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tty impressing, the commander Dick Winters. Not that the others in the team are ignored -- wonderful as well.==============================What makes a good leader1. Tolerance;2. Never, ever, let your negative emotions affect others. On the contrary, share your possitive emotions to others around you. Even more, understand others' negative emotions;3. Not too much bullshit like the abovementioned 2 points.==============================Episode 5,
1.受重伤都没留一滴眼泪的李高特授命用德语让那些犹太人回集中营时捂脸哽咽,看的我突然泪崩,全剧我觉得最戳泪点最震撼的场面。
2.罗医生帮赫夫朗包扎伤口,发现口袋里能用来包扎的只有护士的头巾,然后毫不犹豫的撕开头巾帮赫夫朗包扎,这是尤金第一次叫他贝比(赫夫朗的外号)。
柔情抵不过炮火的残酷。
3.温特斯开的最后一枪,和在他记忆中一直挥之不去的那个年轻德国士兵的笑容。
4.穿越火线的史毕尔和愤怒不已十指紧扣安抚格兰特的史毕尔,铁血柔情。
5.Winters:We're paratroopers,Lieutenant.We're supposed to be surrounded.
6.护士给尤金的巧克力,韦伯斯特给比利时小男孩的巧克力,战友之间的巧克力,战争的残酷与巧克力的甜蜜,兴时的夜总会与巴斯通的枪林弹雨。
7.德军投降后德军军官对士兵们说的话:Maenner!Es war ein langer Krieg.Es war ein harter Krieg.Ihr habt tapfer und stolz fuer euer Vaterland gekaempft.Ihr seid eine besondere Gruppe,die ineinander einden Zusammenhalt gefunden habt,wie er sich nur im Kampf entwickeln kann.Unsere Kameraden,die Fuchshoehlen geteilt haben,die sich in schrecklichen Momenten gegenseitig gestuetzt haben,Die den Tod zusammen gesehen haben.und gemaneinsam gelitten haben.Ich bin stolz mit euch gedient zu haben.Sie alle verdienen ein langes und glueckliches Leben in Frieden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骄傲的为祖国作战你门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只存在战斗中在弟兄之间使用共同的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扶持你们看过死亡一起接受磨难我很骄傲能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的和平生活
这些话不仅是对德国士兵说的,也是对所有战时的军人说的。
8.lucky的神枪手西福弟和空的彩票箱。
虽然西福弟因为没有负伤所以没得过紫心勋章,但是他的贡献得到了每个人的认可,温暖的小套路
9.战争胜利后阳光下的棒球。
10.好基友一辈子
看了N遍了 诺曼底有个旅行社专门组织一个半天的兄弟连之旅 导游非常非常专业 在那个炮兵阵地他会告诉你李普在那棵树上,康普顿在哪里甩手雷。
我去报名参加的时候 你必须看过才能参加 我骄傲的回答我看了6遍了导游临了说了句话二战事实上目前为止唯一可以分得清正义方和邪恶方的战争。
仔细想了想,有道理,你觉着呢?
终于看足10遍。
2003年,在一个在线网站看了第一遍。
一口气,从夜里十点,看到第二天晚上。
白天为此请了假。
然后,买了DVD,缘版的6D9。
又看了两遍。
然后,买了红龙的军包。
买了中文版和原版的书。
买了国际展望出的兄弟连特刊。
买了101的空降兵制服。
玩了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里面情节以BOB为原形。
2006年去俄罗斯长途旅行,就带了这一套碟,一路上看了一遍。
每年温习一遍。
前阵子,HBO为pacific暖场,在cinemax频道又放了一遍。
重温一遍,不过瘾,把DVD拿出来又复习了现在,坐等蓝光。
这个世界上, 终于有一部战争片,在IMDB里衬得上满分
诸多的好就不说了,就说一个小细节。
第九集Nixon闯入一个德国民居找酒,此时该地已经被盟军占据,他看到一个相框,是名德国军官的照片, Nixon不屑的随手将其摔到地上,此时女主人出现,看着眼前无理的大兵,满脸冷漠,并带有一丝主人的傲慢。
这里她的身份除了本身这间房子的女主人,还隐喻着德国在这场战争初期所扮演的角色。
自大、傲慢、冷酷,此时场景的色调也是毫无生机的冷色调。
剧情推进,盟军发现集中营,集中营的场景堪称炼狱,盟军要求当地百姓去协助掩埋尸体,这一情节既真实合理,又将战争以一种最平静却又最残忍的方式展现出来。
反战思想不言而喻。
这时Nixon又看到了那个女人,这一次两人依旧无言的对视,不同的是,女人却流露出了羞愧的神情。
这时她反应出的情绪是羞愧、共情、反省,而这一次,画面呈现一种暖色调,没有一句台词的场景,却饱含至深的情绪。
