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升平,绮梦一场。
身为女孩子,童年所有关于公主的幻想,一切闪闪发亮镶珠嵌钻的热望,都好像蓝色裙摆上的星星,都从仙女教母那句魔力咒语“Bibbidi-Bobbidi-Boo”开始。
近年来童话改编也众,不乏出类拔萃者。
如果想看想象新鲜情节大胆的,不妨试试安吉丽娜·朱莉铺满海报的《沉睡魔咒》;如果生性爱奇幻诡异瑰丽荒诞风,那蒂姆·波顿工熟匠巧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还藏着德普苍白的疯帽匠。
迪士尼二十世纪中期那些工整的动画长片作品依旧散发着来自岁月的经典气质,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童话这种深受喜爱的文学体裁,被证明拥有变幻又变幻、翻新又翻新的无限魔力。
而这部2015版电影《灰姑娘》的魔力,尚且不在于被变被翻新,而在于所有人心里都藏着的那个沉睡的童年梦想。
整部童话被“创新”的部分极少,整个故事线跟着所有人熟悉的那个故事走,连礼服款式也与1955年的《仙履奇缘》相似,与前文所述的作品相比,几乎在情节上乏善可陈。
可是,Cinderella家的森林美丽广袤如同精灵频出的仲夏夜之梦,她家厨房的每一只的铜锅铝铲也和墙上各不相同的瓷盘挂饰一样精致,凯特·布兰切特凌厉的继母妆被每一件绿裙子衬托得艳丽绝伦,纯金纯金的南瓜马车每一段葳蕤的花纹曲线都让人叹息,水晶鞋流丽高贵的形状和璀璨透明的蝴蝶让每一年的一线大牌当季新款都黯然失色——最最重要的是,灰姑娘那件跳舞裙子!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拥有一整箱的童话书,每一本都有公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对应一个关于她们的幻想。
童话作者非常喜欢描绘公主们的衣裳和配饰,还有金色的波浪一样的头发,和艳若桃花的容貌。
这些美丽常常和她们优美的人格呼应着,感染着小小的女孩子们。
电影中这件蓝色的裙子,在Cinderella的旋转中熠熠发亮地出场,低胸,泡泡袖,大大的裙摆,闪闪烁烁好像裙摆上有星星。
电影院的女孩都发出感叹,感叹童年那个浪漫唯美的梦好像又在招手。
有人用世界领先的电影技术,用业内财力雄厚的公司背景,用深入人心的智慧和传统,为你造一个你童年一直在做的美梦,你有什么理由不心甘情愿地去为这部电影买单呢?
很多人非议西科塞斯的《雨果》,觉得缺少他一贯的黑暗和力量。
可是我却深深爱那部油画一般明丽的片子。
因为玻璃房子外的乔治·梅里爱说:“你知道这里是哪儿吗?
这里是你梦境开始的地方。
”迪士尼就是童年梦境开始的地方。
这个世界只要还有迪士尼,就一切都好;只要迪士尼还在出动画片,就怎样都可以,就什么黑暗、痛苦、欺骗都不足为惧。
电影主角和观众都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选找一种独特的气质,能够说服自己奇迹出现是有原因的。
不是说爱情让灰姑娘走上舞台,赢得了最后的比赛。
而是灰姑娘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舞池中惊人的表现,赢得了白马王子的爱情。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观众和导演就已经在剧情寻找并认可这种“特质”。
就像是一种水晶鞋情结。
因为灰姑娘的故事中,只有她才穿的上那只鞋子,因此在白马王子存在的世界中,一定是有一种东西独属于灰姑娘。
在这种预设的前提下,银幕中的爱情才有发生的可能,故事中的奇迹才有发生的基础。
我们反复的问自己,为什么那两个人是注定在一起的?
为什么那么多美丽而有才华的女性围绕在白马王子的身边,他却会选择灰姑娘?
