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在故事会上看到一篇小说。
大意是这样,九十年代初一对品学兼优的表姐妹因为家里父母觉得女孩上个高中就行了,不愿意让她们上大学,而她们俩都收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十分苦恼。
这时一个贫困山区的村支书偶遇她们,提出一个条件,村里出钱供她们上大学,毕业后回来教村子里的孩子读书。
这对姐妹就同意了。
四年后大学毕业,她们来到这个山里的村庄,傻眼了,这是比自己的家乡更贫困的地方,不通电不通自来水,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能上到小学六年级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女孩是没办法上学的,有的男孩上学还得牵着牛一起去,所谓学校也就是一间漏风的土房当教室,背后就是她们俩的办公室和卧室。
因为村里供了她们的学费,所以她们不能领取工资,要用工资还债。
每天轮流在一户村民家里吃饭,晚上就睡在学校的土炕上,就着煤油灯批改作业。
大概过了两年多,妹妹说我们上这两年课,民办教师的工资也能抵掉当初的学费了,我们走吧,姐姐说这地儿鸟不拉屎的,除了我们谁还愿意来这里啊,我们要走,村里肯定不同意,妹妹说那我们偷偷的走,我们大学毕业上哪儿找不到工作?
没想到这村里有些老光棍娶不上老婆,每天偷偷跑到学校偷看她们睡觉,有人偷听到她们的对话,马上去报告了村支书。
村委会马上开会研究,觉得不能这么放她们走了,一面让人去守住学校,一面商量对策,有人说得给这两姑娘好好说说,有人说适当给她们发点工资,有个光棍说你们这办法都不好,我有办法让她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大家都问什么办法?
那个光棍说,咱们村不是有二十几个老光棍么,把她们分给咱们当老婆,等结了婚生了娃,她们想走就走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当下决定抓阉,最后两个姑娘被五花大绑抬进两个光棍的家,就这么结了婚。
姐姐嫁了个跛子,妹妹嫁了个快五十的光棍,课也不用上了,时时有人盯着,只能在家干农活,做家务,等着生娃。
又过了两年,妹妹生了一个孩子,又怀着第二个,被关在家里不许姐俩见面。
姐姐没有生孩子,经常被丈夫打,她思索着想办法逃出去。
终于有一天,一个曾经她教过的学生,愿意去镇上帮她打个电话回家。
当她们俩的家人和警察一起来到村里解救她们的时候,妹妹已经彻底的疯了。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观看了这部没有一点阳光的电影。
说实话还没有来得及观摩导演的前一部力作《盲井》,也不想去过多了解未知,我一直认为等待最原始的电影呈现,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盲山》在没有看电影之前,知道的所有信息是:1、它代表中国去参加了嘎纳“一种关注”得到国内外的一致掌声;2、某位朋友告诉我,他欣赏的某位影评人称这是今年最好的中国电影;3、时光网推出电影的观影活动名额只有16个,一夜即满。
于是,周末顶着大风去了音像批发市场买回了《美丽密语》、《出埃及记》、《江北好人》和《盲山》。
偶支持正版喔。。
然后选择在这个平静的下午来刺激一点神经。
用“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来形容,也许有些过高荣誉,因为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实在难以超越。
但说它排进前五,应该绝对没有问题。
电影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导演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样一部现实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选择。
“盲”,很容易让人第一个想到“盲人”,但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脑完全被瞎的村民。
买回来的老婆还那么理直气壮,还说娶媳妇都得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他们好像以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钱买来的。
用7000块换来一个大学生,还是很值的。
整个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被拐卖到闭塞山村并企图逃脱的女孩的悲惨命运。
整部电影都在陕北真实的农村实景拍摄,全片真实的还原故事环境,让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影片里没有出现一样家用电器,连手电筒都没有,家里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电”的存在。
好像那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盲点”,即便是电影开头字幕告诉我们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这个时间概念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成“21世纪初期”它在中国一样存在。
所以也不用为片中看是那么多的穿帮而嘘气。
村民“盲”,村政府“盲”,那个大山里好像之前只有一个老师有点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过走出去的渴望,可现实的环境让他无法逃脱,他尝试了多次失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
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她的感受,不仅仅只是想逃出去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对外面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他走了,我以为最终他会回来救女孩,因为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希望所在。
结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没有出现,试想如果真是他最后带领警察来解救了她们,他们会在一起吗?
他们回相爱的走下去吗?
我觉得不会。
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逼迫下,纵然走在了一起,但那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他们一起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们还是会继续最原始的冲动吗?
