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对弈

승부,胜负,竞赛,升武,The Match

主演:李炳宪,刘亚仁,文晶熙,金嫝勋,玄奉植,郑锡勇,高昌锡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5

《终极对弈》剧照

终极对弈 剧照 NO.1终极对弈 剧照 NO.2终极对弈 剧照 NO.3终极对弈 剧照 NO.4终极对弈 剧照 NO.5终极对弈 剧照 NO.6终极对弈 剧照 NO.13终极对弈 剧照 NO.14终极对弈 剧照 NO.15终极对弈 剧照 NO.16终极对弈 剧照 NO.17终极对弈 剧照 NO.18终极对弈 剧照 NO.19终极对弈 剧照 NO.20

《终极对弈》长篇影评

 1 ) 《终极对弈》:青出于蓝,也是件很残酷的事

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 “玫瑰电影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5月6日凌晨,2025年斯诺克世锦赛决赛在英国谢菲尔德落下帷幕,中国选手赵心童力克三届世锦赛冠军马克·威廉姆斯,捧起象征斯诺克最高荣誉的冠军奖杯,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冠军的中国人,创造了斯诺克历史。

而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赵心童不仅是台球天才,背后更有名师指点。

他师承著名的斯诺克运动员,叱咤赛场三十余年,有着“火箭”之称的英国选手奥沙利文。

颇为戏剧的是,赵心童正是在半决赛对战师父奥沙利文并取胜,才最终获得了决赛的入场券,刷新了中国记录。

师徒,从来就是非血缘或伴侣关系中,最为特殊的存在。

因为代际传承而紧密连接,却又可能因同赛道竞争而被迫疏离。

恰巧,韩国正有一部同样讲述师徒关系的电影正在本土上映,并已取得周票房冠军的好成绩。

这次的师徒较量同样聚焦于竞技赛场,只不过不是用斯诺克球杆,而是黑子与白子在棋盘方寸间的无声对决——《终极对弈》

《终极对弈》取材于韩国两大顶级围棋棋手曹薰铉与李昌镐的真实经历。

讲述了既是师徒,亦是对手的二人,在棋盘间与人生路上的漫漫交错故事。

【以下涉及剧透】影片一开场,便以简明扼要的镜头语言交代了1989 年曹薰铉(李秉宪 饰)在新加坡应氏杯决赛中,战胜中国著名棋手聂卫平,以韩国第一人的姿态先后击败中日棋手,捧得围棋国际冠军的历史性背景。

曹薰铉的获胜,在韩国引起了极大轰动,带动了一波热烈的全民学棋浪潮。

在一次围棋比赛中,曹薰铉偶然认识了来自全州,年仅10岁的李昌镐。

彼时,这个不起眼的孩子正被一群大人团团围住,观看他是如何用围棋将年长自己几十岁的棋手困于焦虑中。

曹薰铉看着这个被众人誉为“全州天才少年”的李昌镐,心生兴趣,随意几步棋便将原本必输的结局改写。

李昌镐年幼不识眼前人,只觉对方棋艺精湛,便央求再下一盘,一决胜负。

曹薰铉没有选择与眼前的孩子较真,而是留下一个棋局问题,并许下承诺——只要李昌镐能够解开谜题,自己就会与他再下一局。

于是,年幼的李昌镐在父亲经营的钟表店里冥思苦想,对着这张纸,反复图画、思索……另一边,名声大噪的曹薰铉也不得不接受陪财阀儿子下棋这样的额外工作。

直到某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全州的信,那个满脸写着不服输的男孩,竟然真的解开了题。

曹薰铉守信更爱才,当即订好车票奔赴全州,要当面再与李昌镐对弈。

电影没有在这里具体交代二人首次真正交锋的过程,只是伴随着满屋钟表的滴答声,时间由白日转为黄昏。

李昌镐输了,却不认输,依旧不停希望“再下一局”。

似乎正是李昌镐这种对围棋的热情与对赢的渴望打动了曹薰铉,他当场收下李昌镐作为徒弟。

根据当时韩国围棋界盛行的“内弟子”制度,徒弟不仅要在师父家中练棋,生活起居也必须要在师父家中,将如同师父家人般共同生活。

当时的人都劝曹薰铉,他自己比赛在即,怎么还有时间带徒弟。

但曹薰铉只是微微一笑,依旧把李昌镐带回了家。

就这样,李昌镐开始了自己7年的“内弟子”生涯。

刚搬到曹家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昌镐来到围棋协会,面对比自己年长的师兄们,他依旧大杀四方。

而此时的曹薰铉,正在与自己的老对手南先生进行比赛。

预判到自己即将获胜的曹薰铉忍不住抖起腿哼起歌,这虽是他每次即将胜利时的标志动作,却依然引起了对手的极大不满,直接摔门而去。

赢棋后心情大好的曹薰铉问起李昌镐的情况,得知他在协会赢得彻底并再次被大家称赞为“天才、神童”时,却立刻严肃起来。

“过早过份的赞誉只会害了他。

日子转眼而逝,成长为少年的李昌镐(刘亚仁 饰)依旧继续着“内弟子”的日子。

渐渐地,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争强好胜,甚至有些敏感自闭,只会一个人偷偷躲在天台吃炸酱面。

面对师父的严苛教学,他的压力可想而知,顶着全国首席大师弟子的头衔,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被嘲笑“像六十岁的人在下棋”。

他是被一个天才相中的另一个天才,却怎么达不到大家对天才的期许呢?

