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刚拿到一把吉他现在还不能顺畅的连续弹出2个完美的音每次遇到嘈杂的环境都会偷偷的吼几声死嗓却苦于高音飚不上去练不成黑嗓但这并不妨碍我狂热的喜爱着摇滚和金属听闻中国好声音是中国选秀节目中歌唱水平最高的我“不敢”问金属,只是略有期望的问“有没有唱摇滚的选手?
”他们是如此的小众我是中国人,出生成长至今还在中国,接触到的现状即是近代的摇滚乐和金属乐几乎是在一片批判和抨击声中艰难的存活而反对的声音听到的最多的无非是 过时了 太脏了我不知道那些先后追捧小野丽莎才知道巴萨诺瓦疯狂迷恋S.E.N.S;姬神,却只知道日本NEW AGE如今只知道阿黛尔甚至不知道怀恩豪斯更绕不清BLUES,R&B,SOUL的人们他们是否知道那些东西更古老至于说到脏,因为工作关系,我总能碰到一些专业或真正做音乐的人和他们谈起比如活结这如此极度“肮脏”的乐队只是互相微笑点头说,活结很NB。
而那些什么神起什么XX之流的"X丝"聚集到一起不是八私生活就是攻击他们同类相比之下,我真不觉得这支“臭名昭著”的乐队有多脏至此,我小人物的心理暴露无遗所以在2012年有这样一部电影里面能听到很多我喜爱的音乐里面嘲笑了流行乐坛恶俗的复制风对我来说,这就够了PS.本片的片名标签很明显,你若不喜欢摇滚,何必浪费时间呢
看了电影之后,真心觉得除了翻唱了几首摇滚歌曲之外就是个musical而已。
不过这是个音乐剧改编的电影,所以不管怎么说,要求不要太高,标题党什么的呵呵就好。
泽塔琼斯和汤姆克鲁斯比男女主抢眼多了,演技当然没的说。
主角完全没有可比性。
只是...阿汤哥你模仿Axl Rose要不要这么明显?
而且阿汤哥你涂了黑色的指甲油显得你的手短粗胖...但你确实没怎么穿上衣。
吸引我的不是男女主角的love story,倒是阿汤哥演的Jaxx。
他够颓废,够浪荡,够玩世不恭,够混蛋,够狂妄,老练又聊赖的在女人的奶子上签名,倒真是有点Axl Rose坏小子的味道了。
女人对他又爱又恨,但还是醉倒在他的荷尔蒙之下。
曾经的骨肉皮,现在的市长夫人,在他的注视下也昏了头,伸出舌想舔吻他的唇。
而生嫩的女记者,被干净利落的推倒了,如愿吻了他的唇舐了他的耳,还华丽丽的被录进了专辑。
哦屎,别忘了GnR的《Rocket Queen》。
我最喜欢的是Jaxx和女记者在片尾的床戏。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舌头伸进了她的嘴,两人疯狂的接吻,然后在厕所狂乱的做爱。
她推打他,他撞坏了墙上的镜子,然后他一把抱起她,在旋转中扯掉了她的衣服,撞开了厕所的们,撞坏了供应避孕套的盒子。
两人倒在地上,避孕套洒了一身。
吮吸,翻滚,纠缠。
无论这是爱是恨还是性,这样强烈的勃发的情感,这样浓烈的弥漫的荷尔蒙,这样疯狂的令人窒息的情欲,已经足够迷人,足够焚心炙魂。
最后说一句,Russell Brand怪大叔,你为什么粗线了,还和一个男人拥吻了?
不过你的确够疯够怪够脱线,操着一口英国腔雷倒众生,奇葩一只,真妙。
卧槽卧槽卧槽!!
非得用这三个词开头么!
尼玛其实这剧情忒特么幼稚好不!!
还配个Rock of Ages 这么大的标题很怂啊泥煤!
多用以小见大少扣大帽子中学作文老师不都这么教的吗亲!
可啊可特么的披上摇滚外衣还是燃爆了啊有木有!!
电影只能来俩星啊!!
就因为当初放出来的剧照还是海报什么的,阿汤哥尼玛裸体纹身长发躺那儿销魂啊妹的!!
