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喜剧。
这若要是让我在开头用一句话来对这部电影进行一个简短总结的话,可能就是莫过于“荒诞又真实笑料。
”这几个大字了。
从大体上来说,吸血鬼传说——这种带有浓郁哥特式色彩和超自然力量的东西,被导演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拽入进着现代代表性的“合租公寓”世俗泥潭。
另说一句题外话,虽然有很多电影会在开头环节放上一点小心意,但开头晃动和粗糙的质感让我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以伪纪录片手法拍摄的电影。
一开始我还以为我选资源选到盗舍墙板资源了.......在群像角色塑造上,关于每个角色的塑造这方面导演确实做的很不错,比如活了8000年但连个人样都没有的究极老灯,充满情调色彩的Vladislav,还有绅士贵族风的Viago还有带有辣脆吸血鬼标签的Deacon和新人nick这种以年纪和时代来划分每个主要角色的性格,初看时确实感觉有偷懒之嫌。
但这种先给每个角色贴上独有的标签,再进行每个角色的旁支推进(如Viago的爱人,Vladislav相交于野兽,Deacon的仆人)的手法真的很难不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记清楚每个角色和他们的个性。
且电影中不同阶段的吸血鬼所代表的时代和内涵,这种蕴含其中的代际矛盾,或者说是代际差异不正是与我们这种80后,90后,00后的年代论调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新人Nick的转化算是本片剧情的一个转折枢纽。
他无疑是本片的突发和“x”。
这个略带自恋、同时好张扬的新时代青年将吸血鬼身份视为某种可以谈天说地的社交货币,这种跟他的几个老灯朋友前辈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让他带着新世纪特有的活泼和生命力而变成吸血鬼,此番种种的安排设计之下就已经很能让人感受新老之间代际的碰撞。
但存在他身上的“x”和偶然,无疑是某种必然。
这群老灯吸血鬼无论出生于何时何地,他们早就已经步入了属于nick的时代。
而伴随Nick一起登场的则是影片后半部分剧情的发展,包括几个重要事件:如因他而起导致的吸血鬼猎人突袭干死8000岁老灯,以及带来吸血鬼们鬼见鬼爱的好homie stu......新生代吸血鬼Nick和好homie带来的技术冲击更具讽刺意味。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以新老吸血鬼的冲突对比,还有新血液加入和老灯淘汰的安排,以及老吸血鬼接触新科技的桥段。
则是将吸血鬼也纳入了本来就与传统吸血鬼很相斥的“世俗”循环。
另外,电影中以带有偏解构色彩的手法来套用在吸血鬼的特点上。
比如银制项链,十字架,阳光,倒吊睡觉,吸血鬼和狼人,以及莫名其妙的暮光之城......这些东西真的是在符合它的电影基调下,又如齿轮一般完美嵌入电影情节中的设计,就这些东西制作的笑点,堪称精妙绝伦。
而它用伪纪录片的粗粝质感,将吸血鬼传说转化为映射当下的存在主义。
真的就是让人意识到:吸血鬼的永生和人的有限生命的价值别无二致,他们都是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由生命为躯壳而编排的荒诞舞蹈。
除此之外,我再说一个我很喜欢的点:这种以伪记录片形式的电影加上不算多但超级加分的打破第四面墙设计,真的是一个很不错很不错的优秀的地方。
这两个东西虽然谈不上多新多鲜,将他们二者组合的前例也不是没有。
但这种符合影评基调的和剧情安排逻辑的创意,可不只是简单的“小添头”。
而是能够拉升电影喜剧氛围的点。
最后,由于超级久没有写过关于偏喜剧题材的影评了,可能对于藏于喜剧表皮下的内核挖掘的不够深邃,还请见谅啦
这是一部14年新西兰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
电影看似讲的是吸血的生活,但其实是以吸血鬼族群来比喻生活在新西兰的少数族群和移民,结合最近新西兰发生的枪击事件,不管是贫富差距,移民潮,新兴的国家崛起都会挑动起民粹主义的神经。
而当一如既往的高福利社会受到经济形式挑战时,以及当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时,民族和民粹主义的情绪会立刻反弹,甚至做出一些暴力的事情。
所以电影中内容其实映射着真实社会中移民、族群、种族之间的生存矛盾。
一间房子里住了四个吸血鬼分别是 Viago,Vladislav,Daecon以及Petyr。
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属于现代人,而且都是从欧洲各国移民到新西兰岛上,他们说话也不是标准的英语发音,而是带着欧洲各地的口音。
Viago属是18世纪的欧洲上层社会(dandy),在这四个吸血鬼中他是最fussy的人,对生活各种讲究,即使自己是吸血鬼但是还要列出上层人士的生活规矩。
这间房子的秩序也是由他来维护,每天晚上他第一个起床叫醒剩下三个吸血鬼。
甚至在生气打人的时候还是用手套而不是直接用手。
生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他也代表着那个茨威格眼中的西方贵族精神。
