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人

Mistress America,纽约新鲜人(台),美国情妇,美国女主人,美国女杰

主演:罗拉·科克,格蕾塔·葛韦格,艾米·沃伦,莎珑·华盛顿,凯瑟琳·厄布,贾思敏·西法斯·琼斯,马修·希尔,朱丽叶·布雷特,Shelby Rebecca Wong,Shana Dowdeswell,Alfred Ma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美国情人》剧照

美国情人 剧照 NO.1美国情人 剧照 NO.2美国情人 剧照 NO.3美国情人 剧照 NO.4美国情人 剧照 NO.5美国情人 剧照 NO.6美国情人 剧照 NO.13美国情人 剧照 NO.14美国情人 剧照 NO.15美国情人 剧照 NO.16美国情人 剧照 NO.17美国情人 剧照 NO.18美国情人 剧照 NO.19美国情人 剧照 NO.20

《美国情人》剧情介绍

美国情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特雷西(萝拉·科克 Lola Kirke 饰)是一名平凡的女大学生,落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日复一日平淡令特雷西的内心备受煎熬,她一直向往着能够前往纽约生活,在她的内心里,纽约这座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代表着更多的希望和更璀璨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特雷西的梦想要成真了。她联系上了即将要成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布鲁克(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在特雷西的眼中,布鲁克就是她想要成为的那种女孩。在布鲁克的带领之下,特里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两人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肆意挥洒着青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鲁克所隐藏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热力师奶第27章狄仁杰之骷髅将军诚实房地产睡睡你的爱睡睡我的爱哀悼岩国际杀手的真实回忆录宝乐婶的烦心事欲望旅程大话天仙仙帝归来当赘婿1995穿越时间主要音调良缘反叛的鲁路修:娜娜莉梦游仙境惊蛰疑云摇曳百合暑假时光坠落画境的你不便的便利屋荞麦疯长牵牛和仙女精灵宝可梦:裂空的访问者代欧奇希斯与恶魔有约家产和歌子酒第八季前夜0.5的爱情新情义无价放手爱昨天

《美国情人》长篇影评

 1 ) 献给世界各个角落的Brooke们

*借电影中的Brooke,纪录一个友人,not necessarily related to the film itself. 献给世界上各个角落的Brooke们*在寒冷的北京初见Brooke。

那是回国后的第一个万圣节,显然比东海岸要暖;聚会上,Brooke冷坐角落,毫不着力的装扮,丹凤眼和厚眼线勾画出充满风情的五官。

这种美马上吸引了在场来自伦敦的男生友人,那位年龄不到30年薪超过200万的才俊凑过去问一句“So Brooke, what do you do?"的时候,她吐了个烟圈,望穿他那诱人的异国眼睛,回答说:”Why the fuck you care?"绝少受拒绝的友人给了我一个大大的“WTF”眼神,几乎反社会的一幕却深深吸引了我。

Brooke生活在上海,毕业于当地最好的高中和中国最好的大学,之后去美国深造,香港工作。

她说的每个句子都充满了环游世界者的洒脱,又丝毫不具同背景的精英阶层的傲慢。

她不羡慕任何人,不在乎社交尴尬,最喜欢trance音乐并遍寻每个城市的trance俱乐部。

尽管对trance完全无感,但不得不承认,在Brooke的身边一切流转的空气都更加时髦了,每次和她出入电子乐俱乐部本身才是乐趣所在。

27?

30?

