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ranny Jane到底是怎么被Celine无声无息杀死的,本来影片中间这里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很遗憾它没有更好地铺垫下去2.Alice不断发疯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来继续深化的,结果到后面泄气了3.最最最最重要的,Celine到底是怎么起了“鸠占鹊巢”抢儿子的动机的,这个反转真的很生硬
在类型片的大家庭里,惊悚片就像一把神经刀,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候小打小闹凭一惊一乍吓唬人,有时候重装出击担纲票房奇兵重任,有时候还会火力全开,集娱乐性、艺术性、思考性于一体,成为影史留名的经典。
后一种情况属于凤毛麟角,一般两三年才会出现一次,值得庆幸的是,眼下就被我们赶上一部,这就是由班诺特·德姆执导,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双奥影后联袂主演的高分惊悚大片《母亲的直觉》,影片将在5月24日本周五上映,给惊悚迷们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影片故事以上世纪60年代为前景,由一宗儿童坠亡事件拉开序幕,展开一对疯批老妈的心理大战。
两人从无话不谈的闺蜜,演变成嫌隙丛生的对手,最后为各自家庭的生死存亡放手一搏,整个过程一波三折反转不断。
没有贩卖廉价的暴力,不是靠拳头和刀枪来制造视听层面的惊恐,而是像心理惊悚大师希区柯克的那些经典作品一样,通过对人性深处的剖析与窥探,触发观众内心层面的惊觉与恐惧。
两位影后艺高人胆大,对飙演技火花四起。
安妮·海瑟薇首次出演苦情恶女,与以往甜美靓丽的银幕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她饰演的母亲从丧子之初的深陷苦海,到恢复理性,不动声色地布局,层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一度以高强度的隐忍营造出几近窒息般的焦灼气氛,又能在关键时刻激发起强大的爆发力,一举将悬疑惊悚氛围冲上顶点。
劳模姐的演技同样不遑多让,从对好朋友产生怀疑,到逐渐揭开谜团过程中的自我怀疑,把内心的猜忌、试探、惶恐、害怕,都演绎得入木三分。
两个身份相近性格相似的母亲角色,其实就像镜子一样,互相对照,在善与恶之间不断转化,一方之所以能用直觉预感另一方的阴谋,正是因为自己内心也会萌生同样的想法,相互太熟悉对方,使这场心理对决变得更加凶险且微妙。
借由这场精彩绝伦的镜像之战,《母亲的直觉》对母性进行了探讨,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一旦失控,则会扭曲、变异,成为一种难以估量的破坏力。
影片正是基于这一设定,对两位母亲的心理转变进行了手术刀一般精准而又冷静的剖析,呈现出母性的双面性,让观者在经过悬念和恐惧编织的观影体验之后,也不由叹息现实的残酷与人心的善变,真的是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目前国外各大主流媒体对《母亲的直觉》不吝好评,正如《爱尔兰电影》杂志的评价,说影片是“对另一个电影时代的回溯,一封写给希区柯克经典惊悚片的情书”,在电影中,确实能够感到希氏心理惊悚的风范,导演班诺特·德姆不愧是曾为《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万物理论》《天才瑞普利》掌镜的大师级电影人,无论高级感拉满的复古美学,还是重重叠叠的悬念和反转,都与希氏的《惊魂记》《蝴蝶梦》《碰魂索》具有相近的格局和手法,恍惚间让人有种梦回希区柯克时代的错觉。
《电影审阅者》也说“影片依靠余味无穷的眼神戏和母亲对孩子的焦虑情感,窥探日常背后更深的恐惧,在同一类型基础上,可媲美夏布洛尔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 ”;《帝国》杂志的评价是则言简意赅:“这部电影描绘了一幅令人兴奋,扣人心弦的心理阴谋画像。
”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母亲的直觉》都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作品,如果是追求高品味和高品质观影的朋友,一定不要在这周五5月24日错过它。
犯罪 剧情 复仇 爱丽丝有席琳这么个邻居也是倒了霉了,席琳自己没看好孩子,导致孩子摔死了,竟然把责任怪到了爱丽丝的头上,当然爱丽丝也是个傻缺,事发后还说这是她的责任,WTF!
这算是周瑜打黄盖吗?
