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寓意自然是积极正面催人奋进的,但是只讲讲看完故事的感受,不上升。
四个单元小故事,看完以后的感觉是,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徐峥的《鸭先知》整体比较好。
《鸭先知》的故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台词的设计加之演员的处理都很出彩。
幽默从很多小细节里生出来,让人似乎猜到了又出了意料之外,比如后半段,被儿子拖着逛了一天的韩婧雅回到家中发现赵平洋背着她在家拍广告,邻居还在疯狂抱怨老公急的连连告饶,原以为她在那一瞬间反应过来之后会先冲老公发火,结果却是替他出了头;看似是在跟邻居认怂,连珍藏的结婚用的毯子都拿出来解决问题,结果紧跟着又来一次理直气壮的轰邻居,这种连续的反差感催生的喜剧效果令人有期待又满足。
沈腾的《少年行》有麻花团队和辣目的加持,搞笑自然是到位的,不过要说是带点科幻色彩吧,又显得勉强,从2050年穿越回来的AI,断手断脚都能自动接好,还能有感情了,但最大的bug是不防水,这上哪儿说理去,而且按照常规设定最后还强行闭环了,那参与AI设计的小小怎么会没想到防水功能,2050很难实现吗,2021我的手表、手机、电动牙刷都生活防水了,2050的AI淋个雨就宕机了多么的不科学……然后,硬上“父子情”就真的很没必要,多少有点生硬。
章子怡的《诗》感性十足,但人物情绪硬伤多,尤其是儿子经历过生父去世,得知养父去世时,以及质问养母为何隐瞒时的情感表达显得格外别扭,尤其在开始,儿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架的原因,是对方说他养父会被炸死,被父母教育的时候他一直是隐忍着情绪,但后面真正发生这个事的时候,他除了闹就是闹,像是得不到玩具就耍赖的孩子,而不像是两次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照一开始的打架伏笔就显得很违和。
为了切合题意,台词整的过于诗意,夫妻之间的对白、母子之间的交谈都透着一股空泛的味道。
吴京的《乘风》,感动的点在于面对身后为数不少的百姓即将被日寇围困时,马仁兴毅然决然的牺牲儿子乘风以换取百姓的安全转移。
前半段都挺好,后半段交战开始,不太理解的部分是骑兵连突袭日寇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是刺刀而不是步枪(搜了些文章下看了看,这支骑兵队还是枪骑兵,每人都是配枪的),在一览无余的平原上,尚未近敌人身就已遭狙杀,这个点非常费解,可能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储备有要求,也可能是电影里铺垫交代的不充分,最后定格的战马起扬的画面也是符合一贯的主旋律形象,非常艺术化,升华的速度180迈。
陈道明老师和祖峰老师各被占了个“口头便宜”,也算笑点之一吧。
开玩笑的~看了下幕后团队,四位导演只有徐峥参与了剧本创作,多少说明点问题。
国庆档二选一的话,我还是选择长津湖。
毫无疑问,国庆三部曲是把「国」和「家」结合得最为紧密与巧妙的IP。
《我和我的父辈》与它的前两部一样,从根儿上牢牢把握住了「传承」这一极具东方色彩的血脉概念,从普通人的历史出发,用最真挚的感情,书写了整个华夏土地的成长与发育。
在我看来,十一去看《父辈》已然成为了一种不言而喻的仪式感,它是一个集体情感的例行唤醒,但又不仅如此,它像一个朋友,也像一个长辈,在我们迷茫失落时,予以鼓励,在我们轻视怠慢时,又施与鞭策和提醒,让我们记得思考,记得缅怀,记得今天和幸福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的奖励—— 对于我们的父辈们那一拳一脚、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的奖励。
片子是好看的,有情有爱,有笑有泪。
泪 吴京的《乘风》和章子怡的《诗》,是在眼泪里讲故事的。
我想特别讲一讲章子怡的《诗》,因为它讲了一群伟大的中国人的同时,还着重讲了一个坚强的女性,是如何精益求精地做科学,又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带孩子的。
女人,有女人的天性,有女人独属的快乐,那就是我们可以成为母亲,我们拥有生产孩子的能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女人的柔弱。
因为生产,从我们的身体里带走的,常常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胚胎与生命,有时候还是我们无牵无挂的情感,不依不饶的意志。
因为真切地感受到爱,我们反而有时懦弱—— 比如在黄轩扮演的父亲不幸因公逝世之后,作为母亲,章子怡不敢,也不愿意把他去世的消息告诉孩子。
她害怕。
她害怕得整张脸都在抖,从鼻子到嘴巴,从脸颊到身体,她自己也承受不了丈夫的去世,但是这里更复杂的事情是,长子是她的继子,黄轩是他的第二个父亲。
孩子的亲生父亲,也一样因为建设国家而光荣牺牲了。
黄轩的离世,对于他来说,不是父亲的离开,而是父亲「又一次」离开了,是抛弃这个动作,在原本就很脆弱的孩子心上,再次发生了。
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他承载着他这个年龄原本无法承受的一切。
到底是轻如鸿毛?