难说出她年纪,总藏在充满生机和自信之下,眼角刚溢出的一两处细纹也隐含魅力。

拥抱自由的她早已离开金融圈,对于还在投行滚打的我,有着妓女看着另一个妓女自己赚钱赎身的光环感。

彼时她在时尚圈里担任高职,游走于高档品牌和杂志项目中,身边除了名模就是摄影师,约会的对象也是90后的小男模,偶尔上上电视节目,接受杂志采访,一脚跨在名人的门槛上。

在世界的美好中沉浸。

几年后,从金融圈上岸后的我也来到上海,于是Brooke从偶尔聚会的普通朋友,成了可以经常见面的友人。

和她的每次聚会地点都充满惊喜:一点也不和时尚沾边儿的火锅店、满场外交官的休闲酒会、名摄影师的家庭餐会........每次见面如同迷宫,让你甘愿迷失其中。

直到有次在某密友的生日会上,发现她也是密友的朋友。

那是个集聚各界有趣人物的场合,人人都和谐地乐在其中。

原本Brooke玩得喝得尽兴,却毫无预警拉着我突然哭了,怨妇般控诉密友和她的短暂约会及始乱终弃,将最不堪的言语堆砌在他身上。

以对密友的了解,他从不对任何人认真,也不屑隐瞒这份不恭。

只是个诚实的渣男,略有理智之人都会敬而远之。

看似活得如此明白的Brooke却对这种人认真起来,也不掩饰这份不堪,着实让在场的人尴尬起来。

事后了解,密友甚至没有和她交往过,点到即止的几次约会,仅以接吻结束。

如此创伤实在始料未及。

不久后她从时尚圈离职,理由是圈里人实在无趣,配不上她的智商和经历。

继而转战出版界。

谜之不懂她要步入的夕阳产业,作为朋友只能无限支持,只是这步跨地缓慢,她几乎休整了一年时间等待时机成熟。

每每见面,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默契不提,几乎在所有人都忘却她对出版界的野心时,她终于进入了某杂志社担任管理层。

Brooke的新工作伙伴们业内口碑十分不堪,可谓臭名昭著,担心却又说不出口,只能在一个个坏消息中慢慢得知她在杂志社的难过处境。

最后一次听说她的职场际遇,是在管理会议上的一次情绪崩溃大哭。

依然难以想象那幕。

被提拔的一批人,曾对她高山仰止,也因她的状态而纷纷离开。

最后她自己也在入职半年的原应为甜蜜期的工作期内,黯然被辞退。

最近一次深谈,在时光中已渐远。

Brooke计划申请欧洲的顶尖学府MBA,因为北美和亚洲已经呆腻了。

她的猫重病已愈,小男友提出分手,父母正以最大努力试图理解她的未来。

她计划着回国开设慈善机构,却不知从何着手。

一如既往地充满着手舞足蹈的自信,以及千头万绪的计划着无数计划。

“But what she couldn't see most of all, was that those people were nothing compared to her. They were matches to her bonfire,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The world was changing, and her kind didn't have anywhere to go. Being a beacon of hope for lesser people is a lonely business."这世界太多all romance and success的人,但Brooke这种all romance and failure的人,才让一切变得有趣。

和有趣相比起来,成功又算什么呢?

 2 ) 太奇怪了

做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也很迷人。

不知道到底在寻找并在意什么。

现在的想法只是Be young and fearless.最后一段在家里的对话真实又绝望,其实我才21,有努力的方向却敌不过懒惰和无知,我还能加油💪到底要追求什么呢花时间思考之后,在想象里做梦。

是自己世界的王,像T一样,觉得自己Can be anyone.hhhh

 3 ) 今晚我想活过来

1、弗兰西斯开始摆脱别人的依赖,她一步步挤进纽约的上流社会。

但她毕竟还是弗兰西斯,他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Tracy说她受够了一直追随别人的脚步,她想要有一个这样的饭店,那些和她一样需要温暖的人可以来到这儿,那一刻她的脸上全是弗兰西斯的脆弱。

2、Tracy。

似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人,她们很聪明,她们好像很难接近,因为在她眼里,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她了若指掌。

但其实她很想融入最普通的生活,她同样渴望获得成功,或者说在她心里她已经成功了,只是等待别人见证她的成功。

当她试图想融入这样的生活时,次次都失败,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她本来一开始就决定走向“他们”的另一边。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张爱玲或是某个寒气逼人的女作家,也许她们生活在纽约,会不会选择和Tracy一样勇敢的打破层层壁障。

3、想说很多,却突然忘记了,配乐太好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听过大量的佛教音乐,这是我最近听过最好的配乐,我好像又看到了弗兰西斯不顾一切的奔跑在纽约的街头,不过这次她拉着行李箱,去往另一个城市..........

