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另辟蹊径的平庸之作

平庸之作的平庸之处,其实都是我们国产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十部也看过八部的国产电影的通病。

那,《回西藏》这部电影究竟另辟蹊径在哪儿呢?

就浓缩在豆瓣某辣评所说的“主旋律版本Call Me By Your Name”中。

Call Me By Your Name,是近年来一部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电影。

画面恬淡清新,感情细腻忧伤……好,了解到这两点差不多就够了,因为基本上这两点就是《回西藏》的突出亮点。

在陈国星和拉华加这一汉一藏、一老一少两位导演的摄影机下,西藏的辽阔竟然被拍出来了一种清新感,无论是两人夜里走过的那片被月光照彻还隐隐响起狼嚎的银黑戈壁,还是老孔梦境里久美骑着黑骏马走过的紫色花海,以及两人同心协力争取来的水坝建好后生长出的嫩绿农田……《回西藏》中的西藏美得愣是像从苍凉中长出了一朵小花般触动人心。

还有,很多人已经看够了拔高英雄人物到几乎脱离正常人性的主旋律。

在影视剧之外的真实世界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人当人,绝不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把自己当作高于普通人的超人。

《回西藏》的另一令人惊喜之处,就是把已经盖棺定论的英雄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表现。

老孔,是一个进藏也免不了受高原反应折磨的人,一个不懂怎么吃青稞粉被呛得半死的人、一个手头紧不得不从寄给家人的汇款中抽钱去买种子的人,还是一个死皮赖脸求着救命恩人当自己翻译的人,一个会在玩幼稚的拍手背游戏时欺负木讷朋友的人……于是孔繁森,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在事迹材料中冷冰冰的三个汉字。

也许,就是因为这类英雄模范作为一个常人和他人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细节太少出现在主旋律人物片中,所以观众感到格外陌生,乃至于产生了“这难道不是爱情(不是)”的感叹。

退一万步,老孔和久美一步一步建立起深情厚谊,也就是孔繁森作为汉人干部一步步走进藏族百姓心里的缩影,哪管它是爱情还是友情,总之是情就好。

《回西藏》的英文译名叫做 Kong and Jigme。

语言的转换是奇妙的,让个人回归于个人,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我们是 Kong和 Jigme。

剥去中文世界政治、民族和文化加诸于孔繁森身上厚重复杂的意义,很开心能从一种新的角度看到老孔。

 2 ) 回西藏,回到信仰最初的地方

当我选择观看一个毫不了解的电影时,我对她的所有解读都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回西藏是个很平的电影,很平,没有什么大的情节起伏,只是单单纯纯地讲好两个人的故事,从相遇到相知再到最后的遗憾,甚至连遗憾也是淡淡的喟叹。

很平,平视的电影。

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讲述的孔繁森,因为她是孔繁森的视角,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是不会觉得自己伟大的,同样的,在孔繁森的眼里他也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且能够做到的事情,而这就足够了。

什么是信仰?

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西藏人的回答,信仰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上天的敬畏,对宗教的虔诚,这或许是我们这种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在电影里导演把她拍得很美。

我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跳动的红色火焰顺着血液流进我的心脏,大脑被太阳射中,手指被湖水轻抚,鼻腔中充斥着酥油的味道。

我看着这里忽然想到了最近在读的拉美小说,印第安人的信仰就如现在这样,癫狂却又清澈,带着西方人的疑惑沉湎在自己的海域。

电影里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是关于理性与现代的思考。

诚然,对于有些西藏人,我们是现代的,是进步的,为了更稳定的生活和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是要让这个地方做出改变的,但是人类追求理性和现代的尽头在哪里呢,在精密的计算里吗,在战争的武器里吗,在电脑里,在法庭上吗,在看似精巧的社会运行结构里吗,现代化的终点在哪里,百年后的人们看我们会不会也像是在看一群空有理想和感性气质的人呢。

当社会能量最大化地积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发生坍缩呢。

一切又重回原点,人类的所谓进步会不会只是在走完一个又一个的圆呢。

 3 ) 总回旧房间,寻找新答案

先来学习一下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基于上述真人事迹创作的回西藏,当然是标准主旋律,但主创选择了罕见的表达。

回西藏的主题,是来自山东的干部、孔子的74代孙孔繁森,在与藏区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当地的信仰、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

老人不去医院只是在诵经声中等待死亡;羊群感染瘟疫,牧民拒绝活埋认为生命自有其命运,最后是将羊群放逐在无人区;偷马贼前一秒还嚣张跋扈说自己没有偷,下一秒被扭送到寺庙前说你敢对着佛再说一次没有偷吗?