我不知道。。。
电影中有三处,对我的感受特别强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换来了40块钱,上了公路,上了汽车,真的以为她这次就成功了,心里也是那样去希望的。
但是也知道这样走对电影的伤害,或者说电影的味道会全部变了,心里面那样去想,是真的希望她这次能成功逃出,因为越是以后的机会就越是渺茫,但同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会是这样。
否则它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赞誉的声音,自我挣扎与电影同时进行,交相辉映。
第二处是那把菜刀出现在镜头里时,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那种想法,脖子就在眼前,还低着头,满脸的泡沫,绝佳的机会,但是如果那样了,后果是什么呢?
她逃出去了,然后这一辈子开始另一场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种残酷的结果来解脱这次受难(比如因杀人而入狱等等)。
还是挣扎,因电影而延续。
第三处出现电影的最后,同被拐卖来的姐妹临到最后决定回头。
她是无奈的,被迫的,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吊的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狱中,已经将他的心彻底消磨得无棱无角,他已经无法再次返回曾经的生活。
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决定认命低头,命已经无法改变。。。
结局被大家讽刺,这样的和谐是因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使然。
字幕出来“ 中国公安机关一直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很是和谐。
很多人争议,挖出原版的结局:“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一定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结束……”。
显然后者的落笔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电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顶峰。
我却认为第一种结局也很好,一来得以顺利通过审查,让更多的大众看到这部好电影;二来,给野蛮的,原始的,低级的现实一剂强心针,一扫整部电影的阴霾,让我们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阳光。
最后要说,中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是中国电影的福音,只是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大有希望,尽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总有光明在指引!
李杨的电影是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划开现实光鲜的柔肤将腐烂的肌理一片一片地展示出来,教世人得以看见.但可惜的是没人能教会我们治疗这顽疾的方式.最终,光鲜的依旧光鲜,腐烂的仍然腐烂,而{盲山}则是那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在隐隐作痛.昨夜阅过了有关此影的种种及对主创的谈访,就譬谈说中所述,这是一道伤口,而观看<盲山>是一次苦难的经历.午后,揣思了半晌,终击点了光影的播放通道.之前,并未观过李杨导演的片,接触他也仅是拜其入围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之余辉所染,直至转为关注他时,才知还有一部<盲井>也以类似剖析暗处的记录片形式铺展全篇,所谓一脉相承.这部制作成本费400万人民币的影,于内地上映由101分钟剪成了95分钟.这是我所青睐的类型片,虽不可堪八千万乃至上亿的第五代为商业而烧钱,推广豪华阵容五星制作及赶超史诗乃乌托邦的情怀,但他所备具的是对现实世界残存不去的诟病进行割病刮伤之骁勇,这是一种第五代现今已觅寻不到的剖析与批判之视角盲点.