而这两幕的处理我觉得真是神来之笔,前八集几乎全在刻画战争本身,到了尾声,又能落笔如此细腻,这份细腻将这部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兄弟连是部很man的片子。
有时候很喜欢看这样的片,雄性的,阳刚的。
虽然我很满意自己女子的身份,但从小我就挺羡慕男性之间的友谊。
一切事情都摊开来说,争执的时候甚至可以挥拳头,但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可以不存一点芥蒂。
我最反感的就是女孩子间表面和和气气背后却嘀嘀咕咕,拉帮结伙,今天和你好明天和她好。
当然后来知道,猥琐与否和性别没有太多关系。
这世上小女人固然多,小男人也为数不少。
战争里是容不得一点虚饰的吧。
当生存都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时候,浮华落尽,每个人都表现出最本真的自己。
生命变得如此轻飘,命运不可知。
兄弟连有特色的地方是每一集的叙事视角都不同,虽然均是以空降兵101师E连为主体。
我最喜欢的是以军医罗为叙事人的巴斯通战役和以尼克斯为观察视角的第九集——why we fight。
看片头的时候就被一张迷惘俊秀的脸所感染,寻觅半晌,才发现这张脸属于军医尤金罗。
巴斯通战役大约是E连遭遇到的最残酷的一场仗,身为军医的罗每天看到的都是死亡和伤痛,他在散兵坑间奔走,在前线和后方穿梭。
后方一位护士送他巧克力算是片中一点淡淡的温情。
她还是在轰炸中死去,他只捡回她的蓝色头巾。
再后来,因为缺少纱布,这块头巾被撕开去包扎伤口。
战争里,什么也留不下来。
最感染的我是他的眼神吧,迷惘而疲惫的。
第九集算是结构最严谨的一集,倒叙手法,首尾呼应,因此也显得刻意。
有一个细节,尼克斯找酒喝,进入一户人家,看照片才发现这家的主人是纳粹军官,顺手就把照片砸了。
女主人出来,一身红衣,严肃而高傲,直视着尼克斯。
最后是尼克斯落荒而逃。
在组织德国居民清理集中营的时候,尼克斯又看到了这个红衣女人,又一次对视,最后她低下了头。
这个细节无疑也有点过于刻意,但给人的印象确实是蛮深的。
对我而言,这集最震撼人的是集中营的发现。
如果《美丽人生》《辛得勒名单》还都是有人的光辉在闪耀,只不过一个明亮些一个阴暗些,《兄弟连》里的集中营只是做最原始的展示——人的生命和尊严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卑贱。
兄弟连的成功,大约还是这两点——复原战争场面的真实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致
好军官,就像一个像兄长那样爱护自己的士兵,跟着他,就有安全感。
好军官,总是能及时作出正确的指挥,带领大家打胜仗。
振奋的士气来自带兵的好军官,来自不断地打胜仗。
凭借权势,满脸凶恶的长官,不可能得到士兵的尊重。
该他作决定的时候,拖泥带水,就会贻误战机。
总是作出错误决策的长官,最终一定会被抛弃。
这就是烂军官。
第一季 塔可亚新兵训练基地E连第一任的连长索柏,到战争结束时还只是个上尉,他就只适合当一名严厉的教官。
第二季 诺曼底登陆E连的第二任连长米汉在空降时失踪了。
在诺曼底登陆那一天,E连损失了24人,其中17人是死于飞机坠毁。
温特斯临时受命指挥全连,带领仅剩的12人,用手榴弹清除掉了犹他海滩上的四门105毫米大炮。
西点军校至今以此作为进攻固定阵地(炮台)的教范。
第三季 攻占卡灵顿德军在奥马哈和犹他海滩的装甲部队就在卡灵顿。
不拿下卡灵顿,登陆部队就会一直被困在滩头。
所以卡灵顿无论对于敌我都非常重要。
德军拼死反扑,E连左右两翼的D连和F连都后撤了,只有E连坚守阵地,终于等到了第二装甲师的到来。
第四季 市场-花园行动盟军自诺曼底登陆后,南方的巴顿和北方的蒙哥马利,两人都想率先攻占柏林。
巴顿率领的盟军第3集团军率先冲出诺曼底地区,在法兰西平原上展开对德军的大追击。
蒙哥马利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代号为“市场·花园”的军事行动,意图以空降兵+装甲兵的配合,夺取德国的重工业重镇鲁尔地区。
英美空军投入了一万七千架飞机,三万五千伞兵,二千辆装甲车,以期望在一九四四年圣诞节之前结束欧洲战场的作战。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降作战行动。
美军第101空降师在这次行动中的任务是,占领艾恩德霍芬(Eindhoven),夺取这里通往德国的桥梁。
在这次行动中,整个101空降师共阵亡750人,受伤2100人。
506团共阵亡180人,受伤560人。
E连在这次行动中,以1死22伤换取整二个连的党卫军,歼灭约50人,伤约100人。
但是德军还是有效阻止了盟军在这里渡河进入德国。
第五季 拯救被围困在Arnhem的英军第一空降师温特斯当E连指导官不到四个月,这时候是第二营的主仼参谋,E连的连长是师部派来的戴克。
穆斯·海立格带领E连渡河拯救出被围困在Arnhem的英军第一空降师残部。
德军二个装甲师突破了阿登森林,击败盟军的第28步兵师和第四师。
盟军指挥部又要求101空降师前往增援。
第六季 死守巴斯通防线卢森堡的巴斯通,这是个有七条道路的交通要道。
506团在没有炮兵和空中支援的情况下,要守住巴斯通附近森林区的山脊。
第二营部署在巴斯通东面的森林区,第一营在北面的左翼,第三营为预备队。
可是战线拉得很长,中间有太多的空隙。
巴斯通这一战,可能是整个二战中最艰苦的。
部队缺乏弹药,没有御寒的大衣。
团长让营长自己想办法,无论是去求、去借、去偷。
直到巴顿的第三集团军突破了德军防线,前来救援被包围的101空降师。
可是101空降师没有任何官兵认为自己需要被援救。
在危急的情况下,士兵们相信:壕沟边都是自己最能信任的人,而不是会是害死他们的充数兵。
第七季 攻占佛依小镇明知诺曼·戴克是一个不称职的烂军官,可是作为营长的温特斯又摆脱不了他。
谁适合担任E连的连长?