Viago来新西兰的经历也十分有意思,当初是为了追求一名移民到新西兰的姑娘,然而仆人在运送棺材的时候把邮票贴错了,害的Viago在海上漂了18个月,好不容易到了新西兰谁知人家姑娘已经结婚了。
Vladislav 是一个活了800年的吸血鬼,Vladislav生长于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描述的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各地都处于藩镇割据,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天主教廷禁锢人们的思想,打压异教徒。
所以在这段时期生活的人们只能活在秩序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中。
16岁那年他从一名骑士被变成吸血鬼,之前以torturing people闻名的他,在上流人士 Viago 眼里有一些 old ideas about things,比如想要雇佣奴隶,有一间属于自己的torture chamber。
在他眼里规矩和制度必须要有,也可以弱肉强食,但是对于民主反封建以及启蒙运动没有任何概念。
这里面最年轻的吸血鬼是Daecon,之前是一名社会底层的小贩,某一天被Petyr抓进了古堡,变成吸血鬼。
生长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他对什么事物都很新鲜,甚至在二战的时候还加入了纳粹。
为了躲避战后清算,被迫逃到新西兰。
Daecon深受欧洲近代自由主义,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但在其他吸血鬼成员眼里,Daecon是个不守规矩的Bad boy。
最后是活了8000年的初代老吸血鬼-Petyr,名字Petyr跟现在的Peter是一个发音,只不过Petyr是古希腊的写法意思是父亲。
活了8000年的Petyr在其他吸血鬼眼里已经妥妥的跟不上时代了,语言不通,连刷牙都不会,更别说出去玩儿。
虽然Petyr跟这间房子里的吸血鬼有巨大的代沟,但是他们还是会把Petyr当父亲看待,帮他刷牙,给他带一些好吃的。
这四个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四个吸血鬼,生活在同一个房子里大小矛盾也是一堆。
甚至刷盘子洗碗的问题还要采用开Flat meeting的方式来解决。
吵归吵,闹归闹,谁家还能没有一些小矛盾,这四个吸血鬼吵完闹完还是能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只是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感觉一点也不cool,不会用手机,看的是半个世纪前的古董电视。
所有这一切都从Nick的到来开始改变。
Nick是被骗到了吸血鬼门们的家里被当成了晚餐,最后是Petyr咬了他把他变成了吸血鬼。
在被当成晚餐之前Nick还试图逃脱,觉得吸血鬼是freaks。
在被同化之后,Nick主动找上门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电影中Nick的转变过程其实表现出的是社会学的Cultural assimilation 理论-不同的文化群体间的同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过程。
被同化的群体起初并未意识到同化群体文化的优越,只是后来迫于外力而不自觉地模仿。
同化速度开始比较缓慢,被同化群体一旦意识到所接受的文化优于原来的主体文化,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文化模式与传统,积极学习同化者的文化,整个同化进程即可加快。
对于其它四位古董吸血鬼来说,Nick带来的一股新空气。
古董吸血鬼们开始使用手机,Nick甚至带来一位人类朋友Stu。
四个吸血鬼都很喜欢Stu因为,Stu教他们跆拳道,帮他们调试新买的电视,教他们使用电脑,视频通话等。
尽管Stu “look really delicious”,但是吸血鬼们还是达成一致不吃他,理由是跟Stu在一起生活比之前Cool了许多。
Stu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存在,可能在人类社会中少言寡语的IT Geek男并不那么受欢迎。
所以Stu并不在乎自己生活在哪个文化群体之中,对于人类的身份他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感。
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个族群——狼人。
狼人和吸血鬼一样,在这个社会都是边缘群体。
所以他们也是紧紧抱团在一起,刻意避免与其它族群的冲突。
甚至在月圆之夜的时候把自己锁在树上,避免变成狼之后去伤人。
在这些复杂的族群关系中,我们看到每一个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每个族群都有领地意识,这也是动物的本性。
电影最后Stu变成了狼人,也象征着他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认同他的族群,他不再是个边缘人。
