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是一个高材生,拥有博士及多个硕士学位。
按常理来说这样一种跨学科的深度学习应该能让男主对当下社会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认识。
至少能赋予男主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当然我们无从知晓男主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但他所认识的世界对价值的影响或许是消极的,这样负面的价值观影响了Sub对待人生的态度。
他变成了在旁人看来很无趣的人--一个什么都不想做,一个喜欢待在自我角落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刚刚了解男主Sub时,我有一种出奇的羡慕感,虽然因工作被家人赶出家门,但发达国家赋予的高福利让他可以不用面对生存问题而单纯享受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喜欢他的漂亮妹子大开家门供他留宿。
这不就是伊壁鸠鲁所谓的“快意人生”吗?
但镜头突转,故事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提醒了男主Sub的悠闲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他因长期在公共区域的躺椅上悠闲的打发时间而被处罚35欧的罚款,也因自己不工作骗取低保收入而在社交圈被自己的同学歧视,最后感情受到伤害的女主角直接唾弃了木讷男主的人生观。
这个时候观者才开始发现主角Sub需要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活在一个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且安全的舒适环境中,原来男主有他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只有“对着熊猫打飞机”背后的女人才能理解。
而女主角的对Sub的情感像极了对他所过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情感缺乏真实的理解和共鸣,理所当然的也就少了交集。
男主角Sub所面对的世界毕竟是一个人治的世界,人天然带有群居性,不知道是社会环境影响了Sub,还是女主角的话触动了他,亦或是片尾的那只可能夺人性命的熊让他体会了周遭的情感及生命的价值,主角Sub总算找到了自己片头所言符合心性的理想工作---兜售让人入眠的床垫。
片中男主曾性幻想的女人在片尾戏剧性的进入了他的生活。
可以想象男主可能因为自己的被动而错过自己的伴侣,但我能看到的是随着男主的改变他依然存在发现志同道合友人或恋人的可能性。
也许这就是社会同化我们的结果。
但本片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同化和改变,其实还有角色们对本性的坚持。
犹如保障局的秃顶大哥放弃工作开了烘焙店,主角Sub放弃电视剪辑而开始兜售床垫,这一切都犹如那个放弃异样红伞逆流而行的男主,他在最后坚定的牵着自己犹豫的伴侣与人流背道而驰,在他们的感染下引领了人流的方向。
这也许就是当我们融入,我们反而影响了社会的结果。
我们被裹挟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洪流中,而我们又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影响着这股洪流,或大或小。
犹如女主角总是想抢镜参与别人的人生一样,我们总得努力生活,好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上一次看《轻松自由》是一年前的八月,看完后我就将这部片子列入到自己的私人影片清单中。
就是那种以后你有了心爱的女人,你会幻想跟她一起看的影片。
我不想讲影片的故事,如果有兴趣大家去看就好,只是想记录女主角的一段独白。
“我真的很喜欢你。
当我们见面时,我立刻被你吸引了。
我觉得你很帅,很自由,你做事都很随性,我都有些嫉妒你。
你的漠不关心很是吸引我。
我叫你来这里住是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当你到来时我真的很高兴,我想我们其实可以有一个很美的爱的邂逅,不过不是那种很浪漫的方式。
晚上,当我躺上床时,我希望你能一起上床,然后再发生点什么,不好意思这么说太直白了,但这就是我所想的。
我曾梦到过你,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人,却会和我发生关系,你可以接受、给予、穿透、抚摸,但你什么都没做。
你更喜欢梦想你的生活,而非实际体验生活,这样是不对的。
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你恐惧着,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你在恐惧着,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你什么都没做。
那是因为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
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现在我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这样的状况,越快越好。
马可搬进来和我一起住了,他并不完美,他有过他的失败,但至少他在那儿好好地活着。
