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语言所构建的堡垒是多么脆弱与不堪。
明暗交易,生意急停急起,无数个微小意象所拼凑的世界却在时时刻刻对立,倾斜和旋转的镜头配上经典的手持dvd质感。
哈哈,如上的短评我大可以继续写下去,高达大概也不会和我想的有一点相似。
但我在思索高达用这么多碎片拼凑的用意。
这并非一次美学的实验,这更像是对我们赤裸裸的嘲讽。
我们愚蠢到所有影评人为这群拼不起图画的拼图而拍手叫好,给予它奖项,又或者,由于我们所有人对高达的崇敬,我们对待这部片子的态度会不同,大概会有人像我一样从这些运动,迷离,高饱和度和无序剪辑之间窥探到一丝美感。
然而真的是这些简单的意象美吗,给我部dv我大可以也拍出这样的东西,可你还会觉得美吗?
你可以把他看做一次蔑视,或者一次训导,我想他大概想让我们知道这些原始的片段和独白,音乐套在一起时有多么美,每个人都能拍这么一部影片,不为竞争戛纳,只为以后翻到硬盘时,也能吹句牛逼,说 “老子也曾是个导演。
”
看这样的实验电影,也许思考都是多余,只需要感受即可。
法语的语词语法的特性,让戈达尔这一辈的法国知识分子尤其擅长于玩弄语词和双关语游戏,语词被打碎重组,语言的隐喻无限扩大,其结果是,语意扩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逐渐消解着语言本身。
也许,戈达尔正是在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和熟谙运用当中,比别人更深刻地陷入对于语言的焦虑当中,他由此联想到索尔仁尼琴,我想这里应当指作为一次文本探索实验的关于古拉格的叙事。
电影兴起于人类普遍遭受国家极权主义束缚的年代,战后的西方,得益于新技术的发明,开始进入自由的市民社会,但正是这种普遍的、「共同的自由」,让人们渐渐地彼此远离,迷失在语言隐喻所构造的意义迷宫里,他们言不及义,或者遭遇语意的反蚀,互不理解,被困于「每当你讨论粪便,我就谈论平等」这样的人际处境。
暴政从未消失,后现代的人类,面临的是由新技术的发明所释放的语言的暴政,因此,文本的探索实验还需要继续,这部3D制作的电影便是一次新的影像语言的尝试。
在这部电影中,内容(剧情)几乎无从辨晰,或者说,形式与内容高度融合,对内容的理解依赖于对形式的感受,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双关语,这本身既是一种语意的混乱,也是一种新的电影文本秩序(暴力),戈达尔在建立这种秩序的同时(电影文本的完成),也在不断挣扎着反抗它自身(对3D视觉效果的破坏或者突出它的不适和侵略性)。
通过内在的这种挣扎,以及通过对小狗罗西的“人化”和视角(窥视着陷于暴力中的人类),戈达尔隐晦表达了对于新技术将会窒息电影的焦虑,一种回归的愿望。
晃动,黑白,彩色,跳接,没有转场,黑白转场。
感知,客观,主观。
狗去感知。
狗可以感知一切。
在不需要语言的前提下。
没有语言,没有孩子,想有只狗。
因为狗懂得一切。
狗因为是裸露的,所以它并没有裸露。
做爱,不做爱,抗拒做爱。
编写一个悲伤的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起承转合,只是一个故事。
最后的最后,有了孩子。
(所有哲学家都在探讨真相,包括戈达尔。
)
这是戈达尔的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电影和哲学/诗之间是有区别的。
电影的基础维度是不可触碰的、叙述性的空间;而戈达尔的尝试既不能用实验概括,更不能用电影的逻辑理解,可以说戈达尔在“反电影”,他试图用哲学的展现方式展开影像,“再见语言”也是在这一维度下的提示。
这样的尝试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的肢解现场很难达到电影的效果,电影文本的剪辑更像是给观众开了一场哲学研讨会。
I have to disagree with all kinds of short descriptions that tell us about the story in this film--because there is simply no story, or to say, everybody sees a different story. Different from his early films in which we can still figure out fragments of narration, Goodbye to Languages completely jumps out of the limitation of films.Godard is definitely the enemy of films. He tries to ruin everything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pleasure of film viewing experience. 3D technology, which is normally used to create spectaculars and viewing excitement, turns to something that creates discomfort and anxiety. The most innovative shot, I believe, is when Godard make two shots overlap: close one eye, you see the woman; close the other eye, you see the man. With the use of 3D, Godard pushes cubism further--now you can see the well-rounded angles of not only an object, but the entire space. At the end where he shows all the big names his films refer to, this 84-year-old man can not be seen as a crazy person who is just being crazy, but someone who knows a lot, thinks a lot, and expresses a lot.