 4 ) 寻找美国情人

如果《Mistress America》真指的是传说中的美国情人,那么片子里最有资格去追求的,就是Brooke的前未婚夫Dylan。

Dylan其实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被提到,Brooke把他描绘地如此风流倜傥,如何性感又巨有钱,而当一行四人真的开车到美国的富人州Connecticut找到他时,出现的却是个大腹便便胡子拉碴的中年大叔。

他住在乡下的大房子里,去社区敬老院打发无聊的时光,还弄个什么社区农场,与漂亮却无趣的妻子貌合神离。

于是他说起自己在拥有这一切之前的时光,进入高盛之前是个教书匠,曾经也是人穷志不短。

然后是他终于说出来:“i miss New York, man.”还偷偷地去网上谷歌前女友的生活照片。

对于Dylan来说,他想念的其实并不是前女友,更是前女友身上所代表的纽约的生活,那座城市系的所有精彩和光环。

他现在有了自己所想有的一切,离开了纽约,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纽约,和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才真正是那个Mistress,因为你会爱她,恨她,羡慕她,喜欢有她一起美好时光,最终,却发现不能将她据为己有带回家——这样的残酷不仅是Dylan,还是仍然生活在其中的Brooke也终将体会到。

Dylan说:“Whatever that you're doing, it's working.” Brooke答:“No, it's not.” 对于跟她命运交错并爱上他的异乡人来说,城市的奢华,财富的诱惑,以及与之带来的神秘,让自己的皮肤里充斥着兴奋和热情的瞬间,甚至夜不能眠。

她的魅力诱惑着他,激发他,满脑子是梦;尽努力地想去得到她,拥有她,整个亢奋到曾经不顾一切。

 5 ) 取名废不取名

没想到我也开始喜欢这种尴尬的喜剧了,笑得停不下来。

优点是台词真的写得很好,Tracy的独白、Brooke的絮叨、两人自说自话、群戏间快速切换、尴尬碰撞、歇斯底里,都很喜欢,忍不住一直反复回放。

这可能要成为我最想读的剧本了。

话唠片成功的重点是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台词堆砌实际都是服务角色塑造,并且给观众带来欢乐,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编剧真的很擅长细节描写,能仔仔细细戳到心肝儿那种,有几处印象很深刻。

1. T在故事里写,She could see the whole world with painful accuracy, but couldn’t see herself or her fate. And because I was in love with her, I decided I couldn’t see it either. 你眼瞎看不清自己的命运,我喜欢你那我也眼瞎好了。

2. 在别墅拉投资被问到T是做什么的,B说Tracy is spiritual guidance and waitress. 你以为我没听进去,但我全都听进去了,然后还要牵手手。

3. 小说被发现后大吵一架,T回到宿舍和妈妈哭诉刚刚分手了。

4. B要去LA,T说It's going to be hard for me not to look at New York and think of you somewhere in it. 有点“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的意思。

5. 结尾一段话。

She was the last cowboy, all romance and failure. The world was changing, and her kind didn’t have anywhere to go. Being a beacon of hope for lesser people is a lonely business. 我本来觉得本片可惜的是,Brooke这个角色塑造得似乎并没有结尾文字中描述的那么...“伟岸”?

