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需求

여행자의 필요,旅人的需要(港),A Traveler's Needs,Yeohaengjaui Pilyo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李慧英,权海骁,赵允熙,河成国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法语,韩语,英语年份:2024

《旅行者的需求》剧照

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7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8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9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0

《旅行者的需求》剧情介绍

旅行者的需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法国的旅行者伊丽丝在韩国担任法语家庭教师赚取生活费。语言的隔阂让她和学生之问的交流充满错位感,东亚文化中不善于思考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痼疾"又与渴望交流与开放的心态交织在一起,触发了只有异国旅行者才能感受到的特殊孤独与惆怅。被誉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导演洪常秀继《在异 国》《克莱尔的相机》之后与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再度合作,用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呈现细致入微的人际关系精妙互动,斩获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假哥窑瓶变形者珍妮·斯蕾特:怯场兜风勾引罗宾雪影追踪新四大名捕萨登的离去天泪传奇之凤凰无双非你不可夏威夷特勤组第二季遗弃黑神驹英国国家剧院50周年庆典招摇之涅槃传说空罐少女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二十三季红线俱乐部之冤家路窄去年冬天与你分手讨厌的女人超能力是种病急诊室的故事第十季印度合伙人巴洛波拉吉尔莫女孩第七季虹猫蓝兔火凤凰邪魔金字塔游戏人鱼王子:TheBeginning谁偷了我的DNA

《旅行者的需求》长篇影评

 1 ) 含蓄東亞文化/東西文化差異

#東亞文化東亞文化的含蓄性,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東亞文化,特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通常以其含蓄,和間接的溝通方式而聞名。

這種文化特徵,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來,包括語言、藝術、社交禮儀和日常生活。

語言:東亞語言中,常常使用間接的表達方式。

例如,在中文中,說話者可能會使用委婉語,來表達批評或拒絕,以避免直接的衝突和尷尬。

藝術:東亞藝術作品中,經常體現出含蓄之美。

例如,日本的俳句,和中國的山水畫,往往通過簡潔的表達,來傳達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社交禮儀:在東亞文化中,禮儀和面子(即社會地位和尊嚴)非常重要。

人們通常,會避免直接的對抗,並通過含蓄的方式,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日常生活:含蓄性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家庭和職場中,人們往往會通過,暗示和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這種含蓄的文化特徵,不僅反映了東亞社會,價值觀和人際關係,也影響了東亞地區的文化產出,如文學、電影和音樂。

#東西文化差異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許多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

&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個人自由和獨立性, 被高度重視。

人們通常追求, 個人目標和自我實現。

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個人往往被視為家庭,或社會的一部分。

集體利益和和諧,被優先考慮。

&家庭結構:西方文化:家庭結構較為鬆散,子女成年後,通常會獨立生活。

婚姻和家庭決策,更多地由個人自主決定。

東方文化:家庭結構較為緊密,子女成年後,仍然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繫,並且在婚姻和重大決策上,尊重長輩的意見。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教育強調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挑戰權威。

東方文化:教育強調紀律和尊重權威,學生通常被期望,遵循老師的指導,和傳統的學習方法。

&社會行為:西方文化:人們通常更直接和開放,表達情感和意見時較為坦率。

東方文化:人們通常更含蓄和間接,避免直接衝突和尷尬,注重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宗教和精神信仰:西方文化: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

東方文化:主要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和印度教,強調內在的和諧與平衡。

這些文化差異,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也在文學、電影、藝術等文化產出中有所體現。

#《旅行者的需求》《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由洪尚秀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来自法国的旅行者,伊丽丝在韩国,担任法语家庭教师的故事。

伊丽丝在韩国,教授法语以赚取生活费,但由于语言的隔阂,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满了错位感。

电影探讨了东亚文化中,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痼疾”,与渴望交流和开放的心态之间的矛盾。

这种文化冲突和孤独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表现了异国旅行者,在陌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特殊孤独与惆怅。

 2 ) 适合被困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电影节奏确实无聊,像是在看纪录片,但是深挖一下内涵还是可以挖出来的。

一个来自法国的神秘女子,一个韩国中坚家庭、两个韩国中产家庭。

全程的对话基本都是英语,仅仅穿插了几句法语教学。

没有神秘女子的任何背景交代,开篇就是她和韩国女子的对话,非常局促、尴尬和肤浅。

神秘女子与两个中产家庭的对话在文本上是重复的,神秘女子似乎一定要从对方身上挖掘出一些更深刻的意义,但是对方却意味不明,与此同时,之所以产生这种对话,原因是神秘女子不想教游客式的对话而想教诗歌,这给我的感觉是西方所追求的形而上学与东亚普遍追求的功绩之间产生了一次碰撞。

第二次碰撞则是东亚人对同洲人的嫌弃对异洲人的热枕。

具体情节是神秘女子当法语家教老师,先被质疑后又被认可,顺利在一天就赚到半个月的房租,可见东亚人对欧美人的包容度有多高。

不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除了盲目崇拜之外,这是对稀缺资源的占有,需求大于供给,自然推高了价格。

此外,神秘女子与男学生和女路人的相遇则凸显出东亚社会对欧美人的普遍友好,似乎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是神秘且友好的,于是会主动交流、主动帮助。

然而,家庭的传统观念会跳出来否定这种冒失之举,具体表现就是影片中的男学生与母亲之间的对话(中坚家庭),母亲会担心一个陌生老女人对男学生的欺骗,苦口婆心且非常激动,我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很担心她会破口大骂,那样就会更加真实了哈哈,却不会发现这个女人给自己孩子带来的被鼓励、被肯定、被感谢的心灵慰藉(男学生写诗,明显是无用的行为,但是却被神秘女子鼓励永远都不要放弃,而母亲的到来全程只关心了儿子的开支和警告他远离神秘女子,却没有关心过他过得好不好)。

这就引出了我觉得的第三个碰撞,即西方人喜欢鼓励后辈,而东亚人喜欢警告后辈。

 3 ) 『You love me as a friend?』『A friend?』

进场看洪常秀《旅行者的需求》之前,在亚历山大广场抓住了一根飘在空中的羽毛。

它在空中飞,被我抓住了!

