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三分鼓励一下吧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前按:我也特别喜欢梅姐的作品,知道她很坚强,但是没想到她对人对事竟然那么好。
无数追忆,万人敬仰。
她努力地成为了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却似在遥远的天边,叙说孤独寂寞……钟爱梅姐的很多歌,有好多首歌每次听都很感动,倘若非要挑选出一个来伴读这些文字的话,我想用这首连罗大佑都说“只有梅艳芳能够唱得好”的歌——《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来(Live)梅艳芳-AnitaMuiFantasyGig2002我亦听过无数遍,有时泪流满面,却从不生厌。
片名《拾芳》,自注朝花夕拾·芳华绝代之意,是一班粉丝缅怀偶像,用心纪念的电影。
有趣的是,虽然围绕着梅艳芳讲述故事,梅姐也有份“出镜”,可是没有一个正面镜头——除了采集选用的本色照片。
然后呢,这是个很明显的小成本电影,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制片人掐着秒表盯预算……剧情完全是走过场,除了几个客串老戏骨,其他的角色要说是演员,那就算了吧。
倘若情节演绎制作精良,梅姐的个人魅力应会大放光芒!
《拾芳》从几个忠实粉丝在垃圾箱里捡回了被当作垃圾扔掉的梅艳芳遗物——那是粉丝们送给梅姐的信件和礼物,随后分别将一件件物归原主。
影片中一段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这些原本是送给所喜欢的人而精心制作的礼物,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便为这个礼物赋予了特殊意义。
那个曾经追星的小女生,为了接触梅姐,大学毕业便一心选择了艺人助理的工作。
当她看见明星艺人将粉丝们送来的礼物像垃圾一样扔掉时,大惑不解,有人告诉她“难道要人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存放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多年以后,当她见到自己当初送给梅姐的礼物完好如初时,才明白原来有人真的会用一个房间来珍藏——这时,距梅姐去世已经十年之久。
能够真诚对待别人心意的人,必然也会用心回馈他人。
梅姐做的慈善事业很多,捐助过无数的人,《拾芳》里有因SARS而失去父亲之后,借助梅姐彼时的一个专项基金资助而完成音乐学业梦想的人。
最后,他也用梅姐的音乐来传达自己的爱……人情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偿还的债务。
所有能够取得瞩目成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总会历经一些艰难岁月。
梅姐也有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刻,那个曾经借过她三百块的小伙伴,就成了“至死不渝”的朋友。
由于梅姐心直口快,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众人心生顾忌——太过优渥的生活状况能够令人产生距离感,这是幸运者所要付出的代价,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完全真心的爱意所带来的却是最直接的伤害,因此我们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梅姐说,我都快要死了,就不能见你一面……其实,她见过梅姐,因为去看了最后的演唱会,只是梅姐不知道。
梅姐也不知道,当她精挑细选用来祝贺好朋友结婚的礼物并没有被送达,虽然对那个助理专程的“口头道贺”就已经感动不已。
我们都用自尊来筑起一道坚固的墙,然后获得自我安慰,以为从此便得以保护。
殊不知,隔离身心,这种所呈现出来的拒绝姿态,却能够伤害那个真正在意你的人。
因此,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恐怕远远不够。
然而又能怎样,一切都敌不过命运的安排。
即便是被万人敬仰的梅姐,也有怨恨难解。
所有人都说,梅姐恨嫁。
我们希望别人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可是又害怕被欺骗,因为没办法确认,也不敢贸然尝试,所受大苦恼……这种连环死扣,根本无解。
曾经,梅艳芳对张国荣说过:“要是我到了四十岁,我们都还未结婚,你就娶我吧。
”大家也希望这样,还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惜最后只是做了个“金童玉女”。
不知是否因为,他们合作了《胭脂扣》。
提梅姐(梅艳芳),就不得不提哥哥(张国荣),就连《拾芳》开画的打底音乐,也是以哥哥的歌声起了序幕——哥哥和梅姐有钱有名,有才华,还有旷世美颜,而且做人还都那么好,可惜一个跳楼自杀,一个最想嫁人却终生未嫁。
那一年,2003,SARS肆虐。
有着东方好莱坞美誉的小香港,在那些娱乐至死的年头出尽了风头。
