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特写于人物 知道情节就是发生在一间办公室里 但是一个季度都在用同样的拍摄手法 甚至于一个角度在每集都会出现甚至在一集会出现好几次 情节也太过简洁了 我感觉在初中高中学生会里都比这个勾心斗角 编剧是多没有水平需要用性来体现人物关系的复杂 与其拍那么多性爱的画面 还不如多再拍拍上班时的烦恼。
好让我再多了解一点. 只有性爱才能放松吗?
我觉得对于我很难产生共鸣,散散步 看看书不会更是我们的生活吗?
通过这部作品也能让我有些共鸣,还是那句话不全面,每个人确实勾心斗角,但他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呢?
但当然我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会想她今天上班辛不辛苦累不累 会不会给人欺负了其实看的时候是担忧 恼怒 更是无能为力 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还是更多。
只是感觉好像什么都还不知道,好的是看完又多了解了一点。
转念一想也许还不错呢?
对于某些人来说
剧情还是挺紧凑的,而且我喜欢剧里各式各样的口音hhh看完只觉得,一来是搞金融的压力确实很大也很虚幻吧,大笔资金买进卖出的,人上人既视感,其实也只不过是salesman罢了。
还有就是觉得阶级差距带来的影响,并不会在大家到了同一个平台终止。
出身好的,比如gus和yasmine,出身差的,比如robert和harper。
gus对留在pierpoint毫无执念,第一集也就表明效率重要不会刻意加班。
yasmine即使面对shitty的环境也可以面不改色地夸这份culture。
他俩身上的气质和从容确实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来。
而harper虽说聪明也厉害,但确实太拼太自私自利了一点。
而robert就是典型的对自己很没信心的样子。
我也是来自小地方,非常理解有时候要"吃相难看",也非常理解想要往上爬的欲望,也理解没有safety net的拼搏。
但是还是不喜欢harper,喜欢yasmine。
确实很羡慕那些有较好的出身的人,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慢慢减少一点焦虑吧。
话说harper最后的操作我确实是有点懵逼。
我其实不喜欢eric,之前赶走eric确实太political了,确实不对,但是eric那种对待女性的态度,作为一个女生我不能忍。
他确实不是坏人,也能为公司带来很多利益,但是他身上的那份女性相关言论的粗鄙引起不适。
我也不喜欢harper,有能力,为什么不在最后关头好好表现,为什么final不考了pre不讲了,然后怪别人和压力?
其实我是觉得yasmine本人没什么问题的,就是挺好一小姑娘啊,干嘛harper最后要那样说她?
daria怎么又到了要卷铺盖走人的地步。
哦有人说yasmine吊着robert我感觉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挺明显她不是认真的啊,robert自己心里当真没有ac树吗。
看到评论区许多行业相关的观众,非科班边缘行业的老夫表示谨慎发言,象黑攻一样,谢谢你们给我机会发言Fuck the Bitcoin!!
股票,外汇,基金…我都不咋清楚,有做过投资的相关业务,做过互联网的市场业务。
女哈人设,我表示喜欢。
可能来自中国的恩师Eric跟她出身一样,不走流程的不管黑猫白猫、不管英雄出处。
喜欢这份工作而不择手段假学历,而当下许多人因为学历而自卑的去抚平自己能力的不在少数;晚上家里加班,压力大了社交软件找个腹肌靓仔自慰,用颜值担当Robert给她经营的陌生交友软件YP。
工作上买错外币,执着想自己挽回错误,挽救未遂也会哭;尝试了电话、邮件、酒吧约助理用Dari的VP身份约feilin。
也会没有安全感,看到白富美朋友跟dari聊天,直接冲进去,dari给恩师下套,结局反将一军,算是良心道德的救赎,那次十分钟的菲林午餐也是给打断的。
———做过业务岗,偶尔操盘,我觉得,很真实。
据说编剧,是投行出来的?!
