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这部红手指人性刻画的很深入,但是推理性就没新参者有看点了。
不过能有一方面就好了,要求不高。
怨念的是黑木的酱油。
交代了手表,笔的由来,全是冲着阿部叔去的,不过喜欢东野得人值得一看
因为看悬疑推理片犹如家常便饭,所以当我打开这部片子时仍旧心如止水。
虽然并不认为会是个平庸普通的故事,但也没抱有太多期待。
准确地说,这片子吸引我的只因两个人:一是东野圭吾,二是阿部大叔。
然而,剧作的开头渐渐延伸,情节开始推进时候,却让我的心里莫名地感到些不安。
似乎又是一个一开始就知道答案的故事,但又没有那么简单。
我常常在想,推理故事是否只要知道凶手是谁、犯案手法如何、动机是什么就够了呢?
其实,在这些背后还有更多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吧?
《红手指》 说是悬疑推理之作,倒不如说是家庭伦理之作。
这故事有两条亲情线,一是加贺与父亲的,一是前原一家。
而案件的进展也有两条线在排布,一是警方的调查,一是前原一家(准确地说是前原夫妇)进行的反侦察行动。
案件并不复杂,前原夫妇也不够狡猾。
和几乎可以称作神探的加贺相比,前原夫妇的反侦察水准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并不能用短小的篇幅来叙述完毕。
因为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掺杂了一个“情”字,就会变成小树疯长的枝杈一样,四处延伸,发展出无数节点,再继续延伸……前原一家人冷漠到近乎畸形的关系在日本并不少见,也许原作者东野圭吾正是将这家人作为了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吧。
当八重子说儿子不愿意下楼排练对付警察的说辞时,昭夫大喊着:“到底是谁做错了事?
把父母都当成什么了啊?
”可是说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却突然愣住了。
是啊,到底把父母当成什么了啊?
正一步步地计划将自己那苍老而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逼向绝路的他又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呢?
在这类推理悬疑小说中,侦探往往是真正的主角。
而这篇故事中,犯罪者家长前原昭夫却占据了一大部分戏份。
而昭夫这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就仿佛是人性斗争的化身一样,让人对他爱憎难辨。
有那么样的一个被宠坏的、性格孤僻、排斥家人的儿子,有那样一个对婆婆充满挑剔、满心只知道溺爱儿子的妻子,他似乎是很可怜的吧?
但反观他的行为,却又让人可怜不起来了。
逃避对家人的责任、从未真正关心过儿子、出了事情只知道指责、对父亲、母亲并没有真正尽过孝道,他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正是让这个家庭走向万劫不复地步的罪魁祸首之一吧?
剧中出现过几次昭夫小时候和母亲相处的画面,他回忆起了幼年母亲慈爱的微笑和如同春风般的关爱,却仍旧没有一丝想要回头的念头。
也许在他看来,一切只能这样进行了,只能这样了……为了儿子,为了这个家庭……只能这样了!
而八重子,这个对儿子爱到极点的母亲,她的出发点不过是不想让儿子受到伤害而已。
“谁会和杀了小孩的杀人犯做朋友呢?
”她此时的呐喊,正和她此前对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纵容毫无二致。
无论儿子做了什么、要承担什么后果,她这个做母亲的都要帮他挡住。
也许在她看来,这才是做母亲的应该做的事情吧。
但红手指……到底是什么呢?
那是另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做出的回应。
当昭夫的妹妹佯装来送三明治并告诉哥哥关于母亲会往手上涂口红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原来红手指就是前原老太太十指上鲜红的颜色。
而这鲜红,正是这个案件致命的关键点。
一切真相即将在一瞬间陡然揭开,加贺却选择了让这家人在这个家里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而不是将他们带回警局审问得出真相。
从这一点上我们就更能看出这故事中家庭伦理的成分到底有多浓重了。
加贺完全可以直接告诉昭夫:“你的母亲什么都知道,一直都知道,她只想等你悔改,她只是希望你可以反悔自己的行为。
在她的内心深处也许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不会坏到这么透彻……她一直在控诉……”然而加贺没有,他只是反复地问昭夫:“所以,事到如今,你的母亲成了杀人嫌疑犯,这样好么?
