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到凌晨3点多,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8集。
刚开始看觉得虽然情节可能很俗套,就像大家说的古早晋江小言的感觉。
不论是男女主角的人设、相遇以及感情线的发展,真的非常俗套,但是女主好看,男主有魅力,还是很养眼,即使很俗套的偶像剧,还是看的甜甜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三集还是第四集结尾,男主单方终止他们的约定,女主想通了参加女王的舞会,从二楼下来的场景,气场大开,睥睨全场,迷倒了全场的男性女性。
那个时候,有种当女主不再恋爱脑,充分利用自己的美貌魅力的时候,感觉就没男主什么事了,连女王都欣赏。
在这一季的婚恋市场刚开始的时候,女王称赞女主是本季最佳,然而后面女主急着结婚又没有相应的手段和魅力的时候,女王失望而觉得无趣。
而这一次,女王表情中终于体现浓浓地欣赏。
女王欣赏的不是空有美貌而没有脑子,而应该是女人只有欣赏自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魅力让别人欣赏,简单来说,就女王那么爱八卦的性子,她喜欢的是美貌壳子加上有趣的灵魂。
在那个女性地位很低,除了结婚没有其他出路的时代,已经在隐隐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能力范围内的反抗。
第一季的配角也都刻画的很鲜明,且没有喧宾夺主,一切杂而不乱,从而构成一个大环境的有趣性。
女主二妹妹,其实我是不太喜欢的,在女儿二妹妹发表一些女性独立的言论,讽刺当前社会女性的愚蠢,满脑子只会想着怎么把自己嫁出去的时候,弹幕很多欣赏女主妹妹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在那个女性地位不高,即使是贵族小姐也是从小培养就是为了嫁一个好对象的年代,女主的妹妹读一些书,就开始各种讽刺姐姐,讽刺周围的环境,显得众人皆醉她独醒。
是的,她清醒,但是她一边享受着贵族小姐的待遇,又讽刺贵族小姐的愚蠢和可怜,然而她只会说,从来没去做一点什么事情来体现她的反抗精神。
是的,她就是不喜欢这种环境,表现的格格不入又痛苦,然而在她姐姐出嫁后,轮到她之后,她还不是屈服了,开始做新的裙子,参加新的舞会。
她连她的小姐妹都不如,她称她和P是镇上最聪明的姑娘,P确实是,人家还偷偷办起了小报,不论这个小报的价值如何,但是至少人家敢于去着手做了一件没人做过的事,还能体现自己的才华,且大胆而心细,没有被人抓住惹来麻烦。
比起女主妹妹的表面叛逆,P才是真正聪明,在当前的环境下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想和喜欢的对象结婚,并且也敢于去做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华的事情。
而女主妹妹呢,没有叛逆的能力,就嘴炮讽刺人确实厉害。
又屈服现实参加舞会,又表现的不情不愿,就好像不参加舞会不结婚就显得她与众不同。
所以,至少从电视剧呈现的效果,我很不喜欢女主这个妹妹。
而且,如果女主妹妹没有家族遗传的美貌,像她的小姐妹P一样矮矮胖胖的,她还能像她表现的这么愤世嫉俗,看不上婚姻市场上的男男女女么。
女性的价值确实不应该被物化,但是我们应该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合适的事情。
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改变周围的环境的时候,我觉得没有资格去讽刺在这个环境下的同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法,而是,都没有选择。
聪明的人,会融入环境中并且小小地反抗,以小事去逐步改变,从而实现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一边享受着身份地位带来的好处,一边只会讽刺周围所有人。
而且即使是不同的年代,也不是全社会所有的女性都要去做独立女性,喜欢恋爱结婚照顾家庭的女性就要被嘲讽。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应该有客观独立的思想,对事物要有敬畏心,对人要有尊重,而不是过于自我,以一己之思想取代所有不同的想法。
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是,每个人都能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最富有、最排外的机构——王室一直是白人的同义词。
但是,曾有一个昙花一现的时刻,苏塞克斯公爵夫人——一名混血黑人妇女,曾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
她与哈里王子于2018年举行的完美婚礼是黑人文化和王室漫长世纪古老传统的一种不同寻常的融合。
当时,一名非洲裔美国籍牧师和福音唱诗班为温莎的圣乔治教堂增光添彩。
尽管苏塞克斯公爵夫人被誉为历史缔造者,但是,她并非第一个跻身英国上层阶级的有色妇女。
