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琥珀》是青年电影人周劼导演的新作,提名了第21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影片,并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最佳摄影。
这部片子在第五届重庆青年电影节展放映后,作为志愿者和观影者的我很有幸和导演进行了映后交流,也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更深的解读。
《淡蓝琥珀》海报 影片有着很强大的原著基础,改编自须一瓜(1)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原著对于导演的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这个新颖的问题所导致的价值判断也从而奠定了电影叙事的基础。
女主人公荷洁的丈夫意外死于交通事故,得到赔偿却失去一切亲人的她,因为一块价值不菲的琥珀陷入了对生命价值的困惑。
如果一个人的每天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么人的一生价值就可以被量化。
此外,“平行空间”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种叙事方法。
不同于《源代码》、《异次元骇客》这样利用电脑技术对于空间再创造;不是《恐怖游轮》、《时空罪恶》这样的惊悚悬疑类影片;也不同于《罗拉快跑》、《蝴蝶效应》这种时空穿越类题材,《淡蓝琥珀》对于“平行空间”的物理概念进行了现实主义风格探索,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悬疑类型片。
影片拍摄于重庆。
导演很好地利用了重庆高楼迭起、鳞次栉比的特点而营造了一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影片中有很多大广角和宽幅的构图,在屋内戏尤其明显,导演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安排在画面两侧,其中很明显的就是保姆荷洁在耿乐家里劳动时,男女主人和荷洁分别置于画框的两端,这样的构图形式更好地表述阶级差异所带来“人的价值”不同,营造失去丈夫荷洁内心的孤独,适应宽银幕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
女主人公荷洁的人物塑造极具张力。
为了减轻弟弟读书的负担,她嫁给了相亲对象,重庆老居民,幼儿园采购员妈宝男阿峰。
“美貌却平胸”的她总遭到阿峰对她坦率到毫不遮掩的“嫌弃”,她用低眉顺眼、百依百应的姿态来对于婆婆的呼来喝去……这是市井的烟火气和浪漫并存的故事——对于母亲的小小对抗;给心爱的狗“儿子”小白洗澡;露台上夜风里偷窥评价夜总会小姐;霓虹闪烁的暧昧夜晚不可闻人的缠绵蜜语……这些记忆的美好在阿峰出车祸过世后成为荷洁一次次鼓舞自己进行“报复”的原动力。
阿峰和婆婆相继离世后,荷洁做起了保姆,因为站在雇主家的阳台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肇事车主的家。
她本想通过刮花肇事者的车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可在她完成一切准备离开时,她亲眼目睹了肇事车主家被偷,价值甚至上百万的珠宝被偷,家里的老太太被杀。
这一切的悲惨遭遇,如同因果轮回一般,到了那个造成她不幸的家庭。
荷洁一直在对她的人生寻找一个出口。
从嫁给阿峰除却相见欢喜,更多的是物质条件能够帮助她和弟弟生存;阿峰死后,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一枚小小琥珀的价值,让她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荷洁生命历程和心态转变的一个分界点,也展开了影片对于生命不等式的探讨。
所以,她的阿峰已经活出了人生的价值吗?
荷洁不知道,只是她最后将500块买的琥珀项链放在博物馆那块天价琥珀旁边时,我们都会懂得,她放下了,她要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了。
影片的通过暧昧的暖红色调和忧郁的淡蓝色调交叉剪辑,编织出了回忆如梦境般美丽温暖和现实如海水般冰冷残酷,同时也为观众观看这样碎片化叙事的影片提供解读的钥匙;镜面、玻璃反射的运用,高空俯瞰和低地仰望的对切,也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走入女主人公自北渡南,颠沛流离的孤独心境。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觉得他也许会延续中国现实主义风格悬疑电影的发展脉络,并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让我私心给五星,也衷心祝愿在19年上映后能票房大卖。
(1)须一瓜:须一瓜(原名徐平),生于上世纪60年代,《厦门晚报》政法记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淡绿色的月亮》、《蛇宫》、《你是我公元前的熟人》、《提拉米苏》,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以及在2011年6月新作《保姆大人》。
小说《太阳黑子》被改编为《烈日灼心》电影。
附上和导演的Q&A,希望能给爱电影的你一点帮助和指导【导演真的非常帅而真诚,来到我所在的城市重庆这一波宣讲可以说是准备充分,希望能看到周导演越来越好的作品:主持人和导演主持人Q:看完今天的影片后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周导。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电影里面,您担任导演和编剧两个角色,您这个故事很有趣呢,您当初是怎样进行剧本创作的呢?