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投行风云 | 性、酒精和毒品之下作者:特洛伊微博/豆瓣:@dasisttroy莉娜·邓纳姆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可能是最懂这个时代年轻人思想的创作者之一”。
或许真是如此。
早在2012年,邓纳姆自导自编并自演了《都市女孩》。
通过描绘四个不同女生的都市生活,《都市女孩》横向展示了20岁年轻人在大都市中的愤怒、无助、迷茫和希望。
邓纳姆作为一名女性创造者,非常善于从女性或少数群体视角单方向地展示社会群像,体现着非同寻常的人文色彩。
人们常说《欲望都市》是女性的恋爱圣经、时尚宝典,时隔十年,邓纳姆代表80后群体发声,构建新一代年轻人的抽象社会,传递着当代青年的悲与喜。
在《投行风云》里,作为制片兼导演的邓纳姆将故事群体转移至另一个更多元、更具有代表性,也更贴近现实的团体,讲述一个情感与职业交叉影响,充满性、酒精和毒品的都市故事。
莉娜·邓纳姆2008年金融危机后,好莱坞电视编剧们纷纷将这个人间惨案看为另一个娱乐题材,在凸显现实无情的基础下,逐渐揭露着人间惨案背后的逻辑和阴谋。
金融题材的故事常常围绕精英阶层的无形斗争展开,在一个个不见刀光剑影的竞争下,展露着精英阶层唯有的血性和暴力。
《投行风云》的主角群体虽不是传统定义上的精英阶层,但在相对定义上他们都为精英阶层的候选人。
在这类设置下,部分主角群体,比如哈珀,的人物走向是动态的,如一块橡皮泥,在多方作用下最终成型。
同时,固态人物也在群体的磨合中逐渐融合,逐渐体现出人物的真实形象。
不仅仅是人物性质,在人物背景构造上,《投行风云》也尝试触及多个不同社会背景,抛开金融剧集固定的精英阶层叙事,搭建一个阶级流动的新型叙事模型。
四位主角中戏份较多的哈珀便是《投行风云》的新型叙事者。
她出身平凡,相貌平平,带着自卑心理和远大目标进入码点银行,凭借三倍努力一步步得到部门主管的欣赏。
另外三位主角都出身高贵,背景雄厚,却分别拥有着各自致命的弱点——罗伯特工作能力较弱,古斯过于心高气傲,亚思敏则心薄性弱,这让他们在码点银行的比拼中频频遇难。
哈珀和其他三位人物成功构造了在阶级上的比较,为剧集本身拥有的激烈竞争增加更戏剧性的元素,这一对三,偶尔二对二的暗中较劲让我们体会到更具象的阶层斗争和职场较量。
阶级之间的差别将四位主角放在一个更混乱的大熔炉里,让他们碰撞、摩擦、融合并理解,本不应该出现在金融剧集里的人物发展扩大了以往剧集专一刻画的矛盾。
投行风云(2020)海报抛开特殊的人物设置,《投行风云》同样顾及了当今剧集应有的政治性。
四位主角中,三位主角都为少数群体——黑人女性、男同性恋和二代移民,这同样为剧集中的阶级竞争提供了第二种叙事。
在如今被白人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中,这类少数群体在一波又一波的筛选淘汰中,最终在金融丛林中获得一席之地,宣扬着少数群体在主流社会中的胜利。
哈珀和她主管艾瑞克的职场关系为这第二种叙事增添了另一番厚度。
首先,美剧历史上亦敌亦友的异性关系少之又少,对这类关系刻画比较成功的有《广告狂人》中的唐和佩吉,以及《风骚律师》中的索尔和金。
这类异性关系横架于两种性别认知之上,在无尽的道德、情感、价值博弈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届时,双方已将对方待为精神上的陪伴,展示着男女两性关系中纯粹的美和信任。
哈珀与艾瑞克则有往该方向发展的趋势,两人既为师徒,同为同事,利益关系在其间穿插,共同在日常的贸易斗争中追求平衡。
他们的关系有力展现了剧集政治正确的立场,也展示了当今精英象牙塔的可攻克性。
在参杂众多政治因素后,《投行风云》并没有将政治正确发挥到极致,而是将政治正确与背景现实融合,为人物铺陈一个更现实且更真实的职场道路,而非将政治中的正确复制粘贴至职场,描绘一帆风顺又平平无奇的职场经历,丰富了剧集的可观性。
投行风云(2020)剧照金融类剧集往往搭建于一个特定群体。
《亿万》瞄准的是中年职场精英,《继承》体现了家族在金钱、权力与个人之间的斗争,《投行风云》则定位于当代年轻人(一个片段显示哈珀出生年份为1998年,也就是目前刚入职场的95后)。
因为邓纳姆擅长捕捉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次实验中,她则将价值体现群体定位在社会职场的新生代。
年轻一代时常会被前辈挂以“经验不足、浮躁、自傲”等负面标签,以表示对年轻一代的不信任,代代皆如此。
而在剧集里,四位主角网状的发展路线全方位地体现了当代年轻人面对职场压力的韧劲和勤奋——哈珀努力调研,罗伯特捍卫导师地位,亚思敏容忍职场暴力,古斯守卫尊严。
互不相同的四位主角以小见大地描写了当代年轻人进入职场后的矛盾状态,他们时而进取时而退缩,在心理建设上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属于自己的职场江山。
《投行风云》是一个混合品,它冗杂了年轻一代所有烦恼和困惑,在性、酒精和毒品的副作用下,催化着职场矛盾、情感纠纷和生活琐碎共同的化学反应。
投行风云(2020)剧照《投行风云》的表现形式则沿袭了传统该类题材剧集的手法。
在亚当·麦凯执导的电影《大空头》和剧集《继承》里,麦凯惯用“突发聚焦”氏手法,不断将画面拉近,分秒之间扩大人物在剧情中的微变化,给出接二连三的特写,呈现一副赋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画面。