特立尼达作家劳伦斯•斯科特最新出版的小说《危险的自由》(Dangerous Freedom)讲述了伊丽莎白•狄多•贝莱——一名真实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她是奴隶玛利亚贝莱与约翰林德赛爵士的混血女儿。
她出生于1761年,然后被她的叔祖父——首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伯爵一世威廉•穆雷收养,并与她的堂姐妹伊丽莎白一起在伦敦汉普斯特德奢华的肯伍德府中长大。
这几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罕见身世。
现在,她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位黑人贵族。
图:劳伦斯•斯科特的小说从新鲜的角度讲述贝莱的故事。
斯科特的小说以一张肖像画开场。
苏格兰艺术家大卫•马丁所绘的这张画是贝莱已知的唯一肖像。
油画显示:她穿着丝绸衣服、戴着珍珠项链和头巾,站在她的堂姐妹身边,背景是肯伍德府。
这是贝莱生活极少的记录之一。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书面记录:《伦敦纪事报》登载的她父亲的讣告中描述她“和蔼可亲的性格和成就”;以及曼斯菲尔德的一位客人托马斯•哈钦森回忆贝莱在晚饭后与客人见面,而她的叔叔是如何喜爱她。
这些小碎片再加上多年更广泛的研究,使斯科特逐渐拼凑出他的小说。
事实上,当斯科特在深挖狄多•贝莱的生活时,2014年《贝莱》电影的制片人也在研究。
那部影片也是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被遗忘的贝莱。
导演阿玛•阿桑特和剧作家米桑•萨盖伊用同样的这些碎片讲述遵循两个经典好莱坞情节的故事:爱情故事——狄多寻觅如意郎君,和道德故事——我们等待曼斯菲尔德对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奴隶案件进行裁决。
正如人们预期的,贝莱受到了同辈人的种族主义评论。
这也符合哈钦森的描述:她不和家人一起吃饭,也没有“出来交际”。
不过,据说她同自己的堂姐妹“贝特”和“爸爸”曼斯菲尔德勋爵的关系融洽。
她对名叫约翰•达温德(真名达凡尼耶)产生了浪漫的兴趣。
在影片中,达温德被刻画为一个白人废奴主义者牧师和有抱负的律师。
电影《贝莱》上映后,斯科特担心它会和自己的小说太相像。
不过,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危险的自由》讲述贝莱离开肯伍德府嫁人后的生活。
她婚后被称为伊丽莎白•达凡尼耶,育有三个儿子。
她回忆自己带着创伤的童年,并渴望更了解自己的母亲。
她的丈夫不是一个有抱负的律师,而是一个管家,且堂姐妹“贝思”与其说有姐妹之情,还不如说势利。
即使给小说带来灵感的肖像画也被重新表达:当许多人在画中看到狄多与其堂姐妹的是平等的时候,小说中的狄多是“震惊”和“暴怒”的,她无法认出那个“戴着头巾和珠宝的……黄褐肤色的女人”。
图:在大卫•马丁1778年的油画中,狄多•贝莱和她的堂姐妹贵族伊丽莎白• 莫雷在一起对于斯科特来说,肖像画本身就是他想要在书中重新考虑的贝莱的浪漫描述。
画的主题从未在经过洗白的艺术史中被充分探索过。
而且,他有自己的诠释:“画中的狄多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异国化的、性感的形象。
她拿着很多揭示18世纪肖像画遗迹的东西,例如装着水果和鲜花的碗。
在其他肖像画中,年轻的男女奴隶都捧着这种碗。
她拿碗的样子不一样。
不过,我真的不知道画家想要表现什么。
”影片也暗示了贝莱的性化。
在一个镜头中,一个潜在的追求者把贝莱描绘成一朵“稀有的异国花朵”。
他的兄弟反驳:“一个人不会娶稀有和异国的女子为妻。
看看棉花田里劳作的那些人就知道了。
”后种族主义乌托邦事实上,要找到黑人女子嫁给贵族的实例,我们还得再快进250年。
2013年,艾玛•麦克奎斯顿——父亲是尼日利亚黑人而母亲是英国白人——嫁给了韦茅斯子爵赛尔林•赛恩。
艾玛现在是巴斯侯爵夫人。
她在很多经历上都与狄多一样。
她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她第一次在贵族圈子里经历的种族主义和势利,且她的丈夫也提到了她的婆婆对家族“400年血统”的担心。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人们早就开始怀疑英国王室本身是否拥有混血祖先。
历史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争论:乔治三世的妻子夏洛特王后是否拥有非洲血统,但却被“洗白”了。
《危险的自由》中就暗示了这一点。
尽管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持怀疑态度,但是,电视连续剧《布里奇顿》(Bridgerton)的剧作家们却深信不疑,并在电视剧中让她以黑人女性的面目出现。
电视剧想象了一个多样化的“顿”(法语le bon ton的缩写,意为复杂的社会),其中有黑人角色,包括虚构的黑斯廷斯公爵。