在比利时山上的亚耳丁森林中,506团盯着佛依小镇一个多月,总算等到了发起进攻。
可是在战斗中,连长戴克吓得躲在草丛后面不敢前进,直叫撤退,完全失去了战斗指挥能力。
温特斯要自己冲上前去,被团长拦住了,让史毕尔去接替戴克,继续攻击任务,终于攻下了这个小镇。
两天后,E连又接连攻下了诺维尔、拉千普。
在拉千普的修道院,一个月来首次在室内过夜。
修女们为士兵唱圣歌,就像在天堂一样。
可是希特勒在亚尔萨斯发动了反攻,E连又要被派往去镇守法国的哈根努。
E连在进入比利时有121名士兵,加24名补充兵,一共是145人,出来时只剩了63人。
第八季 去对岸抓俘虏法国 哈根努,最后的巡逻。
101空降师因为突出部之役耳声名大噪,报纸称他们是巴斯通历经磨难的汉子。
从医院回来的士兵韦伯斯特,虽然是诺曼底登陆和花园市场行动的老兵,可就是因为错过了巴斯通战役,归队时似乎不怎么受到欢迎,好像他们是逃兵似的,至少是没有跟自己一起渡过那最难熬的一个月。
辛克上校命令E连派一个15人的巡逻队,去对岸抓几个活的俘虏回来。
由马丁替换马拉其负责带领这次任务。
这次战斗,抓回来两名德军俘虏。
尤金·杰克森被自己的手榴弹碎片击中,受重伤而死。
团长辛克有点得意忘形,居然要E连第二天再执行一次巡逻任务。
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渡河去抓俘虏,上面关心的竟然只是一些希特勒喜欢什么颜色之类鸡毛蒜皮的事情,好像他们并不知道士兵们所付出的代价。
温斯特在布置任务时交代,回来时就报告说没有办法活捉到任何德军俘虏回来,而尼克森则写了一份假报告作为交差,团部竟然也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
第九季 德国 兰德斯堡集中营德军战败投降,E连进入德国,兰德斯堡。
部队很快给他们送去了食物和水。
但团部的医生说,不能给他们吃太多,这会导致他们的死亡。
只能让他们慢慢的接受食物和医疗。
师部报告,在四周到处发现这样的集中营。
俄国人还发现一个更大的,有毒气室和焚尸炉。
当地居民都不知道有这样的集中营存在,还以为是盟军部队太夸张了。
所以泰勒将军命令全镇14~80岁的健康居民,无论是修女,还是傲慢的军官太太,第二天都必须参加埋葬尸体的工作,同时接受人道教育。
在1942~1945年,有500万少数民族及600万犹太人遭到屠杀,大部分都发生在集中营。
第十季 攻占老鹰巢 战争结束五月初,进入巴伐利亚。
谁都想第一个进入希特勒的老巢Berchtesgaden。
辛克希望温特斯带领第二营抢在法国人的前面。
这个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是纳粹的精神大本营,第三帝国的首领们在此都有住所。
希特勒虽然举枪自杀了,但是他命令党卫军将此处当成对抗盟军进攻的最后守卫据点。
他们引爆山崖,堵塞道路。
战后巴克·康普顿,后来成为洛杉矶的检察官,曾参与审理罗伯特·肯尼迪的谋杀案。
大卫·韦伯斯特,后来成为《周六邮报》、《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
强尼·马丁,回到他原来的铁路公司工作,然后开了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
乔治·鲁兹,在罗德岛的普拉福登斯担任杂务工。
1998年,有1600人参加了他的丧礼。
罗医生,后来成为一名建筑承包商,1998年在路易斯安那逝世。
法兰克·派康提,回到芝加哥,在一家邮局做了邮递员。
乔·李高特,回到旧金山,做了出租司机。
大牛·蓝道曼,是我带过的最好的士兵之一,在阿肯色州从事挖掘土方的事业。
奥顿·摩尔,带了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回到怀俄明,这就是希特勒的私人相册。
史毕尔曾经威逼过他交出来。
好军官也有想占士兵的便宜的一面。
弗洛伊德·泰伯特,退伍后失去联络,直到1981年在他去世前的聚会中才见到。
卡伍德·李普顿,回到北卡罗来纳,成为玻璃工厂的主管,掌管的工厂遍及全球。
哈利·威尔旭,娶了凯蒂·葛罗根,成为威克斯·巴尔宾州分校的行政主管。
隆纳德·史毕尔,留在陆军,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在1958年返回德国担任斯班朵监狱的中校典狱长。
路易斯·尼克森在战后不是很得意,离了几次婚。
如此神作,膜拜甚晚。
遗憾是没有早看到它,庆幸现在看到了。
Part One训练营看之前心中的大问题:兄弟连,即101空降师E连,共140人。
10集每集1小时的电视剧,怎样分配戏份,怎样点面结合?
