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电影的概念设定记录如下,供讨论:1、魅影( Phantom)最初被认为是通过一颗名为狮子座流星的陨石来到地球的外星入侵者,实际上他们是【剧透预警】未命名星球或可称作魅影星的外星智慧生物的灵魂。
他们又大致可分为四种:①战士型
这些幽灵身高约三米,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们的手臂上长有生物有机体般的触手状武器。
②飞龙型
③坦克型( Meta-Phantom )
有资料称,最初,这些巨型魅影的真身是作为生物工程坦克制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野蛮,成为幻影星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普通的魅影一样,Meta-Phantom 的身体上有触手状的附肢,背部有炮塔状的附肢。
使用非火炮武器很难杀死它们。
④原型魅影( Proto-Phantom) 它幽灵是魅影星球盖亚的残骸,因此所有被消灭的魅影最终都会回到原型幽灵那里重生。
2、魅影星球
这颗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拥有自己的“灵魂”并支持各种生命形式。
其中一个主要物种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行星的环境,并最终摧毁了行星本身。
行星的碎片被抛向太空,变成一颗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并引发了魅影入侵,摧毁了地球上的生物。
3、盖亚(Gaia)原本是现实中的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和生物学家琳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盖亚假说中的核心概念, 地球本身被视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体。
本片中则将盖亚理解为“地球之灵”,而且每个有生命的星球可能都有自己的盖亚。
片中的地球盖亚
片中的魅影星盖亚4、 生物以太(Bio Etherium)希德博士发现的一门科学,其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会散发出类似于“灵魂”或“精神”的生物能量。
生物以太产生的科技和创新,包括“卵包”(Ovo-pack)、屏障城市中的屏障能量。
5、波理论该理论是源自生物以太学派的科学理论,其目的是结束魅影的威胁。
该理论认为,生物波场可以抵消魅影波场。
要创建此频率,必须收集并组合一系列单独的频率。
6、卵包(Ovo-pack)
一种便携式能量电池,用于为各种机器充电和供电。
卵形包有多种尺寸,可满足不同需求。
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快速生长,然后收集其简单但强大的生物以太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用形式。
我看了一些影评,集中观点认为当时的票房惨败一个是因为在西方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另一个是由于北美上映档期等等因素,导致票房惨败。
一些正向评价认为这部电影在当时看来,CG效果还是非常震撼的,并且叙事及精神内核是东方化的。
首先对于大部分影评的观点我基本都是认可的,在2001年的时候,你可以想象这部电影CG效果无疑确实是非常棒的,耗时4年时间,投资金额如此大,动用如此之多的计算机,你能够从电影特效中看到AKI头发上的每一根发丝,质量上确实的肉眼可见的能看出飘逸的发丝、分毫毕现,衣服上的褶皱、人物脸上的表情、金色暖光的效果等等,在当时的技术来说,都是非常精良的。
我个人在这部影片里非常喜欢各种类型的武器及飞船等的效果,由于是电脑效果,所以在武器等造型上可以天马行空,所以可以看到各式各样非常炫酷的装备,为此我还特意截了几张电影图片。
现在再来说说东方内核,影片中盖亚(Gaia)是地球之魂,孕育所有地球上有灵魂的事物,虽说gaia名词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众神之母,名词释义的源头在西方,但是这种生命体的诞生、如何孕育星球生命的特质、加上最后润物细无声的能量消耗转化结局,包括影片中你会发现,那些幽灵的形体有一些龙形图征,这些因素其实都非常有东方特色。
东方文化多元兼并,大道三千,和而不同,我显然是认为并不是个人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事物都不能忽略多方便因素制约影响。
我个人感觉可能一些基本定位或者故事核心等等的一些问题在当时来说还是有待考究,当然并不止这一个因素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市场条件、大家对CG技术的认知等等因素。
但是总之,在技术层面来说,我个人还是非常肯定这部movie的,至少在2001年,是很棒的技术了。
所有生命都存在灵魂而且表现为某种能量。
(这句话应该放在海报封面,把观众带入FF世界。
)一颗陨石上聚集了充满杀气和怨恨的外星灵魂……它坠落在地球上。
无处可归的外星灵魂肆略地球…………几乎毁灭整个地球文明。
梅内克博士发现了灵魂能量的奥秘,人类从而建立了防御系统。
梅内克博士与他的学生亚纪认为:用多个特殊生命制造一个“魂引”可以中和所有外星灵魂能量,最终让外星灵魂回归星际——如同地球灵魂都回归地球内部的“该亚”一样。
但由于“该亚”并未得到证实,博士的计划受到了质疑……然而军方却有其它的打算………………作为一个从没有玩过FF系列的观众,我必须说——这是一部画面异常精美几乎完美的超时代作品。
但——故事背景逻辑一旦比较复杂或玄幻,接受的观众先就必然减少一半(比如黑客帝国2,3)!
唯一可能挽救的方法是: 电影简介。
(那几十个字的简介有时候的确会关乎成败生死。
)因为故事背景和逻辑比较复杂,唯一方法就是: 抛弃神秘感,实实在在的介绍故事背景!要不就把类似的介绍放在电影前段。
这部2001的作品会告诉你————什么是完美的视觉!