据悉,<盲山>有两种结尾方式,原版是因村民阻挠,警察不得已把营救滞后,留下父女二人,留讯三日后回来再行解救,可当父亲再也熬不住即意私带雪梅逃离时却被黄德贵拦阻,眼见父亲被打,雪梅情急下操刀向黄德贵砍去,之后,黑幕.结终.说不上哪种结尾版本略优一筹,但无论如何比对,落下的句点终是无尽绝望与麻木忧患的对决.观影于中段,有一幕是雪梅逃跑未遂,被村民暴力抓回后在房里木讷呆楞时,村里一个名李青山的孩子无邪浅笑地从窗口木栏罅给雪梅递过了一枚温热的鸡蛋,可雪梅嘴角轻提微摇首未拿,那孩子便用稚嫩之语再三言劝,雪梅即颔首接过.另一幕,雪梅递予邮递员的信笺被邮递员一一转交给黄德贵,自己却并不知情.直到天真纯洁的青山把实情告之,并承诺助她寄信时,雪梅终于在混沌中摸到了希望,并感激得把口袋里捂得温热的鸡蛋放入青山的手里.那一刹,是全影中唯一能够锥破已冻结无望现世的冰刀,抑许是发散最熹弱暖感的期许着拯救信号的指示灯,虽只瞬间的存活光景便被悲剧的惨淡氤氲给彻底吞没.这是仅仅能诱发我渐凉之心涌出热泪的两幕情境.有人说,贫穷是导致愚昧与罪恶的本源.李杨导演否之.现在再贫穷的人也比几千年前富裕吧,可是那个时候人的道德感,人心,有现在这么坏吗?贫穷不一定就是造成犯罪的根源.好相罪恶都是穷人做的事,不是,我不这么认为.如是,我赞同这类观点.纵阅全影,真正能扣上罪恶之名的又会是谁?是欺骗雪梅把她卖到偏远山村的人贩子么?为了得到钱,骗取了女大学生的信任,把她卖给了愁儿子未娶媳妇没文化的老大爷,自己却扬长而去,造成这一出悲剧.在此看来,人贩子的确是恶的.然而,他的背后又会是什么样呢?他是否也因欠了一身债而无奈做出这样违背良知的事来?是从人贩手中买雪梅做儿媳妇的乡下老大爷么?只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解决他迟迟未果的终身大事,为盼来传宗继代的孙儿而知法犯法买别人家的闺女,引起这一场闹景.这样观来,老大爷也许是恶的.可是,真的责咎在于他么?面朝黄土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那皱巴巴的票子,不惜一次性全贴上还不顾老脸向外头讨借才凑上的七千大数,只是看着村里的媳妇大多是买来了,便也无奈使上了这个法儿,难道也是大过么?自己的初衷就是为了儿子啊?或者,黄德贵是恶的.为了个人的私欲,自己的面子,也放不下那白白花掉的七千元钱,偏偏死占着人家大学生不放,逃一次抓一次,抓一次打一回,整来整去,就是不许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还有他母亲,明明知道自己逼着被拐来的大学生跟儿子成亲,为儿子生娃是有愧人性良心的,可依旧帮着自家人囚住女大学生,他们应该都归于恶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黄德贵为了他买来的媳妇,连养猪钱都交不齐却舍得买新衣裳送她,而他那老实的母亲一日三餐准时盛上,当雪梅被儿子打时,还死死揪着儿子的手护着她,在雪梅朝她怒骂时,还不住喃喃着歉疚...这样的人们,真又能说得上是恶么?恶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势下或许起不到什么归纳的作用.我们应当关注的也不再限于所谓物理上的恶在人性中的施展了.在那样偏远困顿离文明隔之几千几万里的小山落,国家的法律几近丧失了它的辖制权限,孤僻的道德约束在强势的漠然麻木间已层层褪祛.一祯祯镜头是冷酷金属质地的手术切片,它割切的是被社会的毒素渗过表层肌而流入胸腔形成的毒瘤,这是迫使我们渐渐远离良知,致使视听觉神经衰弱近全麻的膏肓之症.我喜欢李杨导演对影片层次排编的独巨匠心,有关侧面牵涉责贬中国社会不良现象的镜头,由各配角于影中不经意的道评批判得尽致.当雪梅寻不到逃生希望而迫于割腕求死被村名们送入医院时,主治医生劈头一句"钱带来了么",足令全场爆汗.村里为迎接领导视察而特意用拖拉机把被拐妇女们载往山坳避风头,村长通过广播大喇叭在全村宣传的一些禁令及警告语,无一不指对着虚假作势.加上雪梅一提及自己被骗经历的头一语即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好找...等等,直面当今社会现状.这样一部好影,确实值得一观.
女大学生、女博士生被拐卖到山里给人当媳妇,这种社会新闻在我们蓬勃的网络时代被当作新奇的故事频频出现在社会版。
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觉得有些奇怪,认为是标题党,然后好奇的进去看了看,虽然故事一如网络社会版一贯的夸张,但是基本的事实却是存在的,的确是有着一定知识的女性被骗了,的确有这样的山区购买了这些女性。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因为贫穷和无知,还存在多少山区的蒙昧,这一片山里面有多少真实是我们不知道和无法理解的?
