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那个少年的心情。
但我不确定爱是否可以救赎爱。
拖着躯壳在人世间游荡,固执地寻找着那已不存在的可能。
她的生命短暂,却活得很认真。
爱达尔文爱飞鸟。
最爱的是水鸟。
不幸的永远是活着的那个人。
即使他假死过三分钟。
死亡的虚无最终敌不过生的光明。
即使他生无可恋。
遇见她。
生命中短暂的三个月。
他的爱让她不再恐惧,让她安宁。
她的爱似乎让他放下那场缺席的葬礼。
可是我仍然无法预见他的以后。
有些痛就那么噬着你一生,能够救赎的只有自己。
别人能给的只是愿景,只是方向~~前路漫长而艰难,微弱的启明星在遥远的星空闪烁。
日本鬼说:但愿我能回到家乡,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
当我们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
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
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死亡真真很容易,真爱真真难寻。
是不是只有等到只有三个月的生命,才能勇敢。
第一次在咖啡馆看电影,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我选对了。
小清新小浪漫,纯纯的眼神纯纯的爱情。
两个人带着各自的悲伤,渐渐地走到了一起。
虽然故事背景在美国,但总觉得电影很有英国味道,可能是清瘦白皙的男女主角和他们复古风格的服装。
那个少年静静地躺着,用粉笔勾勒着自己的“尸体”。
那个少年总爱参加别人的葬礼,穿一身黑衣,敛着眼眉,只是因为自己错过了父母的葬礼。
那个少年和一个自己想象的魂魄对话,拖着躯壳,固执的寻找。
那个少年曾经执拗,迷茫,偏执。
那个少年,是,伊诺。
那个少年面对死亡,起初轻蔑叛逆,用斧悲伤愤怒的敲碎父母的坟墓,大声恸哭,斥责为什么丢弃他一人,却在最后女孩的葬礼上,化为一抹微笑,静静地回忆,感谢。
那个少女从容豁达,坚强勇敢,时时微翘嘴角,不想死亡却不畏惧死亡,爱达尔文爱生命爱水鸟,想在自己的葬礼上摆上蛋糕,冰激凌,糖果零食。
她总是提起鸣鸟,那是一种让人心疼却又感动的生物。
她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
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
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 她是安娜。
我早些一直纠结于谁救赎了谁的问题上,是伊诺救赎了安迪,还是安迪救赎了伊诺。
聂耳曼曾这样描述爱情,你我都被爱情救赎。
于是后来结论就是,爱救赎了爱,伊诺救赎了安迪,安迪也救赎了伊诺。
就像冰冷的黑夜里相偎的两个人,温暖了对方。
死亡总是被人提及,也难怪,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亡,每个人的终端就是死亡。
无论是哲学家,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总是对于死亡“津津乐道”。
有一个人说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简介,一度担心是不是又是各种密集催泪弹,生死离别,痛不欲生。
好在并不如此,就是那么淡淡描述,没有过多的歇斯底里,欲说还休,画面简单单纯,毫不夸张做作,恰恰说到了心里.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说,“这画面就仿佛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谁都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如何,顾念来顾念去,兜兜转转,最后重要的还是当下。
想起《优雅的刺猬》里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
人生四然,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犹如安娜,每一天为自己活着而惊喜,不想死亡,却不惧死亡,干自己想干的事,死亡本身并不重要。
