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时代都是处于女王的统治下,伊丽莎白与维多利亚。
这两个女人的命运各自不同,伊丽莎白登基之前蹲过伦敦塔,她也不是唯一的王座继承人,她的嗣位多少有些运气因素,维多利亚则不同,由于威尔士亲王夏洛特公主的早逝,她变成了她父辈唯一的孩子,唯一的继承人,从小就是作为未来的女王来培养的,她的登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和阻碍。
伊丽莎白统治时间长达45年,维多利亚则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1837-1901年。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她的情人莱斯特伯爵于1588年去世,在他之后她继续生活了十五年;维多利亚与她的表亲萨克森-哥堡-科达家的王子艾尔伯特联姻,艾尔伯特于1861年病逝后,她守寡了整整四十年,又继续独自统治了这个帝国整整四十年。
伊丽莎白没有孩子,都铎告终;维多利亚育有九个孩子,他们的后代遍及欧洲王室。
这个片子拍得其实没什么意思,就算把片名改成《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的罗曼史》都不够看。
最先看到Mark Strong,他演肯特公爵夫人的顾问兼情夫,对摄政很有兴趣,一看到他愤怒地谴责小维多利亚,我就穿越到了艾玛。
然后是TK的利奥波德王,没几个正面。
PB的墨尔本爵爷,哦分明你才是秀色可餐嘛,要不是历史注定了,我希望你和小女王师生。
可能看不顺眼艾尔伯特王子的演员吧,我对历史真人还是有好感的。
小威公爵也出场了,鼻梁特高耸的一老人,说话爱一本正经地冷嘲热讽,跟威灵顿半点都不像,那时他应该快七旬了吧,还有保守党的开创者皮尔,戏分太少了真遗憾。
戏分最多的当然是墨尔本。
其实这电影除了几个演员外没多大意思。
闲话两句,大婚前两天维多利亚给艾尔伯特王子的赠礼是一枚钻石镶嵌的Lesser George,属于嘉德骑士勋章的组成部分。
据说当时的一场会面里墨尔本爵爷曾对此设计表示赞美说“very handsome”,他自己对KG的评价是,“唯一尚未被滥用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拒绝领受KG。
且KG名单上皆为贵族。
Pitt拒绝是否因此缘故?
Pitt大哥John在1790年被授予KG,Wellesley家的Richard和Arthur兄弟分别在1810年和1813年获授,当时都有爵位。
以Arthur为例,他1813年时已多个爵位在身,包括杜罗男爵、威灵顿子爵、伯爵、侯爵,以及葡西的若干爵位(1815年他被授封滑铁卢亲王= =)因此Peerage是否KG的必要条件?
或是因此Pitt本人拒绝却让给大哥?
(great commoner的愿望他也是隐约有的吧)Melbourne是在1835年拒绝了嘉德,当时不在首相任。
据说18-19世纪里首相奉行的原则是never to bestow it upon themselves,Peel从不接受任何荣誉,Melbourne甚至无视他的女王朋友的恳求,拒绝佩戴最值得珍视的勋章,Grey仅在卸任后才接受了蓝绶带,Canning, Percival, Pitt都拒绝以权谋私。
The Young Victoria 电影结束时,演职员表升起。
我忽然注意到电影监制排在头两位、第一屏的是 Sarah Ferguson 和 Martin Scorsese。
Sarah Ferguson 是谁,一时没反应过来,Martin Scorsese 原来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这部电影的轻飘平淡似乎与他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不过再想一下,他对古装剧其实也有兴趣,Age of Innocence 就是一处精雕细作的古装浪漫爱情片。
不过 Sarah Ferguson 是谁?