和当年的童话比较起来,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清楚了许多。
因为当年的王子是惊讶于灰姑娘的美貌,继而一见钟情,可这样的解释太过表面化了,甚至有些轻浮。
其实,独属于灰姑娘的美貌征服了王子是很正常的。
王子也以同样的俊朗征服了灰姑娘。
但是,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买这个帐了。
无数事实证明了那种光凭外表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人们必须在“命中注定”的问题上找到解答,于是,这种对于特质的寻找物化为一只鞋子,一个手机,一种经历。
总而言之,人们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不然不会相信有这样的奇迹。
于是,我们看到了舞会中有无数种表达自我的可能和机会,能够让王子和灰姑娘心灵相同,让他们未经接触就能了解,未曾了解就已熟识。
让人们相信,是Mary的舞技与Joey Parker的契合使得他们相遇相爱。
因为只有这样,只有当上帝为情侣们度身定做一对互相吸引的特质时,他们才会“Happy ever after”。
灰姑娘,不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暗示,是一个相信爱情的借口。
不出所料,《灰姑娘》是一部极其正统的、唯美的、浪漫的、狗血的,受众年龄在五至十岁之间的迪士尼电影。
但是没看电影以前,我以为这样的电影已经不会再受欢迎了。
仿佛大家都腻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史莱克》一定要搞个反转结局,《沉睡魔咒》一定要搞个妖艳的巫婆,各种马达加斯加企鹅、快车、爱丽丝,儿童战警,一定要搞些惊悚的冒险的题材,仿佛这样才有悬念,才能吸引大家看得下去。
这样的创作手法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呢?
直接后果就是我三岁的女儿在影院里看这些电影的预告片时就被一惊一乍的音乐和情节吓得躲在我怀里,闹着要回家。
都是PG级电影,《灰姑娘》就是一部能让孩子在电影院里安静下来的电影。
开头恬淡的音乐,蓝蓝的天,白色的云,可爱的小姑娘,直接把我拉回到了小时候看《格林童话》时的想象中。
那时候的灰姑娘是淳朴的,后妈是恶毒然而真实的,神仙教母能力不是无限的,南瓜是不会成精的,王子是忠诚的。
这样一部真人版的童话电影,完美再现了所有人小时候看到这篇童话时的第一感觉,没有悬念,没有包袱,只有极其绚烂的色彩和纯洁到只剩一张白纸的灰姑娘。
人物扁平又如何?
你还能指望灰姑娘拍成甄嬛传吗?
说这部电影应该拍成《五十度灰》的直男们,你们忘了这部电影的受众是我女这样的小朋友,而买单的是他们的娘。
这是我和女儿在影院里共度的一个愉快的下午。
她坐在我的怀里,不时问问我她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意思,看到蜥蜴变成了随从、白鹅变成了赶车人,她笑得前仰后合,而我们一起被灰姑娘的蓝色长裙美哭,那个镜头大约有五分钟的时间,我们谁都没有说话。
在那个瞬间,我忘记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和知识分子所应该有的反讽的能力与女权的意识:就让我坐在那里,欣赏五分钟这条漂亮的裙子吧。
而当影片结束时,我女能说出灰姑娘很勇敢、很善良这样的观后感,更让我深深地觉得,美国的儿童教育是我们很多儿童文学都望尘莫及的。
平心而论,《灰姑娘》与白雪公主、睡美人一样,都是个极其陈腐的童话故事。
故事里必定有个美丽的公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必定有个王子,有一场劫难,最后以婚礼告终,完全不符合现代的男女平等意识。
然而这部电影是这样弱化这个主题的:开头不到五分钟,亲妈在去世前就点了题:Have courage and be kind。
要勇敢,要善良。
此后的九十分钟,灰姑娘一直坚定不移地围绕着中心思想完成她的人生道路。
不论命运多么坎坷,坎坷到了荒谬的程度(要是我估计自杀或者出走了),她还能笑着面对一切,还能保持最大限度的善良,连家里的老鼠都不放过表达善心的机会。
结局呢?
她勇敢地走了出来,向王子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公关了自己,公关了王国,最终成功上位。
勇敢和善良必然能带来人生的幸福结局,这是这个故事向五至十岁女观众表达的唯一主题。
男女平等?
家庭琐事?
打破礼教?