迅速变化的镜头同样侧面反映了镜头下人物的情绪变化,仿佛人物情绪与镜头一样起伏不定,镜头语言转变为人物的第三语言,传递着人物形象在动荡中逐渐多面的主观意象。
该镜头语言常被运用于纪录片中,目的是为了真实记录影像的细节,当被运用至金融题材剧集时,该镜头语言则显得更加地道,因为它不仅加强了剧集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同样拉近了剧集与观众的距离,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投行风云(2020)剧照与镜头语言同作为表现形式的物质媒介——性、酒精和毒品,作为人物压力和情感宣泄的出口,反映着以伦敦为例子的现代都市生活。
描绘都市生活最具体的方式则是展示闲暇生活的日常,这类表现手法在许多剧集和电影中都有体现。
性、酒精和毒品在常人看来非常极端且及其不健康,但随着时间推进,进入当下社会,过大的压力迫使年轻人麻痹自己,在不存在的幻想里释放压力。
直白的裸露镜头、吸毒场面和通宵狂欢的画面都是主角追寻第二自己的过程,特别是在性爱镜头里,更能体现角色之间权力的转变。
剧集中罗伯特和亚思敏之间一直存在暧昧关系,逐渐升温的爱恋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古斯和西奥,这对隐秘的同性恋情人,在职场上玩着紧张而又令人兴奋的猫鼠游戏。
通过这些“不平衡”的性爱画面,我们则发现亚思敏始终处于权力上方,罗伯特处于下方,而处于游戏中的古斯则是猫,西奥则是鼠,展现了角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投行风云(2020)剧照剧集里大尺度画面有许多,但每个画面分别有它存在的意义,这些充满肾上腺素的画面串联在一起后,仿佛一块破碎的镜子,万花筒般得体现每个角色的一切,没有丝毫遗漏。
诚然,过度放纵的镜头也许会对部分观众引起心理不适,但他们才是角色,或者是观众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不过在生活中,真实写照常常只被展示一半,另一半则藏在心里,而在剧集里,每个角色的白天黑夜都一览无遗。
配上鼓点分明的蓝调音乐,聚焦于伦敦的《投行风云》实则是每个都市男孩女孩的生活复制品。
本文始发于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 对金融及职场发展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
HBO出新剧啦,终于把手伸向了金融社畜,这部投行风云讲述的是几个实习生来到了伦敦的顶级投行,并非费尽心思在充满着阶层斗争,毒品,性,权利,欲望,金钱,自负的公司文化下生存下来的故事。
职友在看了第一集后,还是觉得本剧对投行工作和生活有反应真实的一面。
职友以自己的投行生涯为回顾,来撸一遍剧里的几个人物和槽点,以及它反映的投行方方面面。
电影一开头就交代了5个投行实习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面试中脱颖而出,以及各自的背景和性格。
政治正确黑人女主Harper,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少数族裔,大学一般,家境一般,通过自己的野心以及谈话当中的随机应变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人女主Yasmin, 实习组为销售部门,人美嘴甜,家境良好,专门做些给别人买咖啡带午餐的事情,来换取同事的好感。
其实在美国投行界,长得漂亮的白人女生确实比较轻松,也比较融入,相比来说,少数族裔的同学们只能拼命拿出自己的实力和努力来留下来了。
白人男生Robert, 实习组为交易部门,家境良好,金发,长相帅气(职友觉得太油腻),投机取巧的选择了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黑人男主Gus,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半路精英学校,聪明,话不多,看着很冷漠,做事有自己的想法。
印度男主Hari ,实习组为投行部门,家境一般,内心敏感,很刻苦,奋斗逼。
注意他说的一句话,“为了工作都可以”,也暗示了他后来的命运。
其实电影当中角色非常政治正确,而现实中欧美投行多数是白人男生女生,然后是印度裔,华人女生数量超过华人男生数量,很多复杂的技术性活都由华人以及印度裔承担。
就基本没看到几个黑人同事,或者因为diversity hire (多元化要求)而放在不太重要的后台部门。
现在趋势欧美影视剧如此注重政治正确,这剧里没有亚裔身影(除了Harper老板Eric)真是说不过去。
目标学校和非目标学校对于华尔街投行看重血统的招生政策,是否为目标学校很重要。
目标学校是指有很多校友毕业后去了华尔街,那么这所学校就会成为投行招生的重点学校。
这个并不是看学校排名决定的,除了美国的藤校外,也有一些私立或者公立学校虽然排名没那么靠前,但是由于众多校友在华尔街而成为目标学校。
而不是目标学校的学生想要进入投行就很难了,因为投行并不会去该校招生,非目标学校的学生只能尽力去通过人际网络“Network”而拿到入场券,甚至哪怕进入投行后也会因为自己并非“纯血统”而遭受投行当中的派系歧视。
这个稍后在剧中便会显示。