偷马贼直接沉默。

新年开耕的仪式、去冈仁波齐朝圣的长队、乃至餐厅吃肉只提供刀子不提供筷子,宗教、传统、信仰,飘荡在藏地每一个角落,主导着藏地生活,毫无左翼革命的痕迹。

不要忘了电影背景设定在1979,建国已经30年,这等于直接说这三十年革命在藏地已经破产,以孔为代表的干部,需要重建与藏民的关系。

对照西藏解放后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表达在主旋律中是何等离经叛道、尺度惊人。

电影拍了两个时间段,79年是老孔初入藏区,因缘巧合认识了会说汉语的藏民久美,一位地主家庭出生、在成都学过英文的阶级敌人。

县里信得过的翻译同志去了拉萨汇报,孔需要一个汉藏语翻译才能开展工作,县长不得已同意了由久美担任翻译的要求。

久美一身牧民装束,不修边幅,但信仰虔诚,过着最标准的藏民生活,床边墙壁上印着的藏文诗句显示他深爱着本族文化。

而不久之后从拉萨汇报归来的老翻译,已经完全汉化,回家先擦皮鞋,早起出门要坐车、打伞、提公文包,根正苗红的标准干部作派。

这个对比是什么意思?

到底谁才是养尊处优、剥削无产阶级的坏分子?

镜头再转,已是1988年,老孔再到西藏,出门就有人献上哈达,柏油路修在过去的泥路上,藏地已俨然是市场化的旅游圣地。

老孔在去工作的车上睡着,梦里是久美的婚礼,他姗姗来迟,平反了的久美衣袍华丽,然后是婚礼后的欢歌载舞。

久美一会儿是新郎装束,一会儿又变回1979年失意时的翻译模样。

老孔跟着1979年久美的身影,回到久美的住所,残垣断壁,只有墙壁上的藏文诗行还在,久美不知去了何处。

这当然是标准的断背山回忆,参加不可得的恋人的婚礼,婚礼后却看到他变成往昔最熟悉的模样,之后故地重游,恍惚间一切恍如昨日。

但前面并无这样的暗示,两个人都是工作伙伴的友谊,怎么到结尾忽然出来这么一段呢?

我个人认为久美是藏地传统的化身,老孔在1979年看到了传统的力量并为之折服,但1988年西藏迎来了左翼革命之后的新一轮冲击,也就是市场化的浪潮,比前三十年更有澎湃的无声无息的力量。

老孔的梦是对旧传统的怀念。

新时代让人恐惧,久美是一把钥匙,老孔借由他,想要回到旧房间,找到面对新世界的答案。

49年后我们主张横扫牛鬼蛇神,对宗教,有时是避而不谈,有时是激烈批判,只有在80年代之后是搁置争议,才逐步变成今时今日的样子:人们可以在佛寺烧香,在基督教堂参加平安夜活动,可以在清真寺祷告,冈仁波齐成为圣地,转山成为都市人的时髦旅行。

但商业化、城市化、消费主义掏空人民的内核与理想,面对当下的萧瑟,人们想要回到过去,重构一个假想的理想社会,映照当下种种。

回西藏对神性的俯首、对党性的轻描淡写,都是主旋律中罕见的表述。

当革命叙事消亡,理想破碎日久,省略了主语的回西藏,可以指代老孔的回归,当然也可以喻指所有人。

公众号:只是走神

 4 ) 中英文片名的比较分析

这是一部淡化所有情节不设置叙事主线的文艺片电影。

因此,影片中展现出的都是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就连修水坝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以及大自然力量感的大场面群戏,也被淡化得平平无奇,只用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就一带而过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着意于淡化情节的表现手法很是平淡乏味,其实,这是蕴藉含蓄富有深意的。