师父的老对手南先生一语中的:“别想着怎么学,想着怎么赢,你就学会了。

是啊,曹薰铉的棋风华丽,擅长进攻,常年对于李昌镐的教学也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论。

而李昌镐却偏向于防守,擅长缜密计算后再行动,与曹薰铉的风格大不一样。

师徒俩也因为下棋思路的不同而爆发过激烈冲突,曹薰铉气到将复盘的棋纸捏作一团。

而李昌镐则自认为自己永远也达不到师父的要求,留下一封写着“对不起,让师父失望了”的信就准备背上行囊回到全州。

好在曹薰铉没有刚愎自用,他暗暗思考着李昌镐的话,也意识到徒弟所说的或许不无道理。

他默默用熨斗熨平被他揉皱的纸张,想去找李昌镐,却只看到他留下的诀别信。

一路追到车站,曹薰铉看到了仍不会自己系鞋带的李昌镐。

他直接俯下身,帮徒弟系紧了鞋带。

他告诉李昌镐,他认可他的想法,他可以按自己想的去做。

平静如“石佛”的昌镐不语,心中却有了波澜。

之后的比赛,得到了师父肯定的李昌镐所向披靡,一路杀进决赛,将以挑战者的姿态第一次在公众大赛面前迎战师父曹薰铉。

电影中很细腻地展示了曹薰铉对徒弟的关心。

当二人同时进行不同场次比赛时,曹薰铉甚至顾不得自己专心致志下棋,而是一次又一次探过屏风,只为看看李昌镐的情况。

仿若是父亲才会有的忘我的关心与支持。

当发现二人即将对弈时,友人打趣道会不会徒弟超过师父。

曹薰铉看着徒弟取得的飞跃进步,默默一笑“要十年后吧”。

真正的比赛现场,媒体蜂拥而至,大家都想看看顶级的师徒对决将会有什么戏剧性的事情发生。

对决伊始,观众都评价曹薰铉对年轻的徒弟真的“毫不留情”。

他锐利、极具攻击性的棋风并未对徒弟手下留情。

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争斗,曹薰铉又开始慢慢抖起了腿,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提前庆祝。

表情始终不会轻易显露的李昌镐好像也决定放弃,他拿起白子准备认输。

棋子不小心掉落,在捡棋子的瞬间,他想起师父教他的——“当你觉得要赢的时候,其实是最薄弱的时候。

当你无法静心,就想一想能让你静心的地方。

李昌镐闭上眼,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钟表店。

再次睁开眼,他的大脑又开始飞速运转,最终,落子。

这一步,让曹薰铉都没有想到,他的腿不再抖动,整个人都被现在的局势所控制。

出乎所有人意料,李昌镐赢下了比赛,他战胜了自己强大的师父。

然而,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他却开心不起来,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只是说着:“对不起,用其他的方法赢得了比赛。

曹薰铉走出赛场大门,他颤抖的双手反映出他此刻内心的波动,关门弟子赢得全国冠军,本应是开心的,但自己,作为师父,却输给了他。

在这之后,曹薰铉一连在多场赛事中败给李昌镐。

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议论师徒对决的结果,将李昌镐奉为新的国家围棋第一人,就连原本是曹薰铉的广告,都被李昌镐所取代。

这一切的变化让曹薰铉备受打击,他开始逃避一切比赛,近乎落入人生谷底。

意志消沉的他对李昌镐说:“我已经没什么可以教你的了,多亏了你,我最近学到了很多。

但当李昌镐向他道歉时,他又会严肃的说“比赛时我们就是对手,你就是要想着怎么赢得比赛。

”这是他教给李昌镐的最后一课。

之后,李昌镐搬出了生活7年的曹薰铉家,开始作为真正的独立棋手。

在分别的那天,师母不断嘱咐李昌镐想吃小菜了就回来拿,一切顺利,而曹薰铉则是默默遮好露出的棋盘一角。

多年的朝夕相处,他们早已成为一家人。

不善言辞的李昌镐看着师父,突然跪下来,郑重地向师父行礼,感恩多年的栽培之恩。

在离开的车上,父亲递给李昌镐一个信封,说这是曹薰铉托他转交的。

李昌镐打开信封,里面竟是那张他以为曹薰铉早已生气揉皱的棋纸。

望着后视镜里逐渐远去的师父的身影,李昌镐再也抑制不住感情,泪流满面……而曹薰铉自己,却久久走不出失败的痛苦,自嘲“我的刀已不再锋利”。

他从未埋怨过昌镐,只是在残酷的竞争世界里,他对自己感到失望。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重点并非是讲述李昌镐的人生蜕变与成长,更多的,是描写一代大师曹薰铉如何从低谷中爬起,突破外界层层压力,再一次为自己赢得胜利的艰难历程。

在妻子、好友,甚至对手的鼓励下,曹薰铉看到了当年自己刻在棋盘后的字——“围棋是为了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寻找答案。

”他真正的对手一直都是自己。

终于,他决定重拾信心,以挑战者的身份从0开始,关关难过关关过。

终于,再一次的师徒顶峰相见,虽然这一次他们攻守身份已然互换。

如果李昌镐赢了,他将延续师父一年内赢下所有比赛,取得大满贯的传奇纪录。

如果曹薰铉赢了,那也就意味着他宝刀未老,再一次起底翻身。

焦灼的比赛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神经,而最终结果,则是曹薰铉将徒弟的大满贯之路挡在了外面。