导演周劼A:在08年的时候看到一个故事,须一瓜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里面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主持人Q:您是如何理解“一天值多少钱”这句话的呢,现在电影市场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谈论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导演周劼A:最开始做片子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想给出一个解答,但在后面发现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到最后就是想把上面的问题通过营造一个氛围,在观众看完电影后自己给出一个答案,并赋予自己的思考。
主持人Q:为什么影片要叫《淡蓝琥珀》呢?
导演周劼A:中间有个小插曲,本来片名就叫《琥珀》的,但是我们做剧本中间报批时《琥珀》这个剧本已经有了,但我们剧名的确定又比较着急,而须一瓜老师还有一部作品叫做《淡绿色的月亮》,我个人很喜欢,那部小说也改编成电影叫做《月色撩人》。
当时在脑子里呈现的整个电影风格偏忧郁,蓝色运用的也比较多,所以就叫《淡蓝琥珀》,到后来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名字挺棒的,包括后面美术制景的工作在确定名称后也往蓝色靠近。
主持人Q:所以说蓝色跟剧情关系不大,只是在烘托一种氛围是吗?
导演周劼A:对。
主持人Q:在场有很多大学生,您有没有什么拍摄过程中的小经验或意见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
导演周劼A:电影拍摄没有直路可以走,来回尝试。
不过个人来看有两点,其一是多看电影,其二是由于现在拍摄设备的获取比较便捷,拍摄成本也较低,因此鼓励大家多尝试拍摄,不要畏惧弯路,自己形成新的发展。
观众和导演Q:您好,周导演您好,一直很关注这部影片,因为您当时开拍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都在发您的开机仪式的照片,所以我一直挺关注的。
影片的影像风格从开始就很吸引我,片子中有很多您用了大广角和宽幅构图。
在屋内戏尤其明显,比如您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在两侧的一个宽幅的构图。
我们知道这种构图一般这种都是想表现人物一种孤独的心态,或者人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我想请问您在片中这样大量的构图是有什么想法?
大家都知道影片是在重庆拍摄的,那么这种室内构图您是如何利用这种比较风格化的过程来完成这种影响塑造的呢?
谢谢。
导演周劼A:大概就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比较适合用这种影响的方式来展示,刚才也有提及这个故事希望营造出这样的氛围;第二个就是从影片主题来讲,其中大家观影时也应该有注意到平行空间这个概念,希望通过这种构图适应宽银幕,然后带出更多的空间展示,也可以更多进行主题表达。
Q:导演您好,我非常喜欢您这部影片!
他让我想起了原来看过的《烈日灼心》和《暴雪将至》这样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又带有一点悬疑性,我感受到影像呈现出一种克制、冷静、淡漠之间一个非常有张力的世界。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通过这种暖红色的回忆和淡蓝色的现实相交织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表达,但是您是否考虑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会给观众第一次在影院解读这部电影时带来一些理解方面的障碍?
第二是问题相对具体,虽然有过很多种推测和预想,但更想知道导演的解读。
您对女主当时不照顾小白,而把它交给两个出租屋的陌生人的选择而导致了那样的悲剧,这样的剧情安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导演周劼A:首先非常感谢你喜欢这个影片。
然后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你之前看的两个影片,《暴雪将至》和《烈日灼心》相比的话它不是一个具有强情节性的故事,它的情节建构和矛盾冲突都相对比较弱,采取这样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想增强它的悬念感,可以让大家一步步抽丝剥茧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她需要到杨磊家当保姆,这样才能看到对面肇事者的家庭。
她想去寻求这个答案,虽然最后得不到这个答案,但她当时的想法是至少能看到对面的家庭,她也是一直在寻找,而小白是她实现自我解答道路上暂时无法顾及的,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悲剧。
Q:我对于这个电影在结尾处有一些疑问,就是在天台的那一场戏,我的理解是她对于现实的和解是放置于一个梦境之上的,现实和梦境交织成一个又一个网,我特别想知道您是怎么编织这个网的,并且如何在解码的过程中让观众能够理解您的想法?
