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For I am one sensible and unreserved man, And for she is one special and invaluable woman, More for you are one profound and trustworthy man, Here you have my blessing to take her love.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No word is expressive enough to describe my appreciation, Your kindness is giving complete love, For what your heart gives away, shall be treasured in mine.秋白之华,秋之白华Qiu's Hua, Hua's Qiu你中有我,我中有你You live through me and I live through you.
《秋之白华》终于要上映了,我等着看这部电影,一则是因为导演霍建起,当年他的《那山那人那狗》印象极深,苍翠远山里的几个人,就是一辈子。
甚至私以为那里的刘烨比《蓝宇》里的刘烨更出彩。
二则是因为瞿秋白,这个临死前留下了《多余的话》的男子。
瞿秋白与鲁迅是至交,鲁讯曾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秋白,委实交情深厚。
瞿秋白、鲁迅、郁达夫骨子里都是书生,却不约而同做了战士。
只是鲁迅既来之则安之,将战士的匕首修炼得神乎其技,郁达夫凭着孤勇与烈性,倔强到了最后,唯有瞿秋白,始终质疑始终犹豫,即使到了最后,也写了含糊不清的《多余的话》,为某些人所诟病。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秋白纯粹做一个文人,他或许为后人铭记更深,他写了很多应试文章,却耗尽心力,一味熬神。
如果不是出于对事业的极度忠诚,又怎会这么患得患失,担忧痛心?
这真实的犹豫缘自真实的思想者。
他没有狂热失去了理智,也没有单纯地憧憬,他关于未来思索得比很多人都要早,都要庞杂,都要敏锐。
他跟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也骇人听闻,匪夷所思。
他不仅索得红颜,更添了一位知己。
这三人俱是心怀坦荡,纯澈一片之人。
其中那位沈兄尤为难得。
古来夺妻之恨为奇辱一桩,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兄一句“借花献佛”,难逃几许酸涩却不失浩浩之气度。
话说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的,所以许多惊涛骇浪之事,许多离经叛道之事,他们视若寻常。
“秋之白华”的印章实在雅妙,也要两人的名字取得好,如若一个叫瞿大虎,一个叫杨招弟,那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段佳话的,难不成刻个章叫“虎之招弟”?
“秋之白华”,“秋华之白”,“秋白之华”,颠来倒去都恍若银霜遍地,野风淡掠,天籁俱寂,两两相忘。
这原是一语成谶的恋语,浪漫的背后尽是血腥与悲切。
我等着看,看秋白在“桃源之地”从容喟叹“此地甚好”,饮弹而亡。
这溅出的血,这余温的身躯都不是他了,他终于可以做一个平常人的绮梦。
要不是因为偶然读过《多余的话》,也不会想看这部电影。
因为是瞿秋白老家常州拍的电影,《扬子晚报》上作了长篇的宣传。
据主创讲之所以把这部应时的献礼片拍成个画面唯美情节浪漫的爱情片,是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兴趣,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个早期革命者,看完电影去百度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我可不能容忍把这个纠结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简化成一个浪漫故事里的甩帅形象。
《多余的话》里写尽多少不甘,用一句歌词总结,就是“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即便被推上的是D的最高层位置,毕竟不是自己当初想走的路。
通篇都是对走歪的路线的怀疑,对自已忙碌半生的工作的价值的怀疑,对自己被耽搁了的文艺青年梦的遗憾。
所以在被批评被整下高位之后,他倒是庆幸有了重拾文艺的机会,没日没夜地看书写字,全不顾烂掉的肺。
偏在这位不高权不重的时候被捕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发展,与当初所想偏离了多少,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不管信仰的是什么,不管日后证明信仰的是对是错、可不可行,有信仰总好过除了欲望以外只有空空洞洞的一具肉身。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岁月,携手走过一段时光,就已是难得至极的福分了,至于和“谓我心忧”的人白头偕老整个一生,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峰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没有交汇出绚丽的火花,但却平淡而真实;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见了却错过了,或是遇见了相守了却最终分开了,但却将那一段曾经携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点亮全部生命的光芒,这是在与“知我者”白头到老的神话之下,可期的能触碰到的最美最珍贵的故事,而“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