还是重如泰山呢?
别说孩子了,就连已经阅尽人世,历经沧桑的母亲,也不知道啊。
未来?
什么是未来呢?
当我站在黑暗之中时,我当然渴望阳光啦,我当然知道,长夜的尽头,必是黎明,但是,黎明何时才会降临呢?
天什么时候才会亮呢?
明天到来的时候,我是否还能睁开眼睛呢?
未来?
什么是未来呢?
章子怡与孩子走在被风吹乱头发的暗夜里,走啊,走啊。
风吹啊,吹啊。
没有尽头。
孩子哭着责怪她,但是她什么也说不出来,最后有一天,她拿着孔明灯告诉孩子: 「有一天,我也会死。
」 孩子愣住了。
那一瞬间,我确实流泪了。
因为我没有办法想象我的母亲如果跟我说这句话,我会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
而且,我知道,这是真的。
「有一天,我也会死。
」 不论我能不能接受。
笑 徐峥的《鸭先知》和沈腾的《少年行》,是在欢笑中讲故事的。
都很好看,但我稍微偏爱《鸭先知》一点。
因为我的父亲,就有过跟鸭先知相似的经历。
在那个年代,他们敏锐地嗅到了时代的机会,他们尝试着去跟上时代的步伐,有时候跟上了,有时候没跟上,有些事做得恰到好处,有些事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最为质朴的纯洁的情感。
在公交车上,鸭先知的儿子配合着鸭先知演戏,他们夸张地、搞笑地、离谱地表现着他们手里的酒,他们试图跟生活扳手腕,把自己的不可思议的想法变成脚踏实地的现实。
鸭先知做的一切,在你我眼里,好笑吗?
好笑。
好笑的不是他的离经叛道、歪打正着,而是其他人的迟钝和愚蠢。
那在当时其他的人眼里,好笑吗?
也好笑。
好笑的不是他的敏锐与机敏,而是他的疯狂与前卫。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哲学深度的命题。
那就是,作为普通而微弱的个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看待几乎必然相似的命运?
或者说,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姿势进行游向远方?
徐峥给出了我们的父辈们的答案: 我命由我不由天。
困难,永远都会有,但是路,就在脚下,只要走,路就有。
鸭先知为了企业的发展,劝领导买下了药酒,又为了把药酒卖出去,自掏腰包,费心费力,他当然是勇敢的,智慧的,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 他不是自私的,他内心深处有一团火,但这团火,不是仅仅为自己而燃烧的。
是为了单位, 为了家庭, 为了孩子, 而燃烧的。
我们在电影院里笑,因为我们知道,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我们的父辈,有多么强大。
我们知道,他们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始终都会秉承着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那是发自内心的民族自信,它也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是光荣与梦想,固执与骄傲。
四个导演都是演员出身,这让影片的「人情味」比以往更加浓郁了。
一家人坐在电影院里,电影的光打在我们所有人的脸上,我们能够看到爸爸妈妈脸上沉默的皱纹,还有那些在他们嘴角嚅动,却没有倾诉出去的音节。
《父辈》对我个人来说,是让我动感情的。
我的父亲,我们的父辈,身体力行所教会你我的,最终应该是对于平凡的尊敬。
又十一了,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祝我们的父辈,平安,健康,顺遂无忧。
#《我和我的父辈》# 看完《父辈》以后脑海里只想说一句话:“章子怡牛逼!
