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不上这部片描述了什么样的感情,我觉得这类片子吧,就平铺直叙的说,记录,不做评价,就这样就行了,因为无法做评价,那是过去完成式的别人的生活。
开始感觉影片叙事方式有点别扭,但看到后来又觉得别扭也是一种描述风格,因为导演看世界的方式就这样。
我知道很多人就这样生活,但我不觉得生活应该这样,但是那是别人的生活。
不喜欢那些拔高片子的过度解读,我不是很认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但是他做的描述,我觉得很窝心。
翘课、出去打工、老弓着背,看似数落女儿,实际疼爱,还有着对女儿的愧疚。
抽烟、打麻将、喝酒,还要去澳门赌钱,看似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实则让别人放松。
看似软弱,不积极治疗,实则对自己的病有清醒的认识,把想做的事都做了,不留遗憾。
女儿叛逆却也理解了父亲。
涂们的表演真实、不留表演痕迹,自导自演的德格娜很完美的展现了两代人的不同观念。
很久没看过国产好片了,能在电影频道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是感动。
慢节奏叙事,吝惜的镜头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沉,亲情的纽带细若游丝但确确实实存在着,女儿为爸爸夹上枕头爸爸回了句"谢谢啊"的时候,俩人都哭了,这一刻真是对父女间感情最好的诠释。
整部电影很真实,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好像在用侯孝贤的手法讲李安的故事。
查了下导演德格娜,惊奇的发现女儿就是导演本人出演的。
她出身于电影世家,父母都是内蒙电影制片场导演,这部自传形式的处女作电影斩获了2015 FIRST青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十分看好这位有着浓郁个人风格的80后新晋内蒙古女导演。
就算电影院总会被低俗贺岁档和无脑青春片霸屏,也请不要对国产电影失望,你看,毕竟还有人在认认真真的讲着有营养的故事,拍着有良心的电影。
聚散有时,这算不算是在与绝症病人告别时对自己最好的安慰。
在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告别》里,她将平淡的生活时光搬上大荧幕,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互相看不惯的两代人在生死面前终于和解了的故事。
一次一次的生离贯穿人的一生,以至于让长者们走向人生的终点,让我们警醒生离死别在人世间的地位不可小觑。
观影是个很个体的感受,就如阅读界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的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话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电影里能触及到自己的那些点也不一样。
写下一些很浅显的观点,也可以说是感受,让自己能够记住这部曾经打动过我的片子。
这算得上是一部有关于青春成长的片子,但是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女主角山山那些有关青春印记的影像,而是通过女儿从回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到后来的一个态度的转变。
片子从母亲到北京机场接女儿回家开始,整场戏下来,母亲从停车到帮女儿打开后备箱以至于后来开车,全程都在讲电话,没有跟刚刚从伦敦念完书回来的女儿讲一句话,也没有帮女儿提一下行李箱。