他是剧中最合格的王老五,还有他的红颜知己丹博瑞夫人。
在历史剧的背景下观看此剧。
为了历史的准确性,这种历史剧一般排斥有色人种。
而《布里奇顿》对贵族种族多样性的看法最初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这种感觉通过揭示剧中的世界并不真正“色盲”而变得多少有点复杂。
在连续剧中,夏洛特王后与乔治三世国王结婚的镜头类似某种后种族主义的乌托邦。
《布里奇顿》是轻松的、充满了泡沫和故意的时代错误,它并不指望能经得起严格的分析。
即使如此,连续剧对种族问题的处理还是招致了与其说是激进主义、还不如说是修正主义的批评。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813年。
英国还要再过20年才会完全废除奴隶制。
尽管豪华的服装、宫殿和晚会令观众眼花缭乱,但是所有那些财富关键的来源都被掩饰掉了。
此外,正如哈里和梅根的结合不会对普通的非裔英国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不同一样,要说乔治国王与黑人王后夏洛特结婚就完全消除种族等级制度可太痴人说梦了。
图:格尔达•洛什维尔在电视连续剧《布里奇顿》中扮演夏洛特王后《布里奇顿》在某种方式上能被解读为英国对自己贩卖奴隶的历史进行真实重叙的一个偶然比喻。
王室成员——查尔斯二世和约克公爵詹姆斯——都是皇家非洲公司的主要股东,而那家公司贩卖到美国的非洲人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多,这一点在现在几乎不被承认。
斯科特说:“正如历史学家大卫•奥鲁索拉一直在争论的,这种洗白殖民历史片段的手法一直存在。
那些细节和冲突真的不存在一样。
”相反的,伦敦大学学院的凯瑟琳•霍尔认为:在英国,贩奴史被讲述为“废除奴隶制的胜利”。
奥鲁索拉自己也是深挖细节的人之一。
2015年,他和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奴隶所有制遗产研究中心一起主持了BBC纪录片《英国被遗忘的奴隶主》(Britain's Forgotten Slaveowners)。
纪录片调查了哪些人在废除奴隶制后由于失去“财产”而得到了两千万英镑的赔偿。
只有在知道赔偿的数字扣除物价因素等于现在的170亿英镑(其中的一半给了46,000索赔人中的6%)、且直到2015年赔偿才结束时,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奴隶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财富持有者。
去年的黑命贵抗议活动加快了对英国贩奴史的重新调查,包括贩奴与豪宅之间的联系。
2020年9月,国民托管组织(英国保护名胜古迹的私人组织)发表了一份报告说:组织中三分之一的地产都与殖民时期的赃物有一定的联系。
一个月后,英国皇宫宣布:它正在调查自己的财产。
毫不令人惊奇地,对英国一些最珍贵的豪宅进行“去殖民化”的前景已经引发了一场“文化战争”的反弹,但是,地主贵族中有少数人对面对过去持开放的态度。
例如海尔伍德伯爵大卫•拉赛尔斯长期以来一直坦率地承认从奴隶制中获得的利润是如何用于购买海尔伍德伯爵府的。
他甚至出现在奥鲁索拉的纪录片中,并公开了其府邸的奴隶制档案。
图:在重构历史的电视连续剧《布里奇顿》中,英国的贵族阶级是多种族的斯科特说:“现在,比以前更多的豪门把[这段历史]曝光,并在家中有文献记录。
肯伍德府所做的就是现在复制那幅肖像画……带你参观他们府邸的志愿者会讲述一个更加矛盾的故事。
”即便如此,即使这些故事以更栩栩如生的细节被揭露,我们如何思考它们影响我们现在的方式——以及甚至它们如何补救过去的不公——是还需要讨论的话题。
看到所有这些宫殿、珠宝和油画,要理解为何当代文化倾向于把英国上层阶级中的黑人进行浪漫化是不难的。
像《危险的自由》这类作品正在提供另一个视角。
它们剥去贵族阶级魅力的伪装,为被奴役的人发声,并叙述依然存在的歧视、隔离和紧张。
进步的童话——或乌托邦的重新想象——将一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但是,也许,正如斯科特所提出的,现在应该写一个新故事了。
(注:编译文章的出处和图片都来源于BBC)
它改编自美国畅销言情小说;主创是著名编剧珊达·莱梅斯,她因《实习医生格蕾》、《丑闻》、《逍遥法外》等红遍全球,身价暴涨。
而这,也是她和网飞在签下1.5亿美金合约后的第一部作品。
故事背景架空的,主要围绕布里奇顿一家展开。
一年一度的贵族“求偶”季到来,各大贵族开始铆足了劲儿给适婚年龄的千金装扮。
置办最昂贵、华丽的首饰;用最稀有、别致的布料,量身制作成衣。
总之,小姐们的日常烦恼是,如何变得比昨天更美。
就在这时,女主登场了。
达芙妮,是布里奇顿家族的大女儿,拥有天使脸蛋,魔鬼身材,是一众小姐中的佼佼者。
她盛装参加女王的party,意料之中的,达芙妮脱颖而出,获得最高赞赏。
一时之间,她“身价高涨”,成为全城最抢手的结婚对象。
但,再好的妹子也挡不住有个极品“妹控”。
因为父亲早逝,大哥担起一家之主的重担,他认为未来的妹夫一要爱护妹妹,二要对布里奇顿家族有用。
于是,pass一个又一个。
有债务的,不行!