过后看报纸才想起,这个 Sarah 就是约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查尔斯王子他弟弟 Andrew 的夫人。
再看下去,她的大女儿 Princess Beatrice,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代重孙女,原来还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配角,女王登基时的某个 lady-in-waiting。
不过她的镜头估计只是一扫而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电影中有她。
既然 Sarah Ferguson 做了监制,不难想像这部电影中绝不会有什么可争议的情节。
讲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后几年内的故事,剧中的维多利亚,是个坚强有主见、好学又有责任感的年轻女子;她与艾尔伯特王子之间也是相互爱慕加相互理解和支持。
史实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是如此描述,这部电影显然只是想加深这种印象,绝无颠覆或者给角色注入更多复杂的感情的企图。
能看得出来,本片的编剧 Julian Fellowes 对如此的一帆风顺缺乏信心,不得不人为地戏剧化,加入了“挺身救美”情节,制造高潮。
使这部电影不至于沦为豪华版的“历史重现”纪录片的,是剧中演员阵容的强大。
Emily Blunt 的维多利亚很出色,很好地表现了她表面上的坚强和好奇之下,时时浮现出来的孤独和惶惑感。
所以观众很好理解为什么艾尔伯特王子对她的心情和处境的理解,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两位男女主角的成功演绎,让我们不仅喜欢这两个角色,而且认同对他们关系的这种略带现代感的诠释。
在两位主角外,电影中还有一批好的配角助阵,包括演维多利亚母亲Duchess of Kent的 Miranda Richardson,演她情人 Sir John Conroy 的Mark Strong――电影中的唯一一个反角,还有演首相 Lord Melbourne 的 Paul Bettany,以及演老迈的国王 King William 的 Jim Broadbent 等等。
当然这部小格局的电影不至于沦为电视电影,还应得益于电影中的绚烂的场景、精致的内部装饰、考究的服饰――这些都最好在电影院中欣赏。
据 Sarah Ferguson 在《每日邮报》上的文章,她拍这部片子的灵感,是来自于一幅维多利亚的小女儿 Princess Beatrice的油画,她说画中的小公主,与她自己的女儿长得十分相像--她的女儿的名字 Beatrice 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早有把维多利亚年轻时代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她是在结识了电影监制 Graham King 后这个计划才开始成为可能,而这个 Graham King 曾与 Martin Scorsese 合作,监制过 Scorsese 的 The Departed 和 Gangs of New York,是他把 Scorsese 拉到计划中来。
虽然不少影评人批评这部电影过于轻飘飘,但其实如果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深度的话,那这部片子是一部既有豪华场景、却又不失朴素,既有健康的爱情、又带着一点人生哲理的轻松正面的电影。
http://taohuawu.net/2009/03/14/the-young-victoria/附记:以下这段视频,不是电影的预告片,而是由一个管理前皇家住宅的机构 Historic Royal Palaces 拍摄,简单介绍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如果对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的故事感兴趣的话,BBC 2001年播出的电视电影 Victoria & Albert 会是不错的选择,剧中的维多利亚是由 Victoria Hamilton 主演。
Young Victoria虽然是小格局电影,文艺院线,倒也拍的有模有样,不枉英国女王前儿媳和马丁·思科西塞做制片。
这种历史人物的电影,观众去影院并非为了情节——人家早就知道你姓甚名谁生卒年月丰功伟绩了,干吗还要看你讲故事?
拍历史人物,如果钱多的慌可以拍场面,拍宏伟,拍气派;如果钱不够,可以拍细节,拍历史背后看不见的一面,就是别像马楚成似的拍了一版穿越版小资文艺女青年的《花木兰》,知道的是木兰代父从军,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宫甄嬛传写了个南北姐妹篇呢。
年轻的Victoria由演过Devils in Prada里面那个泼辣女秘书的Emily Blunt主演,拿捏得有板有眼。
姑娘算不上美人,不过Victoria女王也算不上,所以一打扮还真有点19世纪丰润脸庞的神韵。
演Albert亲王的Rupert Friend名不见经传——反正我没看过他的电影,但那种深情丈夫寂寞外国人的神态还真是帅得不可方物,估计能迷倒一片小姑娘。
不过英国女王的丈夫,从来都是个苦情角色,除了伊丽莎白一世那种才华横溢不需嫁人的女王,剩下的亲王们都有点在政治和爱情之间无法平衡。
电影着重讲述维多利亚即位前后的故事,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位高权重的欧洲祖母的转变——就是个“在起初”的故事,小孩子如何长大成人,如何奠定英伦三岛乃至整个欧洲太平治世的一百年。
不过影片的重点还是放在爱情上,看看海报就知道,Albert在历史上地位到底多高不重要,在这部电影里简直是Victoria的引路人、护花使者、为了爱情放弃自由的完美琼瑶男主角,导致Victoria在寡居的后半生都每天给他准备衣服,屋子一直保留着他逝世时的模样,虽然他42岁就死于伤寒——不过在我看来,这是Victoria继承了汉诺威王朝的执拗个性,和对Albert的依赖太深所致,而非爱情使然。
