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期不错,后面烂尾了,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个荷兰籍德军士兵角色上,刚开场在苏德战场比较英勇,负伤后认识贵人去后方做文职,其实这里就该表现他苟且偷生到最后比较真实了,因为那时候德国即将战败,这种不是特别坚定的骨干份子考虑后半生新的开始有非常真实的动机,法西斯团队里面谨小慎微也不至于敢那么大大咧咧地帮女主,开头就知道法西斯角色没有好下场的政治正确会干扰,没想到结尾搞的还真是为了救女主角死了。
其实写成救了女主角,女主角帮他投降也好,的确烂尾了。
还有战斗场面的确太潦草,攻击滩头前没有炮火准备,第二遇到阻力发现火力点了,呼叫的炮火支援也太少。
后期侧翼包抄部队交火太短暂了,很多对射镜头都没有,这种感觉核心防线没有突击炮配置,没有装甲部队太扯了!
与几部经典电影还是有很大差距,唯一亮点滑翔机迫降及室内近战的紧迫感那段不错。
玩会儿战地5,德英对抗地图,搂几局自我补充!
2022.03.20
溃败过程中的德军,完全没有了战斗意志,一触即溃,如惊弓之鸟,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的逃命。
像卢卡斯那样已经崩溃的士兵,径直走向敌军,直接走向死亡。
溃败的德军犹如丧家之犬,更像落水狗,是最穷凶极恶和疯狂的,剥去温文尔雅的伪装,禽兽不如。
17岁的荷兰青年德克招惹了撤退的德军,导致三名德军士兵死亡,引来杀身之祸。
本来抵抗组织同意帮他逃走,可是他父亲维瑟医生却让他去自首,医生天真的认为他救治过德军,尤其是医治过德军司令的腿伤,颇得司令的夸赞,因此求司令网开一面,口腹蜜剑的德军司令满口答应,却根本没当回事,在德国纳粹眼里,荷兰人就是一条狗,根本不配他们施恩。
可怜的德克被纳粹折磨的死去活来,实在受不了只好招供,抵抗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
而德克的父亲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德克的姐姐特恩一开始和父亲一样幼稚,竟然拿着弟弟拼死得来的情报去和抵抗组织做交易,弟弟的死让她觉醒,毅然决然的接过了给加拿大军队送情报的艰巨任务。
在过河时被德军发现,为掩护同伴逃走,被德军抓住。
荷兰籍德国士兵范·斯塔弗伦在东部战场被苏联红军打伤,肠子都流出来了,伤好后通过医院认识的好心人疏通关系在荷兰泽兰南部做文职。
目睹了司令像耍猴一样欺骗了维瑟一家人,正直的他给特恩通风报信被发现,发配到前线去当炮灰。
这让他更加心灰意冷,厌倦战争。
英国士兵威尔的滑翔机被击落在敌占区,千辛万苦逃出来,又被加拿大军队收编,参加第一轮攻击瓦尔赫伦岛,结果落入德军预置的防御阵地,死伤惨重。
好在威尔命大,再次躲过一劫。
第二轮进攻已经得到情报的加拿大军队派出部队利用潮汐乘船抄了德军后路,瓦尔赫伦岛的德军溃败,当英国的威尔和德军的范·斯塔弗伦这两个良心未泯的厌战士兵相遇时,他俩都选择了放下枪,给彼此一个活着的机会。
当威尔、范·斯塔弗伦和特恩在瓦尔赫伦岛意外交集时,斯塔弗伦为救特恩已被打死,特恩无奈的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获救的特恩返回家园。
一场战斗对国家和军队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每一个身临其境,死里逃生的士兵来说都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
战争电影拍摄成本一般比时装片高,需要更多的观众看的懂,所以大多数不会选择群像,更难用人物状态来推动情节。
因为这两种技术手段偏“文艺”,怕一些观影数量少的观众看不懂。
而且战争里从来都不缺反派和场面戏,更没必要玩高深的技术。
但《被遗忘的战役》却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而且很成功。
背景是二战末期盟军解放荷兰的一次战役,三组人物,盟军,当地人和纳粹。