自九七之后,开始迅速滑坡,而梅姐和哥哥一同离世(2003年),就像是为香港的娱乐嘉年华舞台,谢幕一般……很难讲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
在那个卡带唱片和投影录像都能够赚钱的年代,疯狂的娱乐消费源自明星产业,因此能够造就出大明星。
而今步入流量时代,人们开始消费娱乐,以新奇取胜博人眼球,也就没有人能够做到长期霸屏,由运气决定的成功因素远比用扎实功底打磨来得重要时,想要打造出类似他们一样的天皇巨星,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很多人不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会成为禁片,不只是那句训斥土八路看戏“从古到今,舞台上没这个规矩,连日本人来了也没这么干过。
”更重要的是本片影射权力的荒唐与傲慢,可以把垃圾当成文化强制性地输送出来——程蝶衣和段小楼挨了多少板子,流了多少血汗和泪水,最终才能换来一个舞台上的“角”,而那个几乎连跑腿都不够资格的红.卫.兵,一夜之间就能翻身作主。
胆敢不听话的人,就要搞死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戏剧舞台被影视屏幕替代之后,那些能唱京剧的“角”就找不到多少人捧场了;当流量快餐换来垃圾文化的时候,艺术就已经被埋葬在了展览馆……连艺术家都揾食艰难,其他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就只能在生存线上奔波了。
如何谋生是一个人活着的头等大事,市场风向的转变会带来认知的改观。
“在普通人眼里,搞艺术的人如果没有赚到钱,就变成了他们口中的不务正业”(我曾对一位坚持艺术创作的朋友这样说)。
因此,《拾芳》所能呈现的深度,就在于它讨论了影视明星能不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进而提出流行偶像能否成为文化代表?
影视歌三栖明星梅艳芳被称为“香港女儿”,因为她自强不息,成就非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代表香港精神!
如果她不行,难道是有钱的奸商或虚伪的政客可以?
还是换成假.大空的泛名词合适(某个群体被虚幻称谓之后形成概念性的东西)……更何况,梅艳芳曾经对整个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最应该被人们铭记的就是黄.雀.行.动。
相比于不久前被人家从餐馆里面赶出来的谭咏麟,她真可谓是高风亮节。
冯友兰就被他老婆骂过:天快亮了你才尿床——或许我们等不到,但天,一定会亮的。
这是一个不存在完美的世界,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
即使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像她那样”就一定会很满足吧!
知足常乐,你觉得“像她那样”真的就很快乐吗?
如果有来生,她的心愿是否会成为活在芸芸众生中的邻家女孩……谁知道呢!
前几天,袁咏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梅姐!
生日快乐,特別的想你
特别地想你,想你的特别。
也许,这就是梅艳芳的粉丝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于是便有了《拾芳》这部电影。
2018年10月10日,梅艳芳55岁冥寿。
热爱的粉丝用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出了这部名为《拾芳》的电影。
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一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出了星光背后多少不为人知的温情与薄凉。
拾,芳。
故事当真是从“拾”开始。
梅艳芳去世后,她的遗物一部分被拍卖,另一部分没有金钱价值的遗物则被当作垃圾打包运走。
匆匆赶到梅艳芳旧宅前的粉丝Edith,为了追回这些被丢弃的遗物,一路追车。
爬翻斗、扒垃圾,一边要躲避巡逻的警察,一边还要去旧货店找回部分被收走的遗物。
旧货店老板劝她们“人都走了,别再做这些无谓的事”。
无谓吗?
也许在别人眼中的确如此。
因为这几大包黑色垃圾袋里装着的是粉丝送给梅艳芳的礼物和写给她的信,廉价,却也无价。
多年来,它们被梅艳芳很好地珍藏,每一次搬家都不曾丢弃,甚至还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存放。
这些遗物中,有昔日老友送给她的相片,有女中学生亲手制作的相框有收到“茁壮行动”基金帮助的青年写给她的感谢信,也有崇拜她的青年教师以她的经历写成的话剧剧本。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段粉丝与梅艳芳之间的追星故事。
追星少女Kiki,为了见梅艳芳,曾独自一人在山上片场外等到深夜;也曾因为对梅艳芳的热爱,进入娱乐公司工作。
但是在娱乐圈里,她看到有的明星只是把粉丝当作宣传工具来利用,对粉丝送的礼物和信也是毫不在意,甚至随意丢弃。
她开始怀疑,或许明星都是这样的吧!