电影有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Victoria在Coronation之后的第一场舞会上翩然而至,镜头倏一下把她和后面的群演拉远,仿佛神采飞扬的女神降临人间,又如结尾时刻意放慢的爱情镜头描写,基本上所有美好的地方都刻意拉慢,配上舒伯特的小夜曲,好一个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童话。
父亲早逝,母亲和男爵勾搭,为了权利和利益,企图控制维多利亚。
在这样一个压抑束缚的童年下成长,维多利亚呈现出反抗及向往自由。
她骄傲,她聪明。
她美丽,她好学。
当她遇到阿尔伯特,得到心灵上的契合,一切都变了。
阿尔伯特不仅有风度,还能读懂她的心。
但维多利亚起初的政治路线有误,使她得不到民心,并拒绝了阿尔伯特的的帮助。
两人通信,再次相见,种种思念,最后结婚。
但是,阿尔伯特在英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他始终只能扮演一个外来人,一个女王身边的丈夫。
有一次,维多利亚遇到刺杀,阿尔伯特挺身而出,倒在血泊中。
这个男人有着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深入且全面,极大的帮助了维多利亚。
他对维多利亚的爱,使他甘愿做一个背后的男人。
但好人英年早逝。
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剩下孤单的维多利亚和孩子们。
故事是个好故事:英国王室题材,外国包办婚姻,大团圆结局 。
每个强大的女人都需要一个全心全意、外柔内刚的男人来配。
亲王42岁就领盒饭了,之前和女王生了九个娃,这绝对是真爱,质量太高。
女王的母亲前半段看起来非常蠢,最后的母爱又来得突兀,她的男朋友前半段非常专制暴力,最后又怂得令人失望,私人秘书小康前半段看着就是个阴险的窃国小人,最后又表现得极其人畜无害……反正各种生硬,无数的交待不清。
一刷鬼迷心窍给了五星,如今只给得起三星,或可加半星给妆发服。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这对王室夫妻的感情被英国人认为是童话,梦幻组合,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模范夫妻,也是那个时代的道德的楷模。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多少都会疑惑这童话是否真实???
现实中他们真的和电影里面一样、???
到底是英国人过多的吹嘘,还是过度的幻想、??
童话顾名思义就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王子与公主的美好故事,现实中真的有童话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是极少!!!
很多人憧憬自己有王子和公主一般的爱情故事,觉得很浪漫,很幸福,是每个少女时期都幻想憧憬过的,维多利亚女王也不例外。
想要客观地了解她的感情,就得先了解她的为人,生平事迹,最好去看一下女王的传记,推荐《美丽与权欲——维多利亚女王传》这本书,英语好的人就去看下英文版的女王传记《victoria:a life》茨威格写的,写得很详细,中国版的女王传记只是大概地了解,英文版传记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
这样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如何对待感情的人。
百度一下女王和亲王的合照和他们油画,客观地去了解,而不是简单地看个电影,看个八卦新闻,看个影评就此下定论。
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的肯辛顿宫。
为了让孩子在英国出生,她的父母专程从巴伐利亚长途跋涉回国。
父亲爱德华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的公爵(Prince Edward,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 1767.11.2-1820.1.23)是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 1738.6.4-1820.1.29)的第四子,他对这个结实健康的头生女的降生欣喜若狂,而对母亲来说,这个女婴是个特别的孩子。
爱德华公爵的妻子是德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 1786.8.17-1861.3.16) ,她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两个孩子,但只有这个小女婴未来才有可能登上大英帝国的王位。
父母为她取名费尽了心机,最后定名亚历山德琳娜·维多利亚,一是表示对孩子的的俄国教父——亚历山大一世的尊敬,二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
维多利亚的童年远称不上无忧无虑。
她只有8个月大时,一向健壮的父亲突患肺炎去世。
在他死前不久,一个星相家曾对他说,王室中很快会有两个人死去。
爱德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一次打猎中他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撒手人寰,留给妻儿的只是沉重的债务。
从此家里开始节俭度日。
小维多利亚总是穿同一套衣服。
从小她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女人频繁变换服饰不仅是挥霍浪费,而且是一种不良的品行。