然后席琳就开始了她变态级的疯狂计划,先拉拢西奥让他对自己产生亲昵和依恋,再换药害死爱丽丝的婆婆,药昏杀死自己的丈夫,最后团灭爱丽丝夫妻,霸占了他们的儿子西奥。
影片里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俩人对飙演技表现得都很出色,剧情也有看点,但我也有两个疑问:1. 席琳破坏煤气管道害死爱丽丝夫妇,管道老化出问题和被破坏应该比较容易发现,警察这都看不出来?
我是不信的。
2. 西奥那么听席琳的话让我很不理解,对亲爹亲妈不亲昵,反而离不开隔壁阿姨,这不合常理啊,得是多么傻的孩子啊!
影片因为以上两个问题+结局让我不舒服,所以我给不出高分,质量只能说还行,3星6.6分,删掉!
直觉属于心的感应,是天生的能力;母亲专属于女性,是后天的身份;当先天的能力遇上后天的身份,会产生怎样的对撞结果,#电影母亲的直觉# 在两个女人身上做起了实验…爱丽丝、席琳,多年老友加邻居,她们是打发闲暇时间的搭子、是无话不谈的闺蜜,甚至还有点灵魂“伴侣”的味道,席琳鼓励爱丽丝坚定内心所想,打开家庭主妇的桎梏去勇敢追梦;爱丽丝对席琳现有的幸福生活,表示真心的祝福。
但,在一场意外坠楼后,所有的东西都变了,爱丽丝的直觉被唤醒,席琳的母亲身份成为执念的黑洞。
麦克斯离世后,影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故设疑云,试图把观众引入两个女人的心灵迷宫。
爱丽丝因为亲历了麦克斯的死亡,“分泌”出额外的内疚,这份内疚又隐隐的催生出直觉,直觉告诉爱丽丝,是席琳故意将儿子西奥带到麦克斯坠落的阳台以此拷打她的内心,是席琳藏起了琼奶奶的药盒导致后者的死亡,这一切都是曾经的闺蜜对自己的报复。
但,每当爱丽丝与席琳对峙时,我们都能从席琳的眼中读到一个女人的无辜和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特别是当爱丽丝的丈夫从车里拿出药盒的那一刻,现实和虚幻的边界剧烈的晃动,矛头隐隐指向爱丽丝的精神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猜疑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内心生了根,就会长出毁灭的芽”,并认为影片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有病”女人的癔症所生。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席琳在得知爱丽丝一家将迁往他处时,先是迷晕自己的丈夫并制造出丈夫因为悲痛而自杀的假象,进而顺利的进入爱丽丝的家,用相同的方式迷晕这一家人,制造出爱丽丝和丈夫因燃气泄露死亡的假象,顺理成章的成为西奥的监护人和继母,到这时,我们才慌乱的发觉,原来,这是一场直觉与母亲身份的对打,最终母亲身份稳稳的翘起了直觉,成为赢家,影片摇身一变成为探讨母亲身份边界和呈现这一身份背面的野心之作。
小男孩西奥是影片的第三主角,他是爱丽丝的生子,但因为爱丽丝一直被“未亡人”(幸存者)这一身份拉扯,令她的母亲身份变得稀薄,与她相反的是席琳,席琳和西奥很处得来,西奥认为“席琳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麦克斯死后,西奥和席琳相互慰藉、彼此取暖,在外人看来,席琳与西奥反倒更像是一对母子,而席琳也把西奥看作自己母亲身份的延续和证明。
当西奥要随爱丽丝离开,席琳好似经历了第二次丧子之痛,她没能保护好麦克斯,这一次她不会让西奥离开,畸形的母亲身份需求,引导着席琳走向道德的深渊,但对她而言,这或许才是天堂。
影片结尾,席琳和西奥在沙滩上奔跑,镜头剧烈晃动做出跟随的动作但又旋即停下,这种暴露摄影机的行为,如石子般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是谁在跟随,又是谁在窥视,第四堵墙坍塌,答案留给你们~(#安妮海瑟薇# 和劳模姐都很强,导演摄影讲究,但影片为了戏剧性牺牲了真实性,不免令人遗憾)
无关剧情,只是一个关于人性之恶的思考。
当你最好的闺蜜(席琳),她的孩子没了,做到怎样才真正能安慰到她?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爱丽丝要献祭出她自己的孩子。
像席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同情、救济对别人真心感激,这时候有两个选择摆在爱丽丝面前,斗米恩还是升米仇。
斗米恩是爱丽丝要表达出的距离感,是让席琳们知道自己同情心的极限就到这儿,不能再多了,这种情形下席琳们要理解你,接受你的好意很容易。
但如果爱丽丝硬是要突破这个边界,以此证明她不是席琳的别人,她是席琳的闺蜜,当爱丽丝打开了这个边界,就无异于打开了一个自己所不熟知的人性黑洞,爱丽丝会发现席琳对你的要求不是斗米恩就是升米仇,没有中间地带。
不然你保持边界,表面上的安慰,不然你深度共情,要求就是你也要遭受我们一样的厄运,变得和我们一样悲惨。
席琳们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种声音:爱丽丝,你不是要更深的共情我们吗,你不是要表现出我们的关系不同寻常吗,那我给你这个舞台,你把自己变成我们。
当席琳心生出这种期待,越是给出升米恩,只会越让他们不满,因为在他们眼里,你明明知道他们要什么,做不到还在这儿演戏,演给谁看?
