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讲的是当年震惊网络一时的“铜须门”,据说是某网络游戏工会的会长勾引良家妇女,结果被该妇女的老公发现,并把两人媾合的信息上传到网络中,引发网民无尽的人肉搜索。
现实生活当中结果怎么样,不得而知,但改编自这个网络事件的《无形杀》却告诉我们,这种人肉搜索,以及一系列从网络溢出实际生活空间的追踪事件,导致了悲剧收场,那名出轨的妇女最后投奔大海,去到一个没有网络的,没有无数眼睛监察审视的空间里面。
电影最出彩之处在于,它还能够指出关涉到整个事件当中的第3方,来自一家社交网站的一场营销策划,这场营销策划与整个人肉搜索,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纠缠在一起,在其中,形形式式的人物怀着各种目的跳入或被抛入这条故事流里,在彼此碰撞和互动当中,共同生产出这个悲剧的结果。
依赖实证材料来做社会科学研究,最难做,也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找到这个隐匿在社会现象背后的第3方,现今世界,我们已几乎不能想象事实就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真相的揭开,必须依赖一些普通人所不掌握材料,也必定存在暗自用力的第3方力量。
而在这部《无形杀》里面,即使它完美地解开了所有的谜团,但最终还存留一个疑问:这只是导演和编剧一个对象化的产物而已,这是他们用逻辑推理搭建的一个故事世界,这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破案,但永远都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复制。
需要永远要记住的是,符号世界与真实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条不能被僭越的鸿沟,尽管偶尔,上帝可能会化身出某个人某件物,短暂地出现在你的周围。
我曾今用实际行动玩过一场找寻“真相”的游戏,最终的结局真如卡夫卡写的那部《城堡》一样,虽然你可能已经掌握非常大量的材料,接触过很多很多的人,但实际上你永远不可能见到城堡的主人,而由他来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基督徒会为在此岸世界听到神的声音而欢呼雀跃,而我,只能珍视每个窥视到真相的瞬间。
见到男主角印小天,使我想起大一时候的很多往事,当时刚进大学,居然学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开始追电视连续剧,看了印小天和冼色丽的《一米阳光》,故事内容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是有关丽江以及少数民族的一个爱情故事,最后那一集因为网站迟迟没有更新而一直没看,但当时整个人却矫情地沉浸在那些风花雪月你侬我侬的青春情爱世界里面,总是强迫自己习惯什么莫名的忧伤之类的话语……后来人慢慢长大,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些什么,不喜欢些什么,于是就再也不想强迫自己做些不情愿的事情,只是那些年,就那样过去了,不无遗憾。
上周有幸成为电影《无形杀》观影团成员之一,提前看到了国内8月份即将上映的中国第一部有关人肉搜索的的剧情片《无形杀》。
在此之前偶然看到 Variety资深电影评论员Derek Elley 的专业评论,很是兴奋。
与其我来评论,不如看看Derek的专业评论。
特将链接转载过来大家共同分享。
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40515.html?categoryid=31&cs=1&query=invisible+killer不懂英文的朋友们也不要着急,我斗胆替大家把英文翻译成了中文。
请大家歪批雅正。
大致翻译如下: 《无形杀》由北京众道电影发行公司及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国际发行: 北京众道电影发行公司 制片人:谢晓东 (音译)主演: 印小天,汤燕, 冯波(音译)《无形杀》,以一个侦探片模式的外衣,探讨了网络对于现实生活造成潜在威胁的离奇故事。
影片随着一系列闪回段落的呈现,逐渐揭示出了那条最关键的神秘线索。
全片几乎没有动作戏的看点,然而主人公出色的表演则弥补了这一点。
以上种种使这部作品成为不少电影节的有力竞争者,也成为电视台的热门候选之一。