回到家叫了一声爸,父亲也没有什么反应,母亲叫山山帮父亲倒茶水,女儿也窝在沙发上装作没听见。
之后再餐桌上也是,女儿因为学校放一个月假被父亲质疑是逃课回家和父母二人因为饮食上的一个分歧都表现出这是个不和谐的家庭,三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
两代人的隔阂在这部片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片中不止一次批评女儿的衣着不像是学生的打扮,女儿在医院陪父亲时,父亲还只是说她穿得花哨,在女儿开车带父亲去树林里将跑进屋子的小鸟放生时父女俩因为在车上抽烟赌气,父亲直接说她穿得跟鸡似的。
看了片子就会知道,父亲如此看不惯的穿着仅仅只是女儿穿着的一件酒红色羊羔绒短外套加上一条皮裤和一双厚底鞋而已,由此可见两代人的隔阂之深。
与父亲抗衡的一个手段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
还是在两人去放生的途中,父亲突然在车里抽起烟来,山山制止未果后也从兜里掏出一根烟给自己点上。
爸爸之前穿着病服吩咐山山去帮他买烟,山山直接从自己兜里掏出烟来递给父亲,父亲那时就知道女儿肯定吸烟,但是没有直接说破批评她,而是继续揪着她的穿着不放开始理论。
这一次父亲直接严厉的说女孩子抽烟难看死了,山山以父亲是癌症病人也不应该抽烟为由在抗议着父亲的批评。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父女两代人之间以对方不应该抽烟为由而责怪对方,这比起那些非主流少女以跳楼、割腕为条件来跟父亲做交易要来得真实得多、公平得多。
片子中的父亲是坚强、乐观、幽默的人,人活着其实就是两口气,一是呼吸之气保证你的身体得以正常的运转,二是心胸里的那口气。
父亲得知自己患病之后,没有每日躺在病床上等着化疗,也没有整日哀伤。
在弥留之际他回去看了自己原有的事业,又跟朋友约去澳门赌钱说是给女儿赢学费回来。
父亲带着女儿去新装修的房子看时,父亲像是交代后事一样将房门钥匙和在澳门赢的钱都交给女儿时,女儿倔强地说不要,让父亲自己留着治病,父亲说自己治病有钱又像是知道了自己剩的时间不多了的感觉,让人一阵酸楚。
从始至终,父亲在女儿面前都是一副强硬的感觉,他直面着自己的生死,也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但是片中女儿说父亲是软弱的,他从不好好配合治疗,抽烟喝酒,一副马一样天生爱自由的放荡不羁,父亲挂在新房里的那副画中的马就像是父亲一样,见画如见父。
从剧作结构上来说这部片子是完整的,从建置到对峙,最后一切都解决了。
一开始是一家三口见面总是没有好话,直到后来父亲病危,女儿睡在父亲旁边半夜向因疼痛失眠的父亲递了一个抱枕,一向要强的父亲嘴里无力的说了一句“谢谢啊”,父亲侧身睡着,女儿此刻再也绷不住了,哭了起来,两人在此和解。
妈妈和爸爸见面必吵,但是到父亲快要不行时,她最后一刻冲进病房,像是多年的恩怨都不曾有过。
母女俩则是在女儿婚礼上用一个吻和解了。
片子对母爱的表现,是奶奶陪着父亲生父亲死。
父亲生病后,总是爱回奶奶家住,从病初到弥留之际,姑姑和奶奶都一直照顾着他。
长姐如母,姑姑对父亲的爱是从迷信到每日的餐食。
出生时,母亲喂的是一滴一滴的乳汁,死之前,喂的是一勺一勺的汤药。
女儿在陪着生病的父亲这段时间中成长了自己,最后组建起了自己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的隔阂和与父母的抗衡都随着岁月的递增在化解,或许从前的父亲是软弱的,回忆中的父亲就已经变得乐观。
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父亲塞夫和母亲麦丽丝都是我国著名的蒙族导演。
这算是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作品,从前父亲在时从未跟父亲好好说过话,现在父亲不在了,又渐渐懂得了父母都是爱之深,责之切。
故拍此片献给父亲!