角色原型访谈引出每集开头很有代入感。
倒叙的方式也合情合理。
本集主要引出英雄的E连,以及第一个脱离E连的士官Sobel。
作为E连最特殊的一个存在,Sobel的训练方式很大程度上为E连的未来奠下厚厚的基石,但他在实战中的无能以及人品问题却又使他不得人心直至被调出连队。
剧中这个角色的处理有点儿“先扬后抑”的意思:一开始魔鬼式的训练以及严苛的管理让人产生“魔鬼好教官”的念头,后来到实战演练阶段又接二连三暴露出Sobel的不力以及排挤士官的品格,在这两面基础上再特写表现Sobel最后对E连的不舍,角色立体成型。
这样一个双面的角色也让第一集意料之中的军训模式不显单调。
回应首句,同样意料之中的,第一集一下子摆出了一堆士兵,除了Sobel、好人Winters和若干熟悉面孔扮演的以外,很难一下子辨认出大部分士兵。
当然特写不少,可是镜头间的切换也很快。
第一集理应为后面的战场部分做好引子,而第一集做得着实不错。
最后10分钟的战前等待是全片亮点中的亮点。
Winters逐个拉起队员登机、英军的目送以及夕阳中漫天飞机的剪影终于将E连命运与二战第一个大空降的大背景联系起来,一切情绪渲染到位,正式拉开波澜壮阔的欧洲战场部分。
P.S.居然看到Agent Charlie Francis和整蛊王大天使Gabriel,原来他们是在这儿冒泡的...Part TwoD-Day与第一集有点不同的是,原型访谈移到了片头之后。
说实话我还是更倾向访谈接片头再拉开正片。
紧接上集,一开场就毫不留情地把观众带入二战战场,惨烈的二战第一个大空降。
之后略作停顿,马上又是一场半小时长的突击炮台阵地战。
最耀眼的莫过于已被说烂的手提摄影,或许卡明斯基自己都没能想到,自己开创的这种拍摄方法会为以后的电影创作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
突击炮台段落的战场方位感确实挺让人费神,虽然之前已经画出了一张战场示意图。
电视剧集的时间长度优势的确让这种战斗场面表现更全面,这点上电影似有先天劣势无法比拟。
如果说上集的重点角色是Sobel,那么这集明显地变为以Winters为中心,突击战的指挥、团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死者的难过都让他成为第二个性格凸现的角色。
问题是,Winters还可以说上集开始引人注目了,但其他人还真不算好认。
Buck的一头白发算是有点标识了,其余人等这集更是把面涂得轮廓都认不出了。
还有一点,直到第二集结束,我们还未能正面感受E连队的阵亡。
Part Three勇气与恐惧第一次正面描述E连士兵的阵亡,果然还是[拯救大兵]的风格,绝不做一点渲染。
主视角转为面临恐惧折磨的Blithe。
这集的主题相当清晰,一个士兵克服恐惧的历程。
这点本来就不算什么新鲜角度,[拯救大兵]里就有Upham这个基本一样的角色。
但如果说50分钟的剧集仅仅依靠Blithe这个角色表达主题,未免力有不逮。
实际,本集里大部分对话都关乎“生与死”,还有“刺刀之夜”里因为恐惧误伤战友的士兵,甚至最后面对德军机动部队猛烈攻击仅剩E连队坚守阵地的设计,都在丰富主题,最终使本集主题凸显。
说说结尾的两个处理。
一个在Blithe受伤段落。
从Blithe自愿出发探路开始,排长与士兵的对话与Blithe的行动交叉剪辑,一边再一次对“生与死”进行轻松的谈论,一边进入未知区域。
这个对比几乎完成了对Blithe悲剧的暗示,同时在全集高潮段落之后保持情绪高度,虽然这个“精神升华后的悲剧”仍然在意料之中。
另一个在片末,洗衣处的“遗物”相当巧妙地完成了对逝者的哀悼。
Blithe的一个主观镜头开头,想像镜头收尾,完整结构。
P.S.原来Blithe就是小神偷Danny Blue....Part Four“市场花园”E连的第一次失利,同样的背景是盟军打开西部战场后第一次重大失利,同样的史诗成就了[遥远的桥]这部经典。
说实话,第四集目前为止可能是相对逊色的一集。
这集的主干毫无疑问是E连对新兵的接纳,遗憾是手法太中规中矩。
如果说共同经历死亡、失利,以及寻找Bull让E连新老兵融为一体那说服力也太弱了。
但事实就是,如果没有开头原型访谈提到“新兵表现、老兵接纳”,我还真难看出这个“融为一体”的过程。
主视角转为Bull。
身陷敌后并且与荷兰居民面对德国士兵的设计有点语焉不详,如果说来丰富Bull的性格,那还不如经过几集积累后逐渐出头的Malarkey呢。
同样是大空降,按规模来说“市场花园”要比诺曼底大很多,或许是主创无意更多插足这段背景,尤其缺少类似第一集的渲染,使得这段作战处理显得比较平淡。
平淡中的亮点可能在于反映战争对平民影响的Eindhoven镇段落,夹道欢迎与处理“亲德”女性均令人印象深刻,但“亲德”女性的缘由也并未展开更深入叙述。
扯开点来说,[遥远的桥]全景式的叙述陷于线索繁冗,[兄弟连]本可以从空降连的小视角引入却又没能深入,这场盟军西部最大失利战役还有后人插足吗?
