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一个站在悬崖边的人时,不要贸然向他伸出手。
因为你自以为是把他拉回安全地带的援助之手却很有可能变成将他推下悬崖的最后助力。
从这一点上来看,洛佩兹是幸运的。
就在他将将要逼疯纳萨尼尔时最后并没有酿成悲剧。
我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纳萨尼尔是个极有天赋的音乐演奏家。
虽然小时候最初选择的乐器是大提琴,但洛佩兹第一次遇见他的时候他拉的是一个仅剩两个弦的小提琴。
纳萨尼尔会的可不止这两样,他甚至可以把他那堆满破烂的手推车当做架子鼓,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来。
纳萨尼尔考进了音乐第一殿堂茱莉亚音乐学院,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可第二年开始他便产生了幻听,头脑里有好几个声音在不停地诋毁他,消磨他的自信。
这让他无处可逃,最后中途辍学成为了一个流浪汉。
可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
他在纽约的街头聆听着,他用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破损的小提琴演奏着,他在贝多芬是领袖的这座城市的街头忘我地抵消着纷繁的噪音。
他认为亲近自然的室外才是演奏和欣赏音乐的最佳场所。
音乐一直以来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所拥有的一切。
为了音乐,他一再妥协洛佩兹的各种要求。
为了拉大提琴,逼着自己去顶讨厌的社区;为了听演出,逼着自己暂时离开手推车;为了继续学琴,逼着自己再次踏入可怕的公寓。
他就是爱音乐爱到这个份上。
不仅洛佩兹,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感叹,我们从未曾像纳萨尼尔爱音乐那样爱过什么事物。
我不要他爱我,以我有限的经历来看他爱你然后你让他失望最后你们分道扬镳连朋友也不是表面上来看纳萨尼尔是个精神错乱的流浪汉,洛佩兹发现他以后就一直在帮助他,希望他能继续音乐之路。
可实际上洛佩兹种种急切焦躁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自己的困惑和无助,是纳萨尼尔的存在和音乐在帮助他。
我猜想洛佩兹是隐隐察觉到这一点的。
所以当纳萨尼尔跟他说“你就是我们的上帝,我爱你”时他慌乱了。
他的慌乱与其说是纳萨尼尔对他的态度引起的,倒不如说是这件事勾起了他过往痛苦的回忆引起的。
这从他和社区治疗师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来。
他急急忙忙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精神治疗。
他说以他有限的经验来看,人们爱你然后你让他们失望最后你们分开那份爱荡然无存,彼此都很痛苦。
这大概是在说他和他的前妻吧。
虽然电影里没有交代是什么让他们分开了,但肯定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看得出他们仍然相爱,可曾经的失望让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了。
别让自己像上帝一样降临到别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普通的朋友姿态出现就好对洛佩兹的讨厌是一点点累积的。
他接近纳萨尼尔的动机很简单,不过是想为自己写的专栏找到一个题材而已。
纳萨尼尔简直就是当时他能找到的最好的故事了。
所以他不仅接近了纳萨尼尔,还进行了很多帮助或者说是干预。
在我看来一开始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可以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
他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纳萨尼尔好的方式帮助他,而我看到的却是他一再逼迫纳萨尼尔给纳萨尼尔带来了不少痛苦。
纳萨尼尔认为他是朋友,甚至把他看做上帝。
有一次纳萨尼尔推着手推车在他公司楼下打鼓,可他下来第一句话就是赶他离开,告诉他他不能呆在这里。
纳萨尼尔脸上掩饰不住失落的表情,呐呐自语到“别挡道,在洛佩兹先生要工作的时候。
是的,人人都要工作,你别挡道”。
他以为的友情不过是被对方拿来谋利的工具而已。
幸好幸好,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这么想。