而吸血鬼和狼人族群也玩儿到了一起,毕竟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上的少数族裔。
而代表着西方贵族精神的Viago和自己一直暗恋的Katherine最总走到了一起,尽管Katherine已经96岁高龄。
别看吸血鬼那么厉害,但是他们也是边缘人群,他们也为跟不上时代,融入不进现代社会而发愁。
甚至克制住自己的本性从而接纳族群以外的人。
这一点经历几百年风雨洗礼的吸血鬼比人类看的清楚,他们都知道时代一直在变,没有固定的族群,没有固定的边界,有的只是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和规则。
讲述三位长生不老的吸血鬼室友应付人类生活的奇葩轶事。
Viago,Vladislav以及Daecon三个人是室友 ,作为吸血鬼家族成员,三人都要定期摄取人血,此外还要应付人类社会的繁杂规矩,例如付房租、设法混进夜店、处理室友矛盾等等。
惊悚与搞笑并行,极具特点。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这部伪纪录片作品讲述了有关身份认同的故事。
吸血鬼如何在当代社会自处,如何艰难融入环境,如何处理和狼人及其他物种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追求真爱。
伪纪录片在形式上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包括开头的字幕交待拍摄者和被摄者的关系,煞有介事提醒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后面争执中数次提到摄影机的存在……不厌其烦宣告“扛摄像机的人”的在场。
观众躲在镜头背后窥视吸血鬼,这个不存在的物种让观众心理安全距离又得到一重保证,虽然好奇心伴随窥视欲望逐渐增加,他们也被纪录片模式说服,但他们不会对片中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有丝毫担心。
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矛盾魅力。
影片围绕合住的几个吸血鬼日常生活展开,他们的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都有所交待,并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疑问做了戏谑的解答,解谜的过程也充满了寻找答案的快感。
我们可以从中获知,在吸血鬼群体的内部关系中也存在着论资排辈的关系,存在小事组成的生活矛盾,他们的狩猎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伴随危险和等待。
吸血鬼和人类在生活方式上的大同小异使得观众对片中角色衍生同类相惜的感情,继而引发进一步共鸣。
除了生活琐事,影片还创造性地解答了吸血鬼群体的人口增殖、由人变鬼的过程、人类个体如何融入吸血鬼圈子这些社会学问题,把吸血鬼当做被研究和分析的对象,用切实的案例纪录,满足猎奇心理的同时,最大限度自圆其说。
在剧情设置上,Peter的死亡、stu融入非人团体和viago坚持求爱是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事件,分别意味着亲人别离、友情建构和爱情求而不得。
三个时间从不同角度佐证,他们死后并不像传言说的那样不会再心跳,吸血鬼生活在主题和内容上都充满人化、生活化的特征。
真正的纪录电影应当没有预设立场,立场随着视听、剪辑等变量运动,纪录片是否具有说服力除了看镜头表现了什么,还要看镜头背后隐藏了什么。
电影无意强调被吸血的受害者,把他们放在客体的位置,避免大部分人类道德层面的约束,让理智、道德、情感分离。
这并非是忽视人类个体的身份,而是从另一层面侧重描摹(吸血鬼的)个体意识和生活困境。
当我们感叹,“吸血鬼也有xx的麻烦啊”,我们实际上在想,我们也有这样的麻烦。
我们认可片中吸血鬼的形象,恰恰意味着我们对人的生存、人际关系和感情问题等等的认可。
导演把女性意识觉醒放在很显眼的位置。
小女孩猎杀恋童癖、吸血鬼妻子支使人类丈夫,力量差异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压制对调,女性吸血鬼对男性人类单方面碾压,颠覆了实际生活中女性遭遇到的性别不平等。
恰如马来西亚喜剧《美丽新世界》中性别身份倒转的一集,女性居高临下凝视男性,而现实的观众窥视剧中人物,用荒诞的情节引起深刻反思。
viago暗恋奔现是影片的高光时刻,老太太的皱纹和白发在年轻的吸血鬼严重恍若不存在,他的自白也颇为精妙,他的年龄是老太太的四倍。
其中妙处不是他“不在意”,而是他从未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不知”比“不在意”更天真、更固执,vigao的情痴形象因为他的选择性忽视变得可爱,跨越七十年的爱情因此更加深刻动人。
狼人的片段建立在吸血鬼生活有限度的恶搞基础上,是更进一步的戏说。
两个圈子最后和解把故事推向希望的未来,也推向不可知。
未来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新鲜事,摄像机停止,而生活不停止。
每周寝室电影夜!