真遗憾,因为我们其实可以试试的,但你甚至都不想去尝试,尝试而已。
”
法国电影有它独特的审美。
什么都不做,在公园长椅上连续坐了两天就会被开罚单,理由是扰民,别人上班你坐着长凳,下班接孩子还在这坐着,因为什么都不做,打扰到了别人,完全不让别人开心。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大家一起做,创造价值,实现自由。
台词写的很棒。
时常在法国电影里感受到哲学的魅力。
没有什么引用的话,谈论了很多关于生活的哲理,想到罗翔老师的“约束的自由”。
喜欢两个角色:布鲁诺和理查德(低保顾问)。
布鲁诺的人生梦想很简单,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女人一个公寓。
他想,所以一直在实践着,尝试很多工作,不行就换下一份工作,敢于去尝试的勇气我觉得很厉害,就意味着不会很在意得失,即使失败也很快能够找到下一份工作,这样一直尝试,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
小时候想有个烤饼屋梦想的理查德,说自己是个普通人,身上的一切都很普通,住的楼层也普通,甚至做着普通的梦,没有巨大的蜘蛛在谈人生。
他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帮助别人,所以也算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过着平凡的生活,有一天在办公室开始了跳舞。
这片子的魅力对我来说,就是大家想做的事情各不相同,都在努力实践着,彼此交流,互相尊重,从不去评价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交流。
讲述着自己的事,或者一起去参与某件事情,一起去做,不是去给予对于别人的生活的自己的观点/建议。
相互尊重,不插手别人的生活的某种自由。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人交谈,然后发现某种可能,去接受这种可能性,然后改变。
拥有尝试的勇气难能可贵,也就是,对生活予以热忱。
2022年目前年度最佳,有立马想看第二遍的冲动。
2022/9/1晚0:01于北方老家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生活需要轻松惬意,但那不是生活的全部!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很轻松的电影——《轻松自由》,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
此时的你,或迷茫、或惬意、或行色匆匆、或焦虑不安,你都可以停下脚步来看一看,也许你都能得到稍微的治愈。
这是一部治愈系电影,我给九十分!
电影的节奏轻松、欢快,画面干净,看完后会想躺在床上呈大字形,望着天花板,发发呆。
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巴普蒂斯特·勒卡普兰 饰)生命中只有一个心愿:什么也不做。
一张床就是他的全世界。
学校高材生塞巴斯蒂安,拥有一个博士、三个硕士和三个学士学位,毕业后就失业,或者说他从未想过就业。
他只想睡到自然醒,然后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一本书,吃些饼干,然后发呆一整天!
像无数家长一样,在我们毕业的时候都会有一次关于后续人生规划的交谈,塞巴斯蒂安的父母问他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时,他却说什么也不想做。
塞巴斯蒂安被父母赶出了家门,或者说是让他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吧!
他住进了朋友安娜家,(夏洛特·勒·邦 饰),同住的还有布鲁诺(费利克斯·莫阿蒂 饰)。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应届毕业生,即使你高学历,然而在没有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前,你就必须得在基层讨生活。
安娜是一家编辑社的实习生,却有着环游世界的梦想。
她不满足于当她老板的佣人,她有着明确的目标,过不错的生活,干着喜欢的工作,她认为这样能使她过得快乐!
室友布鲁诺则是一个看上去有些邋遢却幽默,只会买打折商品的男生,他的生活似乎就是一直在找工作、工作、被解雇,然后继续找工作!
如安娜一直暗恋着塞巴斯蒂安一样,布鲁诺也一直暗恋着安娜,并且会去偷看安娜的日记,因此做出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塞巴斯蒂安去申请低保,想要靠着低保过着他想要的梦想生活,他活得理直气壮,轻松惬意。
他的这份自信让我们所有人都嫉妒。
如一只幼狐一样,窝在自己的小窝里,晒晒太阳,看看书就可以了!
当他们几个大学同学聚会时问起他的工作,他那样理直气壮的说:领低保!
我当时就想你有多大脸才能做到这么理直气壮。
如果是我,这样聚会估计都不好意思露面了!
他的同学说他曾经都是在不停的上着各种课,真是一种浪费!
浪费着社会资源,也浪费了他这个人自身的修养。
而当事人呢?
他可以毫不要脸的告诉你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塞巴斯蒂安和安娜出去买东西,看到一个醉死过去的流浪汉。
他躺在路边,男主通过他的姿势看到了他手托着月亮的倒影,仿佛那就是他的全世界。
塞巴斯蒂安每天过于安逸的生活遭到了周围人的强烈妒忌。
致使一位每天都会从他身边经过的忙碌女性举报了他,然后警察叔叔给他开了一个35欧的罚单!