一大票明星又是露肉又是狂嗨的,管你们TM的真摇还是伪摇啊这得加星啊好不!!
最最最重要的是,经典歌曲串烧不给星那还看毛线啊!!
《摇滚年代》的海报早早地挂上了洛杉矶的大街小巷,不仔细看,一直以为是什么演唱会的海报,直到看到了预告,才突然对它满心期待了起来。
期待不仅来自那让人难以抵制的Rock and Roll的魅力(虽然我只是打酱油党),更多的期待来自这挂着“时代”二字的标题。
它让我情不自禁地把这部电影跟对另一部近似于70年代英国摇滚史诗致敬片的热爱联系起来,那就是《天鹅绒金矿》。
摇滚本就诞生在美国,如今故事回归故乡,落幕在了八十年代的LA,天时地利,不禁让人兴奋起来。
只可惜,偏偏少了人和,看了之后,才发现这回导演帽子扣大了。
致敬的诚意算是照单全收了,音乐也挺悦耳,看的时候虽不至枯燥,可惜看后不到一个小时失望之感就呈直线上升。
虽未抱着此片如《天鹅绒金矿》一般惊世骇俗的期望,可惜人比人气死人,前有来者,看的时候相互比较,就成了情不自禁的事儿。
若我们从导演本是导音乐剧出身来看,倒是多少可以理解他的一些处理方式。
可惜,也许是走不出习惯的怪圈,而故事本身又不似音乐剧改编电影那样有创作基础,过于单薄的情节,撑不起这么大一顶“年代”的帽子。
所以,这里告诫我们,age,time这种大词还是不好乱叫的,名字不是你想起,想起就能起的。
敢在名字里用与时代有关词汇且成功的电影,无不具备一个重要的特质,从细节取胜。
一个时代,可以从讲述一个人或一小群人的故事入手,但他们背后的时代反应在电影中,就是可以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都可以看到的精致的细节,我愿意称之为“高分辨率”电影。
而《天鹅绒金矿》是这样一部符合“时代”标准的电影,《摇滚年代》却显然不是。
在《天》中我们看到了后嬉皮士时代的英国昙花一现的Glam Rock运动中大到明星,小到路人,从街头巷尾到媒体,从过去到未来,从现实到虚构,多角度的叙事镜头里弥漫出对一个时代气息的多角度映射,那个七十年代的英国,在影片每一个人的每一表情里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
所以,《天》是一部电影,而《摇》只能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美式音乐剧,而对于音乐剧,音乐穿插的自然,情节巧妙,细节突出自然是锦上添花,但若真无法做到,也没办法过分怪罪,因为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音乐剧里面,还要有大把的时间放在唱歌上,而压缩了讲故事的时间。
所以,当音乐剧电影看,我也就不对题目耿耿于怀了,说《摇》失了人和,还是主演失了水准。
比较之心又蠢蠢欲动了。
非要拿《摇滚时代》跟云集了乔纳森•梅耶斯,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克里斯蒂安•贝尔三大巨星完美演绎的《天鹅绒金矿》来比,有点过分,但就主演来说,《摇》还是拉来了阿汤哥(以下将改称汤叔)和凯瑟琳阿姨来压阵,生怕两个小将乖乖地谈恋爱唱歌跳舞,两个好基友耍宝卖囧不够有票房号召力。
毕竟是演绎过《芝加哥》的,再度涉足音乐剧,凯瑟琳应该算是十拿九稳吧。
可惜,阿姨的演技依旧越来越浮夸啊,吐槽无力。
看看同样是演绎摇滚巨星的汤叔,角色设定明显打酱油嫌疑浓厚,不知道编剧怎么搞的。
有这么一群角色,比如《天鹅绒金矿》里的Curt Wild,《American Idiot》里的St. Jimmy,不是男一,却绝对应该占据有胜过男一气场的实力,当男一还是小屁孩儿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传说了,巨星就应该有巨星的气势,汤叔明显有点土气未消,不说如乔纳斯一般妖娆多变,人和角色融为一体,也应该向伊万学习一下,怎么演绎一个巅峰和落寞时期的美国摇滚superstar,而非一个只会喝酒缺爱玩猴子像黑帮二少更多过Rocker的角色,所以本片阿汤叔应该多谢谢灯光、摄影和剪辑让舞台效果差强人意,应该痛扁造型师,行头也明显不够嘛,专辑海报走来走去都是一样,同样是巨星,跟乔纳森的Brian Slade一比,真是寒颤了不少。
此外,此人物内心世界丰富,要是真想证明汤叔演技够硬,请将墨镜摘下!