导演周劼A: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个人认为平行空间的设置对于荷洁命运的安排一种温暖的想法。
我其实想通过她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困扰,如果你想走出来,必须自己寻找一个出口。
过去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这个平行空间里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在你遇到很大困扰时,如果能想到影片的角色,也可以给自己一条出路。
第二个关于建构问题,其实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是把故事按照顺序做出来,在第二步打乱它,形成一种悬疑感,这里面分为三种方式:物件有关联性,事情发展的起因和结果倒置,而最主要的是,故事的风格线以荷洁的命运为导向。
我们希望观众知道,让她心态发生巨大改变的并非她丈夫出车祸或者婆婆摔死,而是她知道那个琥珀价格的时候她在内心做估算,在那一刻,她的内心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就把那件事作为一个分界点,然后把分界点前置。
Q:您的影片是根据须一瓜老师的作品进行改编的,那在进行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并且有哪些解决方法呢?
导演周劼A:困难有很多,从08年看到小说到现在将近有十年。
当初遇到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小说采用的是独角戏形式,但文字可以描述心理状态,而影像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并描述关联的事件,用人物对于事件的反应表现她的心理,我们也通过增添角色,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或事件来使观众明白人物的心路发展历程,这是初期的问题,当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又回到了叙事的层面,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相对于须一瓜老师其他小说来讲,并非一个强事件的讲述,它偏向个人心理描写,怎样把它搬到大银幕,还能保持它的趣味性就是第二个问题,考虑到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讲述事件的先后顺序来造成悬念。
第三个就是细节方面的问题,增添细节和有趣的事情,在反复打磨后形成剧本。
前天看的电影,相当喜欢。
淡蓝冷色调的摄影就相当讨喜了,更不必说这有意思的构图,凭这两点就可以打三分了。
里面有一些对社会现状的影射,是啊,人命不如狗呀。
如果一定要拍出悲剧感十足的电影,那么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捏合在一起,再从中敲碎。
帅气得过分的男主,美丽得动人的女主,那只可爱的狗狗,那座美丽的重庆城。
我发觉我真的是跟重庆这个城市挺有缘分的,记得第一次去重庆的时候,刚刚下了飞机转轻轨,在动车上就有人想向我问路,第一天大大话话最少三次被问路,最神奇的是我那时候那是手提着行李箱。
重庆话我没学过,听过一点,却基本上能够听得懂。
更好笑的是我在东莞买东西从来都没有一个销售员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讲广东话,可能他们都以为我不是广东人吧,哈哈。
我来到这个城市,我感觉很熟悉,冥冥中我总有那么一点感觉,我来过这里,而且不是旅行这么简单,那么是前世吗?
如果真有前世的话,我觉得我可能在这里有过一段故事,以至于今世的感觉如此强烈。
那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呢?
真情 还是 孽爱?
无从可知。
这个女主角可以说是我的理想型了,很喜欢的说。
这部电影中,从开始到结尾都有一条主线——利益,女主的丈夫爱女主,可能是因为她的脸长得漂亮、女主的丈夫死了,被赔了30万,其实人生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利益,有时候有可能为了利益连亲情也不顾。
整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用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做爱时呈现的是灯红酒绿的,日常生活又是淡蓝色的看到最后的平行空间,惹人思考。
剧情类影片,开放式结局使人更加回味,引人深思.一千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没有错.影片通过几条故事线同时进行,主线色调偏灰蓝影射主角内心失去老公的恍惚绝望心态.副线色调温暖,写的是在没有失去老公前主角充满希望纯真的时期,尽管那个时候老公母亲刁难迫切的叫主角生孩子,周六行房,做事前喝黑豆牛尾汤. 主副交替,一冷一暖,展现出主角失去老公心境的变化. 摄影方面,有些构图很特色,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影片看到很多平时没有的视角中的美.比如最后女主站在博物馆 是从窗外慢慢推进,窗玻璃的倒影是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给我的感受是玻璃将喧闹城市与主角分割开.比如一些镜头是镜子的反射种种.从一些平时没看到的角度去感受有不一样的美.灯光的灵活运用直接体现出当时主角的内心.灯红酒绿的床,阳台,表现出女主当时烂漫,纯真.在主人家时灯光都是灰色与主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格格不入.表现出主角内心心如死灰.服装道具这些都是很有重庆的特色,音乐是偏悬疑,有很多地方是戛然而止.又有一些大的场景的是没有音乐铺垫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地步.剪辑是交叉剪辑,通过回忆这条副线来叙述主线的主角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她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从一个喜欢笑充满希望变成魔怔了质疑老公一天活下来只值25元的女人.不显得那么突兀.水到渠成.通过本片,感受最深的几点是,通过颜色的调整可以体现出主角的内心活动.开头前面都没有特写,而是采用很多不同视觉的中景远景来表现主角性格.