我知道导演不可能把这样一个故事拍出完全的真实,因为这个绝对有抹黑我们伟大的河蟹事业的嫌疑。
但是我希望在那一些不真实之中能找到掩盖的真实,看到真实的简单期望。
对于这种事情,所知甚少,《盲山》:盲电影中对故事中真实性的对比分析不错:1、被拐卖的妇女大多是生长在山区穷苦地方,家庭生活条件极差,所以外出打工时被骗,电影设定为女大学生找工作时被骗,虽然这样的事也有发生,但并不具备代表性。
(这个不一定,特别是大学扩招,大学生被骗的绝对值不会少,可以参考女大学生轻信人言被拐卖-《盲山》影料)2、男方家庭条件也很差,一般男的长相也不好,所以很难说上媳妇,父母有可能是拿出大半辈子的积蓄,几千甚至上万块钱给儿子买个媳妇,电影在这一点上比较符合现实。
3、买的媳妇在一两年之内基本是没有机会走出家门的,买东西的机会根本没有,等到她可以自由外出时,大概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孩子都快会跑了。
(我也觉得盲山里面这个设置有些问题,按照故事的设定,7000元对黄家是一笔天大的数目,他们不会对雪梅那么放松;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故事也同样设定山村中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而大山成为雪梅逃跑的绝对屏障)4、邻居家的孩子都会被家长告知不要接近她,而且孩子也不会主动接近她,因为一般是从很远的地方骗来,孩子们基本听不懂她的方言,电影里明显是从很近的地方骗来的,方言都一样,这么近,即使女的长得再漂亮,价钱再便宜,男的也不会买的,太危险。
(盲山中一个比较大的漏洞就是小孩青山的设定了,黄家居然让雪梅在家里教小孩,按第三点的说明不太可能。
方言方面,盲山其实还是已经做了区隔的,雪梅是四川话,山里人是陕西话,但是为了不让他们之间完全无法沟通,故事设定他们可以互相听懂彼此的话,确实不符合第四点所说的危险)5、虽然是非法婚姻,不会去领结婚证,可是民警也知道这些事,但是他们不会去主动营救被骗来的妇女,也不会帮助妇女逃走,他们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盲山很明显设置营救的警察是四川的警察,而不是当地的警察,所以不存在第五点的问题)6、领导视察总是会挑像样点的村子,想那样的山村领导根本不会踏入一步。
(就算是领导来了,也会把这些当作家务小事,根本不可能有兴趣管这些)7、即使这样,女的还是有可能自己逃回家里,但还是会被男的找到,这时一般两家会达成和解,男方再给女方一笔钱,女的跟男的回去,这时两家已经基本确立了相对稳固的亲属关系,婚姻已属合法,男的每年也会陪女的回家探望一两次父母。
(大部分拐卖的真实故事恐怕就是这种结局了)
看《盲山》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这本书,茅于轼先生在这本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据《光明日报》1988年9月3日第一版所载武勤英《沉重的思考》):“1988年初,上海一位聪明美貌的女研究生、研究生班的班长竟被人口贩子(贩银元赚“容易钱”)以2480元的价格卖到河南黄河边上的一个偏僻农村里。
买主是一个30岁老实巴交的农民,他早年丧父,母亲30岁守寡,拉扯着6个孩子,全靠讨饭活了下来。
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
这个媳妇使他犯了强奸罪,判刑5年。
有人感叹:为什么她不依靠法律来解救自己呢? 这个女研究生被人以赚钱为诱饵,骗到当地农村;下得车来发现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方知上了当。
她起初抵死不从,几度自杀未成,最后在痛苦中度过了71个日日夜夜。
一般人会感到奇怪,何以这样有知识的人竟然会被困二个月之久,难道没有人能搭救她吗?我们来看看她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吧。
”“她的"婆婆"打心眼儿里喜欢她,鸡下的蛋不舍得卖都给她吃了,事发以后,她还一口一个"俺那媳妇"。
她认为花钱买的媳妇,就是私有财产,自己的东西当然要好生爱护。
左邻右舍如何看呢?现在青年人结一个婚要花四五千元钱,买一个媳妇才2000多块。
这样的好事求都求不来,只要有机会他们也会这样做的,村里这一类的事还多着哩。
再听听团支部书记怎样说吧,他干脆地表示:"人家花钱买的还有啥好说?"(从一则寓言挑战高斯定律:忽略了传统道德的约束。
任何经济学定律有个固有的顽疾,忽视了传统力量的束缚。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水到渠成的经济学成功定律在传统文化目前表现的无能为力)可见这件事没有违背"常理",人可以拿钱买,女人尤其如此,她们只不过是延续香火的工具而已。
在山东郓城县,买媳妇的人有成百上千,他们认为买媳妇原是正常事,买媳妇被判刑才是反常的。
在这样一个非颠倒的环境里,要把是非再颠倒回来,当然难如登天。
”“女研究生之所以能被搭救,原因在于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代表人物研究生。
搭救她立了功的党支部书记说:"她如果早告诉我她的身世,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说啥也不能让她在这儿受这么大的委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呀!"这里道出了她之所以能被搭救,只是因为"她的身世"、"共产党员"、"国家培养"。
其余那些一般身世的非党员,又不是国家培养的,就只好继续当人家买来的媳妇了。
这个例子只是水面上浮现的冰山顶端,亏得人口贩子贩卖了一名研究生,这才揭露了我国农村人权问题的一个小角。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们反过来看一看《盲山》的情节:《盲山》中的白雪梅学历要比上述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学历要低,但是她们被骗的原因有类似之处——都是为了钱,但是白雪梅是为了替家里还债,而女研究生是为了发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工作应该不算难找,但是商业大潮的冲击使女研生迷失了;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很成问题,白雪梅被骗是个人的原因,还是体制的原因呢?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我感觉现在最有必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和今天两个同样被拐卖的女孩都不能逃出?