达芙妮无法按耐那颗恨嫁的心,对大哥很是埋怨,整个人焦虑中夹杂着失落。
紧要关头,男主出场。
西蒙是达芙妮大哥的好基友,此番从外地回来,为处理病危父亲的事宜。
另外,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年纪轻轻就成为公爵碍于大哥是个浪荡子,达芙妮自然将西蒙也归为同一类,对他向来没好脸色看。
外加西蒙是众所周知的不婚主义者,她更是再恨嫁,也没考虑过他。
但深谙玛丽苏小说套路的朋友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第一眼互相看不上的男女主——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在一起装情侣——装着装着就相爱了——但是有不可逾越的东西阻碍着他们在一起——克服阻碍在一起了——又发现有巨大矛盾没有解决——矛盾结局,happy ending。
存在即合理。
俗话说,剧集的成功,选角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高糖、油腻的桥段,唯有配合着幻想中的脸,才能让人不出戏,并沉浸其中。
这点,女主演菲比·黛内芙算是做到了。
她的五官,区别于欧美长相的过于深邃和霸道,她是圆润古典,饱满有光泽。
穿戴上古典服饰,一幅没受过欺负的样子,完全是真·大小姐。
相对来说,男主演雷吉-让·佩吉,并不是每位国人都能第一秒就get的长相。
但人设的魅力有时会盖过外貌。
他饰演的西蒙,魅力更来自内在,堪称女性作者笔下的完美男性。
完美到什么程度?
他有钱有闲,还有摄人心魂的低音和八块腹肌。
尽管西蒙刚登场时,不苟言笑,显得冷漠无情些,但得知背后的故事后,便又心疼不已。
原来,他不婚的决定,源自母亲。
在西蒙父亲眼中,母亲就是一个机器,即便她不适宜生育,他仍不顾其危险,令其怀孕,最终酿成出血过多而亡的惨剧。
而西蒙,起初,父亲得知是个男孩,兴奋无比。
谁知,当西蒙迟迟不能开口讲话,他便将亲生骨肉视为家族的耻辱和垃圾。
他将西蒙送至别处抚养,并当面说出“我只当你死了”这样的话,这都使得西蒙痛恨父亲。
译文:Bridgerton原著vs剧集、布家孩子的未来以及同类书单 https://www.douban.com/note/789975139/?_i=2746397Mga-wyJ《王冠》与《布里奇顿》共享拍摄地 https://www.douban.com/note/793212846/?_i=2746432Mga-wyJ个人非常喜欢的剧,演员有颜值、有演技,剧情有冲突、有转折。
很像《傲慢与偏见》与《绯闻女孩》的结合体。
《傲慢与偏见》不知看过多少回,对结尾始终有遗憾,就像一个童话的结尾一样:从此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他们婚后有没有过争吵,有没有烦恼,也暗暗地想过他们的床事会如何?
这些都没有答案。
这部《布里奇顿》似乎弥补了这个遗憾。
婚后的达西和伊丽莎白,一定就像这剧里的内谁和谁,也有争执,但总能床头吵架床尾和,彼此不断谅解,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平铺直叙地一味甜蜜,而是经过考验后的彼此信任和托付。
像《绯闻女孩》一样,本剧也有一个八卦天后,在每集的开始和结尾以旁白的形式讲述上流社会的丑闻和小道消息。
Lady Whistledown,这名字也有趣,“向下的吹哨人”,声音来自老戏骨朱莉-安德鲁斯,豆瓣把她排在主演的第一位,代表作不用说了,鼎鼎有名的《音乐之声》和《公主日记》。
本剧并不是像短评里有人说的,奈飞根据算法编出来。
而是改编自Julia Quinn的Bridgerton系列小说,这一季主要内容来自该系列的第一部《公爵与我》(The Duke and I)。
作者Julia Quinn本人就是个资深的简-奥斯汀迷。
文艺类型原著小说属于“摄政时期浪漫爱情”(Regency Romance),是浪漫爱情--历史浪漫爱情之下的一个亚类。
这类作品中故事多发生在18111820年期间,本剧明确为1813年。
期间英国是乔治三世统治时间,不过他已是晚年,精神不佳,此时由夏洛特王后和乔治四世分别摄政。
后文会具体讲历史细节。
Regency Romance不是简单地将当代爱情小说的版本移植到历史背景中,而是一种独特的类型,具有自己的情节和风格惯例。
该文学亚类的创始人是乔洁特-黑尔(Georgette Heyer),生于1920年,卒于1974,一生高产,每年出版一本罗曼史和一本惊悚小说,也一生被追税。
去世这年她的第48部作品仍在印刷阶段,My Lord John于去世后出版。
Regency Romance这种文学亚类有其固有元素,参照下表,本剧基本具备所有元素。
1 会提到英国社会的高端阶层,涉及到王室或贵族,有固定礼仪和行事准则;2 会描写常见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社交季节的舞会、马车出行、晚宴、戏剧、歌剧等等;3 有时会提到时尚的年轻男性从事的运动,如骑马(这个不稀奇)、驾驶(马车吧)、拳击(好耳熟,无保护的拳击运动在摄政王时期相当流行)、打猎、射击,等等。
对了还有击剑,小Eloise到处找人打听孩子是怎么来的时,她的两个哥哥就拿击剑开暧昧玩笑:“掏出了长长的。。。
fencing,你以为我要说什么”;4 社会阶级分层。
既有居家的主仆,也有男性爵位上的差异;5 权宜之婚。
出于爱的婚姻比较少见,基本上都是为了寻找稳定充足的收入;6 与错误对象的订婚;7 上流社会的男性会与性工作者、名声不好的女性或情妇有染,本剧中出现了“rake”这个词,字面是耙子的意思,用于男性,指那些不以结婚为目的留恋花丛的男性,本剧公爵和安东尼都符合过这个定义;8 身份认定错误或误会,如认错了品阶等;9 剧情中往往有悬疑或闹剧的成分,本剧如Lady Whistledown的身份;10 更接近现代的人生价值观。