完全没有交集,三组人各过各的生活,只是最后一场戏有了眼神交流。
电影里战争就是个压迫性极大的事件,每个人在压迫下做出各自的反应并展示状态。
这种结构这两年中国观众应该非常接受,《八佰》《金刚川》《长津湖》其实都是这样的结构,只是《金刚川》割裂的有点多,所以骂声也大。
换一种角度看,这两年中国观众也不是对电影审美突然提高,而是越来越情绪化你。
这种靠人物状态来推动情绪的电影这两年票房都不错。
比如《我的姐姐》《李焕英》《一点就到家》等。
观众不一定会分析结构,但肯定会进入情绪。
这也是一些好莱坞电影今年在国内卖的不如预期火爆的原因,人物和事件依旧很平衡,情绪看完就泄掉了。
这些年边缘国家在二战中表现的电影题材好像多了起来,尤其北欧风凛冽。
诺曼底登陆后,甚至是市场花园行动之后的,本片讲述 的背景是一次加拿大军在收复荷兰一个港口的战役,双方各有2-3000人的伤亡的小战役。
讲二战史大概率要被遗忘忽略。
然而对于经历中的个体,记忆和戕害都是如此鲜活深刻。
就好像西线无战事,或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都是从大战役背景下的一个小角落,挖掘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故事宝藏,就好像大潮褪去,特写给了一枚熠熠发光的贝壳。
三个年轻人的三条线索,有短暂的交织,有交互的影响,但并不影响主线。
甚至有的交织还仅仅是浅尝即止,比如飞行员和女主最后的相逢和错过。
电影刻意用一种很冷静和渺茫的笔触来讲述这三个若即若离故事。
不回避营造矛盾冲突,但也不解决,对于人物的内心变化,也不特意交代铺垫,几乎就是硬叙述。
姐姐看见弟弟被行刑,就立马支持了反抗组织当起了坚定的游击队;飞行员官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飞行任务到底完成没有,然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当了逃兵,再没有交代这些人哪去了,然后曾经恶作剧不被看好的飞行员二代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就成长成为了百战老兵;唯一人物的成长逻辑比较清晰的就是荷兰籍的德国士兵,从纳粹洗脑到慢慢对战争有所清醒、反感,从自发地想帮助下女主,到后来不惜性命拯救女主,完成自己对自己战争原罪的救赎。
他死的时候,眼神依然忧郁清澈,仿佛有无尽的忏悔和领悟。
也因为这三条线彼此隔离,交互很少,显得情节很散。
人物关联不足,叙事上又刻意回避对矛盾冲突的具体处理,叙事显松散不经意,信马由缰。
当然影片的氛围感做得不错,大战结束前的冬日肃杀和绝望,希望实现前的幻灭和荒诞感,正反人物对于历史进程都有足够认知,但却只能坚定不移地或走向崩溃,或走向献祭。
故事的主线讲述了类似于一个蝴蝶效应的故事,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肩负重任的弟弟冲动地把石块丢向德军卡车,从而引发一系列人物命运的转变。
姐姐从一个战争的不介入者变成了坚定的反纳粹战士;爸爸从一个中立的信奉医者仁心的医生,信仰崩溃,不知所终;一干战友因为弟弟被出卖遭枪决;地图和计划差点就送不到盟军手上,以至于几千人的加拿大部队第一次进攻时,在堤坝上被德军碾压;荷兰裔的德国士兵,因此被从文职调到前线部队,之后牺牲自己拯救了女主;飞行员二代终于因为盟军得到了情报,改变了战术,战斗胜利,没当炮灰,活到了最后。
观影体验上,不是那种信息密集,节奏紧凑的爽片;也不是氛围弥漫、欲说还休的文艺片;也没那么多思想性、思辨性和烧脑的反刍感;战争场面那段还是很有代入感,肩扛摄影,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冷静克制地处理双方士兵的战斗现场状态,很高级。
影片结构上有很大的反主流的叙事野心,只是从体验上,还是散得有些太缺乏交代了。
白白挂掉的空军少校,其人物设定意义何在?
逃走的盟军战友跑哪去了?
杀死弟弟的德军将领结局呢?
医生老爸后来如何?
有没有人记得姐姐立功?
留白是很高级,但过多留白又太无根无由,水上漂也得踩几脚水面吧?