即使我来柏林电影节最期待的就是这部,看完之后依旧感觉喜出望外。

不知道是大荧幕本身就比较具有沉浸感,还是我对于洪老头的电影有着巨大的滤镜,又或者是十分熟悉影片中那些毫无意义又不断重复的洪氏剧情。

总之在一群白人中间看一个白人被东亚人包围,实在是充满趣味。

那些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只能空洞地表达感情的对话,因为别扭和不自然反而具有很强的戏剧张力和喜感。

而直率的法国女人在韩国的社群当中显得如此sincere,她从来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

洪老头非常擅长的一点也在于此:用简单的对话去戳穿我们东亚人用礼貌的面具去掩盖真实情绪的不真诚感。

即使是I felt happy but annoyed because I am not good enough这样一句超级简单的句子,在洪常秀的故事结构中都有了讽刺意味。

洪常秀的电影有种恰到好处的气质。

没有微博文字博主过溢的表达,也没有一些年轻文青的自我陶醉,而是时常把眼光投向「等待」和「空白」的中间地带。

虽然讲来讲去也就是一些错过和爱过的故事,镜头画面拉来拉去也像是美食纪录片(突然放大,给到物体特写的那种)。

但是也正是在那些等待和空白中,想念、悲痛、无奈、冲动的情绪像爬山虎一样蔓延在人物和环境的各个角落。

belike连空气都在泛情。

(尤以《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金敏喜蹲在海边说“那个人会像我想他一样想我吗?

”为代表)。

本片也并不例外地用空间表达情绪。

在人物莫名其妙的行走和下跪、朝拜和拥抱、诗句和音乐、停顿和尴尬当中,空间再大都有种逼仄拥挤的感觉。

而结尾处于佩尔对那个法国男子“you love me as a friend?” “A friend?”的两次提问又再次把影片先前的戏谑拉回了洪老头一直以来的主题:男男女女没有so called “正当身份”的相处和相遇,从来都是闯入者和被闯入者的关系。

这一部没有金敏喜的洪常秀依旧如此精彩,大荧幕放大的那些细节还有时不时就拉远拉近的镜头都如此和蔼可亲。

就像一片自由自在的羽毛,形神兼具地在人间飘洒。

感谢洪导让我第一次柏林之旅圆满落幕!

 4 ) i

这是一部7分电影,我依旧无比无比怀念金敏喜在时的洪尚秀,我被那种微妙、彷徨、坚韧、柔软深深打动,那些电影里的金敏喜呈现出一种内核稳定但却总在迷茫的模样,她摇摆不定,就连她的坚定也是她摇摆中的一个状态,我在那无数瞬间感受到了灵魂共鸣的强烈震颤。

在小说家的电影后,我再没从洪导的作品里看见演员金敏喜的名字,一直都在翘首以盼,这一部可以说是没有金敏喜参演后相对不那么无聊的一部,也是有着非典型洪导特征的一部。

典型洪导特征就是,谈话气氛尴尬微妙,人物间讲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永远在推销韩国的米酒。

但导演两段重叠的诙谐幽默让我想起早年间他的这时对那时错,也是很精妙的一个结构、这部电影用同样的方式,看似很无意义的重复话语结构,却让观众在无意识间自行比较,然后发笑,让东亚人跳脱出东亚人的视角框架,看到外部角度里东亚人对于语言学习的莫名其妙的痴狂。

后面男孩和于佩尔在之间的感情就很洪尚秀了。

来日可以好好分析。

这部片让我看了头皮一紧的原因是,开头的语言教学尬聊真的很像雅思口语考试现场。

 5 ) 一直喜歡的絮絮叨叨

2024年,洪尚秀作品《旅行者的需求》,74屆柏林銀熊。

哪兒哪兒服帖,哪兒哪兒喜歡。

個感全球也看不到第二個洪尚秀了,幾十年如一日“絮絮叨叨的模板設計”,把所有的藝術觀點和個人氣質壓縮到每一部近乎整齊標準的“90分種”內,人物於非常意識流而細碎脆薄的故事里不停不停不停地說話,抽煙,喝一口,不停抽煙的有馬基考里斯馬基,不停說話的有錫蘭《冬眠》、多蘭《媽咪》……只有洪尚秀的所有的電影中都在說話、抽煙和喝上一口(且64歲的他保持了持久不滅的創作激情,高產到懵逼),讓人還感到牛逼的是低廉的創作資本(哪裡有資本,除了邀請佩姨這樣的大紅人,可是佩姨是從《鋼琴教師》來的,也未必有錢磨推鬼的人),藝術的破口撕得很小很小,毫無炸裂的場景和激烈的莎士比亞式消耗,細碎、日常、唧唧歪歪到接地氣之天花板,然而,其骨子裡的力量、詩意和洞見都令人折服。

從幼年期深陷沈重泥濘原始家庭而不自拔於苦逼金基德,輾轉各種的賈木許小津費里尼阿莫多瓦……現在,我真正而誠摯地從前以後鐘情於洪尚秀了。

回到這一部,看導演怎麼展現東亞文化和法國(西歐)文化,怎麼展現兩種文化之間的摩擦、角力、對峙以及可以想象和衝破的互相滲透和“同化或傾軋”……為什麼東亞文化坐下來必須先探討“錢”、然後探討“好處”、探討“臉面”、探討“出名”、探討“你們怎麼看我,你們怎麼說我,你們可看得起看我”?