但转念一想结尾的文字其实是T的故事选段,T的视角T的独白,一切都make sense了。

最后,不排除以上的一切可能是我的百合眼自带滤镜加戏太多。

 6 ) 美国女主人

之前忙找房子搬家,忙德语考试,忙申请季申请学校,经常凌晨才睡,六点多起来补作业,就算闲下来了也丝毫不想去任何精力去补充营养,相反只是想要被一些毫无价值的短视频或者无聊小说把自己包起来,让自己觉得很轻松。

但是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空洞无物,就像女主说的是一具“腐尸”。

朋友说他之前就经历过这个阶段,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狭窄,最后形成思维定势,对世界保持一种偏见。

搬了新家之后决心,重新找回之前热忱的灵魂。

布鲁克 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有热情,但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在这个世界生存。

”布鲁克是一个美国女主人,热爱一切事物,时常会有创意的想法,但从来不实践,最后只是作了成功朋友的嫁衣,但是又不甘心沉沦拜金主义,所以一直在寻找出路,寻找如何在这个世界不改变自我的生存下去。

这种傲慢或许最后还是会臣服生活,但是又要怎么定义臣服,没钱没事业就只能定义为loser的臣服吗。

这些成功的标签只是消费主义营造的陷阱,布鲁克自带的那种,不知疲倦寻找和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冲动,让我觉得特别热血。

虽然她本人也不是个能一直守住一个想法从头到尾坚持的人,但是各种想法各种尝试就让我觉得很钦佩,因为小菜鸡的我,已经开始逐渐失去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了。

我刚到德国的状态甚至现在的状态都和崔西一样,想要认识真正的德国,但是每天都是在重复相同的24小时流程,从来没有走进过这个城市的心脏,像一个游子一直漂浮在外,但是这种慢热的性子也不想去打扰其他人,参与他们的生活。

啊好想希望能碰到一个我的布鲁克(实话说,布鲁克真的是那种会给朋友强大勇气和毅力的人,因为看到她一直这么有活力,真的很难不被激励)

 7 ) 关于优秀、傲慢、浪漫和失败

前些天看了《美国女主人》这个电影,没看明白,即使看了影评仍然感觉不理解,今天突然想明白了。

有些人阅读,锻炼,交际,漂亮又有品位,倍受欢迎。

有些文艺小青年,虽然不够漂亮,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排挤,但是能够聪明敏锐的洞悉身边的人和事,并将之变为自己笔下的人物。

二者虽然迥然不同,但却同样聪明优秀,同样遭人嫉妒,追逐着同样浪漫的理想,有着同样的傲慢清高。

结果呢,结果是同样的浪漫和失败。

现实的境况敌不过偷人创意抢人男朋友的,敌不过平庸自卑被人欺负取笑的,敌不过个矮丑陋尖酸的醋坛子,敌不过缺乏自制力看起来可笑又笨笨的胖子。

虽然这些人曾是那么的羡慕、嫉妒、追捧或者效仿、攀比着她们。

也许你很优秀,但获得现实的成功之前,不要傲慢,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便会无法脚踏实地,否则便会迷失在道路正确却无法到达终点的旅程上。

记得之前有人讲,但凡看到极美的女子坐公交地铁,就会想,你年轻时做错了什么?

我想,应该不外乎任性和傲慢。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片尾总结性的独白:“她让有钱的胖女人不那么胖了,让有钱的笨孩子不那么笨了,让有钱的挫男不那么挫了。

但她其实特别想变成那些人,又胖又笨又挫又有钱。

不过她确实比那些人都好多了,她是篝火,他们只是火柴。

她是世界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充满了浪漫和失败。

 8 ) 结尾太草率了,旁白几句不能表达之前的气势

电影只有84分钟,扣掉开头结尾也就80分钟左右,前79分钟我看得津津乐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结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进度条来隐瞒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还是迎来结尾,失望了。

好可惜,虽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样一个结尾才算是满分或者优上,但是像这种治愈不管是剧情还是喜剧了,结尾都会让人感觉大石落地,觉得特豁然开朗的感觉,可是这样草率的电影就是让我觉得毁了一部电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减一颗星。

