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遍的一部电影,一直没敢写评,这部影片是给我很大震撼 警察 毒贩 卧底 吸毒者 开始的场景很香港味 吴彦祖的出场就知道肯定是个好人 张静初的出场让我心痛但怎么也没想到她居然是个吸毒者 看到她借吃的 往孩子嘴里塞吃的场景 两个字 落魄 华仔的出场大毒贩 在医院 知道是不得善终的结局 这部剧最大的突出了 看似普通人却有这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看似一个单亲妈妈带这孩子艰苦过日子 却真的应了那句话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到华仔在制毒厂的场景 不是黑帮老大的口气,却像是把一件失败的未成品变成成功的成品的加工过程 如此的云淡风轻 好像他做的只是一个玩具一个食品加工厂 终觉得在车上说的那些话 那些感触只是说给自己听听 给自己寻找的一个安慰的借口 当他看到她在吸毒时 他是震撼的是不可置信的是愤怒的 原来最普通的人也逃不开毒品的祸害 这更坚定了他铲除毒贩的决心 古天乐在这部剧里演技很赞 化妆更添彩 实实在在一个吸毒者 为了吸毒自己老婆孩子都不顾不管 渣男 他就像个恶魔存在在她的心里 以至于她看到他是那么的惊讶那么的慌张与恐惧 但却无处可逃 当她求吴彦祖帮她时 她的眼神是绝望的 为了证明她能戒掉做的一系列自残 那个场景我至今难忘 更深刻的让我体会到毒品的危害有多大 再一个震撼我的场景就是华仔面对自己叛逆的女儿那种无奈的悲哀 更让他无奈的应该是他没有资格以身试教 她对吴彦祖说的那番话更像是在狡辩 是在替自己脱罪 试图甩掉道德底线的自我约束 警察的暴力是香港电影的独有特色 刚看过暴力的警察就紧接着那句 别踩到我的手 妈呀 那个场景疼死我了 再说华仔发现有卧底后的种种反应 指桑骂槐的已经怀疑了阿力 听他振振有词的分析后看似仍然信任但那个眼神却是狠戾决绝的最后的场面才是华仔出彩的表现 真正表现了一个大毒枭的霸气与智商各种心理戏很棒 难得的一部收尾专门做铺垫的剧 结局古天乐的渣才表现的淋漓尽致啊 我都想一脚踹死他 抓他太便宜他了 但是还是很醒世的一部作品 最后的结局就是好人有好报 坏人不得善终 只是可怜了这个小女孩 小小年纪却看到了太多的丑陋 希望她年龄尚小不记得这些事情 愿世界对她温柔以待
大年初三,四个人一起去看了《门徒》。
现在一年到头,顶多也就三四部电影是到电影院去看的,其他都是买碟。
不过,尔东升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导演,自然要进影院支持一下票房。
现在更不同了,因为John的关系,爱屋及乌嘛!
看完电影出来,几个人都说心情太沉重。
这样的片子,太压抑了。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
他演所有的角色,在我看来,好像都是一样的。
没有大的突破。
当然,并不是说刘德华演技不好。
他年轻时有容貌,现在有勤力,在娱乐圈浮沉了这么多年,虽然天分差了少少,但是成功也是必然的。
大毒枭林昆,其实可以演得更狠辣、更让人爱恨交织。
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给演员发挥。
一出场,昆哥就是在医院里,为糖尿病所苦,腰都直不起来。
和阿力家长里短地抱怨着,老婆要生了,胆固醇高,小女儿先天心脏病,大女儿叛逆。
很清楚毒品事业自己也支撑不了太久了,眼前这个阿力,跟了自己七年,忠诚、醒目、能干,已经决定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了,逐渐让他接触到更多的制毒贩毒环节。
孰不知,阿力恰恰正是警方的卧底。
七年,阿力不可能不被昆哥的价值观所影响:毒品不过是商品,市场供求嘛,吸毒的人是自己该死!
