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乐队造访》视听语言 场面调度《乐队造访》是一部质感高级细腻,氛围平和宁静的影片。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别具一格的镜头使用与场面调度,如在平淡无奇生活中奏响的一曲奏鸣曲,隐忍克制地将不同情景下不同人物难以言状的孤独与寂寞,理解与疏离,温暖与忧伤,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静谧宁和的氛围下拉开序幕,湛蓝的天空,空旷的公路,老旧的建筑,规整到比例完美的对称构图,轻快悠扬的配乐和质感轻盈的滤镜,大量暖色调空镜头的堆积跳切为整部影片披上了一层貌似波澜不惊的外衣,营造了闲适的慢节奏氛围,让人犹如置身其中,打开了一条将观众情感融入影片的通道。
镜头向右横移,警察们相继入画,拖着箱子朝破败的楼房走去,平静感凸现的同时让一切情绪暗悄无声息埋于地下,促使观众在放松宁和的氛围下,更加迫切地探寻挖掘外衣其下的深层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完成一场异国他乡的别样之旅。
在陌生的土地上,身处异乡的乐手们像在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充斥着罗曼蒂克的气息。
当队长与蒂娜在公园长椅上时,机位与光线多次变换,极具风格化。
在两人初步展开交谈时形成了一个小全景对称性构图,一束顶光柔和洒下,如同一道屏障将二人与世界隔离开来,二人像在黑暗中展开表演,台上观众却空无一人,孤独的氛围油然而生。
他们像只单独存在于光线笼罩之处。
随着镜头焦点与机位高频率变化切换,直拍迅速变换为俯拍,再变换为窥探视角的背后拍,甚至最后还采用了实验性的斜拍视角,公园的路灯横隔在镜头与队长和蒂娜之间,略带压抑的构图无形中预示了二人的关系走向,相互吸引却又彼此顾虑。
而当他们略显慌张地看向镜头时,似是与场外观众四目交接,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凝视,没有过于浓烈的情欲,也没有过于浓烈的忧郁,正是这种平淡为这场极具浪漫气息的交谈对话增添了几分若即若离的虚幻迷离,将朦胧的,浅尝即止的暧昧推向了顶峰。
这份平淡宁和的外壳下,所有人连情绪的流露都像岩石中的涓涓细流,压抑着缓缓溢出。
在哈里德,帕皮,表妹三人并排而坐时,一种微妙的磁场透过屏幕直击心灵。
霓虹灯般的光影运用将整个场景铺满了虚幻的不真实感,金黄色的灯光一层一层在三人背后如波浪涌动,配乐带着异域风情特有的强调韵味,空灵中带着野性狂放,值得一提的是,全程三人没有一句台词出现,似乎说台词,或许是言语,是再多余不过的附庸品。
哈里德在场景的最后一幕,银白色的丝带垂下,将他与相互拥吻的二人形成分割式构图的对比,分裂中带着融合统一,灯光也在此刻逐渐虚焦,变得如痴如醉,自然而然地将哈里德作为一个异乡人,一个中途的加入者,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在这种情境下所产生的孤独与不可闻的忧伤。
作为闯入者的乐手们,在阴差阳错造访这片平静之时,所产生的种种遭遇,带着啼笑皆非,也带着温暖,也带着忧伤与寂寞。
在几人终将离别时,蒂娜明媚风情的笑意似乎是留在队长和哈里德心目中别样的风景。
此处三人画面层次的位置也十分耐人寻味,队长位于画面中心,再向前递进,在哈里德与蒂娜之间来回进行正反打,位于后景的其余乐队成员逐渐虚焦,直到只剩模模糊糊的影子,像是整场奇幻旅途只剩他们三人。
风沙随着悠扬的配乐扬起,颗粒感和三人之间不可言喻的复杂情绪用一种隐忍又克制的方式表现到了极致。
克制隐忍的情感在这部看似治愈平淡的影片中无比体现着,作为异乡的闯入者,语言文化也好,亦或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的情绪,如同在沟壑中穿梭的溪水,使整部影片不落俗套,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
可说真的,孤独应该是什么样子?