见鬼去吧,这不是这个年龄的观众应该学习的内容。
真,善,美,还有多少人记得童话故事的三字真言?
这部电影做到了。
我不禁想到美国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
每次去图书馆,都是浩如烟海的儿童图书,从简到难,而且无一不围绕着真善美这三个字。
大部分是教孩子怎么“做人”:团结、有爱、尊重他人的权利、亲情、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独立……这些道理随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连我都看得津津有味,更不要说小朋友们了。
和爸爸去钓鱼,自己动手挖蚯蚓。
非洲的小朋友在海边晒太阳,享受浪花扑在身上的微笑;和恐龙一起上幼儿园,怎么教它上厕所呢?
再看看中国的《幼儿画报》,红袋鼠、火帽子和跳跳蛙的系列故事,第一篇是讲瓶子碎了怎么粘起来,第二篇是讲怎么样防止浴室的雾气,第三篇是不要跳井盖……很实用,但实用得有点过了头。
这就算好的了,还有更多充斥着歧视、不公平的故事:某某小朋友因为谁谁不漂亮就不跟他玩了,还有植物大战僵尸改写的故事……很难从里面读到人生的教育意义,更不用提帮助成长和看世界。
所以我建议母女们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像是妈妈自己的童年在女儿身上的镜像。
一起吃着爆米花一起对着南瓜车爆笑、水晶鞋发花痴,然后学会善良和勇敢。
灰姑娘,作为一个被全球人民所熟知的童话故事,我原以为我对她的电影版是毫无兴趣的,毕竟剧情很熟,插画看过不少,在游乐园和商圈经常看到主角的模型,剧情也没什么可以用特效发挥的大场面来吸引眼球,然而令我惊讶的是,我居然从头到尾看完了,而且还看的津津有味,同行的友人也是如此。
剧情大家都很熟,就是讲一个小姑娘被继母和继母的两个女儿各种欺负虐待,却依然善良纯洁高尚宽容,经过一番波折终于和王子在一起的故事。
影片中凸显了几次辛德瑞拉她妈妈教导她的话,善良高尚宽容,之后辛德瑞拉果然获得了美满的生活,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说,片中想要表现的就是,善有善报?
从灰姑娘和王子悬殊的身份来看,这又似乎是一场观众朋友喜闻乐见的屌丝逆袭的戏码,即使辛德瑞拉家之前有什么贵族身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和王子结婚也可说是高攀,毕竟片中体现了很多次,王子的对象必须是公主。
更何况自她父亲去世后,家里不论是权势地位还是金钱人脉,都一落千丈,能跟王子结婚更是希望渺茫。
然而王子一见钟情,爱上了她。
那么所有的困难和阶级差距,都是纸糊的。
最终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但如果观众就这样认为善就有善报,屌丝就可以逆袭,那就大错特错了。
辛德瑞拉确实善良,但是,她不止是善良,片中辛德瑞拉表现出来的勤劳、聪慧、爱心、果决、勇敢、包容等品质,无一不是“有善报”和“能逆袭”的先决条件之一,包括运气和美貌,也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条件。
否则,善良的人无数,屌丝也无数,王子遇到的人也很多,凭什么轮到你逆袭?
如果她善良但是愚蠢,如果她善良但是懦弱,如果她善良但是懒惰,如果她善良但是丑陋,如果她善良但是没有仙女教母,如果她善良但是一直遇不到王子,她还会逆袭吗?
成年人看童话电影,已经无法被这些故事所感动,除了情怀和记忆之外,挖掘电影潜在内涵,或者自动补全逻辑缺失,已是常态。
回归本片,童话电影想成功,绚丽的画面不可少,本片最大看点私以为是仙女教母变南瓜车公主裙之时,以及舞会现场,每位观众都会期待变装之后的美貌,以及震慑全场的那种打脸的爽感,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看的都很专注,虽然个人认为辛德瑞拉容貌并不出众,但是也不违和,起码比她那两个被丑化的毫不掩饰的姐姐好多了。
另外想吐槽一下束腰和裙撑,幸好现在不流行了,不然对女性是多大的折磨!