继位为女王后,她在服饰上也一直很俭朴,王冠上价值连城的珠宝仅仅是为了显示对王权的尊重。
11岁那年,维多利亚第一次知道了怎样的辉煌前途在等待着她。
她开始学习冗长繁琐的宫廷礼仪和许许多多的行为禁忌:不许和陌生人交谈,不能在外人面前流露情感,不得破坏规矩,不许按照自己的好恶选读书籍,不许吃定量外的甜品,等等。
在她成年之前一直被迫与母亲住同一个房间,她母亲把她看管得很严,不允许接触其他的异性或者女性朋友,所以她的童年和青春期比较孤单乏味的。
她一直想摆脱母亲的看管,想要自由,在成年之前她一直得忍,忍到自己成年继承王位的那一天。
1837年6月20日,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继承王位后的维多利亚终于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自由,摆脱母亲和她母亲的情人的束缚,在她继承王位后急需一个人来帮助自己,辅佐自己的女王政治生涯,首相墨尔本子爵就是那个一开始帮助她的人,当然是离不开政治利益,女王初期比较稚嫩,很多建议啊什么的比较听墨尔本子爵,觉得他为人太好了,热心指导自己,很多她不懂的,墨尔本子爵都会告诉她,建议她怎做。
一开始继承王位,也就是1837年就有人建议女王赶紧结婚,但维多利亚不想要包办婚姻,她既然已经做了女王,就想尽可能的自己选择喜欢的人做夫婿,当时她比较反感结婚,那时才登基不久啊她还想要自由几年呢。
不过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联姻,她的母亲和舅舅早就做好了安排。
女王17岁那年,母亲和舅舅就安排他们彼此见面,看他们是否能擦出火花,当时维多利亚被母亲管得很严,周围的人都在监视他们,这种见面实在太没趣了,对于彼此的印象不了了之,以后只是简单的书信来往。
1839年,21岁的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周游欧洲时抵达英国,1839年5月7日,亚历山大二世与维多利亚女王初次见面,当时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正值20岁的生日。
初次见面,身穿军装的亚历山大二世的英俊潇洒就深深的吸引住了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在6点40分左右,我见到了皇储,他在我的窗前行礼,我们在圣乔治大厅用餐,皇储挽着我进入大厅,我真的爱上了皇储,他是那么亲切友好的一位年轻人,我们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我以前从未如此快乐过,我于2点半上床睡着,但兴奋得直到5点才睡着。
” 看得出女王少女时期是比较花痴的,青春期接触的异性比较少,特别是接触的帅哥不多!!!
接触比较多的墨尔本勋爵却已50多岁。
之前见到的表弟阿尔伯特的时候他们都太稚嫩了,一般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成熟,而且当时彼此都没啥好印象只是比较陌生,而且他们那时相处时间不多啊!!
见个面,阿尔伯特住上几天就回德国了。
女王成年后肯定有少女心啊,憧憬童话中的公主与王子相遇并相爱的情景,而且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高大又英俊,而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会四门外语,典型的极品高富帅,他们当然相处得很愉快,换做你和这样的高富帅王子呆一块,你能不花痴么!
而且初中,高中你就没个懵懂的初恋异性??
女王跟所有的普通少女是一样的。
她对于亚历山大二世当然是喜欢的,做初恋情人最好不过了,只是这段感情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墨尔本勋爵十分明确的表示反对英国与疯狂扩张的俄国产生任何瓜葛,要求维多利亚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当时英国不亲俄国,比较亲德,所以没能让他们在一起。
女王只能放弃这段初恋感情毕竟她是女王不是普通的女人,在国家与政治利益面前,她只能选择对国家有益的。
这段感情就不了了之,后来亚历山大二世离开英国去了德国选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的幼女玛丽娅·亚历山德拉耶芙娜作为自己未来的妻子,1840年,玛丽亚应邀来到俄罗斯,次年亚历山大与玛丽亚成婚,婚后他们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35年后维多利亚女王才再次见到亚历山大二世,那时他们已经结为儿女亲家啦!!
就是女王的次子娶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
顺便说一下亚历山大二世的风流,他结婚后有众多情人和私生子女,特别是在和自己的妻子生了8个儿女后,他在外面和一个18岁的女生一起,他当时已经48岁啦还和她生了一子二女,在亚历山大二世的妻子去世40天后就和情人秘密结婚,当然造成亚历山大出轨的原因挺多,妻子身体虚弱不能出席活动,各种理由等等这么说来阿尔伯特不是女王的初恋,谁又能在那个时代和初恋情人开花结果呢?
真的特别难,特别是贵族阶层难上加难,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什么的太常见了,更何况是英国的女王,能够自由选择的比较少,她只能在国家与政治的利益前提下选择适合的结婚对象,王公贵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从来都是第一首选,只是政治婚姻很少有人能够幸福,大多都是能过且过,实在讨厌就各自找情人,吵架,互相不顺眼,忍耐着过日子太常见了。
政治婚姻能够幸福安稳地生活简在一起,直就像中彩票一样!!!
刚好我们互相互补,适合过日子,婚姻生活能够忠于彼此,真的跟中大奖一样!!!
而维多利亚女王就是这么幸运!!
中了这大奖的人!!!