原因是他每天坐在公园看书,严重扰民了!
塞巴斯蒂安去找他的社保办理员排解郁闷,然后他找了一份工作,看老新闻,并因此在新闻里看到了他想谈恋爱的对象。
结果呢,不是像理想中那样他因此而奋斗,而是因为他的某个不当行为被解雇了!
后面的故事让我以为男主会那样无所事事又无比自信的快乐着,然后跟室友安娜一起,男主内女主外的幸福生活。
但某一天安娜回一个叫马可的男人,布鲁诺搬走了,男主第一次对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甚至害怕。
而后的一天安娜向男主表白,并说:男主一直在恐惧着,一直在欺骗着自己,因为不去做,所以不会失败。
她认为男主一直坚信自己的谎言。
以为不生,就可以不死;没有尝试过开心一下就死去,很可悲。
塞巴斯蒂安被安娜的话触动了,开始去思考,开始寻找答案。
直到看到一位母亲教孩子骑自行车,孩子说我摔了怎么办?
母亲说我会接住你的。
这简单的对白似乎让男主开启了另一扇门,他开始尝试。
尝试了才能知道你是不是能做到,如同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的,你不去做又怎么会知道自己不会呢?!
塞巴斯蒂安开始工作了,因为喜欢睡觉,所以知道在怎样的床上睡觉舒服,他做了卖床的推销员,并且如鱼得水,最后甚至成为一个门店的负责人。
并且收获了他的爱情,他们结婚生子。
最终他找到了他的人生道路和目标:当一个家庭主夫,在家带孩子,并且做的很好,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在片头有个镜头是男主穿着橘黄色的衣服逆行在一群穿着黑色正装的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与众不同。
而片尾是男主牵着自己的妻子穿进忙碌的人群中,然后人群倒转,顺着他们的方向而去。
这是不是在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慢下脚步来工作并享受生活呢?!
很多时候我都想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往往都会用这样那样的理由告诉自己再等等,或没时间,或没钱,或其他!
当我们真的慢下脚步或许我们也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情!
愿每一个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个人难道是他的所作所为来定义,而不是他究竟是谁来定义吗?
工作不是娱乐。
你不工作的话,靠什么养活自己?
这是在开篇不久后,男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和他父亲辩论时的对话,充满哲思,又暗示了主题。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是对,什么样的又是错?
其实《轻松自由》本身,或许并没有明确地倾向,因为这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探讨,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
在影片中,塞巴斯蒂安认为,“我对成功不感兴趣,胸无大志,我什么都不想做,只要开心就好,平和的生活然后平和的离开,躺下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喜欢舒张伸展,做一个平和舒展的人,就是我的志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做你认为正确的,或者说是想要的就好。
但很可惜的是,或许对大多说人来说,他们思想和目光始终停留在大众的主流观点上,符合时代的特征,却也显得足够狭隘。
我们来看影片中的一段对话。
是在同学聚会上,塞巴斯蒂安和他的两个同学,职业分别为教师和软件工程师的家伙展开的交流。
教师: “你并没有直面事实。
”塞巴斯蒂安:“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生活在我的角落里。
”教师:“你在向社会索取着什么,你想让那些在工作的人们来资助你的假期,这并不公平。
”软件工程师:“向你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毒瘤。
” 塞巴斯蒂安:“天气晴朗的时候对你而言是什么感觉,穷人要和你一起分享让你很不爽吗?
”塞巴斯蒂安的回应很解气,但是仔细一想,他们其实也确实各有各的道理。
从哲学的层面来说,他们都没错。
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塞巴斯蒂安安于现状,他愿意领低保过着低物质的生活,但提供他的低保都是由其他人所缴纳。
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他一样,那么那些低保的钱又该从哪来呢?
整个社会又要怎么运转?