為什麼歐洲文化首先著眼“我”、首先關照心裡的另一個“我”,首先看到心靈的震顫和詩歌,爱以及死亡本身的魅力?

哇塞!

韓國比我們可不是富裕和文明一丟丟……哇塞!

我們共守一個東亞文化圈,我們爛米糊一鍋煮了。

64歲的洪尚秀恨不得一錘子夯死這醜逼透頂卻被各階層受眾信服而共同遵從的所謂“文明”了……然而,他卻保持了這個年齡的耐心和克制,在電影結尾的時候,借由二十幾歲青年與七十歲老婦的友愛與“愛”的溫情流淌達成了“東亞文化”的最終被擊垮……最後的結尾,太太太溫柔了。

你說,一個二十幾歲大男孩的韓國媽媽能理解自己的兒子喜歡(最徹底、最純粹、最原始的“愛”)並與一個七十歲的法國女人合租的心理構成嗎?

她只會傻逼兮兮可憐兮兮地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媽媽不在身邊,你就需要一個“媽媽”?

……有些高到天邊雲際的東西確實不是我等俗逼們可以想象,可以企及,可以做夢的。

這一部,看到最後,俺給跪🧎再八卦一個,前幾天魯豫北京看一個法國舞台劇,佩姨參演,魯豫說“輕盈的佩姨”,我也跟風一個,71歲佩姨真輕盈,想早年《鋼琴老師》虐戀青春期男學生,刀片飛來飛去……是能看哭二十出頭文科男的……其實,無論法國電影還是法國女人都不太產佩姨這種,她的方方臉蛋兒,寡欲寡相的,瘦薄瘦纖的……然而,法國還有個神經病比諾什……早期《新橋戀人》里也神經到現在,哈哈,有力神,俺也好喜歡😍

 6 ) 【译】语言的如何使用 Film Comment 2024/11

作者 Jawni Han洪尚秀第31部电影的韩文片名有种微妙的含糊性,英文译为A Traveler`s Needs。

作为短语,여행자의 필요虽然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单独使用필요的名词形式来表示“需求”则相当少见。

起初看到这个韩语名,我不确定它的意思是“旅行者的需求”还是“需要旅行者”。

这已经不是洪尚秀第一次玩不同语言的片名游戏了,他2005年的影片극장전英文片名是Tale of Cinema,中文则是《剧场前》,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但여행자의 필요和A Traveler`s Needs之间的差距远不止游戏性这么简单。

电影究竟是关于旅行者——伊莉丝(伊莎贝拉·于佩尔饰),一个首尔法语教师的需求,还是关于她满足了身边当地人的需求,这是电影留给我们去想的问题。

剧场前 (2005)7.42005 / 韩国 / 剧情 爱情 / 洪常秀 / 李己雨 金相庆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伊莉丝在给学生上神经质的语言课。

她不用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详细讲演奏乐器、对父亲的想念、还有看到有人向石头鞠躬时的感受;然后她在索引卡上记下他们回答的法语单词。

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个名叫伊颂(金承允饰)的年轻女孩,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对她很受用,但她的第二个学生元珠(李慧英饰)是一个更年长的已婚妇女,她则持怀疑态度。

元珠问伊莉丝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她解释说,学习一门新语言真正的目的不是认识更多单词,而是由心去理解。

这些课都是用英语上的,而伊莉丝、伊颂和元珠都是“门外汉”。

影片中常出现通用且笨拙的英语对白,而这已是翻译和误译的产物。

在学生语焉不详的回答中,伊莉丝记录下,并将她对于这些情感状态的感想翻译成母语法语,这也是另一种翻译行为。

洪尚秀的电影中,我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看法只能是近似的,印象式的,就像试图去理解彼此的话语一样。

每节课上,洪尚秀都会插入一个学生视点下略微失焦的镜头,似乎在表达,我们能够掌握的并非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

当然,翻译也是一种主观上近似的行为。

伊莉丝、元珠和元珠的丈夫(权海骁饰)参观了一座佛寺,他们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尹东柱诗文的前言。

尹东柱是朝鲜殖民地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母语写作。

丈夫用韩语大声读着这首诗,伊莉丝则在读她在网上找到的神学家权赫利严格直译的英文译版。

与此同时,英文字幕中的版本则是洪尚秀和字幕制作人达西·帕克特不那么生硬的翻译。

权赫利将前两行译为“直到死亡那一天,仰望天空/愿没有一丝惭愧”,忠于韩语中省略代词的普遍趋势。

而另一方面,洪尚秀和帕克特则译成“以便我仰望天空/无愧于我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引入第一人称独白,放大了原文的忏悔精神。

