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在青春的看了这部电影。
因为我那时年少轻狂。
对任何慢节奏都会嫌罗嗦。
所以我几乎是忘记了。
或者根本就没看完。
再遇到。
想到「是那部啊!
讲了什么来着...?
」当我的青春彻彻底底的结束了之后、才变得静下心来是不是为时已晚?
「Let`s Make Our Way」这是校园文化祭的时候大合唱身后的那条横幅。
寓意很深、因此变得无法忽略。
不知道你是如何的度过了你的学生时代?
而我...大概曾经就是那只「害虫」。
这一切都是有根源的。
幸子没有父亲、所以用「父爱情结」来解释她与老师的相恋。
老师被迫离开,到了很远很远的那里。
幸子穿着裙子给在冰雪世界的老师写着信。
同学们都嘲笑着她。
背地里讲着关于她的悄悄话。
夏子 在正常学生的轨迹里每天和喜欢议论别人的女孩子一起讨论作业、上学放学。
在正常学生轨迹里生活的同学们认为幸子是怪胎。
我的学生时代、也是别人议论的那个角色。
「她、上课时看与课本无关的书被老师发现了!
」「她、上课时和别人说话被老师骂了!
」「她、每天都不写作业!
」「她、是不是跟那个男孩子谈恋爱了!
」......被别人孤立着。
所以讨厌学校。
讨厌学校。
所以逃学了。
在学校外面,幸子遇见了坏孩子。
他在她眼前示范着如何用不辛苦的方式得到钱。
青春、是没有思维的。
单纯或是懒得去思考、怎么形容都可以。
和坏同伴做坏事也并不会觉得那是坏事。
更不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坏、或是多么的特立独行。
夏子 每天和女同学一起上学。
她隔壁的幸子从来不和她们一起。
她走向另一个方向。
她自己的方向。
她的坏同伴为了活着而无可奈何的继续坏下去。
可是...他不能让幸子和他一样的坏下去。
幸子说「我也想试着劫车抢钱」的时候、他怎么也不能让幸子也怎么毁坏自己。
坏同伴、因为私藏了黑帮交易的毒品而被打死。
幸子最好的那个伙伴依照着他人生的那个悲剧、走到了尽头。
夏子在这个时候出现、和幸子成为朋友。
我并不认为夏子是伪善的人。
在那个时候。
她每天和幸子在一起。
一起上学放学。
她鼓励幸子成为文化祭的钢琴演奏。
直到她暗恋的那个男孩变成了幸子的恋人。
她暗恋着那男孩、可那男孩却拜托她去和幸子表白。
因为和幸子是朋友、因为幸子和她是朋友。
夏子这样去做了、夏子的被拜托也成功了。
看着幸子和自己暗恋的人在一起、夏子她嫉妒了。
夏子在这时也没有表现出「伪善」。
正巧遇到幸子母亲的恋人企图强暴幸子的夏子、保护了幸子。
在此时她却成了看热闹的围观者。
她把这件事告诉了那男孩。
我猜。
却还在别人用怪异眼神注视着幸子的时候、握紧了幸子的手。
男孩质问着幸子「我听说你妈妈带来的男人......」的时候、幸子明白了她与夏子所谓的「友情」。
她去学校的理由再次丢失。
她再次被伤害。
她用了少年最年少无知、胆大妄为的报复方式烧了夏子的家。
看着被大火吞噬着的那个地方、她哭了起来。
用最单纯少女的眼泪来陪葬她丢失的友情。
然后她去了老师的那个方向。
一路上、愿意带她一程的人,大家都没有彼此防备。
离开了那个她最阴暗的家、那个学校,其他无论任何方向都是光明的避风堂。
可是...她再一次逃避了。
当老师马上就要找到她时,她逃避了。
或许是担心老师要把她送回去。
因为老师不也是由于无法接受现实的舆论而离开吗?
