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采用黑白色调,不仅营造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氛围,还暗示了小女孩内心的空洞寂寞——她的人生里没有色彩。
或者说没有人教给她怎么去感知那些绚丽的色彩。
从小妈妈就向她传授那些外科解剖之类的知识,在她这个年龄时接触这些本来就很违和,而父亲也没有制止。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家中,她受到的教育,她渐渐培养起来的认知都已不正常。
母亲的死亡她无动于衷,有“伙伴”却也只是需要他们不离开,不愿意的人不许解释直接死,在她眼里死亡如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她的悲剧是家庭所造成的,又或许还有别的原因,看完有点难受,还有些细思极恐。
听说这部是导演的处女作,可以说:很好,很变态。
看到有很多评论说导演用黑白是炫技,内容大于形式,故意回避和减少血腥我觉得,他不是为了逼格或贴心的考虑观众的承受度而故意回避血腥,他是以女主的心境出发,而选择了黑白。
这种黑白,既是一种压抑恐惧,又是一种枯燥和淡漠。
是长久围绕女主的两股力量,是女主残酷行为的动机。
这种黑白,是孤独本身。
父母陪伴的正常童年,花草鸟虫,天空泥土,周遭的一切才是彩色的。
有玩伴,不管愿不愿意吧,融入群体,被教育,形成善恶观和同理心,看到流血事件,才会觉得不适,触目惊心,恐惧。
但是女主不一样一直活在封闭的环境,常规活动范围只有:家-花园-谷仓-山林(还是埋人的);外科医生出身的母亲,童年游戏是解刨牛眼...对动物身体的解构和缝合工整细致,因专业而越发淡定;童年遭遇的残暴意外,几乎是眼睁睁目睹变态杀人犯入室对母亲施暴致死,并且就地分尸;(隔着门,光听惨叫和动静更吓人好嘛)父亲处理凶手的方式...不得不说这位老农太酷,下车回家察觉到不对,直接当场干晕凶手,之后就自然而然拖进自家谷仓栓链豢养了!!
并且因为杀人犯一直在谷仓嚎叫,影响晚上看电视,扭头对当时还是个女童的女主说,你得处理一下这个了缺乏道德观,对血腥和杀戮免疫,这才有了淡漠的黑白。
细致的缝合他人的双眼、喉咙、把尸体分袋包装再定期从冰箱清理,一丝不苟的擦拭地上的血迹,最初是母亲的,后来是她创造的受害者们的。
这些令常人恐惧的行为对她来说和洗碗打扫房间一类的家务没什么不同。
几乎常年与世隔绝,唯一的声响来自于电视机,生活的有限范围、无尽重复、逐渐衰弱的父亲,这些是压抑和恐怖的黑白。
这间房子既是城堡,也是牢笼。
亲人最终的死去,把女主的恐惧逼到了临界点。
她习惯于突然的失去,这让她更迫切的希望可以留住什么,最好是长长久久的,最好是有着如同和母亲那般的无限亲密的连接的。
孤独侵蚀人的心智,所以有了后续系列举动父亲死了,需要新的“亲人”,所以主动去镇上的夜店,带回来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亚洲女孩亚洲女孩拒绝留下,被女主杀死。
意味着出去寻找亲人的第一次尝试失败。
所以女主决定内部解决,尝试把谷仓里的盲哑“宠物”升级为“亲人”,细心清洗,温柔亲吻,甚至共眠“宠物”趁女主睡着逃走,女主醒来察觉,追上后,体知到“宠物”是无法当做亲人的,也是自己无法留住的,绝望的把“宠物”亲手杀死在自己怀中这次杀戮是女主第一次在暴力中显露情绪,她痛哭出声,一边亲吻“宠物”,一边决绝的下刀。
她哭这第二次尝试的失败,哭她要亲手杀死陪伴了这么久的“宠物”,哭原来终究自己还是没法留住任何人,哭驱散不开的、而且马上还会更加肆虐的孤独。
去外面寻找的人,不肯留家里原本有的人,留不住女主这才带着连夜把母亲的尸骨挖出来,无助的抱着,反复问着,我该怎么办,这下只剩下我了。
恰好的,又很不幸的,真正的绝望时刻中,女主和那对母子相遇了。
一个崭新的,还不记事的婴儿,恐怕对女主来说是最恰当的人选,简直如神谕。
后面的事儿中,我女朋友不理解为什么还留着孩子的妈妈。
我想,可能因为那是一位母亲,也因为长久以来女主生活的组成部分就是一个亲人+一个特别的宠物。
孩子被养育成亲人,孩子的母亲变成新的盲哑宠物,这能让女主觉得生活重归稳定和安心吧。
可以打三星的恐怖片,说的是孤独的恐怖。
感觉没讲明白,女孩儿的成长过程心态父母的态度,没有一个能说服我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小成本?