洪尚秀和帕克特的版本并没有否定权赫利的直译,但两种英文译本的结合让尹东柱的诗如雕琢一般,两种诠释均揭示了语句的不同面向。

两节法语课过后,伊莉丝回到了她和年轻诗人仁国(河成国饰)同住的公寓,他与她的关系既有浪漫柔情,还有师徒之情。

仁国妈妈(赵允熙饰)的突然造访打断了他和伊莉丝亲密的交谈,她只得赶紧离开了公寓。

妈妈开始盘问儿子和年长许多的伊莉丝之间的关系,此刻的对话是用韩语进行,两个角色用共有的母语交流,变得更加精准,出现了复杂的概念和更广泛的词汇,但却始终未能迎来共情的迷人时刻。

妈妈执意觉得仁国对伊莉丝几乎一无所知,还得出了一个具喜剧色彩的弗洛伊德式定论——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

他说他非常欣赏这位在“俗世中寻求启迪”且“真诚生活”的女性,他表达“寻求启迪”的韩语有着明显的佛教色彩,把伊莉丝说成了一个圣人。

听着儿子荒唐的回答,妈妈要他将“真诚地生活”与“充分地生活”区分开来。

在多次尝试用不同的语句表述自己的观点后,他最后只能露出困惑的表情。

仁国出来寻找伊莉丝,发现她睡在岩石上,失焦的特写镜头对准她的脸,这对于常用中景镜头的洪尚秀来说很罕见。

仁国似乎已决心止步于对伊莉丝的模糊印象。

没有打探她神秘的过往,他问她有没有喝马格力酒,是伊莉丝很喜欢的韩国米酒。

也许他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停顿且费力交流的启示性亲密,而这种交流模糊了需求与被需求之间的界线。

 7 ) 我被里面的父母深深伤害了

看到第二段的时候我想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洪常秀了,可能是这种语言的壁垒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在短暂言语中的展示和氛围的尴尬与观念的大碰撞让我感受到了荒谬的同时,又感受到隐隐约约的熟悉和认同。

而第三段脱离了某种对比之下,对我而言是真实的伤害的展示,或许是我也曾生活在这样窒息的亲子关系里,也许是我终于理解脱离这个环境并成功挣脱了定式的束缚学会了更自由的更内心化的表达,所以我才格外的喜欢这一切的冲突和对照吧。

客套的吹捧,对于规则和准确表达的执着,对于技术和能力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生活真实感受的忽视。

当然有语言表达的壁垒,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东亚环境里的贯彻的攀比和要求,而对于自由散漫的法国人来说,语言之外的观念差异似乎让他们的沟通更困难。

于佩尔的格格不入,和两遍都不甚完美的英文只是个开始,更多的来自于大家对于任何一种表达的需求从根本上的不同。

每个人都会乐器,但又不真正的享受演奏也不用它表达情感,沉迷于“好”的技术,像是展示的工具,证明我有某种“能力”并且对它的高度永远无法做到自我满足。

处处有诗却完全无诗意,诗人对爱情的解释被妈妈无情的反驳的拒绝,简直是东亚父母的真实写照,那些刻板印象和对于浪漫自由的鄙夷总是像刀一样在短短几声叹气和几句话里就戳到我。

爱是“约束”“拒绝”和“我不会害你”,而不是“支持”“尊重”“欣赏”,这实在是太东亚典型的伤害了。

于佩尔吃拌饭的画面,在绿色墙边漫游的画面,在岩石上和古建筑里睡着的画面,这些都是独属于法国人的松弛,也是旅行者的需求:吃饭,观赏,交流,居住。

环境是用来体验和享受,生活是用来突破和感受的,这才是诗人口中的真挚吧。

而可能对于大多数东亚教育下的我们,都会和那位妈妈一样,去提问“我难道不真挚吗?

”。

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时至今日依然“不好”的我,终于离开了这种思维定式,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家人时,才意识到浪漫和自由生长的沃土是需要更西方的爱与尊重的。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最后痛击我的理由,不再是关于爱情行业,也不是单纯的文化对冲和表达障碍,而是在最后我看到了延续的观念上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我曾真正经历过的心灵上的冲击和思考,也是我发自内心的伤痛的共鸣。

 8 ) 【寄情山水】是人们情感关系的最终归宿吗?

洪尚秀新作《旅行者的需求》引发的疑问 洪尚秀,还是洪尚秀,以一个创作者的敏感切中了后人类语境下的人的命脉。

正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评论家、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提出的新感受力这样一种关注手段。

由关注“深度”的时间感受力,转换到一种关注“表面”空间的感受力。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洪尚秀正是用这样一种从形式、表面、身体、语言为关注对象出发,所做的影像呈示和生命体验。

《旅行者的需求》是洪尚秀2024年新片。

在直率、简洁的情感传达维度上,这无疑是一部好电影。

它带给人的是世俗化情感退却后的平静、自在的生命体验。

没有高深的思想、也不涉及某种文化表达,更别说情节化的情感编织。

就只是呈现一个闯入者般的旅人,在异国他乡的体验,吃饭、踩水、兼职、参观。

导演通过三段式呈现、重复、重复式变奏的形式结构出了一种人类情感关系的新体验模式。

影片在形式上基本是同一模式的重复、变奏、转折。

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法国旅人与三组人的见面、英文交谈,告别。

第一段:与一个年轻女孩的见面,交谈、女孩给其弹钢琴,她起身出去抽烟,询问女孩感受,将感受用法语小诗来表达(教习法语的形式),外出看到女孩死去父亲的刻在大石头上的名字,女孩回忆式的自我拷问,蓝天白云中于佩尔的法语小诗声音,告别。