《淡蓝琥珀》是一个很寄生虫的片子。
它的拍摄实际在《寄生虫》之前,不过要是再往前走个三两步,就更《寄生虫》了。
一个外来的底层寄身在“中产”家庭,以至于她的眼底尽是悲凉。
电影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拓展了她的寄居生活:作为保姆深入一个小家庭,作为外来者借由主人的阳台偷窥这个高档社区的形形色色。
有人放歌有人吵架有人拉上窗帘,灯火幽暗。
即使这样的观看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这是别人的家里。
有一幕她在阳台上偷窥如常,男主与阳台上的鹦鹉对话,她噤声贴于墙壁。
她在偷窥别人,谁又知道男主人是否在偷窥她呢?
这样一个稀松平常的癖好,让她“参与”到一场入室抢劫案。
光天化日,几名歹徒在某个人家里打劫财物。
她慌忙扔下望远镜跑下楼去,正好遇到那些歹徒,随后是保安。
她没有报警,也没有装作看不见,她是匆匆跑下楼去的。
原小说让偷窥和抢劫变成一对暗含因果的关系。
被偷盗,一名老人毙命(女主偷窥的时候并未看见这一幕)的事主正是酒驾撞死女主前夫的有钱人。
女主的放任是有因可循的。
电影不是,发生盗窃的家庭不过是女主观看的对面的人家之一。
她的反应是荒诞的、异化的。
联系社会上曝出的保姆事件,女主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
至少原小说的女主还有一定的反抗性,潜伏到这个小区工作就是为了刮花肇事者的车。
而片中女主纵有千千郁结,却也无可解脱。
也就是说,女主的跻身上流和她前夫的死没有成为有机的联系,偷窥也仿佛仅限于对于前夫爱好的一种模仿,或者过重倚赖于复刻往日的深情。
这也难怪有评论说,这个片子无病呻吟。
改编“成”的地方在于,为苍白的底层生活赋予了些许浪漫色彩。
男主老说,胸这么小要不是脸好看才不会娶你。
厨房里偷偷身后抱。
天台上胡乱哈啦。
别看老子穷,老子快活似神仙。
以及没有告别的告别,两人散着步,他跑起来,命丧车轮。
这大概是俗世能给予女性的最大的幸福,与家底的深浅并无关联。
以至于她一直碎碎念二百四十个月,一天两块七毛钱,这笔肇事者的赔偿费换算成前夫在世每一天的价值。
苍天无眼,枉我深情。
原小说聚焦城乡差异,女主人公是农村背景,目标就是找个城里人嫁了。
婆媳关系俨然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开恩,丈夫是喝着补肾汤的、嘴里哼哼唧唧,时刻被老母亲监视的妈宝。
两人行房都要规定好日子,动不动还要被隔壁母亲敲墙壁斥责,再加上柴米油盐的琐事,丈夫为了点车费都气得半死种种,这种日子称不上有多快活吧。
电影抹去了小说现实冷感的一面,王真儿的演绎也让女主更都市化,更情感化。
如果采用小说中的复仇,这对改编者来说,都是不浪漫的,有损人物的。
让女主的追忆,现实与回忆的平行叙事增添情绪的晕染,让观众更沉浸在女主的情感世界,有些类似纯爱片的女主。
即使身居陋室,你我有情亦能蓬荜生辉。
女主最后用那30万买了一只琥珀。
她怎么看待钱,就怎么看待爱。
看《淡绿色的月亮》的一点感想小也最初了解到这部作品,是因为想看电影《月色撩人》,但是当时搜索的时候搜出了《夜色撩人》,以为找到了,就稀里糊涂的看完了。
看完后,当晚还觉得有点怕怕的,虽然里面有个韩国演员有点让人出戏,但当时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却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于是我又去打算搜索资料看看这个影片的详细介绍,才发现自己找错片子了,哈哈。
不过也意外的发现了一部好作品。
后来注意到这部片子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
最近正好又有一部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淡蓝琥珀》上映,于是把两个小说都找出来读一读。
不得不说,须一瓜的作品短短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很深刻,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
就这部作品而言,就可以从女性心理,两性关系,责任期待,拼命还是保全等多角度去解读探讨。
须一瓜擅长描写女性心理,尤其是女性比较细微幽微的部分。
淡绿色的月亮描写了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次入室抢劫后,对丈夫的期待坍塌,从此对丈夫产生不信任。
女性心理挣扎的部分写的很好。