死亡倒计时是一首宁静的小诗for movie《restless》(中译:悸动的心)他右上角的头发几乎都匀不过来 常常翘着 有棱有角的帅气但掩盖不了 心理年龄的稚气她叫安娜贝拉 利利索索的浅色短发 安静 好看 眼神里住着一千个孩童的故事 水鸟 巧克力豆 赤脚昆虫 万圣节派对 达尔文但是上帝早就在她背后 驻签好了 倒计时的伏笔男孩跟女孩在葬礼上认识她帮被抓包的伊诺解围 这样的相识简直让人不得不想到《搏击俱乐部》里的桥段但与之相反 这里是永别的开始电影的开始 伴随轻巧的电子乐 简直就像夏天的开始和风啊 海滩啊 蜻蜓啊 水鸟啊 所有轻松的东西都合在一起的那种愉快谁知道面对到剧终有一道门会轻轻关上格斯-范-桑特 老范好像把这首小诗抹得像块黑森林蛋糕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友情和爱情来的松软可口 相处的轻松甜蜜一起过万圣节 穿日本和服参加派对去大槐树下度过一下午 安娜在写生鸟儿 伊诺在草丛里抓天牛在湖边 伊诺带她一起和他的“鬼魂朋友”聊天一起去打羽毛球好似甜蜜胶着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就因葬礼而起 面对的也终究是别离男孩和女孩一起讨论到时候她的葬礼上究竟放什么好吃的他来为她做道别仪式隐隐透着黑巧克力的理智的苦涩是没有办法的别离 分分秒秒过去了 再美再透明都会一逝而去他俩都算是命里要比别人接受极大的不公平的时间 要早得多的人伊诺和父母一起出车祸 父母撒手人寰 他也差点变成植物人他一直忘不掉走不出所以不断参加别人的葬礼安娜贝拉这么年轻美好就已经是癌症晚期 但是她乐观天真可爱 soul can runing to everywhere当伊诺问起她 医生怎么说时她嘟着嘴无可奈何 却又可爱至极的说 还不是被当掉了老范的镜头懒懒洋洋 的 把一切归于死亡和美好的论题可能是忧伤的结尾但在影片最后 伊诺上台去致追悼词的时候 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他和安娜贝拉在一起快乐的迷人时光也许所谓生命大门的关阖也是心病的结束日期已经到了 书页都被风翻过好几页了读诗的人还没醒吗?
短评又超了。。。
一场死亡。
让男孩补上了自己没来得及参加的那场葬礼,并找到了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
男孩不断的参加别人的葬礼,对流程已经驾轻就熟。
却无法理解葬礼意味着什么。
他说他们看起来没有很悲伤。
这就像他能把水鸟那章看的很熟,对水鸟是真爱的女孩都问不倒他,可他却不明白水鸟有什么好。
女孩对死亡豁达却认真的态度,与男孩蔑视却逃避的态度形成对比。
听广播,有期话题是向死而生。
主要说的是人类应该有着向死而生的态度,才能把日子过好,过明白。
过日子时,时常想着死亡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不过我觉得如果真能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大概也没什么坏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起码这样可以少很多的遗憾吧。
死亡这两个词对我来说还是太过沉重,我没有女孩的豁达,也总是不愿意过多去想这个话题。
大多数关于死亡的讨论,终归会转向让人们珍惜现在上来。
而对我来说,如果要真的认真去想,首先想到的便会是冰冷,黑暗,无声,腐败与蛆虫。
或许这些是只有活人才有的感受,而死亡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了吧。
还是抽象的归纳为尘归尘土归土好些,具体的就留给生物学家来研究吧。
镜头1,女孩说“有种鸣鸟,每天太阳下山,他就以为自己死掉了。
所以早上当他醒来后,很惊讶自己还活着,就会鸣唱美丽的旋律。
我猜他是很高兴没死吧。
”镜头2,女孩在把糖果进行分类,有一颗糖,她不知道应该分到哪一类里,很困扰,于是她姐走过来,扒开糖,一口吃了进去,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说吃货都是快乐的。
最后的葬礼女孩准备的红软糖,甜甜圈,薯片,奶昔,薄饼,牛肉汉堡,三明治也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
突然想起一个故事,说是自己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人家,闭上眼许愿,说能让我变年轻就好了。
然后一睁眼,自己果然就年轻了。
这样心情就会开心许多。
我曾经试了试,确实如此,好像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了。