洛佩兹找到治疗师想要强行对纳萨尼尔进行心理治疗时是对他厌恶的顶点。
他真的就将自己当做了纳萨尼尔的上帝,忘记了他们本就是平等的两个人。
他的“精神正常”并不能成为强迫纳萨尼尔做任何事的权利,纳萨尼尔的“精神分裂”也不应该是他随意插手的借口。
治疗师给的建议非常赞,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洛佩兹的问题,“纳萨尼尔需要的是一个朋友,你做他的朋友听他说话陪在他身边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
是的,别自以为高人一等,我们都一样,谁也不比谁明白地更多一点。
别人需要的是个可以陪伴的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上帝。
P.S.贫民窟引发的一点思考。
市长宣布财政同意拨款帮助用于贫民窟整顿时人们是满怀希望的。
然而这笔钱却不是用在帮助贫民窟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上,而是用在组织警察逮捕和驱赶贫民窟住民上。
这不仅让人唏嘘。
有时候那些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在剥夺别人最后的栖息之处和希望之光。
片子未上映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也许是因为学习钢琴的缘故,对于和音乐扯上关系的片子总是让我很感兴趣。
看过简介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还是看了整部之后,才能有些感悟。
其实这部片子有些文艺,有些沉闷,没有什么色彩,也没什么波澜,如果不是大爱古典音乐的人,应该不会太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讲述,画面朴实,基调似乎也暗沉了点。
影片总是记者的旁白和大提琴家絮叨的乱语相互交替,然后急着从发现他帮助他,一度两人关系破裂,再到再次建立更深的友谊。
影评是这样评价这部电影的:这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启示和关于人们能够相互帮助的力量。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的是一段改变生活的友谊。
也许我看不到那么深刻,但是通过影片,我能感受到大提琴家对音乐的热情,那种热情令他疯狂,却也是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影评中提到了片子运用了贝多芬No.3和No.9交响曲,因为他似乎说出了大提琴家热爱音乐的核心。
贝多芬也身患重疾,却依然热爱音乐,无所畏惧,无视世俗对他的偏见,执着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这样的狂热、偏执与片中的大提琴家产生了共鸣。
而记者在与大提琴家接触的过程也完成了自我的探索,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包括我自己,逃避、不愿承担责任,不体会对方的想法,一意孤行,自以为是,伪善......可这些却会因为一些事而改变,记者是因为大提琴家对音乐的热爱,而我们自己又会因为什么而改变呢?
就是这样由一个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却让我觉得心灵感受到了鲜活的东西。
有时候我会想,也许疯了傻了的人才是聪明的,他们更认可自我,更珍惜自己热爱的东西,就像这位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大提琴家,他其实很单纯,单纯的只是热爱他的大提琴,他不想和谁比较,不想用它谋生,不想让它变得商业,他只是不想玷污他的梦想他的心头挚爱,这份赤诚这份执念,怕是我们这些被现实俘虏的凡夫俗子无法想象的。
记者开始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拯救了他,可是后来,他也困惑了,慢慢明白了,自己并不是在拯救他而是将他推进了泥淖,真正被拯救的人其实是这个记者,大提琴家的单纯、自我和对音乐的热情,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涤洗的机会。
看了片子,心情有点沉重,但更多的是感动,在片尾,两人坐在剧场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陶醉的样子很打动人心。
我会反问自己,你是否有过如此狂热的爱过什么?
是否遇到过打动你并促成你自我发现的人或物呢?
人生难得一知己啊!!
特别是能拯救你灵魂的知己!!