虽然,影片只是表现了老孔和久美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通过他们彼此从隔膜、对抗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来表达以老孔和久美为代表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孔和久美之间人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至关重要,影片淡化故事情节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

手段就是文艺化处理。

各个被碎片化了的场景的内在联系需靠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感受、体会和统一。

感受和体会不到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意义,自然就会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是非常契合电影主题的。

而且,这个英文片名给影片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生动、温馨,富有文艺范儿。

相比较之下,中文片名“回西藏”就逊色得多了,这个片名不仅没能很好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而且,埋没了电影淡化情节的文艺化气质。

因为,“回”是个过程,是要有叙事和情节来展开的,先不说电影大量表现的是“来”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来”是为“回”做的铺垫。

下面只说“回”的展现。

“时隔多年,俺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俺的另一个家。

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还有知心的朋友,总是在梦里萦绕着俺,召唤俺回来。

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也许就是俺的归宿吧。

”这是电影里老孔的一段旁白,画面出现的是他去参加久美的婚礼。

然后,就是梦幻般的灵魂抽离,他在向自己的好兄弟久美做最后的告别。

预示着他将一去无回。

这就是老孔“回”西藏的全过程。

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情节的展开,只有画面的过渡和转换。

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旨在表现老孔对兄弟关系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牵挂和深深眷恋。

这正是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恰如其分之处,它对两个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做了最好的提炼概括。

一部文艺片却用了一个很不文艺的中文片名,给了观众错误的暗示,以为会有神秘的故事发生。

结果,影片文艺化的处理使得部分观众失望了。

其实,“梦回西藏”都要比“回西藏”好得多。

这样反而贴和了老孔上面的旁白。

当然,神秘的“西藏”两个字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回西藏”这个中文片名也是出于对电影票房的考虑吧。

虽然中文片名题不达意,但也没有影响到这部文艺电影的完美呈现。

只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吧。

 5 ) 尽管是主旋律影片,但润物无声

从电影的海报上看到了党政的宣传口的支持,从西藏山东省级层面的、到日喀则聊成,当“老孔老孔”的称呼,就忽然明白了这还是一部主旋律的主题影片,看过不少西藏主题的影片,大部分都是以汉族导演、藏族导演视角去看待这片神秘的土地,这部影片中汉族的融入确实为点睛之笔,另外一种角度,汉族导演、藏族导演本身也是线下的珠联璧合,与影片内的两位主人公形成呼应。

把西藏喻成家乡,主旋律影片,随着观众们对于文艺叙事片的口味越来越高,以两个人非常微观的角度去讲述汉藏两个民族的友谊。

文艺影片,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值得品味,都是导演和编剧埋下的伏笔,甚至是电影中配角的水利厅赵老师,酒前酒后的对比都让人称道,电影中有几处地点采用了重复利用的手法,同一处环境,但前后形成对比,一处是在长途电话厅、另一处是在餐厅,都是前一幕熙攘热闹,到了后一幕变得安静祥和,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多方面展露着主人公的性格,粗中带细,通过一点一滴在刻画人物。

西藏人有着传统信仰,在老奶奶逝去和久美勇抓小偷的那个章节在那个年代,并不一定只是愚昧,只有慢慢迁移的过程,自己扪心无愧,无关于钱财无关于富贵;那时的藏族兄弟还处在力量角逐的原始阶段。

看到了西藏地区的风土人情,老奶奶逝去时的天葬,西藏的国家级非遗藏戏、西藏人民载歌载舞的锅庄、去冈仁波齐磕长头、香喷喷的糌粑与酥油、思想家根敦群培的诗句;影片中偶尔穿插着土味的笑点,没有过多的道具、没有复杂的置景,基于原生态生存环境的包袱。

电影最后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将主旋律影片的主旨进行点到,将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原型讲解出来,新时期西藏的建设成果,少部分以日喀则入镜,山东在日喀则的援建情况。

 6 ) 贴地的藏地生活,空心的主角形象,回避的信仰碰撞

反叛统一的境语体系缝合,承认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才能让独特标识脱离“奇观”,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得以在时间长河上缓慢地流淌,抚过心灵。