或许没有人知道。
不研究哲学的普通人。
在忙碌的间歇,时而被这种情绪击中,可很快,就有别的事情搅扰着,然后迅速散去。
我们其实从没真正了解过孤独,这点小情绪或许只能叫寂寞。
我以为孤独是没有形状的。
象一缕烟,时而缭绕在你周身,当你试图去对话亲近,一伸手便又消散到看不见的光亮里。
我想我从没认真想过孤独的本质。
它其实可以是有形的。
可以是一条一望无际的公路,可以是静默站立的长脖子路灯,可以是盛夏里有些恹恹的荒凉小镇,甚至可以是喧嚣,是拥挤,是陌生的言语,或者就是一群身穿警察制服,队列整齐的乐队成员。
从遥远的埃及来到以色列。
在一个孤独小镇度过的一个短暂夜晚。
空镜,冷色调。
近无人烟的土地。
这孤独却真真不能叫寂寞。
它朴素的隐藏在影片的十几位角色里。
一个局促的小动作却比大肆的情感渲染更能拿捏准这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亲昵与疏离。
在短短的80分钟里,8个乐队成员时常整齐的排成一排,或者等待一辆终究没有来的接待巴士,或者等待陌生人的拍照,又或者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
他们就象那个突然闯进画面又不肯离去的清洁工一样,误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前面等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关于以色列和泛阿拉伯世界的矛盾纠结,我不甚了了。
在那个如同马贡多一样的荒凉小镇里,种族分歧和争斗只是一个背景。
你看到的,只是两个民族的人们各自操着难懂的英语在努力交流,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总在想,他们虽然陌生,可其实是多么渴望去交流,被理解呢?
于是风韵尤存的老板娘用想象的公园海滩,还有儿时那些关于阿拉伯的电影和回忆,向乐队队长表达着爱意;笨拙沉默的副队长会突然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吹起自己那始终没有完成的乐章;还有乐队里喜欢CHAT BAKER的小情圣,虽然看起来很不情愿,可还是手把手的教会那个笨拙的小男孩,如何开启自己的爱情。
好象只有最年长的乐队成员是淡定的,在空旷的黑夜里唱起苍凉的曲调,自得其乐。
那个短暂的夜晚,有太多微妙的试探和交流,却又都浅尝辄止。
当清晨来临,再次上路,沉默的挥手里又有着多少欲言又止?
他们会不会想,只是这样就够了吗?
或者再多一晚的时间,是否就可以打破孤独的屏障,不用再防备,再小心翼翼?
可我想真正的孤独却是永无止境的,不管看上去我们是亲密还是疏离。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曾经说:“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
”“有两种孤独。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
”影片中那始终蔓延的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或许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孤独。
这样的孤独将伴随生命的始终。
它没什么不好。
甚至还可以是一面镜子,始终自省着你的内心。
就象影片中那个失业的青年对副队长说的:也许你的曲子可以这样结束,就是那种突然的终结,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