辛德瑞拉的继母,出场的时候真像老巫婆,本片真是毫不掩饰对继母和两姐妹的各种丑化。
因为童年记忆和看得挺愉快加成,三星吧。
我忘记了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但是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是童年的小女生对美好的向往!
灰姑娘,这部电影,我到目前为止一共刷了5遍了,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剧情和童话故事还是挺吻合的,我觉得这部电影里面灰姑娘和她的王子因为有主角光环所以,我会喜欢他们,但是灰姑娘的后妈和她的两个姐妹也演的不错,把坏人的感觉演绎的入木三分,特别是灰姑娘的后妈,第一眼就觉得她非常适合这个角色,她两个姐妹虽然演的不错,但是有点丑哈哈哈哈哈哈哈hhhhhhhh
其实故事还是小时候所熟悉的那个故事,灰姑娘还是那个被继母和继姐欺负的可怜女孩,但是仍旧怀着善良和勇气向前走的姑娘。
也是那个因为善良而乘坐着南瓜🎃马车去参加舞会的漂亮姑娘。
不过和童话故事不一样的是,王子先爱上的就是普通平凡出身的灰姑娘,而不是被魔法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灰姑娘。
PS.灰姑娘真的很漂亮。
已经有十几年不读童话故事了。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次读童话故事,我总是对反面人物产生莫名的好感,尤其是女性反面人物。
昨天看了拍成电影的灰姑娘以及电影里对继母形象的塑造以及一些对继母的恶意刻意洗白的部分,我想起了当年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时自己的诡异心境。
第一次读Cinderella似乎是小学五年级了。
对于女主Cinderella毫无感觉,倒是继母莫名其妙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后来我从不同出版社编篡的童话故事集里面又看到了很多次灰姑娘,然后当年只有11岁的我硬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将七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故事集放在一起,摊开到Cinderella那一章,开始对比结尾部分对继母以及两个女儿的处理。
然后,我发现关于她们的结局分为五种:1. 根本没提她们。
2. 她们羞愧难当地离开这座城市(本部电影采纳的结尾)3. 乌鸦啄瞎了她们的眼睛(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4. 继母为了让两个女儿穿上鞋,砍掉了她们的脚后跟(魔法黑森林采纳的结尾)5. 继母羞愧难当地自杀了。
现在想来,我小时候似乎很有做research的天赋,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为什么不同版本对继母和两个女儿的处理会不一样,可是也没想明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我看了Disney出品的动画片Sleeping Beauty,我对公主Aurora无感,倒是对女巫Maleficent萌生了莫名好感。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披着我妈的长款风衣,学着Maleficent的样子走来走去,带着横行霸道的姿态做事。
后来,我甚至自己偷偷地撰写了不同版本的Sleeping Beauty:其实Maleficent也不是个坏女巫,她只是因为某些邪恶灵魂霸占了她的身体,才做出那样的事,而她本身只是个高贵冷艳的女巫。
(可想而知,当我去年暑假看到Maleficent那部电影时,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小学六年级读了纳尼亚传奇的七本书,读完了以后我唯一的感想就是:Susan和Lucy作为书中的女性主人公,对于情节的推动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在任何战役中,她们都没有参战,而是跟着Aslan跑来跑去。
Susan是个彻头彻尾的花瓶人物,到后来都彻底酱油了。
Lucy唯一的作用也是象征性的,拿着Aslan给她的万能药水为受伤的战士们疗伤。
但是,纳尼亚传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里面的白女巫,还有the silver chair里面的绿女巫。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直到我开始读了哈利波特,才第一次喜欢上了正面的女性人物:Hermione。
我提起这些的目的是觉得: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应该是少年儿童。
作为成年人,我认为这个剧情很无聊,从头到尾都在吃爆米花。
但是作为一部以少年儿童为目标观众的电影,你传达给儿童的是什么价值观?
由此我又想到,很久很久以前读到的童话故事,很多故事的细节非常粗糙,人物塑造也很不合理,情节推进更不用提,基本上只有一个framework还算积极。
但是那个年龄的儿童会有框架性思维的能力吗?