隔壁阿芬的际遇与吸毒时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时时在提醒阿力,毒品是魔鬼。
张静初演技真是了得,阿芬,平时清丽温婉,吸毒时污浊龌龊,沉浸于毒品时表现得淫荡不堪。
据说拍戏时为体会吸毒者的状况,张静初曾想过试吸毒品,被导演坚决制止了。
正如片中阿芬所说:当年为证明给老公看戒毒戒得掉她才吸的毒,没想到真的戒不掉啊!
最让人心疼的,是阿芬那个玉雪可爱、小脸肥嘟嘟的小女儿,跟着妈妈整天挨饿,连地上的糖果都捡来吃。
爸爸是个垃圾一样的人物,居然利用女儿带毒。
懂事得早,会从妈妈臂弯里拔下注射的针管丢进垃圾筒,知道阿力真心对她们好,会象小猴子一样抱着阿力不松手,阿力只好抱着她睡觉,这一幕看得影院里一片笑声。
好多观众和我一样,担心饥饿的孩子不小心吃了那包老鼠药-怀疑导演本有此意图。
阿芬死于注射毒品过量。
活着对她,实在是一种折磨。
她既无力脱离毒品的控制,也摆脱不了老公的纠缠,死,成了解脱。
不过,死后一身老鼠的惨状,着实刺激了阿力。
这也是阿力最终毅然捣毁毒巢的最大推动力。
昆哥劝阿力不要同情吸毒的人,因为他们什么话都说得出,什么事都做得出。
这话只是不适用于阿芬,因为她始终没有出卖自己。
阿芬的老公,片中没有名字,就叫芬夫,我真没认出是古天乐帅哥演的,周身污浊邋遢,眼圈乌黑,神情猥琐,对于老婆穷到没饭吃仍然拒绝嫖客,他的反应是“你是不是傻啊,有钱不赚”,发现阿力对母女俩的照顾,他的第一反应是勒索阿力这个“奸夫”。
女儿的价值在于可以带毒不会引人注目。
他自己都让阿力带走女儿,因为自己不定哪天杀了她都不知道。
总之,这个人,只能用人渣来形容,他脑中除了毒品再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与感情。
结尾处阿力承诺带他贩毒,换来其女儿的监护权,然后在新加坡机场让警方抓获了满身毒品的他。
真是,如果不这样处置,这样乖巧可爱的一个女儿,就要被老爸给拖入地狱了。
怀孕的袁咏仪演昆哥大肚子的老婆,浮肿的脸,家常的装束,戏份不算多。
精彩之处有两场,一场是一家人结伴去泰国旅游,她让自己太过纯情的妹妹主动出击,搞定阿力。
语气神情十分生动,很是搞笑。
再就是结局处,昆哥被抓,在警局有机会说几句话,好女人,根本不哭哭啼啼,等着老公交代后事,而是主动对老公说,决不能向警方坦白交代,为了一家人,老公“必须一个人走”!
这是何等的绝决与果敢!
离开警局时,她那泫然涕下的神情,让我体会到了“生离死别”四个字。
袁咏仪是个出色的演员。
昆哥割脉后见到阿力的逼问,让人觉得这个毒枭,其实也挺可怜的。
一生谨慎,只信赖了一次,就信错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阿力回答他的只有一句:假的,全都是假的!
可是,我不信,这么七年的感情,可以用这么一句话一笔勾销。
从看《旺角黑夜》开始,就觉得吴彦祖是个有无限潜力的演员,难得天分又好,外形又好,真是祖师爷赏饭吃。
他是男主角,演得如何,大家自己看,我不多说了。
不过,对结尾他选择继续做卧底,我真是非常非常的不能理解。
在我看来,无间道这部戏给我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要做卧底。
一个好卧底,首先必须从心底强制自己的身份转换。
我们是常人,这样的转换,不是那么自如的,心理上的变态,多少都有一点。
所以,开头和结尾,阿力躺在那张沙发上,都在自语:终于想通人为什么吸毒了,都是因为空虚。
那一刻,我好怕好怕阿力也拿出针筒扎向手臂。
小胖丫头半夜醒来,颠颠的跑回旧屋,象以前跑来看妈妈一样。
还好,阿力面前是点燃的蜡烛,和打开的白粉。
小胖丫头合上盖子,抱进垃圾筒-她真是天使。
如果,让小胖丫头拔去阿力臂弯上的针筒,结尾是否更有冲击力?