只要一个小房间,一盏台灯,一张床,孩子在熟睡。
还有,无尽的孤独。
”也许,当我们逃开那些寂寞的小情绪,真正看清孤独的本质时,内心就可以变得更为强大。
如同影片结尾,乐队成员欢快的表演里,孤独正渐渐散去,取代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释然。
我们无可避免,依然会时而感到寂寞,可如果永恒的孤独却不再是敌人而是成了朋友。
那么当彼此相遇时,也就不再需要恐惧或逃避。
你要做的只是微笑着走上前,说一声:HI,MR LONELY。
无论色彩或是场面调度,极简粗糙的电影质感与孤独的氛围始终贯穿影片,在导演克制且略带些荒谬感的镜头下,为观众谱写了一曲孤独的奏章。
光与色彩的使用,更加营造了萧索孤独的氛围。
蓝色是这支乐队的特征,在影片的浅绿色滤镜下显得毫不突出,这是人们在他乡,微小如一粒尘微的真实写照。
女人是一个鲜明符号,红衣象征着欲望,可这份欲望无处宣泄,在克制略有些憋屈的谈话中草草熄灭,个体的孤独与永恒的隔阂始终无法逾越。
最为突出的是餐厅那场戏,由窗外向内看,规整的框架式构图,乐队队长的蓝色军服与女人的红裙相比,象征着冷静与孤独,恰如其性格。
浪漫的音乐里,仅有眼神上的触碰,空气中弥漫着暧昧的味道,然而一张餐桌始终是断隔开二人的距离,截然不同的两人,各有各的萧索。
站在家门口,两个站在阴影中的剪影谈起往事,此刻再无欲望,剩下的只是陷入回忆泥潭中的两个柔和的轮廓,用情绪与对方交流,孤独感与疏离感再度袭来。
丰富的镜头与场面调度从多角度交代了情绪。
一个低调开场,略有些滑稽的交代出影片的主人公,两个长长的路灯空镜头展现出萧索与凄凉,仿佛预示着前方的艰难与迷茫。
前景中的路人匆匆而去,没有向乐队投去任何的目光,凸显一份疏离之感。
乐队下车以后,随着镜头的平移,一个全景将沙漠的荒芜展现出来,最后停留在左下方的乐队一行人身上,宛如一列蚂蚁,形单影只且微不足道。
候车室打电话的戏里,小景深将人物轮廓清晰勾勒,乐队队长的不安与焦虑的情绪在模糊的背景画面中尤为突出。
同样是小景深,在狭长的走道里,乐队队长与女人沉默的并肩而行,声画统一,缓慢横移的镜头令人恍惚觉得前方没有尽头。
最后是在公园里,女人一一介绍起不存在的事物,丰富的视觉角度,同样给人带来无尽的虚幻与孤独之感。
影片质感是极简且粗糙的,没有繁琐的装饰与华丽的剧情,反而更能让观众去注意人物本身。
以沉默替代言语,镜头便是交代与推动情节的主要方式,灰蒙色彩与处处可见的噪点或许是导演刻意为之,人物情绪脱颖而出,轻描淡写却扣人心弦,宛如一曲孤独的奏章。
导演也许还是心存乐观的,无论在餐厅吃饭的疏远,在公园聊天的亲密,还是在家门口的袒露心声,这份潜移默化,正是影片独到之处,两个反目的民族中两个截然相反的个体,在这不知名的小镇,距离一点一点靠近,又为这份千古不变的孤独命题增添上了些许人情。
一场造访结束,重要的再也不是演出的成功与否,而在于人们已经敞开心扉。
他们的孤独从未改变,变化在于,曾有一个异乡人可以诉说,可贵的是永远留存在记忆中的温存,像是一曲悠扬的乐章,谱写着孤独,却甚于孤独。
"The Band's Visit"(Bikur Ha-Tizmoret), 來自以色列的電影. 是導演Eran Kolirin首部作品.原本是以色列遞交奧斯卡參與最佳外語片的電影, 但由於電影一半以上都以英語為主, 所以被大會拒絕.說的就是一隊從埃及來到以色列的警察樂隊, 在不多周詳的準備又沒有預先通知埃及大使館的情況下, 抵達當地後一天裡發生的種種.來到杳無人煙的小村落, 餐廳老闆娘收容樂隊留宿一晚, 等翌晨的巴士. 電影主要就是描寫這一個晚上樂隊中各成員所見所聞, 還有老闆娘及收留樂隊其中三人的餐廳職員的種種.故事可以說是簡單, 不過看得令人細味, 感覺不錯. 文化的差異, 陌生人帶來的不安或興奮, 作局外人看, 可笑亦有趣.