看看伊万的Curt Wild,表演的层次不在夸张的动作里,若非那双眼睛,怎么能一举拿下《天》里比女人更妖孽的小乔呢。
这里我并非贬低美国本土演员的演技,极大可能是编剧选角的失准。
抛开伊万和贝尔两个演技派,那时只有19岁的小乔,虽然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天生的演员,但与角色的契合度明显已经不仅仅只是用演技来解释了。
说道配角,那个纸醉金迷,堕落与辉煌同在的年代,摇滚似乎与同性恋分不开,但这里的好基友明显是娱乐气氛的,与《天》里的主流地位不必强拉硬套来一较高下,大可笑笑,虽然游离到了主线之外,反而是此剧里面让人舒心的一笔小插曲。
看到最后,故事虽带了点对梦想失落与年青迷惘的叹息与挣扎,但仍是美式的浪漫主义,happy ending。
电影本身给两星,To the Rock and Roll加一星。
而洛杉矶似乎永远是American Dream的目的地,八十年代末的好莱坞街道上灯红酒绿,站在好莱坞山顶远望洛杉矶夜景,好像夜晚山顶的风都从银幕里吹了出来,坐在电影院里的若你也爱这座城市,可再加半颗星。
许多美式音乐剧里,虽然叫什么摇滚,摇滚什么的很多,除了沿用老歌的之外,多拐着拐着就跑到了Musical的味道去,据说American Idiot的电影版正在筹备,希望能有所突破,不禁又期待了起来。
-- 高期望渗入分割线 --实属个人期望值过高导致失望于是乎一吐牢骚的文章,无奈戳中了不少音乐剧粉丝的神经。
于是仔细斟酌,慎重更名。
这片子的成功在于high爆了观众的头脑,让人权当听演唱会而忘电影本身,这也算的可圈可点,也注定看了的人态度极端。
郭靖不懂音律,才免于被黄岛主的笛声所困。
自己本身对摇滚老歌没什么深的研究,观影的余温反而降的也快,于是被音乐本身讨好见效甚微,一些对电影期望转为失望的奇怪感觉却慢慢浮了出来,是以降分再降分。
希望过高,名字实在要负很大责任。
依旧觉得名头扣大了,如若原版音乐剧同样如此,同样的评价双手奉上。
文化差异能放大或缩小一部片的优缺点。
在一个充斥着爱、恨、性、汗水、荷尔蒙和血液的摇滚电影里面,义无反顾地小清新。
在精致而颓废的服化道包装下,汤姆•克鲁斯举手投足散发着浓郁的男性荷尔蒙。
在好莱坞不灭的聚光灯下,被打破的梦想和被摧毁的爱,永远比那些捧上台面的成功多出千万倍。
小男女的爱情纠葛和幻想。
肮脏现实中的爱与梦。
本想给两颗星,看在那些明星份上,勉强上一颗。
本身很喜欢80年代的感觉,影片感觉是到位了,联合了夸张和喜剧的效果,讲述了一段没有大意思的故事……看海报和预告时,各种期待,真看了片子有点点心寒,因为期待的太好了吧。
所以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除了Russell Brand 最有感觉外,剩下的都差那么点点意思。
尤其那主线的一对儿青春少男少女……我去……真是惨不忍睹,各种闲的……着实越说越愤慨的份儿……反正吧……看预告和海报吧。
片子就睡过去可以。
不过,如果当纯喜剧会好很多,可以打上4颗星!