可是,如果这样的故事让一个真正的老人看到会怎样。
我无法想象当一个老人因自己年迈而伤心,为了安慰她给她讲这样一个故事的效果。
太残忍。
我进入主会场,来到著名的巴赞放映厅,排队等待《Restless》的最后一场放映。
我整整提早了两个小时前来排队,终于不符有心人,成功进入,并且坐到了最为舒适的座位。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我假装借她Marche du Film的宣传册阅读而打开话匣子。
原来她是法国电视台的主攻纪录片的记者。
碰巧昨晚我在酒店里面看电视(来巴黎大半年都没怎么看电视的我居然昨晚抽筋看起电视来)刚好看到法国电视台的纪录片《68》,而让我这种明显搭讪的行为显得没有那么明显。
我们一直在有的没的地聊,直到影片开始。
Gus Van Sant的这部影片从第一个画面开始就充满了他的气息。
用后来在每天免费发放的美国《综艺》杂志戛纳特刊的影评上的话来说,“这画面就仿佛就像把35毫米胶片在蜂蜜浸泡过一样”。
两个很特别的角色,很不现实,但是很惹人喜爱,也因此在结尾让观众失去她之极感觉到如此惋惜,又因为他的巧妙处理而感到一丝安慰。
影片中Annabel是一个身患癌症的姑娘,对生活却依旧充满爱与关怀。
Enoch经历了父母的车祸丧生,对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眷恋。
就是这样特殊的两个人,或许才能摩擦出生命的火花。
像Annabel在为自己的离去做“rehearsal”的时候,Enoch会毫不犹豫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Enoch是如此害怕生命中的爱人会再次抛下自己,认为Annabel的台词和行为都愚蠢至极。
一切与生命、与爱相关的焦灼不安都笨拙而动人。
在我眼中,这并不是一个Annabel教会Enoch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的说教片,也不是叫观影者要勇敢活下去的俗套片子。
我宁愿认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释怀的态度,对“死去”释怀,同样对“活着”释怀。
生者从来不知道死者的痛苦,死者亦不知晓生者的煎熬。
看来孤独的力量超越生死。
就像Enoch憎恨父母抛下他一个人,他的世界里,每一次呼吸都是痛苦的撕扯。
而浩仿佛代表了死者的心声,传递着一种无能为力的爱。
关于死,我知之甚少,以至于关于生,我也不以为意。
终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至亲至爱的人离开自己的时刻。
看完电影,我会想,如果我深爱的人离开我,我要怎么办。
这样的思考很残忍,往往也没有办法进行到底。
况且,想得再完美,到做的时候,一样会一塌糊涂。
电影的最后,我期待着Enoch会做一个完美的告别演讲。
结果出现的是很多两个人一起的欢乐画面。
影片戛然而止,也就避免再一次落入俗套。
我想,或许这代表着Enoch对“活着”释怀了。
毕竟,苦涩亦是一种甜蜜。
“向死而生”或“向死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海德格尔哲学最被追捧的一句文学式言论。
当然,我们立刻可以指出一种文青式把握的错误:海德格尔建构的是存在形式,而非某种片面的实体生命。
如果将这句话覆盖在《悸动的心》之上,我们立刻可以找到对应之处。
全片从一刻简单而直接的信息开始:安娜贝尔躺在核磁共振的机器上,全片就好像进入了倒计时,我们观看着一个个这样的形象,他们的美好建立在消逝之上,他们的时空总是在消解中建构。
毋宁说电影从放映开始时就进入了某种倒计时,某种幻想的消逝性。
而在一个简洁的癌症患者叙事下,格斯范桑特巧妙地将这种倒计时——原本是沉默的——浮现出来,亦即通向最简单的悬念:电影什么时候会结束,我们看到的人物什么时候消失?
但也许这里阐释的太过简单,因为少有如格斯范桑特以其姿势抵达了这种效果,而非流于情感表层浮动,乃至最后完全抹杀个体性的那些电影。
格斯范桑特铺展开一部电影时,他的速率反而是绝对的,一种坚定的匀速,在克制基础上的剪辑——我们能看见多处省略性。
人物的出场从未经由复杂的场面调度——事实上,从第一个镜头,伊诺用粉笔给自己的身体描边(某种简单的凶杀案死亡符号)开始,我们遇到的人物出场实际上都是突兀的,抑或说是在某种世界的自行运作中。
可是平均的速率如何保持?
也许是因为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引导去关注一种身体性。
那关于克制呢?
