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
6分。
阿美编剧,奥利维耶·梅斯导演,齐溪、耿乐、王茜主演作品。
下海,站街。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
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
题材很现实,故事很平庸,齐溪付出尺度很大,导演掌控水平很差。
看完片后,心情没发好,毕竟是讲述的女性在海外被迫走上的站街路。
豆瓣上的争论大多聚焦在对“贫与娼”,反倒没人关注这个故事,也没人关注演员的表演。
非常遗憾。
我不支持站街,但更痛恨这个磨灭人前途的社会。
虽然片中打了大片马赛克,但毫无疑问,齐溪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她是演员王传君先生的夫人。
连看三部电影:《蓝色情人节》、《花》、《下海》。
第一部是偶然,后两部是去年和今年夏天就想看的。
凑在一起的三部电影之间居然有着奇特的联系。
如果要提炼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爱,婚姻,生活。
《蓝色情人节》中的男主角迪恩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他没接受过太多教育,但是有文艺才能,幽默且热爱生活。
他对生活很知足,就是做个快乐的粉刷匠,做个好爸爸和好老公。
女主角辛迪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情的家庭,算是学霸,渴望坠入爱河却遭遇了渣男。
直到迪恩对她一见钟情,展开攻势,要认认真真和她过日子,她才算被收服了。
电影看似在讲七年之痒,迪恩的不求上进让辛迪逐渐忍无可忍。
虽然迪恩仍然是辛迪当年爱上的那个男人,一点儿没变,但是她却疲惫了,渐渐无感了。
内在的矛盾是,他们从一开始对未来的期待就不一样。
迪恩安于现状,是居家型男人;辛迪一心向上,是事业型女人。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辛迪再无法被唤起对迪恩的热情。
事实上,迪恩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而贴心的人,他的浪漫在辛迪眼中成了不思进取。
事实上,辛迪只是一个务实的美人,从她表演才艺是报出一连串总统名字也可以看出其内在气质,本质上乏味的人经不起日常的消磨。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人对生活在当下的人会失去耐心。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本来就不在一个阶层,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阶层,而是趣味问题。
对迪恩的好感来自于他对这个陌生老人的体贴。
迪恩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他为这个生活在回忆垃圾堆的老人搬家到老人院,帮他把东西全都妥帖地整理好,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真正从老人的物品进入他的生活情境。
仿佛以手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重现恋人们的往日时光。
此外,还有几个细节令人难忘,一个是陪着女儿吃早餐时的童趣,一个是埋葬死去的狗之后默默流泪。
一个心软的人,也许注定就是这样沉溺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吧,他不需要什么远大抱负的。
《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在巴黎和北京之间的流浪片段。
花循着自以为的浪漫爱去了巴黎,男人却告诉她,爱已成往事,他对她不再有任何感觉。
他很诚恳。
失魂落魄的女人在街头被搭讪,被强暴,爱上强暴她的男人。
一个市场上出卖苦力的蓝领。
她也许只是找到一个替身,一个她爱的法国男人的替身,与她的现实生活隔着遥远距离的替身,她只是借他的身体之爱让灵魂游荡。
这个蓝领男人也许是出于自卑,一开始就向花隐瞒实情,花是他的异域情调,是他可以向哥们炫耀的中国妞,是他哥们眼中充满诱惑的婊子。
他并不信任她的爱,常常会担心她会抛弃他,或随便和其他什么人上床,他们之间的文化鸿沟让他永无可能理解她,因此会说出“你们文化人就是贱”这样区隔彼此的话,并以爱和婚姻为名试图绑架她。
显然,他不是花的现实,只是她灵魂漂泊时肉身偶尔的温暖。
她还有一个可以给与生活温暖的男人,在北京,想要和她结婚的男人,无趣,但以一日三餐的安稳在召唤她。
回北京那段戏很有劲,花接了个临时翻译的活,访谈的对象是崔卫平、张献民、郝建,这几位是从南京去北影的老文青,他们在电影中看看而谈体制、姿态和意识形态,有趣的插入。
这些对花又有什么影响呢,教书而已。
拥抱体制已是回归,或曰妥协,即便你有反抗的姿态。
就好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等着被招安似的。
也许从这个层面来看,花的婊,或曰性的流浪,是一种反抗吧。
这张DVD文案很有点意思。
性,在女性主义的身体力行中可能是反抗的武器,但在传统社会中,更多是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本。
《下海》就是这一无法言明的交易真实的底牌。
这一次的男女主角都是底层,东北的下岗工人之家,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妻子丽娜决定去巴黎做保姆。
到了那里才知道,资本主义的钱并没那么好赚,永远只是在华人圈里挣扎,被欺凌或被温暖。