据说《独奏者》是冲奥之作,从阵容上看,由《赎罪》的英国导演乔·怀特操刀,再加上当红明星小罗伯特·唐尼和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助阵,题材也是奥斯卡最热门的写实+励志+怪癖天才,的确很有获奖实力。
但是这次好像导演转型急了点,影片主要有两个角色:《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斯蒂夫·洛佩兹(小罗伯特·唐尼饰)和患有精神分裂症得音乐怪才纳撒尼尔·艾尔斯(杰米·福克斯饰),如果能只从一条线入手,抽丝剥茧,一层层展开,可能效果更佳,可导演偏想兼顾,杰米·福克斯那条线自然不能放过,当红明星小罗伯特·唐尼也不能轻待,看得出,为他是加了相当多的戏份,一心想在这部电影中还放入点中产阶级之痛,可是反映中产阶级的电影在好莱坞已经太多,而且也不符合最新的奥斯卡风潮,让我们看看最后究竟是谁胜谁负,到底是乔·怀特领导奥斯卡新一届的风向标呢,还是奥斯卡无情的将他抛弃在脑后,说句实话,我是比较看好后面一种可能的,因为感觉本片在兼顾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漂亮。。。
小罗伯特·唐尼这次表演让人有些失望,其实普通演员做到如此也许已经可以让人满意了,可他作为一个磨练多年的演技派高手,好不容易有了《钢铁侠》一飞冲天的机会,现在所有的角色几乎可以任他挑选,居然表现非常一般,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片中他所有的表演还不如那顶帽子来得吸引人。。。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史蒂夫·洛佩兹最近有点不顺,骑自行车外出居然摔得鼻青脸肿被送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史蒂夫·洛佩兹的四肢动弹不了了,耳朵却敏锐起来,他总是听见不远处有人在拉小提琴。
出院以后,史蒂夫·洛佩兹开着车到处寻找拉琴的人,还真被他找到了,那人正在贝多芬雕像下用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
用一把缺了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来演奏原本必须一支交响乐团来完成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算是在将乐圣的乐谱声音化了吗?
难怪不少乐迷在观赏电影《独奏者》时,没有听出流浪汉纳撒尼尔·埃尔斯正在演奏的曲目。
既然已经让影片的主人公沦落成了流浪汉,又何必卖惨到不给他一把不缺零件的乐器?
或许,只有两根琴弦的小提琴是对纳撒尼尔·埃尔斯身份的一种暗示?
果然。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史蒂夫·洛佩兹运用他的职业优势调查到,纳撒尼尔·埃尔斯曾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过,主攻的是大提琴专业,二年级时因精神分裂离开学校成了一名流浪汉。
史蒂夫·洛佩兹将纳撒尼尔·埃尔斯的故事发表在了《洛杉矶时报》上,引来无数读者的同情。
一位喜欢演奏大提琴的老太太因为关节炎的缘故无法再操旧业,她慷慨地将自己心爱的大提琴邮寄给史蒂夫·洛佩兹,请他转交给纳撒尼尔·埃尔斯。
按照惯常的编剧思路,拿到大提琴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生怕再露宿街头会丢失好心人的馈赠,便听从了史蒂夫·洛佩兹的安排进了收容所。
在那里,他重新开始了演奏大提琴课程,终于学成坐进了交响乐团大提琴组的席位,和伙伴们一起在乐团指挥挥动的指挥棒下演奏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缘于纳撒尼尔·埃尔斯是一个音乐天才,电影《独奏者》的背景音乐中时时会“窜入”古典音乐,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贝多芬三重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等等,尤其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被用在了影片的一场重头戏里:想通过各种办法,比如让纳撒尼尔·埃尔斯住进收容所、给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位老师、替纳撒尼尔·埃尔斯找一间能安居的公寓,等等,都不能让音乐天才安定下来,史蒂夫·洛佩兹再想一招,他去音乐厅商量,给纳撒尼尔·埃尔斯安排一场演奏会,并特意为演奏会招来了观众。
然而,艰难地走上舞台后,怀抱心爱的乐器依然不知所措的纳撒尼尔·埃尔斯,终于没能抵抗住精神疾病对他的摧残,在一叠声催他离去的幻听中,纳撒尼尔·埃尔斯丢下大提琴、舞台、观众和史蒂夫·洛佩兹,落荒而逃。
如若不是很熟悉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也许听不到这场戏的背景音乐是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影片为凸显此刻纳撒尼尔·埃尔斯由紧张渐生的恐惧情绪,将这首作品由弦乐四重奏的配器改成了交响乐团,还添加了定音鼓微弱的敲击声。
至此,影片走出了我们对一部励志电影的惯常思维逻辑,亦即已经败走人生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史蒂夫·洛佩兹和一众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走出了精神疾病的泥淖,重新开始了天赋与他的音乐人生;《独奏者》的结局是,因为史蒂夫·洛佩兹让其签署的一份关于监护人的文件中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字眼,纳撒尼尔·埃尔斯与在整部电影中一直试图拯救他的记者决裂了。
崩溃了的坚决不愿去精神病院的音乐天才,只好回到收容所,在那里与芸芸众生一起晒着太阳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唯有在清醒的时候会对史蒂夫·洛佩兹说,对不起。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很纳闷:既然给了影片男主角这样的结局,又何必让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贯穿始终?