为什么村民集体帮助犯罪份子看管被拐卖女孩?
或者更深一步问出生于农村的自己:如果自己在农村,遇到同样的事情会不会报案?
问了无数遍后,自己也不敢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
在农村是不是存在某种潜规则,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不敢违反?
潜规则之一:农村中的人对你好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而是你是不是对他有用?
记得摩罗在《因幸福而哭泣》中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中国人、韩国人是怎么开始不遗弃老人的。
韩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遗弃老人时,父亲要扔掉筐子,儿子捡回,父亲问为什么,儿子说将来用这筐子抬你。
父亲推已及人,良心发现,将老人抬回家赡养。
中国的传说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次外国进贡了一只老鼠,说如果有动物可以斗败它,两国和好,否则就要打仗,在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情况下,有一家人比较孝顺老人,没有把老人遗弃,这个老人告诉猫可以,人们发现老人的智慧对自己还有用,所以就放弃了遗弃制度。
遗弃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了;观念和风俗转变依据是不同的,韩国是内心良心的发现,从善意和孝心出发,是真心实意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的。
中国人是认识到老人有智慧和经验,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所用,这是功利主义观念的驱动。
这种观念依据与遗弃老人的观念依据一模一样,毫无变化或进步。
如果一朝发现老人没有我们所期望的智慧和我们所期待的经验,我们依然可以遗弃他们。
《盲山》中白雪梅刚一开始进入这家时,他们说只要她留下来就会对她好,可是随着她几次逃跑,态度一次和一次不同,并且说她是个“赔钱货”,正说明了:农民对家里人好,都是因为你有用才对你好,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人。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母爱:片尾被拐卖的两个妇女由于舍不得孩子留下来。
并且农民也非常知道应用这一原则,很多人给黄德贵出主意:让白雪梅怀上娃,她就会留下来。
另外这一潜规则非常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农民非但不报案,还要帮助不让白雪梅逃跑?
因为在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村民在不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帮助维护其他村民的利益,因为将来自己有事,其他村民也会帮助自己来维护利益。
换句话说,因为其他村民对自己有用,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而身为外来人的白雪梅对自己没有用,就可以牺牲她的利益。
邮递员帮助黄德贵骗白雪梅,在黄给其东西时说的那句话:“你也不容易呀!
”收养猪费的人不但不救白雪梅,还帮助出主意,说:“对付这种女人,就要象收费一样来硬得才行”。
村主任的漠然、通风报信,当地公安机关、医院的漠然无不是这一潜规则的表现。
柏杨说过:中国人,你的名字是苦难!
孙大午说过:农民,你的名字是苦难!
这种苦难是谁造成的呢?
难道为了生存,就一定要造出这种苦难吗?
潜规则之二:“无后为大”使村民不择手段娶妻生子。
男人黄德贵在婚宴上跟同村男人所赌的咒,表现了他们对打光棍的痛恨和恐惧。
“谁不喝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儿子也打光棍!”真够恶毒的诅咒!有这种思想的人,还会考虑媳妇是不是合法的吗?
看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也不是听说过,有的人在本地找不到老婆,就花钱到外地找吗?
还有有的家生不了男孩,就花钱在外地买男孩。
可见有没有后代,代表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如果没有后代,在村中是很难生存的。
潜规则之三:更多的时候是用耍赖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公安来带白雪梅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拿着锄头家伙围着警车,黄德贵母亲还要坐在车轮前以死相威胁。
法律在农民心中是不文一值,“坐球牢,谁家娶媳妇不花钱!”黄德贵理值气壮的说过这样的话。
但是《盲山》只是反映了这一潜规则的一个层面,其实有很多遵守法律本份的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采用同样的手段。
在某农村,某一家做农药化肥生意的老板被村民欠了很多账,结果有一天老板得了绝症,需要把钱要回来,有一些村民想赖账,这时候老板的家属应该怎么做?
是求助于法律,等法律要解决的时候,恐怕什么都要不回来了。
所以唯的一个方式,就是耍赖,如果不给钱,就把病人往欠债的人家里拉。
当然有懂法的村民会说:“你这样是违法的?
”但是我要说,老板家人如果不违法,欠债的人会不会还钱?
所以,即使对善良的农民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只有以违法对违法。
农村生存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如何摆脱这一千年来的束缚?
我感觉《盲山》有所暗示:那就是教育,白雪梅因为教育失学儿童,而得救?
农村能不能以教育来摆脱所有的潜规则呢?