性场面及与性有关的对话特别多,比简-奥斯汀更接地气,好家伙,比《绯闻女孩》甚至《名姝》的性场面都多。
历史细节摄政浪漫史文艺亚类创始人乔洁特-黑尔特别注重她历史小说中的细节,为确保写作资料的正确性,黑尔针对摄政时代人们生活的个个面向搜集许多参考资料并纪详细笔记。
虽然部分评论家认为小说内细节过于细琐,而其他评论家则认为如此程度的细微描写,正是黑尔写作的最大资产。
本剧中的乔治三世和夏洛特王后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
但原著作者Julia Quinn称赞本剧的这一添加,说即便自己写也不会写得这样好。
我看到短评中很多人质疑夏洛特王后的肤色,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去找这方面的资料——很像Eloise到处询问孩子怎么来的,以及到处查证Lady Whistledown的身份时的样子。
正史里夏洛特王后的画像就不放了,维基上有,非常符合当时的审美:白得不能再白的皮肤,高鼻金发。
其实夏洛特王后本人相貌平平,鼻翼宽大。
也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仅仅上过一些家政之类的课程。
嫁到英国王室时甚至不会讲几句英文。
但乔治从没有情妇(这和他的前两任汉诺威裔君主和他两名继位的儿子有很大分别),夫妇两人享受了真正快乐的婚姻生活。
乔治与妻子共育有十五名子女,包括九名儿子及六名女儿。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发现了夏洛特王后这样的图片。
还有文字证明,居然来自中文世界。
由此可见,剧中的选角并不荒唐,有其依据。
乔治三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疯王乔治,《汉密尔顿》中走位风骚的小乔。
美国历史上称他为暴君,《独立宣言》最初版本对他评价极为恶劣,后来慢慢删去了。
他是丢掉美国殖民地的英国国王,美国人曾说过独立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乔治三世,如果不是他态度强硬,美国人可能会安于被殖民的地位。
但他也是第一个在英国接见美国使节的国王。
英国历史则将他描述为爱国者乔治,而在家中他爱妻子爱孩子。
本剧中有一个关于乔治三世的细节特别准确,他精神的最后崩溃,确实就是因为得知女儿阿米利亚因肺结核病死。
1810年,乔治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而他已经因白内障而近乎失明,同时备受风湿病的困扰。
对乔治而言,他晚年的病是因为其最疼爱的幼女阿米莉亚公主于1810年病故而诱发的。
据阿米莉亚公主的护士记述,指乔治探望他疼爱的女儿时,“每天都是悲痛与嚎哭的场面……令人沮丧得难以形容”。
乔治从不知道自己在1814年被宣告成为汉诺威国王,也不知道爱妻已在1818年过世。
唏嘘乎!
剧中主要角色
Bridgerton一家,是寡母带着八个孩子,四男四女,男帅女靓。
这八个孩子的名字按字母顺序排列:Anthony,Benedict,Colin,Daphne,Eloise,Francesca,Gregory以及Hyacinth,How orderly!
后来他们中的一个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按字母顺序命名。
我最喜爱的角色便是他们家的Eloise。
所有角色各有特点,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款。
最爱的两个角色 Featherington一家三个女儿,是按相同的首字母命名:Philipa,Prudence以及Penelope。
这里面有我第二喜爱的角色Penelope,美好又善良,有那么一瞬间还以为E和Pen两个要弯。。。
这一家的另外两个女儿菲利帕和普鲁丹斯,就像《灰姑娘》里后妈的两个女儿,开场时往紧身衣里塞的样子像极了试穿水晶鞋,有点势利有点虚荣,没有那么坏,就是打酱油的。
法国王子不去考证了,就是个剧情推动器。
Eloise把她们的女管家当成Lady Whistledown时,想起《绯闻女孩》里的多洛塔也背过同样的锅。
内谁和谁度蜜月的克莱夫顿,女管家刚一出场时有《蝴蝶梦》的气质。
其实也是个好人啦
公爵人很帅又硬朗,两条大长腿,与达芙妮之间的化学反应电光火石一般惊天地泣鬼神(好吧有点夸张了),没看出有什么不好。
重要的是把人当人,而不是把肤色放在前面。
上了年纪的女性也都是各有各有可爱,连Featherington夫人也算好,没有不好的,没有贝内特夫人那样的,好吧,恨嫁女儿这一点有些像。
其中佼佼者是丹伯里夫人,见解独到,行事果断,把公爵培养得很好。
原著第十八章vs剧集第六集原著这里有一处婚内“强奸”的描写,当年引起很大争议,编剧竟然没有放弃这处曾被批评过的细节,而且改动得很好。