稍微涉猎过古典音乐的都知道,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别名《英雄》,创作于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历程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成熟风格形成的标志。
这部原本要题献给拿破仑的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性格中英雄主义的部分。
既然给了纳撒尼尔·埃尔斯一个失败者的结局,影片何以多次使用充满着欢乐、激昂的浪漫主义气氛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是张定浩的新作《无形之物》让我想起了上映于2009年的老电影《独奏者》。
张定浩的《无形之物》,不厚,内容却很厚实,总共12篇文章视野开阔地议论了弥散在世界角角落落的无形之物以及这些无形之物的存在价值。
12篇中标题为《尽头》的文章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一个是一本与康托尔相关的科普著作《跳跃的无穷——无穷大简史》的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正如该书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康托尔是一位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的构造者,是一个企图抓住“无限”的数学家。
后来,康托尔发疯了。
该怎么理解康托尔发疯这件事?
最顺理成章也最易于被世人所接受的解释,康托尔是“试图征服∞而被逼疯的天才”。
那么,华莱士是否“顺应”民意采纳了这一说法呢?
没有!
按理,天才被逼疯对作家而言是极好的素材,但华莱士只在书的脚注里略微解释了康托尔发疯的原因——华莱士认为,发疯这件事与作为数学家的康托尔一生无关,放在脚注里解释最恰如其分;况且,吸引康托尔的工作和背景如此美丽,在那种氛围中追求真理的康托尔哪怕疯了,也不需要我们将他比作普罗米修斯。
也就是说,仰望着贝多芬的塑像、用残缺的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纳撒尼尔·埃尔斯,在我们看来正处于疯癫状态,他自己却正在体验人间最丰沛的情感。
纵然享受这种情感需要纳撒尼尔·埃尔斯付出如用交响乐演奏的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所传递出来的既抑郁又狂躁的情绪折磨,但纳撒尼尔·埃尔斯愿意。
所以,要问《独奏者》哪个片段最打动我,我的回答是,当前妻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一个流浪汉时,史蒂夫·洛佩兹饱含热泪地回答:“没有一件事能像音乐打动他那样打动我了。
”这句话,恐怕也是影片何以起名“独奏者”的注解了。
杰米·福克斯和小罗伯·唐尼主演的根据真人真事畅销书改编的传记音乐片,“灵魂歌王”和“钢铁侠”互飙演技。
Nathaniel是理想主义者,即使他遭受了种族歧视,即使世界上最爱他的母亲去世,即使因为逃避现实而精神分裂,只要一触碰到大提琴,他还是一如初见般的感动,由心而发的感动。
在公园,在地下道,在贫民窟,在任何地方,他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不管有没有听众。
他可以流浪,可以不要华服美食,可以不要尊严,但是不能没有音乐。
Lopez是个现实主义者,所以他过得比Nathaniel要好的多。
他自以为是的帮助Nathaniel,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并靠写Nathaniel的专栏获得了成功,其实他才是没有信仰的可怜虫。
他的生活中,音乐是无聊的,婚姻是失败的,曾经热爱的写作,如今也仅仅成了谋生工具。
失去了信仰的Lopez,其实远没有Nathaniel过的真实。
Nathaniel对音乐的执着信仰令Lopez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把Nathaniel当作成功的垫脚石到真正把他当作了朋友。
他开始写作,于是,有了本片的原著小说。
前段时间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充满了理想,都执著于信仰。
只是看完了电视剧,发现自己依旧没有信仰。
这是件可悲的事,每天活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只为生计奔波。
Nathaniel问Lopez是不是作家,Lopez回答只是靠写作谋生罢了。
其实我们何尝没有过理想,只是当理想照进现实,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几个?