翻阅报纸的社会版,常常会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诸如“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用来存为经验主义的教条,告诫自己,告诫孩子,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
是的,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司空见惯,却也视而不见。
有人说李杨的电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女大学生被拐卖”这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社会借鉴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个大荧幕的苦难来让人们正视的。
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因为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
记得从前在《那山那人那狗》里看到的大山是苍翠的绿色,它纵然沉默无言亦是生机勃勃,山歌嘹亮,民风朴素,满目都是实实在在的顶天立地,就宛如我们在黄金周从城市奔赴边远的山区,我们感叹风景秀丽,感叹溪水潺潺,感叹乡民的朴实,浮光掠影地走了一圈,回到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然后不断遥想乡村的美好。
然而在电影《盲山》里,依然是高山流水,依然是远离市嚣的村民,依然有城市难得见闻的羊群和山歌,朴实依然在,但它不再发光,它竟然是恶臭的,朴实延伸而来的“盲”成了所有罪责最有力的借口,它背离我们的法律,背离道德,背离人性,但它用“盲”承担了所有的不义,如果说“无知者无罪”,那这“盲”难道该获得我们的原谅?
《盲山》里,被拐卖到陕北山区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会新闻的细节化,我可以想象那些被拐卖的女子被强奸、强迫生子、与外界一生隔离的状态,但却不曾想过她们在这过程中挣扎的种种,不曾想过“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态度。
李杨做了一只无功无过的显微镜般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将渗透在这拐卖事件中人们丝丝缕缕的行为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来对比所谓有知者的“盲”,无疑,是一次令观者尴尬的提醒。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块的价格买下,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帮手下强奸了“老婆”,同样作为女人,“丈夫”的老母亲只会对这个女孩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我不确定这个母亲有多少恶,她成为帮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觉得七千块不能白花,只是觉得儿子需要传宗接代。
你愤怒,你憎恨,但是无用,这种大山深处的原始与无知,是让愤怒都显得无力的。
仿佛你对着一个失聪者大吼大叫,而对方只见你嘴唇的蠕动,却丝毫也无法接收到你想表达的一切。
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还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表面来行无耻之实;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邮递员这厢拿了雪梅殷切递出饱含希望的求救信,那厢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里;村民们对这个被买来的“老婆”也只是不断夸奖雪梅的“丈夫”艳福不浅;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带来朴实,一面也带来因无知愚昧而导致的野蛮与恶。
而更令人无言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恶理所当然地认可,而并不视其为恶。
这是大山内人们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与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的背离。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难堪的,而这种难堪却又那么真实地存活在我们的周围。
白雪梅曾有两次翻越大山逃到公路上,第一次在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公路上因为三块钱的车费而遭到司机的拒载,让她被“丈夫”抓了回去;她自此明白逃出去需要钱,于是用自己的身体跟小卖部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以四十块成交,她揣着这钱终于买了二十块的车票乘上了长途汽车,眼见着就要脱离黑暗,却看见“丈夫”一行人在车门外,她泣不成声地恳求司机千万别开车门,然而司机、卖票员以及全车的乘客,就这么眼睁睁地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并且心安理得地看着雪梅被他的“丈夫”带走。
跟大山深处的“盲”比起来,这种山外的“盲”还要让人觉得可怕。
它摆脱了原始、摆脱了愚昧、摆脱了无知、摆脱了隔绝,却更生冷,更凛冽,宛如一把尖刀般不留余地。
一切未伸出援手的观者,其实在这罪恶里又何尝不是扮演着帮凶的角色,纵然没有做什么,但这无为比行凶还让人憎恶。
白雪梅最终在一个小学生的帮助下与外界取得联系,得到警察的解救,她终于带着一场噩梦般的经历和父亲一起离开沉默无言的苍山,这样的结局几乎就是报纸新闻的格式,警察是她们苦难的“救世主”。
然而我知晓,《盲山》在嘎纳放映时是有着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警察说一定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人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