克拉默在《美国一号公路》的开场,就确立某种拍摄者/返乡者身份,这种身份的原初让他自身抵达某种沉默,以这种沉默去展开整个世界——一个属于底层和小市民的美国。
而在《悸动的心》里,电影开场就寓居于沉默之中,且一直专注于沉默——它属于世界的那些角落,那里你可以直接感受到死亡,感受到时空的消逝。
这亦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满心欢喜地建构的一个“新本体论”,即“大地”,和世界对抗着和相互遮蔽否定着的,在一部艺术作品中作为沉默地涌现者。
但我要得出的结论不是格斯范桑特抵达了某种海德格尔主义,而是:他恰恰完成了某种内在批判,他将海德格尔的“大地”重新归返至世界!
《悸动的心》所寓居的沉默,是那些关乎死亡符号的场景,停尸房,核磁共振,以及伊诺的某种第二人格,同时也是一个鬼魂——日军士兵浩。
在这里,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和等待死亡的平静是电影的主旋律,但这一主旋律之所以能被我们直观到,是因为两位,或三位主人公以此主旋律为前提建立的日常和恋爱关系,死亡的宣告让他们重新开始运动,生成关于生命的活力。
这种辩证法并不是向死而在,因为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推进下,伊诺开始表达他对安娜贝尔和浩所处死亡观念的反对:安娜贝尔尝试排演的戏剧式死亡(也是自反处),浩的东方死亡观念,被伊诺的一句话:Just nothing所揭示为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甚至虚伪:无本身无着,不存在什么可以认同的。
向死而在的构建不论是文青式的虚无主义认同式死亡,还是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形式建构,都被格斯范桑特所否定和拒斥,因为他关注在沉默之中,我们如何交谈,如何相处,如何恋爱,如何辱骂——如何行为和运动。
这个运动如何而来?
死亡难道不指向一种恒定的静止?
可以用一种黑格尔式的质问:难道死亡本身不会死亡?
难道消逝本身不会走向消逝?
有限性本性会走向消逝,那么消逝本身也恰恰是有限的在这种沉默的消逝中,伊诺,安娜贝尔,浩抵达了一种总体性,他们运动着,抵抗的恰恰是海德格尔主义式的静谧。
这种运动,让我们可以勇敢而真诚地在葬礼上露出笑容。
水鸟,在早晨会唱歌,知道这是为什么?
电影开始就是葬礼,死亡,医院,生的对立面的统统展现,让你觉得不会是一部看着窝心的电影。
后续的故事把疑虑渐渐打消。
安娜阳光的让人心疼,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里面还坚强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鸟类,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的一切,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兴趣,却不留一点伤感。
她只在心里默默的羡慕者姐姐所拥有的一切,男朋友,包包,一大堆可以开狂欢派对的朋友,自己什么都没有。
在和伊诺闹别扭之后说出了这些,姐姐也诉说着对她的羡慕。
似乎是每个人都看到了别人光鲜的一面,自己低头看看自己黑暗的生活角落,难免徒生伤悲。
伊诺,似乎他一直与死亡打着交道,三分钟的死亡,博史的陪伴,陌生人的葬礼,还有他总有一身黑色的大衣。
我想这事怎样的一个男孩,有着天使般的脸庞却总是被黑暗的情绪笼罩着。
他不认同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也应该和父母一起去了。
孤寂。
无边的孤寂。
所以才有了自己虚拟的朋友。
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却未能才加追悼会,所以才不停地参加陌生人的追悼会,是为了让他们带去对父母的思念么?