或许是不想老师再为她受牵连。
或许是她想再逃跑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去。
逃避整个世界。
「Let`s Make Our Way」。
大概因为我的青春时代有很多与她相似的地方。
所以我并没有觉得电影是在讲述一个少女的歧途。
相反的更像是「像我一样的不良少女」的不被人知道的平淡的青春。
当很少伴音的这部电影在幸子制作汽油弹想要烧掉夏子的家的时候,响起了激烈的摇滚伴奏。
就更叫我联系起了我的青春。
很多东西一去不返。
很多东西只剩下了触景生情。
而...却绝对没有因此而感到遗憾和悔恨。
因为...那是属于我自己的路。
青春的路。
我整日整夜的发呆,整日整夜的。
如果说有那么一些时候,我全身心地去跟人聊天,去听懂老师讲的课,那也是我一天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别的人是不是喜欢发呆,会不会经常发呆,我只知道,这已经是我的生活了,无所谓喜不喜欢,无所谓愿不愿意,这已经是我的生活了。
女生仰面躺着发呆,他轻轻地掀起她的裙角又轻轻放下了,这是最美的一幕。
让我想起了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她是个女老师,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初中女语文老师没有区别。
我有一天,在楼梯拐角打开的办公室门里看到她,坐在桌子前,手边什么也没有,看着窗外久久的发呆,我至今都想知道,她那个时候在想些什么。
————六年之后再来编辑,我长大了一些,可是一切还是没有本质性的改变。
说起来老套,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你们都是幸福的,你们都是有家可归的人。
我觉得应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青春期过得挺绝望得,我也曾这样想过,觉得自己还挺一无是处的,对身边的人也许只是个害虫而已,都有过这么一段吧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 父亲死了,母亲自杀未遂 同学中间流传着我6年级和绪方老师的恋情 这种生活我要面对,确又索然无味 学校,谈不上厌恶,更不谈上亲切 有一天,遇到了阿哲和神经不正常的中年叔叔 我交了两个朋友 其实我没有寄托 没有生活的信仰支撑 当我靠在阿哲的肩上的时候 我感觉到了安全 如果这个世界不再伤害我就好了, 我只想要安全 阿哲的年龄比我大,他看到的更多 这是我用来解释他留给我那盒糖的唯一的原因 事情结束了,我还是回到学校 与正常年龄的男孩交往 与已经辞职到核电厂工作的绪方老师来往书信 而身边的夏子懂得我的痛苦 她爱护着我 我忽略了若干不快乐的细节 却忽略不了我仅存的幻想 我什么都改变不了,那我就逃跑吧 远方成了我最后的希望了 带着8个自制的燃烧弹,点燃了自己的房子 我上路了 .... 最终上路了 还有什么期待呢 西餐厅里面桌上放了一路上都没吃掉的红苹果 留给迟到的绪方 上了承诺给年轻的我提供工作的青年的车 虽然我看到了绪方匆忙赶来下车的背影 我依然不会挣扎下车 因为,车是可以挣扎的下 可生活并不因为你的挣扎而改变 所以,那一刻,就让我死了吧 《害虫》盐田明彦、宫崎葵、苍井优、田边诚一在整个的1小时31分钟里,宫崎葵的对白少的可怜,大部分是无谓的表情和沉默。
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影片足可以用干净两字交代。
其实辱骂和伤害都不算什么,冷漠才是让世界发疯的开始。
1、看了盐田明彦的《害虫》,记分场用了八页纸,不谈什么场景具体分析了。
发现有一些地方是自己感兴趣的,比如他会选取人物的部分身体纳入画面,调度人物,而不是移动机位,这样的话视点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观众的眼睛和镜头在这一时刻就重合到一处,同时这也是约束了视点,导演让你看啥你就只能看啥了。
另外他非常喜欢由点及面,先是取一个动作特写,再给你一个全景。
打出片名前,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家中,妈妈轻生的意念。
第二个是教室,女生们谈论宫崎葵扮演的女生家中的情况,同时苍井优也出场,苍的态度很明确。
第三个是宫的一个背影,摇至侧脸。
这三个场景,立刻让我决定看下去,不仅仅因为有两个喜欢的女孩在电影里扮演角色,也回为导演这种控制力,非常的节制,我对镜头的节制有好感。
看电影简介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我的乐趣不在于了解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也不在于一个人如何通过一个少女来表达那个世界成长里无法碰触到的孤独,而在于“书写”过程。
每一个场景之间,每一个承接下去的镜头,在观看的过程里面,欣赏着。
越来越喜欢玩这样一种游戏,每个场景当然是要承担情节或情感任务的,告诉你这个场景的主题何在,人物也给你,时间也给你,空间位置也给你,你会怎么设计这一个过程,你会如何调度你的人物,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视点,或者说你的内心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2、宫崎葵这样一个女生,她微微张开双眼的表情能在一个瞬间击倒我。
苍井优在片子里的光彩被淹没掉了,虽然还是那么轻盈的美丽,可是宫崎葵的眼神太有杀伤力了。
相比NANA,她那个年纪还没有长开,脸小小的,把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
不是孤僻这个词,是孤单又压抑。
对于优的好处她也是明白的,还是不知道怎么反应,她对人是很直接的,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定会扑头赶上,所以她并不胆怯,一个能放火把自己家和过去烧掉的人不是胆小鬼,她只是无所适从。
在片子里,声音是个重要的元素。
环境音,打击乐都衬托出这个世界的吵闹与内心的烦抑。
再一次想到人与世界的关系,自己处在其中,不自知。
能否原谅自己也是能否前进的理由。
3、对于要发生的事有能力感知,却不去阻挡,到底是为什么?