Part Five十字路口Tom Hanks亲自掌镜。
本集甚为精彩,最主要的原因是处理手法相对丰富了很多。
结构上,Captain Winters与Majoy Winters两条线平行发展,虽然这明显就是Hanks他老人家主演的[拯救大兵]的手法,但在系列剧中仍然让人耳目一新。
光影处理上本集也堪称出色。
开头的大幅度晃动镜头+音量加大的喘息画外音已先声夺人,设置了强烈的悬念,同时为这场大屠杀式的胜利与反思定下基调。
而一再出现的枪击党卫军青年也强化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效果。
除此之外,大量依靠枪声打字机声画外人声来转场,以及巴黎公车上的面部切换,都是亮点。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说,本集的题目Crossroads起得是相当巧妙,既代指战斗地点十字路口,也暗指了Winters的心理矛盾。
另外,战斗场面虽不算多,但系列剧第一次集体上刺刀还是给足了惨烈的渲染,尤其冲锋一段近乎零画外音的设计值得称道。
结尾处对下一集的过渡铺垫也相当地赞,E连的物资短缺,盟军溃败士兵让人心头一沉的精神状态,严冬,前方的炮火光亮——阿登战役即将到来。
总的来说,本集是目前为止对战争批判对强烈的一集,各方各面做得相当完整。
虽然从账面上看,Tom Hanks的导演作品并不多,但通过本集,我们也可以很有信心地问:Hey Tom,为什么不演而优则导呢?
Part Six阿登战役继“市场花园”后又一重量级战役,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最长的一集。
主视角再次转换为军医Eugene。
这个视觉切入点相当巧妙!
通过军医的视角展现了寒冬之际Bastogne森林里E的困境与坚韧,E连的困境实际也是101师的困境,没有地面补给后退路线被切断。
Eugene给我们具体展示了各种短缺,大半集都在寻找绷带、血浆、吗啡甚至一把剪刀。
全集几乎没有具体战斗场景,有的只是各种细节表现出来的坚持、勇气、毅力。
这集的女性角色地位明显提高,Renee的加入让原本的全男性剧集添加了一丝柔情,只是最后还是凸现了战争的残酷无奈。
不得不说,本集对Eugene的刻画使其成为继Winters后兄弟连里最丰满的角色。
从一开始寻找药品的负责,对待伤者的平和(与Part Five里的军医高下立判),救治时的有条不紊,奔跑距离最长的对E连的全面照料……Eugene的魅力无疑已令观众着迷。
当然对比前五集,本集的刻画一定程度上可说是牺牲了节奏换来的。
音画处理上,茫茫白雪与若干近乎消音处理的搭配都值得一提。
P.S.看过[巴顿将军]的,对师长探望E连时宣读的“Nuts”应该会心一笑了。
Part Seven转折点主视角变为Lipton,第一次出现贯穿全片的旁白。
这集开始强化厌战的情绪,全集诸多时间都在展示E连士兵各种极具讽刺意味惨不忍睹的阵亡:Hoobler死于他最梦寐以求的鲁格手枪的走火;Toye没等手伤痊愈便迫不及重回连队结果被炸断一条腿;最后一次遭到炮击,躲在散兵坑里向战友呼喊的Muck和Penkala却被炸弹击中……反映E连陷入最低谷的无疑是壮汉Buck的崩溃和Marlarkey的消沉。
实际上,从上集开始,这种受困消沉的气氛越来越浓重,这种气氛在接近两集的时间里不断渲染积累最终到了爆发的边缘。
如果说仅仅是受困于外敌,那这种情绪未免单薄,本集的另一个主要矛盾爆发在连队内部里:新任连长Dike的指挥不力领导无方让连队日渐军心不稳。
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况一方面渲染了前所未有的压抑气氛如前所述,让最后的胜利显得更吐气;一方面也有利于凸显Lipton的性格。
忽然发现,自从第五集以来,镜头的颗粒感明显增强,尤其是第六第七两集,白雪皑皑的外景加上手提晃动,视觉冲击更强烈。
第六第七两集都可以看作是主要刻画E连的心理状态的剧集。
第六集对Eugene行动的全过程跟踪,以及第七集Lipton旁白的使用,都很好地展示了E连受困的状况。
全片高潮无疑是Speirs单枪匹马顶替懦弱Dike并独自来回穿越德军阵地,适时的配乐以及对之后战况的省略更彰显了导演的意图:先抑后扬的情绪描写才是重点,Speirs开了无双般的横空降临才是重点——E连开始走出低谷了。
不过要说最亮点,恐怕要数结尾教堂的清点:伴随着旁白,E连阵亡、受伤、离队士兵的身影一一从镜头中隐去,附着圣歌的吟唱,哀伤之情几乎溢出画外。
关于那个“20根烟20个战俘”的传说,导演终于通过Speirs之口作了答复:没有批判,或许就像Speirs在雪地中掏出一包烟那样,就像Speirs单骑穿越敌阵那样,神化般的性格的注脚。
Part Eight最后的巡逻主视角换为“补充兵”Webster。
这个“补充兵”的困境实际也反映出Bastogne对E连的巨大影响——Webster甚至可算是老兵,从D-Day到荷兰都有他的身影,不过因伤缺席了Bastogne的惨烈战斗,现在只能被以“补充兵”对待。
因此本集第一条线浮出水面:Webster如何重新融入兄弟连。