这是导演王竞导演的第三部作品,也是继上一部投注了亲身感受作品《一年到头》之后,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大陆中生代导演才俊的地位。
2004年,王竞曾经带着他的电影处女作《圣殿》来到英国。
《圣殿》根据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个男人在网吧持续上网60天后死亡的故事。
《无形杀》的灵感同样是来自于现实生活。
然而,在风格上不同于幻想式的 《圣殿》,也不同于半纪实风格的 《一年到头》。
《无形杀》用其完美的精致的画面,描述了宁波附近的某个小岛上镇上生活的图景。
气氛高度紧张的开场,是全片中唯一的一场动作戏。
铁血女警官张瑶(冯波扮演)率领地方警队,在酒店中展开了缉拿罪犯的行动。
然后,在办案过程中,警察们却意外逮捕了一位从隔壁房间离开的可疑男子。
一系列侦查工作后,张瑶和她的同事证实了他的身份。
他就是在当地被网友们通缉的高飞(印小天扮演)。
而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另一条副线索,副线的主角是两个网络记者徐伟和他的同事周强,他们竭尽全力地通过各种途径追查高飞踪迹。
高飞的出名,源于在一场网友聚会上和有夫之父林燕的结识,两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被林的丈夫程涛发现,并将妻子不忠的事实公布于网络,而致使高飞遭遇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谴责了他不得不逃到北京,辗转之后,又悄然地回到了小镇。
警察们在证实了高飞的身份之后,放走了他。
然而,之后不久,在海岸边发现了林燕的无头尸体,张瑶决心展开全面调查。
故事逐渐由审讯中闪回片段展开。
影片的剧本,由王竞和谢晓东共同创作,早在2004年他们就一起合作了《一年到头》的剧本。
他们并不试图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来展现网络给现实生活造成的威胁,也并不针对那些导致混乱现状的因素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
导演精心选择的那些演员们,无论是冯波演绎的铁血警察,印小天出演的狡猾的高飞,还是汤燕出演的美丽情妇,都很好地诠释了主题,让剧中的人物都鲜活起来。
王竞的执导使影片在表面平静的气氛中暗涌波澜,其作为固定班底的摄影师李然的摄影, 剪辑师冯文精妙的剪辑也是本电影增色不少。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总喜欢在虚拟世界里搏斗?
究竟是现实世界太残酷?
还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选择在虚拟世界中沉沦?
发人深省的一部影片。
记得一点,网络是人类的工具,而人类并不是网络的傀儡。
昨天下午观看了《无形杀》的首映礼。
马青皮穿淡紫色真丝小礼服,头发盘上去,非常漂亮,光彩照人。
还款款拉了一段小提琴,是《沉思》,气质不凡。
更证明了影片中完全是毁容演出,毁容演出!
电影里她演一个泼辣干练的女警官,动不动就是用脚踹门,一脚踹翻一个罪犯,用高八度的嗓门嚷:“不许动!
”“赶紧交代!
说实话!
”这位女警官的皮色糙黑,满布雀斑,还剪了一个丑头。
马青皮说:“每次化妆都要一个小时。
用给男演员化妆的最黑的粉底,先厚厚的糊上两层,然后是用钢丝球擦厚粉底块,让黑点均匀付着在脸上,像是天生的雀斑。
以前在剧组吧,老还有人献个小殷勤,这次可好,半点也没有。
最后一天,我的戏杀青了,我去现场看热闹,穿得像平时一样,剧照师问我:哎?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我说,大哥,你拍了我一个月了,天天都拍。
”没错,就连我这个像家人一样熟悉的人,看着电影里那个大口大口扒饭,腮帮子鼓鼓的女人,那个深夜骑着摩托车,和嫌疑犯周旋的女人,那个随意的吸烟,粗鲁的吸烟,像个常年靠烟活着的女人……都觉得认不出来:这也差太多了吧,哇咔咔!
《无形杀》主要是讲人肉搜索。
导演王竞也许是因为身为纪录片导演,对现实特别敏感。
当下中国电影,参与现实,与观众互相讨论的能力特别差,所以这部电影显得很可贵。
为求好看,为求电影张力和速度,电影做了一个悬疑侦破的外形,但是在我看来,可以做得更加极致。
索性就像《电车男》,电影的主角除了三个当事人,其他都是网友。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长什么面孔,出于什么心态,过着什么生活?