遭遇的人情冷暖无法向丈夫言说,只能强装欢颜,去收拾残局,努力圆梦。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心酸的场景是齐溪下海之后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在广场上拍照片的那一笑。
女人的坚韧全在这一笑中了。
与此相比,男人的面子就显得有些可笑。
无论爱是否经得起考验,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三部电影不约而同的都是开放式结尾,透着一股中年人的无奈。
非常意难平,回想细节更让人唏嘘。
在那间上下床拥挤的小房间里,她们虽说是下海的女性,但都把这件事看做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人有的是为了自己女儿上大学而赚钱,有的是为了自己儿子买房而远渡重洋做这份“高薪”工作,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已经到了有自己生存的能力,为什么要为他们而活呢?这背后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如此,社会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在他们一代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如此。
不处于当时的背景,不经历他人的人生,难以揣度他人的想法,纵使自己再多的不理解和无奈。
为了生存,灵魂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在主角崩溃大哭的那一晚得到的安慰是“刚开始都是这样的”我不禁想,或许她们在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的吧,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会踏上这条路?长久过后,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她们主要经济来源,人也难以抽离。
即使主角最后因此还清了债务,这段经历也毁了她往后的人生。
如果代入生活,一个现实中的女性中,难以想象的是究竟她需要遭到多少的身心摧残,该承受多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即使上岸,也永远忘不掉吧。
我仍觉十分悲哀及心痛,她们也只是在边缘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人罢了,在远洋外,没了生机、没了领略,更没了自己的人生。
“海水冷,岸上更冷”
影片:《下海》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得不說齊溪演出了東北女人身上的堅強和倔強。
東北人常常給人一種假意的客套,帶著笑意的為難和尷尬。
麗娜的那句“哎呀媽呀,咋一家比一家低呢!
”瞬間讓我回憶起東北人身上獨有的特征。
我語言的匱乏使得我無從描述這種特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你會知道東北人比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人都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麗娜身上對苦難妥協適應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東北人面對苦難的態度。
和麗娜同樣處境的東北女人,來到巴黎這個異鄉各有各的目的——為了兒子攢買房子的錢、為了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歸根到底她們背井離鄉身負巨債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東北女人沒有南方姑娘的小家碧玉,她們身上有的是對生命的韌勁,在她們心裏沒有熬不過去的苦日子,生活總會變好。
所以即使丈夫得知實情消失之後麗娜還是可以一邊照顧兒子一邊監督施工中的門面。
在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之后,她依旧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丈夫在几平米的房子裡重新生活,這一切的付出她沒有怨言、没有遲疑,只有坦然。
这让我想起李誕的那句:“認命是北方的哲學”,这句话完全詮釋了麗娜面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人,抗爭命運同時他們也相信命運。
這部電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女性角度、邊緣人群、強者對弱者無形中的傷害⋯⋯但是对我而言,那片我一直无法认同、无法逃避的故土,让我在观影的时候关注更多的不是“女性”而是东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礙於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里面涉及到的‘90年代东北下岗潮’、‘卖淫的合法化’等话题也值得一一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些话:人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每一個創作者想展現的是身處不同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
