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国破家亡
政治和情感都是没有道理的
伤痕电影
太……素了。。。毫无艺术感,看得出想拍好,但是感觉愣愣的。在我心里比起蜂窝还是差了很多
丧队和婚队走到一条路上hhh
2018-7-5纪王巷前腾讯视频
战争隔绝不了人性!
我也想坐坦克上学(星星眼
3.5 战争片的角度可以从战士(男性)、女性、儿童等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阐述剧情。反对战争!
不太喜欢这种画面风格吧
以儿童为主要视角解释前南斯拉夫地区各民族的隔阂之深,明明天真烂漫可以一起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只剩下仇恨。还好被压在钟下的塞族男孩内纳德没事,压抑着的种族仇恨才得以释怀。
电影一再拓宽了我的地理边界,科索沃应该是我毕生都不大可能到访的地方,我却看了一个发生在科索沃的故事。种族仇恨其实更多是成年人的执念,对于孩子来说,友谊还是可能的,反而是城市里,仇恨可能从一开始就被媒体或宣传塑造了。
7.9,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前国米名宿斯坦科维奇球衣上镜。两篇作文中间的一段特殊友谊。
好久没见过这么真挚朴素的故事了,很容易打动人,但不否认剧本也有明显的加工过的起承转合。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相似的主题,比今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B]
动荡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争端一触即发,民族仇恨不可消除,这种情绪也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孩子纯真,民族仇恨…
孩子视角下的巴尔干民族问题,除了那个丧父的孩子,其他都是天真无邪如此纯真。唯有大人深化矛盾,并把矛盾传递到孩子。时时刻刻不在揪心,时时刻刻不为之心疼。
还以为那个小男孩会被烧死。。。
战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磨难。更是错误。
2018首艺联塞尔维亚影展开幕片。片名正解是“飞地”,翻成这样虽说比较扯但好在有些意思。写不完的科索沃战争创伤后遗症。小镇算是极为典型的环境。小细节比较有意思,剧作上婚礼加葬礼很有些库爷的意思。当然导演站塞族,导致片里阿族写得都比较简单粗暴。高潮戏那里故意甩了一块写成因果倒置,比较刻意也不算有趣。里面用了艾连妮·卡兰卓的好几首配乐(主要是[哭泣草原]),因为卡兰卓说新的写不出来旧的你们看上什么只管买了用……(2015年莫斯科主竞赛-观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