淡蓝琥珀中丈夫因为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死去,只赔了几十万,但是女主人公在与肇事者的生活进行对比中,突然陷入生命价值的强烈反思。
这些作品让我想起了罗生门电影中,妻子和丈夫在遇到劫匪抢劫,并且妻子被强奸后,两个人对于当时的反应和感受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从小的方面可以从女性心理视角看,到文章后面,王千源扮演的警察的视角,又可以把问题推向社会责任期待的角度来看。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被赋予一些期待,而当这个人在某些时候并没有完成大家对他的期待时,反而遭到弱势的人对他的暴力。
写到这段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汪兆铭。
有时候他在做一种保全大家的事,尤其是在对方实力过于强大的情况下,但到最后,他委曲求全保护了的人却对他千夫所指。
这个故事小到两个人的关系,再到社会期待,大到国家层面,都是让人比较困惑的。
可以说并没有一种万全之道来解决这种问题。
很多事情从理性角度来讲对的事情,往往情感上让人没有办法接受。
什么时候人要让钱为自己的生命做主。
人总是越缺少什么越想得到什么,金钱是人们永远觉得缺少的东西。
生命无法用钱来衡量,所以人便会觉得赔偿多少钱都不足够,对于善良又有些软弱的荷洁女主,因为不甘心,因为想要被救赎,因为害怕,因为大家都用钱来当作赎罪的替代品,肇事司机,或是自己的婆婆无一例外。
因此钱成为可以替代一切的东西,被红色笼罩的天台,小白就是婴儿,人不会因为任何东西失掉信任与关爱,梦里,存在的只有平等和分享喜悦。
#淡蓝琥珀1217#光听片名就很令人忧郁。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本就无解,荷洁偏偏用自己的方式追问着,丈夫活一天25值不值,那30万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切,婆婆的丈夫的死值了么…社会的一切都明码标价,人命30万起,补漆4500,快递寄出被退回也要付邮费,救护车去了回不回都要付钱,撞死狗不算逃逸,通灵伤元气加钱才能继续…她说,“骗子,都是骗子”。
生活里的荒唐帐很多,无法和解。
但相信有一个平行时空里,没有意外,没有仇恨,喜乐温热。
愿我们都不会活成困在琥珀里的小蚂蚁,凝成琥珀,却失去爱与自由。
若不是#鲜映#,我应该不会注意到还有这样一部深入现实肌肤纹理,追问生命长度价值的文艺片,喜欢。
也喜欢王真儿性冷淡风的高级质感。
又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
她最出名的被改编作品是《太阳黑子》(电影《烈日灼心》)。
而上一部被改编的是《淡蓝色的月亮》(即《夜色撩人》),结果票房口碑都十分惨淡。
对了,一直以为须一瓜是个男的!
有两个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导演爱改编成电影,出来须一瓜,还有一个是胡学文,就是《一个勺子》的作者。
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跳闪,看着有点累。
大概是实在没多少情节可以挖掘,只能在婆婆妈妈打碎打乱中寻求节奏的变化,不至于太沉闷。
老是在计算,强调生命的价值,一天才值多少钱。
想起《小武》里的称人民币,后来有些地方送礼金就是以斤论的,好像是江浙一带,嫁人就是以钱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而死亡赔偿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很不公道,却又是如此残酷。
女主的幼师塑造,一点也看不出来,你说她是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
失败。
正常而言,或者说非套路来讲,女主怎么都会把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甚至会伤害报复小朋友,因为别人无心对她的伤害(撞死丈夫),而对无辜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整个戏看下来,大部分时候女主的表现就像一个神经病,就是那种智商不在线的傻子。
吕聿来床上“定格”谈论闪光球灯的姿势很吸引人。
这灯光看着像城中村不可描述的发廊。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吕聿来这个“文艺小生”硬是红不起来。
耿乐曾经红过,还有没有机会像潘粤明一样翻红?