”,看完她的单元《诗》以后被她圈粉了 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两个单元就是《鸭先知》和《诗》 先说徐峥《鸭先知》:他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稳!
这次镜头构图等都致敬了韦斯安德森 镜头语言非常不错,构图、画面对我来说简直是视觉的享受,单元中笑点十足,每位演员的演技都十分在线,其中我很喜欢一个小演员——韩昊霖,在祖国里被徐峥带出来,每次看他各种首映礼和路演采访、讲话视频他简直跟一个“小大人”似的,希望他以后努努力,长大拿个影帝。
再说章子怡《诗》,看电影之前我对这个单元一点兴趣没有,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期待,看了以后给我了一个很大的惊喜。
平时我看真人片剧情片和一些主旋律电影都不会哭,可是这个单元深深地打动我了,把我看哭了。
章子怡首次导演,我真的是被她圈粉了 这一单元真的是打动了我。
我给《父辈》里的每个单元都打了分,其中第一:徐峥《鸭先知》8.5/10 第二章子怡《诗》8/10 第三沈腾《少年行》6.5/10 第四吴京《乘风》6/10,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最高分只有8.5分?
而且为什么吴京导演的单元会是最低分?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因为电影是拼盘 所以自动扣几分 因为拼盘电影算不上电影,故事等等展现不全所以拼盘自动扣几分,好 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大家看过下图消息的可能已经知道了,因为拼盘电影有利有弊,而吴京这个电影 展现了拼盘的弊端!
吴京导演的这个单元故事受时长等各种原因 故事中只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剧情呢 因为拼盘时长受限 所以讲得非常不完整,可以说是这个单元只能看一下大场面和父子情。
吴京的《乘风》也说完了。
最后是沈腾的《少年行》:这是沈腾第一次当导演,拍了软科幻类型的短片,里面的笑点也很足,全单元也是围绕“父辈”这一主题讲述,单元里的煽情戏份表现的不太好,其中这种类型我更想让沈腾导演以侧面的烘托来煽情,不过 这是沈腾第一次当导演,希望再接再厉,以后拍的片能进步吧!
总结:虽然拼盘电影有一些弊端和单元作品太参差,不过这片子还是值得大家看的,很值票价。
希望大家能跟我一样,看之前降低期待 看之后会给你大大的惊喜!
——2021.9.29宅男多才
“我和我的”系列中,这部可能是最弱的一部。
《乘风》主旨是好,但情节、表演、剪辑、特效水准都不高,只是和抗日神剧比起来,电影中的先辈流了更多血,做了更多牺牲。
故事没讲好,煽情戏却安排的多;这边有牺牲,那边必然有新生;为了凸显“父辈”两字,艺术加工部分过于牵强,故事编排很主旋律很俗套。
吴京的长相很吃亏,即便娃娃已经挂上皱纹,但还是缺少风霜雕蚀的岁月感;演技也永远的四平八稳,激情不够,温情油腻;借主旋律和“国难财”在票房上把持着话语权。
《诗》非常不错,苍茫的戈壁在夕阳余晖下发出金色的光芒,信仰和温情让这片土地成为共和国的脊梁之一,国之不保,何以安家!
故事很流畅,讲述的方式也很适当,章某人的表演挑起大梁,几乎用独角戏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丈夫、整个技术团队群像的英雄描述。
值得一看,值得学习,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对这些历史要有记忆有传承!