好人难做,好人没好报,从这角度看就好理解了,人性的贪婪一定会这样,当看到你想做好人了,各种高要求高标准就在前方等着你,要做你就彻底地做,做到失去自己的生活标准;要做你就长久地做,直做到你死的那天。
如果不做到这些你就不要做,做不到还要假装做,你比那些不做好事的人还虚伪还要坏。
这就是大家对好人的要求,我觉得也是种严重的PUA和粗暴的二元论。
其实每个人做好人都有自己能承受的度和范围,我想怎么做好人我说了算,在电影里我试图救你儿子时没爬过栅栏,救我儿子时又爬过了栅栏,我就只能做到这样,但即便如此,有这份救人的心我就还是好人,把你的PUA、你的判断和审视都收起来吧,我的好人标准我来定,不是你们。
整部影片,色彩明亮,演员足够漂亮和帅气,美式风情和优雅十足。
打动我的是无论你当下看起来如何光鲜靓丽,成就斐然,穿衣如何考究,你永远躲不开的是黑暗来袭面对最真实的你自己。
你所经历过的,塑造了你。
当这两个妈妈彼此怀疑时,因为内心过去的创伤选择相信他者。
可如何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其实故事的套路并不复杂,但毕竟两大美女加持,还是值得一看的。
而且,故事呈现出来的这种“绝望”的情绪,也营造得相当到位。
故事开场,安妮海瑟薇回到家,就感觉相当不对劲,明显是有人闯入过。
是的,故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女人在厨房拿了一把刀。
然而,这样的反转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毕竟,才开场。
原来是众人给安妮海瑟薇准备了一个惊喜。
其中,邻居劳模姐也在其中。
大概,就是劳模姐在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拿了刀。
两家是邻居,又都有一个年龄接近的孩子,走得近也是常理之中。
宴会上,大家都在欢乐。
但劳模姐忽然发现俩孩子不见了,立马慌张得到处找。
可是,事实只能证明劳模姐神经兮兮,因为俩孩子只是穿过了篱笆墙,在劳模姐的后院玩耍而已。
但劳模姐对此事大发脾气,看得出来,她很紧张自己的孩子。
曲终人散。
就剩下劳模姐和安妮海瑟薇。
俩人的老公聊的都是国际大事儿,而这俩闺蜜,聊的都是“体己”的话。
但是,总是感觉,劳模姐怪怪的。
后来故事也交代了,劳模姐确实是因为自身经历,有点“焦虑症”,需要看医生。
不过,按照故事套路,一般“焦虑症”的那个,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没有“焦虑症”的那个,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这个套路上,两大美女绝对是藏着掖着,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揭开谜底。
第二天上学,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好像是病了,请假在家。
劳模姐送完孩子,在自家后花园里头伺候花花草草。
忽然从树隙里看到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在楼上阳台,努力在挂着鸟笼。
劳模姐吓坏了,直接跑到隔壁敲门。
而此时的安妮海瑟薇,还在使用吸尘器。
劳模姐拍了很久也不应门,然后劳模姐就自己动手了。
闯进去以后,劳模姐直接往楼上冲。
安妮海瑟薇此时好像明白了什么。
等到俩人冲上阳台,一切都晚了。
孩子没了。
丈夫虽然没说什么,但安妮海瑟薇总是感觉自己的老公在责备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在孩子的葬礼上,安妮海瑟薇甚至把劳模姐儿子心爱的玩具给自己的儿子陪葬。
看起来,安妮海瑟薇也“不正常”了。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孩子生日。
劳模姐准备替孩子开个生日趴体。