他倔强的跑到医生的办公室叫嚣着医生要医好安娜,近乎疯狂地杂碎父母的墓碑在其最无助的时候却没有人可以依靠。
就是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她为他解围,他欣赏她的乐观,睿智。
他们在田野里画着不同虫子,辨识不同的鸟类,在停尸房为尸体找一个停在这里悲惨的理由,角色的扮演。。。。
种种的甜蜜,少男少女的情怀,简单,朴素,带着激动与热情。
他们因为彼此而成为了水鸟。
水鸟为什么在清晨歌唱,因为它为自己又活过一个黑夜,因为自己又多了一天可以生存。
对于安娜,每一天醒来无疑不是幸福的,又可以看到伊诺的侧脸。
对于伊诺,以为得到了安娜的爱,生命中也发生者巨大的变化,即便没有博士的陪伴,一样可以很快乐。
对安娜的呵护和体贴为他找到了一个出路。
Restless,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所有的一切在预料之中,却也不乏味。
看秋冬时节的恋爱没有挨到暖春,却也值得回味一辈子。
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把焦点都放在男主角的身上了,但是我个人一直都更加偏爱女主角。
Annabel,小小的狡黠,热爱生命,却也能够平静地接受死亡。
她可以和心爱的人探讨自己的葬礼,想象着吊唁者吃着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即使是最悲哀的事,也笑着面对。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家里排演死亡的时候,关于sing bird的那段对白。
“I‘ ve sung every morning since I met you。
”再聊聊Enoch。
因为自己特殊的经历,选择离校,并常常去葬礼,在遇到Annabel时也是十分的消极,对,是消极。
但是缘分让彼此相遇相爱。
在Enoch让Annabel的生命完整时,他本身也成长了,所以爱会同时成全两个人吧。
其实与《廊桥遗梦》、《只是世界尽头》,都关于必然的节点,由此观众轻易体会动机的纯粹,人物承载惊人且动人的情绪容量。何况它依然有着许多小秘密,撩拨。
但凡有中二病小屁孩,再美的摄影也救不回来了。何况故事还这么俗气。
冲着文艺小清新的噱头观影,却不想这般枯燥无趣,乏善可陈。情节空洞,男主颓丧,主旨不明,分了几次才勉强看完。
Enoch Brae: We have so little time to say the things we mean.
我会想念你的。
你以为一无所有,其实你什么都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以为正面过死亡,就可以不读书不过日子;没有勇气面对生,谈何勇气直面死;这种题材因过于讨巧失去新意,过分小清新。
Dennis Hopper 可以眼閉了~
忍不了慢节奏的小清新。
范桑特应该完全没花功夫吧?!这就是个简单到一根筋的癌症故事而已啊,美少年演员换换造型秀秀服装,没什么多的;一个不怎么实际的电影,高度清新。另外才发现富二代加瀬亮的英文说得真是好
小清新地我快睡着了。
深不以为然
一个心灵受创的男孩和一个身体受创的女孩相爱了并一起面对死亡,Gus出色的淡化了悲伤却更加感动了观众(设想下同样的题材韩国人拍会是怎样)。男主长的太小清新了,最后一个笑容是付兰兰附体了么?
格斯范桑特献上的有些淡淡哀伤的清新小调,但是又时时展露出积极的力量。整部电影都十分小清新,从故事到表演到配乐,总之我是十分喜欢的。
一颗星给片尾曲,一颗星给加濑亮,一颗星给加濑亮那口流利的英语。大概是我对小清新已经有点腻了吧。不过男女主角的表演的确很弱。
我希望自己在死期将近之时也能像Annabel那样用微笑去面对 过好剩余的每分每秒 用心的和自己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 即便幸福转瞬即逝 也不去抱怨上帝的不公 不给旁人带去任何压力 最后安静的离开。"better late than never." 谢谢你出现在我生命最后的时间里。
小气了吧
死很简单,但是爱却很难。
小弗朗哥和小格温妮丝帕特洛。。。。。。。。。。
很认真地说:一般般。小清新是谁都要淌的一滩浑水。导演耍得很腻味刻意。就趁着有生之年多和爱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吧,这辈子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的人不多。“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这个比喻真动人。不知道为什么,这片看得我逆反心理。
格斯·范·桑特最新作品,果然是小清新风格。片头出现的The Beatles的《Tow of Us》让我对本片抱有好感。我发现这种小清新居然不算难看,只是这故事太无新意,之前有部《初恋的回忆》不是拍过吗?【ftp://dy125:piaohua@dy125.piaohua.com:7315/飘花电影piaohua.com无法安宁BD中字1280高清.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