况且,人类并不能完全地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了这样的基础,似乎像塞巴斯蒂安这样小众的思想被排斥也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这里不论他们观点的对错,只是说明当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的力量真的很渺小,要么选择融入,要么走向灭亡。
其实这部影片中像这样的大众视角有很多,不只是他的同学,从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开始,甚至荒诞到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都有举报他打扰了她的生活,理由是他什么也没做。
而塞巴斯蒂安为他的“毫无作为”支付了35欧的罚金。
他们认为认为塞巴斯蒂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社会的毒瘤和蛀虫。
即便是一开始站在他那一面为他说话的安娜,其实在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更多是爱慕使然。
他们从来就不是同类,就像她说的,她只是羡慕塞巴斯蒂安的随性和淡然。
在带回马可这个替代品以后,她发现塞巴斯蒂安还是无动于衷,就像她一开始被他吸引时那样,对所有的事物漠不关心,所以她愤怒,她指责塞巴斯蒂安的不作为,她把塞巴斯蒂安赶出了她的公寓,想要让他直面惨淡的现实。
在影片的最后,她选择孤身一人离开去旅行也证明了这个想法没错。
但你说她没有受到塞巴斯蒂安的影响吗?
当然不,否则就不会有那张去日本旅游时留下的照片里的她。
当然,再回到主题本身。
在安娜没有找塞巴斯蒂安谈话或者说是发泄之前,我一直认为塞巴斯蒂安是一个什么都不关注,心态平和的道系玩家,很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哪怕他在理查德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查看老新闻的工作,哪怕他一眼看中新闻中那个女孩,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寻找他,只是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无穷尽的畅想。
所以安娜所说的那段话突然点破了塞巴斯蒂安的龟缩,尽管那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
“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 。
你恐惧着。
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
你在恐惧着。
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但你却什么也没做。
那是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
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我现在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现在的状况,越快越好。
”你认为不死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生。
这一点直接戳中了我的胸口。
我想其实每一个有过精神内耗的人都知道,比起一往无前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的莽夫,他们固然思虑更加周全,但另一方面也同样意味着:他们的顾忌太多,因为牵绊太多,因为害怕结果不好,所以干脆拒绝开始。
很多人,都是这样碌碌无为,在社会上充当螺丝帽,然后一直工作,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其实一开始,我和大多数被影片主打内容“反焦虑”吸引来的人一样,也是冲着塞巴斯蒂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来的,想要在这个忙碌的、不断内卷的世界获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理所当然,塞巴斯蒂安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外表帅气,学识渊博,想象力丰富,与其同时既真诚也幽默。
而最吸引人的一点,应该就是他的思想。
下面这段他在领低保时和工作人员理查德进行的自我介绍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
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
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不过他虽然总是无所事事,说自己无聊,但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无聊的人。
相反,他非常拥有生活情趣。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他很慢,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能够体会那种小到我们一般人几乎无法被触动的意趣。
就像他引用伊壁鸠鲁的话那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因为小事而满足,那他永远都不会被满足。
我们应该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那是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在碌碌无为的世界里迷茫,挣扎。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很戳我的细节是,他明明还领着低保,却愿意给路边的乞丐分去他仅有的一部分。
而他同样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回馈,在那个乞丐旁边的水潭里,映出了当晚的月亮。
月亮圆且明亮,人类以这样一种方式摘月,就像是活在自己世界里触碰到了那些遥不可及的美好。
乞丐的出现,一度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在非常积极地过生活。
这个积极可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积极,它的意思更偏向于开心、愉悦地度过每一天。
他们的生活标准很低,不在意物质,只是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获得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快乐。
我知道自己是做不到的,可知道有那样一群人的存在,就感觉很美好。
但安娜和塞巴斯蒂安的对话戳破了这个幻想。
或者说,是让这个幻想降落到现实,照出了阴影。
不死即不生,这的确是塞巴斯蒂安在逃避的一件事。
父母逼迫,就从家离开到巴黎;同学指责,他就躲出去吹吹风;其他人指责他坐在公园影响他人,他也只是默默离开,换一个地方。
他抗拒融入社会,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他此前一直满足于这一点,那么当布鲁诺,他的室友兼同盟选择离开他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布鲁诺这个人,我觉得是属于塞巴斯蒂安的对照组之一,他这个角色抽象化以后,对应的是现实世界里踌躇满志却不愿行动的人。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布鲁诺是什么样的呢?