剧情很简单,内容却很复杂。
埃尔斯真的有精神疾病么,有或没有。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在以精神上的失控来逃避问题。
最开始见到洛佩兹神经质的喃喃自语,遇到关键问题得到大提琴,得到住所,又表现的理性而符合自己的利益。
洛佩兹是真心的想帮助埃尔斯么,是也不是。
一开始他打电话到音乐学校求证是否有这个学生,学校告诉他毕业生名单里没有,因为故事没有爆点,他几乎放弃了埃尔斯。
后来对前妻获奖酒会后对埃尔斯的刻薄评论又加以制止,最后还帮助他联系姐姐。
如果洛佩斯真把埃尔斯送到精神病院,事情会如他想象中发展么,也不一定。
扼杀了埃尔斯精神上的敏感飘忽不定,也可能同时扼杀了他在音乐上创造力和理解力。
唯一同意的是埃尔斯对城市的解读,在地下通道里,有城市的声音。
那里远比一个布置舒适干净的公寓更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情感很微妙的电影,如果你时间很多,想沉浸在一个故事里,推荐看一下这部电影,情绪连贯,节奏稳定。
如果你只想放松一下,还是不要看了,看完后还要思考很多问题,真的很累啊。
但是我们都会妥协的生活下去,一对朋友,相互利用,有争吵也有理解,最后你成了知名专栏作家,我成了乐队成员,还能开演奏会。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商业社会,不是么?
凌晨。
五点半上床,六点半下床。
一小时。
台灯微弱的灯光。
睡不着。
人人网上。
仅有两人在线!
昨夜的餐,菜盖在饭上。
冰凉。
——抄录某女生校内网日志在马德里以南。
一百公里。
陈绮贞说:阳光。
空气。
骑着单车。
携着纯净的矿泉水。
新鲜。
自由。
旅行。
在洛杉矶,流浪的纳萨尼尔·埃尔斯说:!
@#¥¥!
@##¥¥#@!。
如果旅行可以这么装,还是喜欢不知所云的流浪吧,好歹有坚持不懈的理想。
祝愿该女生早日陈绮贞。
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主题模糊。
很多人说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究竟是音乐,是友情,还是种族?
对我来说,感受到的就是四个字:寻找家园。
从纳萨尼亚的角度来看,他是个音乐天才,却不幸患了精神分裂症,无奈辍学,离家出走,在洛杉矶流落街头。
他没有家,也拒绝要拥有一个家。
他习惯了露天的生活,习惯了流浪。
在斯蒂芬要给他找个公寓的时候,他仍然害怕和拒绝。
他代表了无数流浪者中的一个特例。
没有物质上的家园,他的所有家当都装在他那寸步不离的手推车里。
可是,他却有着多么丰富的,别人不能拥有的精神家园啊。
他拉着小提琴的时候,他看到那送来的大提琴的时候,他去听洛杉矶交响乐团演奏贝三的时候,那种沉醉和无可比拟的满足,是多少拥有家园的人所无法拥有的?