参与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既然是《无形杀》,主语是无形的人,是网友和他们的力量,那么就写这些主语,写这些人,怎么用网络杀人的。
此外水木丁的意见也很对,电影中的是非立场太明确。
还是柔化,美化,同情受害者的立场,而事实中,无论是铜须门还是3377,如果不是当事人的态度十分恶劣,强硬,也不会激起公愤。
但是,即便是当事人非常可恨,难道就可以人肉他们,攻击他们吗?
当事人再可恨,旁观者也没有执法的权力。
应该是这样的两条线索:当事人的可恨,到后来的可怜,网友们的正义,到后来的偏执。
中间的一个度崩毁了,一切不可控制。
扯远了,就电影本身来讲,是满不错滴,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无形杀》。
这是一部没有经过多少炒作的电影,虽然它的名字有些貌似古装武侠片的意味,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且,它比起那种经过激烈炒作的《追影》之流的电影好了不少。
电影是以近几年在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语为蓝本写成的,这个词语几乎在我们的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几乎会带来整个互联网的狂热和轰动效应。
这个词就是:人肉搜索。
相信每一个经常在网上飘的高手对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最近几年在网上引起轰动的“铜须门”“天价烟”以及“周老虎”“白领博客自杀事件”等等都与这个词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这个词在舆论里的评价仍是众口不一、毁誉参半。
这部电影就取材于这些曾经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铜须门”事件,然后夹杂了其他事件的一些细节经过,当然还有编剧的刻意的戏剧性的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元素在编剧的安排下,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成就了一篇比较流畅的故事。
尤其是这些当年几乎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在观众的亲和力上无形中得到加强,易于接受,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点成功之处¬¬——立足于现实,却不在高于现实的部分胡编乱造。
电影以真实的影像还原了一件因网络游戏引发的婚外情而最终引发悲剧的案例,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见到的是故事的发展和悲剧的延伸。
影片以男主角被人肉搜索后的逃避为开始,加入而女主角离奇死亡的这一虚拟的情节,目的很明显,就是增强故事的悬念和震撼性。
虽然与现实有些脱节,却是电影的一处亮点,也增强了整部电影的惊悚风格和悲剧意味。
作为大多数对于这些人肉搜索事件比较熟悉的观众来讲,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比较熟悉,也只有在最终的“寻找真凶”的环节上寻找一份观影的满足感。
最终的结果揭晓,也算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答案,一场没有真凶的谋杀,更凸显了这件事情的伤害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意味。
虽然这部电影的编导在刻意的回避着自己的观点,尽量用故事来推进,可是在细节之处,编导的倾向性还是可见一斑。
影片中两位时刻在跟踪男女主角的“网民”一直标榜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声称“要给全国的网友一个交代”,最终却在揭露一个是为了网站利益,一个是在貌似传销的集团里难以出头,想博取名声而已。
而且在细节上,电影也在暗示着什么。
一处细节上两位网民在街头大骂宝马车的镜头,将一种“仇富”心理表露无遗;另一处在几位网民在商议声讨男主角时,在浏览的那些所谓的“低俗网站”也在暗示着这些网民的素质。
电影的暗示或者倾向性代表了这个社会一部分人对于“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的一个评价,可是在现实中,这种行为却是极为火爆。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对象,就像电影最后,破获了案件的女警官一样,瞠目结舌的发现自己在一夜之间,连小时候的照片也被搜索出来,传播整个互联网。
这种行为在“白领博客自杀”事件后曾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之后双方对簿公堂,更加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甚至连CCTV等大型媒体也曾经加入战团,进行论战。
虽然最终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我们这部电影的编导的观点高度一致,可是在互联网上,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连今年年初无心成为流行的“贾君鹏”也要搜出来,亮个底朝天方才罢休。
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而且,手段也是“与时俱进”,比如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间谍式”跟踪,DV应用的近乎网络直播,还有那费劲心血的“亲戚朋友关系网络图”等等,让你心惊胆寒、根本就无处可逃……对于“人肉搜索”的评价,本来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不过既然到这里了,就多说几句。
客观来说,人肉搜索在中国的流行,更多的是一个畸形。
对于“天价烟”“周老虎”的搜索,反应的只是一个民意表达不畅背后的一种诉求,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悲哀;而对于“铜须门”等等时间的搜索,则反映的是一个思想道德混乱的社会里出现的怪异现象:每一个人在践踏道德标准的同时,却在想在隐藏的身份之后成为道貌岸然的“道德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可能每一个参与者距离那种所谓的“网络暴民”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就像这部电影里的这位网民说的好:“那还有脸谈权利?