病羊的争端、盗马的贼、割肉的刀、朝圣的冈仁波齐、汽车上的藏歌合唱、对天鸣枪的巨响、水坝的土、现实和梦境的仪式、墙上的壁画和藏诗……众多的意象汇聚成更贴地的藏地现实,放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鲜明的艺术效果,然而主旋律的根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表意维度。

尤其是主角老孔的人物形象,难以抽离原型的光环,导致人物在饱满度上的欠缺,人物的根本行为动机不明晰,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符号的能指,推动构造影片潜在的寓言体系。

影片大篇幅展现了藏地的信仰文化,但对于老孔这位“闯入者”所代表的另一种信仰文化却几乎未涉及,这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但创作者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缺乏可能是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缺陷,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延展功能,不同信仰文化间的碰撞被消解成了“鸣枪”、“吉普车”、“测量仪器”等具象符号。

结尾超自然梦境的内容有些冗杂,以老孔面对壁画或抚摸藏诗作为终场画面或许更佳。

片名《回西藏》也显得有些不契合,或许以老孔回西藏回忆往事结构影片更佳。

同时,对于老孔所代表的信仰文化也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以跳脱出传统的政治性认知与营造。

 7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8 ) 并非中国版“绿皮书”

本来对这种民族主题电影不是很感兴趣,但沙丹老师诚不欺我,很庆幸没有错过这么好的电影。

观看过程堪称享受,抛开情节逻辑和故事脉络不提,单单藏区风景镜头就足以让我乐意为这部电影打上五颗星。

当然,情节也非常不错,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民族主题电影,《回西藏》摒除了高高在上的“援藏”视角,不刻意煽情,以一种尊重、远观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或许有观众会觉得情节比较平静悠长,不够剧烈和精彩,但映后陈国星导演说,这部电影在剪辑的时候剪掉了几场戏剧冲突较大的戏份,如久美遭遇抢劫,老孔出手相救。

就成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已经非常到位,再加上这些未免冗长累赘,难以免俗。

本片Highlight我觉得是久美在草原上哼唱Danny Boy这段,Danny Boy是一段爱尔兰民谣,讲述的是父子间的感情,诠释了老孔和久美两个男人间互相依赖,惺惺相惜,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

 9 ) 只是两个人,却是几千年的秘密

如果你是想了解华夏民族,如果你还在思索,为什么这个民族可以几千年民族大融合,屹立不倒。

或许你读懂了这部电影,那么或许你就有所感受。

老孔可以代表老孔,也可以代表来到西藏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或者,也非西藏,可以是云南,可以是新疆;或者,那些几代华人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扎根、生活、怀念、眷恋。

结尾老孔的幻境,不止是对久美的遗憾,还有对自己过去的留恋,对西藏这片土地的热爱。

“因为每一片土地都有着他们的美好,我对此感动并热爱着。

因着热爱,我守护着,属于他们的美好。

那也是属于我的美好,我依然是我,他们依然是他们,彼此守护着自我,彼此守护着对方”

 10 ) 浙青周《回西藏》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回西藏》短评

胜在真实

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整体有点平,后半段走神了。不过尊重生命和看重灵魂的传统精神在今时今日还是很触动,科学未必文明,反之亦然。

10分钟前
  • 不眠飞行
  • 还行

竟然没有歌颂和弘扬,这就值得及格分了。有些魔幻时刻还挺有风格的。

14分钟前
  • 装老阿姨的少年
  • 还行

别样主旋律

15分钟前
  • 稀饭浇花
  • 推荐

藏地主旋律其实挺不错的,前半尤其好

16分钟前
  • 屎蛋儿
  • 还行

电影都这么拍,那肯定是大有希望!