劳模姐并不想请安妮海瑟薇,毕竟,这正好捅在人家的痛处。
但是,孩子就是要请隔壁阿姨,因为他觉得,隔壁阿姨比自己老妈对自己还要好。
寿星为大嘛。
然而,这场生日会,因为安妮海瑟薇的到场,多少有点尴尬。
身为孩子的奶奶,貌似对这样的安排多少有点意见。
毕竟孩子不懂事儿嘛,他非要坚持,那么家长肯定是要请的。
如果“明事理”一点,你大可以编个理由推辞啊。
好么,说完这些话,孩子的奶奶心脏病发,当场挂了。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劳模姐也开始“旧病复发”了。
婆婆病发前,只有安妮海瑟薇接触过。
而且,婆婆从来不会忘记吃药,这次,肯定是安妮海瑟薇把她的药给换了。
因为,安妮海瑟薇在当“职业太太”之前,就是这个专业的。
丈夫不相信劳模姐,让劳模姐去看医生。
但是,劳模姐不仅没看医生,而且直接给婆婆做了尸检,尸检结果,和劳模姐的推断一毛一样。
但是,丈夫还是觉得劳模姐大惊小怪。
为此,劳模姐不惜潜入了安妮海瑟薇的地下室寻找证据。
劳模姐的神经兮兮,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
他感觉,还是去和“好友”一起的好。
这下,把俩妈妈都吓得不轻。
两大美女,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决定“休战”。
然而,当两家人再次坐在一起,再也没有了当初和谐的气氛。
劳模姐的孩子去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找个吃的,直接吃到过敏进了医院。
劳模姐心里的“毒蛇”又开始了蔓延,觉得这一切都是安妮海瑟薇的故意安排。
但是,这一切,看起来又都是“意外”,劳模姐没有任何证据。
这场争斗,看起来永远都是劳模姐的“庸人自扰”。
算了,劳模姐决定放弃了。
这样的邻居,大概是做不了了,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吧。
决定搬家。
这一点,倒是得到了丈夫的同意。
毕竟,这两家纠缠在一起,也看不到到头的日子。
好吧,一般“遇到困难就躲”,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安妮海瑟薇到最后还是要好好给劳模姐上一课的。
故事的结尾,大概还是可以归于“惊悚”的。
然而,撇开故事的结尾,毕竟这样的结尾,多少有点戏剧性。
其实故事里头的平常,才更让人毛骨悚然吧。
因为,或多或少,我们大概都有机会面临类似的事件,如果不小心处理好这些事件,大概就有可能一败涂地。
这一幕幕的悲剧,或许我们早点预防,就可能不会发生。
2个疯批辣妈拿命较量,题材是吸引人的,导演也在竭力制造悬疑惊悚感,但完全失败。
本来应该拍得更悬疑高杆一点,不停烧脑、吊足观众胃口,结果这片儿一点意思没有,剧本超级单薄,很无趣。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前因后果,然后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希望自己猜错了,可惜全在我预想范围内,这对观众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2个影后也是,角色应演出人性复杂、凶狠的一面,她们也确实演出了这种感觉,但也许剧本改编的不行,人物行为与动机毫无说服力,以至于她们的表演再好也完全说服不了我,反而让我觉得演员啥啥都写在脸上,剧情前因后果非常容易看透。
本片入围了今年的金鸡最佳外语片,然而本片导演并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不知评委咋想的。。。
综上,2.5星。
可能唯一让我感到怀念的是,看到了小时候喜欢的电影《公主日记》女主安妮海瑟薇,现在依然很漂亮。
这部电影真的又疯又好看首先是名字起得很好,就是让人忍不住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一直猜测这个母亲感受到了什么?