《鸭先知》的观影体验是最好的,因为这是一段轻松明快的喜剧,徐峥延续了上一部《我和我……》的弄堂风格,把上海七八十年代的风貌复现到银幕上,又把上海的商业属性和进取精神浓缩到这几十分钟的段落里,而且是唯一一个不和生死相关的段落。
让人笑过、想过,给观众满满正能量。
小韩同学的演出比起上一部有所下降了,表演有些模式化,希望不要用坏了这颗小苗。
《少年行》有些浮夸了,虽然也是喜剧,但是很尴尬。
从故事到人物到演出,只是一个舞台小品的范畴,然后还要安排生离死别,满满套路,真是无趣。
总之,《诗》≈《鸭先知》>《乘风》>《少年行》
只说《诗》那一部分,于是给五星意外地有共鸣。
如果让我来编剧肯定让知识分子父母饭桌上讲两句航天物理,带着那种老一辈人说字母常变量时的古怪口音,像是α读成儿发(一声),y读成歪之类,《诗》没这么拍,却忽然和我的父母贴合起来了,也是类似的行业,其实外面如何回来也都是寻常人家的恬静生活,不怎么说工作。
也有父亲假装打、带着笑演给装糊涂的母亲看的景象,帮着家里啊同事啊养孩子那时候也非常常见。
哭着被打却喊不疼则刚好是我父亲这一辈的经历,或是那种对肉啊猪油啊的渴望。
开头的穷苦孩子们在外面灰与土间玩闹的景象又是我们两辈人共同的记忆。
有很多细节让人真正地感慨啊音乐很美。
回忆中父亲骑车远去,回头看母亲车不小心歪下来的那一幕久久难以忘怀。
那张“诗”的纸的段落,远比外面那些精致摆拍的做作格调更能诠释“浪漫”一词。
结尾的诗可以说是航天人的浪漫,这张“诗”的小纸片却是属于两个普通人的浪漫。
是那个写信互称同志,下课给喜欢的人课桌放一个苹果,那个不敢正大光明在一起于是隔着一条街快乐的相互挥手再转过头去一个人哭的时代的浪漫啊如果让我来编,大概还会加一些同事闲聊的部分,加一个航天人关于常生女儿的可爱调侃吧。
也许是周围环境的错觉,他们好像反而对女儿也更偏爱些。
苦在回忆里总是那么甜。
大概片中的母亲也有类似的感觉吧有天出去溜达,走在后面看父母平淡而手挽手前行,大抵就是片尾那两人走过四季的模样
和Wonder看了《我和我的父辈》点映,比预期好看很多,也刚好特别应景,应了今天的一番交流,还有最近这半年,对于不同generation,不同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人群的观察与思考。
放心,我不给大家剧透,大家去电影院去看吧。
四个篇章的故事,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播放。
第一个故事,讲的抗战,吴京导的;第二个故事,讲的酒泉卫星发射,章子怡导的;第三个故事,讲的商品经济兴起之初,徐峥导的;第四个故事,讲的当下与未来的时空穿越,沈腾导的。
主旋律,从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国家民族大义大局观,演变为激发个体活力与创造力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小家庭小确幸。
看完电影,我非常确信地和Wonder说,我不会做这些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大英雄选择的,这一辈子成就活成自己的小确幸快乐,足矣。
四个篇章的故事,最喜欢徐峥导演的《鸭先知》篇章,因为这个篇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让我想起我的老爸。
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初这个时间区间的,对这个片段,可能共鸣都会多一些吧,毕竟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年代。
电影里出现的大哥大,非常非常迅速地把沉睡在我脑海中多年的一个画面给调用了出来:差不多5、6岁的时候,我爸瞒着我妈,花了1w多买了个大哥大,成为了可能是我们那个小城镇里前几位拥有大哥大的酷炫商务青年,而我妈知道后,和他在店里大动干戈,各种扔东西,怒气冲冲要抢了他刚买的大哥大,扔掉的“血腥”场景。
因为,我们当时,真的很穷,这是一笔巨款。
他是我们那个小城镇里的“鸭先知”,更是我们小家庭里的“鸭先知”,他有做过一段时间的“小混混”不良青年,后来才开始“扎正”(我们那边的土话,就是走上正轨),据他说是因为生下了我姐和我之后,他有洗心革面的动力了,然后开始各种南下找机会。
他经常出差,出差回来后会给我讲外面世界发生的故事,他也带我出差过,让我看到了小时候能够想到的最大的世界,广州(南下去广州、深圳打工,是我们那边人的首选),让我对走出这座小城,去看世界,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小时候的全家福,PS:大家可以猜猜我是哪一个即便现在到了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还在折腾。
我性格随我爸,做事也随他,小时候,这让他很自豪。
但是长大后,这让他开始了担忧,总觉得女孩子应该安稳一些。
我从律所辞职,他从山东的工地赶来北京看我,怕我是一时冲动。