于是,她脱粉,转行,将这段追星历史掩藏。
直到很多年后,整理梅艳芳遗物的Edith找到她,将当年她送给偶像的相框交还到她手中时,她终于明白:梅艳芳永远是那个特别的梅艳芳,她从来都将粉丝放在心上。
那一晚,等在片场外的她,没有小巴下山,梅艳芳竟然邀她做自己的车下山。
得知她是中学生时,还叮嘱她下次不可以这么晚,要好好学习读到大学,并约定再见面时一定要带上毕业证书来见。
她做到了梅艳芳让她做的事,而梅艳芳也将她送的礼物细心珍藏。
这是追星的快乐,也是偶像的力量。
在梅艳芳所有的粉丝里,Amy可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她不仅是梅艳芳的歌迷,也是梅艳芳成名前就认识的朋友。
她们曾经因为都喜欢日本歌星西城秀树而组成后援会,那时的梅艳芳还只是个夜店卖唱的歌女。
在梅艳芳最艰苦的时期,并不富裕的Amy还给过她金钱上的救助。
梅艳芳专辑大卖,Amy和朋友们将当年西城秀树的应援物及老照片当作礼物送给她。
而这盒礼物也被梅艳芳珍藏成了遗物。
成名后的阿梅,依旧会约上这些老友吃饭、逛街、聊天,给她们买各种东西。
可是对于Amy和朋友们来说,如今的梅艳芳已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不能也不该再和她们这样的普通人维持过于密切的朋友关系。
也许是梅艳芳的光环让她们感到有压力,也许是自尊心作祟,Amy开始有意疏远梅艳芳,连婚礼也没有给她发请帖。
即便如此,梅艳芳也让助理送来礼物和祝福。
听说Amy要做兼职补贴家用,立刻表示要出手相帮。
在梅艳芳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打电话请Amy去看她,但碍于身份的Amy婉拒了。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病去世,消息从电视新闻中传来,Amy痛哭不止。
10年过去,当Edith拿着梅艳芳的遗物找到她时,看着昔日的老照片,她越发后悔。
对朋友,梅艳芳从来没有变过。
就像她爱喝的汽水一样。
不知现实中的Amy是否看到了《拾芳》,但愿这部电影能让她卸下心中的包袱。
因为,我相信梅艳芳绝不会怪她。
《拾芳》的策划和统筹是梅艳芳的粉丝会芳心荟,这不是一部打着“XX导演”、“XX演员”标签的电影,而是一部真心实意的粉丝电影。
影片的视角尽可能的小,主角也尽可能的平凡。
每一个故事都与梅艳芳有关,但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那些粉丝所经历过的事情,也是梅艳芳自己曾经历过的。
比如偏见,比如苦难。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对追星的偏见、对学校安排话剧表演不务正业的偏见,更有对梅艳芳自幼卖艺赚钱的偏见,以及她歌星(戏子)身份的偏见。
歌手演员是不上台面的职业,追星是浪费时间的脑残行为,把演艺圈明星当作偶像、甚至学习对象,更是成何体统。
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过是分数至上的全面发展。
而这些人口中的公平,似乎在涉及到明星和粉丝时,便自动绕道而行。
电影中将凡此种种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从对粉丝个体的偏见中折射出世人对梅艳芳的偏见。
那是抛开粉丝身份的某个个体的琐碎生活,也是褪去明星光环的梅艳芳的生活。
媒体擅长对她苦难过去的挖掘,顺便将偏见随意抛给世人,这些长存于梅艳芳的一生中,与鲜花和掌声同在。
只不过,她总是用最大的善意去接纳与包容。
她会为了让送车的粉丝看到她的正面,宁愿坐“倒头车”;
听说自己的粉丝去世,她要来粉丝的照片说想替他念经。
得到过她恩惠与鼓励粉丝不计其数。
粉丝和偶像,原本没有分享心情、相互帮助的义务,但梅艳芳却真心实意的将粉丝当作了家人和朋友。
片中有个细节,吉他青年Ken参加“茁壮成长”基金的面试,面试官小声交流说“我也不懂吉他”,然后便让Ken过了。
其实,现实中确有其事,梅艳芳曾关照基金会工作人员,凡是申请资助的都让通过。
她太知道人生的苦,所以才更加想要把甜分享给别人。
电影中没有大肆渲染梅艳芳的风华绝代,也没有对她的各种善举歌功颂德。
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影片没有用一首首梅艳芳的老歌串联起那些复古的情节,以此完成一部分人的青春意淫。
所以,《拾芳》是一部很纯粹的粉丝电影。
夸张的耳环、戴在右手的手表,即便影片中除了影像资料外,梅艳芳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但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观众,这就是梅艳芳,是属于她和爱她的人之间的一个密码。
这让人相信,他们真的访问了许许多多梅艳芳的粉丝,听了许许多多和她相关的故事。
即便没有“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观众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梅艳芳本人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反而亲近得如同能和你促膝长谈的老友。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如今《拾芳》的诞生。
拾芳,拾起心中的那个“梅艳芳”,找回当时的初心。
所有关于追星的偏见,都在这部电影中被打破。
因为有梅艳芳这样的好偶像,让追星这件事变得有意义,让这些粉丝的青春和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反过来,这些粉丝也给梅艳芳寒凉的人生带去了些许温暖与甜。
梅艳芳的“难能可贵”,换得了粉丝的“何其有幸”!