电影是两个相似的家庭,婚姻甜美和睦,各自有一个小男孩但影中处处诡异,不知道是俺中人心里太阴暗还是咋的,我很难相信这两对夫妻居然能婚姻那么多年,感情还保持着一种亲密甜蜜的状态,就很像热恋期间,一种高涨的激情和不自觉的作感和体面感,就好像一个正在恋爱的大小姐要一直保持微微抬起的下巴和提着裙摆,用眼神暗示对方:“你要过来牵我的手扶着我呢”这种伪激情会让我想,直觉是什么?
和婚姻有关吗?
直到其中一个家庭(A)的小孩失足坠亡,这种疑点也没能解开,好像小孩的坠亡是因为什么阴谋,两个母亲间的心理挣扎与较量,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的前十分钟这过程中,会忽然晃神,怎么就光女生才有情绪?
男的呢?
喔,因为他们是男的,他们没有感情,不会爱,也无法感受到细微上的心理痛苦当然,对于丧子的父亲而言,影视中短短刻画了他的痛苦,那是需要外人安慰的脆弱,以及亲人间要承受的情绪暴虐,我想在这一点上,也算符合现实中的情况电影最后十分钟,镜头开始揭露真相,对丧子的母亲而言,她要毁掉所有会让她失去另一个孩子的人。
对于另一个母亲而言,曾经有过的心理创伤再次让她神经敏感,她被自责与恐惧笼罩回顾电影,原来这是两个受伤的母亲的心理之战,但不得不说,结局真的好疯,而且另一个母亲死掉真的很无厘头,怎么会那么弱?
很奇怪耶!
看完后不明白评分为何这么低,也许不是每个打分的人都做过母亲都能get到母亲的直觉吧。
还好双女主由查斯坦和海瑟薇两位妈妈担纲,无论是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还是只有闺蜜彼此才懂的微妙情感都演绎到位,巧的是,现实生活中,两位大明星也是一对妈妈闺蜜… 再一次粉查斯坦的演技,她是我认为最会表现当代女性焦虑的演员,从斯隆女士到婚姻生活中的Mira到本片中的爱丽丝,表现了不同命运之中中年女性的焦虑、对抗、平衡和坚持,让人感受到她艰难又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本片中查斯坦将一头红发改成银色,比起从前野性难驯的气质更显精致优雅。
海瑟薇腹黑白莲花的大眼无辜形象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白皇后一脉相承,很适合她。
影片通片充满美式中产富裕优雅、精致复古的质感,唯一的bug出在爱丽丝家傻儿子对席琳无条件的言听计从,尤其是最后毫不犹豫地自愿被迷晕那里,傻到简直有点说不过去了…
编剧导演是有什么大病吗?致敬希区柯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把杰西卡查斯坦和安妮海瑟薇聚在一起,你给我看女人互殴的故事?安妮海瑟薇的独子出意外后,她因为以前生产意外,不能再生育了,于是设计杀死了邻居的婆婆、自己的老公、还有邻居夫妇二人,然后自己就可以正式收养邻居的儿子了!邻里之间接连死这么多人,当地警察局都没有人疑心吗?杰西卡查斯坦片中的儿子也太小卷毛了!刚开始以为杰西卡查斯坦疑神疑鬼,没想到安妮海瑟薇真演一个歹毒女人。俩人演技居然不相上下,果然恶人更出彩!当时女人在家也要盛装打扮吗?
三星半
两个疯批美人,在沉着冷静之中稳定发疯。
有点大费周章的感觉 但也不错啦
无处安放的母爱脆弱又极端
就是一个放在70年前觉得还行的黑色电影,没什么意义,也没什么意思。
Celine的形象很像杰奎琳肯尼迪,巧合的是Anne Hathaway的中间名正是Jacqueline
看到最后觉得有点降智
女人/母亲们的深邃、复杂、亲密、割裂、温柔、狠戾、敏感、怀疑、善妒、嫉恨、不甘、恶意与脆弱易碎又坚韧强悍的神经质,被诠释得丝丝入扣细腻惊人。
很差的剧本,浪费两位女演员的演技。2024年还在拍“疯女人”互相伤害的故事,全程不提缺位的丈夫,为了污蔑女性之间的情谊专门拍了一部电影。不拍两女争一男,那就拍两女争一儿吧。不知道原著如何,但在这个时代影视化/翻拍这种充满刻板印象的作品有何必要?还拿这个跟“致命女人”比,怎么敢的呢?