首先,这部剧情的主旨是Have courage and be kind。
如果是为了宣扬这个主旨,那么接下来我期待的应该是女主如何通过自己的种种courageous act/behavior/choice,如何通过自己的kindness一步步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
可是这个故事呢?
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没怎么交谈王子就爱上了灰姑娘,原因就是看脸;第二次见面是在舞会上,王子进一步爱上了灰姑娘,原因是灰姑娘的脸和裙子;第三次,两个人就手牵手一起走向明天了。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不管你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家庭出身,甚至可以不管孝道、民意,只要你长了张好看的脸,王子就会看上你。
我忽然明白了小时候为什么频频喜欢上童话故事里的反面女性人物:除了我本身就喜欢高贵冷艳的女王范之外,反面人物往往具有智慧,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白雪公主的继母自己制作了毒苹果一路跋涉到了小矮人家里,这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体力和执行力;然而白雪公主只是通过装可怜和长得漂亮就在故事里成为了人生赢家,她的善良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故事的结局也是无关紧要的。
睡美人这个故事里Aurora好像就是个被邪恶女巫和几个善良女巫争来争去的牺牲品,并且把Maleficent描述成一个气场强大的女王形象,敢于对王室成员表达不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看的童话故事很多情节都忘得差不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似乎在这种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童话故事里,正面人物永远是花瓶式的,被动的,她们总是莫名其妙碰见好人并且凭借容貌夺取王子的芳心,她们总是依靠外界的力量打败了邪恶,而且往往完全靠外界力量;而反面人物永远是讲究手段、时机、知识、力量,完全凭借自己孤军奋战,虽然最后为了主旨需要她们还是被灭掉了,但是她们往往是撑到最后才被灭掉了,考虑到她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孤军奋战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到这里我要提起我十几年来一直痴迷的哈利波特。
在这个故事里,最主要的女性人物都在剧情的推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概除了秋张,不过这个角色已经被黑烂了),她们参与了拯救魔法世界、打败伏地魔,七本书里无处不贯穿着她们的智慧、勇敢、执行力、决策力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所以既然以儿童为目标观众,既然这个故事已经很大程度被改编了,那为什么不改编得与时俱进一点,彻底将这个故事改为灰姑娘凭借自己的courage & kindness获得王子的爱,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王子共同治理国家?
我认为这样才能为儿童(尤其是女童)传播正能量。
都说性别是社会环境建构出来的,那为什么不能从童话故事做起,将女性的个人奋斗融入进童话故事中?
当我面临《灰姑娘》和《帕丁顿熊》的选择时,我没有犹豫就选择了《灰姑娘》。
一来我是Cate Blanchett的粉,二来近两年迪士尼同类电影的观念突破,让人不禁期待会有什么样的精彩改编。
意外的,不像《沉睡魔咒》那样神展开到飞起,《灰姑娘》基本上完全遵循了原作的设定和主线,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回忆小时候看的书和动画片,心想:嗯,确实剧情就是这个样子的。
全片给我印象最好的地方就是南瓜车,变南瓜的时候,从不靠谱的感觉一下子上升到满屏的土豪金,棒呆了。
第二印象深的就是午夜十二点魔法失效的部分。
这些在原来的动画片里也是高潮点,依靠先进的电脑特技很容易就营造出幻想成真的感觉。
(另外我真的不太喜欢灰姑娘的裙子。