想要在暑期档的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不费一番周折是不可能的。
6月29日才上映的片子,每天只有一个早上十点的场次,而且才过了四天就从排片表上消失了踪影。
原本约好了朋友一起去看,可这计划最终也只能被迫搁浅,后来好不容易查到同一家影院的另一家店在7月3日有一个早场,可临出门时却遇到从天而降的暴雨,待我赶到影院时已是浑身透湿,鞋子也完全被水濡湿了。
买完票后,时间尚早,就在影院里转了转,偌大的影院里,贴着一张又一张暑期大片的海报,却独独不见《秋之白华》的影子,想来这部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电影,能在这样的冷遇之下争取到十余个影厅一天里近百余场次中的一场,已是十分不易了,而最终能在影院里而非电脑前感受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信仰、奋斗与理想,也是一场珍贵而难得的体验。
革命浪漫主义的故事并不鲜见,革命者的爱情也早已是银幕上的家常菜,最近就有《建党伟业》中一起看除夕焰火的毛泽东与杨开慧,以及在《百年情书》里书写出最感人情书的林觉民和陈意映。
不过严格说来,华语电影的百余年历史中,拍得好的革命爱情其实并不算多,十年前表现李富春和蔡畅相濡以沫故事的《相伴永远》算是个中翘楚,两位老一辈革命家隔着玻璃十指相对的镜头现在想来都十分触动人心。
十年后,当年曾以《蓝色爱情》击败《相伴永远》摘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殊荣的霍建起,奉献出了《秋之白华》这部作品,尽管在完整性与演员表演上与丁荫楠的作品尚存一丝差距,但动人心弦的气质和细微熨帖的情感力量却不输前辈。
革命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若不是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他们去做时代的先行者和真理的殉道者,他们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
但是,生命的短暂或是精力的有限,从来都不是情感的对手,而这正是情感的伟大之所在。
所以,革命者的爱情,才能在残破的山河间,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中,在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的怀抱里,萌发而出,并生长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探索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情感丰碑。
只不过,历史给予革命者大任,却并不一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乱世之中,他们对于情感的珍视,也远非今时今日的和平年代里那些歇斯底里却深度欠奉的小情小爱所能比拟。
当然,时代不同,情感的需求也不相同,伟大的爱情在每个时代中都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大部分革命者的爱情因其命中注定的短暂,而多了几分挽歌似的凄美与壮烈。
对于瞿秋白的了解,多年来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中的叙述,印象中那副儒雅文气的眼镜似乎就代表了这位革命者的全部内容,直到“秋之白华”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在银幕上徐徐展开,那留白的空隙也终于得以被弥补。
纵然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却并不妨碍旧时人透过银幕款款地走到眼前来,而依靠编剧来控制叙事的电影,此时也远比依靠历史来编年的教科书来得亲切感人。
瞿老师和女学生的爱情,因了时代而平添许多磨难,并最终以一枚黄土中的铜扣作结,完成了十余年的相知相守、相伴相忧。
如果说这是命运给予的不完美,那么完美的那部分,则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
可以说,命运让他们相遇,却并没有给予他们长相厮守的条件,这是大时代的命运,逃不掉的是时代中的每一个人。
二人原本都已有家室,无奈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体弱多病如风中燃烛,而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则因理想不同道而冷落了远在上海求学的妻子。
最终,瞿秋白的妻子因病去世,而幼小的女儿也已挽不回杨之华和丈夫的感情,当公公说出“不在孩子身边也好”的话时,这段婚姻的崩塌已是难以逆转的局面了。
然而在一起仍是不容易的事,当伫立在桥上的两人以第三人称谈起这段感情时,杨之华问到“那他喜欢我吗”,瞿秋白的回答是“他不敢”。
这是多么隐忍而克制的爱啊!