然后黑屏,电影结束,这个结局更黑暗更绝望,然而我却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更相信这座高大的“盲山”也许是无法翻越的。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符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
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么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
”所以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
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
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而我在这里敲下的字句,我抛出去的愤怒和指责,却又毫无例外地又弹回到我自身。
迫于审查当局的压力,电影改成了一个和谐的结局,但这不影响我读懂了盲山。
这是李杨的厉害,他不喊口号,他不装摸做样,他只是呈现真实,他的表达足够地充分,而不会因为删节了某一处变得含混。
像那些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不急于给答案。
我们的文艺作品里太多答案了,盲山和谐版的结尾是一个拙劣的答案,但正是够突兀和拙劣,才让我们思考我们身处的环境。
盲山和盲井都是中国的隐喻,蒙昧而残酷。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这村子里的村民,我们既是强权的受害者,又是强权的支持者和帮凶,我们不知不觉和这个我们痛恨的体制连成了一体。
当我看到不少人打着官腔,指责李杨是向洋人叛卖中国阴暗面的时候,我不惊讶。
这是我们组织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果,他们让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学会了在叫嚣着消灭一切异己的时候,戴上一副副正义凛然的面孔——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质朴的中国人民。
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比我看过的任何一部恐怖片更惊悚,因为它真实。
与世隔绝的山村,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乡,相反,那里正是无间地狱。
艰苦的自然条件,无知盲目的村民,法律的无力与刑侦人员的无能,可怕的群体无意识和惊人的麻木。
当一个涉世不深又缺乏防范意识的女大学生同时遭遇了以上所有元素,她的人生毫无争议地走到了尽头。
所有的灾难都起源于无知。
不管是白雪梅的还是那些村民的。
被拐卖本身已足以使人扼腕叹息,但在这部影片中它仅仅是打开了地狱之门。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才是重头戏:被强暴,几次三番逃跑又被抓,被自己甘愿以身相许的人欺骗,被原本应该对自己伸出援手的人辜负,前来营救的父亲和自己一样身陷险境,所谓的正义使者软弱得不堪一击,一个小小的村主任手握生杀大权。
当一个人面对以上这些情景,她能做什么?逃跑的结局已经看到了,为了仅仅三块钱的车费她就错失了近在咫尺的自由,付出尊严收获的只是冷漠。
自杀?被当做物品的她没有了断的权利,因为她是被人花了钱买来的私有财产。
更别提还有那个孩子。
那个她不情愿生下的仇人的孩子。
即便最后她豁出一切捅死了自己痛恨的人,她看到的还是连绵不断的群山。
看不到尽头的盲山。
她逃不出去。
即便出去了,也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被粉饰得更好的人性地狱。
从白雪梅被强奸的开始,这个社会的伤疤就被血淋淋地撕开,那些早已腐烂流脓的组织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观众眼前,观后感《完美的绝望——电影《盲山》观后感》。
每一个细节都暗含着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领导来检查之前通令所有人准备应付是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对法律一无所知的村民昭示着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不交钱不肯去解救被害人的警察让观众看到了什么是贪污腐败。
如果说这些都还只停留在制度问题上的话,那么那些村民的冷漠真的是可以上升到人类劣根性的高度了。
没有人对白雪梅伸出援手,甚至是施与一点点语言上的同情。
没有人觉得她受了迫害:本该如此呀。
人活着本是这样呀。
人本身就是如此丑陋呀。
即使是观众对着屏幕愤怒地咆哮,可那又如何呢?我们的声音传递得到盲山中去吗?再说,只有旁观者会愤怒,当局者只有麻木。
而且,在生活中,我们难道没有扮演过村民的角色吗?我们是否追查过在路边乞讨的孩子的身世?我们是否管过邻人的家庭暴力?当看到有人让自己的孩子辍学时,我们几个人去劝阻过?当看到邪恶发生时,我们谁去阻止过?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不仅是恐惧有一天会陷入同样的绝境,更是害怕我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那样的人。
原来这就是地狱。
不需要铁条,他人即地狱。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让我体验到了绝望。
像是水和空气一样无孔不入,像是巨大的黑幕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的绝望。
完美的绝望。
淹没所有的光明和美好的向往。
所以在最后,感谢这部电影的导演李杨。
感谢他把这种绝望和绝望后的思考带给了我们。
讨论删未删节的朋友们似乎都在纠结影片的结尾。
的确,两个版本的结局如何,其实只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与影片要旨并无太大影响,一个是以冲击的手法极端表现了各种社会弊病的最坏结局。
另一个是让大家心存希望,相信还会有改善的余地。
然而,我是先看了未删节版,然后来豆瓣看影评,发觉最让我震惊的那个情节并没怎么在被大家讨论。
于是我又重看了一遍删节版,发现让我愕然的那个关键词果然被改掉了。
删节版里,公安带着雪梅父亲第一次解救的时候(虽然未删节版根本就不存在第二次解救),中途被村民包围,公安让雪梅父女稍安勿躁,三日之内必来解救,雪梅父女当时就跪下了求公安当天就把他们救走,这时,雪梅父亲的台词是"我已经花了几千块的差旅费,这次救不出,我再也没钱救我女儿了。
"blabla,最后把人救出,再来一段赞扬公安的字幕,顺利通过总菊审核。
然而,未删节版本里,雪梅父亲说的不是几千元的差旅费。
是解救费!!!!!!