裙摆还挺漂亮的,但领口那个设计……上面还点缀着蝴蝶……让我想起巴啦啦小魔仙。
上身后显得比例不好,也有可能是Lily James自己的问题。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31082331/。
相比之下Cate的几套衣服倒还不错,但两个姐姐的衣服就略土了,尤其是舞会那套。
)而其余的部分可以说毫无惊喜。
人物的诠释甚至相当糟糕。
因为后妈是Cate演的,我期待着看到一个摆脱脸谱化的角色。
开头一段,后妈party到一半出来找爸爸,看到爸爸和灰姑娘抱在一块,不大开心地站了一会儿又回去了。
看到这里我是有点小激动的,我的理解是后妈本身和灰姑娘她爸想法上差太多,但后妈最初是希望能有精神上的沟通而非纯物质上的依附的,但她感觉灰姑娘和他爸,还有死去的妈,总是固守在一个自我的小世界里,难以融入进去,以至于她放弃并逐渐开始对灰姑娘产生抵触,为后面铺垫使一切更顺理成章,而不是单纯塑造一个虐待成性的恶人。
但结果最后又说后妈虐待灰姑娘是因为自己嫉妒灰姑娘年轻貌美,我也是醉了。
还不如塑造一个虐待成性的恶人呢。
(顺便说下后妈的造型。
看预告片时觉得Cate不太适合红发,不过电影院里看初登场还是很惊艳的。
看她不时凹个造型,真是逗逼气十足,尤其是发出“吼吼吼哈哈哈”的笑声时,简直二哈即视感,不愧是我萌萌哒村花。
)而王子,则是一个毫无立体感的角色。
Richard Maddon颜值挺高,但就是感觉王子是个移动的微笑雕塑。
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迷恋灰姑娘。
在《冰雪奇缘》将一见钟情式的王子公主爱情彻底打破之后,灰姑娘又倒退回了起点。
但爱情并不是《灰姑娘》的主题,王子的爱充其量不过是对灰姑娘的美丽和善良的嘉奖,准确来说是对美丽的嘉奖。
看脸的世界。
但Lily James真不符合我审美。
腮帮子太大了。
如果在看这部电影之前,问我印象中灰姑娘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我想我应该会回答:它并没有什么想要倡导的东西,只是一个漂亮姑娘,有点身世坎坷但足够幸运,于是就嫁给王子了。
其实也挺玛丽苏的,玛丽苏地满足了小女孩的所有幻想,所以也只是童话。
但在电影之中,却非要给这样一个故事定一个立意:Have courage and be kind. 这个立意没有在影片中有逻辑地体现出来。
Courage——一个被当作仆从使唤也从不反抗,最多默默哭会儿然后又回到自己小空间自得其乐的阿Q少女,我看不出和courage有半毛钱关系。
一个有喜欢的人了想结婚但后妈不让被关起来就啥也不干在阁楼上唱” You shall be king and I shall be queen”的意淫少女,我看不出和courage有半毛钱关系。
Kindness——这要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动物的kindness,我对此没有什么好质疑的。
这点几乎是迪士尼公主的通性,而且这种kindness都会获得回报。
但灰姑娘遇见王子时不让他猎鹿这个情节设置就有些微妙了,虽然我想它应该是想表达灰姑娘热爱野生动物所以王子很感动正巧她长得很漂亮所以就喜欢上了她,但后面情节中对灰姑娘美貌的强调很难让人信服王子的爱是reward of kindness;另外阻止别人打猎这种事,夸张一点来说,就和我爱动物,我当素食主义者,所以你也不能吃肉差不多,有一点道德上的强加意味,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公认的kindness,只是一种自以为的kindness。
另一方面是对人的kindness,最典型的就是最后灰姑娘终于能嫁出去了,转过头骄傲地对后妈说一句:I forgive you. 当时我就屮艸芔茻了:我做错什么了要你原谅我啊QAQ。
被欺负不反抗,不叫kind叫软弱;一朝得势,即将当上王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地位上碾压对方,道德上也得占据制高点啊,这一句我原谅你,既批评了你,又赞美了我,甩头而去,对方竟无言以对。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牵强之说教片。
首尾呼应一下,《帕丁顿熊》好看。
对于某些狂黑灰姑娘是心机绿茶婊的,我只能说不管是身理还是心理,你都已经老到无法好好看童话了。
仁慈善良,坚强勇敢。
可以说在人格塑成期,这四点的确非常重要,教给人们善良有什么不对?
姑且,称见解到“真相”为成熟,但是实际上分明只是哗众取宠。
不过看到大家对这一类似评论大多觉得反感,我就放心了!