所以很多年以后,Edith依旧会在心里对梅艳芳说:“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明星与粉丝,本该如此。
那些对追星指手画脚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一见到你,我就有了学习动力”的感觉。
追星的意义,从来不止是快乐与自我满足;偶像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呈现好的作品。
一个好的偶像,会用人格魅力给粉丝带去正面的影响,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一群好的粉丝,会不离不弃地给予偶像最真诚和坚实的支持,成为Ta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铠甲。
至于衡量好偶像与好粉丝的准则,不是那些“该与不该”,而是不忘各自的初心。
“当有天我离开,到底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
我不要承诺,只想当大家百般无聊时,望着天上星星,会记起这个曾经好熟悉的名字。
”在最后一次演唱会上,梅艳芳唱着《珍惜再会时》告诉粉丝,即便有一天她不在了,也会一直伴着他们。
十几年之后,粉丝带着《拾芳》这封写给梅艳芳的情书,去赴一场与偶像的约会。
追星的典范大抵如此。
你的心里永远装着一个喜欢的人,无论Ta在与不在,你都能感受到Ta的光芒万丈!
当你想起Ta,便感受到“似是故人来”的温暖。
先说个笑话!
2015年的某个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着罗文的演唱会,喝酒喝多了,然后我就打给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我要自己花钱,给罗文买热搜!
跟他询价!
然后他费尽口舌,劝了我一夜,把我劝睡着了,我那一两万块钱也没白花出去!
因为,就算花那么些个钱,估计热搜也维持不了多久,甚至都未必上得了热搜!
毕竟,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偶像了!
几年后的一个晚上,我又独自一个人在家,看高志森导演拍的《拾芳》,看得热泪盈眶,不过这次我没那么傻了,我不会再想着去做给梅艳芳买热搜的事了!
拾!
能拾起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好了,没必要非要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梅姑在世的时候,她从不缺少这个机会,但是她或许也没有想过,非要以此来证明些什么!
《拾芳》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合格,制作太糙,虽然以导演和梅姑的号召力,找来了许多的演员,而且看得出,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做戏,但是制作上的问题还是肉眼可见,没法回避。
但是要说,《拾芳》的故事很巧,而且因为梅姑的存在,这种巧妙的叙事,也显得很真实。
从梅姑家被拍卖,她的杂物被垃圾站收走,铁杆粉丝去抢回这些杂物,再一一寄回给主人,找回那些连原主人或许都遗忘了的故事,从这种侧面去反应梅姑作为一个偶像,一个艺人,香港的女儿,最侧面但又最立体的画像,并且因此来勾起所有粉丝的共鸣!
这种剧作的手法其实还挺高明的!
特别是对粉丝而言,非常之受用,我已经不止一次看《拾芳》了,但是几乎每次看,我都会有哽咽的时候!
从这一点来说,高志森导演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确实真挚!
最喜欢的是胡杏儿演的这一段,相识于微,却因为各自身份的差异,渐行渐远。
每次当我看到,当梅姑临终之前打电话让儿时好友去陪她,儿时好友(也就是胡杏儿)却宁可选择买一张票,去看梅姑最后的演唱会,也无法再象当年那样坦然地相处。
那句台词写得最好啊!
“做朋友,你出鸡,我出豉油,但是我连豉油出得都困难啊!
