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是一部伪纪录片,影片里罢工者遇到的好多挫折,或者说好多镜头都似曾相识,和另一个纪录片里一场运动极其相似。
可能这就是工人运动或者说学生运动一定会遇到的挫折,个体在资本机器或者国家机器面前永远是弱者。
中国有过下岗潮、买断潮,我爸就赶上了,但电影里所有的冲突在当年可能就是一个动员会便能解决的问题,《地久天长》里也有展现,开个会就回家了知道吧,就此而言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这点最打动我。
每件自焚案背后都一定有事件。
影片里面配乐太优秀了,结尾自焚情节手机视角画幅的变化展示足了压迫感。
看完了这部法国剧情电影:《开战》,还不错,穷途末路的底层工人阶级,唯利益至上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精英资本家,和稀泥保稳定的政府阶层三者之间的抗衡和较量,全片充斥着绝望,愤怒的气息,能把罢工拍的如此残酷绝望可能也就只有最爱游行示威的法国人可以做到了!
资本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名词和既得利益者,向来是遵从资本的心声和意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只在乎用资本运作出更加丰厚的资本链条,持续永久地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资本家总是会提倡996,007的工作模式,倡导员工要奉献拼搏,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员工不能再为他们带来理想化的利益的时候,资本家吃人的本性便会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而作为底层为了养家糊口的工人阶级,他们大多数谈不上热爱工作,倾尽全力,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别跟他们谈理想谈人生,都是扯淡,对他们来说,有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才是王道,当资本家亲手摧毁工人们的希望之时,便是战争爆发你死我活的开端!
资产阶级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精英阶层,他们有头脑,有学识,有财富,有社会资源,有人际关系,有公关团队,有运行机制,而无产阶级大部分都是五大三粗的屁民,他们冲动执拗,单纯直接,缺乏理性思维,没有合理科学的诉求渠道,更加没有社会财富和人际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战争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都是会付出血的代价,反抗与镇压,暴力与屠戮无处不再,总有人在做着大多数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也总有人不顾一切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战争从未停止,只有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
影片讲述了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强烈建议,对《劳动法》和劳动仲裁心怀忐忑的老板、满怀信心的员工,都去看一看这部法国下岗工人的维权灾难记录片,《开战》En Guerre (2018)理解一下,为什么,双方斗争的关键,变成了比惨?
为什么,公众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比惨?
为什么,以道德名义的个人牺牲,成了Leader的宿命?
为什么,一部工人阶级立场的电影里,赢家还是资本家。
《开战》的其他翻译名称:权益战争(陆)、打工仔革命(港) 、 At War(英)《开战》这部法国电影,你不用看中文字幕,也能明白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情绪,是电影的唯一主题。
刚失去工作的情绪,激烈抗拒。
谈判一个月内,理智温柔。
法律上失败之后,走上街头。
总统都靠不住的时候,暴力倾诉。
内部分歧、分裂的时刻,互相伤害。
社会舆论上失败之后,Leader成了罪魁祸首。
Leader用生命绝望一搏,赢得了权益战争,所有骂过他赞过他的同事,在墓碑前,一起沉默。
《开战》讲了法国一个三线城市,1100名因为工厂关闭下岗的工人,保卫工作的过程。
工人谈判的手段、言辞、技巧、态度、行动,灵活多变、稳准狠。
有闪电战,有舆论战,有持久战。
关门打狗、围点打援、围魏救赵,三十六计频出。
反观老板,呆若木鸡,来回来去,老三样:1. 诉诸法律,法理不亏。
法律让赔多少就赔多少。
2. 拖延时间,等待变化。
等待工人内部分歧。
3. 坚守底线,亏钱不干。
拼Money的损失,看股东和工人的钱,谁先认怂。
电影的结尾,结束在谈判重新开始。
德国的工厂是否关闭?
法国的工人的能否保住工作?