此片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竞赛获得最佳剧情片奖。
父亲在病痛中感受真切的死亡,看见病友痛苦地呻吟默默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女儿正深陷感情纠葛无法自拔。
女儿和父亲各自的经历,像两条平行线并行不悖,平时二人的共处鲜有实质性的交谈。
女儿都是通过奶奶和姑姑的描述,了解父亲的过去。
在奶奶眼里,父亲一直是个英勇的孩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姑姑说起父亲曾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摔死过一匹马,按照说法,由此会遭遇命运的坎坷,只有放生才能解救他。
影片中父女二人真正的交流很鲜见。
一次是女儿的男友来到医院找她,两个人终于分手,出于愤怒男孩儿扇了女孩儿的耳光。
女孩儿走进病房,坐在走廊里刚刚剃光了头的父亲叫住了她。
两个人一起出去吃了火锅,没有过多交谈,只是一起默默喝酒。
另一次的更具有实质性的交流是在女儿开车载父亲去树林中给鸟儿放生的路上。
父亲在车里抽烟,指责女儿一无是处,去了英国一无所获。
女儿也抽起烟来,指责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她才去了英国。
鸟儿从牢笼飞入森林,女儿心里并不相信放生的意义,怀疑小鸟是否可以在树林里活过这个冬天。
这是父女二人唯一的交谈,虽然是争吵。
但是正如导演所说,二人虽然处于不同的困境中,父亲直面死亡,女儿深陷情感纠葛,但他们都在迷茫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二人又是同道之人,或者说,殊途同归。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夜里已经无法安睡。
躺在父亲背后的女儿,为了能让他舒服些,把靠垫夹在他两腿中间,就像他平常习惯的那样。
倔强的父亲默默留下眼泪,背后的女儿看着痛苦的父亲,抑制自己的哭声。
两个人一前一后,无声地落泪。
8.5分。
全片影调一直处于一种暗色之中,人物许多时候都处在背光的一面,仅能看清个侧脸或者轮廓,无论是酒吧、旅馆还是医院,伴随着背景电视声中易中天谈论着2012世界末日的传闻。
借此导演所表达的显而易见,也即片名《告别》。
而这告别亦有着双层含义。
一是父亲对这个世界的告别,那是一种快乐的告别,正如影片前半段层出不穷的家庭交流中迸发出来的会心的笑点;二是女儿与父亲的告别,那是一种相对痛苦的告别,亦如影片后半段更多地展现的是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父亲如何在病痛中失去那往日骑马摔跤的威风。
对比是该片一大叙事手法,无论是奶奶(随父亲)与母亲(管父亲)对待父亲生病在态度上的对比,还是父亲与女儿吸烟的对比、女儿与父亲以及女儿与男友玩抛硬币游戏中的对比,亦或是父亲的死与孩子的新生的对比,无不一步步推动着女儿步入父亲的生活之中,并理解父亲,最后逐步影响自己叛逆的人生观,安定下来面对生活,抛弃英国的学习,待在父亲留下的房子里孕育着下一代。
不得不佩服自编自导自演的女导演德格娜。
(深圳举重若轻影展)
死亡的意义不在于死亡时刻来临时的震动,而是死亡时刻能给在世的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上个月,舞台剧剧作课。
老师命题:“死亡”,几乎所以同学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去描绘这一人类永远无法躲避的话题。
而今天,我看到了。
死亡,能够让一个平日里表面强势、无所畏惧的人,暴露出惧怕这最真实的一面。
正如片中所说,父亲在面对死亡时是惧怕的,在我眼里他就是个懦夫。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希望死亡降临在自己头上,父亲只能回到内蒙古,回到老影厂,回到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通过解决厂里事务,来证明自己生的价值,存在的价值。
可是这并没有实现,回来之后父亲老了一圈,病情加重,垂垂老矣。
在First展映现场,有观众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父亲洗澡的时候不关门。
父亲洗澡这一场景是我最喜欢的场景。
洗澡时,我们会卸下一身的铠甲,我们的大脑会驱使我们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唱歌甚至起舞。
一个人洗澡的时候是最干净最纯粹最放松的状态,父亲也不例外。
暖黄的昏暗灯光打在全身赤裸的父亲身上,平时强硬的父亲也无法逃过人类这共同的特性——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愿甘心死去。
例如去找个女人或者去澳门赌一把。
是的,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山山最终怀了谁的孩子,跟谁结婚了,我们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父亲的血脉再次延续,留到一个又一个身体里。
当新生的生命触摸到象征着父亲灵魂的奔马图,父亲在山山心中仿佛再次活过来了。