这星期看的《吸血鬼生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完全是吸血鬼的日常。
特别多的梗,什么怎么分辨处女处男,stu一说自己是工科男,吸血鬼们马上就get到他是个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羞耻游行,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结果最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所有人都很羞耻好嘛!
#工科男带领乡下人走进文明世界的故事 stu帮他们修好电视,立刻俘获了他们的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特别可爱!
导演好有才,挑的剧本也棒棒棒!
看到奈飞上了这部片子就点开看了,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
知道这个新西兰导演是因为雷神3,感觉他驾驭日常喜剧的水平很高,而且我也更喜欢看雷神3的那几个雷神和普通人生活的喜剧小品。
类似的伪纪录片的喜剧片有很多,这个导演对节奏和搞笑的把握都挺合我的胃口。
这片子的思路就是把一些想象中的人物拉回普通人的生活,而且不是那种微服私访的感觉,而是直接让这些拥有神力的人去过老百姓的生活,相当于类比吧。
不过这帮吸血鬼确实够宅的,居然一直都没接触过网络,导致IT男最受欢迎哈哈哈,IT男的全程面瘫演技也是很配合剧情。
片子里对吸血鬼和佣人的演绎很有趣,完全就是用谈恋爱的双方不平等的感情付出来做比喻,片子一开始出现被骗进来的路人脸男角色居然成了片子后期的主要角色,也是他引入了程序员,而且也演绎了当现代人变成吸血鬼后的心态变化。
这片子也并没有局限于吸血鬼,正如英文片名,讲的是黑暗下的生活,所以片子里也有狼人僵尸等等人物和社群,狼人出场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又萌又一本正经,而且看样子比吸血鬼的日子过得现代的多,最后让程序员变成狼人来达到种族合解也算是大团圆结局嗯。。。
导演拍这片子的时候真年轻,而雷神3访谈里就感觉有些老了。
年轻的时候也的确是帅哥,演绎起gaygay的感觉也很好玩。
那个长发吸血鬼的脸很眼熟,后来发现也是个在好莱坞折腾的演员。
雷神3既然口碑票房大热,估计第四部也会让这个导演上吧,感觉漫威目前两个特色导演,一个是银护的音乐宅导演,一个就是雷神3的喜剧导演,至少这两个感觉都比罗素兄弟有趣那么一点点,谁叫罗素兄弟把内战拍的那么不走心。
特意找了个粤语配音版来看,有些外片我喜欢看粤语配音的,像宫崎骏的片子,别有一番味道,最正点的就是《风之谷》。
但这个戏的配音没周星驰、吴孟达当年配音的《非洲和尚》(历苏)生鬼有意思,也没有吴君如等配音的《人妖打排球》有趣,听着有点死气沉沉,《低俗喜剧》的原版人马配音却没有《低俗喜剧》的鲜活。
伪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一个轻松的僵尸故事,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虽然没有《夜访吸血鬼》深刻,但好创意一定会获得好口碑和高票房,这部片同样如此。
真的不是要死抱着IP不放,好的创意永远是王道。
鬼都老外擅长自嘲,擅长解构,擅长天马行空地窥探和想象。
如同伟大的皮克斯炮制的一部部的作品,将那些生活中可见的常规性的事物,赋予新的视角和可能,完成一个个解构再重组的过程,于是诞生了《瓦力》《玩具总动员》等一系列看完了就忍不住高潮的作品。
面子上,人家说的不是人,但里子却又实实在在的进行着人性化的处理与情感共鸣。
显然,吸血鬼家族是个相对成功低配版的解构故事:由于房价太高,几个老吸血鬼不羞不臊的合租同居的日子。
成功,因为它完成了基础的解构,用伪纪录片的形式窥探着三个吸血鬼好基友及一个8000岁老吸血鬼的日常生活。
龟毛细腻又呆萌的优雅吸血鬼Viago;传统保守、变动物时永远变不对脸的老派吸血鬼Vladislav;叛逆年轻热血质、不喜欢刷盘子却喜欢打毛衣的吸血鬼Daecon;以及,活了8000岁还不忘记刷尖牙、一言不合就把人变吸血鬼的面瘫老毒物Peter。
他们像我们人类一样面临着合租的矛盾,面临照顾“老父亲”的任务,面临失恋或是前女友的困扰,面临着无法融入新圈子被时代淘汰的窘境。
最重要的,看起来很穷很loser。
一切都那么熟悉,唯一的区别和新鲜感,就是吸血鬼身份的种族特性及其所带来的效应。
于是乎,这使得影片的碎片和细节都生动有趣又耐人寻味:既有对吸血鬼生活窥探的满足欲,又有看着他们堕入凡间跟我们一样犯傻逼和蠢萌的亲切感。
将古老的吸血鬼规则揉碎在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将其加在三个不同性格的合租在一个宅子的屌丝宅男身上,是人为的想象和自嘲,这想象或许不是绝无仅有,却对很多观众行之有效。
毕竟,那么古老牛逼的种族放弃了装了这么多年的逼,不捧场都觉得自己没人性。
说它低配,是除了典型的低成本伪纪录片制作外,可惜的是在解构之后没有重组,精美的碎片没有组合成新的类型化故事有些遗憾。
那最后的一激灵,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或许创作者为了真实感或者成本方面的限制而有意为之,人家就是不需要高潮,但对于更广大的受众来说,是否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期待,期待这样一个有趣的小东西让更多人去看到和接受,从小众从向更宽广阔的空间呢。
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期待,一个完整的类型化叙事看起来是必经的道路。
房价太高,吸血鬼都合租了,你还不看看这群逗比的老东西嘛!