接下来说电影,不管是电影的画面还是音乐,让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说音乐画面而已并不是说剧情,因为这类片讨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质感”,质感这东西很奇妙,对于电影来说你看了以后会觉得心情很好,当然清晰度和光线也是加深质感两大利器,抛开了这些还有画风。

想想《One Day》、《断线》、《Alex of Venice》等,这些电影在画风上就已经能告诉你这部电影是啥颜色的了,当然用颜色来形容很奇怪,因为画风的取决不也是调色吗,One Day的蓝和断线的暗,一个忧郁一个繁琐,但最终都被治愈,这很奇妙。

(扯了好多。。。

)总之电影不算今年最佳(个人觉得今年最佳是《Jack》一部德国电影),但是特别顺畅而且会吊着你的胃口,并且一切情节都是按着你想象中的路线走所以内心感觉特别顺畅,跟着妹妹迷失哭泣也随着姐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发怒,能带着你的情绪起伏的电影真的算的是难得的好电影,虽然很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也就一小时二十分钟,可我却也在其中明白了一小些道理。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看似挺容易,做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看似很难。

而这一切其实都只来自于你内心的一个小转变即可,就像翠西说的:“我可能换个发型衣服我就是一个美女了。

”当然我觉得翠西很漂亮。

有想法创意固然好,也别让这些蒙住了你看现实的双眼。

因为就像姐姐克莱尔一样一来大起大落,她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离开这个城市去下一个城市,她算是聪明的了,而有些人就一直堕落下去了,所以这真的很值得去知道。

最后做一个总结吧,除了结尾其余一切都很棒,有喜剧有治愈,结尾的旁白真的是太没有说服力了。

 9 ) Defend me against these monsters!

美国情人这部电影非常温和,它没有尖锐地指出任何人的过错或者社会的病态,而且即使是小角色也是充满个性的,让人能找到生活的共通点。

通常情况下,人无法忍受过于尖锐的作品,尤其是触及非常稀松平常的生活题材,稍一不留神,充满朝气而敏感的抒情就会变成虚无主义的讽刺,披着看似是文学青年的哲学思考,实际充满着肤浅的牢骚。

导演和主演合作的先前一部作品Frances Ha就有点陷入我上述的矛盾中。

Frances Ha里Frances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合性过分理想化。

在Frances Ha里,主线之一的友情也被描写成不牢固的:朋友和自己给世界的形象反差太大,朋友Sophie远去日本在临行前才告知自己,朋友对生活和爱人的选择和自己的人生观念相差巨大...在Frances Ha中,Frances Ha是近乎被背弃的角色,她面对陌生人,上司,朋友都用尽了真诚,只讲对错,不谈利弊。

这是一种勇气,却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对生活敏感而真心的体悟。

Frances Ha对外界是近乎indifference的,从而少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感。

角色个人的进步到尾声变成了一种真诚的必然结果。

相比之下美国情人里的B和T的故事,他们的冲突就显得更有活力,在活力中弥补了 Frances Ha里欠缺的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焦虑,从而更加写实。

美国情人通过一系列纽约繁华而有趣的生活抓拍展现,没有涉及性的男女情感展现,戏剧性的反差,横向的性格反差,和纵向地故事发展的反差来展现青年摸索人生的故事。

导演和编剧在美国情人没有只主要立足于这类充满热情而或许无法适应社会的青年人无力,继而坦然地在日继麻木中期待未来,美国情人中安排了很多冲击性,将人物社会性的一面和文学化的平衡了起来。

在普通文艺电影里,充满了创造力的Brooke,可能不会同时是健身教练,而且是在纽约拥有很多朋友的社交达人,而且她非常用心地着手经营一家餐馆;Tracy作为一个倾慕文学的大学生,也不会有刻意涉足进他人的生活中,机警地发现并攫取一起素材的行为。