她将在冰冷的看守所里度过一日又一日,这样好么?
”但昭夫仍旧故作镇静地说:“这也没办法啊,谁让糊里糊涂的母亲真的杀了人呢?
”而转折,竟然是在昭夫看到母亲手杖上拴着的刻着母亲名字的护身符那一刻骤起的。
也许这是个完满的结局。
一个小女孩被杀,一个家庭分崩瓦解,但起码走到最后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明白了些什么。
家人是什么,父母是什么,儿女是什么……这些让人沉思的问题他们却在一瞬间都明了了,而一直身处在世界尽头的幽暗和冷漠中的这几个人,一抬头似乎看到了些许辉光。
我只希望,如此变态而畸形的故事,请千万不要在现实中上演。
就算真实的世界是个光怪陆离的大舞台,还是多些美好阳光的事物为好。
新参者系列虽然说是侦探系列,但是推理被明显淡化了,人情和亲情成为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点红手指尤其显得突出,凶手一开始就知道是谁,一盘散沙的家族为了掩盖真相而团结起来,为了保护儿子而出卖母亲。
看完红手指,觉得心里很沉重,整部影片略微发黄的效果更加加深了这点。
由东野圭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新参者之红手指》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和他父亲之间的生死约定,一条是中年男子前原昭夫为了帮杀人的儿子脱罪,不惜抛尸、诬陷自己母亲的故事。
前原昭夫是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整天疯疯癫癫,造成婆媳关系恶化,妻子总是拾掇他将母亲送去福利院,结果被昭夫妹妹阻止,妻子为此心怀怨恨,夫妻关系降到冰点;儿子直己因为在学校受到欺负,在逆反期情绪暴躁,甚至对昭夫大打出手。
家不像家,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心灰意冷的昭夫总是以加班为由早出晚归,拒绝和家人交流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直己把一个小女孩骗到家中掐死,他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庭危机。
在妻子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决定帮儿子脱罪,他将小女孩的尸体抛入公园的厕所中,指望能够转移警察的视线。
不料精明干练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循着蛛丝马迹迅速锁定了昭夫全家,并不断施加压力。
昭夫在迫不得已之下,企图诬陷自己的母亲,让神志不清的母亲为儿子去顶罪。
加贺恭一郎明察秋毫,识破了他的意图,并巧妙设局,让良知未泯的昭夫在母亲面前忏悔认罪。
原来,昭夫母亲并不是真的痴呆,她只是以此来远离没有亲情的家人,同时缅怀以前罹患痴呆症的丈夫。
加贺恭一郎引导昭夫看到自己母亲拐杖上的护身符,那个护身符是昭夫小时候为母亲亲手雕刻的,为了表示自己想要一生保护母亲的意愿。
结果昭夫成年之后,在妻子的挑唆下,对母亲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远,最终让母亲寒心,每天装疯卖傻,不肯面对这些无情的亲人。
她在得知儿子意图诬陷自己之后,更是伤心欲绝,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她故意将犯罪线索留给加贺,同时用无声的眼神暗示加贺和她合演了一场戏,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良知。
破案之后,加贺恭一郎终于透露他为什么不肯去见自己病危的父亲,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加贺的父亲也是一名刑警,因为醉心于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导致妻子出走并客死异乡。
为了赎罪,为了感受妻子临死前见不到儿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加贺的父亲决定惩罚自己,严禁恭一郎在他病重期间来探望,一直到死都没有见儿子一面。
然而,恭一郎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通过手机短信,“指挥”护士与父亲对弈将棋,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父亲临死前的痛苦和寂寞。
然而父亲也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宣之于口。
父子两人真挚深沉的感情,委实令人动容。
在这部片子中,饰演加贺恭一郎的日本演员阿部宽非常出彩,他那双平静淡泊、深邃莫测的睿智眼神给我印象极深。
在父亲去世之后,阿部宽信步走入病房,向父亲遗体告别,他那温和的表情、微笑中隐藏着悲伤的眼睛,突然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指责他不孝,而他却独自在母亲坟前伤心吐血。
他不是没有道德,更不是对母亲没有亲情,他只是不想让道德和亲情变成一种表演。
有些事情,只有至亲之间才能明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看不懂。
东野圭悟在《白夜行》、《幻夜》、《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作品中,对人性之恶挖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几近绝望。
然而,他在《新参者》系列中,一方面发掘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彰显人性之善,善恶同体,这才是丰富、立体、真实的人性。
我对东野圭悟的观察力、想象力非常钦佩,他的确是继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之后最有实力的日本侦探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鬼才。
本文有剧透,慎看!