只是,无论哪种结果,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没法去控制,控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所在。
想,她的命运在哪里,会如何。
这是最后结尾没有让她和老师遇见的理由,哪怕她在车里看见了他,她还是坐上一个不怀好意的男人的车。
对命运不去掌握,这不是成人世界的规则。
她十五岁,父亲不在了,妈妈也不关心她,学校里有一个女生对她很好。
4、老实说,真的很欣赏里面一些场景的人物调度关系。
盐田明彦的《害虫》是我在18年最喜欢的电影,它隔着遥远的时空向我印证了在阅读《人间失格》时体验到的私人感受的真实性与共通性。
它展现了一个人深陷“家庭-人际-社会”戕害机制泥沼中被攫住喉舌,又因自身懦弱而无力自救,最终被流放至社会边缘沦为“害虫”的悲剧过程。
与太宰治作为作家带有自省意识在私人回忆叙述中沉沦于眼望自我堕向无可救药深渊中表现出的心不由己的精神阳痿有着本质不同的是,《害虫》中的少女幸子对幸福抱有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的单纯幻想,但对世界的认识又深受局限,于是当种种不幸发生在她身上时,她只能遵循着“动物/昆虫”应激的本能作出逃避或自残,渐渐养成本质上为懦弱的“习性”,当她面临男友稍显过界的质问时下意识地做出自保的退让,这种超龄成长的故作成熟显示出了一种卑微灵魂撑起巨大脆弱外壳却不住颤巍随时坍塌的悲剧美感。
“懦弱的人连幸福都害怕”,这句来自常被人指责为“无病呻吟”的《人间失格》的告白,恰恰为《害虫》作出了最精妙的注解,并且两者交汇道出了“无病”背后真切的痛感。
这是盐田明彦在01年的电影,获得了2002年日本电影专业大奖的最佳影片奖,而盐田明彦本人也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也让女主角宫崎葵问鼎法国南特电影节影后。
不过,最初打算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宫崎去的,小妮子是目前最欣赏的日本新一代女优,整体感觉是优质,无论是演技还是个人生活。
初次见她还是那部自在票房上大放异彩的《NANA1》,虽然那时完全被MIKA的大琦娜娜迷的不行,而AOI的可爱的小松奈奈总觉得没劲了点,就是日本最传统的卡哇依女生,不够漂亮,傻乎乎的嗲声嗲气,可是后来知道AOI因为拒绝床戏而拒拍《NANA2》时,真想给小妮子拍手叫好,难得在现如今日本女优写真到处飞的时候,还得有一个如此洁身自好,不拿身体做戏的姑娘,还有去年的婚讯,着实让人佩服小妮子敢作敢为的真性情。
而《NANA2》中市川由衣无论从外型还是演技上带来的失望,着实让笔者体会到AOI是如何的难能可贵,并且对MIKA的大琦娜娜也没了感觉,反而正式爱上了这个长相平凡,眼睛明亮的姑娘,后来又看了她的《现在只想爱你》,《初恋》,甚至连《初雪》这样冲着人气和票房,没什么内容的片子都看了。
还是喜欢她多演些文艺点的片子,太票房和俗烂的片子对她多少有些浪费资源。
也很高兴在电影开始没多久,惊喜的发现了一直欣赏的另一个女优——苍井优。
认识她是由岩井俊二开始,《花与爱丽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还有后来的《蜂蜜与四叶草》,《彩虹女神》,到最近热播的日剧《料理仙姬》,她都是干净简单的美丽,带着babyfat的脸,微翘的嘴唇,眼角的泪痣,始终那么清新可人。
虽然YUI在里面的戏份不多,也没什么发挥的余地,可还是很高兴的看到两个演技派小姑娘间的轧戏。
起初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后来查了一下,“害虫”,意指引发周遭不幸且自身不幸连连的女主人公。
不过看完片子反而觉得“害虫”不应单指KITA,她并没有带给周遭人多少不行,相反,她的不幸和绝望都来源于她周围的世界,和老师的感情,缺失的家庭温暖,朋友的死亡,和小男友的分手,差点被妈妈的男友的强暴。
这些不幸都不是她引发的,而是被强加的。
本身是自闭沉默的孩子,缺乏感情连接,又怎么会自找麻烦的把那些有的没的都往自己身边招?