”这一处,导演的处理也很巧妙,梅姑从头到尾都没有露出正面,只是用细微处的动作,如手指,如背影去做戏,但是梅姑的态度已经传达到了!
其实我还想说一下,梅姑也好,张国荣也好,罗文也好,都是在2002年到2003年这一年之间相继离世的。
香港演艺圈,乃至香港这座曾经在几亿中国人心目中都有着超凡地位的东方明珠,也就这样没落了下去。
年初的时候,我专程飞到深圳,去看了许冠杰和谭咏麟的演唱会。
两位已经七十岁的老头儿,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让我很辛酸,但是……我想,自古不许美人白头,梅姑、张国荣哥哥,罗文,大概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那个时代的芳华!
已然逝去,不可能再回来,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与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或许更像我们想象中的偶像与粉丝!
偶像或许也会有错,但是他们(她们)始终是在教人向善,也不会涸泽而渔。
也正是有这样的偶像,才会有象电影《拾芳》里那样的粉丝,每时每刻,都还会想起,偶像曾经赋予他的力量!
勇敢向前!
她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她的演唱水平和台风、她的演技、她的为人,都太好了。
对于粉丝也是宠,会把探班到很晚的粉丝带回家,会载探班粉丝下山,和粉丝坐在一起聊天,给粉丝喷驱蚊水,会劝粉丝好好学习,会留出一间屋子专门摆放粉丝送的礼物。
她真的是善良到极致,温柔到了骨子里,她尊重别人,她爱每一个爱她的人。
很少再见到像梅艳芳这样大气善良的人了。
她是香港的女儿,是香港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影片开头的吉他前奏是“似是故人来”,林夕作词,罗大佑作曲,电影《双镯》主题曲,瞬间回到梅姐最后一场演唱会,扇子旗袍,步伐款款,姿态娉婷。
几年前曾翻出2003年的很多视频,整个四月的情绪都是灰暗的,也许追逐逝去的偶像都是这样一个阶段,欢欢喜喜的认识,悲悲戚戚的感慨,略过最悲痛的阶段,偶尔看着听着他或者她留下来的作品,一个人欣赏体会就好了。
粉丝献给偶像的纪念,对于追过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音乐如写给哥哥的“哥哥”还有“Dear Leslie”,电影实属第一次,从电影角度来说,三星,诚意以及情感角度来说,四星。
曾经看《我的少女时代》,一度哭到停不下来,看到女主那么喜欢华仔就想到自己曾经追星的少女时光,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大概率会被嘲笑的,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个偶像,这种严重自high的事,外人很难理解偶像带给粉丝的所有与所有。
Edith的经历里,看到了自己,Kiki的故事里,也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过去,梅艳芳还留着Kiki,可是Kiki已经把偶像扔下了,看这段的时候眼泪跟着演员止不住的掉,因为我也把少年时代的偶像扔下很久了。
偶像不会一直红下去,多数人只有那么一阵子。
哥哥也曾说,如果被问到八十年代香港歌星有哪几位,随便提一下张国荣,他就很开心了。
现实却是每年都有大量歌迷以及明星赴一场约会似的前往香港,巅峰时期陨落,无法一睹绝代芳华,遗憾无数。
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上个世纪的香港已然成为历史,但是还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方艳梅,张国荣也要熬十年呢,没有在这个时代错失这样的偶像,已是幸运。
梅艳芳的粉丝 花了八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又和千篇一律的传记片一样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想不到是另辟蹊径 讲了几个粉丝的故事其实这电影是讲梅艳芳对每一个喜欢她的普通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她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会不一样她走了 留下他们 各自欢喜悲辛伊人已逝 芳华绝代。。。。。。。。。。。。。。。。。。。。。。。。。。。。。。。。。。。。。。。。。。。。。。。。。。。。。。。
在“后梅艳芳”时代,梅艳芳的歌迷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感觉故事的取材还是蛮独特的,逝者已矣,但精神财富还在。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香港的快节奏也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梅姐的遗物,竟然被当成垃圾被清运,这有点不可思议。
曾江在故事里头也有个出场,如今,人也不在了。
好多香港艺人的离开,让人唏嘘,或者,这都是时代的印记。
毕竟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的关于青春的回忆。
和巨星交朋友,谁的压力更大一些,胡杏儿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曾经的好友,如今是不是还能维系当年的情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难回答的吧。
或者,除非是梅姐和哥哥这种,彼此同行,才能成就吧。
如果有一方,已经渐行渐远,那感情,是不是成为回忆?