看过《新参者》电视剧和《祈祷落幕时》之后,对加贺等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影评扣一分,扣在情节上的拖沓,明明可以更早地讲完故事,却做了太多的铺垫,以至于观影前中期有点乏力。
另外,对加贺观眼识人这方面表示,有点太神了点。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边看也边带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加贺看似闹僵的父子关系,因何而起?
结束了没有?
怎么结束的?
加贺原谅了父亲,还是说是对父亲做出的,对另一半晚年感同身受体会的成全?
这层关系究竟与案件有着怎么样的联系?
前原昭夫看似可怜多一点的家庭顶梁柱的背影,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无踪而变得憎怜交加?
前原母亲疏远了前原,真的仅仅是因为儿子与媳妇的不孝?
还是跟加贺的父亲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仅仅只是一个案件?
还是对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剖析与挖掘。
加贺与父亲、加贺的表弟一家,前原与母亲、妹妹大森春美一家,还有就是前原的一个小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同的社会经历,相似的感情波动。
前原老母对前原的爱和前原夫妇对儿子的爱形成反差。
爱该如何正确的表达也成了这部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影片还说出一些细微末节的现象。
孩子在学校受欺凌,父亲的做法却让直巳的欺凌变得更为严重,还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那么问题又来了。
父亲的处理看似没有问题,但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欺凌的本质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就是本案的真正动机,仅仅是手办钥匙环之类的同人饰品,使一位未成年人产生了杀心。
孩子的成长也许早已脱离了当今大人的想象,“电脑不会用?
”被小看了吧(电影前部分的片段,女孩娴熟的操作与偷笑,竟成了本片的讽刺)除了对故事本身的很多思考之外。
我对老戏骨杉本哲太的表演感到惊叹,他表情的变化显得自然不做作,他在演的时候,我也时常去想,如果我跟他一样的性格,在遇到这样的事之后,我是怎么样的感觉呢?
一个热爱工作的工薪阶层前原,在决定加班,并接到妻子的电话之后。
第一个想法,是逃避!
妻子说要他赶紧回来,回想一下,前原的回复是,我现在不想回去。
为什么叹气以后,直说出不想呢?
是因为对家庭破碎不堪的逃避,这也为人物塑造做了铺垫。
当妻子的语气变得急躁,前原的表情与回复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想了解究竟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紧急事情”。
当妻子不要长期照顾前原母亲的妹妹大森春美过来时,杉本哲太演出陷入沉思的样子。
当回到家,先是无关紧要,看上去确认并未出什么大事的样子。
顺着妻子的说法,举着手电看向庭院,见到尸体的一刹那。
镇定变成了惊慌,惊慌过后,再次确认又变成了恐惧,最后思考回归理性,决定报警。
但当妻子说出是儿子所为时,又是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最终在矛盾彷徨中,还是顺从了妻子的想法。
其实,一开始,我猜测前原是否让自己去顶罪,然后跟《嫌疑犯X的献身》一样,最终精彩骗过所有人,却因未痴呆的老母亲揭发了所有的事实。
但这样就平淡了许多,而且对儿子的洗礼也不够。
后面的结局处理还ok,人性了一回。
在看这个藏尸的过程中,我就觉得漏洞百出,还在想,这是东野的本子?
看来没错,对于加贺来说,找到铁证是分分钟的事情,关键在于怎么做才能完成对犯人的救赎。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甚至一场真人秀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只需要专注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然而,观看多了之后,大脑往往会变得更加惰性,事情为什么使然,他为什么要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
记得小时候看到一部电视剧时,经常指出电视剧这不对,那个不合适,或者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加上自己对结局及过程的猜想。
而后来呢?