17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力荐

你要说是一部90年代电影 我也就信了

21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有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

25分钟前
  • 张丰烁
  • 较差

文艺版孔繁森我真的差点以为久美跟老孔有点什么,结果你告诉我这是。。。明明是主旋律为什么宣发只字不提啊,我看了好久一直在思考拍这个片子是想表达什么,导演到底懂不懂感觉哪里不对劲一直在等一个点结果发现是主旋律宣传片的感受啊。。。主旋律也不一定就没人看但你得说啊,这么不自信吗

27分钟前
  • 谁家今夜扁舟子
  • 较差

整体不错,不知道是不是陈国星导演加入的原因,比拉华加之前的影片丰富了不少,尽管还是淡。金巴一首歌,把我魂都唱飞啦🙈

32分钟前
  • ruxi
  • 推荐

流水账的叙事和拼凑的剧情。一星是加给“西藏”,与电影无关。

37分钟前
  • 包子
  • 很差

7.5吧,不是这类电影,不知道藏民生活的场景怎么样,人物原型也很重量级,但拍的没有亮点

41分钟前
  • pinkcat
  • 还行

既美且平,还是哭了。金巴的气质里罕见地有迟钝与柔和,唱Danny Boy于是像单纯的送别。

42分钟前
  • 黎慕
  • 还行

久美戴上🕶️的那一刻——aka. 久美奶奶Dann¥boy老孔诞生了。鉴定为后现代无病呻吟碍于审查披主旋律外衣。

43分钟前
  • ekips
  • 较差

能在主旋律电影的list上看到如此轻盈,又布满“春秋笔法”或者说“阴阳怪气”的存在,实在是太难得了,缺点是“把拍出来的又给说出来”的独白,再就是结构过于散了,但这是一体两面的,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个大前提下不可避免的,几乎是能给“命题作文”交出的最好答卷了。

46分钟前
  • Patrickk
  • 推荐

24.3.29 片名叫回西藏,可是他在去新疆的路上遇车祸去世,再也回不了西藏。

50分钟前
  • 🤔 Spencer玄子
  • 力荐

怎么说呢…实在不想强行上3星,但也算是给文艺电影贡献了一把。画面和呈现的西藏文化以及藏民固有思想的差异,还是挺吸引人的,这也是吸引我去看的原因。但是,故事平淡松散,虽然能感受到藏区工作确实不容易,但很多事件都是流水账,平白叙事可以,但这简直就像是工作汇报,没有戏剧冲突,很困难的事情到底怎么处理怎么办成的,基本不交代,就是给个结果。人物刻画也让人蒙圈,特别是对洛桑、县长、水利局长,也还是流水账,真实不懂。两星给到久美和影片中的藏语民乐,画面也非常美,但最多也就2.5吧。整部影片就当做藏区文化猎奇影片吧,白瞎了前半段创造的气氛了。

51分钟前
  • 较差

没点出主角有原型前觉得还行,点出之后就感觉拍得不好了……前面挺平淡的,电影里更多的是久美对老孔向下兼容的付出。老孔虽然也有用枪吓退强盗但是下一秒就让久美跟他出去办事,我还担心了好久强盗会不会趁机偷羊。电影里中心人物一开始对话画面就切色温,不理解这个处理的意图,表达老孔高反下说话脑瓜子嗡嗡的?发帖问是不是放映机问题,网友说没注意到这个效果……久美人设很好啊,但是导演给老孔的设计太gay了,还刻意回避了老孔的爱人,还设计老孔梦见鲜花盛开的地上钻出来一个黑马大汉……导演你想拍断背山能不能不要用我们两位共产主义兄弟……还有运镜好晕,看得头痛。宋洋一出场我就想喊你们这些不赚钱导演把宋洋都祸祸成啥样了!啥时候给他一个赚钱电影行不! 电影里老孔给老师灌酒修成水坝,现实中导演在追思会上捧臭脚拿下金鸡,真讽刺

53分钟前
  • 碧窗有鬼夜杀人
  • 较差

四星以上,很多表达很含蓄,可能也更当代。惊喜的令人满怀希望之作。艺术指导 万玛才旦 没有打上黑框,有点让人泪崩。

57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想表达的东西和题材都蛮好的,对西部偏远地区的人文探索,与内陆文化的碰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所反思,剩下则是情怀,但可惜的是表达的东西感觉都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最后的意向化处理也让我觉得不适(最后说一下今天观影体验非常差,杭州路演场的3排14 15的两女生疯狂叽喳,以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手机静音,真的很影响观影心情)

58分钟前
  • 齐马不很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