不过本片又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
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
大概想道歉,那天在长官询问时,他不该告诉长官姐姐质疑的实情;大概他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终于要解放了,还是好好活下去。。。
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
所以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
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
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
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要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
不要以为说那么几句废话,是为了塑造人物,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这故事得多败兴。
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而第三帝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整个影片在一个非常压抑的氛围内推进剧情,而群戏主角们则在一场一场令人揪心的冲突中交汇。
荷兰大男孩向德军卡车丢石头,结果导致卡车失控撞死三个德国士兵,德国占领军展开报复,男孩不得不自首,却因为熬不住拷打而供出了一切。
在斯海尔德河战役,盟军士兵冒着德军碉堡和重机枪冲锋并死伤惨重。
为了从盖世太保手下救出荷兰女孩,眼见过战友崩溃走向苏军被射杀、截肢的军官痛斥纳粹德国后自杀、娃娃兵被己方军官射杀,和英国士兵互相释放的(主线工具人)德国小兵重伤身亡。
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一场盟军抢夺荷兰港口的战争。
1威廉:英军的滑翔机飞行员,官二代。
在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中,飞机被击落沼泽地。
战友们逃离战场,而威廉向战场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军队。
2斯塔弗伦:荷兰人,加入德军训练营。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许多事情,断腿中尉向他讲述了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亲眼见到了党卫军对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来的惨死,看到了党卫军如何拷问和处决抵抗者,也看到了战场上军官拿枪威逼士兵冲锋,因被看到和特恩在一起,被从文职发配到战场。
3特恩:荷兰女孩,父亲是医生,救治德国人,弟弟向德军泄愤被追捕时,她和父亲去求情,终究弟弟被杀,残酷的现实使特恩清醒,和闺蜜一起向盟军送地图。
最终,战场上威廉和斯塔弗伦撞到一起,斯塔弗伦放下了枪,威廉也放下了枪。
德军撤退前,一个军官要枪毙被捕的特恩,斯塔弗伦杀了军官,自己也中枪。
搜捕的部队包抄过来,威廉看到了特恩向死去的斯塔弗伦告别的场面。
战争继续,盟军占领港口。
相比于东线战场残酷而漫长的战斗进程,德军占领荷兰过于顺利,在很多荷兰人还未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占领过程,所以直到美英加等国盟军诺曼底登陆反攻开始,荷兰人才开始体会到了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应有的样子。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对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进攻,5月15日荷兰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5月17日荷兰全境被德军占领。
自此后直到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前,荷兰在第三帝国的统治下,享受着二战中难得的“和平”岁月。
加上希德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对于北欧人种的荷兰人并不过分苛待,除了少数抵抗组织造成的轻微动荡,大部分荷兰人还是过着和战前差不多的生活。
甚至还有一些受到纳粹蛊惑的青年人去加入党卫军,去东线战场对苏作战。
但1944年诺曼底登陆打破了短暂的平衡,驻防荷兰的德军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和当地抵抗组织日益活跃精神骤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前与当地民众那种至少表面上的“和睦”状态被打破,对失败的恐惧让德军采取了最后的高压统治。
影片里女主的弟弟就是不满德军而加入抵抗组织,女主的父亲则是平日里受德军尊重的医生,女主也是伪政府部门供职公务人员。
但随着盟军的临近,女主弟弟一个冲动砸了德军车玻璃,导致三名德军士兵死亡。
女主弟弟的被捕被杀,也让平日里一贯小心翼翼的女主勇敢的帮助抵抗组织。
战争彻底的改变了女主一家人的命运。
意外坠机的5个英国士兵里,除了受伤的长官,其他4人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作战经验,应该没有参加过敦刻尔克撤退前的对德作战。
