤出产道那一刻,个体被架在各式各样的流水线上,我们被无形的手操控了,然后我们被自己操控了。
不论你生活在纯洁的泡沫里多久,总有一天保护你的羽翼离你而去,一代一代是要这样承继下去的,随即你陷入社会这个大坑里,面对的是无情的现实,推搡着要压倒你,压倒十次八次的自然是不够的。
总要有勇士保持清醒的,不然大家将要向一个黑暗的深渊恶性循环,我们被抛在锅里文火炖着,多数就熟了,不自知了,极少数触底者达到自己的极限,开始反抗。
那些目的明确者,是勇士。
物竞天择,他们选择了努力活。
那些头脑清醒者,是勇士。
他们呐喊,或者以死明志。
多数是扶不起的半吊子,不知道自己应该选哪条路。
导演是,我也是。
但导演有勇气掐着腰站骂街,我还在生活面前死扛。
还有多数麻木不仁的人 shameless... god bless America 想说的其实是这些麻木不仁的人,在我门羡慕的自由民主的大环境中迷失甚至颠覆自我的人, 咱们家也有这样的人,还真心有挺多。
想必导演从小就是班级里极少说话的那个观察者。
现在俨然一副老态龙钟的死不瞑目宰相脸。
配乐赞爆了,服装也明晃晃,跪求大叔教萝莉射击时候的那件的毛衣!!!。
完。
每一个想要主张权利的人不能以践踏他人的利益来保障自己的权力,这种人虽然呼喊着自由民主,却往往利字当头,这也恰好反映出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又映衬了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主义思维,所以本片以自嘲的方式点题――“上帝保佑美国”,潜台词就是如果再这样下去,美国命运真的是阿弥陀佛了。
这仅仅表题,实际上影片则是想借“怪叔叔”对当前时代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美国人的许多病态思想行为进行全面否定,用最后的两败俱伤来告诉大家,我们到底怎么了?
好吧,我用学校读后感式的影评作为开场,但其实接下来我想要评的不仅仅电影,而是感触。
其实本来不想写这么多,源于周末早上的不愉快,遂才想起周末所看的这部片子。
周六清晨,还在美梦酣睡的我却被小区内一阵阵尖锐而刺耳的汽车喇叭长鸣声吵醒(而且还是改装过的警笛喇叭),摸来闹钟一看时间刚刚6点20,这可离平日起床差了近一个钟头,更何况是休息日。
工作已很累,好容易休息却没睡醒就被吵,心情很是不爽。
探窗一看是部宝马X6作怪,刚要大声喝斥这种无公德心的人,忽闻楼下已有人开吼,没过多久左邻右舍都开始遥相呼应。
心想这种情况下此人应觉得不好意思才对,却未想到此人竟旁若无人的继续狂按喇叭,而且更加变本加厉。
后来应是有人跑下楼去理论,吵闹声中,隐约听见有人喉了句:“我等人下楼啊!
不下来我当然按喇叭,关你鸟事!
”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了,你TM打个电话会死?
没电话跑上楼去会死?
真巴不得在楼下理论的某位邻居突然变身现实版大叔。
是不是每个期盼正义和美好的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拿着枪想对不公Say No的大叔!
只因未到绝境,不敢爆发而已?
书评前,大致也读览了下很多朋友的讨论。
大多数质疑本部电影的评论人,要么说本片太过燥狂夸张,情节狗血不现实;要么就是表面带感,主题却不知所云,基本上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这部电影很傻很天真。
面对影视作品,除了“爆米花”效果,表达思想同样值得回味。
真要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讨论电影情节,科幻片将是第一个被质疑的,认真你就输了!
要学会用娱乐的视点来欣赏电影情节,用批判辩证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主题。
其实,我们的某些人和片子中要批判的虚伪一样,极端偏执电影中某些不可思议的情节,而对现实中的冷漠和无情却视而不见,甚至推波助澜。
对娱乐刻薄,对现实糊涂不正是当下屌丝的心态之一么?