自始至终,两人没有黏黏腻腻地说过“我爱你”,可淡然的背后,却是执著的相伴相随和动荡中的支撑搀扶,若说这份爱清淡如水,那只是表面,内里的浓烈,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情感滋味,外人自然不能完全体悟,只能借由那美丽到令人心碎的风景来品出几分。
如果说瞿秋白能和杨之华走到一起,是偶然中的必然,那么那三则刊登于《民国日报》上的启事,则实在是必然中的偶然。
当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回萧山杨家找沈剑龙时,让人看到的是他们为爱而执着的勇气和对知己的珍视,而当沈剑龙和瞿秋白互相赠诗并题下“借花献佛”四个大字时,让人看到的则是两个男人间的和解与惺惺相惜,最终当瞿秋白和杨之华在报纸上昭告结婚喜讯的时候,刊登在旁的瞿秋白和沈剑龙缔结朋友关系的启事也同样感人。
大时代的背景下,如此这般对爱的珍视实在不易,那并非惊鸿一瞥的一见倾心,而是两颗心彼此包容并化做一体的重生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革命的进程也在发展,在历史的裹挟下,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也坚持着自己的爱情,尽管这过程无比艰难,但他们却始终如一地相信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这是浪漫而平凡的两个人,那印于掌心的红印,刻下的是灵魂交融的誓言,那“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誓言,印证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眼前人的珍视与祝福,而这珍视与祝福,被杨之华缝进了那件毛衫中,也正是那件毛衫上的铜扣,让杨之华在多年后于茫茫大地中找到了瞿秋白遗骨的确切位置。
面对历史的洪流,他们也有无法把握的时候,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但就算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也在那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冬夜送别的大雪中、在一起返乡的船头上、在莫斯科白茫茫的雪野上,看到过对方年轻而忧郁的脸庞,就算不能一夜白头,又有何妨?
当瞿秋白在“此地甚好”的遗言中含笑离世,纷飞的白鸽腾空而起,漫山遍野的花朵开得正艳;当杨之华在尘土中扒出那枚铜扣,颤抖的不只是那双手,抚摸的也不仅仅只是那枚承载了许多思念的信物。
最后的最后,相守到老没能成为结局,然而,这一场爱,却仍旧是令人动容的,它纯粹、简单、不加雕饰,却勇敢、厚重、掷地有声。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清淡,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又比如窦骁和董洁。
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演绎“秋之白华”的爱情了,当窦骁带上那副眼镜,缓缓地念出文人式的对白,当董洁穿上那身学生服,静静地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瞿秋白和杨之华就已不再只是平面的历史人物了。
两位演员清淡、自然、洒脱的气质,正符合两位革命先辈的特质,所以就算剧本没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但窦骁和董洁却依然扛住了这部电影。
同辈的男演员中,如窦骁这般沉稳、庄重而不失灵性的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这个稀有的小伙子的未来,各位看官确实可以期许。
而年过三十已做了母亲的董洁,依旧如十一年前的那个幸福女孩般纯净、美丽,只不过流转的岁月给予了她更多属于女人的气场,如今的杨之华,和多年前的冷清秋相比,更能代表时间的力量与魔力。
诚然,两位主角的表演稍显平淡,在清淡的表象背后未能注入炽烈的情感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把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形象生动地带到了观众的眼前,让不那么具象的缅怀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根基。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一向都很美,对于情感的书写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虽然也有《情人结》那样过于苦情以至黏腻过头的例子,但将情感与美感紧密结合一向是他所擅长的,《那山那人那狗》《暖》都可谓是成功之作。
因为有前作珠玉在前,所以《秋之白华》的美是可以预想的,之前看到剧照时就忍不住赞叹不已,可真的看到电影时却还是被震撼到了。
从开头被慢慢翻开的的书页,到结尾黑白镜头中捧着铜扣颤抖不止的双手,再到电影中飘满落叶的湖、落日余晖笼罩下的桥、莫斯科冬日里漫天漫地的雪、江南水乡船行浆摇的河、雨中掉落在石板路上的一朵玫瑰……霍导对于美感的营造不遗余力,最终的效果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也不为过,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本不那么令人满意,但霍导却展现出了纯熟的调度技巧,将一个个片段完整地串联了起来,达到了气质上的一脉相承与始终如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授予的最佳导演奖杯,绝非只是对开幕片的照顾而已。
虽然一味的唯美并非万能的灵药,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正是这唯美的画面与伤怀的美感,才让这份情感的开始与结局显得更加珍贵、感人。
在现今的环境下,想要全面地表现瞿秋白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创作者们在被缚住手脚又必须讲出故事的情况下,以爱情的角度切入对历史的展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
但是,若非主创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捧出了这部电影,又有几人会在多年后想起瞿秋白,会愿意读一读《多余的话》并思考些什么呢?