比赛最后,李昌镐主动投子认输,师徒二人四目相对,那一刻,仿佛周遭世界再无他声,只有时间静静驶过的痕迹。

电影完。

影片最后,电影原型曹薰铉与李昌镐师徒二人的合影跟随字幕出现,泛黄的旧照片,默默诉说着这段令人落泪的情谊。

原来,在残酷的竞技比赛背后,脉脉温情才是真正得以长存的,传统才会被继承,创新才可以破土。

现实中,在曹薰铉指导李昌镐的7年时间里,他会让李昌镐把白天在韩国棋院与研究生下的棋全记录下来,每2至3天进行一次复盘,由他一一指正。

他对李昌镐的传授与教育是无保留的,正因如此,当李昌镐用保守的棋路第一次战胜以进攻为主的曹薰铉时,外界才会哗然。

1991 年,李昌镐作为挑战者第一次战胜师父。

到2008 年 9 月,他再一次在名人战中以4目半之优胜出曹薰铉,这是他们的第 307 次对局,也是李昌镐第 188 次战胜师父。

在一次又一次对决中,他们彼此的身份逐渐模糊,唯一清晰的就是对于赢的渴望。

都说猫教老虎,也要留一手。

师父当然害怕徒弟会超越自己的成就,当李昌镐第一次战胜曹薰铉时,他会感到吃惊、难过,人都是有私心的,皆非圣贤。

从曹薰铉对李昌镐严厉的教育方式看,他的确是希望徒弟能有一番成就,他让徒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训练,也就是对他的一种不保留。

而李昌镐最后以自己的方式战胜了师父,就说明他对自己的认可,也赢得光彩。

就像《终极对弈》原本的片名,直译为《胜负》。

是的,在残酷的竞争世界里,似乎没有师徒,唯有胜负。

但恰恰我们是人,在被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百年的东亚,对于礼仪传承的尊师重道又是格外看重的。

这种矛盾,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电影中,都能让旁者观众感到可贵,因为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意义好像以克服了人性。

亦如这部因为主演刘亚仁深陷丑闻差点无法与观众见面的电影一样,对于文化艺术的表达本没有错,因为演员的问题而使得许多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心血付诸东流更是可惜。

但好在,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这段感人的师徒情谊。

在愈加浮躁的当代都市里,无论是职场中还是校园里,单纯无杂质的师徒惺惺相惜好像都很难遇见了,对于名利的渴望从不亚于冠军的诱惑,但人之所以为人,可能就是在某些关键时刻,还是会有一颗基于情感平衡的心。

最后,想谈谈刘亚仁。

他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由《思悼》入坑,我看过他所有的影视作品。

作为忠武路的青年一代主力军,他本该前途无量,成为下一个河正宇或黄政民,然而他不爱惜自己羽毛的行为,却也让身为粉丝的我感到失望。

这次他的回归,也几经波折。

电影终能问世,更多是基于所有主创的呕心沥血。

在片中,他的表演依旧出彩,完成度不逊于李秉宪。

但整体电影的不少部分却又显得过于戏剧性,甚至有早期韩剧的影子。

例如刘亚仁饰演的李昌镐因为不自信躲在天台吃炸酱面、曹薰铉在低谷期雨夜醉酒,偶遇老对手开导解开心结等等,在以真实背景为题材的传记类电影中,多少有些突兀。

可瑕不掩瑜,在近几月整体低迷的亚洲电影市场中,无论是商业性还是艺术表达,《终极对弈》整体都完成得不错,也是周末适合与家人朋友共同欣赏的影片。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都会有师父与领路人,虽然并不是每个师父都能与我们一同走下去,也并不是每个师父都能理解我们。

就像刘震云老师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的吴摩西,他的前半生跟过许多师父,有的是为了学门手艺,有的是为了有个立足之地,甚至有的仅是因为与家里赌气,但最后,他终归还是只剩自己。

路,还是要自己走的,特别是,当我们想赢的时候~

微信公众号 “玫瑰电影院”

 2 ) 为何影视中拍围棋场面,棋盘很多都是乱摆?

我很不解,为何影视中大凡拍围棋场面,显示棋盘,很多都是乱摆的,像田壮壮的《吴清源》这样人物传记中也是如此,复制下名局棋谱很难吗?

本片开头的聂老太像了。

但李昌镐太不像。

石佛是那种面无表情的呆呆状,而本片的演员一看就是机灵鬼。

曹李师徒的传奇是围棋史上的佳话。

但两人在国手战上被东方魔女串烧更是奇迹。

应氏杯成就了韩流四大天王。

叹当年的中国国棋。

直到柯洁一代崛起,才真正扭转落后的局面。

我很不解,为何影视中大凡拍围棋场面,显示棋盘,很多都是乱摆的,像田壮壮的《吴清源》这样人物传记中也是如此,复制下名局棋谱很难吗?

本片开头的聂老太像了。

但李昌镐太不像。

石佛是那种面无表情的呆呆状,而本片的演员一看就是机灵鬼。

曹李师徒的传奇是围棋史上的佳话。

但两人在国手战上被东方魔女串烧更是奇迹。

应氏杯成就了韩流四大天王。

叹当年的中国国棋。

直到柯洁一代崛起,才真正扭转落后的局面。

 3 ) 终极对弈|高中时代画过格子的请举手

故事是讲围棋,大概是喜欢的人喜欢得不行,不喜欢的完全不知所云。

小编其实对围棋也是个门外汉,但还是很神往围棋的那些事儿。

小编的高中的年代,谁还没有画过格子啊,数目都不会,但依然画得不亦乐乎,作业本化为棋盘,上课悄悄“手谈”,那个青葱懵懂的岁月,现在大概只剩下怀念。

当年的聂卫平,绝对是英雄一样的存在。

依稀记得,当年还为聂卫平专门拍了一部电视剧,现在只剩下一个记得的镜头,小时候的聂卫平,躲在被窝里下棋。

后来是马晓春,然后好像围棋的霸主,就拱手让给了岛国和半岛。

江山代有才人出,现在,大概都败给了AlphaGo。

故事讲的是半岛那边的曹薰铉和李昌镐的师徒对决,说实在的,这个题材,如果给咱拍,大概率会拍成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恶俗桥段,但在半岛,大可放心,即便是不知道围棋,也能看得精彩。