于佩尔这位法国旅人的踩水、吃饭。

第二段:与一对看似有亲密关系的中年男女见面、交谈、喝酒、二人弹起吉他,她又一次悄悄起身上天台抽烟,三人一同外出看到刻在石头上已故年轻诗人的诗,女人陷入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式自我拷问,同样在蓝天摇曳的大树画面中用法语小诗教学的声音,三人告别,多了男女二人莫名尴尬的交谈声音的延宕。

第三段:与一个年轻男子的见面、交谈、喝酒、弹电子琴,只不过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不同于前两段那种节制、礼貌的法语教习式交谈,而多了一层友谊式的依赖、鼓励、拥抱。

但这一次,于佩尔的离开不是一种逃离,而是躲避男子突然来访的母亲。

这个时候变奏从友谊这种潜在的形式跳跃到法语老师的关系而形成一种转折。

接下来的画面同样是刻在墙上死去的年轻诗人的诗,偶遇的年轻女子,法语翻译、她返回男子公寓,在门口闻到饭的香味又离开,在公园长椅上躺卧、山间岩石上休息、男子与母亲的争吵,母亲情感失控(类似前两段中女人们自我拷问时的突然抽泣)。

最终,男子来到岩石边,二人的谈话,离开。

二人的对话,明确拒绝了她母亲怀疑的世俗中的情人关系。

男子:一起回家吧。

法国女人:好的。

我们走。

你还会像朋友一样爱我吗?

男子:当然。

法国女人:作为一个朋友。

男子:是的。

法国女人:那我们走吧。

二人一起走向远处的大树垒出的门一样的缺口。

一个自然的所在。

这就是影片中一个旅人的归宿,同时也是情感缺失的21世纪病友们的归宿。

“回家”意味着融入自然,寄情山水。

但这或许更要求每一个人的敏锐感知力。

一种聆听、观察、感受的能力。

而观看《旅行者的需求》电影本身就要求调动所有的感知力,但对于被过剩、过度生产导致的情感退化、失能,敏锐性将近丧失的现代人来说,尤其艰难。

又或者,正因如此,人们情感关系的归宿问题才更凸显出其重要性来。

相反,也更反衬出洪尚秀这种回归简单、纯真式的表达背后的敏锐性来。

 9 ) 当你伸开手掌,便拥有了全世界

放下执念,用心感受在一个晚春午后,看完这部《旅行者的需求》,心若止水又泛起丝丝涟漪。

情节很简单,一位法国旅客在韩国漫步,遇到了一些人,读了几首诗,感悟了一些事……无论经历了什么最终都会像风过疏竹一般,漂泊的心在日落时分归于沉寂。

机缘巧合,几乎在每年北影节都会看一两部洪常秀的新片,而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用流行的话说就是“仪式感”。

这世上真正懂电影的创作者其实不多,洪常秀便是其一。

他的影像朴素无华,个人风格浓烈,叙事松散却意味深长,云淡风轻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区别于那些刻意追求感官刺激哗众取宠的作者,他的电影仿佛天然地为了大银幕而生,只有沉浸在亦真亦幻的光影场域里,外界的喧嚣躁动才会瞬间消失,一切才清澈如水顺理成章。

《旅行者的需求》的编导摄影剪辑配乐工作都由洪常秀一人完成(制片是金敏喜),整体一如既往的“很洪常秀”——极简的生活画面,从头至尾的人物对话,成人交往时狡黠的小心思,那些不易觉察的幽微情绪,藉由对白层层推进剧情,一幕幕日常场景在银幕上复现……无论大小角色,都不是没有存在感的“工具人”,三言两语都似有四两拨千斤之用,不经意间击中观者内心。

洪常秀尤擅文学,他的剧本都属上品,每次在电影上用的都是巧劲,却也是半点不含混的真功夫。

一个好导演必然是一个洞悉人心的好编剧,否则就不会寥寥数语勾勒出心旌摇曳人情世故。

洪常秀最感兴趣的是男女之间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周围环境不过是点缀陪衬,人物的社会关系被刻意抽离,没有错综复杂的剧情,只有日常对话串联起的一个个平凡场景,大家你来我往乐此不疲,如同儿时玩过的“过家家”游戏,貌似不严肃不正经却无比文艺……洪常秀这种调调一般人还真学不来,假如硬要模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画猫不成反类虎”。

只不过这一次,洪常秀没有躺在舒适区拍那些熟稔的家常故事,而是像《驾驶我的车》里的滨口龙介一般,突然对跨语言跨文化的人类日常沟通产生了兴趣——话说一个人生地疏的法国女人只身来到韩国土地上会遇到什么?

“土著”与外国人谈恋爱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个人只有在异国他乡才是最彻底的旅人,因为此时此地最孤独无助。

当他(她)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除了努力克服语言难关,还有更为紧要的事情——首先要生存(赚钱),然后要交流(交友),甚至还需要心灵上的抚慰(情感归宿)……虽然至今还没有人统计过在旅途中发生爱情的概率有多少,但起码在电影世界里,旅途中的艳遇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旅行者的需求》里,法语老师和青年作家在公园里的邂逅,虽然年龄差异巨大,但他们不惧世俗眼光恋爱同居了,这是本片最大的现实,也是一切戏剧冲突开展的源头。

在这部充斥着法语韩语英语的电影里,不光有人与人之间率真友好的交流,而且你可以清楚感受到洪常秀的老练与纯真,矛盾与简单,他对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态度。

他和所有了不起的“作者型导演”一样,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坚持忠于自己的表达,从一而终。

作为影片主角,于佩尔饰演的法语教师不断与周围人互动,她与每个遇到的人大方拥抱亲吻,犹如一道阳光照进了一片昏暗丛林,带着旅人专属的神秘微笑,而周围人也对她报之以同等的友善与热情。