本集可以算得上文本比较完整的一集,Webster融入线、Jones新任排长线外加E连巡逻任务的主线,而Webster与Jones同是新入队伍的比较。
如果说[兄弟连]每集主要刻画一个人物的话,[兄弟连]里的手法也显得相当丰富,比如Sobel的双面刻画,BucK的敌后经历,Lipton的旁白,Eugene的全跟踪,当然还有这集Webster与Jones的对比。
当然这集同样也运用了Webster的旁白,但这集的旁白却更像是一种评论,与Webster时刻冷静理性的行为达到了高度吻合。
视觉处理方面,本集的长时间镜头相当多,某几处场景比如夜捉战俘的戏差点[人类之子]了。
比起剧集之前各种大型动作场面,本集虽然小打小闹,但也拍得足够扣人心弦。
当然本集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Winters在“详述”第二次巡逻任务后突然地宣布“伪造”,这实际上也暗示了大背景宏伟的二战多多少少进入垃圾时间。
结尾处战友对Webster的伸手——标准的前后照应完整结构。
Part Nine集中营 or Why we fight比较特别的一集,也是思想内容最多的一集,连片尾曲都成了十集里面唯一不同的。
自第一集后再次看到倒叙引出正片。
看起来导演有意用一种稍显对比的手法。
前30分钟漫长铺陈美军在德国作为“侵入者”的行为;36分钟后集中营出现,对法西斯纳粹的间接刻画。
除了这两方,主创还加入了德国居民这一方。
这一方非常值得留意,一方面他们的登场基本是在美军搜刮民财时的叫骂,如前所述反映了美军的“入侵者”角色;而另一方面,他们从坚称对集中营毫不知情到接受“震撼教育”的转变相当意味深长,个中代表无疑是红衣服的德将军亲属老太太:第一次见到Nixon一脸傲气,在集中营稍稍失色后回复原来的傲气继续搬运尸体——能否把这个举动看作是主创对日耳曼民族的评价,这个举动实质代表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举动?
关于视听语言,一开场的长镜头让我们终于在[兄弟连]里看到一次晃动感微弱的长镜头。
说实话实际上本集的音乐更让人印象深刻。
开头四位提琴手拉奏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第六乐章》开头,最后再以乐章的结束完结,完整结构。
从Nixon第二次进入集中营开始,背景音乐同样以弦乐为主,使这一段与结尾段(即开头段)的音乐过渡显得相当平滑。
除此之外,音乐元素还包括进发过程中E连高唱的经典的Blood on the Risers。
勉强来说,第九集的主视角应该是Nixon,本集Nixon酗酒,经历离婚,直面同伴之死,发现了惨绝人寰的集中营,大体上也能看出他的直接朴实甚至粗鲁的性格。
不过估计本集对集中营的描述更让人记住了。
Part Ten终结终于到了终结集。
按理来说,电视剧的终结集难度一向不小,更别说这么史诗的一部终结。
本集的各方各面都需要一个了结,因此相对显得散乱了一些。
旁白回到Winters,但可以说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估计是前九集已经完成任务了。
本集几乎没有战事,只有战后的各种状况、各种散漫。
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Liebgott与Webster对待“嫌疑纳粹”的矛盾,虽说本集中只是一笔带过,但经历了第九集的集中营,还是反映了这种以“人道”为正义的思想。
Winters申请调任的面试则可算作是对E连345天历程的小回顾,遗憾是短了点。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临尾总结——不过是德国将军的发言。
借助德国将军的话语完成了对E连的临别赠言同时也再次肯定了战争双方士兵的人性力量,正如上集的老兵访谈所说的“They just tried to do what they supposed to do,and I tried to do what I supposed to do.”原型访谈放在了最后,神剧完美收尾。
补充作为一部完美的美国主旋律剧集,[兄弟连]具有相当丰富的电影手段,在制作方面称得上完美。
对于这样的剧集,必须得一看再看,才能发现更多趣味,才能更神体会它的精神内核。
可以看出《兄弟连》每剧集的不同主题和风格是因为不同的导演的缘故,这集开头小小留意了下本集的导演,和上一集并不相同,相信之前三集没有留意到的演职人员细节也影响了很多我所关注的细节。
第四集的主题是“新兵补充”,个人感觉实在较上集跨度很大,但既然全剧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那么在结束法国战役的任务后,101空降师确实是回到后方并在三个月后参与了“市场花园”行动,这一集正是描写了这一战役的过程来表现之前几集并不明显的战友兄弟情(说到兄弟连这个名字,最近出了本国产电视剧《中国兄弟连》,用一个完全虚构和抄袭美剧《兄弟连》的方式来讨好观众讲我们自己的英雄的故事,实在有点让人起鸡皮疙瘩,特别是片花里那些英雄们一起喊着:中国兄弟连坚守阵地!