整个影片中的人和社会环境是割裂开的,使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人物也没有立起来,剧情的推动也很无力。
女孩儿到底是天生变态还是后天,在事情发生前他们家庭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的在母亲死亡这件事发生前后有没有改变?
一个问题都讲不清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而作为荒诞型,这个片子又没有可以深挖的寓意,“孤独使人变态”这个主题可不能算有深度,在需要隐晦的地方又表达的太直白了。
母亲的眼睛也没有点题,感觉这个片子既不猎奇,又不恐怖,想含蓄却直白。
既没有鬼魂也无神灵,所以我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关乎人性的剧情片。
之所以使用黑白色调和大量的远景镜头,还有极其简单少量的对白,是为了让旁观者者看到人性在此片中的分量。
不管是恶还是悲,都能让我们看到人性在此时此刻显得那么的有力量。
从一个小萝莉到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少女,经历了母亲被害,父亲离世,孤独吞噬了她一切善良的人性,就算是那人在谷仓或是地下都能为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每个性格扭曲的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没有曲折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少女的内心有对温暖的向往,这种向往渐渐地扭曲变成了性格的扭曲,但内心的憧憬还是依旧深藏在心底。
黑白的格调又给整部片子制造了许多悲凉的气氛,很多喜欢恐怖片的亲们都比较注重音乐和气氛,我觉得本片两者运用的技术很高,综合的很好,背景音更衬托了气氛和增添了看片的人对环境的融入,看电影,注重的就是要走进去,感受故事,了解故事。
极力推荐
母亲的双眼这部作品是有尼古拉斯·佩谢导演所制作的一部电影,人在孤独的时候,内心才是最可怕的,上一课能与人和平的交谈下一刻那个人就死在了自己的手里,出现了双重人格。
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人们都是孤独存在的。
电影黑白的风格增显了这种诡异的场景,也减少了血腥的冲击力。
整部作品真实的反应了人在遭受到一重重的冲击,孤独长久陪伴之下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也真是这样人们才需要互相关心。
整部电影值得一看。
这一幅是美国画家格兰特·伍德的油画代表作《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画着一位古板的老农夫和他的太太——想像一下,如果能够将镜头慢慢平移到画框之下,也许你会看到一个身肢柔软的女孩坐在他们脚边,缓缓地锯着老夫妇的双腿,锯断他们的筋骨,任鲜血在她周围淌了一地。
(你听不到老夫妇的惨叫,因为那个女孩已经割掉了他们的舌头。
)
你知道,她必须这么做,因为只要锯断了他们的双腿,他们就不能离开她了,这样,她想:我就永远不会再孤单一人了。
这基本上就是《吾母之眼》(The Eyes of My Mother,又名《母亲的双眼》)将会带给你的感受。
Nicholas Pesce这部惊艳又惊悚的处女作迅速在现代恐怖文艺片中占领一席之地。
片中的场景简直就是农村版的《真实犯罪》:一个名叫弗朗西斯卡的女孩(Olivia Bond饰)和父母一起住在乡下,她的母亲是葡萄牙人,父亲是美国中西部的古板农夫。
一天,父亲不在家,一个叫做查理(Bill Brill饰)的陌生人出现,询问是否能用一下他们的厕所。
母亲和观众都知道,这个人看上去就像一个诡异的摩门教传教士,肯定不怀好意。
但剧情总是要往恐怖的方向发展。
当父亲回到家中,发现女儿正安静地坐在厨房里,而客人则在厕所做着不可告人的事情,于是剧情反转了。
很快,查理被绑在了谷仓里。
他问弗朗西斯卡:“你要杀我,对吗?