他们彼此畅谈生活,心与心的距离在持续拉进,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美最简单的一面,也是洪常秀电影所积极拥抱的一面。

《旅行者的需求》这个片名很有趣,揭示了一个普世的真理——旅行者不光整天到处旅行,还需要赚钱付房租养活自己,此外,他(她)更需要在一个差异文化环境中被人尊重理解,以及无条件的爱。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几个画面——于佩尔脱掉鞋光脚站在路边小池塘里,这一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在恋情即将被男友母亲戳破之时,她来到楼顶抽烟,若有所思;在公园的石头上她独自睡着了,醒来她怡然自得喝着最爱的美酒,仿佛一切都已不在话下……一代传奇影后于佩尔松弛自然的表演助推了导演的即兴表达,洪常秀其实最想要的就是这种貌似“漫不经心”的效果。

但漫不经心却不等同于不讲究不敬重,因为这源于导演对生活的基本认知——没有太多波澜,最自然最日常最平淡,日复一日,每一天都堪称一幅电影画面,人人都是剧中人……洪常秀的电影是浓缩“诗化”的日常生活,但是日常生活却不像洪常秀电影里那么简单美好,所以电影里的生活场景亦真亦假,在这一点上,洪常秀与候麦可谓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所以你看《旅行者的需求》的时候会自然发现《春天的故事》的影子,这两部同样的真挚可爱妙趣横生。

《旅行者的需求》是于佩尔第三次搭档洪常秀了(前两部分别是《克莱尔的相机》《在异国》),好的导演与好的演员其实是彼此互相成就的,这些年经过不断磨合,他们之间的合作早已行云流水轻车熟路,电影的质量也因此有了保证,本片更是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评审团大奖。

《旅行者的需求》片中先后出现了著名诗人尹东柱的两首诗——《序诗》与《老路新步》,这看似“闲笔”的设定,其实也是洪常秀的“初心”,导演发自内心地尊崇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所以专门安排自己的角色在电影里凭吊朗诵诗人的诗歌,以示纪念。

记得法语教师在石碑前和韩国友人讨论尹东柱的诗,其中一人深深跪拜了这位诗人,这一幕设置很动人。

“每天都要写诗啊,永远不要放弃,抵制诱惑,不为回忆所动,你是很棒的年轻诗人……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写诗。

” 这是法语教师对小男友的告诫,也是她从尹东柱身上得到的感悟。

写诗才能永葆青春,写诗才是活过的证明,真正的诗人必定永远年轻,因为他们有着冰一样纯粹透亮火一样激情澎湃的伟大灵魂。

即使不是伟大的诗人,普通人也应当读诗写诗,因为只有诗歌,才能引领我们步入更高的境界。

除了旅行与诗歌,电影还探讨了爱情的无限可能性——话说一个年老的法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和年轻的韩国人相爱?

而且,为什么洪常秀喜欢在电影里刻画“老少恋”?

这当然与导演自身经历有关,他与金敏喜惊世骇俗的爱情世人皆知(在韩国却碍于传统观念始终得不到祝福),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电影里自辩清白,正如片中的青年作家对自己母亲所说的,“很少有年龄大的人还依然真诚……而她却是这样的人。

”,相信真正的爱可以突破世俗偏见,即使历经艰辛也终会抵达幸福的彼岸。

爱就爱了,不要迫于世俗压力就妥协,也不必改变自己,更无需解释什么。

当夕阳西下,你从沉睡的石头上醒来,此刻恋人恰好就在身边,你们轻轻相视一笑,然后一起回家,不问为什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洪常秀心中爱情最美的样子吗?

不禁想起一句话,当你伸开手掌,便拥有了全世界。

2024年4月22日 附:尹东柱《序诗》仰望天空 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 我感到心痛伤悲 我以心声歌唱星星 爱惜一切行将殒灭的生命 还要起程 走我自己的路 今夜,风又轻抚着繁星 1941年11月20日

 10 ) 《旅行者的需求》:于佩尔的松弛感

把《旅行者的需求》(2024)和《日本的西多妮》(2023)对照观看会是有趣的体验。

两部电影主演都是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日本的西多妮》讲述作家西多妮·佩西瓦尔在丈夫车祸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她借再版第一部小说的机会访问日本,陌生文化逐渐疗愈了创伤,还和友人沟口贤三摩擦出火花。

《日本的西多妮》表面上延续了《广岛之恋》(1959)《迷失东京》(2003)的题材和结构,西方人到异域文化寻求治愈和救赎,但既没有前者广阔的历史背景,也缺乏后者微妙的情愫流动。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日本已经不再是带着神秘面纱的国度,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也许已经很难激起内心涟漪。

本片入围了2023年第80届威尼斯电影节,但依然难掩内容的俗套、陈旧和敷衍。

片尾男女主角的床戏用了“照片PPT”,乍看有点新意,实际也是剧作腐朽的遮羞布。

《旅行者的需求》是洪常秀与于佩尔的第三次合作,斩获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

相比于《日本的西多妮》,这部片才是于佩尔的“正确用法”。

独自来韩国旅行的伊莉丝,一边做法语教师赚生活费,一边四处游荡,与不同的人喝酒抽烟聊天。

洪常秀标志性的“尴尬”出现在几乎所有对话中。

伊莉丝教的女孩弹了一首钢琴曲,之后伊莉丝问她弹钢琴让她感受到什么,女孩说是“快乐”,伊莉丝显然不满意这样空泛的回答,继续追问,女孩勉强加上了“旋律的美丽”,在伊莉丝关注的眼神里,女孩只剩下越来越的局促和沉默。