所以,让我们好好看电影,公正写评论,好吗🙃
我走进电影院之前就知道我看这个电影会哭的稀里哗啦。
我们已经开始渐渐老去了,从前坚信的善良和勇敢早就灰飞烟灭了,从多少年前开始,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世界是现实而残酷的,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只有拼命和别人斗智斗勇,不惜惹得一身腥,才有搏出头的一天。
可是面对银幕里的她,我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是因为我背弃了我曾经的信仰,仙子教母的魔法才始终都没有临幸我。
是因为我已经多少次待人以恶,才不会有王子来爱我。
是因为我早已向这个世界的不堪妥协了,我才不能live happily after.我和所有其他女孩们一起老了,她却还纯净如初,能为一点点所得而感恩,能为一份简单的感情而忠贞。
我根本不懂电影,我只是一厢情愿的愿意被她感动,向我五岁的时候一样。
向灰姑娘致敬。
她是我们不朽的信仰。
“这或许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让所有人看到我们的真实面貌”想起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你是活在云端的姑娘,你有满满的童话。我是活在人间的姑娘,我有厚厚的铠甲。 每个人心里都有童话,所以面对生活,我们仍需相信勇气,善良,和一点点魔法。
尽管一部本应看帅锅美女和豪华场景的电影里男主女主都长得不帅不美,本着厚道原则也不是不可原谅,但故事前段辅垫过长导致沉闷后段按各种旧作本应有的二至三次舞会被缩减成一次,而皇室的反复也没有表现,马上就进入捧鞋子找人结婚情节也挺无趣的。倒是女主家和王宫外景可以看看。婚纱比舞会裙好看些。
果然老了就不大适合看童话了。从女主从楼梯上下来那一刻,我们就判定她是绿茶婊无疑了。那样刻意,任谁不注意也难啊。
开始时忘记了谁导谁演,等到有种熟悉的节奏不对感,才想到导演是肯叔…老朋友们都来了~亲妈是个惊喜。 后妈太美!买多了一张票拉我娘去的,她看完后说“这片里后妈最漂亮演得最好,公主不行啊,值得看的就是后妈” 不愧是亲娘!总觉得这王子成婚后也不大吉利【。以及施家水晶鞋真好看!
后妈比女主漂亮系列再加1分下一部会是哪个女神做后妈呢,真令人期待嘻嘻
公主好漂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被撕爆衣服之后一定要马上跑出去哭!
女主长得有点像KW。“只要勇敢、善良,就能嫁王子”这种价值观传递真是荼毒社会啊。其实灰姑娘本来是个恐怖故事
7分。自从《怪物史瑞克》开始反英雄路线,什么童话故事都开始讲成人化,过于幼稚自然没人看,但矫枉过正也不是什么好事。而本作可以算是拨乱反正,返璞归真的作品。导演只是对故事进行了轻微的改编而保留了基本的框架并加强了女主的自身努力,而票房也证明了传统童话也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不喜欢女主。
不知道是不是姑娘在唐顿庄园里演无脑表妹让人太印象深刻,这部剧明明后妈更美韵,一星给裙子,一星给后妈。
女主太丑
全靠王子的褲襠才看得完整部。
迪斯尼片子里的女生总是穿着蓬蓬裙
后妈请收下我的膝盖!
好喜欢(捂嘴哭),喜欢迪士尼每一部都像一个温柔的妈妈一样,向每一个听童话故事的女孩(无论年龄大小)说一个可贵的真理,《美女与野兽》是“don't judge people by their looks”,这部是“have courage and be kind”,我的宝贝啊,无论何时都要有勇气和保持善良
卡特特工的女儿唐顿表小姐在精灵女王和她的两个女儿的折磨下忍辱负重,最后在安德的教官和食死徒教母的帮助下,破坏了政治联姻,嫁给了没胡子的北境之王的故事(我倒是看看谁敢参加他们婚礼)。总的来说,特效不错,剧情起码比木星上行好。
所有的服装场景服装都败在王子的紧身秋裤上了
那么多年过去 大荧幕上却还是没有一场舞美过泰坦尼克号平民舱里的那一场
这个电影就是给所有有少女心的人(不分男女)的一个很美的梦,服装和场景都太美了。后妈果然演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