他和塞巴斯蒂安一样,也是一位游民。
不同于塞巴斯蒂安的通透,他有野心,想要做体育新闻评论员,却也同样止步不前,只去超市买特价商品,只敢偷偷看安娜的日记本还不敢告白。
塞巴斯蒂安的出现,让懈怠压过了渴望,他一度沉迷颓废的游戏,跟着塞巴斯蒂安一起为地板打蜡摆pose,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的生活。
但安娜带回了一个男友。
这是一个契机。
我相信她的本意应该是想要报复一下塞巴斯蒂安,甚至在对方无动于衷以后出言讽刺,但没想到也影响了布鲁诺。
他搬了出去,找到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成功成为了体育新闻的评论员。
就像是塞巴斯蒂安曾经跟他说过的那样,“你去为生活奋斗是正确的,如果你相信生活是需要奋斗的话。
”这是布鲁诺的价值观念,他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只是他的离开,可以说是让塞巴斯蒂安的阵营里又减少了支撑力量。
此前,对塞巴斯蒂安来说,最大的困扰无非就是领不到低保,在解决完这件事以后,似乎没什么能阻挡他无所事事。
但他却开始苦恼了。
从社会学上来说,人就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交动物。
无论愿意或者不愿意,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所以他开始发生转变了,他开始寻求帮助。
帮助他的人,是理查德——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也是处理他低保的人。
我认为他是塞巴斯蒂安的另一个对照组,他象征的是生活中那些乖乖牌,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为了生存,只能背离自己心愿的类型。
理查德是善良的,比起上一位工作人员,他更敬业。
当面对像塞巴斯蒂安这样的需要领低保的青年时,他一定会提供帮助。
但他同样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被困在一个传统的方框里,痛苦挣扎。
是在跟塞巴斯蒂安的交流中,他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就好像往一潭死水注入了活力。
他的改变是一点一滴的,由小到大的。
他先是跳起了舞,最后甚至做了他真正想要做的烤饼,实现了他的愿望。
他的角色,我认为他和塞巴斯蒂安是属于互帮互助的。
他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塞巴斯蒂安太过随性,而他太过板正。
不过当塞巴斯蒂安的需求出现转变的当口,他及时地提供了帮助,他帮助塞巴斯蒂安成为了一名床垫的销售员,这真是一个既和塞巴斯蒂安息息相关,又有所突破的职业。
得益于多年跟床的相伴,塞巴斯蒂安的销售很成功,并且让他遇到了那个叫做裴波尔的姑娘——他在新闻上一见钟情的对象。
改变之后的塞巴斯蒂安一路顺风顺水,他看似改变了,似乎又没有改变。
还记得影片中多次出现了穿着黑色正装的人群拥挤向前,而塞巴斯蒂安却总是一身亮眼的休闲装朝着人群的反方向前进的镜头。
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时,我觉得他是格格不入的,艰难的;第二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体内有着一种大无畏的勇气。
我细数了一下,这个镜头出现了五次。
只有第两次有所不同。
一次是第四次,当时塞巴斯蒂安因为周围所有人的反对,他开始了痛苦地去思考转变,所以他没有出现。
还有一次是第五次,他带着妻子一起穿过人群。
这一次,不止是他们两个人,甚至带着其他人都朝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去了。
可以看到,我们的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在最后找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他依旧有自己的坚持,并且也在无形中影响了一群人。
群体的转向是令人震撼的,我也想要相信,这个具有美好意味的圆满结局会延续下去。
哪怕我知道这只是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实往往充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影片中展露出来的,只是塞巴斯蒂安所经历的第一个坎。
很喜欢电影中的一幕,橙色雨伞🌂逆行于黑压压的一片。
顾城的诗写到:我们打开了伞,索性涂黑了天空。
而男主塞巴一直是充满活力的,活力的橙色,向上的蓝色,当然还有他一头的卷发。
无处不显露真实的本色。
都市的上班族们,终日是包裹在制服里的,是透不过气的,一句“生活本就是如此现实”是让他们甘于忍受现状,不敢去戳破这件华丽外衣。
城市的车站,机场,巴士站,每日引来送往,当然你努力的样子会让人敬佩,但记住,生活不应只有存活,生长亦不能丢失,让我们在心中种下一株鳄梨树吧!晚安!