......我真看不下去了!
)。
相比前几集,虽然放在了规模最大的荷兰空降行动的背景下,但手法实在并不是很好,给人感觉有点太直白太通俗,没有任何噱头和让人觉得出彩的地方,这一点体现在剧情安排和情感设置上尤其明显,可见如何调节感情线是这位导演的弱项,比如说,本集中的主角是BULL,在埃因霍温外围的一场遭遇战中与部队失去联系,导演仅仅提供了与荷兰居民遭遇和与一个德军士兵肉搏来体现他的精神品质,首先这就显得太戏剧和英雄主义,其次是破绽太多,从头到尾那个美丽的荷兰女人一句话也没说,我们也不知道她想表达个什么,还有这个德国兵是和另外三个人一起进的屋,为什么他没有归队其他人没来找他?
难道德国人里就没有兄弟连情结了?
这点上几乎磨灭了前两集中对于双方士兵的人性关怀这一优点,而又回到了以前的绝对主观,敌我分明的通病里去了。
描写”市场花园“行动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那部电影成为世界战争电影的优秀典范,场面和全局意识后人实在难以超越。
但照理说《兄弟连》之前的精彩程度让人觉得,这一失败的战略行动肯定会被表现得更为真实,至少沮丧的情绪蔓延开来,也就是导演的成功,可惜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除了小镇遭遇战体现的双方战术配合可以让军事迷开心一下外,着实没有给人留下太多。
本集唯一出彩的几处地方都是描写战争对平民影响,这里的几个包袱和煽情做得很好,第一处是空降兵进入的第一个荷兰小镇时受到居民夹道欢迎,但同时,德占期间帮德国人做事的”荷奸“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那些与德国人合作过的男人都被枪毙,女人们都被剃光头发示众,这对于我们平日光是用民族主义对待自己民族的”败类“的行为多少是种质疑,一方面是西方社会崇尚的自由,一方面是民族大义,很多人坚持了民族大义成了烈士或是英雄,更多人选择了中立即躲远做看客,待到和平时指指点点,而那些没有成为这两种人的人自然成为了这两类人所要赶尽杀绝的敌人。
在把自由和人文关怀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西方,20世纪还会发生将妇女头发剃光示众的行为,不仅仅是要伸张民族正义感,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展示战争对于人性的极度扭曲,这种扭曲不是发生在这些”叛徒“身上,而是那些惩罚”叛徒“的人身上,美国人进驻了荷兰还被导演假惺惺地当作一支神圣的军队一样对这些人抱着同情的态度,还隐约地指责德占区的人用小孩当游击队员送情报,最后到底体现出美军是作为世界警察的正规军,世界还得靠他们来解放的思想;第二处更为煽情的是,进驻当日,三个士兵来到民居搜刮食物寻找舒适的地方睡觉,突然冒出一个英语讲的超流利的荷兰人,带着个小孩,无比聪明地拿出食物讨好美国人,一个叫林肯的大兵就掏出块巧克力给小孩吃,其乐融融,然后第二天的战斗中这个林肯就牺牲了。
这一点我实在是不好说什么了,这是一个几乎被用滥了的亲民煽情方式,假就不用说,还再一次深化了美国人的形象,而忘记了之前他们三个是去”搜刮“民财的;第三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煽情点,在向梵高的故乡挺进的路上,美国大兵遇到了一个抱着小孩的被剃光头的荷兰少女,谁都知道她身上发生了什么,在坦克和大兵面前,这个平民形象的渺小对比显得异常强烈,而这个时候当士兵拿出军粮交给她时,才真正让人心头一暖。
之后第四处出现的那对NEUNEN妇女,其累赘程度太高,我实在不忍心去细说。
在NEUNEN遭遇战中,导演用了很酷的穿越和跟随镜头表现了美军空降兵的战术配合,这是开了一个军事动作片的先河,让原本充满着暴力毫无戏剧美感可言的战斗场景显得有可看性,并且是建立在真实性上的,美国大兵在进攻和撤退后都显露出了平日训练时的不慌乱和有序,这点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导演很明显也把握住了这一要点。
另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本集音乐的运用,在开头处有两个地方出现了很舒缓却不轻松的弦乐协奏,一个是那个第一集中讨人厌SOBO的再次出现,导演用了频繁的蒙太奇剪辑和长镜头运动来表现士兵们和SOBO再次相遇时的那种惊讶和感叹,这次相遇不同于之前把他弹劾走,经历了诺曼底恶战的空降兵们打心底里是感谢这个人对他们的变态的严格的,否则SOBO再次出现是没有任何必要的,编剧大可以直接把他间接地杀掉,比如训练事故等,但放在新兵出场的地方让他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突出了两层”新老交替“的关系;另一处音乐的精彩运用是伞兵们空降时的场景,漫天飘落的伞兵和呼啸而过的C-47本是很严肃的大场景,配上几乎舞蹈美的弦乐后突然呈现出一种美感,充满着”战争艺术“的气息,算是一个很让人喜欢的尝试。