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向阿尔伯特求婚了,在女王第二次和阿尔伯特见面相处后她才决定向亲王求婚的,不是说当时墨尔本勋爵因为政党斗争关系而使女王王位不稳定所以她才决定和亲王结婚的,是本来这个政治联姻一早就定好了,谈不上是临时想结婚,只是女王初期登基时很反感结婚,她想拖延时间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那时亲王和女王彼此都没什么好感见面接触太少了,都是以书信方式联络。
后来在阿尔伯特第二次拜访女王时,他们都成年了,都已经20岁了,阿尔伯特变化比较大,变得成熟稳重,帅气了很多!!!
穿着皇家正式着装,笔直,高大钧称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和高挺的鼻子,深邃的大眼睛,180多的身高,女王看了又花痴了!!
没错她花痴得当天晚上在日记写上了这次见到亲王的心情,夸他变了,五官很帅气啊等等,你看了也会花痴的特别说一下女王的身高外貌,女王长得比较一般,说不上很漂亮,而且个子比较矮,150多的身高,对于有个帅气才华并重的夫婿是一件多么激动的事情,
在几天愉快的相处中,女王比以前更了解阿尔伯特,觉得他真的是不仅外表帅气,而且还博学多才,阿尔伯特很自律,喜欢语言、文化、艺术、哲学、音乐,射击,狩猎,击剑,骑马,弹钢琴,法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数学、生物学等几乎是无所不能,曾在德国波恩大学接受过教育,所以那时亲王有个绰号,叫“会走动的百科全书” 是不是觉得他也是极品高富帅啊?
只是没亚历山大二世富而已,亚历山大二世是要继承沙皇的王位,而阿尔伯特只是德国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的小儿子,一个小国的王子。
所以当时维多利亚跟普通女生遇到的极品高富帅的心情是一样的!
少女心不停地跳动选择阿尔伯特作为自己的夫婿真的不吃亏啊很难找到这么个博学多才又帅气的王子了,而且这桩婚姻内阁和国会都不会反对,相反会支持。
所以要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也会跟女王一样选择和阿尔伯特结婚,抛开以爱情前提的政治婚姻,这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吗??
起初女王肯定是少女心,犯花痴,觉得跟这样的王子结婚,自己不会吃亏,反而会幸福的,所以决定和他结婚。
相比维多利亚的外貌一般,她虽然也是受过贵族教育,但没亲王那么博学多才啦,她幸运的是成为了英国的女王,否则她的婚姻也很难说能够幸福。
维多利亚结婚的时候开创了穿白色婚纱结婚的先例穿着白色婚纱结婚,多浪漫啊阿尔伯特也是个浪漫的人,他亲手给女王设计了胸前蓝色钻石别针,在婚礼的前一天送给女王,女王在结婚当天把钻石别针别在了婚纱胸前。
这对夫妻有情调啊
1840年女王穿的白色婚纱,胸前蓝色钻石别针结婚生活是比较平静甜蜜的,女王起初不让亲王插手国家大事,只允许他管理宫殿一些杂事,亲王也管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女王生了长公主,他们就更享受这种天伦之乐了,再后来因为女王的家庭教师照顾长公主不当,亲王很生气,觉得她照顾公主方法不得当,导致公主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跟女王吵了一架,然后抱着长公主走人,女王觉得拗不过夫婿,只好自己认错,把家庭教师给辞退了,然后亲王和女王和好如初,然后渐渐女王就同意亲王和她一起处理一些国家文件,女王年轻没经验,很多国家文件她都看不懂,亲王就帮她看然后解释给她听,给她提建议,渐渐地亲王就成了女王的私人助理,再后来亲王在帮助女王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显示他过人的才干和聪慧,女王就觉得我老公好厉害啊!!