一个废柴宅男的人生哲学。
我就是喜欢在公园长椅坐上一整天,不随波逐流又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生就可以不死,不试就可以不失。
寻找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最终得到内心的平和。
自由自在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可是真的做到了哪有如何?
感觉男主 Seb像极了夏目漱石笔下那种高等游民,拥有名校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和三个学士,但他却想赖在家里混吃等死,享受无聊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毕业就失业,或者说他从未就业,他的人生目标就是领低保然后继续每天看看电影看看书,能在公园长椅坐上一整天,他最喜欢的是床,因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
看完电影打趣说都市人被生活压力压迫到焦虑不安也许看看这部电影就能被稍微治愈了。
在工作日你是不是最讨厌闹钟的声音?
总是想多赖会床。
为什么周末时光转瞬即逝?
我还没休息好,你就告诉我周一了。
早晨上班路上追不到的一趟车,赶不上的一趟地铁都是我们一大早的沮丧。
晚上临近下班最怕老板笑嘻嘻的过来给你安排工作,你是加班呢还是加班呢,还是…周末休息看到单位同事或者领导的来电,首先就是眉头一皱。
与周遭人的复杂人际关系亦是你想吐槽的,随时随地伪装自己只是为了在宫斗剧一样的职场不要过早领便当而已。
偏偏男主就是个如此“看得开”的人,地位、名誉、金钱都不需要,我只是为了我而活着。
这种生活方式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说起来也是很让人向往的☞富有的不是金钱是时间,追求的不是物质是内心;没有钱也总是很开心,只要足够生活就好;不善于人情世故,但总是与人为善;总是带着笑脸,不抱怨,毕竟没有太多需要抱怨的;永远保持对知识的好奇,自我修养决不能丢;拥有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
被家人嫌弃不要紧,他有的是时间,是啊,青春是有很多时间去恣意挥霍。
但就是如此废柴的高等游民也能有找到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的时候,恋爱绝对是让一个废青能振作起来的原因了。
积极向上,努力生活?
等一等,Sub真的可以改邪归正?
他只是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去让自己过得舒服快乐,家庭煮夫亦可以有,现在赖在床上,已经不是一个人望着天花板了。
人不需要赚很多钱,工作是为了对抗生活的无聊 ,人总是要让自己充实起来再去努力活着,所以,别在我面前谈论什么自由,你能做到了再说!
到电影结束,我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挺正能量的电影。
并非是懒惰者冠冕堂皇的理由,看天花板经过一番成长也是不一样的视角。
但想了一想,也挺难过,也挺可惜的。
整个观感下来就像给一位体重过百的胖子推销廉价的健康套餐。
以床开始,以床结束。
整部电影下来,结构是具有文学气息的,包括台词。
即使是拍一位男性的日常,但也不会感到沉闷。
如影名,观感确实轻松自由,它还有另外一个中文译名《免费入睡》,更加直入主题。
当然也少不了符号与剧本的扶持。
塞巴斯蒂安与他的鳄梨一样,即使什么都不做,也需要必须的养料来生存,救济金与水一样重要。
鳄梨的成长即塞巴斯蒂安的历程映照,在影片结尾鳄梨树的高度,如不经意俯视他与当年对着屏幕自慰的女人,已为妻子惬意的卧床休息。
我以为电影会局限在塞巴斯蒂安的住房公寓里,在像《法外之徒》的三人空间中类比展开。
但全片下来仿佛他所在空间的人物关系里,他始终是自我中心的,他人即为辅助。
安娜的角色弧光也如最后那张照片一样,藏在塞巴斯蒂安的身后。
屏幕很柔软,现实很残酷。
衣食无忧还有低保,这样的轻松自由也只能在屏幕上慢慢欣赏,如果说你非要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但赛巴斯蒂安看天花板是轻松自由,我们看天花板满是压迫。
看看这次疫情大家都躺着看天花板,但想的是该如何生存。
如电影不断指责塞巴斯蒂安的过路者,即使他什么都不做,但免费的呼吸空气,享受太阳与无事可干拿着救济金是不同的。
如果说最后他想倡导一种所谓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电影也很明显的指出:以往穿过白领的人群转向追随着他,父亲的同事坠落在了他的车上于是不再工作狂……以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一笔带过,看的是治愈,想了想又不对劲。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部轻轻松松的喜剧片,想太多了,但电影又给我一种非常矛盾的观感,他确实在探讨,但却是在一种乌托邦空间中探讨的感觉,这是一部给资产阶级的人生指南。
男主人公的人生梦想就是领着低保无聊的过活。
虽然他曾经是个学霸,手里有很多个学位证书,人也幽默有趣,合租的漂亮妹子一直暗/明恋他来着,可是他就是迟钝/不来电?