这两个主角色的个性设置,都突破了常规此类型电影中的单一感。

-Brooke“闻着腐烂”,“注定失意”,“世界最后的牛仔,充满浪漫和失败”。

Brooke会因为看电视而激动地睡不着觉——她是一个很敏感的热爱者。

相比 Tracy的尖锐,她是一个包容者。

她的热爱胜于一切,热爱本身比热爱内容重要很多倍,所以很多热爱都可以不被付诸实践。

然而她又会在时候很天真而又一本正经的抱怨,好像不好的结果应该都是别人的错。

她本质,像所以过分聪明又过分真诚的人一样,是很自恋的。

他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创意,知道这样的品质是世界推崇的,因此为理由挥霍。

听起来像是不争气的孩子,但是那种无法持之以恒已经属于这种性格中的一部分。

他们知道自己如果在理想的世界中会是多么完美而可爱,因此他们把现实降了级。

纵然现实里他们的套路行不通,他们还是会坚持自己的聪明,可爱和善意——这些优点非常纯净,在必要时候会令人感动地流泪,但是,他们也总会有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境况,就出现了两种评判的人,一种反对者和一种支持者。

反对者的理由我们已经听过太多遍,支持者的理由似乎也千篇一律。

但看起来所有人都在支持和自己相像的那个人物模型,配合着无所事事之人的一些幻想。

而真正的公平,应该留给不给过分主观的人——真正审视权留给那些,愿意抛下自己的概念自己的历史去审视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人。

虽然不把角色与自己身上的特点重合是一件很难做甚至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正看到Brooke,而并非有我**特点的Brooke的时候,我们就能理性地看她的热爱,她的热爱方式,她的对与错,她的方向和她的反方向。

那些“浪漫和失败”都是相对的,那么从一个作家(Tracy)口里说出来,又会是怎么样呢?

-TracyTracy是个毒舌妇。

但这种言语上的残忍不是她内心的黑暗赐予的,而是专属于一个作家的敏锐赐予的。

这种作家的天才迫使她去审视身边的人,审视一切那些被隐藏的或潜意识的想法。

有时候,他们因为能看到的太多而不能承担。

那些不属于这些敏锐的洞察者的东西,却落在了他们的眼睛里。

这些细节,性格,穿透性,消耗着他们——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对世界越来越来熟悉的惊喜路上转到对对世界越来越失去兴趣甚至绝望的路上。

他们跟人相处一个晚上,就能看清楚那人的生前身后事,了解清楚那个人会在杀人游戏里选谁当杀手又选谁当警察。

而Tracy,也作为这样一个“天才少女作家”,没有白白浪费她的才华。

她近乎残忍的描写了Brooke,近乎残忍的引导故事的发展。

如果用很幼稚园式的心理分析,Tracy在Brooke身上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影子,这种未来虚幻但充满活力,满足了T每一种积极的幻想,而又留下一个悬而未定的结局。

T热爱B的才华和积极。

但是每一个积极的人都会招人喜欢;而作为傲慢的作家,能够扮演上帝角色的身份基础是对被自己宰割的众生有一种坚定的(即使有爱和敬意)轻视。

这就是T对B怀有的情感。

她不像一个摇滚小孩,在遇到鄙夷的东西必须要大声骂出来并乐意为此打一架,她拥有足够的普通人社交技能可以让自己敬佩与轻视共存,并在说话的时候完全放下身躯,两眼闪光的真诚。

但是即使更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毅力,T依然热爱着B,即使纽约城再大,即使某个人的缺点再大,美好的事物总是美好的。

Tracy的才华不仅仅再看清,更在于区分。

在电影的最后一刻,T说其他类别的人相比较B什么都不是,那些人只是她篝火的火柴。

从一种角度,这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抗议,那种再崇尚创新和热情也最终通过资本来评判的价值体系。

这种资本的最终成功,是很广义的,也是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的,即使是这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大一文学女青年。

她区分出了B,知道她是个失败者,但是在怎样的框架下失败呢?