伊莉丝与权海骁、李慧英饰演的两位初识友人的聊天冗长而无关痛痒,大段谈话之后观众不会记得他们谈了什么。

直到李慧英弹吉他,伊莉丝再次重复了之前的问题。

伊莉丝问她弹吉他让她感受到什么,李慧英说是“快乐”,伊莉丝依然不满意这样空泛的回答,继续追问,李慧英勉强加上了“旋律的美丽”,之后便是局促和沉默。

很多评论说这些对话让人看到了韩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贫乏和无趣,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反思应该不是洪常秀的兴趣所在,伊莉丝渴望交流和交流失败正是对应了“旅行者的需求”。

伊莉丝作为“语言教师”,她希望对话不止停留在日常用语,要用语言发掘和表达内心的感受,但身处异国,她恰恰要面临语言和文化造成的隔膜。

她像一个持续的发问者,依靠提问去推动沟通的发生。

韩国人不是没有感受,女孩面对刻着去世父亲名字的纪念碑潸然泪下,权海骁向着刻有尹东柱诗文的石头跪拜,这些浓烈的动情时刻是伊莉丝想见到的,但这些时刻可遇不可求,日常中的韩国人依然不善于表达,很难将内心的汹涌通过语言呈现。

年轻的仁国在影片最后部分出现,从两人的亲密程度不难判断应该是情侣关系,“老少配”恋情大概有导演夫子自道的成分,但两人的对话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仁国最喜欢伊莉丝的“真诚”,伊莉丝欣赏仁国的创作,她不断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诗歌。

大概在伊莉丝眼里,“诗歌”是情绪浓烈的表达工具,最适合内敛、笨拙的韩国人。

仁国和母亲的争执可能是本片最直白最直接的体现人与人沟通的段落,仁国坚持自己的选择,母亲担心他被外国人欺骗,反复督促他查清女人的“过去”,两代人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评判区别之大清晰可见。

这些“关起门来”的交流伊莉丝恐怕永远也听不到。

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日本的西多妮》依然是猎奇的由上自下的鉴赏,《旅行者的需求》则是平等的有来有往的交流。

《日本的西多妮》充满了异域文化符号,核爆,大地震,京都,谷崎润一郎,日式死亡观,粗糙的罗列式的展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看不出这些符号叠加在一起如何能治愈主人公的忧郁。

《旅行者的需求》把法国人放在韩国只是故事的壳,本质上仍然是探讨导演关注的人与人的隔膜,人的孤独。

70岁的于佩尔依然可以在电影里徜徉爱情,《日本的西多妮》男女主一夜欢爱后在机场离别,陈词滥调,令人唏嘘;《旅行者的需求》仁国在山林中的岩石上发现睡倒的伊莉丝,两人携手离开,洪常秀少有的暖色调结尾重申了希望的存在。

如果说《日本的西多妮》是导演厄利斯·吉拉德的“私小说”,《旅行者的需求》就是洪常秀的散文,主题只在部分段落若隐若现,洪常秀与于佩尔的松弛感相得益彰,他们都是生活的旅行者。

《旅行者的需求》短评

#2024Berlinale# -依旧是我看不懂的洪尚秀,但这次的观影体验比在水中舒适多了。可能是人同一性和社会化、可能是异乡人的游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本质亦或者是语言的探索。但我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只能在他监控般的镜头和人物对话中找到笑点和一丝观影的轻松,大概就是这样吧📽️

5分钟前
  • 发条辰
  • 还行

HKIFF48 DAY2第三场@ PE|这部很妙,跨文化交际各种让人脚趾抠地的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佢拍这种日常观察+重复-变奏我反正还没看厌。全程精神完全不困👌难得

9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该吹使劲吹,不该吹不尬吹。

12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天 每次都是看一会就会走神然后就连不上了 不知道是电影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16分钟前
  • 刹那。
  • 较差

在东亚社会规范下被束缚的表达和被压抑的真实情感指向了语言的溃败、感受的无能、自我重复和自我欺骗。于佩尔作为一个在韩国教法语的旅行者,作为一个异文化的外来闯入者,她的视角像手术刀一样一下子在凝滞的东亚话语空间撕开一个口子,揭露出它的荒谬与空洞。人物在固定机位中被限制在狭小交际空间内,几组人物几乎总是占据整个画幅,直到一方终于忍受不住离开摄影机画面,交流中的压抑、窒息、局促扑面而来。最后主创交流环节也还原了电影里范式化的空洞语言,笑死我了

20分钟前
  • 力荐

看似无聊,很多隐喻。一个滞留韩国至少两个月的旅行者,串起三组家庭,东西文化差异很明显,本地人的热情和自我,与法语老师总不在一条线,无论弹钢琴还是吉他,演奏者都自我感觉良好,完全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只是演奏,内心毫无思考和想法。社长想尽情享受马格利的快乐,东亚的传统,已经喝很多了,要节制节制,最后被管束也没喝成。学了三年法语三分钟热度的女儿宁可去遛狗、在外面练习舞蹈,也不想在妈妈的要求下与法语老师用法语打招呼。还有最后出现的送泡菜的妈妈,得知儿子找了一个“妈”的歇斯底里,太东亚了。尹东柱的两首诗《序试》和《新路》,以及他的死被两次提起,旅行者的需求仿佛也成了导演的需求,努力学习语言,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呢?