影片以疙老招牌式的黑底白(红)字幕牌开始。
第一张,黑底白字:tous ceuxqui manquent d'imaginationse réfugientdans la réalité英文翻译的字幕:Those lacking imagination take refuge in reality那些缺乏想象的人避难于现实中期间穿插并最后重叠其上有红字ADIEU(告别)。
第二张,黑底白字:reste à savoirsi de la non penséecontaminé la pensée英文字幕: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显然这里漏译了第一行reste à savoir,机译remains to be seen,俺猜完整的应该是it remains to be seen 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要看非思想是否污染了思想(顺便吐槽一下这版英文字幕,除了英德等外语一律没翻外,法语部分也漏掉很多!
)期间穿插重叠红字ADIEU并迎来两声急促的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弦乐片段。
第三张,黑底白字:oui. c'estce que nous avons eude meilleur,dit Deslauriers英文字幕:it was the best time we ever had这里又漏了最后一行dit Deslauriers(said Deslauriers)!
加上这一行就很容易考据出这是福楼拜《情感教育》的最后一句:戴楼芮耶道:是的,也许是吧?
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
(李健吾版)戴洛立叶说:“是的,也许是的吧?
那就是我们有生以来的良辰美景了!
”(冯汉津、陈宗宝版)“对,也许吧?
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
”戴洛里耶说。
(王文融、刘方版)讲的是Deslauriers和小说主角Frédéric Moreau从前逛窑子的事。
接下来叠现的是制片公司及制片人的名字,还包含了一串数字:133501这是神!
马!
鬼!?
这期间的背景声是一首意大利语的歌曲,根据片言只语俺艰难搜出这是一首名叫《La violenza (La caccia alle streghe)暴力(政治迫害)》的描写68学生造反的歌曲,想研读完整歌词的请移步http://www.ildeposito.org/archivio/canti/la-violenza-la-caccia-alle-streghe片中所唱的几句为:Ma oggi ho visto nel corteotante facce sorridenti,le compagne, quindici anni,gli operai con gli studenti:"Il potere agli operai!No alla scuola del padrone!Sempre uniti vinceremo,viva la rivoluzione!".Quando poi le camionettehanno fatto i carosellii compagni hanno impugnatoi bastoni dei cartelli机译:But today I saw in the paradeso many smiling faces,her companions, fifteen,workers with students:"Power to the workers!No to the school's master!Always united we win,long live the revolution! ".Then, when the trucksdid carouselsmates challengedsticks cartels还是相当有气势的:)这首歌在影片结尾处再次重复,只是唱得和缓许多。
好了,在打出3D(红)和2D(白)字幕过后,正片开始。
先是彩色和黑白影片剪辑插入,然后本片第一主角(?
)狗狗入镜、定格。
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这首曲子在后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可以说贯穿本片,但都是起个头就被粗暴打断,最多一两句,然后重头再来。
(另一首重复最多的音乐应该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了!
)下面就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旁白和人物台词了。
整部影片以红字“1”标注的部分是“LA NATURE(自然)”,以红字“2”标注的部分是“LA MÉTAPHORE(隐喻)”。
第一个外景是一艘船(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里的那艘豪华邮轮,当然现在这艘寒碜多了)。
一个女声问了一个与非洲有关的问题(这也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伴随的是由黑白片做成的女孩饮水的3D(?
)画面。
然后切到一个书摊的外景,背后墙面上的红白字是“USINEAGAZ(煤气厂)”。
像是一对夫妇模样的人在坐着看书。
男的说“《古拉格群岛》”,虽然这关键的一句没有英文字幕,但根据后面的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仍然能猜出“古拉格”。
所以才有接下去这男的说的“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有副标题(subtitle)”和“文学研究实验”,因为后者就是《古拉格群岛》的副标题。
女的名叫“伊莎贝尔”?
然后男的提到了《小大拇哥(Little Thumb)》,这是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童话集《鹅妈妈故事》中的一则。
为了理解他说的“用小石子标记道路(to mark the trail, pebbles)”还有“食人魔(ogre)”,俺把故事的大意说一下(全文见http://www.pitt.edu/dash/perrault08.html):有一对贫穷的樵夫夫妇,四年内生了七个儿子。
(这位要问了:怎么可能?