不注意的话,台词一瞬也就过了,先看删节版的话更难察觉,其实公安根本就跟之前的医生一样,不给钱,怎么救人。
这边村民付钱给人贩买人,那边丢失家人的付钱给公安救人。
一个词,对一整串事件的理解完全颠覆。
最黑暗的,不是白雪梅个人的命运,而是将其织在其中的那张盘根错节龌龊的黑网。
在我们看到了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下绵延不绝的民族血脉的时候,我们常会说,在一个极权制度延续了数千年的国家里,所谓民主自由的西方政治形式实在是空洞而不切实际。
于是贾樟柯说,“在我过去看到的电影里,没有一个镜头与我的生活经验有关。
”而导演李扬先生这次展现的,就是这一个极权制度下的“生活经验”。
导演在拍摄时采用了恐怖片普遍的情节架构——封闭空间的形式,这个逃不出去的牢笼,让每一个人感到毛骨悚然,对白雪梅心理崩溃的量变过程更是采用了记录片的写实手法更是进一步撕扯着观众的心灵,在盲山这个被概念化的陕北山村中,极权制度一方面是这里生存发展的保证,比如出现了整个村里的媳妇都是被拐来的洋洋大观,刻骨的现实,却又让人感觉荒谬,另一方面,村委会作为诸侯一方的“父母官”默认并保护这一野蛮行径的同时,村民也显示出集体的愚昧与癫狂,这是谁之错?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这样的极权政治伦理构想:智慧者劳智,强壮者劳力,智慧者无须劳力,强壮者无须用脑,两个阶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分工协作,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乃是一个奴隶制的时代,而在几千年后的现在,在一个全世界制度最为先进的国家里,至少说在这个国家的部分土地上,居然能够看到野蛮愚昧的劳力者群体这样真实的影子,要不是影片中的汽车,我们完全可以把背景理解为一个西南边陲的原始部落。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极权制度理解成为一个严父(中国的传统道德似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那么盲山人无疑是这个严父下愚昧萌动的孩子,他不需要也不想去知道太多的人类共有的良知,而严父与这个孩子群体契约的“奴隶道德”(尼采先生原谅我盗用你的定义)完全是建立在“服从主人”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上。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保皇党曾公开声称中国人民智不开,不能抛弃极权的帝制而施行共和制度,而无论是当时的资产阶级理论还是后来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一点,正是这样一个极权制度导致了所谓的“民智不开。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授我以鱼,还需授我以渔。
”在一个丝毫看不见理性的反叛与怀疑的国度有这么两句谚语是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
哪里有同一个世界?转过一座山就是另一种人生。
有点受不了这样的愚昧啊。看着就想打人。被拐卖的又是四川人~~~~~~
真实
已经2022年,明天是除夕,有多少人因为“徐州八个孩子的妈妈”来看这部电影,她是谁,真名叫什么,又是谁家的女儿,盲的是逃不出的山,还是要捂嘴送温暖的“官方”,这次烟火压不住群众的声音。
我想看用刀砍死那个男人的版本。
没有音乐,没有起伏,平淡得令人惊讶。这是宏大题材无法深入的典型。
太天真了!!
噱头啊。。
黄德城哄白雪梅会带她出去,白雪梅就跟他睡了,黄德贵花了七千块,也不知道孩子是谁的。马克思主义里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化了就变成了群众路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不能因为题材就一以蔽之,一百分钟的内容,远不如一篇纪实文章触动人心,都是“非专业”演员,演技尴尬,也不能尽数反映现实中真实情况的惨烈,反而是一种削弱(让观众以为有这么多自由度和逃生尝试机会);小作坊制作,07年的片子,画质如此之差,全篇陕西话和四川话,连字幕都没有,真是无语;另外还是一种‘男性视角“的高高在上,以为最后砍人是亮点高潮,但我相信,最绝望最想杀人的时刻不在此
假,套路,符号化
导演李扬解释“盲”字说:“眼睛死亡了跟眼睛瞎了还不一样……衍生开去,就是对良知视而不见,对外部残忍视而不见。”这电影看完堵人难受。
看到什么《嫁给大山的女人》无比恶心地粉饰人口拐卖必须要来给这部《盲山》点个赞,尤其是国际版结局,绝望无助之下手起刀落才是正确的!8.5/10
那些不愿离开大山的女人们啊,等你们的孩子长大了,你们会不会是另一个黄德贵的妈?
傻了吧
问题很隆重
要看原版。。
这个版本完全不解气
能不能用点心,用点钱好好拍啊!
好题材,但是垃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