欧元说了不算。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说了才算。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影片看起来很真实,镜头很真实,剧情的发展也很真实,除了那一刹那的暴烈。
剧情描述的是一次反对全球化的罢工,影片开始不久,我对结局就有了预期,工厂一定会关闭,工人们会争取到更多的钱。
这个结论让我有了最初的感观,工人们的做法不合理,没有实际意义。
而随着影片中一次次的争吵,我的观点产生了变化,直到最终的沉默。
1.工人们是占理的,撕毁协议的不是他们,他们要求的是公司履行协议(公司还在盈利,有履行的基础);2.整个事情不仅仅是理的问题,它是两个阶级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公司希望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牺牲掉工人的利益。
我所在的阶级和那些工人是一样的,我应该站在他们这边。
而我最初习惯性用领导层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事情,实属严重被洗脑。
Laurent Amédéo想做的这件事用罢工是无法解决的,他需要推翻整个阶级或者重建社会制度,这需要的是一场革命,而革命时机显然还不成熟。
“自古凡革命 无不有流血牺牲者”这都是我国先辈践行过的话,所以结局很惨烈。
世界无法被个人所改变,他至少改变了这件事的结果。
1、《纸牌屋》里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世界不是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点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体现的挺到位。
2、弱小的群众无处宣泄情绪,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头脑简单易冲动,可能最后只能打砸抢了。
如果不是男主撑着,这场停工不过就被当成闹剧早就平息下去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伟人领导,群众也就是一盘散沙,或者是破坏性的。
3、资本家(企业主、老板)也不见得有多聪明,必要的时候得让他知道疼他才会收敛。
4、很佩服影片里的男主,工人代表的楷模,不妥协不放弃,为了长远利益不懈努力,还得不停的收拾烂摊子。
不过这是一场拉锯战,工人这边本来就粮草不住,而且头脑武装力量弱,跟敌人(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差距悬殊,基本没有胜算。
另外,我觉得一般而言工会其实只是个摆设,只是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有权力,只是给工人们的安慰剂。
5、西方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高管其实也只是打工的,工厂里的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所有者(股东)、管理层(中产或白领)、基层工人,前两者利益联系紧密,很容易达成一致。
6、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很多,升迁的渠道也很规范(学历、证书),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愚昧无知呢?
因为懒。
年轻时候因懒惰欠下的债,早晚会加倍的偿还,而且跟你亲近的人都将因此受罪。
电影很多镜头都是近距离手持拍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跟着男主角一起参与了这场抗议运动。
组织工会,谈判,寻求帮助,游行…愤怒,失望,沮丧,无奈…全程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一点喘息的空间都没有,彻彻底底感受到男主角的尽心尽力,就像他说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每天起床能去工作。
最后,当以为结局就此尘埃落定,他燃烧自己最后一点火花,似乎并不意外,但仍然感到非常痛心。
为什么弱势群体必须走到绝境才能争取来一点机会…
看了法国电影En guerre,看的时候因为太饿(没有吃午饭)所以头晕晕的,加上是非常写实的罢工镜头,所以晃得厉害让我有点难受。
故事很简单,场景也异常简单,甚至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低成本的影片,但是拿到戛纳特别奖,就是因为写实。
主线就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汽车公司要关闭在小城Agen的零部件工厂,理由是该工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两年前1100个工人给公司签了协议同意每周从工作35小时到40小时,以换来稳定的工作。
但是两年后,公司在每年盈利超过1800万的情况下仍然不守诺言要关闭工厂。
(背后的原因是想转移到东欧的工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以扩大领导层的收益)。
工人有工会组织Laurent为首去找法国的PDG谈判,几次三番被忽悠不得见人,都是下面的小喽啰来挡。
后来还找了爱丽舍宫的顾问帮忙协商,但由于在一次抗议活动中工人情绪太激动导致了一些动手事件以致政府不再愿意介入。
之后工人们坚持要求法国PDG联系德国大老板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德国老板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个好结局。
无奈,谈判无果。
结局?
Laurent居然自己跑去Dimke德国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其他工人争取谈判的机会,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牺牲可以,但是到这个地步,真的值得吗?
记得让我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的“穷人向富人讨个说法”这个故事,也不是在事件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产生的利益冲突、更不是Laurent一声声声嘶力竭的“请问你们遵守你们的诺言了吗?
公平何在?
”,这些,身为观众的我,基于对社会、对世界、对法国的认识,并不意外。
真正让我感觉到真实的是:罢工的工人在艰难持续3个月之后产生了两组分歧意见,一小部分人想要争取拿到更高数额的支票,买断。
但以Laurent为首的大部分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们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工资)”而不是一次性买断。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多都4、50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表面上牵涉到的是1100个员工,背后是4000多个人的生存问题。
电影里Laurent对着一个支持谈高价钱买断的人说,你已经55岁了,你现在可以拿2万5的支票,甚至4万欧走人,但是之后呢,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你还去找工作吗?
Agen附近根本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我们不保住这份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作,我们以后怎么办?
你到退休的那几年,你怎么办!?
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出来想说些公道话,说自己是公司的cadre(管理层)但也要随着工厂关闭而失业,虽然和大家不一样(别人都是ouvrier工人),但是他希望大家理解到领导层最想看到的就是罢工的人自己内部产生分歧(要钱还是要前途),然后一个女的很激动地要他报出自己的工资,男人自然没说,是的,他如果说了肯定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那女的说你不说我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每个月就挣1400欧,我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真的是很震撼,也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回想影片开头的那句bertolt brecht 的名言黑底白字地打在屏幕上: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 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
比如Laurent,他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孙子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你们不想斗,我现在就走人。
可是他最终为了大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值得吗?