另一方面,斯蒂夫-洛佩兹,洛杉矶报的知名作家,拥有所有人梦想的东西,金钱、地位、名声。
可是他的生活却让人觉得充满了无奈和空洞。
他在影片里说了很多话,我就记得了一句:I never loved anything as much as he loves music. 与纳萨尼亚的相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他在纳萨尼亚的执著中看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尽管他面对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故事的两面:一是脏乱的贫民窟,那种充满着无家可归的黑人,非常混乱,充满罪恶;一是白人的上层社会,以洛杉矶时报的办公室为代表,那里人们忙碌而压抑,或者看那似乎高雅的酒宴,人们的谈话虚伪而空洞。
一面急需生存的家园,一面急需精神的家园。
纳萨尼亚和斯蒂夫的相遇是一个互相弥补的幸运的巧合。
可是还有那么多的人。
都没有家园。
这样的家园,或者那样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八百万种死法》。
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每个人都有一种死法,每种死法都是一个故事。
布洛克选择了其中一个讲给我们听。
我不知道洛杉矶有多少人口,肯定不少。
那里会有多少故事。
斯蒂夫-洛佩兹只是给我们讲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而已,它里面包含了音乐,友情,阶层,种族,还有很多东西。
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只是聆听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那么多的故事等待发掘。
In the scene that Nathaniel Ayers and Steve Lopez attend a rehearsal concert, all the seats are covered with canvas. This was not cinematic imagery; this is actually done in some concert halls during rehearsals to reflect a more accurate sound as if the seats were being occupied.-IMDBAs a mentally ill man, Ayers is unpredictable and explosive, yes, but almost as if responding to the arc of the screenplay. Characters have arcs in most movies, but the trick is to convince us we're watching them really behave. Here Foxx is let down, and the disappointment is greater because of the track records of director Joe Wright ("Atonement") and writer Susannah Grant ("Erin Brockovich"). We se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men, but not communication.作为一个精神病人,Ayers这个角色是无法预知的,充满爆发力的。
但是这似乎只是再重现剧本的要求(reponding to the arc of the screenplay)。
重现要求这一点固然是每一个演员在大多数电影当中必须做到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信服得让观众确信所看到的就是角色的行为。
此片中,Jamie Foxx被桎梏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
我们看到了这两个人之间作品的共通之处,但是看不到两个人艺术的火花。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90422/REVIEWS/904229989/1023
去年的这个时候刚看完了独奏者,当时正值高考,压力重重,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会通道哪里,难以言喻的压力。
《the solosit》无疑是一部励志感人的影片,暂不说小唐尼的出彩表现,就单剧本而言就是经久不衰的绝好剧本,janmie foxx 为接此剧深入学习乐理,不免看的出好莱坞演员的敬业本分之心,再说说影片内容,种种错层的人物关系让人们在生活的压力中看到希望,看到们梦想。
人们常说艺术家的内心比常人更脆弱敏感,一面坐视与这纷扰的世间一面又要清醒的面对,无论是对生活的看法与行动上都让我们感受到两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责任。
喜欢镜头的角度,画面色彩,优质背景音乐——还有Robert Downey Jr.和Jamie Foxx演得太好了!2009.11.24.DVD
三星半。Joe Wright依然喜欢在这样一部美国制造中加入过多他的文艺式艺术电影镜头,这点已经毁掉了《Atonement》了,这次差点毁掉这部。优点:故事确实还是挺动人的,光明的尾巴告诉我们人间尚有真情在。。。
自以为是的音乐人都应看看。
为什么世界要对你温柔 因为你是个天才 为什么有人会对你伸出援手 因为你是个天才 如果只是个平凡的人是不是就不值得去拯救 我只知道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么有耐心那么有爱因为神经病实在太神烦了虽然我自己也是个深井冰
原罪的代价是死亡 但上帝的礼物是永恒的生命
两男主角发挥的都不错的。就是感觉剧本没太下功夫一样。有点失望。虎头蛇尾一样。
2010.06.15 @ Home好吧 是我太累了 看的中途睡了半小时 看完了睡了半小时Jamie Foxx这个造型我真的不怎么能接受
no
改编自steve lopez的纪实文学,区别于上两部作品(傲慢与偏见和赎罪)的英伦调调,这次的纪实风格可以作为全盘美化的起点,这位年轻的英国导演还是很有前途的。糖泥的角色没有影帝那么出彩,片子中段用色彩和形状表现音乐的时候多像Windows Media Player呀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你所認爲的拯救
看不进去
谁能理解音乐疯子的心。
我只是想给予帮助,我不知道帮到没有,不知道你需不需要,当意识到帮助会带来抗拒,我真的什么都不想管了。
5分半左右进报社的一段长镜头。23分钟还有一个楼层移层的长镜头。53分40秒左右的一个长镜头。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类似的小规模的长镜头。各种镜头和剪辑让导演看起来相当的学院派。
这就是U.S.A
挺闷得其实。小提琴独奏真好听。
喜欢那萨尼专注沉醉的眼神。。。
I love jamie foxx!但他和小罗伯特唐尼这俩人碰在一块,应该碰出来点更好的东西的。
爱@@很难不被感动。
Foxx和R.D.Jr的表演很赞,但故事真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