注意片中面试官(一般来说是该组的VP,MD)说的一句话。
黑人女主Harper并不是来自重点学校。
对于录取来说是很困难的 。
S&T&IBD我们接下来看下主角们实习的组。
主角们都在投行前台实习,统称业务部门。
Sales & Trading 主要指交易部门,这里注意黑人女主Harper和白人男主Robert是对面坐的,Harper做的是销售部门,而Robert做的是交易部门,一般来说销售和交易部门紧密坐在一块。
整层楼都是交易部门,统称Trading floor (交易大厅)。
交易大厅大多吵闹,由于很多工作的沟通需要站起来喊或者打电话完成。
良心的说,如果性格不是很外向,去做S&T部门可能会比较难受,不一定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形式。
另外,承压能力要很好,因为手下的头寸规模很大,市场不好的时候亏损几百万美元也是有的。
电影中女主主要交易国债和外汇。
接下来我们看下Hari和Gus所在的部门,IBD组。
作为实习生,基本不要想着去做模型,基本功是做Pitch book,即50-100页之间的PPT主要阐述交易公司基本面,市场情况等。
投行对Pitch book看得特别重,但老实说很多分析师反馈这是最无聊的一个环节,不可能对对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或者对市场有洞察,然而完成的时间又很紧,因此投行老人总是丢给实习生或者初级分析师去做,而自己则是给一些修改意见。
模型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加班还是生活华尔街由于过度加班文化一直饱受外界诟病。
事实上,在职友大学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不同投行的实习生由于加班猝死。
后来华尔街开始了一系列整顿工作保障实习生的休息时间。
电影中的印度男主Hari, 就是一个学校一般,但是特别想留下来的 实习生。
同样曾经有过如此历程的职友其实很了解也很同情他的心路历程。
在投行同事中被排挤的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每天都没有回过家,累的话就吃点药然后去厕所睡一下。
事实上这也不是电影的夸张,很多华尔街的投行实习生们,都经常加班到凌晨2点,然后回家洗个澡,换个衣服,睡个2小时,再回来上班的例子很多。
S&T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股票市场下班后他们也就基本整理下自己手头的活和分析,7, 8点就下班了。
而投行则是加班大户,原因是手头有好几个交易要忙的时候,有很多案头工作(例如Pitch book,例如模型)要做。
而投行对案头工作的形式和语句又要一遍遍琢磨(卖方总是比买方辛苦),导致需要一遍遍不停地去调字体的颜色,字号大小,行间距等等。
剧中印度裔就被要求一定要调成xx特定大小,有些老板就是对字体很有执着(但是买方并不在乎)。
投行内部文化关于投行内部文化,这个真是每个投行都不一样。
投行由于自身的高压工作方式,以及巨大金钱诱惑,因此会隐隐有着非常严苛的阶层观念。
职场霸凌文化更是层出不穷。
剧中白人男主所在的组就非常典型,自己的老板完全不和他说话,同组的老人又总是嘲笑他的穿着。
看得出小哥也是蛮压抑的。
对于实习生来说,投行老人会尽量显示自己友好的一面,但是背后又会显示自己的残酷。
职友在实习的时候另外组的实习生就被当面同组告知,同事很不喜欢他。
如此直接的表达,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而有些投行的实习生留下来的机会特别少,则实习生之间更会互相背后插刀子。
因此在进投行之前了解不同投行的文化也是很有必要。
有些投行的小组文化还是耐撕的。
后面几集内容,职友和大家边看边聊。
不过介于欧美剧后期注重排列组合狗血,不知投行风云后面会如何。
更多金融及职场发展好文,请关注公众号金融职友(id: financefriend)哦, 下回聊
以人物为结构 叙述一下剧情和感想吧:1.读古典学的黑人小哥(是个gay)是ibd部门实习生,由于坐在旁边的实习生印度小哥太拼加班导致猝死,公司restructure了部门,他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是ibd的人看不上trading floor。
他看出了Sara最后对他伸出橄榄枝是公司危机公关和她自己推脱责任的初衷,是想利用他表现出公司/Sara极力掩盖的企业文化。
最后华丽转身去了GS没有接受橄榄枝。
2. Yasmin是西班牙混血,家境不错,被分在ficc,没什么technical。
她是一个很压抑天性的人,私生活里控制欲很强,但在公司作为不起眼的实习生得每天帮同事买咖啡买沙拉,被主管骂。
主管kenny(是个vP)又矮又躁狂,感到被yas漠视以后开启pua和施压模式,可能是内心自卑。
心胸狭隘,自己拿不下yas认识的客户就毁了那单生意。
因为跟男友之间的矛盾她跟白人帅哥暧昧了一段时间。
如果harper能留下的原因是真的聪明有ideas,Yas留下就是因为她可以很假(得体)的维护部门形象。
3.直男白人小哥robert跟黑人小哥是室友。
长得帅,却不成熟。
嗑药磕到演讲当天流鼻血。
Daria认为他不聪明,worthless,不想留用他,但,大老板likes him。
4.女主 Harper出身不好,学历是伪造的。