我不知道,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血有肉有使命感的人的。
无论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圆滑。
(完)
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昨天还是手捧婴孩的慈爱祖父,今天却是引火自焚的绝望斗士。
昨天还是并肩作战的维权工友,今天却是彼此内讧的利己羔羊。
成城总是容易瓦解,死亡总会迎接新生。
没有战争一定胜利,没有斗争便永远待宰。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
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
8小时工作制?
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
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
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
(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
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能不能不要反复煽情??还有做的极端一点
90/100。不得不承认的是影片在电影层面上欠缺的东西还有很多,但作为一个从小成长在一个笼罩在下岗阴云家庭里的孩子,我在电影的最后还是眼睛一阵发酸:小时候总替家人打抱不平为何就这样默默地选择去妥协,现在才知道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需要怎样反反复复的解释,需要进行多少次毫无意义的谩骂和争吵,需要付出多少你永远无法想象的代价才能换来那些本就应该属于你却在利益链条的运转下土崩瓦解的一切。 @2019-09-11 20:39:04 @2021-12-23 01:06:09
3.5 唔 非常法国的电影
纪录片的拍摄视角。
重新思考了一下,还是难以忍受这个灾难级的结尾。
太法国了,教科书式的罢工、抗争和劳资纠纷。
僵硬
就是不喜欢法国片怎么办
影片一切都向着近乎完美的路上稳步前进时,男主最终的举动(避免剧透)却将其毁于一旦,导演犯了和《每分钟120击》导演一样的错误,他们可能都过度迷信自身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普适性,当他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要通过电影的媒介属性表明立场和态度时,那么就要谨慎地选择和安插那些戏剧点。
3.5
把前半小时循环播放了三遍,然后开始吐屎。众生相,再接生前报道堆配乐,恍惚间以为在看新闻联播。驱动力是外在的,人物是不存在的,所谓生活化段落或是为了丰满人物,但实质上是在一张纸上糊上另一张纸。所有的配乐都非常可怕,但都没有文森特林顿可怕
没想到会失望;如果在大银幕上看,也许会给更高评价吧。布塞把《市场法律》增加手持摄影临场感和更多愤怒情绪后的本质同类,与相似构建方式的《BPM》《课室》相较,输在群像较模糊、剧作的层次与倾向较明确,基本靠文森特·林顿一人撑起。其实会有这种拍法是否需要做剧情片的疑惑,《BPM》和《课室》很明显能给出这一必要性,而这部和《市场法律》所呈现的,似乎更适合纪录片的形式。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需要这部电影。
真让人头大
真实、紧凑、跌宕、悲壮,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罢工拍成一场真真正正的战争。和“每分钟120击”都是关于群众运动,但没有太多艺术野心,而是比着纪录片来拍的,堪称研究工会运动和劳资纠纷的范本~
配乐、剪辑、景别与画幅的选择,极大程度上渲染了罢工场景的震撼性,但同时限制住上限。私以为结尾停在自焚画面会好得多。
一开始导演完全从外部描绘这场工人与资本家的战争,但是最后一幕突然走入了这个工人领袖的内心世界(一个刚刚做了外公的父亲),再加上自焚前喊话的那一惨烈瞬间,于是一个个人英雄诞生了。这种硬杠的左派电影,仿佛让人回看了100多年前的苏俄文学,只有真的灾难降临之时才能理解它们不是口号。
文森特·林顿的表演牛。整个蓝星上已经没有可以媲美表彰他的表演的奖项了。戛纳愧不敢当,奥斯卡愧不能受。看到评论区咯噔了一句,我也来一句。实在太欣赏林顿的表演了,看他的表演有一种心被征服的感觉。电影还不错,“大桌子”版“二怒汉”。白毛很美啊,有气质。夫为信念而生,烈火焚身之战斗,始有棱,终有节
2018502 二星还行
@欧盟影展 冷静想了一天,还是给一星,很少遇到这种无法忍受的片子。对比原一男的一些纪录片,更容易明白《开战》导演贯穿始末的这种精英视角有多算计、多想当然、不切实际与令人厌烦。还有不认为题材可以成为电影的决定性因素,这个本子完全可以替换成超级英雄片,主题仍然是个人对战体制最后个人牺牲,然后再考虑这个电影呈现出的剧本、人物与表达的东西,不知道还会有那么多好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