希望觀者可以拋開自身膚淺的認知,不要隨意加以評判,也就是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这句话是对豆瓣某些网友说的。
)
|《bitter flowers》/《下海》 关于剧情 有影评人写得比我好 在此就不赘述了。
说说我的一点小发现吧 :“丽娜”刚来巴黎的时候 素面朝天 扎个马尾 有时候挽起来。
这样的“朴素”在她第一次出卖后消失。
头发开始披着 眉尾拉得长长的 嘴唇也抹得暗暗的的 让我想起黑色的曼陀罗 。
神奇的是 “丹丹”复制了“丽娜”一路的变化 初期的懵懂 后期的麻木 。
只不过“丹丹”更脆弱 被碾碎的自尊和现实的无奈让她崩溃。
“ 回国后她不小心袒露了真相 埋藏的地雷终于炸了 。
下海冷 ,上岸更冷 。
“都是被生活逼的 为了上大学的孩子 为了还没买房的儿子 为了还家里的高利贷 为了...为了...” 为了生存 灵魂将毫无重量。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1992年的温州街头一片祥和,出国的出国,赌博的赌博。
而同一年在黑龙江,几十万工人下岗,巴黎街头紧接着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妓女——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北。
成千上万的温州人顺着蛛丝爬上来,更多的东北人掉了下去。
一个人从蛛丝上掉下去,我们说他活该,可如果几百万人一起掉下去,那这一定不会是他们的责任。
最后 我很喜欢片尾的大提琴声。
沸腾的水声 绵延的琴声 “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 也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几点疑问:一是真的走到了“站街”的地步吗?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背着高利贷,夫妻双双没了工作,社会经济大低迷……没有退路!
国外的月亮也不圆,背井离乡出了国门,没朋友没资金没学历没技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间就剩这一条赤裸裸的身体。
怎么办?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我看来“站街”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一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也是需要付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辛劳的。
二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背景有介绍是“90年代末的大下岗潮”,既然是时代的大潮,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卷入其中;既然是一种现象,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这么做了。
我并不是说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这种选择占据了某一高处(至少是人们认知里所能看到的高处),正如今天的考公潮一样。
三是“下海”与“上岸”的关系。
在大环境蒸蒸日上时,在身边出现一个个成功案例时,必然会刺激一部分人奋勇前行去下海。
而当大环境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大于奋勇前行的勇气时,他们则会拼尽全力的上岸。
但是那些掉进海里无岸可上的人怎么办?
他们并非是“下海”,而是“被推下海”。
四是过去和现在,下海和被推下海也有不同。
站街和被站街是不一样的,被别人站街和被自己站街也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后者是被不同对象支配的问题。
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在观看过程中真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试图在给女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试图想办法解决他们夫妻二人邻居的问题,可惜都没有结果。
我试图给现实中的自己寻一条更好的出路,未来未知,结局未定。
正如影片在剥蒜声中突然结束一样,活在鸡毛蒜皮里,并在鸡毛蒜皮里追求着。
剥蒜声里悄然结局,剥蒜声外生活继续……
1.歧视处处都在,而最恶心的是中国人自己歧视自己人,那你到哪被歧视就是活该了!
自己人都不团结,谁没事找事的去团结你啊?
2.有文化,有钱的在国外都赚不到钱,何况一穷二白的呢?
3.发达国家的高度文明不等于人民素质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阶级定位与层层盘剥,就是雇佣与被雇佣,没有人文关怀在里面,尤其是对外族人,更没有!
因为它们脑子里想的就是你就是来赚它钱的,就是雇你当佣人的,不是巧使唤人,而你干的就是被使唤的活,就应该欺负你!
4.软饭硬吃是能耐啊!
5.没人逼你做任何事,逼你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个性!
个性太强不好,追求太高很可能会够不着,最后摔的比谁都疼!
6.人别装大个,有些时候裝些清苦可能得到的实惠更多,装大了,最后可能就装漏了!
7.人活着得有个指望,而中国文化的指望就是孩子!
尤其是女性更甚!
随着中国物资极大的丰富,隔辈的宠,父母辈的爱,让孩子自以为是的个性成长,但愿中国还有更好的指望!