总觉得自己悲情,租不到房子被Yas邀请到家里住,后来又陷入跟rob的三角关系,产生女生之间的嫉妒,没什么底线,偷看yas的抽屉。
做错事不想着赶紧承担责任,而总想用小聪明和赌一把的心态躲过此劫,身为小小实习生还大言不惭对风控部门老员工说我可以帮你调到前台,试图让人掩盖她的错误。
她全程无法完全信任任何人,在办公室斗争中多次左摇右摆令人无语。
5.Harper的主管Eric是MD,有长期客户资源,不允许其他人接触他的客户。
比较不走寻常路,给足够的空间让女主发挥,也有点双重人格。
Eric去mgt off site的时候,交代harper去拿回一个产生公司一半利润的大客户felim的account,结果harper给Daria知道了客户流失是因为eric,加速了公司想让他走。
同时,eric对黑人小哥帮他接了客户电话并下单的事大发雷霆,尽管那些交易都赚钱了,可以看出这个时候eric已经非常担心自己的地位了。
他把harper带到会议室锁上门跟她对话,后来这件事被Daria利用,诱导Harper指控他,成了公司开除eric的最后稻草(此处感觉daria除了想上位以外,其实也是羡慕harper被eric重视的那种special的对待,which可能以前她也得到过)。
之后,eric破例给harper发了5w英镑bonus,是其他实习生的double,这里我不觉得是纯粹对她好提拔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想失去这个助手和支持。
但harper显然在这个政治斗争里没想清楚自己的立场,两边摇摆。
最后一次摇摆是说daria逼她说了假话,eric回归。
不得不说,手上有撬不走的客户资源才是核心竞争力。
6.金发主管Daria跟eric同line大概是个vp,通过给harper见客户/部门面前演讲的机会,拉站队。
感觉全程harper就是她和eric斗法的牺牲品。
她想尽早升MD,有防新人上位,也不断的试图让前辈将客户共享。
始终都礼貌,就是看上去没做任何出格的事,但就给别人带来了威胁,连资历深、不配合她的老员工也被搞走了。
Daria这个人物最像现实职场中会遇到的人了。
认为有利用价值value add的人才能留在她的desk。
由于Harper不trust任何上司,也包括Daria,所以最后就出现了Eric回归的反转。
总结下来,每个角色都很“真实”,都是Human,没有圣母,也没有君子。
各有各的处世之道和职场手段。
哈珀,家境贫寒,大学都没念完。
可草根出身且专业能力强的她,遇上了一个同为基层爬上来的领导埃里克。
埃里克非常欣赏她,不在乎她的出身,还经常越过她的直属上级给她布置任务。
(这情节设计也很假,埃里克自己也是草根怎么杀出一条血路心里没点逼数么)为此,哈珀的直属上级达莉娅故意刁难她,带她去见了一个出名难搞的客户。
达莉娅联合哈珀控诉埃里克职场霸凌下属,还涉及「性骚扰」,公司在未了解全貌的情况下就准备让部门老大埃里克走人。
(啥破公司还最大最跨)这段也是特有争议的情节,哈珀也因此成为众人眼中的两面派。
埃里克一手提携了哈珀,在她犯了大错后不仅包庇她,还给她发了奖金。
可是埃里克口不择言得罪大客户之后,哈珀在达莉娅的怂恿下立刻倒戈,顺着她的话就承认了埃里克让她感觉害怕可在埃里克拉回客户再找到哈珀后,她又一次站在埃里克身边,把说好一块改变职场的达莉娅出卖,称一切都是她的刻意挑唆,直接让她被公司开除。
这段情节虽然看着很婊,不过也比较好理解,毕竟哈珀一直夹在两个人之间,稍不留神就会里外不是人,要想保住位置只能审时度势,这种情形放在现实,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和哈珀一样。
与之相比,更值得诟病的是哈珀的“威力”,主角光环过分明显,一个小小的实习生居然可以掀起这么大的风浪,着实有点假了,况且还是个学历造假,有污点的人…除此之外,《投行风云》里面的关系也很乱,乱搞程度不亚于《吸血鬼日记》,你永远都想不到谁和谁是真CP。
前面几集还不错,后面就,不知道在干嘛了🤷♀️。
故事从各阶级的新人入职面试开始,到裁员日结束,中间做过什么工作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做人,他们和客户和上司都发生过什么事。
最后评判他们工作的时候,几个senior几句话就能一锤定音,不管walking team的人怎么说一个人没价值,只要“Adler like him”就能留下。
这点其实挺真实的。
年轻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要看很多面经,fully prepareed,要work hard & 有output,其实,做人远远比做事重要,关系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内向的人sometimes 吃亏。
以下是一些看的时候(尤其前几集有感触的地方)当沙拉女孩一直买午餐而黑人女孩已经有机会见客户,她是羡慕的,黑人女孩说1.他们不会给你主动权,you have to take it2. 不要想自己可能会做错什么,他们就不会想当女主犯错,却没有第一时间告知上司,上司对她说,你有两次告诉我你搞砸的机会:一是当你搞砸的时候,二是当你搞定的时候。
3. 女主是有点太pride而且自以为是了。
都没有什么底气,但是稚嫩的威胁别人,或者不知天高地厚的offer别人好处。
4. 说白了还是遇到贵人+贵人+贵人的故事,贵人哪那么容易得。