放上原文:Daphne felt the strangest, most intoxicating surge of power. He was in her control, she realized. He was asleep, and probably still more than a little bit drunk, and she could do whatever she wanted with him.She could have whatever she wanted.A quick glance at him face told her that he was still sleeping…She felt so powerful looming over him…His eyes pinned upon her with a strange, pleading sort of look, and he made a feeble attempt to pull away. Daphne bore down on him with all her might….She planted her hands underneath him, using all of her strength to hold him against her. 有兴趣可与剧集对照来看。
最后,揭晓Lady Whistledown的身份。。。。。。。。。。。。。。
XOXO。。。。
Lady Whistledown每集的台词写得都很不错,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Does the end justify the means?”,值得重看甚至整理。
金牌编剧Shonda与奈飞的第一份合同完成得相当不错,台词很机智,对话很快速,是她的一贯风格,记得刚开始追她的《丑闻》,看着字幕都跟不上演员的语速。
她描写黑人女性也很地道,《丑闻》的奥莉维亚,《实习医生格蕾》中的“纳粹”贝利和心外科Maggie Pierce都让人过目难忘。
理解制作团队为了迎合21世纪观众的zzzq选用了所谓colour-blind的设定,但为此亦放弃了有历史背景古装片的时代准确度,看起来实在别扭至极,加上种族相异而产生的社会景象和议题,即使在现代剧中,亦是存在的,强行忽略,也令剧集过于悬浮,除非故事背景设定在异世界,不然很难令人接受。
近年西方古装剧对演员种族比例问题尤其在意,为免被部分矫枉过正的观众诟病,强行选用黑人演员饰演白人的角色,忽略历史事实和时代真实感。
我认为时代剧选角问题不应过分联想政治,一部拍摄白人历史背景的剧,不采用黑人演员也并不属于歧视。
起用白人演员饰演非白人种族设定的角色,这种现象经常被批评,我亦同意这样涉及歧视,但为何转换过来,启用非白人演白人角色却能被盛赞鼓励呢?
好不合理,任何平权,重点在“平”,也就是不能区别对待,但平等不代表“单一”和“相同”,而是容纳“不同”,不因“不同”而差别对待。
这剧的选角貌似想迎合这个概念,故此将种族因素从故事中剥离,然而此举实际上却是欲盖弥彰,反而是强调了zzzq,忽略了“不同”,影视剧中,如将现实上存在的差别对待抹去,才是不尊重种族平权(此话意思不在批评制作方故意歧视,只是觉得矫枉过正,反而会有反效果)。
显而易见,这部剧设定在1813年,摄政时代的伦敦社交季(season)。
狭义的摄政时代指1811到1820年,威尔士亲王乔治(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即疯国王乔治三世的长子、水手国王威廉四世的哥哥、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伯伯)由于乔治三世精神失常担任摄政王(prince regent)的时期,简奥斯汀后期的小说也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每年的春夏,上流社会(即一般人们所说的polite society,有地产的贵族和乡绅阶级都算在内)的绅士淑女都要从乡下的产业到城里(town在摄政时代即指伦敦,毕竟那会也就伦敦和巴斯繁华些🤣)的住宅住上几个月,而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年轻人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剧集开头便是上流社会的年轻小姐们进入社交界的开始——觐见王后。
1813年英国的王后还是乔治三世的王后夏洛特,一直固执地穿着十八世纪末期的洛可可式服装,还一直强行要求宫装一定要有用裙撑,导致当时的英国宫装也有一点,呃,没那么有现在所说的帝政的感觉。
大家应该也有发现她和她的女官们的穿着与其他人的不同吧,像是穿越来的一样。
这里女士们身后的拖尾也是宫装的一大标志。
剧里的演员很多元化,甚至夏洛特王后都是非裔演员扮演——她可不是有的短评里说的编剧给魔改出来的“英国的黑人女王”,而实际上坊间传闻称这位德国公主、英国王后有一点黑人血统,我猜测,虽然有些牵强,这部剧可能是想用这个说法。
不过当然,再怎么说其他少数族裔贵族角色都一定是现代改编的了。
但有一个地方或许不太对。
女主觐见的时候被称为Miss Daphne Bridgerton,但按理说作为子爵的女儿在正式场合应该被称作The Hon. (即Honourable的缩写) Miss Daphne Bridgerton吧。
还有一个点我不大确定,剧里的贵族也都叫男主Your Grace,但好像这个称呼只是平民对公爵的称呼,同是上流社会的人应该叫他Duke,并且关系比较好的男性贵族大概应该直接叫他Hestings。
这部剧是由美国的historical romance(大概应该翻译成古代言情?
𝑻𝒉𝒆 𝑫𝒖𝒌𝒆 𝒂𝒏𝒅 𝑰改编来的,我以前有刷到过但因为名字过于充满不切实际的梦幻玛丽苏风而没有读,不过看完这部剧以后我现在还是忍不住看了系列的第二部𝑻𝒉𝒆 𝑽𝒊𝒔𝒄𝒐𝒖𝒏𝒕 𝒘𝒉𝒐 𝒍𝒐𝒗𝒆𝒅 𝒎𝒆(霸道子爵爱上我?
)虽然还是有些称呼不准确且美式拼写看着不大顺眼,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能打发时间也有些意思的。
最后,真的要赞美一下最近的电视剧们!