25分钟前
  • hangain
  • 推荐

在洪的镜头里,作为异国符号的于佩尔,其出场作用并不高于一片面包、一句法语。法国人与韩国人之间贫瘠的英文交流,在洪式尴尬美学范畴已经无法让人提起太大兴致,韩国妈用一顿本帮菜“收复”韩国胃的手段,倒是好久不见的洪式惊奇。

30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75/100

34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还行

于佩尔明显水土不服。属于要啥没啥的三无产品。

39分钟前
  • 拒绝
  • 较差

救命我突然get到了英语尬聊的魅力!!!(并感到我也很需要尬聊)(并尖叫这些韩国人的英语好好啊)

43分钟前
  • TARDELLINO
  • 推荐

不属于我喜欢的洪尚秀电影,相比场景的变奏,这次是对话的重叠,貌似于佩尔遇见的几组人物共用一套台词。我对洪尚秀电影的最初印象是他乐于写男女关系中的尬,后来延伸到人与人,这次加入强烈的语言隔阂,人的语言思维行动,都各有各的格格不入。旅行者的需求,是一种诗意的内心深处的感受。

45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还行

从比较低位置的诙谐观察,到探索一套加入更多真诚情感情绪的试听语言写电影日记,再到后《江边旅馆》的举重若轻(wannabe at least),洪导探讨完自己的死亡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比较高位的深沉观察阶段,会有一点爹味冒出来哦

49分钟前
  • 还行

做好了饭挑半天实在不知道看什么,妥协打开了这一部,并在内心宽慰自己“没事的,最后一部,再给洪尚秀一次机会”。没想到还蛮喜欢,用过italki/cambly/多邻国的东亚人会更能get到。角度实在是巧妙。想说摄影实在糟糕,但以前也没好过也就算了。

50分钟前
  • 里尔克之心
  • 还行

于佩尔翻书,于佩尔撕胶带,于佩尔记东西,于佩尔吃韩式拌饭,于佩尔坐在石头上,于佩尔听故事,于佩尔出门跑空,于佩尔不认识两个英文单字,于佩尔朗读机翻的韩文诗歌,于佩尔喝马格力酒,于佩尔踩别人的脚,于佩尔抽烟,于佩尔睡着了,于佩尔干杯,于佩尔缓缓走下山坡。没了。散场之后拦住两位雨蓓的影迷聊了几句,TA们一致表示有被她近几年的片子“深深伤害到”。这一部在她今年的影片序列里甚至算好的了,因为《日安,朵朵/日本的西多妮》已经烂到了自己看过、但不愿记得自己已经看过的程度。但,能怎么办呢,还是一样要乖乖买票来影院看她hhh

55分钟前
  • 未来是橘色海鸥
  • 推荐

没有人知道洪在拍什么,甚至他自己。

56分钟前
  • 落单面条
  • 还行

洪氏尬聊最恰当的一部电影。不知从哪里来的法国女人在韩国受到优待,住房不要钱,当老师不需要经验。片中韩国人把她当贵宾,好吃好喝招待着,还有年轻小伙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两国人都只能通过非母语的英语交流,于是对话内容无聊透顶。简单说就是鸡同鸭讲,尴尬无比。这种毫无深度的对话让韩国演员从内而外的尴尬,而于阿姨则用精湛的演技演绎了“我一眼看穿你的尴尬,但我没办法只能勉强应付”的状态。特别是让于阿姨狂喝韩国发酵米酒的那几个桥段,还好不是屎酒,洪常秀不是太狠。

5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老粉载歌载舞,老粉敲锣打鼓,恭迎洪氏尴尬美学热烈回归再放光彩。虽然在音画质量上再次刷新下限,但大银幕看也有独特体验妙处:每当影厅里因为银幕上的尴尬响起稀稀落落或大或小的笑声时,就产生了一个戏外的尴尬空间…我不知道是大笑但从者寡的人尴尬,还是完全不知道别人为啥笑的人尴尬,又或者是偷笑到椅震但旁人仿佛故意定海神针的人更尴尬😏总之一场下来全场人估计一起抠脚趾抠出了一座西九文化中心🤪但缺点就是90分钟太长了…完全get不到的观众自不必说,乐在其中如我,也因为尴尬密度实在太高了一场看完感觉身心俱疲……(还好结尾没停在吹梯子那要是又玩这种时空游戏的话我真的要看吐了)

58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太尴尬太好笑……现在看洪片基本是喜剧效果拉满的,浑然天成的抽象功力已经升华至臻然,尤其是颠倒时空界限的神来之笔,但看到于佩尔的法语教学(实验)还是不禁想要试问各位观众生活家们看洪片时的感受究竟是什么?真实的心理活动,真的好奇~抛开最简单最表层的快乐本能,是不是有着一丢丢的骄傲和炫耀,以及内心掩盖极深的自我厌恶?我想这应该是银幕内外的人统一的感受,也是驱动角色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几乎近年来所有的洪片都是围绕诸如此类心理活动变化来进行的,不被苛责的自反、不被理解的执着、不被欣赏的挫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观影闭环,我想真正快乐的人是不会选择主动走进他的影片,因为他们可能都在忙着吃拌饭喝米酒逛大街,实在没有多余的经验分配给没有身份的人们,毕竟整部作品都在将人从此处推开,从而进入现实处。——HKIFF48

1小时前
  • 低级趣味
  • 还行

法式生活态度的诗意 在东亚的尴尬沟壑里 短暂停留

1小时前
  • 还行

越来越能理解洪自得的创作,在这部里看到一些可能性。

1小时前
  • Stile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