这大概不是谁的错……。
故事里头讲述的几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梅姐的影响,这也是故事的本意。
然而,故事里头出现的一个小小桥段,结合刚结束的高考,倒是相当的契合,这曹教授出题,下手不是有点重,这是拿机关枪扫射的吧。
个人还是觉得香港译名《拾芳》比较点题,因为故事正是改编自她歌迷在她去世十周年,家被拍卖,然后拾取她被清理出来当垃圾的遗物从而发生的故事。
(好长的概括)那些被清理出来的垃圾正是梅艳芳的无价珍藏——所有粉丝送的礼物。
系嘞,真系有巨星这么“傻”,多次搬家都总会给自家的豪宅空一个房间放粉丝的海量礼物,就凭这点,都不愧她被称为“香港女儿”了。
当然粉丝捡回她的遗物只是故事的开始,随后一位资深粉丝(郭羡妮饰演,老得岁月不留人了,遗憾)把她的遗物一一归还给原主人,颇有《夏目友人帐》的感觉,故事随之展开。
虽然故事是从梅艳芳不同的歌迷视觉出发,但都侧面展示出这位一代天后的伟大,以及无可奈何的寂寞,直到离世也是孤零零的一人,这种下场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个人应有的下场,现实可真是讽刺。
影片作为伪纪录片风格,拍摄也很循规蹈矩,就是好几名主演的演技也不在状态,算是给新人磨炼的舞台而已。
惊喜的话,原本以为领衔主演的胡杏儿会饰演梅艳芳,结果只是饰演梅艳芳为数不多的一个好朋友,梅艳芳却没有找演员去饰演,用一种合成音代替(这种处理也好,毕竟谁也无法复制她的神韵,非要说的话,电视剧版的陈炜算最接近,毕竟起码相貌接近),倒是有一位男粉丝在舞台剧上反串梅艳芳,绝了,真当自己是梅兰芳,但也没有什么违和感,我反而很欣赏,这代表了梅艳芳一部分男粉丝内心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尊重。
(所以我更想吐槽为何我看的场次就我一个男观众?
其他男粉丝不知道电影上映了吗?
[吃瓜])对了,我还以为影片结尾会播放梅艳芳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演唱的《夕阳之歌》,没想到居然是《似是故人来》。
不过也是,毕竟是歌迷视觉出发,都是一群故人在怀缅与憧憬。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映了一个月的《梅艳芳菲》只取得了不到90万的票房,排片不是少,而是极其稀少,在俩字和仨字电影连续阻击之下是几乎没有排片。
借助影迷团专场观影活动才得以安排了一回大银幕。
而且我对今天看《梅艳芳菲》的电影厅是有感情滴,我电影院4刷《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3刷都是在这同一个厅。
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这是一个只有6排、不足70个座位的小厅,进出口还在前面的银幕一侧,看车站时到了结尾,演员表还没出,保洁阿姨就拿着扫帚站在入口,等着完成自己的工作,这阿姨最牛的是我三刷车站她提前出现了三回,我是看结尾的桂纶镁啊还是看她啊? 还好,今天看《梅艳芳菲》阿姨没有提前出现,但放片员提前把演员表给掐了!
害得我没有看完演员表梅艳芳和歌迷影迷的合影!
难道这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厅吗?
其实《梅艳芳菲》电影本身并没有票房那么的不堪,影片从1981开始到2013,以不同年份为时间线穿插叙事,完全从歌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梅艳芳是如何对待、如何影响普通歌迷的,影片中江欣燕扮演的梅艳芳始终没有露出正面,而出现的梅艳芳正面全是电视中的纪录片片段、CD的封面和歌迷自制相框中的真实照片。
故事很简单也很碎片化,但很平时也不乏感动,展现了梅艳芳普通真挚的一面,而从歌迷角度,梅艳芳就是他们的长腿叔叔。
2003年梅艳芳发起的1:99抗非典演唱会已经过去了近20年,那个1是万众一心的意思,也可以是1个梅艳芳的意思。
而今疫情再次袭来之际,梅艳芳已经离世17年了,世间也再无梅艳芳菲了!