”女孩为他缝上一个伤口,回答说:“我为什么要杀你呢?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
接下来就是一个连环杀手的快速成长,黑白的画面让人联想起刑侦档案里的犯罪照片,Zach Kuperstein的单色摄影精美至极也惊吓至极,Ariel Loh的配乐从呻吟变为一片嗡嗡鸣响,暗示着精神的彻底崩溃——现在,长大成人的弗朗西斯卡(Kika Magalhaes饰)印证了她的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孤独会让思想变得奇怪。
”
电影继续让观众摇摆不定,一方面同情这个心理扭曲的可怜人,另一方面又紧张兮兮地看着她将一个个受害人变成她的玩物或冰箱里的一个包裹。
女孩为一具尸体温柔地浸洗牛奶浴;长镜头里,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在田地里摸索着方向;午夜投映出女孩在埋葬尸体的剪影——也许看到这一幕幕构图精美的骇人画面你会瞠目结舌,胃里翻江倒海,刚吃进去的午饭也会浪费掉。
由于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是Borderline Films,它产出的独立电影还包括2008年的《放学后》和2011年的《双面玛莎》,你可能会认为《吾母之眼》也会打上它最擅长的虚无主义印记。
但其实相比之下,Nicholas Pesce的电影更像七十年代早期的恐怖片风格。
那时候流行起一大波以美国乡村为背景的恐怖片,其中的杀人恶魔在不戴人皮面具时,基本上就和普通的邻居差不多。
也许《吾母之眼》在某些地方过分注重画面风格,而且结尾过于仓促,但它就像是美国摄影师Joel-Peter Witkin那些与死亡和尸体相关的作品活了过来,让观众的血液都瞬间凝固,也让观众看到一个被隔离在父母阴影下的女孩如何在孤独中走向疯狂。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我这是第二遍看了,但仍是那么震惊,震惊这部片的内涵,也震惊这片的表现力。
一般的文艺片都是些爱情和小清新,而这片不是一般的文艺,其中的含义也是那么让人觉得恐怖,难以想象如果这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生活被披露,我们会变得怎样,会疯狂,还是被心理折磨到死亡。
这无形中给人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每每看完我都觉得我的心难以平复,沉浸在其中的思想之中,让人觉得像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救赎。
推荐大家来看
不可否认,何种影片都有其意义,就如这部变态的电影拥有变态的意义一一且看且不看。
大眼贼母亲貌似曾经为外科医生,擅长眼部解剖,从小女主开始灌输各种变态理论和实践。
镜头一闪,另一个变态卷毛登场。
有人说女主看着卷毛杀死母亲之后开始人格扭曲成长史,非也非也,其实这一家都是变态,而且从女主年龄和她爹妈年龄差可以推断,急有可能是被劫持来圈养。
且看地中海老头非但不杀卷毛还轻车熟路的绑在谷仓,而且里面设备齐全,明显惯犯。
后续女主杀人犹如砍菜切瓜般悠然自在。
最后被击毙也属大快人心之尾。
暂且不提自行观摩。
此片节奏缓慢,剧情毫无悬念反转,画面采用自认高逼格的黑白底色,开场让人眼前一亮仅此而已。
影片拍摄摒弃一切灵活的技巧和镜头,导致影片异常沉闷。
导演从始至终用长镜头和平淡黑白色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奈何功力不够,变态的不够深入人心。
有人说心灵因孤独而扭曲。
恰恰相反,因心灵扭曲而孤独。
最后本人薄见,有癖好的一观即可,反之不推荐。
观后意义不大费时耗神。
影片全片采用了黑白画面,灰色的基调衬托出女孩贫乏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反映出她眼中这个世界的颜色。
幼时目睹母亲遇害和长期孤立的生活环境使女孩患有严重的社交障碍,同时也没有社会人应有的是非感和道德准则。
所以,当渴望被爱又不善与人打交道时,只能把人“改造”成不能说不能看的活“宠物”,以满足自己被爱的需求。
影片出场人物寥寥,更多的是女孩一个人的独角戏。
除了几个女孩跳舞的几个场景,片中几乎没有配乐,一切似乎是那么的沉闷,即使女孩在杀人时,也表现出与杀猪无二的冷静。
如果你想看一部血腥刺激的杀人狂电影,那这部电影一定会让你失望。
影片并没有直接描写女孩杀人的画面,只是通过地上流淌的血迹和塞满冰箱的人肉罐头间接告诉观众女孩所做的一切。
在我看来,这部暴力而不血腥而且还略显沉闷的电影,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另类故事。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变态的很有范儿😃个人觉得女主演的很好啊,还有全裸诶😊在cult片里算很高级的存在
7/10 太喜欢这部电影的质感
黑白片看的压抑,不知道片名和剧情有嘛意义,纯属浪费时间
卧槽,这编导是经历过了什么?呵呵
剧情稍微薄弱,不过摄影不错。
我喜欢哪句“黑白片少了色彩的干扰 让你能更专心的欣赏表演和剧情”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的人是可恨的 母亲的教诲来不及施展 父亲男人果然不适合独自带小孩 又一部家庭教育缺位的惨剧 与动物为伴让她丧失了人性 带给亲人朋友的只有伤害 但母性的泛滥 会不会让小孩子也走入极端 要么离开
很无聊,也确实很孤独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极简的一部电影
非常不喜欢!
啥玩意了…感觉被坑
变态少女成长记,残忍血腥也可以混杂着诗意
6.1分左右。意外的发现这部恐怖片居然有这么漂亮的摄影镜头,女主也很有气质,纯属病娇又不做作。只是故事太无聊了,这么一个套路情节后,结尾更是潦草。
和遗传厄运一起刷的惊悚片,相比较之下个人更喜欢这部。病态少女逐渐长大,把人囚禁起来剜去双眼使之不能看,割断喉咙使之不能言,孤独如她,恐怖如她
剧情没什么亮点,故事单薄,显得枯燥乏味,讲述变态女孩的成长,过程阴沉压抑,就靠摄影与音乐支撑。
氛围极佳,剧作上也在尽力去奇观了
禁忌
看睡着了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1188402281277135.1073741875.186895204761186/1177756445675052
…没有配乐。虽说是部优雅的恐怖片,但实在是无聊的有些看不下去。
creepy stuff always hide in people with common lo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