还不错,挺热闹的,配角远比两位年轻主角要有名气的多,虽然对歌曲不太会欣赏,不过也挺喜欢这个热闹劲,而且还有很多要摇滚歌曲,2个多小时的电影不算很漫长。。。
抛开摇滚,这部电影什么都不是。
但我愿意看着电影里的他们抱着charvel喊着poison。
老树先生说人活着要做到“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粒飞鸿。
”为了吃好这碗米饭我们委曲求全,我们自我麻醉,我们向生活展颜可在这两个小时里,我的梦摆脱了这狗屁的现实,似飞鸿遨游四海。
躺平也要竖着中指。
里面的摇滚风格明显是90年代,没想到12年还拍这么怀旧的电影。
如果打分的话,故事只能是2星,里面的歌确实勾出了好多回忆,我给四星,阿汤的歌让我想起了Rolling Stone、The Doors、Aero Smith、Gun &Rose、Red Hot Chili Peppers,男主角的乐队让我想起了bon jovi。
后来摇滚慢慢步入了死亡金属、工业噪音等愈发让人无法听懂,完全是一种宣泄。
现在呢满大街R&B Hippop,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感觉,好让人怀念啊。
80-90年代,无论是英美还是中国都是一个摇滚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
1.基本全是pop rock集锦,歌还算好听,虽然经典的不多,最大的问题是既然叫摇滚年代,却只有pop rock,还要装人家行金属礼,摇滚迷一定不会买账。
2.明星确实不少,真正的摇滚届大腕却一个没有,你至少让滚石、BEN JOVI这些来客串一下嘛。
摇滚迷同样不会对此类的小P孩爱情片买账的。
3.阿汤哥就差没有脱裤子了,完全卖肉。
但是,摇滚迷仍旧不会对阿汤哥的乳头买账,不就一流行明星么,还真以为是AXL ROSE?
4.里面的色情、搞基元素都很SB,唯一稍微让摇滚迷觉得舒服一点的是最后对黑炮、后街这种新音乐趋势的鄙视,虽然很无力,但是不得不承认摇滚精神其实早就已经死了。
5.看完以后我又玩了一个小时的吉他英雄。。。。。
手好疼
真的很老套,但是对我有效。那段男女猪分别被逼良为娼,下海做了男孩团体和钢管舞娘的交叉剪辑甚至还算很厉害吧。还有那谁被水果姐姐踢了决定去搅基了嘛哈哈!另外无力吐槽豆瓣上“这片根本不摇滚”的观众。
名字很唬人,可惜剧情撑不起,即使有众多的80's摇滚乐搭救
差点以为是印度片。 阿汤哥还是帅。
拍的不错。但是,这TMD不是摇滚电影!这是甜腻腻的百老汇歌舞片儿。
从来不觉得音乐舞台剧被弄上电影是件明智之举。因为总显得很假。现在就连美国本土,也找不到真正的摇滚乐了。我不敢说rock's dead, 但至少是,rock's old。或者这部电影更像在说:rock of ageing...
6.8。
这怂片只有一首Paradise City还能听听...Tom Cruise唱歌70分
阿汤哥全片就是摸摸胸做做爱唱唱歌
哎~糟蹋了多少好歌
看在各个熟悉面孔份上,给两颗星
真人版的花栗鼠。如同每次花栗鼠歌唱时人们神经病抽风般的无比欢乐,片中人物塑料般的声线吼几首并不好听也并不摇滚的歌,就把观众high成那样,把看电影的人当白痴吗?
本以为High School Musical已经够屌丝了,结果这个更屌丝……动不动就宝莱坞般地开始唱,男女主都是米国那种一抓一把的街头声线毫无特色。两个小时煎熬结束之后强烈的呕吐感久久萦绕不去……
搞基那段笑死了!
Don't Stop Believing!!!
我去hold 别人的tits试试看
这套路,就象被收编的摇滚一样毫无深度!
阿汤哥神经错乱了
看来这片子恶评如潮啊,不过还是不妨碍我喜欢它。除了男女主角那口水歌唱腔让我难以接受外,没有什么不好。
看得真心high,后面又特别煽,管它cheesy不cheesy!就爱在电影院看这种片子!(不许鄙视我待我冷静一下再把星降下去)
美国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