近期除了这部还有之前拍的Belgravia,作为一个奥斯汀迷简直不要太欣慰了!
regency romance影视剧超过victorian romance指日可待!
(也就是说说而已👌ps.二哥长得好好看&喜欢Eloise和Penelope!
对了,这些是我看过的关于摄政时代和奥斯汀的一部分书影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Being A Janeite还有一个是我新写的英国上流社会阶级/爵位/称呼和一点点摄政时代社会背景的科普,篇幅还比较长,欢迎围观捧场~ᕕ( ᐛ )ᕗhttps://www.douban.com/note/811697926/?dt_dapp=1
看完第一集我就忍不住跟别人吐槽,这剧真的好老套——“flawless”又带点傲娇小心机的纯情小白花女主,有着悲惨童年的放浪不羁男主duke Hastings,还有爱读书不屑于婚恋社交的妹妹,嫁女心切女儿咋都不争气的Lady Fatherington甚至乡下来的漂亮表妹,每个角色都是傲慢与偏见式的经典又俗套。
剧情就更不用说了~上次看到这么玛丽苏的剧还是hulu出的Find me in Paris但确实很上头,不是那种让你冲动之下一夜刷完的上头,而是茶余饭后就想放松就看两集。
大概是因为台词真的写得好吧,那种精致又略带讽刺的英式幽默完全拿捏了,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Pen和Eloies的对话(下图),还有无可挑剔的服化道和配乐。
虽然个人很不喜欢奈飞的垄断趋势也很惋惜电视台的衰落,但不得不感叹一句奈飞出品必属精品似乎是真的已经很久没有碰到白皇后那样让人激情刷夜一下子追完的剧了,珍惜布里奇顿吧~
布里奇顿第一季还是很好的,男女主的颜值在线,而且虽然强调真爱,但没有过分的凸出,让人还能感动于爱情的美好,而且叙事节奏也很好,矛盾设计的合情合理,能让人了解到英国的贵族生活,而且公爵和女主真的把爱情演绎的很美好,虽然拍摄的有些露骨,但可以让人心无杂念,完全以观赏的眼光去看剧。
然后咱们就来说说让人糟心的布里奇顿第二季,就是看完整一个无语住了,首先,叙事节奏太过拖拉,而且设置的情节点过于繁多复杂,情感分线很多会让人觉得很乱。
而且我确实觉得女主如果真的喜欢安东尼,就像那位夫人说的,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妹妹,她这样子不仅耽误了他们的感情,而且确实耽误了妹妹,为了妹妹,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真实感情,直到结婚的那一刻才被妹妹发现,她如果早都说出来,妹妹也许会寻得一位良人早也结婚了。
就是感觉很乱,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没有第三季了,就整体而言没有第一季带给我的感动,感觉纯粹就是……唉 想看布里奇顿的,还是去看第一季吧!
为了Rage去看的(第一次明白为什么白人喜欢tan)但是剧情像用力很猛的霸道总裁文,没想到🇬🇧人也稀罕看这种很喜欢里面多线并行还带点小悬疑的设定几个有意思的要素(吐槽):1、zzzq王子代表的白人拳击手和Simon代表的黑人拳击手那场戏,女主明明坐在王子身边却被Simon的x张力迷倒。
我真的笑出声2、非常familiar的人设刻画恨嫁女、非传统女性(烟嗓妹妹我好爱)、贵族爱上歌女、在自由和家族中抉择、幸福的大家庭、缺爱的家庭……感觉都有点极端和老套3、割裂的女性人生我看古典剧最不能接受的点(不管国内国外),是它们总给我一种时而很野蛮时而又很纯洁的感觉。
剧中社会默认要女人能生多生,但却崇尚达芙妮那样看上去脆弱的白幼瘦?
在把女儿嫁人之前连基本的x教育都没有,却指望人家第二年就生个孩子?
还有人一会要title一会要真爱…以及不懂这个season选美的意义:女王看一眼觉得最漂亮的就必须配王子?
男人只追求被很多人追的女孩?
天天跳舞选妃穿地那么正式真的不累吗…感觉大家都爱地很随意女孩们渴望在所谓的交配季Secure a offer(被人求婚)让我幻视留学申请季…而且courting season这种说法真的好像动物世界…4、男性角色和失智了一样的固执感觉几个主要男性角色在各自感情里都是被动的一方,这一点来看真不愧是”女性视角的yellow文”最后,怪不得Rage凭借这部剧被英媒称作全民男友。
就这一个角色来说,给AI喂100篇霸总文才能写出来的人设,还不愿意要孩子!?
这不是完美男人设还能有谁是!?
“简·奥斯丁遇上绯闻女孩,加上70%的五十度灰。
”男主演员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这部限制级摄政时代爱情剧。
我觉得不能再更贴切。
拍古代爱情就应该这么拍!!