书中有表:都是双胞胎:)最小的呢,只有七岁,就是这个叫“小大拇哥”的儿子,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大拇哥这么大。
小大拇哥病恹恹木愣愣的,又不爱说话,所以最不讨父母喜欢。
后来夫妇俩实在太穷了,养不起孩子,就想把哥儿七个一块带到森林深处抛弃掉,但在前一天晚上商量的时候被俺们的小大拇哥偷听到了,所以他就跑出去捡了很多小石子揣在兜里,第二天他就凭着一路抛下的石子带领哥哥们成功找回了家。
一次不成再来一次,这一次又被小大拇哥偷听到了,但这次因为房门被锁他没能出去捡到石子,就揣了一些面包在兜里,没成想第二天他沿路抛下的面包屑都被鸟儿吃光了,这下兄弟七个真的迷了路!
后来他们就撞到了食人魔的家里,食人魔善良的老婆接待了他们,而这一家正好有七个女儿。
在好心的老婆的劝阻下食人魔一开始并没杀他们,后来半夜反悔想杀他们,却阴差阳错杀掉了自己的七个女儿!
因为小大拇哥乘着熟睡把他们的帽子和女儿们头上的金冠做了调换。
后面还有飞毛腿靴等等的故事俺就按下不表了,反正就是他们成功逃回家了。
该童话的寓意是:不要嫌弃病恹恹木愣愣的孩子!
(俺怎么觉得食人魔的老婆好可怜,重点全错!
)好了,扯远了,以上是与这一段有关的故事。
然后是黑屏,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的第一乐句又放到一半卡掉!
手机上出现索尔仁尼琴头像……一个下午就看了4分钟(因为大部分时间在看童话),所以一年下来俺可能都看不完,这是要逼死强迫症的节奏啊,所以俺已经决定放弃了
时间的航船每一次出发或回归都带来画面的倾斜——我们的社会与世界本身就是颠倒与错位的。
试想一下3D的体验——将电影从二维中解救出来,真正靠近了巴赞“电影模仿生活”的理论,图像的倒置只能证明我们的现时生活也完全是倒置的。
十字军与学校服从同一种秩序与体制。
路边招展的花丛——赛车手凯旋的庆祝——元首的演讲庆典——这些都出于同一种激情——希特勒没有发明任何新的东西,一切只不过按照集体原型在重演上映。
高达已入大象无形之境,拥有随时将生活中具像化的事物抽象提炼再将其转化成具体影像表达出来。
而这正是“不是如何用电影拍政治,而是如何政治地拍电影”。
这也为尚无财力与吸引力的年轻小将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存在一个悖论——如何在没有大量拍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条件下自如地运用这一种手段?
子弹落下——抽帧、定格——无论人们对结果是期待或拒绝,都不会改变事实一丝一毫。
声画错位——语言在追赶着图像,却只能成为它的回声。
爱与死要求同一种插入——阴茎或刀子。
《惊魂记》一语成谶——人们却再也不能洗刷掉罪孽,它将反复上演——成为永恒的诺斯费拉图。
女人需要温存、抚摸的时刻是男人的排泄时刻,男人之后的贸然进犯却遭到最严重的拒绝。
完整的记忆并不存在——与已斩断脐带但仍想重返子宫的男人一样出于一种爱的徒劳——普鲁斯特。
真正的乐园是那些业已失去的乐园。
当一个人完全认识到他真正应该做的、能做的与做不了的,他就会变成一只狗——赤裸、只能去看、比爱自己更爱他人。
《再见语言》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神片,神到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一边发愣一边鼓掌,一边绞尽脑汁地打着影评的腹稿,却怎么也想不出该如何评价这部姑且可以被称之为“电影”的作品。
想来想去,徒劳无获,只得从嘴边气若游丝般地吐出几个字:大师就是大师。
从严格意义上说,《再见语言》是一部实验影像,无奈戈达尔档次太高,随便拍一个短片就是戛纳级别的。
这位83岁的老导演在先锋的道路上狂奔了数十载,以至于近几年他的每一个新动作都会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对于媒体们来说,还能有什么比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戈达尔的新作更能提升逼格的?