她无法精准的定义,那样做的话对谁都很残忍。

但是她同时知道这种“失败”的所有根基就是一种框架,这个框架倒塌了,B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后的牛仔,只不过完全充满着浪漫没有失败。

B浪漫的对象是生活本身,是被偷走的花t恤的创意,对前男友淡然的嘲讽,对于T一阵无力的咆哮,重新考SAT, 申请大学,搬家,和仇人一起过感恩节。

和B相比,T的确还是个孩子。

或许她作家的犀利洞见让人觉得她更加成熟。

然而她的整篇故事,也可以戏谑为——一个纽约大学生的过家家游戏:今天我要让她当一个失败者;明天我要让她穿上最好看的裙子,她要浪漫而成功。

到头来,失败与否,以及浪漫与否,都是T一个人定义的,而被那种生命活力吸引的感觉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T冷静而克制,一个人吃饭,在乎成绩,不过分在乎社交,开心时有热情的点子,不开心的时候走到party门口又折回宿舍。

她是一个不典型的酷小孩。

但是她再酷,都有终结。

在一步一步发掘一个有趣的纽约人的时候,她的内心也同时被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氦气气球包围。

她感到充盈和兴奋,作为一个观察者。

B就是她青春火焰的消防员——T的笔下可以讽刺男女老少每一种人,唯独B这样的,像高中的那一种神奇的同学,可以把本来一清二楚的数学题问得自己也有点晕头转向,于是接着想了很久,才发现,哦,这里错了。

T太聪明,太敏锐,太习惯聪明,太习惯敏锐。

T是温泉,泡着舒服就再也不想出来了,B于是运了很多很多冰块过来,这样温泉上空得氤氲全部散掉,T可以拿着镜子,看到自己的眼角也是红的,但自己依然很可爱,很美,笑起来可以迷倒一片男生,可以豁然开朗地说:“Yeah, fuck those Columbia girls, and those self-elected douche bags.” 但是实际上,看不看得清又有什么要紧呢?

我们能看清一秒,也永远不可能长久。

现实点又浪漫点地办法就是,学会那种看不清状态下准确摸瞎的本领。

 10 ) 一个浪漫主义的失败者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在开车旅行时,永远都到不了目的地,也希望这永远不会结束?

”十九岁的特雷西只身一人来到纽约上大学,被同学孤立,暧昧的对象也突然有了女友,她不想独自落泪,想找个地方消遣情绪,于是她想起了布鲁克,一个即将成为一家人但却素未谋面的姐姐。

看上像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更像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的孤独的故事。

布鲁克作为一位年过三十,看起来有个性、聪明且时髦的都市女性,却实际上“一事无成”。

她好像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说话果断、显得很有思想,在别人面前虽没有故意好为人师,却总有一种经历满满、自信洒脱的形象。

如此这般,涉世未深的女孩儿特雷西对“美国情人”的崇拜是自然而然。

但后来,女孩儿和美国情人的相处过程,就变成了消解这种某种程度上“虚假”身份的过程:她实际上没多少钱、情感生活一团糟、关键时刻嘴巴也会变笨、餐馆半天也开不起来。

不过,相比片中其他明显的“拥有身份却不拥有生活”的角色,“美国情人”是特殊的。

她好像拥有身份,也拥有生活,只是没有钱。

就像“美国情人”在影片结尾即将逃离纽约的时候说到,真希望我们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那时候人们的地位是不会变的。

穷就一辈子穷,贵就一辈子贵,大家相安无事,好自为之。

而现在,因为存在不止一条成功的路径,且有诸多草根一族的成名范例,我们虽不至于整天妄想一夜成名,却也都渐渐迷失在一条条看似可以通到罗马的独木桥上,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美国情人》短评

她是最后的牛仔,那么多浪漫和失败。//鲍姆巴赫是会是下一个伍迪艾伦么?