我承认,天真是有(否定现在追忆过去,这种想法本来就很天真),但绝对不傻,甚至很聪明的想通过“重口”和笑料调剂你刁钻的口味,用低廉的成本来探讨一堆复杂的话题,从这一点上看无论编剧和导演都不傻。
至于“重口”,从开场大叔就把邻居的小Baby 直接轰成雾状血水的场面就可见一斑。
虽然是想象的场景,但让观众还是感受到了片子的口味取向,第一口的咀嚼便有了味道。
要知道在美国涉及儿童被杀的片子MPAA想都不想就会打上R级,甚至更严。
之所以一些人会感觉片子很蠢,我也是理解的。
这是因为片子虽用了时下流行的娱乐元素,却表现复古而又沉闷的道德及保守主义话题。
而且,全片仅有的些许浓重被那些温和幽默而又理论式的对话冲淡,极力主张“盗亦有道”,不想冲破底线。
这也导致很多人从预告片就开始遐想和期待的很多东西在正片中却未发生,落差甚大,加之越往后口味越淡,中间的无厘头情节和过于唠叨的对话又进一步使人昏昏欲睡,以至于观众到最后弄不清楚导演要表达什么,杀人也没固定标准,看起来更像是个人抱怨而非寻找公理,遂使得整个片子的水准下降。
整部作品就好似大叔本人,即逆来顺受,奉公守法,纯真温情,又确有暴力倾向,好不容易变身了,花样却又不多,过于理智而不BT,最后关联起大叔憨态可掬的形象,很难让人感受到大叔内心的暴走。
这可能和导演的功力火候、剧本完善等都有关系,该重不重,结局自然也无法深刻,所以评价中庸实属正常。
我想,如果大叔能够宇宙爆裂大变身,完全黑化、更加神经质一些,表现手法再夸张一些;如果那些所谓“该死的人”其厌恶特性暴露得全面一些;如果变身前的大叔被欺负更多一些;如果镜头和音乐的配合上再令人血脉喷张一些,我想这部片子一定会更吸引眼球。
可惜全片好似耶稣打尼姑,虽看点新鲜,但尺度过窄,即想玩叛逆却又充满着教条主义,正因如此很多人就不买帐了。
也许导演本意则想育人,而不是血腥,手法上明显不够暴力,看上去更像为训斥小朋友做错事的恐吓小桥段。
回想片中训练女孩开枪杀人,本应是一件严肃而冷酷的事,却拿好多个泰迪熊来当靶,顿时多了几分稚气和烂漫。
最终本片两头不讨好,对保守主义来说,暴力行为解决不了问题。
对激进主义来说,暴力又太过软弱,如果能沾上点《死神来了》的气息表达现在的这个主题,无论是娱乐和深度都堪称完美。
不可否认,以理想主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心态来说,相较于那些个蝙蝠侠、钢铁侠,超人等仅凭个人能力便可力挽狂澜改变世界的超科幻英雄人物,主人公的行为更像是一名肥胖精神病人发病后的最后狂想曲,可能不值得一提,业务无法引领思考,唯一取悦众人的就是只剩那莫名杀人带来的猎奇感和对罗莉元素的吸引。
但是,如果结合更多当前的社会现象来品味这部影片,我相信除了那些“噱头”外,你还能发现更多。
现实中也有很多虚伪的主持人台上爱心满满,台下一毛不拔。
就像片子里那个叫fuller的主持人,一面宣扬爱心、同情心,宣称爱国家,爱家人,一面不时用恶毒犀利的语言咒骂他人的父母,吸引眼球还不忘炒作自己的产品;时下为了飙收视率,各电视台创意栏目只怕冷不怕俗,这与片子里2个女人打架,甚至做出恶心的举动赚爆眼球根本如出一辙;选秀丑态尽现被嘲笑还庆幸可以上台表演,这在某名嘴主持的达人秀上也屡见不鲜吧;慰籍同事却被同事误会的尴尬也是一语点破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防范心里;下班回家满世界找停车位却发现有人偏偏不按停车线泊车,一车两位漠视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影片中干如此勾当还对他人唏嘘不已的S.B不是也把当下人的病态心理剖析的淋漓尽致么?