帮她处理省了好多事,女王瞬间对丈夫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像个追星族一样崇拜她的丈夫,亲王也是很乐意帮她处理这些文件啊,反正自己没事干。
亲王和别的王子很与众不同,别的王子是我没事干可以找乐子啊,找女人玩啊什么的,他和女王结婚了22年,从来没有出轨过,也没有任何花边新闻,他是责任心很强,又有抱负理想的人,生活过得很自律,早睡早起,喜欢过恬静的田野生活,喜欢研究艺术,音乐,涉猎,探讨科学啊什么的,女王也被亲王影响了很多,夫妇俩就是上下同心,互相支持彼此。
后来亲王发起了第一届世博会,以前英国也是有那种展览馆的,举行了好几次,但只是国内的展览,像世博会这样汇聚世界性的展览还从来没有过,所以亲王提议举办这种世界性的展览,一方面展示英国的强盛,一方面想让各国交流文化,让国内外的人知道工业革命的重要作用,提倡科学进步。
所以女王也是毫不保留地支持亲王,虽然那时反对声也是挺多的,亲王插手英国内务英国人本来就很不爽,尽管亲王是带着善意的努力改善英国各种问题,关注失业者,提高社会福利等等,但英国人真的不领情啊,因为一直视他为外国人,亲王的努力女王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她也不管那些人对自己怎么看待,依然支持自己的丈夫举办第一届世博,后来第一届世博会举办得很成功从此别的国家都效仿英国举行世博会成为彰显国家强盛的标志。
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展览建筑名叫《水晶宫》。
维多利亚女王为第一届世博开幕做演讲水晶宫永远地代表了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的英国,是英国工业革命代表性的胜利世博会带给英国无上的荣耀和自豪,英国人民当时感到特别自豪,当然最自豪的就是女王了,她那时觉得幸福得飞上天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在日记里写了好几篇关于世博会的事,还写了信感谢舅舅给了她一个那么完美的丈夫,她觉得很幸福。
那时他们结婚有11年了,女王和亲王当时31岁,已经生了6,7个孩子了,几乎隔年就生,特别说一下女王性欲是比较强,而且亲王给了她很好的性体验,女王喜欢和亲王过夫妻生活,但她不喜欢怀孕,她讨厌生孩子,那时没有很好的避孕措施,只能一直生,后来在日记中她觉得怀孕,孩子,影响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回归正题,亲王用世博的盈利的钱买了一块地,建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百度一下就知道,这个博物馆现今是仅次于英国国家博物馆,亲王还建了其他的建筑,和学院。
比较闲的时候,他就和女王带着孩子去巴尔莫勒尔堡度假,和妻儿享受田园生活。
巴尔莫勒尔堡是女王买下的,原先的堡主去世后,亲王就自己设计图案,重新把它建成苏格兰庄园的风格,他和女王一起装饰那里,从窗帘样子再到地毯,挂饰,油画啊等,各种东西都是一起亲手装饰的,那里有很多回忆,从此那里就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但女王最喜欢的是奥斯本宫,那里有大海,也是亲王最喜欢的地方。
巴尔莫勒堡,女王夫妇的家园幸福没多久,在1861年的时候,长子爱德华七世生活比较不检点,在军校里喜欢和女演员厮混,他就去关心儿子啊,结果得伤寒病,亲王一直很勤恳工作,处理各种国家文件,多年积劳就病得不起了加上没能及时治疗,已经病入膏肓了,结果去世了,女王顿时就崩溃了那年英国正筹备1862年世博会,亲王因为生病不能主持这次的世博,后来1862年的世博开幕,大臣恳求女王去为世博开幕,但她死活不去,因为太伤心了,去了巴尔莫勒尔堡隐居了很长时间,女王不再活跃在公众面前,长期穿黑色丧服,那些英国市民不怜悯她就算了,还给她取个绰号叫"温莎孀妇“ 因为她不是在巴尔莫勒尔堡隐居,就在温莎隐居,所以就成这样了亲王去世后,女王就一直保持亲王房间生前起居的样子,没有动过,后来她着手在英国各个地方为丈夫建立雕像,亲自为雕像揭幕,其中比较出名的雕像是阿尔伯特纪念碑是纪念他为世博会做出的贡献,维多利亚女王1876年亲自为它揭幕。
还有一个音乐厅,也是亲王生前的理想,只是计划进展比较缓慢,没见到就去世了,女王很关注这个工程,后来音乐厅建成后本来是被称为中央艺术科学大厅的,但被维多利亚女王改名为皇家阿尔伯特艺术科学大厅了,为了纪念已故的丈夫。
1871年3月29日女王带着长子去揭幕。
阿尔伯特纪念碑
那圆圆的建筑就是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亲王去世后女王还为他出传记她不想世人忘记她丈夫生前为英国所作的贡献,因为她知道亲王生前努力表现自己,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英国的王室,所以她是最能体会亲王的感受了。
还有就是女王真的为亲王穿了几十年的黑色丧服??
只能说是真的,因为你只要找1861年后的照片或者油画,她的裙子几乎全都是黑色的!
黑色的!!!
纪念60周年登基庆典也是穿黑色的,长子,女儿结婚时也是穿黑色的礼服!!!
对,你没看错!!
她是任何场合都是黑色的!!