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你的失败装点了我的生活,我的失败是我甚至无法成为你。你是传说,我是现实;你会死的,而我活过?

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片的时候,我想到了四个词来形容我的喜欢,看完却记不起来是哪四个词了,可能是幽默、通透、细腻之类的吧,当我读一些微博友邻动态,也有类似感觉,这种感觉居然能拍成电影。格导演了一个一事无成的爱好家,那种无法在现代生活秩序中如鱼得水的人。这大概就是INFP的传记吧。被诟病的话剧那一幕我觉得可以接受,毕竟是两人编剧的作品,灵感碰撞起来就是会收不住场。

10分钟前
  • 少年高
  • 推荐

别墅那场戏反映了导演对空间构造和理解能力几乎为0。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在玻璃盒子里生活的纽约人啊。电影的能量全都聚集在格蕾塔·葛韦格身上,她周围的陪衬到最后让人觉得有提线木偶一般的观感,而第二女主更多起到的是串联故事的作用,她更像是一个游离在故事情境中的画外旁白,而不是有机的角色。可能这些布置正是为了要突出这个世界的拧巴和荒诞吧,虚荣就是纯真,讥诮就是智识,而进步就是失败。

15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较差

kind and fearless

16分钟前
  • 还行

实在看不出这个撕逼片哪儿好看了

17分钟前
  • 曾曾该曾
  • 很差

非常地”戏剧化冲突“

18分钟前
  • Magpie
  • 还行

这故事太好玩了,连抓马都那么可爱, 感觉像拍“哈哈哈”没用完的灵感。女孩与女孩的微妙友谊,带着点恋人未满的气息,臭男人们估计永远不会懂~~~ (╰_╯)#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能清楚看到导演对Frances Ha在情绪与意指上的归靠,但结构也由此显得颇为刻意。所有微光都在留恋纽约,却不知道如何在这座城市燃起一束花火,我们总要歌颂这世上最后的牛仔,整个人都是浪漫和失败,然后再目送他们一片一片离开。世事如此,握手后再奔波。

22分钟前
  • tankry
  • 还行

2016|01|17 美国屌,法国心.Greta Gerwig下一部该到了生出一个 弗兰西丝·哈欠 了吧

27分钟前
  • Muyan
  • 很差

nyc has become a narcissist youth vampire rather than a dream empire

31分钟前
  • 一叶
  • 推荐

绝对是舞台剧的台词量哈哈哈。20180107@广州奇遇书店通宵放映

35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好爱格雷塔葛伟伯……励志看完她导和演的所有片子!!她穿着白色风衣高跟鞋👠从台阶上走下来大喊欢迎来到百老汇我晕倒。。“生活在她身边就好像活在纽约中心”起球毛衣和贝雷帽又自命不凡的文青太真实我笑死。。最后一群人集会喋喋不休的说话就像舞台剧一样。

36分钟前
  • 看完我动弹不得
  • 还行

就爱看这种“loser的文艺异乡生活”,然后疯狂把自己代入😂

37分钟前
  • 阳台上的Bunny
  • 力荐

这什么玩意呀。糟糕的音乐,混乱的编辑,绕口的台词。美国人都在这么简单幼稚吗?俩女孩玩过家家……

39分钟前
  • 不改色
  • 较差

太喜欢了

44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力荐

没看进去,话唠片,探讨都市生活的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片前后部分割裂严重,前半段是还原纽约客的速写体裁,真实自然,对白有趣,节奏轻快,如同记录者的视角展开。后半段的室内戏份开始躁动,莫名其妙的刮起戏剧冲突,撕逼大战真的生硬搪塞的拼凑,几度尴尬症都犯了,一切看起来都太刻意了。

49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哦,看了整部戏都不知道讲了什么。。。算是。。。女性情感小品?

53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文艺小品

54分钟前
  • 费磊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