Stuart可以八卦一下。
演员本身就叫这名,是Taika的朋友,同为新西兰人。
影棚拍摄技术研发公司satellite lab公司的老板之一和技术指导。
公司持有dynamic lights这项专利技术,Taika导演雷3时,这朋友为海拉大战女武神的慢镜头场景,专门研发了8倍音速移动的动态光,以求达到油画般的镜头感。
所以满天天马的那个场景,注意的话光源是动态的。
上面的圆圈是灯光轨道
这个蠢萌吸血鬼电影每个人都很可爱嘛, 三个个性鲜明的吸血鬼都有一股孩子气 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讨厌起来,就算他们吸血 咬到主动脉呲到天上去我也没觉得一点点恐怖。
那个总搞事的新人吸血鬼,后来以为自己的朋友死了郁郁寡欢,本来和他对立的那个可爱却又跑去安慰他说了一堆鸡汤 感觉如此和谐。
要面子的穿刺公爵,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n(*≧▽≦*)n有点G的Viago (我只能记住这一个名字)哈这里是在黑处女座吗 吸血之前要铺报纸 最后说自己老牛吃嫩草和90多岁的女神在一起的时候我有些心痛,因为他真的很帅 我希望可以配对个漂亮女孩。
人类stu 拥有粉红脸蛋的boy 最后带来了一堆小狼做客 大家一起其乐融融 舒心的看完了这个片子嘴角还有笑意。
从头看到尾,每个角色都是那么的可爱包括那个女仆 各种只露脸一次的配角 收银员小哥,吸血鬼猎人 还有领便当的大boss也想跟吸血鬼做朋友了呢
整场86分钟全都是采访形式的伪纪录片,看着还是有些审美疲劳的。倒是挺好玩的,但还是有一些血腥镜头,只是配乐没作得瘆人罢了。
什么爆笑喜剧啊……mockumentary也算不上新颖了,我期待过高去看的,一点也没笑出来
嗨不起来是老了么。
Turrn
反差萌。
伪纪录,大量跳切。
伪纪录片,冷幽默,get不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真·吸血鬼の日常
四只合租低端吸血鬼,分分钟遭清退。
逗
3.5 萌出一脸血
哈哈哈哈哈哈狼人表示不服(我好像几乎没看过新西兰电影
SOSO
为什么吸血鬼不把familiar变成吸血鬼?// 更新:猛然意识到这可能不是吸血鬼梗,画大饼说完就忘闪烁其词又不兑现承诺,这难道不是老板的必备技能吗?
好无聊
这是我看过的风格最贫民的吸血鬼电影了。就像是没有用美颜和PS的拍摄。不过鉴于该片情节和结尾脑洞都又大又浪漫,我觉得还可以,用我的想象力把这片子美化下。PS,千万不要看最后,会被催眠。
细节太好玩了
7.吸血鬼家族罕见的被伪纪录混合恐怖类型拥抱的一次。影片通过男仆日记的口吻,日常平民化了早已在观众群形成固有形象和既定行为的,所谓神秘、高贵假面下的苦涩背影,并整合了既往影视作品中不断给吸血鬼们叠加的物种特质,将其适时的放到插科打诨中情景再现。
超可爱了,完全可以拍成系列剧,最后感谢名单里还有一只猫!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