是那些自私冷漠的人们自己,为了世间的所谓道德,自身的欲望和悲戚,而不惜去伤害别人,即使这个女孩只有13岁。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也许KITA和小学老师的感情连系是有错的,可是从KITA的角度出发,她只是一个缺乏父爱和关心的小少女,面对冰冷的家庭氛围中,身边是屡次寂寞的自未遂的妈妈,母女之间也没什么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这样的KITA怎会不需要人照顾?
当KITA用脚趾开启唱片机,安静的坐在椅子上,身后是最爱的老师,温柔的用毛巾擦干KITA的头发,这样的气氛是寂静沉默的暧昧。
不甚合适的一对很容易就会在可怕的流言和成年人自身道德规范的强劲攻势下土崩瓦解。
老师离开,KITA也不再去上学。
爱还在。
一、黑夜偶遇少年一个夜晚偶遇帮助自己吓退跟踪自己的中年大叔,靠交通事故欺诈钱财的少年,开始有温暖的感觉,终于有人可以分享寂寞。
寂寞的人在一起,往往言语甚少,只是沉默。
一个眼神,一个浅笑,你懂,我懂。
是否我们很久以前就认识,幸好为时不晚,感谢那个夜晚,还有那个变态大叔,我是否也应该谢谢他?
天亮我们已经是朋友,同是缺失,同样渴望,除非相互依靠才得安眠。
直子说,“我们如同无人岛上的光屁股孩子,饿的时候吃香蕉,寂寞的时候相抱而眠。
”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木月和直子,我们相互依靠,可一旦有人离开,生者还可继续,如同在行进中与同伴走失的迷途虫豸。
那些体温的碎片依然让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朋友,只有你会担心我是否真的会被撞死,阻止我的任性而为,在无数逃离校园的日子里,陪伴我寂寞受伤的心。
还有精神异常的SHUZO叔叔,三个人的世界可以如此简单而美好,我们都有孩童般的笑声和欢颜,垃圾环绕的破屋成为爱的集聚地。
二、最爱的老师老师果然还是惧畏人言的啊,我不是很懂,也许真的是因为太年轻,没有什么可失去,才这样肆意妄为,任性的喜欢上老师,明知这样是不对的,但我从未将它看作一个错误,只是我喜欢的人恰恰是自己的老师而已。
真不明白为什么在人们眼中是这样罪大恶极,连老师自己都认为自己错了吗?
老师,我要从新上学了,因为陪伴我沿街游荡的少年死去了。
三、妈妈不能再快乐了自从爸爸离开后,妈妈就没有笑容了。
深夜脑袋撞墙的声音,隐忍的哭泣声,我们变成了没有语言的母女。
可是我知道,她很寂寞。
终于又看到妈妈的笑容了。
一切如此简单,只需要一个男人。
可是这个外貌和善的男人,竟然企图强暴我,幸亏被下学的NATSUKO及时发现,可是妈妈,你什么也没说,只是哭泣,只是哭泣,我知道,你又陷入了绝望的泥沼。
可我已经不知道怎样爱你了,我想,你也是吧。
妈妈,请原谅我竟然和SHUZO一起烧了我们的家。
请相信,当房子逐渐从我眼前燃起时,我是那样的害怕。
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原谅我,此时我只想逃走,远离,流浪。
四、NATSUKO,谢谢你在我被流言蜚语逼得无处可退时,在老师离开了我时,在妈妈被寂寞打败时,我只是忍,只要沉默就好。
谢谢你,NATSUKO,在一切都试图吞没我时,一直这样的陪着我,及时我冷漠,不言不语,似乎我们不再是最好的朋友,可是你还是相信我,鼓励我,保护我,在和HANASHITA的交往中一直力挺我。
可是,你也是喜欢他的吧。
为什么在他牵着我离开时,我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你寂寞的表情?
是我太自私吗,活在自己的世界太久,渐渐看不到爱的光亮?