”这几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参与者的想法。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无可批驳,只有悲哀。
几百年以前的启蒙思想家就有“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可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说法,相比之下,只能说我们这个社会,有待提高的东西太多了。
回到电影上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糅合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增强了可看性,另一个就是在故事的设置上还过得去,最终的悬念的揭晓,也算是有说服力。
虽然在很多方面比如演员的表演和部分情节的设置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男女主人公线索的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过,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电影来说已经强了许多。
整部电影虽然难言精彩,却也属于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每一天我们都在忽略历史。
《无形杀》恐怕会是本年度暑期档最“默默无闻”的电影,曾有人说影评人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大众忽视的佳作,我也曾无数次期待自己能发现一部中国的《邦尼和克莱尔》,但现实是如果我把目光放在当下中国能够上映的影片里,这种概率几乎为零。
《无形杀》这个名字起得不好,没有“偷情门”通俗易懂流传度高,但这样至少不会因为三俗而被封杀。
本片的“默默无名”与他不知所云的片名俨然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只要有恰当的卖点和足够的经费,即便你叫“三枪拍案惊奇”也不会影响大众的认知。
经费方面不用讲也都清楚,要是有大佬投资,各种宣传早恶心得你不看都觉得亏得荒了。
有一句话说:“外国的坏人都在电影里,中国的好人都在电影里”。
在到处都是雷区的中国电影业,即便比电影里精彩许多的社会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在他们成为历史之前是很难在出现在银幕上的。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房地产项目的前世今生”、“一个打工仔的讨薪路程”甚至“一个白领的无聊遭遇”能够被排成电影的话,都是多么骇人听闻的题材!
当然,这也不只是中国电影的问题,与其说是一小撮人秉承的政治审美选择,不如讲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亦或者说是大众对于题材的自我筛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杀》的成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如果说发行方把《无形杀》的卖点定位于他的题材的话,那可是打错算盘了。
诚然,本片相较于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电影,从剧情编排到导演的叙事技巧方面都要精致很多,效果在我看来也足够惊艳,但这个题材实在难当卖点。
当你介绍给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人肉搜索”题材的电影的时候,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反感,“山寨”、“网络低俗”等等名词都会冲出来拉低这部影片的品质,然后你的朋友会客气的告诉你“对这个题材没什么兴趣”。
这不免让人奇怪,这么流行的网络现象以及涉及个人隐私这样的敏感话题,怎么变成电影会让人如此提不起兴致?
在网络民意逐渐上位的今天,大众的口味也更加多元化了,不只武侠、战争、黑帮这些最安全的题材,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缅怀甚至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都可以成为受到大家追捧的题材,但《无形杀》却偏偏不行。
试想一下,你把《盲井》拿去给煤矿工人看,把《三峡好人》拿去给奉节拆迁户看,把《盲山》拿到偏远的山村当作教育片放给当地村民看,他们会是怎样的体会?