对于他无所事事的人生规划,父母没有声嘶力竭,朋友没有大惊小怪,低保审核员和他成了朋友,还给他做crêpe吃……简直太幸福了,让人羡慕嫉妒恨,果然,他常去看书打发时间的公园,周围来去匆匆的上班族,接孩子上下学的妈妈以及治安人员都表示嫉妒所以开了一张35欧的罚单。
这个脑回路,太给力了!
最后漂亮妹子表白也把他骂了一顿。
男主人公醒悟后找了一份卖床垫的工作,干得如鱼得水,还邂逅梦中情人,妥妥人生赢家。
推荐大家看看,工作狂会慢下来享受欣赏生活,反之,无所事事的人也会受到启示,脚踏实地。
还有很多彩蛋,真的只有法国才能拍这个电影,脑回路很法国。
看完这部电影后克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
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很好奇故事的走向,毕竟法国不工作领低保的年轻人太多了。
是让主角一直活在自己的梦里“荒废”下去?
还是与社会和解妥协,两种结尾可能都会引来不满。
支持无为的会觉得,无所事事无罪,人有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支持融入的会认为,你的低保建立在别人的辛苦上,你践踏的是他人的自由。
导演很聪明(查了一下还是同龄人。。
),他让主角做了一部分妥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收获平凡的小美好。
我不知道对这个结局是否有点失望,或许倒退两年,我会想要一个更极端的版本,无所谓被社会边缘化,无所谓丧,无所谓做什么,无所谓他人的眼光。
我会反感这么不痛不痒地结束。
而如今,生活,现实的生活是会让人平和许多。
归根结底世上没有纯粹的快乐。
你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感到快乐,你以为你的思想待在另一个精神的世界里,可能是别人的故事,可能是一些对遥远时空的思考,但你终有一刻要回到自我,要面对生活本身,要找到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
Anna指出Seb无所事事时内心是恐惧的,害怕失败不愿意开始blabla,也许是对的,但就算你享受这种自我本身,可怜的是人终究无法脱离社会性,连那些你赖以依存的精神世界也是,不过是另一种状态的社群生活结晶罢了。
就算你不会恐惧,终究还是会迷惑。
有一段戏印象深刻,Seb被安排了一份看旧新闻存档的工作,他昏昏欲睡,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甚至对自己独白,“别人不过是花钱雇我来看旧新闻”。
对着熊猫和美女自慰看似荒诞,其实不过是思想无处安放。
这也是我这两年的困惑,做着类似的事情,看,拍,剪,有时候在演播室里我也会问自己,你对新闻里的这些人其实毫不关心,你不关心人类,甚至也不怎么关心自己,做这份工作的意义何在。
也许就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后的休息会带来一种心安理得的错觉,带来一些基本的保障,在人群里寻得一个位置。
把所有的必须填补了之后,才可以躺在床上继续困惑着生活的意义,存在的意义。
电影告诉我们,你不会总和人群行在相反的方向,也许有一天,你会愿意牵着另一双手穿过人海,也许人们也会转过身来,和你一起逆行。
Libre et assoupi, 法语是自由和昏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人终究受限于自己,梦中获得的自由也不过是假象。
电影的中文译名则比较直白,就是轻松自由,虽然生活从不轻松自由。
你可以恪守着自己的世界,却可能有一天交不起35欧元的罚单。
毕竟,丧到骨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不会像Sebastian那样单纯帅气,带着Burberry围巾在塞纳河边发呆,有等待着儿子回归的父母,有心意相通的朋友,还领着1000欧的低保。
就像电影里说的,某类人的天真就如同那些去非洲旅游的西方游客,说着“他们好穷啊,但他们是真的幸福”这样的毒鸡汤。
在幻想中死去很容易,清醒地活着比较难。
老外都不玩手机么?我境界比男猪更高 他好歹还出门买饼干去公园吃 我连门都不出 可以一星期呆家里!