其中俩人因为害怕偷跑了,剩下了父亲是官员的男主和同伴来保护受伤长官,但在与两名巡逻德军遭遇后,同伴目睹了男主开枪杀死德军士兵也看到了自己长官被杀,在男主划船要去寻找大部队时候,他对战争已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厌恶,不再愿意和男主一起回到战场了。
这点很有真实感,第一次目睹战争的残酷,目睹熟悉的人和同样年轻的不熟悉的德国人的死去,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死亡的重新认知和排斥。
荷兰裔德军士兵最后救了女主,自己也伤重而亡,也算是完成了自我救赎。
但是影片安排男主英军士兵遇到女主荷兰女孩就显得有点刻意了,文艺色彩过重反而冲淡了真实感。
在大背景下的几个小人物,每个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随风摇摆,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枪毙就是几声枪响,连英勇就义的口号都没机会让你喊,冲锋时候遇到对面的MG42射速能快到直接让你怀疑人生。
脱离战争太久的观众时常温习一下这些战争中小人物的写实片,就不会总以为打仗就是冲锋号一吹,漫山遍野喜滋滋的冲到敌人面前,然后就等敌人举枪投降,大家从此相逢一笑泯恩仇坐在一起吃馒头话家常了。
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镜杯阁影评】最近连续看战争片,基本都是二战题材的,这部影片叙述了发生在3个青年男女身上的故事。
他们一个是在空降兵服役的英军将领的儿子,一位是被征召入德军的荷兰小伙,还有一位是荷兰瓦尔赫伦岛市政厅工作的女青年。
三个看似缺少联系的角色,随着剧情的进展,在最后时刻汇合啦。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瓦尔赫伦岛随荷兰全境被占领。
德军迅速将其纳入“大西洋壁垒”防御体系,修建碉堡、炮台和雷区,以抵御盟军可能的登陆。
该岛控制斯海尔德河口,是通往安特卫普港的咽喉,对德军后勤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后,盟军为打通安特卫普港(1944年9月解放),需清除斯海尔德河沿岸德军。
瓦尔赫伦岛成为关键目标。
1944年10月3日,盟军轰炸西卡佩尔堤坝,引发大规模洪水,75%的岛屿被淹,削弱德军机动能力,但导致平民伤亡和农田盐碱化。
解放瓦尔赫伦岛战役(1944年10-11月)被称为“贪婪行动,”由英国和加拿大部队主导,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英军第4突击队登陆弗利辛恩(Vlissingen),遭遇激烈抵抗。
第二阶段 加拿大第2步兵师和中海突击队从西侧进攻,利用水陆两栖车辆(如“水牛”)穿越被淹区域。
经过一周激战,德军于11月8日投降,约4万人被俘。
盟军伤亡约13,000人(含平民)。
洪水导致数百平民死亡,数千人流离失所,农业因盐碱化多年未恢复。
安特卫普港于1944年11月28日开放,极大缓解盟军后勤压力,加速西欧解放。
战后荷兰政府耗时数年修复堤坝和基础设施,岛屿直至1950年代才完全恢复。
杀还是不杀,取决人性成熟与否。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部展示整个市场花园行动的大场面战争片看完才知道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普通人的反战电影。
2025.3.28
中规中矩,毫无感觉
还行吧 个别场景有亮点外 其他都很一般
21.11.7好电影四颗星两个标准:导演把故事讲清楚了吗?观众看懂了吗?所以,这是好电影。但是达不到五颗星,除了把故事讲好,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四颗星。只是对于二战当中的欧洲战场不是很了解。
人类好像就是这样,只有失败了,或当失败即将来临,才会学着反思。而当其“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那都会被赞为“可谓壮哉”。
每一场战争都是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战役 每一个小战役都有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被遗忘的电影…啥呀这剪的稀碎,让人情绪都连贯不起来
实在没想到荷兰人自制电影的水平已经这么高了。
小弟自首五大叔不跑路,小弟交代五大叔,没人交代姐们和面包店;老大挨枪子儿跑回不换地方,德国人也不审明白就毙,这编剧挺厉害。
为德军打仗的荷兰男孩 英国飞行员 失去弟弟后为盟军传递情报的荷兰女孩 三个年轻人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在战火中两个士兵各自见证了身旁战友的受伤牺牲 这应该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心理阴影 但是依然有人性的光辉 两个在野草堆兵戎相见的士兵都向对方举起了枪 但又都放下了枪……
3.5吧,拍得很工整没有什么惊喜,然后不了解这段战役对战争片也没有特别的偏好就硬生生的看完。ps:求求甜汤多搞搞事业少上点网吧。
一般一般
沉闷拖沓
6
长评。
想起了《我们的父辈》,残酷战争中的三个普通人视角,比一味的大场面来的更有冲击力,生命和理性比任何主义都要强。
3.5星吧,演员,摄影都挺棒的。导演把人面对战争真实的一面拍了出来,不都是热血无脑突突突,有害怕,有紧张,有逃避,很抓人神经。但不得不吐槽下女主,一会儿智商在线,一会儿猪队友。
对于战争的理解,从个体叙事来说,没有那么宏大。无论敌我双方,都能感知到双方的痛,是一个正常人应持有的价值观。而对于政客来说,谎言说了一千遍,最后连自己都信了。那个送信成功的小姑娘,应该是被活活吓死的吧。
真的没看出是马尔福少爷,就觉得眼熟。。。视角很独特,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