因为,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而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世界不会因此流失,因为死亡并不是一个罅隙。
FIRST青年电影展,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的导演跨进主流电影圈的跳板,这从“复苏现实主义电影、电影文化交流、为主流电影工业输入新鲜血液”这句影展宗旨就可以看出。
过去几年,《心迷宫》、《我心雀跃》、《黑处有什么》、《美姐》、《中邪》等影展获奖影片都已经(《中邪》预计今年上映)登陆院线,而今天介绍的《告别》则是第9届(2015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故事长片(同届最佳导演是《黑处有什么》的王一淳)。
大部分时间里,父女间几乎没有完整的交流
最后父女矛盾在树林中彻底爆发,此时构图的疏远感及压抑感也充分反映了人物间的关系多重表达企图下沉稳老练的影像把控《告别》一片中有着两代人间的牵绊,从剧中到剧外。
影片里注入了大量导演德格娜父母的影子,使得影片的半自传性非常强,剧中人说谈论的人与事,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也能外延到现实中来,电影在虚构与真实生活间反复的交替融合,形成了影片独特的观影体验,而影片对于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导演来说,整体影像风格和人物的把控上已经显得非常沉稳老练了。
影片虽然整体节奏缓,但从一开始便将各种矛盾速度堆积起来,剧中人物间几乎都充满对立,父母、父女、母女、母亲与姐姐以及女主与男友,还包括远在内蒙的电影制品厂里的周遭关于体制与改革的矛盾......如此密度的冲突,被父亲与癌症的抗争主线牵在一起,构成了影片较为丰富的内容表达。
这个在物质生活上并不缺乏,甚至取得成功的外迁蒙古家庭所面对的,是世人均无法逃离的生活魔咒。
封闭的空间内,人物的冲突在《告别》中,女主角(导演德格娜自演)所要面对的离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剧中父亲生命的逐渐终结,二是远在北京之外的内蒙古,那个已经逐渐淡出一家人生活的“电影梦”,三则是告别自己懵懂迷乱的青春岁月,回归生活。
要在一部影片里营造多层情感主题其实并非易事,况且父亲、自己、电影梦之间并非某种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在观影时发现影片的中间部分变得有些松散,几次女主情感戏的插入便显得有些突兀,最后父女间对立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也过于迅速,好在最后回归到了“父女”情感牵绊这一核心上来,让影片故事有了情感上的高潮。
剧中以语言上的差异将人物间的渐离感和交流障碍形式化,就如同剧中反复提到的关于草原的旅游化开发中水泥蒙古包的存在,已经象征着民族文化中许多宝贵财富的剥落,这其中自然也融入了现实的无奈与伤感,这些也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超现实,半夜里万马奔腾的画外音影片属于回忆体,并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记录父亲从患癌到最后去世的时光,期间时而穿插的女主画外音,担负着人物状态提醒、背景情感交待以及故事转承的作用。
和其他同类影片相似,《告别》中所呈现的影像风格依旧是突出纪实性,大量固定/长镜头“冷眼旁观”,并接入各类生活画外音,营造真实的环境和人物情绪。
色调上突出冬季北京的阴郁与萧肃,较为突出的冷色系画面增添了‘告别’这一主题的情感深度和氛围,影片在这些方面的打磨较为中规中矩,其独特性个应该体现在电影故事与真实故事的交融上。
一匹马的因果循环1995年问世的《悲情布鲁克》,是导演德格娜父母的作品,作为反映蒙古族抗日题材的经典影片,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过大奖,此次在《告别》中,将这部影片作为进一步深化影片主题的情感主旨的要素,这可以看做是女儿对父母的致敬,或许也是对蒙古题材影片的追思。
有意思的是,德格娜将昔日《悲情布鲁克》中的一个舆论点搬进了自己的影片里(本片中父亲以及父亲友人的饰演者均是当年《悲情布鲁克中的主要角色》),在那个还不重视“没有动物在本片拍摄中受到伤害”的年代,她父母在拍摄中为了营造真实感,将一匹活马推下悬崖,这在如今看来要被喷得体无完肤的行为在当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悲情布鲁克》,蒙古族抗日题材代表影片德格娜将这个“纠结点”带入自己的《告别》中,并给予这匹马以“戏份”,让它成为片中父亲心头的一个坎,按照剧中父亲姐姐的话,当年死掉的马化成一个“劫”,让父亲患癌渡劫,由此引出后续的“放生剧情”,而父女的矛盾也在那一幕中彻底的爆发,也成为了影片的情感转折点。
至此之后,父亲在病魔的压迫下最终褪去了威严与桀骜,黑夜里他侧卧床上流涕,被击垮掉的父亲和黑暗的角落里痛哭的女儿,彼此放下了防备,完成了父女间的和解,而女儿似乎也一夜成长,告别了陷入迷惘与空虚的青春岁月。
最终,女儿住进了父亲曾经装修好的房里开始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强势的母亲在父亲离去前表露出巨大的伤痛感,也完成了自己与他以及这个家庭的和解......