要么和你阶级相通,要么在你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一位高层谈论公司文化的公开文章在内部引起震动,年轻人们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打开文章读和想,最后,白人女孩入睡前继续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5. i knew if i left,a part of me would stay. But i knew if i stayed, part of me would leave forever.以及,犯错是一种特权。
不用交房租是一种特权。
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待的人待在一起,都是特权。
【本文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每周一我特别渴望给自己打些现实款鸡血,先苦后甜地过完新的一周,张弛有度,不必过于紧绷。
看看那些努力的人是如何发光的,当给自己一些鼓励或者警醒,清醒地控制自己的平稳和均衡,不用力过猛,更不必透支。
HBO新剧《投行风云》适合前半周给自己打点鸡血,看看这个行业的社畜是如何坚挺的,摘选出适合自己的职场硬货,剔掉那些自我毁灭的雷区。
我们之前推荐过一部德国金融剧叫《坏银行》,画风冷峻,看着有点不寒而栗。
这部《投行风云》依然是一片惨烈,第一集就是新人猝死。
本剧描述了投行新人们的奋斗史,没啥主角光环,每一集都是职场典型案例。
这是一位很卖力,也很有表现欲的新同事,他觉得在公司待得越久,加班越狠,越能给自己贴金。
他还把加班当成一种提高身价的资本,对于同事的友善规劝嗤之以鼻。
对对对,我们当年刚做公关的时候就知道如何精算自己的时薪了,如果你从事的也是加班严重的工作,请随时计算自己的时薪。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他身上依然能看到一些曾经共事过的熟悉身影——把透支身体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并且强加给其他人。
投行加班熬夜很常见,就像做公关广告一样,都属于披星戴月熬工龄。
他晚上不回家,一个人在办公室拼,熬不住了就去洗手间隔间打地铺,这时候工牌还会发出报警声,提醒主人:您的工作时长超标了。
(他已经连续48小时没离开公司了)
他甚至还会给自己安排各种工作列表外的活儿,原以为会赢得领导的赞扬,结果被斥责:别做无用功。
新人为了突出个人存在感,各种胡乱式给自己塞任务,显得自己能干给力,而这些活儿在领导眼里都属于不必要的。
刚上班,就强行给自己塞难度和压力,好景不长,这位新同事猝死。
领导也有问题,她看新人这么没有原则地拼,就临时给他加了重任,加速了新人的透支和衰竭。
他自以为是的「用力过猛」也会得到垂青,只不过是帮领导做嫁衣而已。
员工猝死也暴露出资本家的嘴脸,公司接受内部调查,还想从死者是否有其他疾病的角度入手,这样公司就可以不必担责任。
我从来就不属于那种愿意用自我透支来置换前程似锦的人,当然,做我们这一行的,总要经历几年全年打包卖给公司的无奈岁月,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我们拿到的时薪真的太卑微了。
年轻时加班猛烈,我们不会忘记在朋友圈刷加班的存在感,那也是做给领导看的。
会叫的娃有奶喝,年底加薪的时候,可能领导会看着平日里我们老黄牛式的付出,给予一些恩惠。
这大概就是我们年轻时加班的实惠之处了,当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加班可能是一种自我麻木的安慰。
但不要选择无意义加班,活儿做好了,赶紧回家,确保每一分钟的加班都是有效的。
我曾经有一个领导,他不算我直接领导,只是有一次项目合作,他临时lead我们项目。
他属于那种把自我透支当成自身业绩的人,并且他要强塞给所有人,让所有人不顾一切地透支。
他不休息,他不睡觉,我们也别想休息。
他身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在无止境的加班透支中熬出璀璨业绩。
有些老板也喜欢这种透支卖命的下属,然后恶性循环,营造出极端的加班文化。
和他对接工作之前,我还没啥顾虑,想着就是常规式的加班熬夜,大家按照既定时间截点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无非就是一个月的缺觉之旅。
熬夜是吃青春饭的活儿,25岁之前,我可以轻松熬夜,熬出水嫩肌肤,过了25岁,熬夜的恢复期就变得更长了。
我熬夜的仪式感很足,那会儿再缺觉,都会每天用电饭煲在家煮好银耳粥,泡好黄芪水,这些都是我10年前打拼时候的神器,我甚至自我安慰地把「熬夜」当成「拍夜戏」,越苦越要入戏,入戏就是要记住自己的角色,角色就是工作的责任感。
有这些养生以及精神安慰,必熬的夜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苦涩。
这位领导比我想象的恐怖,他给我们制定的时间截点过于苛刻,比如一般发布会前夜,我们再缺觉,回家洗洗睡睡三四个小时的回血时间还是有的。
这位大哥可不,他硬是要求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回血时间,相当于我从公司回家,洗个澡,马上就要去活动现场。
我和他争取多一个小时,他不同意。