就算睡七十分钟又何妨,电影结束睡醒了,照样能赶上鼓掌口哨的致意时间。
于是,《再见语言》的戛纳首映变成了一场争位抢座的酣战,导致开场前半小时,能容纳2300人的卢米埃尔影厅就坐得满满当当。
在影片宣传手册上,戈达尔倒是相当认真地手写了电影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位已婚妇女和一位单身男人相遇。
他们恋爱,争吵,流泪。
一只在小镇与城市间游荡的狗。
四季轮回,男人和女人再度相遇,狗也出现在他们身边。
它者合一,一又化为它者,他们是三个人。
前夫砸碎了所有,第二部电影开始了,和第一部一样,却又不尽然。
我们从人类的故事过度到隐喻,并由狗的吠叫和婴儿的啼哭结束。
不过,并不要指望这个意识流梗概能帮助你读懂电影,《再见语言》玩的还是戈达尔最擅长的抽象游戏,这位一向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导演再一次彻底决绝地打破了电影语言的规则,在3D技术的帮助下,影像愈加光怪陆离:倾斜颠倒的镜头、过度曝光和失焦、多次出现的画面重叠、不稳定的音量、字幕的有意缺失……几乎所有损害观影体验的招数,《再见语言》都用了一遍。
全裸的男女、街边的座椅、奔走的狗(这只出镜率极高的狗真的是戈达尔自己的宠物)、远洋游轮、浴缸里的血……不关联的意向相互拼接,“像外太空的编码”一样令人费解。
毫无感情的画外音勾勒出冷峻与漠然,在死亡来临前的氛围中,一种对政治与现实的厌恶感缓慢地升腾起来。
《再见语言》的游戏性中,沉淀着晦涩绝望的哲学思考,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文学性的探寻”。
电影像一部章节小说,被分为“自然”和“隐喻”两个部分,主要的画外音对白也都是来自戈达尔私人藏书中“名人名言”。
或许是尼古拉•德•斯塔埃色彩浓烈的抽象画给予了戈达尔灵感;或许是雨中朦胧的玻璃窗让他发现了莫奈般的瞬间;又或许是被小说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反叙事理论所吸引,电影用掷地有声的“Adieu”和破碎图像向结构主义所限定的语言概念告别,转而投身用不同的图像实验打造出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
电影中“自由的男人”和“已婚的妇女”让人想起戈达尔拍摄于1966年的《男性、女性》。
经过五十多年的时间,对马克思可口可乐时代的具象讨论变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探求,戈达尔的语气也变得愈发女性主义。
早先被问起如何看到3D技术的时候,戈达尔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但在《再见语言》中,成就他的却是这项“白痴的技术”。
两部佳能5D2使他能够在银幕上实现文字的叠加,亦能用自带的重映展现女性周旋的纠结。
视觉奇效打造的戈达尔式迷梦,更是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3D必是大片”的认知。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看戈达尔的《再见语言》,从《精疲力尽》中的告别叙事,到这里的告别语言,八十几岁的老爷子真的是太先锋实验了,以至于不太能看懂。
画面美如画,可观众依旧看不懂,也看不下去。
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交织,动态模糊的画面与平静的无变化的画面杂糅,3D重影画面与2D平面相融合……影片在视觉和听觉上一次次挑战观众的感官极限,好比有个凶横的恶徒怒斥:“滚啊!
混蛋!
”想到了《圣经》中的一句话“神说:‘要有光’”。
世界上先有神了,接着是语言,再接着是欲望,然后才是光。
如果没有语言,就只剩下了“神”。
戈达尔的Goodbye To Language(英语:再见语言)后,世界上是不是只剩下了唯一的神AH DIEUX(法语:神啊)。
最后,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大师还是大师!
God is still God.
让•吕克•戈达尔对于我来说是教科书一般的人物。
所谓教科书一般就是书页里的一幅照片,注释里的一段描述,加上百科里罗列的无数成就及荣誉的综合体,简而言之就是遗像一般的存在,从未触及其灵魂或思想,有的只是无数生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假的现实感。
所以我第一次看到这部《永别了,语言》(adieu au langage)的电影海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老片子吧;当看到这是今年的新片时,我又立刻想到,原来戈达尔还健在啊(原谅我对戈大爷的无知吧)。
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一部戈达尔电影,这么说我觉得我实在是有点有愧于说自己是个电影爱好者,但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完整看完,所以也完全颠覆了教科书式的戈达尔。
整部影片下来,其内在洋溢的活力以及热情,让我没法想象这70多岁的老大爷是怎么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去投入其中。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电影完全就是一个狂热的达达主义者加佛洛伊德信徒的实验性电影。
在豆瓣上看到相关的一则短评,大意是说这片子八成是戈大爷出去遛弯的时候忘了关上随身的摄像机,拍了70分钟素材又觉弃之可惜后的产物。
我当时笑抽了过去,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并非不无道理,纵观全片,摄像机的角度应有尽有,甚至还出现了上下颠倒,加上一些历史镜头的运用整部影片看上去杂乱,但我却有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暂时推翻我之前说的这是一部实验性电影,一点也不是,恰恰相反,这是(在我看来)电影回归本源之作,或者说是以新的外皮来寻找本我的一个过成。
片中如家用摄像机拍着的镜头,如偷窥狂般拍摄的镜头,如鬼魅一般突然插入的历史性镜头,各种掉帧,色偏以及过度饱和,声音的时大时小,杂声,突然中断或如卡带般重复的音乐,对于我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回归,就像一具老旧的皮囊渴望回归母体一般,将摄像(以及摄影)最原始猥琐的一面,我们称之为窥私欲的一面表露无遗,将潜意识提前暴露出来,完成一次一丝不挂的示众。
现在我再说,这是一部实验性影片。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戈达尔电影,完整到技术层面来说,就是观众们需要带着3D眼镜来看完它。
并且在其中不乏2D、3D共存以及用拍摄3D手法来拍摄两个不同场景的画面出现。
而在故事性上除了几个相同的人物以及贯穿影片如梦呓般的对白外,在剪辑上似乎有着微妙的联系,但却难以捉摸。
有些对白的台词也是很美的。
如何用一部影片颠覆教科书式新浪潮领军人物?