女主王真儿某些角度像梅婷,但演技相当一般。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最后,重庆还真是适合拍电影的地方。
给了三分,两分给拍摄,一分鼓励。
看了原著后觉得改编不够好,很多地方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女主角压抑的情绪可以感受到,但看完后并没有打动我。
原著叫《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想表现的是普通生命也有着巨大的悲伤,被剥夺被算计后的挣扎和反抗。
在什么都能被金钱衡量的世界里,生命已经比很多东西廉价,生命价值也根据地位户口等因素作为基准来衡量,但是每一个生命,无论活得多么不堪,它都值得尊重,也同样精彩。
原著有种压抑悲凉的色彩,即使最后女主心里算是平衡了,但她失去的终究失去了,她得到的平衡以及她所有做的一切都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毕竟她这样一个小人物,再不甘心又能怎么办,在这样的社会中又能做得了什么能改变什么呢?
接下来吐槽电影的几处问题。
首先,女主角太漂亮了。
这么美这么清新文艺的女主实在让人很难看到底层阶级那种窘迫卑微感,而且女主气质也不错,她会成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媳妇以及她的低眉顺眼,总觉得不太真实。
演技方面也没演出那种挣扎和压抑的感觉,很多想表现内心苦闷的镜头反而让人觉得画面很美......比如在阳台喝酒那个镜头,我更多感觉到了女主的迷人,而不是压抑苦闷的气氛。
也想不通剧中几次强调女主脸蛋长得很漂亮的目的是要表达什么。
其次,一直对剧中用三十万赔偿金除以年龄等于25元每天的算法迷惑不解,为什么要用总金额除以年龄,不是应该除以剩下的生命吗?
活过的是已经得到的啊,车祸失去的是剩下没有得到的生命啊,那这么算的话活了八十岁的和活了一岁的赔同样的钱,八十岁的反而一文不值赔少了?
什么逻辑。
后来一看原著才松一口气,原著算的是剩下的生命,导演这样改编不是有问题吗……然后,对于死者她老公的塑造,不够市井,甚至很多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出世的不羁大小孩,所以很困惑,理解不了导演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好处。
还有女主回忆她们一家人生活的事件,感觉不到什么幸福,反而是觉得她老公和他婆婆都不爱她,不知道这样表达是要干嘛。
但原著的回忆中女主对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是有留恋和渴望的,虽然不甜蜜但对于女主来说还是很满足的。
电影没有表达出来女主的留恋和渴望,所以很难衬托出现在的缺失和痛苦,少了一些触动人心引人共鸣的点。
最后,女主偷听到了男主人打的电话说她心里扭曲,感受到了男主人的虚伪,然后又可能被女主人怀疑她和男主的关系后,第二天就辞职了,这很容易让人疑惑女主到底是因为这件事离开的呢,还是因为看到肇事者家庭被偷得到满足感才结束了行动。
感觉故事讲得不明不白,或者想表达的实在太多造成了混乱。
还有一些情节我也没看懂:女主在自家天台做了一场梦,为什么出现了肇事者和她服务的男女主人,并且把他们当成了好友来招待呢?
她潜意识里对他们这四个人的感觉这么好吗?
不应该是讨厌吗?
毕竟他们对她都不好。
不明白用意。
琥珀到底是代表什么?
这个我也看不太懂,不过我倒是给它圆了一下剧情,不知对不对:女主在地摊五百块买了假琥珀以为是值二十万的真品,这也正是在某方面象征了女主压抑纠结的内心和整件事情的动机,她以为她的家人和自己应该是珍贵的值钱的,但只是她这么看,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本身就是没什么价值的,这在她去到博物馆,把假琥珀和真琥珀摆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发现了真相,所以她留下了一滴泪,为自己卑微的命运悲哀,因为知道他们的命确实也就值三十万,同时也彻底放下了不平衡的心态释然了,电影也就在这里结束了。
其实原著让人想象出来的画面是很生活很市井的感觉,朴实真诚,普通平静的外表下有汹涌压抑的情绪和情感,这样的对比才更有力量。
但电影却拍得有点太文艺,运用很多手法甚至还有平行空间的概念,制造出的气氛却总觉得哪里不够,大概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就是缺少打动人心的点。
就好像同样是讲一个人被车撞死了,有的人只是给你描述一下现状,会讲故事的人却会让你久久难以平静。
不过导演第一部拍成这样也不错了,在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下愿意去探讨这样的主题也很值得鼓励,希望以后越来越多,多实践后总会变得更好的。
拍的太幼稚了吧,编剧和导演真的接触过这些人物原型吗,就凭一个理念支撑全片,现实生活可比这个复杂多了!女主老公被车撞死默默无言,女主按赔偿款计算老公每天价值,女主做保姆是为了偷窥肇事者然后刮车,太文艺了,太造作了,受不了!你家保姆才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要看这个片子,就因为我差点在那个小区买房!