和平是断代史,战争才是编年史。
和平是行走,是工作,战争才是那温床和睡眠; 和平是骰子,一面写着常青,一面写着衰朽; 战争是创造,定时发情,年年怀孕; 借你丧失孕育的胴体向示威的人们示警。
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间老妓女, 在红楼的窗台上晾晒着阳光, 她晒,同色金发下的,虚无,
向旅客们挑衅,暴击着车窗内的我, 无声的詈骂,向青春之眼倾诉着青春, 那纤细的青春,起自东境, 从雅思良那波良纳如歌的少女出发,
沿着欧洲55号公路,被无数的手揉搓, 被无穷的臭汗滋养,成了这样硕大肥白的, 食腐者之花,紫色地,开在眼前;
在巴黎的Belleville郊外、香街, 蒙马特 、布洛涅或者文森森林 , 或者意奥边界的蒂罗尔, 多么美丽的地方,与说美丽母语的她们邂逅, 山海关外的口音咒骂着抢地盘的罗马尼亚同行, 那些沿着Paul Celan足迹,他流浪的同胞, 彩漂的黑头发下有詈骂娘残留的青春, 多么苗条的青春,是憧憬的女工在故乡, 是钳工、金工、焊接工还是纺织工?
被命运焊接,被命运纺织,被黑白黄棕交媾, 在烟雾中喘息成为这样臃肿的榨干,贫穷是生存的信念。
被无数种颜料涂抹,被无数种颜色的手抚过。
拉丁呼吸里龙之远东的娼妇,你何时遁消美丽的本名,成为荷花车上的青莲?
母语和母性是共情的沼泽,泥浆里滋养你厄运的手继续灌溉,无穷之动的臂力, 夯筑无穷之痛,在诞生的粘膜里,次第显形: 一双叫某某他爸,一双叫某某地产、、 还有别的,无法辨认,被人,人民的触觉记忆, 转身离去,面对着母语嚎叫出的雌兽性, 带着未叫出口的“阿姨”,我终未能帮您找到名字, 将灼热、羞愧盈满不能伴酒痛饮的阿司匹林,潸然。
下岗,媳妇出国打工,正经活儿挣钱少还找不着,生计、脸面所迫,当了站街女。
这个情节有点操蛋,所谓为了脸面,逻辑是,自己主动要出来淘金,家里还为此拉了饥荒,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她是家里的希望了,不拿钱回家实在没脸。
儿子上学、改善住房、发展家业,确实需要钱,但女主的选择,除了因为性格略硬之外,还体现了婚姻的属性。
婚姻至少有经济和情感两维属性,为了政治更正确心理更舒适或其他原因,当代社会更强调后者,但前者其实更是底色,尤其是贫贱夫妻,经济水平越低,婚姻的经济属性越凸显(可能经济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经济属性会再度凸显,形成微笑曲线,也有可能,此处不赘)。
后半段,情节就更操蛋了(操蛋的意思是,又真实又来气,上同)。
媳妇的事情败露,老公挂不住了,喝酒撒气离家出走,这时候媳妇又要进一步委屈自己,上赶着请求老公原谅。
捋一下,媳妇为家里生计,出国打工,被迫站街,忍辱负重往家里寄钱,老公知道之后,更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含泪下跪来检讨自己的无能、继而想办法抚平媳妇遭受的创伤么?