NATSUKO,谢谢你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牵起我的手,穿过那阴暗窒息的走廊,也谢谢你总是试图留在我身边,陪我一起面对那些质问和疑惑。
NATSUKO,对不起,我总不能给你的关切和爱以回应,我想把一切埋藏。
可是我们的友谊,你会一直坚持是吗?
即使对方是如此被动的我。
五、HANASHITA,我原以为你会是不同的你果然觉察到了我的躲藏,也许我是在害怕你会有和他们一样的疑问,害怕我不是如你想象的美好。
你是单纯的少年,我以为你会帮我忘记,你会给我新的希望,连你的吻都那么青涩稚嫩,少女梦幻的单纯悸动。
HANASHITA,对不起,也许我从未爱过你,喜欢倒是有一些的。
要不你看,在那么的无力承担面前,我竟这般想逃,想见老师,也许他是唯一会无限包容爱护我,而没有这些那些要求规定的人,他是像父亲一样的爱人。
可是他却没能及时来见我,所以我选择了跟另一个陌生男人走,即使那是另一处没有希望的深渊,却是我绝望的归途。
至此,我的故事也算讲完了。
余下的时光,已没有物事可以纪念,只是我会不断吟唱,婉转低回,填满所有虚妄和空无,直至破灭。
P.S:影评?
随笔?
抱歉,我也不知道。
不會給你強烈震撼的悶片,妳和它也難以找到共鳴,可是這種苦悶悲哀的氣氛會在妳看完全片,在斷續的哼唱中回憶和理解每一個細節的過程中纏繞著妳很久很久。
幸子從來沒有流淚,只是一點一點對世界絕望。
她斷斷續續地哼著《歸途》,放下了自己最後的歸途。
我一點也不想流淚,只是困在她帶給我的陰鬱里,徘徊徘徊,留戀留戀。
我找不到讚同她的理由,但是也沒法說服她停下來。
我喜歡她。
印象很深的又一个片段,幸子在路上思考着如何赚到钱,后方一辆卡车鸣着笛高速驶来,她看到以后不由自主地躲开。
现在我还经常回看这个片段,感觉到深深的讽刺意味本来想先看恋爱写真,可是看完了害虫以后怎么也走不出沉闷的心境,也不想再看其他的电影,就这么听着片尾小葵断断续续的哼唱循环着一遍又一遍。
迷上了看小葵的电影,从《NANA》,从《只想说爱你》… 但看了《害虫》后,我才惊讶,这样一个年纪的女孩居然能把主人公的迷惘,恐惧,迷失在生活中的感情表现的这么真实动人。
很喜欢影片里小葵闭上眼睛一路触摸着书架上每本书走过去,不经意间手指下意识碰到其中一本书便拿下来抱在胸前的那种感觉…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想要脱离真实世界,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感觉去寻找自己想要去得到的那份东西吧…因为当我睁开眼睛时,我就真的不知道在这么多本“书”中,我到底想要去看,想要去读,想要去得到些什么了… 如果真的迷失自我了,该怎样回到过去呢?
生活是没有逻辑的,因为未来是无法预测的。
如果电影是描述生活的,那么这样的电影也应该是杂乱无章的。
《害虫》讲述了Kita的一段青春期生活,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观看的当时也一定大部分都处于青春期,但是我们一定会觉得散乱没有头绪,因为青春期心理是难以捉摸的,对于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Kita国中一年级,未成年,有一个单亲妈妈,爸爸走了。
这是影片的家庭设定。
以下笔者会根据剧情做一些简单的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影片纠缠的线团理顺一些。
Kita是一个自闭的女孩,在家里和妈妈基本没什么交流,从妈妈的行事作风(无业,喜欢抽烟)来看,年轻时大概也是此类性格,经常逃学,有一个混混男友,两人的关系似乎不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是那种“我们都没有朋友,我们和周围的人都处不好,我们两个很像,于是我们俩自然而然在一起”的那种关系。
从这段关系大概推出他的爸爸年轻时大概也和混混男友差不多,于是和妈妈的性格相得益彰,想必Kita也是两人年轻时的计划外果实,所以爸爸走了,妈妈对她也是不冷不热。
一个人在家里都得不到温暖,自然不会傻到去学校碰运气,同学们少了她一个仍然是一个集体,似乎还更加积极向上,于是Kita更加自闭了。
一个不常说话的人其实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感情的内心的,因为他没有宣泄渠道,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朋友似乎也总是同类型的,既然不能倾诉,他们就总是通过一些逆反行为来发泄,如果理性看待,他们这种行为其实只是缺少被关注罢了。
最终,混混男友为自己的叛逆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影片的第一个转折。