不行,我等观众受不了。
饶是这样,走出影院,走到阳光下,我们都觉得压抑得不行。
这部片子应该让政府买单,在全国各地免费放映:多好的禁毒宣传片!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美丽的罂粟花,象玉米一样被种出来,象糖果一样被包起来,象其他工业产品一样被分装出去,只是,它带来的,是毁灭一切的力量。
很多镜头,是难得一见的。
整部片子,精彩连连,好多个段落,都觉得象重锤一样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导演似乎不管观众受不受得了,把残酷一层层剥析出来。
尔东升导演,非常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向他致敬!
另:据说因为大哥秦沛和二哥John都没有档期,导演尔东升才亲身上阵演阿力的上司苗警司,还可以顺便省点钱给监制。
他真是也老了。
当年和巩俐合演《画魂》时潘赞化的眉目如画儒雅倜傥,现在只依稀剩得几分。
遥想一下如果是John哥哥出场……
两个泪点。
一是黑古说是自己老婆先吸毒的,理由和张静初讲的一模一样;二是结局处小朋友心灵感应般跑到准备注射毒品的吴彦祖身边阻止了他。
这部电影有着宿命一样悲戚的基调,这是导演自己的悲悯之心。
他没有讽刺任何一个人,没有美化任何一个人,没有批判任何一个人。
甚至于在电影中唯一露出丑陋嘴脸的只是那个想立功的海关部门的警官而已。
这非常难得,在整个毒品链条中,从最底层的种植罂粟的农民,到刀口上讨生活不敢轻信的大毒贩,到消费链条末端的吸毒人,到另一面的缉毒警,没有谁是幸福的,开心的。
这其中每一环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苦,不同于其他可以描述的知识和经验,这些苦没有体会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
你不懂,你就是幸福的,你就只是旁观。
旁观似乎给了我们评判别人的权力,所以总是看到各种表现吸毒人家破人亡,贩毒者十恶不赦的作品。
作为这部电影的观众,我想最幸福的就是导演没有滥用这个评判的“权力”,因为他知道他不懂,他已经是幸福人群的阵营了,为什么还要去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别人呢。
故事的讲述透露出悲悯,电影最后的配乐真是格外切题。
可惜一直未能找到OST。
坤哥一直表现出来的是反对吸毒,他看不起那些吸毒的人,甚至觉得这样的人死了世界才会干净点。
这和我想象中的大毒枭不同,但意外觉得这才是更真实的,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想。
直到在警局的厕所中,吴彦祖说坤哥三观全颠倒了,我才恍然。
毒枭并不都是泯灭人性的人渣,只要拥有人性就还是能感觉到同情、内疚,这些人能让自己三观倒错靠的是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感受,这样就体会不到毒品吸食者的痛苦,这样就不会同情。
就像坤哥说的“这就是市场,有供求的”。
这的确就是个市场,而且永远都不会消亡的市场。
人类的聪明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便利就在同时埋下多少隐患。
也许看个体看不出这些因果循环,贩毒的不一定吸毒,甚至可能是反对吸毒的。
但是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呢,这些线索一一清晰起来。
空虚或许也不是吸毒的原因,毕竟最后悟出这个道理的吴彦祖还是没有“成功”。
就像那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旁观者又怎么能体会到吸毒者当下的快感和之后的痛苦?!