我从公司辞职后又折腾来折腾去的,每次回家,他都想劝我安定下来。
反之亦然,我呢,每次回家,也劝他早点退休,别这么累了,但他也不听。
这也真逆了我和他之间相承一脉的基因了。
去年春节,Wonder、我和老爸在一起两位对我生命最重要的男人每个个体的选择,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我爸的选择,来自个体户经济的兴起,他得以从农村种地中走出,成为小城镇里的一名小商户。
我的选择,是建立在父辈这个时代打下的经济基础上的,才得以有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放飞。
和父辈、前辈之间的分歧,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争吵下,互相看不惯,也是常有的事。
但我知道,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
我很感恩,但也很期待,他们能够放心地欣赏,我们的放飞。
我和我的父辈主题推广曲《如愿》 王菲_哔哩哔哩_bilibili“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如果说 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 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最后,不得不提一嘴,王菲唱的主题曲《如愿》真好听,即便是主旋律,仍然有超越人间烟火的仙气。
多好的妥协、和谐与超越。
《我和我的父辈》航天人写给孩子的诗 1小时12分“我的孩子啊 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 山川大河 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 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 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 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 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 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 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 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 是伟大的开始而你 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四个故事。
吴京的《乘风》,题材挺讨巧的,骑兵的相对奇观化的视听体验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
但父子情铺垫不足,感情比较生硬,后期节奏崩坏。
后面大场面的骑兵与日军交战可以更少些,且那个时代不适合讲个人神话,应该是整个父辈的缩影,吴京骑马跃起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拿破仑,这一点不如《诗》处理的好。
章子怡的《诗歌》,其实有惊喜,没想到章子怡能拍成这样。
后期节奏还是崩坏了,感觉海清和陈道明那一段完全没必要呀,可以在最后一声爆炸后戛然而止,如果献礼影片不适合这种结尾至多加一个众人欢呼,两个孩子看向远方的镜头就可以啦,抒情太过,反而失了之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质感了。
章子怡的表演很动情,前半部分剧作挺扎实的,一次意外爆炸过后,郁师傅告诉哥哥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死,这个细节很动人。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还是更适合大荧幕。
说一下刚才那一点,整个《乘风》是吴京的个人神话,所以一切为了刻画他而生,包括乘风的死。
但《诗》却并没有给牺牲的父亲太多关注,体现了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默默奉献。
光影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徐峥的《鸭先知》,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会给观众压力。
整体故事非常流畅,最后抒情部分还是有点多。
沈腾的《少年行》,一贯开心麻花的喜剧风格,唯一让我觉得违和的是,小小把机器人赶出去后,就没担心下雨会把他淋坏嘛?