还是引用对《唐山大地震》的评论来说吧:电影的存在或许无关反思,但却有助于铭记。
即使有观众会因那尊重史实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而笑场,可依然有人会在会心一笑后通过瞿秋白的文字去探求他的内心世界,这难道不是《秋之白华》存在的意义吗?
以唯美的爱情勾起人们对革命者的缅怀,并带动人们于电影之外去寻觅、思考,这难道不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所在吗?
全片的线性叙事在十余年时间跨度的基础上,点有些散,因而形虽然在,但魂却有点聚不到一处去,所以略显轻飘。
然而,那份情感的力度却是强大的,单以爱情片的标准来考量,本片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换句话说,只是默默地感受“秋之白华”的那份挚爱深情,就已经让人倍感温暖、唏嘘不已了。
比起随口而出的“我爱你”,更珍贵的是“在一起”,而比起一辈子的“在一起”,更珍贵的是“曾携手”。
窦骁和董洁演唱的片尾曲就叫《携手》,其实,携手而行的意义,体现在一同行走的岁月里,而并非守到白头的happy ending里。
那年那月,秋白之华曾携手,谱出了“秋之白华”的动人旋律,这就已足够。
(2011.7)
上学期看沈定一谈妇女解放时找到的电影,今天上午不太想写东西,索性看罢……之前看过的与瞿秋白有关的文字如《多余的话》、《血路》等,关于这位书生领导人的通俗作品还真比较少。
这部电影与程式化的中共早期革命题材主旋律电影相比,明显更加“儿女情长”,再加上符合文艺片标准配置的运镜、光影、色彩,非但没有冲淡“理想”,反而让人物更丰满。
有的评论说美化婚外恋,其实“五四”之后的婚恋确实一度突破传统,现在看来也有些混乱,不过这是新思潮的一种历史性体现,应理解之。
有的评论说瞿杨感情线使结构变得松散,实际上这与作者对时间的“剪辑”有关,上半段是二人携手前的故事,可能还比较紧凑;下半段从“八七”一直到35年突围瞿被捕,基本上是用节点+现实与回忆的交错来呈现的,因此可能会有点“头重脚轻”。
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有的地方太“文艺”了,比如瞿说他的母亲金璇“美丽而骄傲”,已经有点做作了,不知道这里瞿的回忆是否有出处……看了这部电影,更想把陈铁健老师(陈老师也是这部片的历史顾问)和黄道炫老师的东西找来读了……
看到最后真的很留恋,窦骁演的瞿秋白真是太符合我心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了,温润如玉斯文儒雅,身体柔弱意志坚定,无法忘记结尾潇洒赴死的样子!
那个时代造就了多少英雄,纵然生命短暂,可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感谢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和平美丽世界!
之华真的很幸运,在那个年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初见时候相视一笑那一幕真是,甜到忧伤,怀疑他们一见钟情,后面勇敢示爱真是佩服,换成我这样的一定觉得自己配不上默默暗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且他们的恋爱那么顺利,家人和丈夫也都那么通情达理,哭了!
“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他知道我爱他吗” “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乱不一定不好看”这段对话,哭了!
里面出现了很多崇拜的人,都是课本里才有机会了解的人物,倘若那个时代,能成为他们的学生,受到那样的熏陶,谁还在意生命的长短,可惜,倘若真生在那个年代,对照我现在的情况,最多最多也就是最边上的不起眼的学生,哭了!