小编的大学时代,同舍舍友非常喜欢围棋,经常会拿本棋谱研究,正好又姓曹,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为“大元”。

当时,记得曹薰铉和李昌镐有一副经典名局,两条大龙一路厮杀,最后一个惊天大劫,看得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本来还期待故事能重现这副名局,结果没有,有点遗憾。

一夜成名的曹薰铉,当时其实也是有点“飘”的,这符合人性。

在到处全国巡演的过程中,曹薰铉发现了李昌镐。

儿童时代的李昌镐,无非是仗着自己的几分天资“横行霸道”,如果不是遇见了曹薰铉,大概率会成为“小时了了”的有一个注脚。

其实,做什么事儿,大概都是这样,得先学会做人。

曹薰铉对李昌镐早期“打出来的名头”,不以为然。

骄傲让人落后,这大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不好意思,其实曹薰铉在“教训”徒弟的时候,自己其实也不知不觉犯了这个错误。

多年以后,李昌镐已经长大,看起来已经有了“石佛”的影子。

但是,李昌镐的“职业之路”并不平坦,有的人小学时代出类拔萃以为天下尽在掌握,结果到了初中发现自己啥也不是。

这个循环,也可能发生在初中,也可能发生在高中。

一路“天之骄子”,结果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这大概就是越有名的高校越有学生自杀的本源。

李昌镐在职业棋手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顺利,在这个“圈子”,天赋大家都有,比拼的是努力。

在曹薰铉这里,李昌镐得不到半点安慰。

因为曹薰铉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没经受过一点挫折的,成不了大器。

李昌镐即便是“石佛”,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选择了跑路。

然而,曹薰铉一路追赶,在李昌镐即将“跑路”时,及时制止。

师徒俩的风格迥异,在“传道受业解惑”时分歧也相当大,但,这一切不妨碍“职业成长”。

有时候,或许也确实得反思反思,咱们最近这些年,出不了顶尖高手,或许就是缺少这种“允许倒反天罡”的孵化器。

李昌镐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长,终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向师傅发起挑战。

此时的曹薰铉,还占有一丝心理优势,但是万万没想到,此时的“石佛”,已经练成了自己的绝技。

曹薰铉败了,败得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可以想见,他的心情是如何的复杂。

然而,他即便是在复盘的时候发脾气,也没有想着说让自己的徒弟“让”着点。

一个职业选手,如果连“失败”都接受不了,那未免太不专业。

围棋如此,大概所有事都如此。

时代,进入了李昌镐时代。

星光闪耀之下,师傅的光芒消逝殆尽。

曹薰铉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李昌镐了,选择让李昌镐“走人”。

师徒临别,曹薰铉发现,自己一直都没有好好称赞过自己的徒弟。

而世人眼中的“石佛”,在出租车内鲜有的动情。

但是,师徒情归师徒情,比赛归比赛。

曹薰铉低沉过很长时间。

世人,总是追逐星光的,此时的曹薰铉,星光黯淡。

然而,围棋是“与自我的战争”,如果战胜不了自己,那就不必谈论战胜他人。

最后的曹薰铉,从资格赛开始,一路过关斩将,当年守擂的他,成为攻擂的他,当年攻擂的他,成为守擂的他。

师徒之间,终于互相成就。

 4 ) 是天才博弈,也是自我对决

又是一对充满羁绊的师徒,而将真人真事传记片拍得这么好,这么燃,这么生动,真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厉害。

对外行人来说,相比肢体对抗性运动,下围棋其实没那么“好看”,人始终是静默的,一切谋算争斗都在心内流转。

但本片两场师生对决拍得格外精彩。

·静态冲突如何设计?

在于“细节”。

抽烟、抖腿、脱鞋——必胜的张扬挑衅。

意念中回到儿时钟表店——回归心流开挂时。

不自觉抖烟灰进水杯中,无知无觉喝下去,是慌乱。

鞋子被踩塌,心理防线也在崩溃。

眩晕镜头,预示彻底溃败。

于无声中,双方心内的千军万马,便呼之欲出。

·使本片成为好片子的点,却在于故事内核。

「下棋需要两个人,一个天才无法下出一局好棋。

」围棋的意义不只在于输赢,更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两个高手在全力互搏中的彼此成就。

看看自己和对方,都能再走多远。

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精神。

师徒传承,亦在于此。

韩国棋坛的两代棋王,在必然对战的宿命中,互相托举了对方。

·想到技术层面的竞争,皆是在你追我赶中寻求创新突破,共同推动文明从量到质的变革。

而各色AI出现后,人类的思维创造仿佛也走向夕阳斜照,迎接的是必败结局。

向死而生的挣扎或许还只能是一次次去尝试挑战。

翻越自己的那座山,这就够了。

 5 ) 超越老师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太长不看版:李昌镐是我的荣耀与成就,也是我为棋坛所作的最大贡献!