風情萬種的老闆娘原來一直都知道樂隊要找的地方在哪裡, 或許在這個沉悶又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小鎮裡, 一隊異國的男士正好可以帶來令人不用負責任的樂趣, 就一晚吧.樂隊指揮被老闆娘帶到小鎮上的食店, 聽聽她的故事, 又說說自己的故事. 她為他點了一首曲, 一個晚上, 老闆娘怎樣也引誘不到指揮. 這條線頗好看. 兩個不會再遇見的人, 一夜的交談, 可以很有意思.很喜歡一個鏡頭, 畫面一直都留在腦海裡. 就是樂隊年輕喇叭手跟其他年輕人外出回來後在老闆娘家中的情景. 喝酒嗎? 不, 我不喝. 沒有人要喝嗎? 老闆娘一直在盤算的, 你兩個男人也沒有興趣? 最後當然老闆娘沒有空手而回.樂隊另外三人到餐廳職員家留宿, 卻碰上是職員的太太的生日. 晚餐上有尷尬情景, 有企圖解開沉默不爽的場面. 喜歡職員對樂隊其中一人的說話. "或許你們樂隊這次就像我們人生一樣, 簡簡單單, 沒有什麼高潮蝶起... "年輕人去溜冰場消遣一幕也蠻有趣. 樂隊喇叭手教膽怯男子如何追女仔.電影中不少幽默元素, 令死寂的小鎮和昏暗的畫面加添了不少生氣. 不過或許我不太喜歡那種昏暗, 那種杳然, 不是覺得電影凝造得不當, 而是我不喜歡它帶給我的情緒. 有一丁點不安及沮喪. 不明所已.演員都各有發揮機會, 亦演得自然. 當然最受注目是老闆娘一角. 樂隊指揮的含蓄收歛也演得很好. 年輕一族帶了不少笑聲給觀眾.電影節奏恰到好處, 一點悶場也沒有. 很值得一看.剛看了特刊上導演的說話, 喜歡這兩段:"以色列興建了新機場, 忘記了把路標翻譯成阿拉伯文... 興建了動以千計的商舖, 陌生人卻無容身之所... 一眾商品名牌很容易令我們流連忘返, 忘記了煩慮, 也令我們忘記了自己""很多名電影觸及為何沒有和平這個問題, 卻鮮有先來問及, 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顯然在不斷談論經濟效益之餘, 我們已失落了什麼."相信電影中樂隊在這個留宿陌生人地方的晚上, 都或多或少有機會尋找忘記了的自己.我們為何需要和平? 我們有否問過這個問題? 文明令我們失落了些什麼?
在旱冰场放的那首是Boney M 的sunny,也被星爷用在《长江七号》里作了主题歌……这可是八十年代的超级当红舞曲啊~~~《disco》里面开场也是这首~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82136/
《乐队来访》,10月下旬落幕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大奖,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委特别奖。
先前巴勒斯坦人体炸弹的《天堂此时》在题材上取胜,本片则避免了直触敏感话题,反过来,将近邻埃及搬来一说,清冷的画面中带着情感的热度。
《乐队来访》讲述一个埃及亚历山大警察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某小镇演出,结果跑处地方,到了另一个沙漠中的小镇,他们不得不选择停留一夜次日出发,重要篇幅说的就是这一夜中发生的故事。
几天来诸事不顺,换一种看法,照理能接受得了《乐队来访》的心灵鸡汤风格。
它篇幅较短,实际长度可能不到80分钟。
有个常见的“突然闯入”主题,在群像中突出几个人物,通过不多的对白或神情,几笔描摹勾勒出一个人的形象大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为它着力去表现的,每一个人都有掩藏着寂寞孤单,就像影片一段试图点睛的对白所说。
但事实上,并不是特别喜欢这部片子(或者说《乐队来访》并不是能让本人特别喜欢,高期望下带来的小失望?