仿佛只剩下,舒舒服服2个小时的思想放空的享受。
冥想告诉我,连你肢体不做任何事的时候,思路都不要停下,飘到更远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像童话悖论一般,整点钟声响起,魔法都消失了,可为什么水晶鞋的魔法没有消失,这样的思考一样。
发现了一个日系变格推理剧,乃至小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点,就是从凶手视角来拍剧???
欧美推理,现在也很少有本格了,基本是从侦探警察视角拍的,而日本推理总是从凶手视角,以凶手为主观来展现剧情。
总觉得好变态啊。
为什么要重点放在凶手这么做的背后的伦理社会背景呢。
而不是重点放在客观的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是事实,中国也一样,只是不让拍罢了。
但是这太东亚了,日本还是其中最保守,国民心理最极端的一个族群,复仇心理重,不欠人情心理也重。
这给观众体验上的不同就是,看欧美侦探剧能得到抽丝剥茧的、智商上的快感,带入的是精英侦探的角色。
而看日本推理剧,被动带入凶手、体验社会伦理的压抑与无处发泄。
观众得到的体验本质上是家庭狗血风俗伦理剧,而不是推理剧。
欧美推理也会分析凶手心理,像无人生还最后一个章节、罗杰疑案最后两个章节凶手日记,可是那都是很少的一个比例,前面99%还是探案啊。
凶手动机也是谋财或者追求价值观(政治理念之类),而不是像本剧一样的,不理性的动机。
所以,日式社会派推理剧集,的确比,有一类日剧:纯 “ 社会派/因为经济泡沫破裂30年/年轻人无用武之地/只能抱怨自身处境/牢骚满腹” 的那类剧不一样,多了一层推理故事的故事性,可是还是把重点放在社会派,而不是推理事件本身上。
其实看日剧就根本脱不开日本的经济环境和年轻人的满腹牢骚感,只要选择日剧,除非是古装剧,现代剧全部都笼罩在这种感觉的氛围里,不可能是欣欣向荣感的。
而且老年人是孤独变态的,为了缓解孤独更是不惜犯罪。
经济停滞加上资源匮乏,这个民族的人性就是要更极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理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理性,影视剧拍这些题材还毫不避讳,没有可看性。
看完电影《红手指》之后我不禁对我既有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在扮演着某些人眼里的“严寒”,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终究不能做到无爱无恨。
我们都是人,都在这个尘世中艰难的行走。
我们的一生太过辛苦,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家人,究其根本,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总有自己的爱恨,这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的事实。
不得不说,加贺恭一郎这一系列的故事很棒,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只看了之前的日剧和这部SP,感觉东野对于人心的把握实在很准,加贺这个人物有着和汤川同样但又有区别的魅力。
加上之前看过的电影版《X》(数学老师风头完美的盖过了汤川啊!
),个人认为这两个系列是东野小说中改编成电视的极佳的作品(忽略本季的《幻夜》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去保护自己最爱的人,但是在面对错误时,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共同面对。
而唯一支撑着我们也许就是心中那最后残留的一次亲情,但显然亲情也是分主次的,儿子或老母,给你会怎样选择?
同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做到了该做的,但是实际呢?
你有逃避过属于你的责任吗?
最后,对于老人一些事情的做法,即便是不理解,你有试过去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不是去感到厌烦或者阻止吗?
正如开头说的那句:这是在谁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所有人都以为,那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看到最后前原面对自己母亲的那场,哎,内牛满面啊如何迎接死亡,由其所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
阿部宽大叔实在太帅了!