——— 曹薰铉电影的主角,都是围棋名人堂的传奇:师父曹薰铉是韩国围棋的第一代领军人物,被称作“围棋皇帝”,1989年战胜聂卫平夺得第一届应氏杯冠军,鼓舞了整个韩国,极大地提高了围棋在韩国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韩国影视作品都有围棋的元素,例如前年很火的黑暗荣耀)。

而徒弟李昌镐,则是现代围棋的GOAT,被称为“石佛”,是现代围棋最高的山,也是最长的河。

拥有最多的17个世界冠军(顺便说一下,第二的是跟Alpha Go人机大战的李世石,14个世界冠军;第三的便是师父曹薰铉,9个世界冠军)。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老师收了个绝世天才,而且性格和棋风跟自己截然相反。

老师,本以为徒弟要在十年后才能战胜他。

没想到,徒弟很快就把老师打得落花流水。

师父甚至输到道心破碎,留下著名的:下围棋真没意思!

(影片中没有展示这个情节,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师父的痛苦。

感兴趣的可以看这个视频:曹薰铉职业生涯最痛苦的一局:半目,又TMD半目!

下围棋真没意思 )无奈坦陈:徒弟已经超越自己,自己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他了

影片最后的对局时,徒弟已经把师父几乎所有的头衔都抢了过来,只剩下最后一个“国手”头衔......被徒弟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师父,忽然看到了墙上挂着的自己年少时和他师父的合照,想起了年少时的往事:当年还是穷孩子的他,为了精进棋艺,独自闯荡日本,拜师学棋濑越宪作大师收他为内弟子(徒弟跟师父同吃同住),更把他当自己孩子来看!

不但传授棋艺,而且还在生活中处处照顾他可以说,没有这个日本师父,就没有日后的“围棋皇帝”。

📰 濑越宪作大师:曹薰铉入室九年,不收一分学费,每月还给几千零花钱

于是翻出了日本师父送给他的棋盘,棋盘背面是老师的题字:“围棋没有答案,围棋就是在没有答案中寻找答案”。

这也是日本师父对围棋真谛的毕生的领悟。

背面的右下角则是他年少时对围棋的心得:围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尽管,他曾认为自己领悟到了围棋真谛,是真正的围棋皇帝但徒弟用一局又一局冷酷无情的胜利告诉他:你离围棋真谛还很远.....看到自己年少时的题字后,重新找回了初心决心再次攀登那遥不可及的顶峰!

最后的故事,就是他成功捍卫自己手头的最后一个头衔,并且焕发第二春:后面又拿了七八个世界冠军。

最后的最后,曹李师徒成为围棋史上的佳话也成为围棋中师徒的典范 📰 曹薰铉:李昌镐是我为棋坛最大贡献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个视频 【请回答1988】人物篇-崔泽 (2/2)|崔泽与李昌镐到底有多相似?

| 围棋之神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李世石评价李昌镐:是当时Alphago般的存在 到最后自己也没能超过他_哔哩哔哩_bilibili

 6 ) 故事的最后AlphaGo来了

哈哈,电影中没有发生的,现实中发生了。

在我们这代人的回忆里,即使像我没有下过一盘棋,石佛李昌镐的名头是肯定听过的。

甚至知道他收官滴水不漏,他是那些年里中日韩围棋手的梦魇。

反倒是他师傅曹薰铉,听到的比较少。

开篇的聂卫平,还以为是最终boss,然而他只是故事的引子。

两个影帝的表现要大于影片的整体。

导演巧妙避开了类似《棋王》《后翼弃兵》里那样的爽文处理,注重在师徒之间复杂,细腻而感人的情感上。

缺点是人物弧度变化没有做出来,明明有2个最大的点,但是都没有做出来,一个是李昌镐童年到青年的性格变化是怎么来的?

另一个是,曹低谷重新振作的契机。

两个点都没有做好。

以曹作为主线来做,还是挺有意思的,后面的主题也做得不错。

所有的前期铺垫后面也有回应。

围棋是人自我的探索。

这点在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后,变得更有意思了。

柯洁说:以前说一个人下棋下的像AI 是骂人。

而现在我们能否赢棋,是看谁模仿AI,学习AI的更好。

围棋也好,世界也罢。

也许只有饥肠辘辘才能让人忘记所有烦恼。

 7 ) 终极对弈 李秉宪 4K高码率

「The Match」,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伏脂氵汴灶货砂洞座/476a36gEyP:/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The Match」,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伏脂氵汴灶货砂洞座/476a36gEyP:/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

 8 ) 《终极对弈》:我们都需要第二次胜利

更喜欢直译的名字《胜负》。

影片改编自韩国围棋代表人物曹薰铉九段和李昌镐九段的真实故事。

金炯柱导演,李秉宪、刘亚仁两大影帝组成黄金阵容。

可惜刘亚仁现在形象负面,影片宣传上做了低调处理,观众对一位优秀演员的堕落心情也很复杂。

影片以1989年新加坡应氏杯决赛开始,曹薰铉(李秉宪 饰)九段击败中国“棋圣”聂卫平,成为韩国围棋史上打败中日选手的第一人,引发了韩国的围棋热潮。

曹薰铉偶然认识了围棋“神童”李昌镐(刘亚仁 饰),被他对围棋的热爱打动,破例收他为徒,把他带到了首尔。

这段佳话很快变成李昌镐的“噩梦”,曹薰铉重视标准范式,重视进攻,棋风华丽,李昌镐恰恰相反,擅于计算,沉稳厚实,棋风稳健,但此时他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明确自己的风格,在曹薰铉持续的强势干预和坚决批判后,他一度陷入困惑和自我否定甚至想离开首尔。