),有一些东西限制阻碍它成为一部心头至爱。
不过把好的东西先拿到前面来说,省得跟批小情调一样被挖苦说“人心不净”。
大概数下,《乐队来访》中有接近十个突出明显的人物角色,风骚的单身老板娘、为家庭苦恼的男子、和女孩无缘的小伙。
他们在第一次出现时都是身份不明,之后也不甚清晰,直到一步步交流后才有了完整大概。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警察乐队这边,外加乐队中喜欢泡妞的、古板保守的、协奏曲前奏未完的。
作为观众,一样在揣测他们的心情和过去。
另外还有数量相仿的彼此遇见的形色支线人物。
其中影片设置的年轻队员和老队长冲突是主线,他们被餐馆老板娘接宿,其他人则去了另一处地方留宿。
年轻队员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和女人示好,而老队长则屡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处世观的不同既是种割裂,也强化了老板娘角色的作用。
几乎是在这一夜下来,他们就在对目一视中达成了理解,尤其是对挥手道别的老队长来说,他向老板娘,同时也是观众坦露了心扉。
这可能是个好的埋设,但也是可以预判的发展。
突如其来的闯入并没有解决实质小镇上以色列人的实质问题,表面上是次有些拘谨的交流。
《乐队来访》放大了所有遇见的可能,在交流不便和言语不通的基础上,他们抓住和音乐有关的话题,试探性地询问并发表意见。
埃及乐队的人能说英语,但有着浓厚的口音,影片正因有着过多英语对白,失去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资格入围。
乐队队员几乎都能用基本的英语进行交流,这种就跟外国人来中国感慨那么多大学生会英语一样的怀疑。
细节上,不知该说不愿相信还是不大尽信,在年轻队员去教小伙如何安慰女孩时,那场景几乎可用黑色幽默来形容。
一个念头就是:居然能那样教,这是讨巧还是做作?!
相同的还可包括后来老队长和老板娘在长椅上的对话比划,都会冒出类似想法,小地方小细节相当多,确是好事,可终归有些是略显刻意,即便它们也可归为黑色幽默。
在视野远方就可见到荒漠包围的小镇上,埃及警察意外流落在异地的心头警惕和不安,变得很容易捕捉路人的小动作。
沟通欲其实是本片主题,即为“交流的渴望”,埃及人到以色列人,情感如沙漠一样荒芜的小镇是绝佳的故事场所。
大的方面,乐队来以色列就是奔着该目的,小的方面,在一个个几乎不会为观众记住名字的路人角色,都仿佛有了血肉丰满。
一方面几个人的情感表达被婉拒,一方面又在努力试图修补着裂痕,想来《乐队来访》足够引发一吨重的人生感慨,而不会有徒生悲伤或欢喜。
算是明白了,这才是兼具得奖相又有口碑缘的电影。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90350/
简洁且充满性格,大量的封闭性构图与镜头有意创造的疏离感带出苦酸、清冷又浪漫的基调,几组来自不同环境的怪人之间波澜不惊的交流背后淌着文化差异这条河,留白挖掘空间很大。
在老团长做出演奏的手势后戛然而止无疑是更好的结尾。
平静的固定镜头缓缓托出一部轻松温暖的小品,较于法式略显粗犷,却别有一番磅礴的细致,影像语言暗处把埃以政治冰意烘托得欲融欲滴,几句台词几个动作的白描便活脱可现,队长与老板娘约会的微妙,哈立德教人把妹的滑稽,好像在高呼两个斗意正酣的国家也阻挡不了各自人民追求幸福的热情,所以电话亭旁的小伙子等来了爱人的来电,帕皮有了第一次,副队久违的创作也来了思路,不同文化间的人们至少还有共同的音乐、爱情,世界其实很美好,简约深刻返璞归真。
来自埃及的亚历山大警察管弦乐团到以色列参加演出,误到与目的地相似发音的一个小城市。
其成员与当地人所发生的林林总总,有热情又风情的饭店女老板,有普通的一家人,有执著等女孩电话的男孩、还有一群年轻人……开阔的空间,除人之外极少的物体,极简的表演方式,却处处展现着冷幽默,才开始你会有北欧作者电影影像的感觉,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实质不像北欧电影,人与人的融合带给你的就如同饭店女老板的红裙,一丝暖意。
2008-01-10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是一个镜头 一个场景 一部电影欧洲小国家的电影 总是让我想起安哲洛普斯基或者是塔可夫斯基之类的,他们用固定镜头讲述哲学的故事。
这部电影虽没有什么哲学含义,但诗孤独的氛围却是一样的。
导演用封闭的空间,寂静的环境音塑造人物中间尴尬拘谨的游离状态,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
有些构图看起来荒诞却有着诗意,这让电影在孤独的悲伤中又呈现出一丝喜剧的无奈。
电影一开始众多矛盾的塑造,比如指挥的争执,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不满,领事馆的不管不顾,困在异地的无奈,让我以为片子会走安慰的道路,最后所有的矛盾都解决,生活又是一片安详快乐。
但是,导演并没有依靠剧作模式去刻意解脱矛盾,矛盾在这里只是为了烘托人物之间疏离孤独的关系。