去看看这部《永别了,语言》吧。
什么鬼。这是要逼死电脑本来就卡的人。
电影是有它自身的艺术语言的,就是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排除文学与戏剧让其成为纯粹的独立艺术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电影不包含语言又不可能
戈達爾不僅書寫了「電影史」的過去,也「書寫」著未來。
完全看不懂
对3D的运用真的是令人一惊醍醐灌顶,这很戈达尔;对女性的极端物化和对新数字世界的抗拒很让人厌烦,这其实也很戈达尔。果然许多曾一时被奉为天才的男人们常常会是这样:曾一时领导革命的年轻人到了晚年间,果然还是变成了他自己曾一度抗拒那种守旧思想的老人。
属于看不懂里很难看的那种科属。字幕时间轴不对太痛苦,每时每刻都在考验我只能听懂零星单词的法语水平,也因为随时都在准备着调字幕,所以居然没有快进没有睡着……
突然的声轨消失突然的黑场突然的跳接突然的帧重复突然的帧定格突然的反色····一切能防止我们轻易理解这部电影的手法疙瘩都用上了,否则它就不叫再见语言;整部电影的观感都是在“期待—震惊—疑惑”中循环反复(就是看不懂)···不过都无碍,重要的是他仍在电影里念叨着革命·毛泽东·切格瓦拉
奇葩片我也算看了不少了,但是这部片儿绝对算奇葩片里的烂片,实在不知道在装个什么逼,毫无内容言语空洞不知所云,画面也杂乱不堪
没有3D还不是一部中庸之作
第一部戈达尔。昏昏欲睡间那构思诡异的画面和看不懂的陌生感扑面而来:符号化的艳丽影像、音画不同步带来的困惑…醒来后不禁给电影鼓起掌来,果然大师就是大师,轻轻松松营造了连字幕都拯救不了的睡意…好对不起大师啊
高达明明吐了个大家都想吐的嘈,还有很多人不知好歹地说吃了翔~
这部电影真的要带上耳机去看去听,他在左右声道做了功夫。叠影画面蛮新鲜。硬是裸看了一遍,等出了字幕再刷,姑且先3星,戈达尔高深得我没看懂。PS:说摄影机忘关了,没看到片尾说是用多种机器拍的吗?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是主调,似可作剪辑点…bigger足够,看后面一串附录名单就晓得:康拉德、弗洛伊德、保罗·瓦莱里、德里达、福克纳、米什莱、阿尔托、谷克多、巴丢、布朗肖、雨果、帕兰、米耶维、维庸、普鲁斯特、阿波利奈尔、达利耶塞克、福楼拜、贝克特、萨特…
很多人慕名而來卻中途退場。字幕翻得很勉強,Anthony直感慨「Pauvres anglophones」。不懂法語還是別看了,3D也讓人眼花。C'est bouleversant, choquant et même dérangeant. Anthony勸我不要糾結「Jamais cherche à comprendre Godard avec toutes ses idéologies politiques.」
是不是看不懂才最厉害
前几天看的
That's how you spell "fuck you audience" in a cinematic language.
Brilliance.
法国人的电影很适合搞文化研究的人看,就是今天这个放映效果让我很痛苦,以后有机会补下2D版本。@独放:景深马戏团
膝盖跪破,那些所谓拿影像作画写诗的在高达大仙面前算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