剧中父亲执意挂在客厅中挂上骏马图;以及他半夜被病痛扰醒后独坐在床头时,背景中超现实般的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声响;还有他回到内蒙古电影厂时对骑马的渴望;在破旧的影厅里看用胶卷放映的《悲情布鲁克》并留下眼泪,这其中也蕴含着父亲对过去的告别,对岁月荏苒的唏嘘与无奈。
这些被誉为马背上民族的后裔,在现实的洪流中逝去了太多骄傲,这些都是影片额外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成为本片独特的艺术表达。
父亲逝去后,家庭恢复了平静,告别即是新的开始。
有些东西得以继续向前,而有些东西则永远消失在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结尾那一段无声的《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画面:蒙古族汉子在马背上驰骋,纵情饮酒狂奔,这一幕的设置既是德格娜对父辈们的致敬,似乎也是对自己未来将开启族人新篇章的宣示。
本文首发于:Dreamers电影评论推荐延伸阅读:“草原三部曲” / “蒙古草原三部曲”——麦丽丝与塞夫联合导演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
悲情布鲁克 (1995)6.7199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塞夫 麦丽丝 / 涂们 董娉
可能这样的题材和影像表达,太过于文艺,注定不会成为太大众和主流的片子,抛开所有技术的事儿,导演表达的情绪我懂了,她节制,节制,节制,却一直在寻找一个喷薄的出口,却终究没有喷薄,整部影片在无声的万马奔腾中收场,这是一次导演寻找自我的过程,而父爱是一朵永远也不会枯萎的花;生老病死是每个生物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历程,而在这一次次的轮回与重复中,生命力更加坚强,万物得到进化,然后心灵是否可以像电影表达的那样,忽略到去世的那一段呢;导演没有展现任何父亲去世的过程,我想也恰恰因为我们总是难以接受和释怀,有一些事再也不愿回头去想,有些事却可以津津乐道一生,也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在过程中总会有互相伤害的时刻,再逝去后也不想留下任何伤痕的外表,然而就像导演说的,她每次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们陪伴自己挚爱的人,也许就是最大的幸福,因为这可能是最容易做到的,至少比起理解,比起百分百包容,比起相互坦诚,比起表达爱,都来的更容易和直接,也许也是最有效的。
蒙古族女导演独立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她的北影毕业作品。
非常沉静地直面讲述了了一个一位老人从生到死的故事,其中带有一部分她与她父亲的自传成分。
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一个多小时的片子里。
压抑、乖张、愤怒、懦弱、坚强和妥协,人物不同的情绪被不露痕迹地刻画。
生活的无奈与必须生存的无条件选择在逼迫着大多数人的人生,这种戏剧张力的展现是非常精彩的。
影片取景北京(也是导演从小生活的地方),马作为蒙古族的象征被大量引用——导演也借此片寻找了一下她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根源(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导演自己走在一群鱼缸中,旁白是关于一个未见过面的网友,他养鱼的兴趣引起了导演关于人生漂泊的情绪性抒发——这段在我看来是很美的)。
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巾城)
电影的最后,女儿也点起一支烟,父亲虽然叨叨不停,但在那一刻,有些东西延续了下去。
节奏感极佳,摄影不错,镜头设计很成熟,怀旧感拍出来了,家长里短的戏拍得很有味道。但从头到尾都是家长里短的话就有点太平了。
三星半。影片整体色调偏暗淡,飘散着着淡淡哀愁,曾有辉煌过去的父亲的倔强任性,胸怀大志的母亲偏执絮叨,性格叛逆的女儿冷漠、空虚,还有传统世俗的母女俩,一家几口人性格各异,夫妻观念相异、长期分居,亲子间更有深深的代沟,婆媳之间不信任,情侣之间若即若离。明明心有关爱却口不择言,短时间内矛盾频出,隔阂展现,愁绪翩翩。随父亲的离去而告别过去,展开新的生活。
女儿的线乱!