一句话,人们对他人苦难的怜悯很难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导演的倾向性从片名就能看出来,“无形杀”暗指了某种“共谋”,他不只把矛头指向了每一个参与者,还把看客也纳入到暴行中。
作为一种观点,这种讲述难免陈词滥调,作为一部影片这种方式也并不高明,即便大家在看到天涯社区、看到魔兽世界、看到QQ极速传输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但表象的背后,却没有设置好观众的情感归宿,人民的怜悯无处安放,只有抗拒。
实话实说,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就算让大家呼声最高的宁浩和曹保平来拍,除了导演出位卖身的噱头之外,影片题材本身还是没有任何的卖相。
(当然,就当下环境而言,真要是这俩哥们儿拍了,票房不会太臭。
可怜王竞导演的名头还没炒起来。
)实践证明,我们对历史是宽容的,对当下是非议的,对他人是怜悯的,对自我是保护的。
中国电影年产300多部,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只有十分之一,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放的要么是欧美过期大片,要么独家首播下映不久的国产大片或者流金岁月,其他的电影都独自在午夜场吊儿郎当,中国的电影产业还远没有电视产业发达。
也许电视剧是用来再现生活的,电影是用来造梦的,《无形杀》是绝好的电视剧题材,但作为电影还是太水土不服了。
不敢比《变形金刚2》,就比起去年同期上映的《十全九美》来说,这部更像是“重案六组”某一集的影片,实在让观众觉得“性价比”太低了。
从相反的角度讲,《无形杀》能够逃离电影频道午夜场闯入暑期电影档,足够给他罩上黑马的光环。
《无形杀》作为电影市场里的异数,他不是一部合格的类型片,作为悬疑片他没有复杂的推理过程,作为警匪片他没有紧张的动作场面,甚至通篇也没什么高潮。
但是我真心推荐这部影片,他有着很多难得的亲切:人物塑造都很到位不夸张,喜剧效果很扎实没有被搔痒的感觉,虽然没有悬念但抽丝剥茧的讲述也还很快慰人心,而且激情场面也拍得足够热血膨胀,特别是对于当下热点事件的表达很克制,平实而不做作。
如果你觉得我讲的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应该有的素质而不值得推荐的话,那你真应该多在影院看看时下的国产电影了。
其实,就算我把嘴皮磨烂向你推荐,让你花一笔钱去影院看这样一部无梦可作的电影还是有点“儿戏”,不知道这样介绍合不合适:如果你可以早起,建议在早上半价的时候去看看;你也可以等正版DVD出来了,买个简装的回来看看;你还可以关注一下电影频道的收视指南,当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播出时间。
当然,你也可以下载来看,至少这部抨击网络侵犯隐私权的电影,还没有拿著作版权开刀,不至于让你那么难受。
PS.三表的博客上面也写到这部片子,他提到了制作人谢晓东,他制作的几部影片《一年到头》、《业主奏鸣曲》还有《无形杀》都是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很值得关注。
《无形杀》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主题事件也是很新潮的,只是宣传和卡司不好,当年上映的时候是完全被忽视的,充分说明中国的最广大电影院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角度是多么值得商榷和不可思议。
导演水平和演员表演在国产电影里也算好的了。
电影聚焦的是网络“人肉搜索”,也可以说是网络“冷暴力”,早前在日本那部《无人守护》中我就说过网络冷暴力的厉害程度,这部要比那部严重的多,因为这部电影女主角死于网络冷暴力。
电影主题事件是这样:一男一女两个网络游戏玩家(均已婚,男方妻子怀孕,女方是空虚寂寞的家庭主妇)因为网络游戏产生好感,发展为网络外的婚外情,女方丈夫发现两人亲热的不雅视频并发到网上,号召网民主持公道,两人被人肉,男方四处躲藏,女方自杀。
从传统道德角度来讲,两人并不值得可怜,但对于网络暴力电影还是给予了反思,通过女警察的女性身份角度及表现了对女性死者的悲剧的无奈,也通过女警察身份的角度来说明了对网络暴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无奈。
ps,其实生活中我也都在用网络暴力,因为我们是有偷窥欲的,例如什么“李宗瑞”“王梦溪”“雷政富”“陈冠希老师”“闫凤娇”“兽兽”这些门或事件,我本人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但主要是欣赏。
讲述的是人数搜索的故事。
人肉搜索是和道德审判相结合的。
网友们义愤填膺的表示声讨,口诛笔伐,用最污秽的字眼来发泄自己的愤怒,事实上并不为事件本身,而是从某种程度上触到了自己的痛脚。
比如对于偷情事件,言辞最激烈的很有可能曾经被带过绿帽子。
比如某官员乱搞男女关系,骂的最凶的其实在心里是羡慕加嫉妒的,希望自己是那个艳福不断的人。
而且,在每一次沸沸扬扬的网络事件中,都会有那么一家网站出于自己点击率和知名度的考虑,而在背后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使事态无限扩大,最终失控。
所以,尽管很喜欢逛天涯,但我至今没有注册账号发言,因为只是看看就好,不可深信,而不要参合。
必须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代表。。。。
表哥专场看的。
见到了平时在博客上不常见的人。
嘿嘿剧中高飞在事后只是受到骚扰,没有再接受后来女方的求助。
实在让我觉得他在心理上根本没有承担更深的痛苦。
这对于他来说只过是一次意外而已。
所以,玩没有玩的心态,哪一方承担不了道德伦理观的挑战哪一方必然就是受害者。
无形杀的无形可以映射太多,什么时候,事情倒转,那些无形的通通被杀,社会才算是进步了!