总之仔细回味,你会觉得片子要表现得东西越来越有意思••• 很多人喜爱用这部电影与《KickAss》进行比较,毕竟人物结构上都是相似的爆裂狂人+罗莉,但对比《KA》那般浓烈的屌丝味、泛幼稚化,本片的选题却更社会化、成人化。
说白了,本片的很多细节其实还是使我感受到了某些共鸣,当然事先申明咱并不在美国。
你可以说主人公很悲催,是一个十足的Loser ,思想保守还又跟不上时代,所以他遭遇到的种种不公及家庭、社会现象都是由他个人因素导致的,到结局你也不认可他所做的,不会施舍怜悯,更谈不上反思。
但你要知道不管身份高低、贫贱富贵,大家都是社会中的一个单元,社会可以影响你,反之亦然。
某一天,一些不公发生在你的头上呢?
我想很多磨砺和成长都是对社会的一种充分吸收和转化,有的人摄取转化的快且深刻,有的则格格不入;有的人把吸收来的圆滑市侩重新排放到社会,一定程度上又再次污染了社会风气;而格格不入者要么转变要么被边缘。
仔细倾听和观察我们的周围,其实现实中不乏相似的人物典型,而我们看待的眼光大部分都是以“疯子”为定论,却对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及背景漠视蛋定。
要+薪的冷酷,马+爵的疯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年轻小伙示爱不成掐死女友,导师帮你导上床;交通规则有章不循以致酿成惨祸,医生救死扶伤但被暴打,医患纠纷比比皆是;对比过去,社会现象愈来愈离奇。
也许,我们中许多人也已经意识到了很多社会的畸形,想要站出来为其改变、疗伤,于是乎大批所谓“正义”、“先进”之士呼喊着要对各种现象的反思,各种深刻的正副标题发表在微博、报纸、网站,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
但当大家对邪恶喊打喊杀,并有清晰、普遍一致的价值观时,这些人却鹤立鸡群的表示要反思的是社会,更表示杀人凶手也是受害者;当大家颂扬某些美德光荣时,有些人却叛经离道的表示此乃炒作。
大多数情况下,站出来的这部分人还未治疗别人却已被感染,越来越多的冒尖者把与众不同的思维看成是“拉风”或者成名的最好机会,加之互联网发达,炫富耀奇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于是乎我们对信仰,对真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难以界定,普遍统一的价值观正在迷失••• 讽刺的是,冷漠和麻木其实也就是在这一个个反思和口号中渐渐形成。
我不禁联想,要反思的到底是谁呢?
社会在发展进步,信息的庞大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聪明地会选择性忘记道德底线、聪明地很会转法律的空子,聪明地让社会的宽容能力愈发下降,却让脾气暴涨。
这一切到底是生活的压力?
还是一夜暴富后的畸变?
亦或者是管理者的无能?
这确实令人纠结。
本片看起来很暴力,其实要讲述的内容却很天真、很烂漫,无非是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怀念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善、与友好,怀念社会的温和及慢节奏,怀念旧时代的接触式社交,怀念以往的文明行为,总之我们的胖子主人公早已承受不了空气中散发的尔虞我诈,整日的八卦不休;受不了媒体的虚伪及那些喜欢表达权力却肆意践踏他人的权利的社会共性;受不了现代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及溺爱成性;更受不了已把耍猴逗乐作为文化主流的当代美国;可以这么说,影片的主题很宽泛又很现实,抨击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背负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即要强烈抨击又不能过于乏味正统,仅仅从这点上,我认为片子还是瑕不掩玉的。
个人很喜欢此类的影片,即发人深思,又不乏轻松搞笑,有一定的娱乐效果。
可能是看多了中国特色的硬题材电影,对那种以悲壮式、直灌式正义感主人公电影早已不太感冒,甚至还有一些抗拒,基本上此类片子看了开头就能了解结尾,同时中心思想也是千遍一律,就好像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读后感,什么引申义、现实义基本上都已有模式可循,换个次序就又是一个读后感。
你可以说我们是麻木,或者是无奈,但我知道,向较某些人,我们还不算麻木,还愿意去思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如果非要在本应娱乐和开心的传播方式上承载一些看似悲壮的洗脑式题材,要接受那些本不该输入给我们的凝重,我宁愿这种表达方式是荒诞和无厘头、亦或叛逆一些,这样即不会触动某阶层的大条神经,也不会让人较真,更不会使观众太有负累感,还轻松刺激,猎奇味十足。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让子弹飞》、《KickAss》、《僵尸肖恩》此类看起来表面莫名,情节空洞,幼稚无理的小成本搞怪片口碑狂好,受人推崇的原因吧。