我的妈呀,真的看完一脸懵逼,这不就是高配低能的悬疑垃圾嘛,不能因为是个好莱坞就拿高分吧,还不如某些6分国产悬疑电影呢!包装再好看,内核平庸也是白搭,幸好没去电影院浪费钱!
抛开这个满是漏洞的悬疑故事,此次改编翻拍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将故事背景搬演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揭露出这个彼时正处于世界之巅全方位遥遥领先的国度女性意识的觉醒却又始终笼罩在男性专制和传统观念的阴影下久久无法解脱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就两个家庭悲剧的原因正在于此,或极力挽救却孤立无援,或悔恨交加却无所依靠,觉醒之人被误认为精神病患,堕落之人却掠夺成功逍遥法外,绝非特例,一种可怕的扭曲的高压精神社会环境下的性别症候,并或延续至今,两位女主选角实在精准,有过半的好感来自于二人的表演。
人物都是非常脸谱化的60年代中产阶级形象,就像是在看两个腹黑芭比娃娃间的争斗,整体悬疑的部分比较弱,还是好莱坞疯女人那一套,结尾算是没有落入恶有恶报的窠臼,不过鸠占鹊巢成功的电影也是不稀奇。比较可惜的是没有深入挖掘主妇们的心理成因,导致影片比较表面且乏味。
2024年了还在拍这种片子。老派太过分就会变成老土(笑哭)查了一下原著居然是2012年出版的,这种中产纸浆你说是1912年的我都信。就这个卡司阵容,我觉得丢给网飞拍可能都会更有趣些。
为什么这么想当妈呢,不理解,不过这是一部励志片吧,女主为了自己想要的目标,步步为营,谁都无法阻碍她当妈的步伐,颠狂又自制,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犀利秘诀
有點小聰明,但是不多,仍然沒能跳脫出同類懸疑片的套路,第一幕已經把懸念底牌猜乾淨了,才不是要報復,而是要搶兒子。用了偽敘事詭計卻並沒有用到極致,如果以多視角打開故事或許還能夠帶來些許新鮮感,並且第三幕的鳩佔鵲巢手段有點太粗暴了,喪失了高潮戲該有的爽感。Anne Hathaway、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算是給電影上了強度,愧疚、怨恨、猜疑、嫉妒、混沌、崩潰,心理層次豐滿又不緊繃,但是好遺憾,也並非兩個人的最佳表演狀態,角色難度對她們來說還是太輕鬆好駕馭了。
翻拍自法国影片《亡命母侵》,没看过原版,看评论应该是剧情没啥改动,但我感觉比较好的一点是,将背景放在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影片精准地展现出那个变革时代女性自我存在价值的变化。爱丽丝,一个有事业心的女性,在家庭里低下头颅,却被当做疯女人;席琳,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被当成罪魁祸首,进而变成疯女人。在那个女性普遍失声的时代里,女性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是成为母亲,而如果连母亲的身份都失去了,女性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于是这层恐惧混杂在母性里让两个女人彼此倾轧。影片最后这个结尾,颇有点要摧毁那个“不是变成疯女人就是被当成疯女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哪怕变坏,女性也有除了母亲之外存在的意义。
非常王德发,买这两个房子真是倒了血霉,死不完的人= =||| 也没letterboxd上说的那么差吧,Celine的switch有点睿智、有一些口眼歪斜的台词,但是还算是能看的呀。服设还行。海参崴好油腻的演技,救命。那个北欧变态男果真HOT AF.. 顺便,快到结尾时劳模给孩子念故事,念的是《彼得兔》,《生命之树》里她念过完全一样的选段。这周末去影院看的话岂不是四舍五入在影院看了0.0001%的生命之树lmao
超级诡异。。。难道那个年代的美国女人比清宫里的妃子还难生存吗?非得不停地杀人直到得到一个继子才能活?
好喜欢这个音乐啊 好喜欢安妮海瑟薇 哪怕她是坏人 我都希望她成功 看到她就恨不起来 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