以前看《兄弟连》,这集看得最多,因为这集可以看到战争影视剧中不常见的比较正规的遭遇战,还有大量谢尔曼,丘吉尔,虎式,猎豹坦克装甲车辆出现,但就一部给大众和艺术影评家欣赏的剧集来说,第四集并不是一个用好题材拍出好剧集的成功。
从小到大看战争剧,当然也可以叫抗日剧,结果除了不断培养民族情绪,痛恨“小日本”,别无他物,甚者还衍生出不买日货,不看日书等等后移行为。
《兄弟连》战争场面差不多占了80%,观众似乎一直浸入这种无休止的爆炸声和惨痛的哀嚎,对战争有种切身亲眼的痛恶。
国产的抗日剧似乎放错了重点,我们抗日剧的重点在于不断的描述日军对我民族的蹂躏,杀我同胞兄弟,奸淫我良家妇女。
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一遍一遍教育我们:小日本没有人性,他们是畜生。
不断的消费着这场抗日战争和名族情感。
让我们只要沾上一点日本的东西,就恨得牙根直痒痒。
这有点不分青红皂白,在名族大义的强势面前消弱个人的理性思考,长大了在接触日本的文明时还要不断去客服心里的某种抵抗情绪,也可以叫反洗脑。
而《兄弟连》的重点在于战争是惨痛的,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们要避免,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好日子过够了去瞎折腾。
让我们去见证,去思考,思考为什么和为什么不。
我觉得后者的思路是正确的,是有益与人类的。
国产抗日剧有很多情节设置都是情绪性的,作为同种同族,观看时确实能引起一些情感投射,但是细思,这样是儿戏的,是不专业的,神不真实的。
短短十集,忠誠、強韌、恐懼、驕傲、迷惑、堅毅、絕望、信任、憤怒,愛和恨。只能說,戰爭中沒有勝者,總有人要痛失所愛,為了所謂大我犧牲小我。而當我看見集中營,who's fu*king care of the war! 我想我永遠都不能習慣看戰爭片。Hope the world full of Love & Peace!
好无聊
斯皮尔伯格的巨资战争连续剧,其实,我觉得绝对应该把它作为一部超长电影来看,斯皮尔伯格的二战,好的没话说。
当时觉得战争场面拍得无敌好啊。
哦我那每晚十点半坐在电视前不见不散的日子TAT我那握拳堵住嘴憋泪的每天一小时TAT亲爱的,保重。
Garbage
艺术水平上无可挑剔,塑造出的美式集体英雄主义主旋律差那么点意思。
一般般吧……明显hbo在省钱避免拍大场面,虽然太平洋战争是后来者,但是作为后发之作感觉比兄弟连好不少,巴斯顿战役本能拍的更好的
看了一集,有点看不下去,下次一定。
竟然看完了,对于女生来讲,很多都不喜欢战争片,对历史的细节我也不是很了解,冲着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还有豆瓣的评分看的。战争场景、效果一流,据说根据有据可查的真实情况拍摄,不美化不丑化德军。结尾一集很赞,德国将军的讲话也代表了参加战争的各国将士。总之,热爱和平吧。
“有一天我的小孙子问我“爷爷,你是大战中的英雄吗?我回答:不,但我与英雄们一同服役。”真实,刻画人类在战争中的恐惧。
比较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面貌。最初的跃跃欲试,初期直面残酷的恐怖,中期漫长的折磨,乃至最终的麻木与冷酷。作为观众,感觉经历了一个心里轮回,有些难以自拔。可以想象,战争对人会造成怎样难以弥补的创伤。和平万岁。
冗长
不喜欢
1:作为观众,我给满分,充分表现出战争 没有神枪手 没有手撕敌人的残酷 而是从那种战争中存活下来时的运气和一点点的实力 正在说话的战友被炮炸飞 好不容易躲避了敌人的炮火却被自己 自己人 或者意外丢失了性命,一场较真实的战斗画面,最后的老兵 平凡的人生 也让人动容。2:作为中国人 我给1分,1919年前的八国联军 又是如何残害中国老百姓的 在这期间经历了二战 他们为了打败德国解救自己 最后一集提到朝鲜战争 明明大家都知道侵略别人或被侵越受伤害的只有人民 却依然入侵朝鲜 吧枪口对准了曾经二战时候的盟友 战友 中国人民 ,人民都没有错 错的是执政党派 美国早晚都会作茧自缚
真是能满足我对一部战争片的所有憧憬了。前面还有点脸盲,后面慢慢认清了角色,越看越上头。
高密集度的战斗拉开了序幕,无论是法国的卡朗唐镇还是荷兰的埃因霍温,无论是比利时的巴斯托尼还是德国的海格纳镇,皆留下了E连兄弟们的身影和鲜血。兄弟连,正是一支属于平凡战士的颂歌和安魂曲
再也不要看战争剧
还不错,但是,对于一部跟拯救大兵类似的剧集来说...太长了,拖沓了。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制作的10集迷你剧,大名鼎鼎。虽然我看的也不很认真,但闭着眼睛就知道这个剧比史皮的《西部传奇》或者是《幽浮入侵》什么的要好看,虽然后面两部剧的缺点在《兄弟连》中依然可以找到。看了下演员表,发现还有汤姆·哈迪,我肿么没注意⊙﹏⊙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