幸而曹薰铉没有固执到糊涂的程度,他意识到李昌镐也许找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及时挽留了李昌镐。

曹薰铉此时对自己还是自信的,当别人问及他是否担心徒弟打败老师,曹薰铉说:“打败我还得十年”,但片中两人的第一次对战结果震惊众人,曹薰铉在迅速取得优势地位后,逐渐陷入胶着,最后急转直下,遗憾落败。

因为围棋比赛的特性,电影很难用影音方式呈现比赛本身的紧张和激烈程度,所以转而用丰富的细节表达角色的内心。

曹薰铉抽烟,唱歌,脱鞋,狂放的坐姿,胜券在握时抖腿的习惯,是他个人性格和棋风的集中体现,与李昌镐的面无表情、不动如山形成鲜明对比。

这段比赛的前半段,曹薰铉依然如故,不可一世,李昌镐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稳扎稳打,曹薰铉的腿不抖了,鞋穿上了,烟灰弹进水杯还喝了下去,从这些细节能感受到棋局的巨大变化。

这一切都在印证着曹薰铉教育李昌镐的话:“在你失去冷静的一刻,比赛就已经结束了。

”李昌镐赛后对着爷爷照片痛哭失声,这是他片中少有的情感直露,他终于战胜了外界尤其老师的质疑,找到了且证明了自己的新道路,就像独自在迷雾中找到出路一样,其中艰苦只有自己知道。

“我真的很想赢,用我自己的方式。

”影片前半段两个角色一升一降,有些双雄片的意味,但后半段转而集中在曹薰铉身上,“天才少年”最终让位给了“王者归来”。

曹薰铉开始频频败给李昌镐,两人的师徒关系日趋冷淡,直到最后“和平分手”。

曹薰铉承认,自己已经没有可教的东西,李昌镐让他学到了自己随时可能会输。

他不希望看到李昌镐自责或内疚:“职业棋手的工作就是赢棋。

”曹薰铉难得露出温情的一面:“作为老师,一直以你为荣。

”除了具体比赛的输赢,曹薰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也陷入了迷茫当中。

高处坠落后,如何接受自己的失败,如何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破解的方法,需要时间。

曹薰铉主动放弃比赛,开始封闭自己。

“围棋没有答案,希望你能提供一个给我。

”这是早年曹薰铉鼓励李昌镐的话,曹薰铉的老师濑越宪作也曾告诉他:“围棋是为了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寻找答案。

”年轻时都需要为自己寻找方向,如果方向找到了还需要新的方向吗?

人生有终极的答案吗?

或者,寻找的过程即是人生?

和老师濑越宪作的话同样刻在棋盘上的是曹薰铉自己的话:“围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恢复状态后的曹薰铉以新人姿态重新加入比赛,并再次和李昌镐对决,李昌镐如果这次赢了,将追赶上曹薰铉的记录,连续赢得一年内所有比赛。

曹薰铉不抽烟了,改为吃糖,棋局你来我往,起起伏伏,当曹薰铉重新开始抖腿的时候,曾经的他回来了。

李昌镐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曹薰铉的失败。

围棋的道路宽广,不必零和博弈,各自海阔天空。

人生亦如此。

电影最后,棋局仍在继续,对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战胜胜负心也许才能看到真正的胜负。

本片主演虽然外形上和原型人物有一些差距,但借助造型、服装、神态、动作等方面的高度还原,极为传神地贴近了真实人物。

韩国电影业对类型的掌握和对题材的开发确实有过人之处,把一个相对冷门的棋类运动拍得荡气回肠,同时又成功传达了极为东方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比以弱胜强的爽文,王者归来的跌宕更让人感慨。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传记片,本片的核心已经超越了棋盘指向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回到最“老生常谈”的人生智慧——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如果说找到自己的路是人生的第一次胜利,坚持自己的路就是人生第二次胜利。

 9 ) 围棋是和自身的斗争

上个月刷的影院生肉。

在这里补一下后记。

非常王道的竞技题材,我又很爱看围棋题材,所以看得很爽。

开篇就是89年在新加坡曹薰铉打败聂卫平开创韩国围棋时代,自此曹薰铉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国手,民族英雄。

对围棋有点了解的话看起来会更沉浸,校对最好懂围棋。

里面的“死活”“活路”“气”“读秒”“入段”“一色棋”“对局”,全都是专业术语,如果懂的话,即使是韩语不好也能立即看懂,如果不懂的话即使懂韩语也会懵一下。

还有各种围棋头衔的赛事,国手战,名人战,大王战,棋王战,霸王战,棋圣战等等。

时间顺序是:收徒→入段→最高位战打败师父→弟子离开师父独立→师父一蹶不振→霸王战师父帝王回归→98年国手战收尾金嫝勋和刘亚仁都刻意去模仿了原型,所以两个人就连脸部肌肉动起来都是一样的,像得不得了。