三星半,电影院和说谢谢这两幕太棒剧本结构有问题,女儿的感情生活和工人讨薪有点多余制片厂领导有几百万供孩子出国读书……厂子就没钱给工人巴音原来是天龙八部里的番僧
克制但不深邃
三星半,德格娜献给父亲塞夫的挽歌,比处女作《老哨卡》进步太多。前半部分有些拖,尤其女儿和男友的关系,直至中段起突出父女关系才渐入佳境。冷静克制,坠马成为父亲50岁之坎,笼中鸟比作病房中的父亲,只有自己才能看到死亡的距离。扮演父亲的涂们正是赛夫当年《悲情布鲁克》的男主角,表演不俗。
5.5/10。似乎在写实的追求与电影质感的制造上存有一种犹豫,镜语极其平稳,不过表演不克制,冲突依旧被制造。这是尴尬的状态,情境永远非真实,所谓的写实主义只是一种“写实”的炫技。但在最后一段,尴尬得到和解,并形成一种情感内核之外的真实影像,而在这其中导演以真诚制造了足够动人的表达。理应不够优秀,我已经忘记这片有什么了,一场戏我都记不清了。
冷静、克制,’有几个场景光打得真好。亲密关系就是这样,不离开,只伤害。哪怕最基本的价值观度不一样,但是已经是亲情了,还能离咋地。我爸就是这样。
当死亡渐进,女儿帮父亲弄靠垫,一前一后都在流泪,忍不住哭了。为什么会哭呢?想了想,是因为他们隐忍,面对生命的隐忍,面对爱的人的隐忍。
德格那父亲塞夫2005年去世,电影里德格那非要把故事拉到2012年“世界末日谣言”时期,不够坦诚。好在涂们和艾丽娅的表演都非常高水准,以及德格那和众多演员本色、朴素的表演,最重要的是,全片没有加任何配乐。因此我还是愿意推荐本片。
人终有一死,谁也无法抗拒,部分台词过于恶俗,花巨额资金留学也没什么必要。
2.5 写父亲有几个地方蛮有感情的,父亲演得也好,整体却显得很电视,女儿那条线更显弱,整体不自洽了。
因为类似 家庭的矛盾和隔阂看起来像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扒了衣服一样难受 也不忍 导演对情绪的掌控十分厉害 没有大起大落 克制、暗涌、自然 人生也好 文化也好 失去与传承都无法回避 又想起陈陈陈那句话 “孩子是父母对生的信念的延续”
完整,规整。对于《悲情布鲁克》的自由追忆影片内外都很浪漫。
3.5 涂们塑造父亲的角色很不错,女儿与父亲放鸟那段情绪释放有些过。故事的节奏控制得挺不错的
不解与谅解之间的距离是“谢谢啊”这三个字!导演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自我成长的困惑、家庭复杂的矛盾、生老病死的惶恐、理解包容的慰籍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的情绪把控到位,镜头运用的也很得当,影片也对地域性、社会性、民族文化进行了探讨。涂们展现了影帝的实力,将癌症的病人复杂内心和身体状态充分演绎。个人感觉导演角色中的感情线,对电影来说略显“鸡肋”,而且部分台词和旁白部分的处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5!
哭成傻逼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因为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的骑马人吧
真挚的情感永远存在
導演生了女兒之後回憶自己父親,可以感受那情感。太貼近真實生活,以至於完全投射了自己經歷而感動落淚;前半段有些蒼白,包括劇作和表演,後半段戲劇推進,人物更立體,劇情更豐厚,力量很大。我也拍過同類的劇,這部戲告訴我,人物要去到盡,不要避免爭吵和生活本身的猙獰;但如果是我,我不會用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