感觉小孩子这里刻画的有些单薄了。
让我惊喜的是这段对于父辈含义的延展。
并不只是父亲,机器人是小小的父辈,但未来小小又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设定亮眼,惊喜。
对了,这部影片致敬超多,处处都是梗,挺有意思的。
总体感觉,后两部比前两部更有电影感。
小演员的表演都很动人,部分剧作细节僵硬,混乱。
且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会有抒情喊口号太多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审查所致。
经过大家的提醒,又去看了一下。
关于前文提到的“妈妈拜托大家帮忙瞒着孩子是不是插叙”的问题,后面按照剧情逻辑来讲,的确是插叙。
因为妈妈拜托大家瞒着孩子们,父亲们不回家,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开会找爸爸的情节。
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插叙略微生硬,多谢大家提醒。
抱着合家欢剧场的预期走进电影院观看《我和我的父辈》,章子怡导演的《诗》带给我意外惊喜。
细腻诗意,把那个艰苦的年代呈现得温暖动人。
章子怡饰演的妈妈是电影里人物形象最饱满的一位。
郁师傅是航天工程的火药雕刻师,严谨而危险的工作,时常处于生死一线。
为国为家、为妻为母,有艰难的时刻,也有她的闪光之处。
也许因为章子怡是女性导演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家国情怀,有一种别样的诗意。
航天人的爱情黄轩饰演的爸爸施儒宏是卫星制造工程师,他们有共同的理想——祖国的航天梦。
他们是战友也是伴侣,诗篇中所有二人世界的镜头都是在荒漠中一起走过的上下班路,寒来暑往。
他们是初代航天人,风沙中磨砺的爱情,坚韧而浪漫。
同事牺牲后,他们收养了同事的孩子,继续火药雕刻的研发使命;而爸爸牺牲后,妈妈忍着悲痛许下“军令状”,完成火药雕刻的任务。
他们的爱情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燃烧自己,薪火相传。
写给儿子的诗整部片子“诗”贯穿全片,开头为了让孩子接受父母危险的职业,爸爸告诉哥哥“我是诗人,在天空中写诗”。
爸爸牺牲后,妈妈一边承受着火药雕刻工作的高压,一边维护着孩子敏感的心。
每天给哥哥带回一首诗,继续编织着诗人这一善意的谎言。
刚开始她选择隐瞒爸爸的死讯,所有的同事也为了保护这个两度失去父亲的孩子,选择一起瞒住死讯。
敏感的哥哥在暴雨夜知道了父亲的死讯,他痛苦他不理解,亲子关系剑拨弩张。
最后她选择坦白,并且言明她和爸爸航天事业的意义与风险。
“妈妈也可能会死”这句话击穿了孩子的心墙,也戳中了我。
我想这是亲子关系中的一次难得的交心吧!
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吧!
“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 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 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 是让平凡的我 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这是我听过最浪漫最温情的诗。
《我和我的父辈》最初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第一印象以为仅仅是指父亲。
看完后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如果不是第二小节的故事,这部电影真的该叫做,我和我的父亲。
不抠什么布景服饰之类的细节,只单单看整体氛围效果。
第一个故事中,展现了那个时代以人命为代价的惨烈,即便最后的背后突袭因为冲锋部分做了慢镜头及多角度展示,似乎显得冲锋队伍是在送死,可这一情节本身并没有无中生有。
那个时代与之同样惨烈甚至更为惨烈的事情都发生过。
父亲在河边等待,那匹马独自跑回来了,带着一身的血迹。
好像从这里开始,本该是高峰高潮的节点,突然开始大篇幅展现主角父子,比如儿子在马上被射中,比如后面突袭冲锋时父亲被枪打中还能再上马,单挑敌军首领并一击将其刺落在地,甚至这位的死相都用了慢镜头……儿子被射中在马上,打散了前面四人被包围被射击到另外三人中枪翻滚下马时带来的悲壮,后面突袭冲锋里过多的个人秀慢镜头和多角度展示,再度打散了前面突袭冲锋时那些被一个个打中身体或马匹 而翻滚掉落的悲壮。
即便不用刻意突出展现,父亲利用儿子通讯员的身份做诱饵,加之前一幕两人谈心时父亲说的那句“希望你死在我后面”(大概是这句的意思,虽然知道这句可能有反转,但当时还是会被触动到,不管是战争的残酷谁先谁后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意),情绪铺垫已经足够,后面悲壮激荡的战斗节奏与群像,会更能突出产生反差 加深对父子的印象,毕竟观者一开始代入的就是主角父子的视角。
所谓过犹不及,私以为这里正是。
第二个故事,看到是章 导演时一惊,虽然电影已经出了很多年,但作为并不怎么追新影的我来说,对演员做导演没怎么抱期待。
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却是四个里唯一让我流泪的。
在那个暴雨天,大家都往家里跑,屋子里严重积水漏雨,可在母亲回来后,儿子问爸爸呢,然后要出门找爸爸。
暴雨昏暗的屋子里,儿子站在积水里一声声质问,母亲忍着悲伤还要忙着收东西接雨水清积水(话说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外面还流进水,用盆能清的完?