张静初演的很用力,她瘦削的身体,扭曲的肢体语言,无神的双眼都诠释着她对吸毒的理解,可这都不是真的。
就像吴彦祖和坤哥之间无论曾有过什么感人肺腑的过往,都是假的。
这些假象对于坤哥就像快感至于那些吸毒的人而言。
信任就是坤哥的毒品,他很少给予信任,就是因为这些人都信不过,就是因为要谨慎,就像他对毒品的态度一样。
但是最终他还是中招了,摔在吴彦祖这个“当做亲弟弟”的人身上。
我在想,也许他临终那一刻,他真的已经分不清到底是吴彦祖出卖了自己还是说吴彦祖从来没有真心对过自己。
信任这个毒品带给他的快感和毁灭在那一刻终于和谐统一,他只求这个“小弟”放过自己。
这里面每一个演员的扮演都是加分的,让人惊喜的当然是刘德华和黑古。
第一次看到刘德华这样自然随意的饰演一个角色,连扮帅都自然到深入角色的心底;黑古一身肌肉和角色十分不搭,但那一口龅牙,新加坡机场被抓后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非常合适。
好奇当年自己为什么对电影的宣传很反感不愿意去看,直到最近刷港片才看到。
每个角色的到位程度是我看完门徒后最大的感觉。
尤其是这些角色的扮演者以前都未曾演绎过接近影片中的角色。
吴彦祖原本是我在观影之前最不想看的,因为不知从哪部影片起我就把他列入猥琐之内。
觉得他非黄片不适合,但是这次的演绎没有让我挑出毛病来;刘德华一出场我的心都碎掉了!
漆黑的电影院里同学挑衅地问我:“喂,你的偶像阿,这样了哎。。。。。。
”但是我对他配音、外形上的不能接受在影片最后已经完全被征服;接着是张静初,她的角色没有特别地颠覆形象,但是在我看到过的她的片子中,好像没有演过吸毒者,这个类型的角色应该不是那么好演的,身体的感觉要切身体会,何况还要加上感情折磨,还有一个孩子。
张的演绎不管是吸毒上还是亲情爱情生活痛苦上,我都觉得收放自如,唯一让我看了不忍的是她瘦弱的身材,不知道有没有为了演这个角色加大了瘦弱度,胸前的那些凸现的骨痕一下子加大了我对阿芬这个女子感情上的融合;最颠覆形象的我想大家的想法肯定都一样——古天乐的猥琐堕落角色已经完全没有以往的英气逼人,注射毒品后的白眼,对女儿无情的小人模样,抽出时逼真的身体感觉,直到最后我还问了一句,真是乐乐啊。。。。
可能是演员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大了,几乎大过了影片本身,所以别的就不说了。
有一点就是片子的情节很干净,这个干净是说该有的有没有的没有,连接串场都简洁的很,这一点个人觉得是不大容易的。
林昆,毒贩,外号庄家。
原为制毒师傅,为人低调,以家电主东主身份作掩饰,掌控香港七成海洛因市场。
由于先天性糖尿病引发肾病,萌起收手之意,打算将生意交给亲信阿力接管。
芬夫,吸毒者,音乐人。
沉沦毒海后,利用妻女替他运毒赚钱,怕妻子摆脱自己,使尽方法不让她戒毒。
阿力,是跟随昆哥多年的“门徒”,他的真是身份其实是警方的卧底,跟昆哥的小姨子发生过关系,最终把芬夫关进大牢,领养了阿芬的女儿。
阿芬,吸毒者,育有一女,为了向有毒瘾的丈夫证明意志可以戒毒,以身尝试,可惜失败。
为了逃避丈夫的纠缠,带女儿出走。
认识阿力之后,因心灵空虚,与他发生互相慰藉的微妙感情。
虽曾尝试借助阿力的帮忙戒毒,但再次被丈夫缠上,令阿力对她失去信心。
《门徒》的视听语言四平八稳,摄影没有像《伤城》那样盲目炫技,最后落得胶片上只剩下七零八落的明星大头照,为了突出影片灰暗的气氛,在一些场景刻意增强光的对比,用侧光突显人物的心理状态,用光还是比较讲究的,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段落的对比度后期调的过高,显得过于刻意,与其他段落的视觉风格格格不入。
影片的剪辑也是规矩中带着惊喜,廖叔捣毁毒品工厂、吴彦祖被逼跳楼那一段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屋内屋外两条线交叉剪辑的条理十分清晰,紧迫感十足,廖叔扮演的警察手被砍下的片段也给人很大的震撼。
本来以为会借助毒品描述一些人性黑暗的,没想到题材很主旋律,太正了!