来气归来气,很遗憾,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反而是合理的。
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所以在外面赚不到钱选择站街是要被理解的,因为总会有“生活所迫”这个幌子在的嘛,烧杀抢掠卖淫什么的,万事皆可生活所迫化。
3.5分。新世纪左右的东北阵痛,相似的影片还有张猛的那部的《钢的琴》,但凡对于东北老工业区了解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后来的东北是这样。片子说的是正经人家的妻子,不安于日渐贫困的家庭状况,非要用旅游签证到欧洲做黑户,干保姆。结果女主角发现,所谓的赚钱门道是做站街女。耻辱感让这些女人既不敢说,也不敢回,说了,丢一家人的面子;回了,失一家人的房子。如此循环,被动地带着一拨又一拨的良家妇女,沦为下海娼妓。齐溪在片中的表演不错,演出了那份果断和坚韧,她算是国内较少有辨识度且有不俗演技的女演员。
到了和丹丹分别就结束会更好,为什么一定得是回归求全家庭这个结局,完全没有给任何希望。齐溪在里面真的很美,很飒爽,女性会喜欢的女性,曾美慧孜的娇憨抵消掉了角色缺点。一部讲女性的电影,给了观众一点女性力量的希望,又在最后一击将其摧毁,完完全全父权社会下的窒息。
平庸的作品 没有拔高点
勉强及格。故事跟《榴莲飘飘》重合度挺高,相对于《花》《中国姑娘》这些中国女人在欧洲的题材,这部比利时导演捣鼓出来的片子反而是角色观念最保守的,齐溪和盲目投奔她的曾美慧孜,连说起性事都用“那啥”代替,羞愧的女人和她们愤怒的丈夫,这些被道德问题绕进去了的角色缺乏魅力,性工作者电影拍了很多,像本片这种切入角度,更多带着一种供保守主义人士宣泄怜悯、自我完足的作用。电影落脚点也很小,不管人物置身法国还是东北,镜头基本跟着在狭小空间内转悠,看不出什么区别(小破屋里看埃菲尔铁塔那场算最大亮点),这虽然更聚焦人物,但也带着落伍的中国独立电影美学方式(在这个范围内,起码故事讲的还算有趣),也没有什么特定历史背景的关联。两个贵州女演员模仿东北话偶尔让人出戏,齐溪有两场裸戏,露了两点
一直以为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拍的,看完之后发现是一个叫奥利维耶·梅斯的导演拍的;一直以为是新片,原来已经是17年的作品了;一直抱着期待的心情,没想到故事如此老套刻板;一直挺喜欢齐溪这个演员,虽然长期以来戏份不多,但是演这种角色好像还是黄璐更拿手;一直以为曾美慧孜是台湾的,原来贵州人,崭露头角啊。
两星半,失望。除了演员和题材,毫无惊喜,你可以想得到下一步会是怎么样的发展,太理所当然也太呆板,一看导演,是个比利时人,对东北的地域性几乎毫无体现,更甭提大环境——他不懂这个怎么能拍好呢?
东北娘们全国有名,东北人自己把老家的老底败烂了,全国乱窜
挺压抑的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更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女主背负巨债出国赚钱,然而求职难,工资低,社会地位更是低下,正如电影所说,站街也都是被逼的,为了还债,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如果有的选,哪有这么多女人会愿意选择卖身?
拍的跟流水账似的,只有故事,没有人物。
拍得笨拙。
很压抑
Boring.过于强调角色地域性,有点刻意且无趣了不是?
不值得,不值得,她为了那样的老公和儿子并不值得。不喜欢这个故事,但这个题材确实值得四颗星。最脏的难道不是🐞和fw只出一张嘴的丈夫吗。女人们互助的线和一起包饺子唱歌是感动的,如果世界没有()。当然,现实里她们做这高危职业有可能是丧命了已经,电影里甚至过于"童话"
蛮特殊的题材,几乎靠演员气质撑起剧情。
居然把东北女人的温柔挣扎和苦拍得这么真实细腻,比如巴黎底层站街女之间的互相扶持,比如和国内亲戚的纠葛,眼泪是止不住的。结尾收的太好了,厨房这种景别里的微妙呈现太意外了。齐溪演的真好啊。
这都非虚构成没头没尾了,摸个皮面就无话可说了。两分钟不知道删在哪,齐溪的倔苦脸真好
巴黎真的是一个太有撕裂感的城市了。小巴黎以浪漫美丽闻名世界,大巴黎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次去巴黎刚好就住在Belleville那里,电影所呈现的正是我碰到过的真实景象。这里是华人聚居地,却也几乎是巴黎最乱的一个区。她们的生存境遇也更是糟糕,因为没有身份,即便受到伤害也无法报警或者寻求帮助。完全不能赞同高赞评论,不管她们是因为什么理由背井离乡走上这条路,她们都该是被尊重的。
什么赞同不赞同的,留下的结局和那些被丈夫三轮车送去的女士有什么区别,日子是一样的难过。我终于有机会说了…大姑娘美来大姑娘浪这首歌到底为什么能上春晚…明明也不是什么正经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