特别喜欢看那个年代的书籍,看的多了,就总是幻想自己在里面会是个怎样的角色,希望自己也能做一次英雄或者英雄身边的人也好,可是看的多了,那个年代的女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家庭贫穷的,最起码上的起大学,倒退到那个年代,我肯定是连学都上不起的喜儿,哭了!
伤痛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英雄先烈,是他们,才有现在和平安稳,感谢革命先烈,哪怕马上就要被处决了,还能说出: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突然想到了周恩来总理!
看完电影想了解更多,要看的书又要增加了!
(ps:声音又温柔又苏,声控的我真是,绝望!
) (再ps:董洁的法令纹有点显老啊,瞿秋白年轻英俊配董洁饰演的金粉世家里面的冷清秋的颜才合适!
)
对于追求清丽唯美画质的我来说,从来没有对霍建起导演的片子失望过,每次看他的电影,都有一种流连在瑰丽时光中的错觉,从置景、用色和角度,每一个细节都鲜明的铭刻了导演的烙印。
好像在他的眼光中,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叶,都结合如油画般的光影变化使之都像似蕴含了情感一样,饱满、完整的讲述着映衬人物的思绪和性情。
作为中国十分有代表性的导演,他用诗意和浪漫的画面风格演绎过很多唯美的作品,启用的演员也都不窠臼于声名和影响力,并用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拍摄角度将一个又一个故事跃然于大荧幕中,也将一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带我们的眼前。
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完了电影《秋之白华》,庞大的影厅里面寥寥几人,没有交谈、没有手机铃声也没有人起座落座肆意搜寻,这样的环境,更让人沉醉于电影当中。
而这部电影也和之前一样,无论是描述文革后子女情感的《情人结》还是这部讲述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电影《秋之白华》,都演绎着诗意般浪漫的画面,与时而跌宕时而平顺的叙事风格一样,讲述了一对在二三十年代的动荡恐怖环境中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伴侣。
这样一部年代和题材下的故事,在以史诗片和主旋律片所擅长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走一个毫无意外拍摄方式并不会困难,而《秋之白华》以另外的角度作为切入,我想除了导演和编剧有意为之之外,还有就是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相关的晦涩点所造成的。
当然,以我贫乏的历史知识就不在这里普及了,相关的资料大家都可以在其他渠道有所了解。
而同样,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和触动,尤其在是和它同期上映另外的电影对比之下。
影片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并不是一部情绪跌宕的故事,以杨之华所作的回忆录翻起整个过往,表达出这是一部偏向女性角度的影片,而回忆,往往经过一定的情绪渲染,将感情的描述赋予温和婉约的调子。
江南水乡的氤氲小镇,青年杨之华的革命之路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在上海大学邂逅瞿秋白,则划开了她内心一直以来捉摸不定的涟漪。
如果说,杨之华的同学小轩所代表的是单纯而富有憧憬的英语系少女,那么,杨之华就是与之更加前卫的社会学女生。
从老上海的繁华街景到大学浮满金黄落叶的湖泊,无论是灰暗典雅的水泥水门汀还是暗淡沉郁的木制玻璃雕花窗,每一个置景的变化应用,都强调了故事背景年代所独有中外文化的交汇。
而现实的政党冲突、文化革命,也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看后翻阅史实,发现杨之华真是一位勇敢坚定的女性。
无论是最早与门当户对的沈剑龙文明结婚,还是与之后瞿秋白的恋爱,都是在当时可以被称为耸人听闻的事件。
我想,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女子,能像她一样,在同天的一张报纸上刊登结婚启示、离婚启示以及前夫和丈夫的好友启示。
片中并没有对她轰轰烈烈的革命事迹过多着墨,而是将她受到新思想影响和革命的态度的启蒙阶段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出来。
从离乡背井到上海求学,从参与工人革命到与沈剑龙离婚。
她用一个个体,表现了新思潮下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而离开革命者的角度,她又是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她不会不考虑自己的子女,也不会压抑自己的爱情。
在那个年代她又是幸运的,身边有两位钟爱她的男人:沈剑龙对她的爱和理解体现在他对于离婚的态度上,而瞿秋白对她的爱则体现在那些点滴意外的生活惊喜中,而这也正是《秋之白华》片名的由来。
董洁的表演温婉可人,将一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刻画得十分鲜明,可能有人说不都张力,而我认为,作为全片的主线人物,她不仅是所有故事铺陈的线索,也是稳定全片基调的角色。