你可以感觉到,这些电影在看似“弱智”的90分钟后,仍有很大的回味空间,仍就弥漫着一股浓浓不散的嘲讽味。
既然干不了什么,想想总可以吧,天马行空,岂是一个“爽”字了得。
我辈江湖磨砺种种,纵横互联网多年,上晓国内国外,下探狐朋八卦。
一般来说,情节太故事、太煽情只会让我们感觉很《知音》、很《故事会》。
很多人一面接收着影视作品输送的美好和感动,一面却又经历着各种残酷和现实的发生,夹杂两种极端感触必会发生某种化学式链变,也就催生出了对美好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别人对你太好了,你甚至都会觉得其充满着强烈的目的性。
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除了草尼马和屌丝文化,更积极的东西似乎越来越不入流,传播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事物愈来愈容易被批判为火星和天真,叛逆和搞怪正受到追捧,这一点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存在的。
与其包扎着腐烂不如脱光来暴晒,赤条条的揭露伤疤,铁骨铮铮的发泄对某些事物和形态的厌恶,甚至反抗,配上荒诞和略带幽默的暴力,用最廉价的表现形式表达最深刻的主题。
这是此类片子的共性,我想也就是所谓的“重口味”吧。
喜欢“重口味”并不一定就是叛经离道。
相反,往往是一股毫无遮掩的血脉喷张、是自我释放的表现。
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光看完预告片以后就已经对此片期待非常了(好吧,我承认很多人是想看大叔和罗莉的发展)。
但愿,God Bless The World!
everyone's better off helping instead of hurting each other. people don't usually think this but we are tied to the same tiny boat-earth everyone's a sinner, but the savior isn't god. nobody is decent but everyone can be saint if just for one second!the only justice worth having is self redemption, a monster doesn't have the right to slay monsters and call it justice, just because he candon't blame the individuals, blame everyone. one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is a product of the society, not its own entity.电影本身有太多self parody不用我列举了, 以至于批判的parody都更无需多言了 感觉国内喜欢总结 国外特别是rotten喜欢盖棺定论 电影给不同人看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吧不过本身讲的缺乏直观的广度深度 反正如果我拍肯定会多花时间讨论透彻一点有关尊重, 偏见, 同质化, 真诚, 理解, 认真, 异己, 正义, 救赎, 选择, 能而不为, 沟通, 观察, 模仿, 这些话题。
科邁羅外的妹子美翻了~
不清楚为什么评价那么高,曾经一度8.5分!!!
烂片,讲狗屁道理,不如去写议论文,一个卢瑟导演的弱智抱怨。人类自由的去傻逼好过一个老大哥去制定一个大道理。导演的嘴太碎了。
各种爽。切入点我觉得有点问题。
反思!!!
就该这么杀人
看了心情很压抑,这世界上值得被突突掉的人太多了,大叔不应该就这么死了,革命事业尚未成功啊
无心看他们吐槽…
一个好题材给拍成这样。。
超现实的黑色暴力,美国当下社会现象的病态吐槽!
你的杀戮和你所讨厌、憎恨的又有什么区别?
俩变态……
就像是把很多人心里的假设实现了
愚蠢的人类啊
lame
通篇是中年大叔和叛逆少女对美粪价值观的吐槽,本来应该是很爽快的片子,但是不够怪咖,节奏缓慢,对白啰嗦,流于说教,看下来实在让人累得慌。其实导演和编剧也挺愤的吧……
这两颗星给电影中的配乐
说实话,你们真没想过吗?
杀手leon美国撸瑟大叔变态小妹天生杀人狂愤世版 音乐真不错 @城锐-
在这个流行雏雄而非雌雄杀手的年头,《上帝保佑美国》在其中大抵算有趣的,虽然两位主角一开始说教就幼稚得紧,虽然编剧往电影里塞的玩意儿未免泛了些,但至少比艾伦•佩吉那部乱七八糟的《超级英雄》要好的多。另外无论如何,电影院那一段都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