之所以与《X》比较,是因为我认为《X》和《白夜行》是东野最好的两部小说。
改编成TV或者MOVIE后也依然精彩。
更重要的,是《赤い指》在整体结构上与《X》十分类似。
凶手意外失手杀人,然后他人为了保护凶手,隐瞒真相,开始欺骗警察,最终被侦探识破,真相大白。
与《X》所属的伽利略系列相比,新参者系列的推理性相对弱一些。
以本作为例,嫌疑人的手法并不复杂,而且从开始就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说的是TV版,我没有读过这一部的原著小说,不排除《白夜行》那样书里设置的悬念在TV里被直接明白讲出来的情况)。
而《X》虽然一开始就知道凶手和嫌疑人是谁,但是精彩的手法一直都是个谜,吸引观众的眼光直到最后一刻。
但是相对的,新参者系列的社会派意味更浓一些。
TV系列以及本SP都着重探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
TV里以解决小镇上家庭矛盾为己任的加贺,在本作中进一步发掘了这一点。
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究竟能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在本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装疯的老人也好,凶手的母亲也好,甚至于凶手的父亲,先是想劝儿子自首,然后再努力包庇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母亲,事情败露后又劝阻想要逃避的儿子帮他自首,虽然很笨拙,虽然犯过错,却掩盖不了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这些所作所为与背后的感情,与TV中为了帮儿子维持高档生活而不惜犯下杀人罪孽,败露后又将儿子击毙(TV里改成了儿子被捕,原著虽然我没看过,但是被人剧透说是如此)的老父亲何其相似。
除了亲子情,夫妇之间的感情也弥漫在剧情背后。
装疯的老人因为不愿抛弃疯掉的丈夫,含辛茹苦照顾他七年,然后又因为不想离开曾共同生活的家,被逼无奈开始装疯。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加贺自己的家庭。
加贺的老父亲仅仅因为“妻子是孤零零一个人死去”这个理由,就不许独子在生前再见到自己。
深深的愧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爱意的吧。
加贺在表面上遵循指示拒绝与父亲见面的同时,却通过护士和父亲下将棋,又何尝不是煞费苦心呢。
其实加贺的父亲对此也的确心知肚明,本来我对楼顶父亲突然与护士拥抱一场戏感到莫名其妙,最后时才明白过来,加贺的老父亲表面上在拥抱护士,心里想拥抱的却是那个真正的和自己下棋的对手——儿子加贺恭一郎啊。
但是自己毕竟说过不见面的话,儿子也表示虽然不理解但是尊重,还偷偷通过其他途径表示关心并且不想让自己知道,自己也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吧。
与《X》中石神的对隔壁女邻居的感激加爱慕之情比,《赤い指》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描写上,数量与质量都要更胜一筹吧。
PS:写完了之后突然想加一句,不管是TV还是这个SP,一直都没看出来那个女记者有啥存在的必要。
這部劇看得還蠻壓抑的,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家真可憐。
「紅手指」指的是未泯的良心,大家都以為老年癡呆不記事的老人原來才是看得最清楚的一個。
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到了最後卻是被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遺棄的一個。
真有一種「早知如此,掐死這小子」的感覺。
真的很悲哀。
東野圭吾最擅長的不是推理,而是探索人性,無論是善是惡都來自因果。
雖然真實,但壓抑和遺憾。
养不教,父母过
装痴呆……也太扯了吧。扯出天际。
不喜欢这个直白叙事
比之前的深入些
只有父母才肯做出这样的牺牲。
讲真浪费时间。除了补加贺人物故事外没什么内容。配角还各种用力过猛
这哪有什么悬疑?明明全是神经病!
以前听朋友说过《红手指》不好看,就来SP版来说,岂止不好看,简直就是坑爹布里诺。剧情于情于理都很怪,我只能说那老婆婆演技太妙……
老演员就是演得好~ 内个小孩儿他妈太纵容孩子了 = = 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小孩怎能不长歪?!
太烂了,我受不了了,为什么这么烂的剧情能有7.8分,然后原著还能有8分。我真是搞不懂这剧情,真的有人会被这种垃圾剧情打动吗?
人性的刻画胜过剧情的安排
失望
阿部宽怎么越来越帅!
什么故事会案件
最后的结局让我仿佛在看80年代大陆剧
一星扣在老太太装老年痴呆家人却没发现 不能接受推理片中这种无法说服人的设定
节奏要不要这么拖沓
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掌控能力已经出神入化了。四星半。
只顾小的不管老的,这就是亚洲家庭的悲剧
案件有点儿简单,加贺恭一郎与父亲的关系也能猜到。知道了松宫修平的手表和青山亚美的墨水笔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