或者说,霍导被挑剔出来的问题也就是如此,画面十分唯美精妙,但同样人物也过于的沉湎于画面当中,不够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想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庞大的革命运动场面、炮火交错的战争场面,那么你一定会失望。
但是,这部电影也依旧能让你简单的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编剧从人物的言语中寥寥数笔的讲述了激烈运动的过程,结合导演的手法安排同样能让观者体会出史实的种种压迫感和紧张情绪。
或者就手段来说,更加偏向于情绪的铺陈和电影气氛的营造,而对于实际的场面却交代不多,很符合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状态。
而从头到尾,整个故事都飘洒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体会十分的微妙,和一直以来我们所接触的同类型国产影片都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上和法国电影《Un long dimanche de fiançailles 》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瞿秋白的部分,更多的则表现出一种惺惺相惜英雄主义情怀。
从革命同志的奋斗友谊,到情敌之间的赋诗投契,更有敌人的尽心钦佩。
可以说,瞿秋白的形象都是通过他周边的人更多的表达出来。
窦骁的表演中规中矩,我想对于年轻的新一代演员来说,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并且被赋予了很多的关注,而我想,对比与之前的谋女郎们,这位首位被大众所关注的谋男郎一定压力更为巨大。
不过,我认为,他在《秋之白华》中的表演,还是交了一张不错的答卷。
同样需要提到的还有全片的配乐,整个影片中不断出现小提琴的声音,这与瞿秋白和杨之华所处的年代十分契合,也很符合瞿秋白早年留学俄国的背景。
清丽的小提琴声始终回旋在故事之后,加重了整个影片的诗意色彩。
行至尾声,放映厅里轻轻传出啜泣的声音,几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黑暗中轻轻颤抖。
这也是全片最为感人的一个片段。
导演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或者说,尊从杨之华女士的那段感触,将《秋之白华》推向高潮。
秋之白华,来源于瞿秋白的一段话,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试问,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远离战争、没有饥饿,但是还能有谁能这样的面对自己的爱人,付出自己诚挚的感情,哪怕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
这么多年,无论是听还是看或是老师讲授一百年前那段动荡革命的历史,关于学生,无外乎是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历史书中匆匆提及的五四运动‘初期北京后转移上海’真的在我这里就仅仅是一句话,大家好像都习惯的忽略了上海,忽略了上大,还有瞿秋白先生。
在这部电影之前,对于瞿秋白先生我真的知之甚少,愧对先生。
先生博学忠义,温文尔雅,谦卑的骨子里流淌着祖国的山河,瘦削的肩膀上盘旋着党和人民的期冀未来。
先生也曾受切肤之痛牢狱之苦,先生也曾遭遇挫折被中央批判,先生也曾在名利场被敌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用利欲循循善诱之,可先生不屈,文人的节气风骨自在就义时昂首阔步,目不斜视地唱起了代表着自由民主,反抗压迫剥削的xx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借花献佛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知道我爱他吗""知道""他喜欢我吗""他不敢"窦骁演的瞿秋白先生总透着山楂树的老三的味道,董洁演的杨之华是大家闺秀的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戏的情感可以更丰沛一些,就像他们最后一别,瞿秋白先生在窗前含着热泪与赤忱细数着昔日同窗好友如今相继献身革命,经此一别,秋白与之华或许是再难相见,先生越说难舍的心情愈加重些,就像失去了千斤顶的吨重的汽车落地,砰的一声,先生回头看她,镜头也由先生给到了之华,她是如此淡然让人觉得漠不关心,似乎即将离去的是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她只是在奉行公事为他收拾着行装而已。
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瞿秋白先生格外的萧瑟落寞,他是需要一个拥抱依偎的,静默无言,她环着他,可是之华没有,她甚至都没有抬眼看先生一眼,只是淡淡地说着‘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一场戏,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演绎,之华不是先生的知己吗?