搞不懂女主为啥如此纠结,老公和婆婆都不咋地啊,纠结个锤子。
我们给快递、给车位、给面子、给琥珀……给一切由时间赋予价值的东西明码标价,那生命呢?我们也想要给它标价,想方设法终归发现无价可标,因为生命就是时间。影片立意不错,却浮于浅显,它想借助通俗故事表达,反被故事中的角色所累,显出一种真诚的做作之感。最让我在意的是它时不时就冒出的情欲氛围,似乎到最后流于无用了?2.5
< 真挚要让人接受,形式不是一律放行的。去实现一种恰当的形式,这是所有创作者的任务。也许我们能够接受所有的内容,但形式永远骨鲠在喉。
#资料馆留影#文学改编,冷静疏离的故事,披着悬疑外衣,关注贫富悬殊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的已经幸福到不需要戳穿了吗?她想不通,他那死去的丈夫,一个活了32年的人,赔30万,平均一天才值25块,而一块几万年前的琥珀形成只需几天,价值就超过几十万,一辆车被划花了要5000元修门,只要几个小时,一群劫匪就抢走100多万的家当……聪慧的神啊,请告诉我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看着王真儿就想原谅这部电影了
一点七五星 啥都没讲清楚
王真儿真耐看!
人物和故事一样立不起来,糟糕且刻意。摄影真的是看不出哪里好,怎么就获奖了呢?
测算生命价值的理智本身 已经失衡意义在于活着并不是获得
耿乐带儿子看的是《星际穿越》,平行时空的话题,引出我们是不同结局的可能。重庆话和普通话对话,对比起来方言味儿特别熟悉。琥珀里封住的不只是蚂蚁,还有死去的人、被封存的日子、30万的钱,女主后知后觉的悲伤是她的纯真终于被这座城市深深伤害的证据。叙事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原来每天一亿新接触啊!人命和狗命,找平衡找和谐。
细节不错,压抑的情绪一直克制,一口气憋着终了也没能宣泄
跟《路过未来》同一挂,略微好些的便是最末大团圆的梦境,将狗作后代的象征太恐怖。琥珀的价值是凝固成实物的“时间和金钱”的中国时代符号。什么时候这类国产片可以摆脱那种半死不活有气无力的假氛围而不是一味玩叙事结构呢。
摄影和构图真的不错
弥补了没有在电影院里看《回到被爱的每一天》的遗憾。观影感受就像电影的节奏一样,淡淡的却又很值得回味,舒服。没有完全理解女主的行为,也不是特别认同片中所有的巧合是生活的一种可能,但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只要电影足够吸引人足够有带入感就好啊。
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花了没半小时就把想说的全说完了无疑是有问题的,但更大的问题恰恰出在看上去最值得夸赞的“电影感”构图上,频繁的想方设法将前景与背景并置让画框内永远有且仅有叙事的必要元素,而导演又动不动把已接近不存在的空间反打到一个更加扁平的视角,再加上二元化的配色和缺乏纵深的镜头运动……关键是也没能把压迫感传递到角色的处境里啊…
还挺意外的。佩服导演去改编这样类型的文本,有难度有挑战,摄影和美术都比较出彩甚至掩盖了片子自身的一些缺点。整体的气质和完成度也在国产电影中显得很别致。缺点还是在于叙事上的不纯熟,过渡的不自然缺少深度的探讨和生活的密度,可能导演的这种视听风格难免的得失结果。美术和摄影让我看过之后比较回味。期待导演下一部能精进糅合。
3
不知道在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