只要能够弄到生活费,按照自己的想法无所事事地生活又何妨。男主代表着新生代们独立想法,自己喜欢且生活得有滋有味。和纯粹的逃避现实又不接受自己状态的纯宅是不一样的
39 导演是有多爱戈达尔和法外之徒,一个片子可劲儿逮着人致敬,不过挺可爱。后一小段太气人了,前面多有意思,要看的不就是这位废宅哥怎么直面社会普世价值的围剿狙击,完成废宅的自洽吗?怎么又绕回了老路,还是要依凭一种世俗取向获得心灵安宁,这属于导演没破题,写了半截交卷。安娜小姐又凭什么指手画脚人家不开心啊?结尾招安得如此生硬和鸡汤,真是让人恶从胆边生,想一个铁拳捶死男主
前半部分不错 很松弛;片中出现的一句不相关台词:“暗示是狡猾而虚伪的 正因为含蓄暗示 你才会错过生活”
原来拿低保过生活,是这么浪漫自由的,好爽。
本来以为是个《智者不入爱河》的故事,没想到好可惜啊结尾垮掉了(对我来说)。我一直这么生活到现在,每天感受时间,充实的安排学习和娱乐让自己舒适,不工作不参与社会生产,清心寡欲。难道是因为……?不会吧,解决方式格局这么小?
结尾突然人生赢家很莫名其妙。减一星。
80后70后甚至更大年纪的人一闲在家没事做就会浑身不自在 非要拿个扫把地拖什么的动一下才会舒服,而90后00后却对此安之若素,给一个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可以过几个星期,最哭笑不得的是,前一批人还会指责后一批人“懒、生活不积极”,我觉得在新冠肺炎搞得大家都只能待在家的这段时间里让前一批人看看这电影也是极好的。
3.5 看完心情真的非常轻快💛
从瓦伦丁出来之后 才感觉到有点看头 。三人跳舞那里致敬随心所欲吧然后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就是彩色个体和灰调人群 最终双人的逆流而上融入大流 亮点 其他从一开始看觉得无病呻吟
真聪明的法国片比如侯麦,假聪明的比如这样的,甚至不如好莱坞动作片,因为它们的价值是确定和实在的,这种片是虚伪的,假想出来一种边缘人群的生活然后再让他们步入正轨,真实的被取代。
虽然还是要去卖床垫 不过也是有过那么一段自由时光啊
怀着和男主同样的疑问和思考去看的,却发现其实男主的心态好得多,根本不焦虑,非常顺其自然和佛系,不卑不亢,家里或是自身学历都条件很好,外貌和性格也很好,只要他想,在社会上一定能够吃得开。最后也跟我想象的一样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回归社会,找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还找到了自己灵魂伴侣,真是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可惜这么美好的结局现实中却很少发生。
别再虚伪的假装了解你不了解的生活了,工作结婚生子为什么就一定比在公园看书吃饼干高尚呢?结尾的说教味真是被强喂了一口屎
前半部分看得很爽 后半部分要引发众怒了
男主有好几个硕博文凭想找工作就能找到,外形很好且有种迷人的松弛感,不工作也有良好的家庭和低保福利,这才能有选择轻松自由的权利…
5/10結尾不好
没有轻松自由,看了一半关了,太无趣了
高等游民的社会冒险。当你习惯『人就是要工作呀』就很难去怀疑比如工作对人的异化就已经发生了。『如果所有人都像你一样,社会还怎么发展』的味道过分熟悉,多元包容其实有点空,人们还是会自动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哪怕对方真的快乐且无攻击性。习惯了『你觉得轻松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语境,恐怕只会把这个电影当成类似假期一样的毛片。所以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法国版高等游民,虽然男主有点儿像噘嘴版CB,但人设就是《我的叔叔》啊,哦不,应该说放到日本就是龙平……(译名叫《轻松懒散》更贴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