金嫝勋把左撇子被师傅硬掰成右撇子也演出来了,我说难怪为啥一开始小孩吃饭拿勺子动作很奇怪。

曹薰铉下棋时的坏习惯:抖腿、抽烟、唱歌妨碍对方,到后来通过和徒弟一起找回初心成长后开始戒烟吃糖,都非常有意思。

饼自然是好得不得了,又爱护又嫉妒,自己一手栽培的人战胜了自己,而自己要战胜的是心魔。

亚仁为了贴角色演得非常收非常收,虽然他以前即使演爆发戏也不会很放,但是这边真的是从头到尾都是个乖徒弟,又傻又憨,只在对局的时候露出獠牙。

这戏两个人的妆造都特别真实。

围棋是传承的竞技,濑越宪作的照片的出现也是非常细节。

想到前面李昌镐离开师傅家里独立的那段就觉得催泪。

音乐极好极好,几段大的对弈戏都非常燃,看完都不舍得离场。

 10 ) 抛砖引玉补充一点围棋相关的背景

看完电影就想起有一篇文章是补充电影《吴清源》围棋相关背景。

希望能有同样懂围棋和相关历史的大佬写一篇这部电影的,但没找到。

可惜我围棋水平不怎么样,对围棋历史也知道的不多。

抛砖引玉一下。

1,第一届应氏杯当时奖金很高,且定的是4年才一次。

各国也都重视,均派了高手出战。

应氏杯对胜负判定跟其他赛事不太一样,后手的白棋反而有利(这点似乎有争议,欢迎大佬纠正和补充)。

决赛老聂最后一盘执白占优,但痛失好局惜败。

2.当时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中,日本整体实力强,中国次之,韩国最弱。

当时只有中日的团体对抗,韩国人上不了台面的。

聂卫平也是当时因抗日赛成绩突出,名声大噪,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下围棋。

3.自从应氏杯曹薰铉以“弱”胜“强”,韩国国内围棋大热,水平也显著进步。

随即中日韩各自水平变成:韩国整体水平最弱,但顶尖高手曹和李水平最高(拿的世界冠军数断崖式领先)。

日本则相反,整体水平高,但拿到世界的冠军数量少。

中国介于两者之间。

当然这只是粗线条的大致判断。

其实这个时候日本围棋已经在走下坡了,现在更是没眼看。

4.曹薰铉一手带出的徒弟很快就超过了自己,而且是以一种跟他(甚至世界上大多数高手都)很不一样的另类棋风横扫棋坛。

曹心理应该是有变化的。

一方面我觉得(个人想法啊,强调、叠甲)以曹的气度,应该是欣慰的。

不管是从个人培养,韩国整体地位,围棋整体发展而论,李的横空出世一定是有利的。

但另一方面,被李打到国内无冠,总还是很痛,那一段弃赛时光应该就是证明。

不过曹绝绝非常人,接受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后来到底是走了出来。

这个道理他肯定知道,大家也都知道,但真能做到的人应该不多。

他一边把李当做对手,一边学习了李的优点,尤其是李的官子功夫,自己战绩也更上层楼。

5.为什么说曹薰铉是有气度的,除了他对李昌镐的培养,以及之后的接受,还有一件事我很欣赏他,那就是对芮乃(就用这个字吧)伟夫妇。

当时芮乃伟三峡事件后,出走离开,曹动用自己在韩国的关系,收留他们。

后来才有芮乃伟前无古人的女棋手战绩。

她的成就怎么拔高都不过分。

虽说男女智力对抗本身没什么差距,但体力上的差距决定了男棋手训练强度和时长肯定占优,一直以来女棋手都很难和男棋手有相同的成绩,直到芮乃伟的出现。

不要觉得扯远了,跟电影没关系,其实这和后面的徐奉洙相关,所以这里提一下。

从李芮二人的提携上说,曹薰铉对围棋运动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

6.曹也有被人诟病的点,他下棋的时候很多动,抖腿抽烟就不说了,他还哼曲儿,甚至脱鞋脱袜子,袜子还随手放棋盘边上。

你说不是盘外招吧,确实影响对手;你说是盘外招吧,他在国内跟水平低很多的棋手下,哪怕很占优时也是这德行。

他因这点挨骂掉粉就是纯活该。

7.曹薰铉的老师电影中提到了,现实中是濑越宪作,了不起的围棋大家,棋力高,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很早就带领日本棋手来中国交流,自己还建立了棋院。

除了曹薰铉之外,也是昭和棋圣吴清源的老师。

8.李的棋被称为追求每一步51%的胜率,跟曹华丽的棋风大相径庭。

我们说到哪个围棋高手,(尤其那个时代的日本棋手时)都想到是否风格突出个性十足,剃刀、铁血、前五十天下无敌、宁输也不走愚形、宇宙天空流、屠龙高手,浑身暗器的妖刀……但李会尽量避免正面绞杀和纠缠,不愿把形势搞乱。

什么大局观,什么陷阱,都不care。

顺利到了官子阶段他就开挂级别地无敌了。

那时的中国棋迷一定记得马晓春使出浑身解数后把把妖刀砍到巨石般的无奈,马和常昊对李的长连败,确实让人绝望。

而中日棋迷还会一起在三国擂台赛上更加绝望地看到李昌镐恐怖的农心14连胜。

他12届擂台赛,除了第5届真露杯没有表演的机会,捡了个冠军,没有一届空手而归。

李少年出道,迅速巅峰,超长待机,职业生涯共有17、8个世界冠军加身(不要问为什么不是一个固定值,问就是不能说)。

前无古人,暂不见来者。

进入新世纪之后他还连拿了8个世界亚军。

被后人“尊”称:半人半狗(Go)。

9.李为人低调谦逊,甚至能说他木讷。

曹说他除了围棋之外什么都不关心,现实中曹妻把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好像有长期帮他系鞋带一说。