人为什么吸毒?
因为空虚。
那到底可怕的是空虚,还是毒品?
这个问题,从开始到最后,都在不断的进行探讨,也在不停的研究怎样解决问题。
把贩毒制毒,哪个地区流行毒品这些东西讲的也很具体。
影片用镜头深刻揭示了毒品的危害。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但讲的深刻,气氛渲染有力度,配乐加分,人物设定得简单明了,却刻画得生动有趣形象,不脸谱化。
我本以为身为卧底的吴彦祖因为刘德华的信任,会有迷茫有纠结有越界行为的卧底,结果原来是一身正气的优秀模范警察,对毒品深恶痛绝,连路边小狗都会帮,善恶分明的大好人。
对于刘德华有挣扎有情义,但对于他贩毒这一点却绝不含糊。
当然,有了和张静初的交往经历,对毒品的严重危害认识清晰,也显得顺理成章。
华仔的毒贩也是生动形象,热心仗义,糖尿病却偷吃糖,对家人很关心,甚至还积极给自己的小姨子和阿祖说媒,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相当热心又爱唠叨的居家好男人。
对于贩毒,就是当个发家致富赚钱的路子,怎么生产怎么销售,一环环都很清楚,但知道千万不要碰毒品,也不接触吸毒的人。
阿祖问他人为什么要吸毒时候,他那么激动的说了一大串,我逼他们吸毒了吗他们自己做要吸的他们活该!
其实表现的还是对于贩毒这个事情的心虚罢了。。。。
演员方面表演方面,华仔和吴彦祖不必说了,演起来驾轻就熟。
张静初演的真是太好了,几次发毒瘾的戏,包括最后注射致死的场面,爆发力十足!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看完《门徒》后,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阿力最后躺在沙发上打算吸毒,明明忍辱了整整7年才功成身退,最重要的是,见证了那个阿芬和昆哥的悲惨下场,阿力应该深深地痛恨毒品,嫉毒如仇才是,而且身上还承担了抚养小女孩长大的责任,这一系列背景实在让人理解不了他为什么还是陷入了毒途。
从电影故事情节看,阿力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但我不想你将来帮我找心理医生”这句话出现在阿力和他上司的对话中,可以知道阿力在抓了信任自己的毒贩大哥昆哥后,心理是有极重负担的,而且在片尾阿力躺在沙发前,他看到了屋里出现阿芬和昆哥的样子,应该是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的幻觉,带有浓厚的负罪感。
所以可以认为阿力在心理疾病的作用下,寻求毒品企图放松自我。
片头片尾出现的台词“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去吸毒,直到昆哥和阿芬死了之后,我才想明白,其实一切都源于空虚,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预示着阿力终究会与毒品扯上关系,并且很有可能与空虚有关。
也许阿力养的那群鸽子被环卫处清走是压倒阿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以前的一切都是假的,感情也是,身边相信自己,喜欢自己的人一个个落到这样的境地,连自己喂鸽子的习惯也被清理,怕是普通人都接受不了的。
以上种种都是阿力选择拿起毒针的原因。
不过观众也不用太担心,在最后小女孩扔掉针管拥抱阿力的时候,阿力是清醒的,说明阿力那针并没有真正打进去,只是有想法而已。
从结局看,小女孩的爱感动了阿力才符合正常逻辑,所以结尾终究是光明温暖的,而非黑暗的。
我敢断言,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卧底这个角色在香港电影中的地位如现在这般的重要:一方面,香港电影人的不断挖掘与演绎使得卧底这个角色溢彩纷呈,并迸发出了如《无间道》这般的光辉;另一方面,卧底也成为了香港黑帮类型片制造戏剧冲突与情节起伏的万精油,甚至于,其还能成为一种道德标签,去迅速的满足某种道德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陆版的《龙城岁月》的最后,古天乐会突然变身为卧底,《放逐》的最后,会打出一行莫名其妙的“卧底牺牲”的字幕的原因了。
固然马丁西科塞斯来自奥斯卡的致敬为卧底这个角色披上了一件光彩的外衣,然而事实是自《无间道》这一次深刻以后港片卧底戏不可避免的陷入了集体浅薄,于是在银幕上看到了若干张卧底的面孔后,我终于对着《门徒》发出了抱怨,“怎么又是卧底呢?