不信可以去百度上搜索,或者去茜茜公主吧,那里有很多王室的照片。
上面写了这么多,可以确切的是女王和亲王不是一见钟情的,是日久生情的,而且大量英文传记可以证明女王是真的爱亲王,她甘愿屈服于他,哪怕她才是英国女王,只是亲王对女王的感情没有女王对他那样热烈而已,他们的夫妻生活也跟普通平民一样有很多的不和谐,比如女王容易暴躁,产后忧郁症,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跟亲王争吵,不过后来亲王也就习惯了。
可以肯定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一个为了她,为了英国的建设而努力工作的男人,他和女王21年婚姻中一直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互相扶持,遇到这样的男人可以想象为什么他值得一个女人为了他居丧了那么久,这种深厚的感情不是用一句真爱就能概括的,其中也参夹了亲情成分,女王的母亲去世后,亲王就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爱人了,她不像伊丽莎白一世那样那么强势,为绕着权利转,相反她挺讨厌这种工作,各种烦闷,统治支配别人久了,她也渴望能有个人来依靠,当个贤妻良母,做个家庭主妇也不错所以丈夫很能干她也很开心地去支持他想做自的事,尽量去配合他。
亲王也很感激妻子能够理解自己,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工作,尊重他的意见,采纳他的建议,这样夫妇又何求呢、?
至于各位说的布朗,女王的情人什么的,约翰布朗是女王和亲王去远游时认识的,亲王喜欢涉猎,布朗是他的打猎向导,亲王很信任他,布朗是苏格兰人,属于那种比较淳朴,善良的,虽然比较没文化,粗鲁,但他把女王当做尊敬的朋友一样,和女王说话很直爽,都是那种直来喝去的,像我们平时的闺蜜说话都是那种你直来直去,不会那么矫情细声细语,恭恭敬敬地对话,女王也挺享受这种主仆关系,虽然他很特别,但王室里的人可不这么想,但又能如何,女王也是普通的女人,一个年纪大的女人,她也很孤独啊,你也来试试那种老了的孤独感儿女都成家了,自己整天忙着批文件,虽然有孙子,但她有时还是想有个人来依靠啊,,而布朗就是充当这样的角色,布朗和亲王接触过,他们可以聊亲王生前的事,反正布朗和女王年龄相仿,有什么话好说 1872年布朗还为女王抓住了准备向她开枪的年轻人,1872年啊,布朗就作为女王的贴身侍从了,那时1871年和1876年女王还在念念不忘她的丈夫,为他建纪念碑,只能说亲王不是随便任何一个男人可以代替他在女王心目中的位置,就像你心里有一个深爱的人,尽管你已经嫁给了别人,但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深爱过的人。
约翰布朗更不可能代替亲王,但他也有可能作为女王晚年的情人。
女王年老时太孤独,太需要安全感了,渴望一个男人能给她依靠。
她虽然是女王,但心也不是铜墙铁壁做的,有普通人的脆弱和孤独,如果说她滥情,那现代人的恋爱史就更滥了,你年轻时不交几个男朋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谈过恋爱。
1883年约翰布朗去世了,女王的确很悲伤啊,失去了和亲王有联系的人,布朗也有可能是女王当做亲王给她遗留的一个遗产,一位坚强可靠的侍从,一个亲王的替代品,至于说女王下葬的时候说什么布朗的头发和戒指什么的,当时给女王棺材放的装饰品不仅仅有亲王,布朗的,还有其他亲人的物品,布朗和女王的关系也只能猜测,不能百分百确定,人都已经去世那么久了,女王和亲王的陵墓是放在一起的,这一点可以欣慰了,王室婚姻感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有很多无奈和不幸。
最后概括一句,亚历山大二世是女王的初恋,阿尔伯特是女王最深爱的人,约翰布朗是女王的骑士。
就是这样,就算布朗和女王真的不是主仆友谊之类又如何?
她丈夫在的时候她是全心全意爱着丈夫的,在丈夫死后,年纪越来越大就越感到孤独,希望能有个依靠的男人不行吗??