不可否认,古代由于社会等种种原因,女性总是被看做男性的附属品,是财产而非人。
即使爱情故事,也总是英雄和美人,男为美丽外貌俘获,女为英勇品格所倾倒。
但我们现代社会,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一个古代故事,男为自由的灵魂,女为伟岸的身躯。
是两个自由而独立的灵魂发生碰撞,也是两副身躯进行交融,是灵与肉,轻与重的结合。
而不是部分宫廷剧,声称大女主,一出现问题最后还是要靠男主的解决。
女主的言论,放在当时几乎是难以置信的,也很难实现。
她要求男主让自己也有选择权,她声明自己的名誉要靠自己捍卫。
但这是现代女性替那些被束缚的先辈发出的呐喊。
最后作者让女主获得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让她获得了家庭的支持,是希望选择自由独立的她们能获得幸福。
剧中的限制性画面似乎比同类型剧多,我看得很快乐。
女性凝视视角的婚后性生活真香啊。
《第二性》有提过,因为封建时期女性结婚前对性一无所知或有过高的期待,在婚姻当晚又获得糟糕的对待,导致心理落差过大造成了终生的心理问题,或错认为性就是一种痛苦的事情。
幸好这部片里女主的初体验是快乐的,我看着也很快乐。
剧的三观不是完全按主流社会来。
打假拳那里,我本以为拳手最终会选择忠于自己的良心,但作者让他选择家庭高于荣誉,并通过晚会似乎赞同了这一点。
但最后老爷的下场是不是表示这对夫妻可能也会遭遇不幸,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不是很满意的两点,关于最大伏笔Lady Whistledown,我觉得并不能被很好说服。
以及男主演员在女主演员的对比下演技被完虐,快乐、愤怒的情绪还行,但一当男女主互相剖析心意时,男主就很难表现出富有层次的表演,我只能看见他浮于表面的表情,无法朗读他的心情。
又比如最后他老婆生产,我看不出他紧张焦虑,甚至感觉在全程耍帅。
在这点上大哥的演员就做的很出色,演出了大哥的纠结矛盾。
(但肉体还是很香的,所以我只是小小提出一点建议并不是抱怨,黑皮帅哥自古难寻我很珍惜)
打发假期看的,这不就是古装小言,男主蛮帅的,看完才知道是Shonda大妈出品的,加一星
3.5 为了看乔贝已经来看英国古偶了(堕落......
女性需要软毛片。觉得可以改名叫:妈妈舍不得告诉你的小秘密。4星给服化道和男主的大胸。
服道化卡司都二流的玛丽苏片,糟糕的剧情,画面的色彩让人不忍直视,像低成本话剧,倒是男女主的颜可磕
大妈的内核穿上古装你们怎么就叛变了?!
太沙雕了,国产剧水平
男女主就像两只发情的兔子,一言不合就开车。
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堆积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要想破局,就要尽力斡旋全力控制,不要把头埋进沙子里。
哈哈哈哈也就那样吧,第二季不会看的了。
1集
没想到有晋江小言的味儿了!各种先婚后爱 追妻火葬场 修罗场!男主好帅!英国贵族版的偶像剧哈哈哈哈 适合我这种不带脑看剧的!推荐!
打破Netflix播放记录的就是这么个玩意儿?世界人民的生活的确挺苦的。
这感觉,就像高中时候看的晋江网小说一样,太上头了,一口气看完,迫不及待。
跟emily in paris一个性质,闲的慌了再看吧
真的是古装玛丽苏,不过男女主还挺养眼的,pop改的弦乐也很有意思 季终感想:听说网飞开始大数据拍戏之后,这部剧果然有一种迎合各类观众的拼盘感,但是好在真的是找到观众痛点,从纯爱玛丽苏到女性向porn的就是那么犀利自然哈哈哈哈。故事上虽然乏善可陈,但是考虑极具娱乐性以及添补了古装爱情这个类别在北美剧集上的缺失,还是值得一看的消遣作品。Btw希望下一季多多卖卖男色以及玛丽苏更猛烈些吧哈哈
披着古典剧外壳的gossip girl+傲慢与偏见。看了第一集还觉得有些不靠谱,哪知越看越起劲了。剧里的人围着八卦团团转,我们剧外人也被好奇心吊的蠢蠢欲动。黑人哥哥,从走路姿态到神情的微妙变化,真的都太。欲。男主感觉越绅士、越克制、越禁欲,反而越hot。女主也超级喜欢,额头真的好漂亮,头到胸真的绝美子,发现一般这种剧的女主都有一对特别性感的双唇。虽然此剧槽点是真的多,但!该精致的还是都到位了,还能说不可么,除了那快卡喉咙的馒头(额
如果第二部换成女主的妹妹和那个胖妹妹做主角,讲她们逃脱成功结婚、生子的命运,那我也许会看,不然人生又被浪费了4个小时。
男主好帅,对于女性与性爱和婚姻命运的刻画还是有反思性的,男女主在旅馆上床前的那段对话有戳到我。(几原邦彦二十年前就把蔷薇新娘设定成黑人,二十年后一部历史架空的言情剧在豆瓣被打一星理由是剧里黑人太多)
烂的要命没眼看,能改编有色人种当贵族,但女性就还是婚姻 美貌和生育作为唯一评估价值。全剧女性恋爱脑,男性都是滥交but被人爱。这编的,简奥斯丁看见也要从坟里跳起来打一星。
1800年英国的黑人公爵,呵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