一部超前的外星生命入侵科幻片,小的时候也没看懂。
为什么科幻片中的怪物会以灵体的方式呈现,还是无敌状态。
现在明白了,说的应该就是量子灵体。
只能说这种怪物模式还是不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太硬核太无敌。
如果这片子的怪物换成丧尸或者外星异形,可能这片子能火。
但是这部电影的确告诉我们,外星生命未必以我们以为的方式存在着。
对于生命的多种形式和不同维度,我们一无所知
关于最终幻想系列,最开始也只是听说,后来终于有机会看到,我记得我看的第一部是圣子降临,出色的CG技术和后期渲染让画面栩栩如生,而影片中的男男女女又很养眼,所以,最终幻想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这部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评分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认为评分有些低了。
1.故事性首先,故事的开展是从博士的梦境开始的,这个梦初开始看不出什么深意,到后面的数次闪回,才渐渐的抽丝剥茧,还原事情的真相。
这个方法并不新颖,梦境的闪回和回忆的闪回一样,是好莱坞用烂的方法,很多影片都曾经采用过这种方法。
博士和上尉的感情设计,还有队员的设置都很合适,但,缺乏亮点,一个负责搞笑,还有另外一对感情线不明朗的情侣,一个话唠,这是常见的小队设计。
这种小队设置在插科打诨等方面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一些小点子的设置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其优秀的理由。
最好的还是这个点子:灵魂的归属在这部影片中,所有的生物在死去之后,其的灵魂都要前往灵魂的最终归处,盖亚。
像前面的一些评论中提到的一样,在这样的影片中,灵魂与飞船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影片提出的灵魂本源性是我非常赞同的,影片认为,所有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在世间游荡一次,最后回到盖亚的怀中,所谓死,就是生,这样说起来,倒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了。
2.CG当初看圣子降临时,感叹这项技术的先进,在此片上映的2001年,已经看到这项技术达到了高峰。
博士飘逸的头发,还有动作,当然在一些举枪,拥抱的动作上,还是略显生硬,但是已经做得很棒了。
3.科学家和军人科学家在一些人类在外星球进行殖民或者开战的科幻电影里,科学家往往扮演着沟通的桥梁的角色,在阿凡达里,科学家建立了学校,教对方我们的文字和文化,同时学习对方的,力图达到文化上的理解和相互尊重,在这部电影里,科学家是灵魂的容器,梦境的主人,外星文明希望通过她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科学家也为了这群失去家园的灵魂寻找归处,科学家仍然扮演了沟通的角色。
在普罗米修斯里,科学家不仅是新文明的发现者,也是异形文明的孕育者。
在与外星文明的交流上,科学家是殉道者,也是先驱者,他们真正建立起了桥梁。
军人他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肆无忌惮的用武力征服外星文明。
在阿凡达里,他们焚烧森林,屠杀纳美人,是仇恨的制造者,在这部影片中,他越过议会,一意孤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博士在劝诫他的时候,他仍然一意孤行。
他们代表暴力和秩序的破坏者,一心想着消灭和除去,他们代表了人类原始的兽性和破坏欲。
我就搞不懂了,人家一个经典式的搜索类+一波三折+凄凉结局,怎么着,你眼光飙上天哪?
不行啊,你特么那些人告诉我剧情哪不行了,要脱衣舞还是要基情四射啊?
剧情摆在那,评论顶多说:还凑合加上跨时代一般神乎其神的CG,也就是画面上的加分,怎么着,给个年度大作有问题没?
没问题?
哦,那么就别跟着那些SB剧情评论大神扯闲乎了
廖杰克是谁?
难以置信,这是二零零一年的作品,意味着是十年前的CG技术。
跟最近的作品比起来,它们几乎在视觉上没什么区别,甚至优于很多作品。
这可以说明对于当时来说,最终幻想系列确实是最顶端的技术。
头发、皮肤、瞳孔、人物的行动,十分之贴近自然。
故事框架和《日本锁国》十分相似,或者是后者跟它十分相似。
大约此类作品都是这个模式,未来的高科技,自然不复存在,入侵者,回归的理念。
不过这类影片本身就不在于讲故事吧,探索的是电脑动画的技术表现。
片尾突然声音一转,听见了熟悉的前奏,然后就听见了hyde的声音…难道《spirit dreams inside》这歌一开始是为这片子准备的?
当初听的时候可完全没想到…
上映的那年,还在读高中,怀揣着对最终幻想8的热爱,第一时间看上了电影。
其实那个时候,这个系列很冷门。
现在好像也蛮冷门的,没出圈的那种。
味同嚼蜡地熬完了电影,这是什么鬼东西?
VCD感人的画质下,发飘的人物动作,莫名其妙的剧情。
枪刃发动时的打击感呢?
我的召唤兽呢?
我的莉诺雅呢?
怎么看,都像在看一部美国大片。
那年伤的心直到《再临之子》,才被TIFA抚平。
果然忠犬系的大和抚子型的女主才是王道。
嗯,TIFA是女主,还是爱丽丝是女主?