除去女王的头衔她只是个身材矮小又肥胖,故装坚强的普通女人罢了。
童话这种东西在现实还是少提吧,完美的童话是不存在的,人无完人。
==========想要了解却嫌弃长的话,就别看了,看传记更长,还是去看传记吧============
去年就一直听人说TYV这个片子口碑不错。
一直等到这么一个细雨弥漫的初夏才看完了。
基本和想象吻合。
轻松,优雅,平静。
而印象最深的是全片充斥的幸福感。
那是一个缔造了传奇历史的女性的幸福感。
这种感觉如此庞大,丰盈,铺卷在各个角落,让观者点滴在心。
工作关系,接触过不少描述V的纪录片。
唯独这次,是从电影角度出发。
一边看,一边是最由衷的感叹,这座女性的高大丰碑之所以如此理想如此强大,除了她本身以及她所缔造的日不落的不朽,更有V&A这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佳话。
无需更多语言,唯有艳羡和唏嘘。
p.s. Emily Blunt在众星闪烁的卡司中表现不俗。
片尾出现了Sinéad O'Connor唱的Only You,很好听。
不知道能不能跟这个比较一下,当然其中注重点也不是很相同,这个是服饰打扮上确实得了很多奖项,开始看到时间点时马上就想到了鸦片战争,清朝时的电视剧中的印象。
估计所有的历史剧情介绍第一印象都会联想起来1840,既然讲述的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女王的故事,不得不说现在和那个时候的气质好似没有变化多少,小国寡民和贵族传统之间的区别,永远是无法比较,更不得不说说人的精神面貌的层次。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根本没有资格来说这个方面,本来是个爱情片,想的那么多,至于把整个民族和民族的血性来比较,这样好似本身就不是很正确,历史终究是历史。
期望着现在的社会能往更好的地方发展吧,希望不再鱼肉百姓吧,至少不会像古代时期一样的盲目大大,人跟人的差距之大,跟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实在是让人汗颜,不敢妄自下评论。
应该说影片拍的还是很美的,只是故事结构有点问题,使得片子前半部分非常沉闷,后面好看起来的时候,很快就结束了,有点看不尽兴。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她的一生对于英国的贡献巨大,成就了英国的辉煌盛世——日不落帝国。
也是在她执政时期,发动了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应该说这个女王前半生非常的幸福,有天赋的尊贵身份,水到渠成的皇冠,关键她还拥有了传奇般的爱情,与德国王子阿尔伯特的结合是那么的完美,在政策婚姻中找到真爱令无数皇族羡慕不已。
他们恩爱一生,共生了9个孩子,他们之后与欧洲各国皇族通婚,所以维多利亚又被誉为“欧洲祖母”,她的败血病基因,也因为皇室间的近亲通婚而危害欧洲皇族,当然这个是后话了。
维多利亚的后半生非常的孤独悲伤,因为她很早就做了寡妇,在之后的40多年,她每天都为阿尔伯特亲王整理衣物,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孤独终老直到81岁。
作为女人,拥有爱情的维多利亚,快乐如同小黄莺,而失去灵魂伴侣的她不过是个可怜孤独的女人,令人叹息。
如果不是想戏说历史,只能说这次导演加拿大人让-马克·瓦雷是借这部作品向英国上流社会一次成功的献媚,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都由帅哥和美女饰演,政治权利斗争看上去更像小孩子的怄气和爱情斗争的附属品,而且女王是被塑造成近乎完美的性格,这一切,只能说是非常的不写实。。。
刚看完《圆明园》,不能忘记维多利亚女王就是毁坏圆明园的幕后黑手,暂时对她没法有太多好感。。。
马丁·斯科塞斯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
這戲的重點在哪里?祗有我一個人覺得女豬很醜麼?她的嘴唇怎麼回事?
不好意思女主太old了…
“木草草2009-09-01:守寡的年数长过婚龄。还见过doctor who,一道大战狼人并就此设立torchwood。”【大雾】服装音乐加分,女王的小儿女情态很是动人。
了解一段历史,看看他们的风景,衣服很漂亮
布景、服饰、道具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但还是逃不脱跳跃、流于表面和流水账式的传记片典型剧情
女主角的眉毛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平的....我看电影怎么就关注这些了= =
我可以被替代,而你不能!
美丽的邂逅,一种赏心悦目的精致的皇室宫廷生活。故事美丽的如同站在我面前的风华的公主般动人,但是总觉的两人婚后的故事有点少了,前半段的故事有点冗长。。。。PS:太美了
电影以女性为主角,但是最后只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而痴情的男主角。
我就好这一口啊原来。。。
Albert帅死个人了
女主怎么演都没有女王气质,片子不错。
在Tracy家看的英文。。
相对于题材来说,这个阵容实在寒碜了点,怎么也等把哈利波特的配角班子拉来才够格啊
How to become a queen?Master the rules of the game untill you play it better than they can.华丽而无物的宫廷片,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女王成长的历程,情节太过零碎。
女王没嫁人之前,把国家治得一塌糊涂,差点就被暗杀了,但夫君掌权后,就欣欣向荣一片大好了。电影传达的意思是女王是草包,只是会嫁人?也没办法,这个是史实。女王离开了阿尔伯特亲王什么也不是。
颇有历史韵味。
守寡的年数长过婚龄。还见过doctor who,一道大战狼人并就此设立torchwood(误!
女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毫无主见的角色,亲王被塑造成了女王抓住的一根稻草。爱情也没讲清楚,权谋也没讲清楚,心理也没讲清楚。不满。
只能说对这类不愠不火的片儿格外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