我不是梅艳芳的歌迷,我是梅艳芳的影迷。
梅艳芳的电影方面,片中只是在片尾的演员表部分出现了一张影迷和梅艳芳在《醉拳2》片场的合影。
喜欢她与成龙合作的两部电影,1989年的《奇迹》、1994年的《醉拳2》,这两部中梅艳芳均以喜剧角色完成了精彩的表演!
梅艳芳还在1987年因为与关锦鹏、哥哥合作的《胭脂扣》双获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影后。
这回难得看了一场电影院原声粤语版,我是原声党,国语配音几乎是只喜欢上世纪上译的黄金一代,除此之外,我基本是坚持电影第一遍要看原声,配音看不看随缘。
而且我还喜欢汉语、英语以外的原声电影,语种越小、越稀有、越会激发我的兴趣,如小李子《荒野猎人》中的波尼语。
而国语电影中的方言我也很迷恋,就像《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武汉方言、《无名之辈》中的贵州话,尧十三用贵州方言唱的《瞎子》总能萦绕在我耳边。
粤语不是外语,而是方言,不管挺粤语的如何坚持,这个也不应该有争议,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粤语算外语,那武汉话、东北话也可以了。
如同其他方言一样,粤语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如今天看《梅艳芳菲》时注意到,下班叫收工,谢谢叫多谢,夹杂了英语后,见面就直接因特味了,哈哈。
在影片正片之前有个导演高志森向沈阳影迷问候的短片,也已花甲的高志森,以《富贵逼人》三部曲闻名,又继续开创了群星贺岁电影,拍摄了《豪门夜宴》、《家有喜事》、《花田喜事》一系列代表着香港电影黄金盛世的合家欢喜剧电影。
《梅艳芳菲》演员方面有86岁的曾江、81岁的吴耀汉、70岁的邵音音,感觉银幕上还是男演员比女演员更经得住老。
这几年从黄秋生的《沦落人》到前天《麦路人》中的万梓良,再到今天《梅艳芳菲》中的曾江、吴耀汉,这些影片还都是伤感、念旧的一类,如此下来的观影过程就好像是在和香港电影黄金一代告别一样,唏嘘不已、感慨之下意难平!
录像厅时代的青丝、而如今在大银幕上都已鹤发鬓鬓了,梅艳芳菲,白发何尝不芳菲啊!
更多老K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KK影
有點淺薄,從粉絲的角度看不出立體的梅姐,照片集還是令人唏噓。
2021.114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以被讲述者从未在场的方式展开叙述,然而全程都如同给一个没有内心的雕像疯狂无脑贴金,展示粉丝心里的偶像有多么完美无瑕。明明驾驭不了多线叙事,还不如收集素材老老实实整理成纪录片,最终的成片不能说是毫无电影感,只能说是拍成这鬼样阿梅都哭了。
这片拍得也太不痛不痒了。
《拾芳》完全是情怀了,梅艳芳的歌迷弄的一个电影,虽然有流水账一样的记述,但贵在情真意切,查了下豆瓣的演员表,可能是把认识的都列了,结果太极乐队的邓建明却没有,明明一开始就出来的,看来搞影评的也不真正懂香港的乐坛啊!
看了一会儿坚持不下去就来看影评了,原来是送给歌迷的,兴致索然无味就关了
故事简单克制,满是对梅艳芳的尊重和怀念之情。男粉丝故事、表演均不如女粉丝,有沦为鸡汤之嫌,最后的女装猝不及防…林德信出场演的居然是高中生???最不出戏的是中年的胡杏儿。
捧戏子之流,俗不可耐,看了二十分钟再也看不下去了。
是一部苍白的同人电影,果然由粉丝给钱,还是要讨好他们,所以我们看到了几个粉丝的故事堆砌起来…
对喜欢她的人来说就是很宝贵的心意
回头我来整一部芳姐的…
看了二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很难称之为电影
拍了八年就这么简陋哈,不容易。其实,内容是很好的。可是找不到粤语版,国语港配太垃圾了。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很喜欢,歌曲一响起来就感到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熟悉又温暖。虽然演员表现一般,但总体看完之后还是非常的感动,梅艳芳对歌迷的宠爱真的很让人感动,一切都很值得
展开角度清新,真挚动人。本来给三星,但是我真的不想拉低评分
美人已逝,精神长存。
像梅艳芳那样努力、善良、执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