其实他一般都穿不用系鞋带的运动鞋。

然而到了他服兵役期间,因为连鞋带都不会系,没少搞出笑话。

说到服兵役,曹是正儿八经服过的。

李因为当时已经拿了几个世界冠军,很多人帮他说情,后来等于受到照顾,意思了一下,四舍五入等于服了,但很多时间其实都在棋院。

电影里也有他穿军装参加比赛的场景。

为了他韩国还修改了服兵役的政策,这才有了申真谞二等兵出列、朴廷桓填子、小学不毕业、保卫孙兴慜等网络梗(此处心疼boxer一小时)。

现在这些受到政策照顾没去服兵役的,高低都该给李昌镐道声谢。

10.电影里仅次于曹李的棋手原型应该是徐奉洙。

他是4年后第二届应氏杯的冠军。

当时主办方邀请已经离开中国的芮乃伟以个人身份参加,而中国棋院强烈反对,两边谈不拢,后来中国没派人去了。

另外第5届真露杯徐奉洙强势9连胜,李昌镐尚未出场,三国擂台就结束比赛了。

可见他实力也很强。

《终极对弈》短评

就很传统式的故事 不复杂的好看

5分钟前
  • 一月
  • 推荐

围棋经常被不明觉厉地看作一种抽象而高雅的技艺,电影却难得地传达出烟味外卖味臭脚丫子味、一种生动的生活的浊气,然而在此之上,两位男主角的表演又像他们的对弈一样,如此美妙。

8分钟前
  • 有为小朋友
  • 推荐

看完之后,搜了一轮中日韩近代围棋史,比电影更好看~

1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3.5。刘亚仁,非他莫属,呆呆的天才,绝配。封杀不封杀另说,他一出场,还是那个他。整体来看就是一部行活电影,老老实实把该做的做完就很好。倒数第二场下棋重头戏拍得比较用力,导致整个第三幕偏弱。“耐力就是一切。冲动的轻率行为,想要妥协的自满,想尽快结束比赛的傲慢,当你耐力下降时这些都是会发生的事,他们会带你走向失败。”

13分钟前
  • 雁鸣时代
  • 还行

有一点我觉得不可能,官子第一人小时候肯定不是一个阳光可爱的小男孩

1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这么多跪舔xd艺人?

17分钟前
  • 蜕变
  • 很差

期待的大对决,变成了battle

1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先说优点吧,剧本非常工整。由此缺点也非常明显,因为剧本工整到公式痕迹极其明显,压倒性地掩盖了其他的一切,另一方面,电影一直在表达的棋士间的惺惺相惜,君子棋道,师徒之间的尴尬身份转化等等这一切,又实在过于陈词滥调,所以只能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

23分钟前
  • 三寿s
  • 还行

围棋迷加1分

26分钟前
  • 萧秋水
  • 推荐

剧本扎实的前提下,两位男演员的表演把电影的可看度提升了很多

29分钟前
  • 江阔
  • 推荐

事件选的很不错,师生间的博弈,但是剧本节奏没处理好,导致剧情冲突差点意思。而导演拍摄的方式也导致剧情过于平淡,本来可以更好看的。

32分钟前
  • 徐徐连连发财
  • 还行

作为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类,看此片时满脑都是AlphaGo,和“人类该怎么办啊?”。真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天才和高手。恰好,更多是南基哲,甚至还远远不如南基哲水平的人。我们受伤,结疤,然后还想办法往前走一步的人类。

37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曾经喜欢过的两位韩国男演员

39分钟前
  • Lucien
  • 还行

稳则稳矣,缺乏亮点。师徒二人在低谷期的反弹拍得过于轻巧,尤其刘亚仁在天台吃吃炸酱面就找到了个人风格,并以此制霸十余年,还是少了些铺垫,整体剧本重心还是偏向于师傅,所以李秉宪的表演空间更大一些,估计接下来能网罗几个演技奖吧。

4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全靠两个影帝撑着啊,不过不得不说这两演技是真的厉害,光这两人就足够吸引人

44分钟前
  • Thor
  • 推荐

很平庸的作品,但演技而言我觉得李秉宪赢了,刘亚仁既不贴我心中的李昌镐又不足以颠覆我心中的李昌镐。

49分钟前
  • greentree
  • 还行

3.5⭐。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匠气挺重,没啥惊喜。对背景历史毫不了解。开头的天才登场,一定程度地复刻了儿时记忆围棋少年江流儿的传奇佳话。本戏其实最大的重头戏并不在棋盘之上,而在棋盘之外。对棋局对弈的展现固然还不错——在现实主义笔触的角度下,增加大量特写镜头细节刻画、采用一些常规的超现实的手法。然而重头戏还是在棋局之外——不仅是对弈心态、胜败观、价值感寄托等形而上的方面,还包括吞云吐雾、场外小动作等方面的写实展现。具体到事件上当然就是师徒之间的关系了。刘亚仁和儿时演员非常贴脸,虽然前者并没有后者好看。刘亚仁的出演电影也看过几部了,确实是一个好演员能够演出好几种完全不同的人。

52分钟前
  • 仲夏星光
  • 推荐

很难不感叹作为演员的刘亚仁的天赋,很好嬷的一款

54分钟前
  • sont0919
  • 力荐

韩愈在《师说》里说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老师都应该明白这一点,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剧本写的比较平,对比赛的展现也比较浅,而且没有像《棋魂》那样有对比赛具体几手的技术分析,不懂围棋的人观看会存在挺大困难的。演技托起来的那类作品,尽管李秉宪和刘亚仁人品都不怎么好,但演技确实是优秀的。

58分钟前
  • 杜望川
  • 还行

快进看完

59分钟前
  • 姜小白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