从当时项目的执行周期来看,他多给我一个小时回去休息完全是可行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提前那么早去活动现场也是浪费时间。
但这些,和他说没用,这位领导从来都是这么压榨时间的,可能他觉得这种走火入魔式的苛刻是自己的工作勋章。
我万念俱灰地回家,那会儿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火速洗漱一番,给自己定了四五个闹钟,我实在太累了,前面近一个月都严重缺觉,我就想着洗完澡眯一刻钟。
结果,我就这么睡过去了,比规定时间晚到了一小时。
和我同时睡过头的还有另一个同事,他也是透支得不行。
我真的不是故意睡过头的,从执行结果看,我晚一个小时到现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我真的不清楚,为何这位领导一定要这么毫不留情地压缩我们的休息时间,本身大家已经累到不行。
后面大家项目都执行得不错,客户满意,皆大欢喜。
若干年后,我从老同事口中听到了当时那位领导对我的评价,他到处和人说我耍大牌,我不配合。
我只能苦笑,但我非常庆幸人生只需和他合作这一次项目。
看完《投行风云》这段剧情,我立马想到当年这段风波,还好我非常清醒,从来不认为透支自己是一种博上位的方式。
我刚上班那会儿,也曾经天真地觉得自己加班拼搏,也许能博取领导的嘉奖,09年我负责一个大项目,上班地点离家很近,走路20分钟。
曾经有一个月,我基本上是「朝九晚十二」的日常节奏,有一天晚上11点,领导还带着我去开会,开会的还有老外,领导让我做翻译。
感谢我诚实的身躯,我当下就晕乎乎的,坐在会议室里,感觉在地狱梦游,身体不由自主地晃动。
我属于秒睡型,只要疲倦了,站着坐着也能睡着。
我反正当场就死机了,没法思考。
那一刻,我认清了这类领导的真面目:他们是冷血无情的,你死了,他们可能也不会有啥反应。
我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有了强烈的保命意识,虽然这个行业有很多身不由己,但我要学会合理拒绝。
而且透支过的健康,日后都要慢慢还的。
这些年,我身边有同行突然离世,岁数和我差不多,对我算是很大的警示。
前几年,我也经历过几次刻骨铭心的健康红灯,像急性肠胃炎,两天脱水瘦10斤的那种,然后没等元气恢复,我又跑出去参加了一场无效社交型聚会,不幸中招得了「面瘫」。
在我做完人生第一次脑部CT,再历经半个月的脸部针灸,我终于满血复活了。
病来如山倒,恢复也快,可能我身体底子还不错,我始终没有放弃养生,我十几岁就开始捯饬养生,追求饮食健康平衡,那时候周围的同龄人都非常不解,如今看太值得了。
《投行风云》把社畜最惨烈的一面展示出来,比如猝死,比如职场霸凌……有时候觉得一份工作如果这么不开心,即便平台好,上升期足,你真的没有退路了么?
当然有很多退路,因为在这个世界,你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退一步,风景也不错。
投行,位于金字塔顶端,塑造了资本主义的丰满轮廓。
实习生,位于链条的底部,为人处世尚未定型。
故事背景与人物的冲突使Industry充满戏剧张力。
以虚构的投行Pierpoint为背景,Industry卓有野心地展现一群Z世代的职场故事。
编剧Mickey Down and Konrad Kay此前拥有投行经历,这让他们更自信和从容地展示金融生态。
此外,编剧们还有三名行业顾问,确保整个故事的相对真实。
整个故事通过五个阶级、种族、性别、性取向不同的毕业生,他们彼此之间以及和正式员工、客户的互动,表达各种权力关系的动态发展,以及金钱、等级制度和男权笼罩下的投行文化对个体的碾压和重塑。
此外,这个故事里充满着各种sex和drug,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自我放纵,从压抑的工作环境里获得喘息和自我发现。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环境将我们塑造成了这个样子。
Hari是这一批实习生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他还来不及通过这份工作给自己和家人挣得实实在在的金钱,或者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因为长期的OT让他倒在了厕所隔间里。
Hari的故事情节与 21 岁的美银美林实习生 Moritz Erhardt 的现实悲剧相呼应,他于 2013 年死于伦敦东部公寓的淋浴间。
Hari死于投行让他成为一个社会新闻,然而,当金钱永不眠,更多的Hari将罔顾身体的风险,在这些尖端行业里前仆后继。
Harper的形象塑造拒绝了反英雄叙事,她不是一个好人,而是一个自私自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她没有背景、没有颜值、没有学历,但她不肯浪费自己的高IQ,挣扎着让自己在伦敦站稳脚跟。
Harper第一次完成高额订单后,她奖励自己住进套间。
当她用高脚杯端着红酒,从落地窗外俯瞰伦敦时,被财富所带来的奢华所诱惑的她,将继续不择手段地走下去。
Yasmin的优雅、从容以及任性由特权赋予。
她可以为Pierpoint引荐新设立的对冲基金的合伙人,她也可以在诺丁山的豪宅里开派对。
作为一个公主,Yasmin照顾其男友,施舍给Harper友谊,戏弄Robert的感情。