大概这里的母亲太过悲伤失了理智?
),床上还有个听话拿着手电筒一边给母亲照明一边害怕大哭的女儿,视觉冲击直接拉满啊。
儿子说爸爸和之前的爸爸都没有了,然后是回忆,一下子就顾着感动了。
这里是少有的呈现同事或邻居(不知道是不是邻居)相互关怀的镜头,还是主角为主的付出方。
直到后面那首诗,再度拔高,一句句诗语中,描绘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与爱意,对航天事业的恢宏想象,对星空宇宙的浪漫征服。
因为太好奇这首诗的原作者,翻了很久的百度和豆瓣,并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原创。
(修改时,从这里到下一段也就是第三个故事的不小心被删掉了,唉)大概由于章 作为导演,又是主角,导致这一单元剧情母亲成了第一主角,然后是孩子,再然后才是父亲。
同样有工作的父母,可母亲在工作之余还要做饭做家务。
至于其他群像表现的更少,作为家里唯一大人在外工作,大雨天时家里两个孩子却没有一个邻居来看下(或许雨太大都忙着自家),就连父亲葬礼上,上司及同事们的关怀就是,答应母亲瞒着孩子,让男同事少回家。
第三个故事,轻松有趣。
可还想说,不是人人都能伟大。
或许人人可以伟大,除非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当然平凡中也有伟大,但与这部分的情节距离过远了。
毕竟现实中,有多少能像这里的父亲一样,有这能力和魄力,有这条件和背景。
第四个故事也一样,轻松有趣,腾式的搞笑画风。
虽然看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到结局,未来儿子造出的他,可这个故事看的真的开心。
至于时间闭环、时间悖论什么么,父与子还是子与父,又作为主旋律电影,这部分故事的主线主题本身就难圆。
最后两个故事轻松有趣,只是也同样是以父亲为主来展现的,母亲则负责配合——因为爱而有所苛责、但终会体谅并支持。
母亲的角色似乎只剩下配合而已。
最后也是最想说的,电影名字。
或许有人会说父辈包括父母亲,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我和我的父母,我和我的父母辈,我和我的长辈,这种?
父母父母,单独拎出一个父字,有多少人会联想到含义是父母而多过父亲?
既然父单指父亲,那父辈怎么就含义扩到父母了?
这难道不是只把母亲作为主角父亲的配偶甚至一个附属吗?
主角是父亲,母亲只是一个附带而已?
古代封建时期,尚有父族和母族之分,到现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期,怎么母亲反而成了父亲的附属?
不由想到,曾经的“先生”一词并不分男女,而只是一个尊称,到了现在,先生成了男士专有称呼。
不是女权主义,只是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尊称专用于男士、配偶中女子附属身份……猜测提出这些观点的是男人。
若没有章导演的第二个故事,估计还得再开一部新影,我和我的母亲(听着好像是不太好展现这部影片中的 从抗战建国到改革创新到现代未来等等的各个时期的主旋律基调?
)如果不是主旋律,大概会给三星。
但即便有不足,仍希望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多一些(如果不是四个故事而是专注于一个故事细磨就更好了)。
或许有一天,这类的主旋律影片能更好的呈现历史情感,让国内观者毫无芥蒂地沉浸感动共鸣,能作为影片中的表率被所有国人自豪道一声,国内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