另外,中国警察在这部电影里赶到现场的速度最快!
大家可记得铜须门事件?
也是一个魔兽工会里发生的偷情事件。
当时被女主角的老公发帖在网上爆料引发的。
不管事情真假,当时确实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
影片到底是谴责婚外恋呢?还是谴责人肉搜索?主题表现主次不清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
根据“铜须门”真实改编,表达网络世界的潜力无穷,用好了是正义,用不会就是暴力~
:(这不是对铜须门事件主角们的再次伤害吗?还把人家床戏拍出来……
审视
Invisible.Killer.2009.CN.DVDRip.XviD-XTM
雷人是意料之中的,但总的来说还行啦。网络道德神马的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个人觉得电影的剧情张力还不是很够,太过于平铺直叙,开始我还总在想如果他们俩根本没那回事儿,是不是能让故事的意义更深重。
这才是反映人肉搜索的佳片,《搜索》简直弱爆了,只是无形杀的宣传力度不大,所以才知者寡。 一些事情的发展会超出始作俑者的预料,为什么,因为他低估了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无聊到爆的人。
题材还算可以 整体水平差点!
还是题材好,但是网络暴力展示得太过别扭
2015.05.12,// 五星 //。这五星是给了感情分,豆瓣实在打分过低。故事讲得完整有余味;细节处处处理得有匠心,映射出当代中国的点点滴滴,但不是那么刻意,恰到好处。场景选得也花了力气,南方特有的水汽氤氲下发了黑霉的老式楼房,小岛石滩小巷,北京与宁波的街景,都带来北方与江南的实感。女主角拿来跟今天同等级影片用的那些小明星比一比,就知道前微博时代真是好。女警前一段时间演了<<少女灵异日记>>,去看看,你就会对她在这片里眼底的黄褐斑跪舔。我觉得唯一遗憾是片名,因为拍“新潮题材”,所以就要装逼不成反被劈,够惨的。遇到这种全剧优点与缺陷严重不符的情况,我都脑补一定是资方犯浑。搜了导演发现是去年前年拍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作品,也算熬出头,可喜可贺。
中国电信应该有赞助
XX门
一个玩家见面会引发的血案。比之于陈凯歌2012《搜索》关注“人肉”,本片关注得更早。《搜索》的问题在于太过卖惨,本片的问题在于氛围营造不够(不过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可能是有些苛刻了)及最后的反转太儿戏了。十几年前,网络尚不发达,网民只有几十万的时候,人肉就已经如此厉害了,而今技术飞跃,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反人肉法”出的还是太晚了。
【时光网搬家计划】
悬念造的不错,国产片里算蛮好看的了!立意也好,网络害死人啊~ 3
见怪不怪,揭标未揭本
想到科恩兄弟……
隐约记得这是一部把WOW和网络当靶子射的片子,不过在国产里算比较有新意的感觉。
铜须门事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