相较Harper,Yasmine依旧是一个更nice的人。
Robert在职场中是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边缘人,是各种权力关系下最受压制的人,但也是一个相对幸运的人。
第一季结尾时,他终于有了一套象征身份的西装。
即使顶头上司被裁员了,Adler的喜欢更让他成功地留在了Pierpoint。
Gus是少有的未被环境同化之人,他始终保持着他的清高和独立。
Sara邀请他去行政餐厅就餐,她一直看好他的身份,少数族裔,男性,上流阶级出身,一流教育背景,这个叙事既稳妥又政治正确。
但对他来说,他本身的特权以及他在Pierpoint的经历让他成为这批毕业生里唯一一个主动说”不“的人。
Eric即使不是主角,却是第一季里人设最丰满的。
他是亚裔,能在伦敦的投行里混得风生水起,还能娶到Google的白人高管,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
但是,在攀登金字塔的道路上,Eric成为了一个高度攻击性的人,这让其他人对他又爱又恨。
Eric和Harper的底层身份的惺惺相惜,让他对她施加充满掌控欲的保护,为她提供机会供她施展才华。
这种由共情带来的保护很暖,远胜过Daria和Sara的女权和改变文化的鸡汤。
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直接领导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本应成为导师,带领年轻人走出新人期的迷茫,在现实世界里披荆斩棘。
然而,Kenny对Yasmin,Clement对Robert,起到的可能是负面的作用。
Gus更是被放逐的,Eric于Harper扮演的角色则更复杂。
这些年轻人终究需要靠自己来掌舵自己的人生。
看完8集快节奏的剧情,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同样是自我找寻,投行背景里的年轻人就显得尊贵些。
我被投行的纸醉金迷吸引,也着迷年轻人的自我寻找,社会中下层人士的奋斗,以及在一个注定有毒的文化下的各种人性的冲撞。
RIF日到来,幸存者揭晓,Harper,Yasmin,Robert暂时过关。
他们将在后续的日子里继续碰撞,在金钱和权力的世界里搏击。
就看完立刻和小猫猫说了两句...压力下的变态狂欢可真普遍
单纯因为Eric和Harper在楼下对话那一幕 给了五星
一群新鲜人的故事,放在顶尖投行的背景下,看得很有趣,但和好多别的剧套路了
第一季生肉刷完了 女主真是《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之后的一朵大黑莲花 自私又心机 还喜欢撒谎威胁别人……感觉罗伯特有点可怜 两个女的都没睡到……不过职场上下级关系和职场黑政治还是很真实的……配乐不错 很英式电子风
一个黑女主,学历造假,见风使舵,见谁都骗,但是能力出众,深得喜爱!政治正确?
Dwarfs The Queen's Gambit.
挺莫名其妙一剧,重点都没有抓住,xjb拍。女主实在是太招人烦了,性格这么不好,还忘恩负义,明明大家对她都挺好的,天天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现实中这种人不大可能留下来工作的。Yasmin那么可爱!Diara那么好!这傻逼女主还自私到做出伤害她们的事,最后一集贼恶心了
傻白甜肤浅爽剧 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是为什么
是那种紧张的滋味,紧张到耳朵轰鸣,紧张到脑袋一片空白,紧张到无法呼吸。It‘s a right or left choose,one way。
一集
平铺直叙苍白无趣,女主像个没有表情的傻子,太劝退了。
竞争与合作,深度还原职场,感同身受
E02 不下去.. 果然金融版《亢奋.. 鸦鸦说看起来都不太聪明的样子..
看到每天上班走过无数遍的街出现在电视剧里 还是挺怀念伦敦的 看完这部剧就三点感想:1)感谢当年劝我别进投行的墨大教授 买方的公司文化确实舒服很多 2)站在场外指责别人真的很容易 自己站在局中里外不是人 就像Yasmin口口声声说Harper是个伪君子却不敢在RIF上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就像Harper看不起Yasmin的委曲求全却跟着Eric排挤走了Daria 3)女孩子在职场尤其是金融行业真的很难 很难融入职场文化 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极其难以切入核心圈 更神奇的是 男性习惯抱团相互包庇 女性反而更容易为了保护自己互相捅刀
从职场生存角度看
其实最感兴趣的是 Robert和Yasmin这条感情线完全可以展开一部浪漫爱情衍生剧了~
有点无聊,女主也不是喜欢的类型
这也是令人心动的offer吧,伦敦金融城,熟悉的场景,曾经求学的地方,我是没本事拿到那里的offer了
Lena继<Girls>之后又一力作,不可能不支持哒!无意中作为开年美剧,还是很开心:) 女主是一个挺bitchy的人(发现这大概就是Lena剧的设置吧,极端自私),可是又不让人讨厌。某些部分,可以说全员恶人。看弹幕总是被吐槽:离谱!根据身边人说的倒是觉得颇为真实。反正会追第二季。
屠什么龙,先成为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