” 平心而论,《门徒》真还是一部不坏的禁毒宣传片。
张静初和古天乐的表演可圈可点——他们将吸毒者的绝望和令人作呕表现得淋漓尽致,再辅以导演恰倒好处的配乐与剪切,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毒品世界人间地狱般的恐怖氛围。
而刘德华扮演的坤哥也一改黑社会的嚣张跋扈,他的低调、谨慎、平民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又合情合理,更有趣的是,他竟然持有一个传统中产阶级的道德标准,并因此对吸毒行为深恶痛绝,他的态度对于吸毒者来说,就如同同盟者的背叛,将吸毒行为逼入一个四面楚歌的绝境。
“他们自己要吸毒,没有人逼他们,如果他们不吸,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坤哥的话是对自己道德立场的辩解,也是导演对吸毒者的怒其不争。
但是,当这两条线索需要化合的时候,导演选择了卧底阿力(吴彦祖饰)的设置,并顺理成章的利用卧底的正义立场,完成对吸毒者与贩毒者的救赎或毁灭。
这个角色尽管尽职尽责的完成了其边缘人的情感矛盾,但是,没有创意,便是电影最大的原罪!
他的表现,即是导演急于进行道德教化的表现,而这种来自主流社会的教化声音,却以泯灭人性的代价,将已经付诸努力的人性挖掘粗暴切断——坤哥对阿力如同兄长般的关怀、信任,坤哥对毒品危害性的自我觉醒,全部被撕裂在了阿力的欺骗与背叛中——在香港的黑社会类型片中,往往都要以坏人受到惩罚这样的功利结局来实现其 “教育作用”,而不会去设置“坏人”的自我救赎——或许是我过于天真,然而我想,如果阿力并不是一个卧底,他因为阿芬(张静初饰)之死的震撼走向了贩毒的反面,是否更具有力量?
事实上,阿力在内里正是另一个坤哥,低调、谨慎、平民化、持有中产阶级的道德标准,同样具备着所为与所感的矛盾——如果这样的两个人因为不同的际遇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极,相信在最终的对话时能爆发出更为精彩的讨论,亦是对“门徒”二字更为精彩的诠释。
在结局时,当我听到阿力对坤哥大喊那句“你的世界观完全是错的!
”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这和民警叔叔的教育,实在没啥大的区别——这种时候,他们大抵会这样的问“你认识到你的错误没有?
”而被问者大抵会这样的回答“我,我错了”。
当我看西科塞斯版的《无间道》的时候,我发现美国人在设置卧底这个身份的时候,远远没有香港人这么理直气壮。
是的,我承认在社会里或许需要卧底这样的方式来打击犯罪,我也承认卧底这个角色相当的有戏。
但是,电影毕竟是能够承载我们某种梦想的世界,如果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不得不使用下流来对付危险,那么,你能指望说教能达到怎样的结果呢?
《辣手神探》、《卧虎》、《无间道》、《黑白道》、《新家法》……天哪,说实话,我对卧底戏是如此的腻烦,乃至于每次我看到卧底出现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阿伦帕西若在《女人香》中的台词“你们到底是要培养一个忠诚的人,还是要培养一个卖友求荣的东西?