那个荒凉冷寂的小镇,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许是一杯咖啡,一句玩笑,一首歌,人渐渐的不那么孤独,慢慢的开始袒露心扉,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然而,一切都戛然而止,点点就结束了,他们不再是陌生人,却依然不会是朋友。
没有狗血,没有爱恨情仇,没有争执吵闹,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平凡中却有一些际遇,不慌不忙的相遇又离开。
闯入内盖夫沙漠的埃及乐队受邀来到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的阿拉伯文化中心演奏,可是来之后却找不到了。
遇见了善良热情的沙漠餐厅,女主人喝了邻居伸出援手。
第一晚就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语言,文化差异。
没有太多语言镜头,更多的的是呈现了某种静谧又没有违和感的画面。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I hear the sea in my ear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ishingIt's the sound of water and waves,the sound of distant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the sound of the bait falling in the water,In the early hours,the sound of sea like a symphony.故事的发展很有趣,就不剧透了。
乐队来访 (2007)8.12007 / 以色列 法国 美国 / 剧情 音乐 / 艾伦·科勒林 / 塞森·加布埃 罗内特·艾尔卡贝兹
还不错
有点酸涩,有点大智若愚。原声好听
非常好看,爱情和音乐,政治和冲突,不是刻意的,就是那样存在在生活里。
有趣而非谐谑,温暖交织沉重
1.溜冰场的“三人行”很好笑;2.单身的三十几岁少妇好心收留你,意图不轨,还需小心谨慎。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那种有意思。像发了一个呆,午夜里一段小号,然后看事情就会起点变化。但回头想又嗤笑一下没意思。
# Solaris 2007【C+】和阿基的电影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疏离的冷幽默,于是会觉得选地作为以色列有种奇妙的出离感。没有真正的矛盾可言,只是一次拜访,一次轻触,并小心翼翼的交融,而音乐是心照不宣的点缀。
举重若轻的叙事姿态,时间仿佛被拉长。
好片 3+
3.5,和平共处
funny, deep and sweet
偶发事件呈现心结的路子加闷骚中几多苦涩又不失幽默的调子,这才叫哀而不伤,有几场戏,比如教人调情那儿和告别时分,真是绝妙。“明天对于我们来说将是漫长的一天”但愿以色列人民能多拍电影别打仗
當浮華褪去,可望不可及的惟有深深淺淺的灰藍....所以相信,一隊人的發呆和佇立,也可以為整個時代臨水照花
笑死我了,片名怎么不叫 尴尬 ??
时而静默的人生.
缺乏相关的知识感觉不到多少共鸣,只是能隐隐感受到对立的双方在一个奇怪的空白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和解。刻意的停顿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有出戏的感觉,还不能理解背后的含义。
阿基式简洁冷面幽默+文德斯式空旷荒凉空镜,一部散文基调的小品,意外的好看。一个迷路的埃及管弦乐团,几组以色列当地的人物,彼此交错互动的关系架构彰显的,全部有关“孤独”——无论是失去妻与子的团长,写了协奏曲开头的副团长,酷爱chet baker的小号手,又或者渴爱的老板娘,每晚等待电话的情话,舞厅里的情侣,争吵的家庭;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渴望倾诉,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宁愿沉溺于自己的悲伤,而并无机会寻找到某个真正能诉说的人,就像《My Funny Valentine》那样充满淡淡的忧愁,如晚霞般即逝易碎的美丽,留在最后的挥手再见里。视野放远一些,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难道存在过以理解为前提的沟通吗?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可孤独到底是什么?我们诉说苦难,可谁人沒有苦难?明天将是漫长的一天,可何日不再漫长?
冷
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