好巧不巧的前几天,偶然看到这个片子。
其实当时有好几部片子能选,还是莫名其妙地点开了这部,又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感觉还不错,也对这片子当年的票房失败,导致最终幻想之父惨遭滑铁卢,有了更深的感慨。
这部片子的第一受众肯定是圈内人,冲着最终幻想四个字去的人。
但所有最终幻想的元素,这部片子一个没有,所以口碑的崩塌显而易见。
这个从再临之子的口碑就能看出端倪。
过了多年,我已不再执着于最终幻想四个字,只当成一部普通的CG电影来看。
这部片子的人物设计,剧情流程都是标准的美国大片的结构,但片子的核心却是日本哲学,还十分深奥的那种。
抛开这部电影,当一部主流的片子,揉杂太多的哲学思想,很难有一个好的票房成绩。
替史克威尔开疆扩土之作,背负了太多,也往里面塞了太多。
一部片子的核心决定了它的受众,这个片子探讨哲学,算是文艺片,可文艺片的受众多少不论,怎么可能会看这部游戏改编电影呢?
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爽就完了。
所以再来一次,还得再败一次。
初识此片,是在高中。
静静地夜里,听电台主持人娓娓道来。
于是便爱上了科幻,爱上了这《最终幻想》。
听电影,需要无限的想象力,想象着诡异的外星幽灵,想象着温暖的地球Gaya,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绝望、希望、恢弘的气势……终于找到了此片,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不同于一般的科幻片,生物是有灵魂的,地球同样也有它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温暖的,支撑着整个星球的生命。
也许这是要告诫我们,保护地球,要像保护我们自己。
电影倒是早就看过了。
不过因为一直心中差评,也就懒得特意写影评。
这不,FF7重制了,要改戏份,大波女拳来袭,于是顺手来写了。
当年号称“第一幕,每根发丝都是单独做出来的”,我想虽不中不远矣,的确很细的,当时我就吓到了。
然而后来的一系列剧情操作,索然无味,跟邋遢的幼儿动画差不多,不是说画面,而是说剧情。
========作为一个常年做游戏,做游戏cg相当出色的公司,我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电影这么烂。
我们看最终幻想为了什么?
激烈的冲突,夸张的画面,畅快的对战,飞速切换的镜头,冰火水风地圣暗各种元素乱飞,召唤兽轮番登场.......这里,都 没 有 !!!
========你把最终幻想任何一代的过场cg,高清一下,零零散散加点过渡,凑一下,都不会是这个结局。
2星给“发丝”,除此以外你这破电影休想在我这里拿到任何一分!
坂口博信的血拼之作,直接导致自己隐退。
小时候看过
为什么分那么低,很优秀的CG啊。我就是要给五星!
很小很小的时候看的,现在再看震惊的不行,里面的角色可以说是没有张力,没有真人的自然和感情在里面,但也可以说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观在里面,里面盖亚,灵魂的概念,宏大的场面,也有种东方禅宗的意味在里面。现在再来重温,知道了这部电影的亏损的很惨,真的是十分可惜。
地球有灵且美,圣母拯救人类。
偶然在数码影院看到,现在想来没什么印象,只觉得“幽灵”的设定很有意思
游戏动漫与电影之间看似同源却存在不可忽视的类型鸿沟的铁证,史克威尔一个时代的坍塌都因此而起 ★★★☆
世界观不复杂,而是故作高深。
浪費感情。。。
我本来是想看圣童降临,搞了半天看错了......
Ether……
我蛮喜欢Gray的,死了真可惜~~
二十年了,再看当年的这部CG作品竟然一点不觉得粗糙,而且越是放大细节就越是细腻清晰,人物神态面部表情之自然甚至比当今的面部捕捉也不遑多让,可想而知二十年前问世时是怎样的叹为观止惊为天人,这看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好的科幻作品内核永远是哲学与生命,想象力、视觉效果、观感质感全部拉满,而且在节奏把控和紧张氛围营造上做得非常出色,代入感和沉浸感极强。但缺点是情节处理和故事铺展上有些草率和匆忙,结尾相比于过程有些简单得夸张了,想要展现是云淡风轻广袤开朗给人感觉却是戛然而止的无力。总体来说是相当精彩的观影体验。
票房滑铁卢,不过其实也没那么差吧,挺奇怪的……
未来的幽灵与过去的幽灵都终将回归盖亚的怀抱。★★★☆
补登,虽然剧情和ff系列几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歌和制作还是不错的
印象模糊……没有记忆点
当年已经能把光影效果做得如此境界是不错,可是各种设定 尤其那种幽灵无处不在像挂了外挂 然后又莫名其妙结束了 个人实在不太接受这种设定,而且跟最终幻想没什么关系 不能因为挂了最终幻想的照片 就可以任意讲故事啊
过去特效的最高水平,现在看起来一般。
开头Aki皮肤上的毛孔和纹理 片中Aki脸上的雀斑 真是太震撼了 更震撼的是制作年份~ 除了跟FF没什么关系 完全是部很好的片子 世界观完整 叙事清晰 连狗血的边都沾不上~ ~ 尤其是剧情 比圣子降临好的不是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