为什么这个时刻的之华距离先生如此遥远?
想回到90年代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那些文质彬彬深情款款又慷慨大义的文人墨客相爱,即便终生飘零、即便朝不保夕、即便晚景孤凉...像杨绛、像杨之华,用前半生最真挚深切的爱情,填满余生,也不会留有遗憾...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华之所在是二人在桥上婉转互诉情思,窦骁身上的文艺气息像他吞吐的烟雾,萦绕周身,久久不散去。
这个“他”莫名的甜
紧张到点烟
深吸一口烟,
“他不敢”,苏到骨髓!
这比直接说“是,他喜欢”更撩人啊!
“你可以不用这么美,你也可以不用这么有智慧,你只要勇敢就好了。
”这一幕看的本人小鹿乱撞,仿佛告白的是自己,接受告白的也是自己,不知不觉感受到二人间弥漫的暧昧情愫,像秋白吞吐的烟雾萦绕其中... 甚至在之华问“他喜欢我吗?
”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提前接口到“他不敢。
” 得到相同的回复,一阵窃喜...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那样的情景下,该是这样的吧。
他喜欢,可他怎么敢呢。
看过很多小人物在大背景环境下,或颠沛流离或大起大落一生的故事,却其实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人物同样要在时局动荡下饱尝悲喜,随波而流。
好像人,在大事件里从来都身不由己,有些大义凛然慷慨赴义,有些顺势而为放过自己,这些时候没有真正的孰对孰错,万事只讲求承担的责任与结果。
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是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敢想敢冲敢说敢做,他们的激情和思维似乎比现代人更汹涌澎湃更先进!
如果可以,像那样激情澎湃的活一次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绽放。
也许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者和平的环境,对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感情渐行渐远渐陌生,也许是电视里莫名奇葩的神剧使人冷漠了,但这样真实的人和故事,是有过的...
电影整体而言没有什么起伏,安安静静,平平淡淡,像一阵春风吹过,留下一丝丝凉意,带走了鸡毛蒜皮的烦恼。
可是,所有的爱意,都那么平淡。
因为你的才华,还是因为你对妻子的支持所以爱上你?
不为所知。
你是因为我之爱慕还是因为我之才华才愿意和还没有离婚的我一起?
也无从知晓。
本来想要表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秋华之白,秋之白华;可最后能够提现出来的也只是文字了。
整体没有跌宕起伏,更像一部纪录片。
所以,三星都多了。
革命“浪漫主义”,除了配乐还行,其他基本看着没感觉。
如果这是一部只保留音乐的默片,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可惜一开口,一切都变味了。我还是觉得霍建起是大陆最具日系文艺浪漫气质的导演,用纯爱片的方式演绎革命家的爱情,本来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可惜他只是搭好了纯爱的躯壳,然后把革命家的事迹生生的塞到了里面,也不管合身还是不合身。
这部电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建党伟业要好
画面唯美浪漫我喜欢
女人在革命中,是最亢奋的,也是最柔情的。
画面清新唯美,难得的红色偶像剧
不痛不痒
民国范。
秋白学长
电影本身也就三星,因为这段故事,多加一个星
乱未必不美,秋之白华、秋白之华那段承诺~
一颗星给窦骁吧,他的样子太符合我审美了
画面唯美,台词优雅,安静的让人安心。江南水乡,对瞿秋白这样一个同乡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额~我看睡着了……其实是文艺片来的
首先声明我的意见很卑鄙。爱情,革命通通成了人性的遮羞布,最后我明白了这大概是讲富家女爱上学生会主席故事
那时的人穿黑丝,遗书里大写豆腐好吃,离婚登报
结构设置挺好的,但成片效果并不如意。或许应该换一个摄影?
瞿秋白这样的,太干净了,革命这种事情不是他能干来的。选男主败笔了,一点点的革命范都没,所以最后死刑场的那幕就沉重不起来了。不过片子可以。
小清新
拍得挺无力的。形式也很别扭。一点真实的质感都没有。唯美也只能空洞。霍建起很久没有好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