”。
想起曾经有一个时代,人人都是卧底,个个都在出卖。
看完《门徒》,上字幕,脑海还在回放昆哥血流满身绝望的眼神,徒劳地说服阿力念旧情不要供出他老婆,阿力使命在身爱莫能助。
一个卧底的人生注定是部悲剧,不能动情,人格分裂。
昆哥曾在危难时救过阿力,阿力也曾为昆哥挡过刀卖过命,最后昆哥隐退前留了一笔钱给他,在茶餐厅,昆哥说哪天不想做了就来找我,一起钓钓鱼。
无论这一切是否只是个局,他们一路走来情同手足,而作为同僚的警方对阿力做了什么?
顶头上司靠他这个卧底手下升职发达,另一组不知情警司摸到毒品线索邀功心切的毒打逼供。
情感的天平上,我想阿力在最后对昆哥是满怀歉意的。
谁背叛了谁?
谁比谁更讲义气?
令人沉默。
道义上阿力是象征正义的卧底警察,必须做他该做的,爱恨交织,心情复杂。
有关卧底的警匪片太多,我很想知道那些卧底最后的人生是怎样?
他们背后的故事。
比如他跟家人怎么联系,怎么恋爱,最后娶的是正邪哪个圈子的人,还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法过常人生活,待到功成名就,他已看破红尘从此隐退?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有些游戏玩的是潜规则,一旦踩线也就玩不下去,这时候硬要争个是非曲直,其实没有意义,找另个玩家把游戏继续下去才是正解。
游戏向来没有对错,只有胜负,玩不起的人最好离远点。
人生亦是局,出局乃常事,赌对是赚半世开心,押错宝只好怪手气差看走眼,徒流一场伤心泪。
【B+】又是一部港片的上乘之作,警匪、毒品、卧底,这些港片的主要元素构成了一部些许不同的香港电影。镜头仍然保持着香港街头特有的脏乱差,但室内戏却有着独特的“脏色调”为主的艺术氛围。高潮戏份也保持着相当的水准,尤其是警察捣祸制毒窝点一段拍的相当生猛。三个主要角色,毒品交易的三个主要共存势力(卖家、买家和警察),三人因毒品而不断交织,命运也走向早已注定的结局。作为一部禁毒宣传片,已经足够优秀。只可惜,每一个关键点都是离“佳作”就差那么一点点,导致最终观感仍不尽如人意,可惜啊....
嗯,我就是为了看帅哥~~
主题很好,对吸毒的刻画也很深刻,但是导演的功力明显一般
张静初演得好,吸毒的人都赶紧去死!!
看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分,也就是吸毒了的那位女主被耗子吃掉的镜头。刘德华的毒枭形象塑造在前段和中段都很成功,毕竟是个生意人,但是后段就有些主旋律化了。迷失感的话,教育意义是有,反毒的立场也坚定,但总觉得会变得有些不真实。吴彦祖那方面,乏善可陈。袁咏仪演的刘妻也是个小亮点。
感觉张静初为了这部电影里的吸毒者特意减肥了,看上去特别瘦,而且演技极佳。古天乐虽出场不多,但无论化妆和演技都让观众看不到古仔的身影,刘德华也贡献了上好演技,只是本身形象缺少大毒枭气场。男主角吴彦祖也好,看到张静初尸体那一幕令人动容。还有仪琳小尼姑何美钿
恩,很有港片的风范.
标准7分片,香港平均水准
有点儿恶心的镜头
想看挺久的片結果實在快巴上看完的
把吸毒拍得像性爱,把写实的犯罪与哥特化柏拉图式的爱情故事糅合,是本片最商业噱头之处吧。
对这类型实在没什么感觉
一般
演技都很棒,看完很久都印象深刻,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
张静初演技惊人,果然有两把刷子!
就记得张静初对吴彦祖说你再帮我一次,然后吴彦祖最后好像也吸毒了?
特别一般
演员都不错,只是故事太弱,像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片...
唯一收获就是张静初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