男友可以说是Kita和外界生活发生关系的唯一媒介,一瞬间这条链断了,似乎生活也完全失掉了重心,就像洒落一地的弹珠,不知道先捡起哪个,不知道生活从哪个地方重新开始。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不得不提优扮演的N了,N几乎就是青春的化身,她纯洁美丽、活泼大方,最重要的是有一种能使Kita那类人感到温暖的气息。
我们也看到,导演安排了两种对比,在N开始和Kita相处前总是家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象征了一种重复无聊的学校生活;等到N开始和Kita同时上下学,家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N充满生气的脸,以及两人背上书包双生花一样的背影,这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看似一切都回到正轨,其实暗流已经开始滋生了。
如果闺中密友出现隔阂,男人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原因。
于是,N心仪的H君喜欢上了Kita,Kita有了一段大家看得见的恋情。
在这段恋情里,Kita似乎看到了和混混男友关系的本来面目,她似乎已经觉察到这些不相关的男人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些会说话、可以一起散步的东西罢了。
这种思想是Kita负罪感的一个导火索。
相较于导演所要表现的主题,这次给Kita的友情和恋情注定只是昙花一现,这些关于青春的美好只是为了说明它们都是别人的,你没有;就算你有了,也只是用来被剥夺的,用残忍得多的方式。
自此就到了影片的第二个转折点——Kita被妈妈所交往的男人侵犯未果。
通过一个未完成的性侵犯,导演彻底埋葬了Kita青春的出路。
导演显然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将性认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力。
Kita因为父母错误的性行为来到世界上,因为青春期懵懂的性心理结交了混混男友和H君,混混男友显然是曾经父亲的化身,他的下场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最好写照。
Kita几乎不言语,电影镜头无非总是重复她的一系列动作,Kita几乎可以是性的化身,因为性也从来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行为,屏幕上流露出以老师为假想对象的内心的呓语更像是对情人的絮叨。
等到后来被另一个父亲辈的强奸,虽然未果,也可以说是已经和纯真的青春一刀两断了。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下Kita妈妈的反应,很暧昧,她的哭,是一种报复后的忏悔,还是真的对自己过失的自责,不得而知。
影片接着来到了第三个转折点。
Kita又和混混男友的疯子朋友在一起了,我们看到了女人的叛逆青春期行为,假一个疯子之手,显然更加触目惊心。
在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过去后,影片终于要向这一切罪恶的源头——父亲那里前进了。
但是,讽刺的是,Kita最后并没有见到父亲,导演可以说是让Kita有意避开了父亲,影片从弗洛伊德开始,并没有从弗洛伊德结束,而是以基督原罪赎罪的观念结束。
最后,Kita既然认为人性是罪恶的,那么显然父亲也无能为力,一切最终还需自己承担,她走上了男人的汽车,驶向了自己的责任。
不过,Kita的惩罚,一定也是性。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对残酷青春的另类表达,导演的处理方式完全是突破常规的。重行动而轻对白,人物的情绪、镜头的拼接都是剑走偏锋。细想之下,确实可以跟滨口龙介《夜以继日》比较。同样是一部依靠“视线”的电影,“狗血”桥段的叠加构筑了全新的观看入口。戏眼全在宫崎葵身上,苍井优沦为陪衬,后者的正常衬托出前者的特别。在兵荒马乱的青春里,我们总是很容易被神秘的女孩吸引。而多数人成长于某种流行而安全的人生叙事中,难以理解千疮百孔的心灵在面对新的伤害时会做出何种反应。
里面有很萝莉的优酱!!!
真的很沉闷
你这家伙拍的所有的片子都这么堵嘛讨厌
非常独特
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啊……
不知道为什么会看完...
......
离岸的青春。
比较沉闷,我感觉是主题不明
已经分不清苍井优和宫崎葵了.....这片的节奏好慢啊,很压抑.故事很简单,
节奏慢毙了!太不适合现在的状态看了= =
371号。本来就不太喜欢残酷青春,日本人拍残酷青春又这么得心应手,让我看着更难受。
简直。。太慢了。。
emmm
不知所云
除了那段激扬的鼓声,剩下孤独,残酷……
小妞~~
我觉得是无病呻吟
没看明白,连不成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