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
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
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
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
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
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地雷区》是多年以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
战败的满脸稚气的德国军人要在胜利的丹麦军人的监督下清理掉德军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丹麦人不欢迎他们,丹麦军人肆意的侮辱这些战败的德国士兵,尽管他们仅仅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丹麦士兵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丹麦土地上出现,他们之所以还在那里,仅仅是为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作为排雷的工具罢了并且,根本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离开丹麦。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与剧烈的矛盾冲突。
镜头语言冷静,残酷。
这种宁静的残酷简直是对人的神经的巨大折磨,甚至远远超过了《血战钢锯岭》那种血肉横飞的残酷。
气氛压抑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究竟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难道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极权统治方式?
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信仰?
我看法西斯更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的邪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战胜战败,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肆虐。
难道仅仅因为战胜了就可以毫无人性的迫使一脸稚气的战败士兵的血肉作为排雷工具吗?
这明明是一群孩子。
这在本质上和法西斯毫无区别,这简直是对反法西斯的无情的嘲笑与批判!
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刻意涂抹的那一丝人性!
娃娃兵终于活到了战争的结束,但是死亡仍在等待着他们,对残疾与死亡的恐惧紧紧追随着他们,换我这个成年人,我也直接踩上地雷。
现在我为这些孩子流泪。
可恶的希特勒,可恶的战争。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第6期,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2015年,丹麦可谓是战争片市场中杀出的一匹“黑马”。
从《开战日》到《战争》,一路高潮迭起。
2015年12月30日,《地雷区》在年终岁尾上映,为当年丹麦的战争片做了完美的收官。
以《地雷区》为代表,在战争片中,看似不起眼的地雷,却从未缺席……恶魔在脚下 对中国观众来说,提起电影中的地雷,恐怕首先想到的是黑白电影《地雷战》。
很少有人知道,《地雷战》实际上是军事教学片。
只不过在特定的年代,也作为爱国主义故事片放映,并加入了耍弄侵略者的情节。
在真实的战争中,地雷却不会带来丝毫戏谑。
很多反人员地雷的装药量刻意设定为不会致人死亡,但一定会致人伤残。
这使地雷对步兵产生的心理威慑力,有时甚至不亚于狙击手。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雷才是真正的“伏地魔”。
所谓“布雷容易,扫雷难”,《地雷区》正是将焦点锁定在了“扫雷”上。
电影的历史背景取材于真实——二战结束后,丹麦政府命令德军战俘,清除德军在丹麦布设的地雷。
德军2000名战俘以半数伤亡为代价,清除了150万颗地雷。
这看似“活该”的情节,却被影片以特殊的设定所化解。
二战末期,德军已经山穷水尽,甚至将少年儿童也推上战场。
他们的“无辜”,也正是后来同情他们的丹麦军官“人性爆发”的根源所在。
如果战俘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党卫军看守,那么无论是电影中的人物,还是观众,都不会产生丝毫怜悯。
与《开战日》《战争》一样,《地雷区》充分体现了北欧国家的精工细作,道具的使用非常准确。
德军战俘扫除的大部分地雷,都是T42“圆盘”式反坦克地雷。
海滩的反登陆障碍上,插着M43式桩雷。
在几个一掠而过的镜头中,还出现了S式跳雷。
在电影中,这种地雷看似毫无独特之处,仿佛生锈的罐头盒。
实际上,一旦触发了这种地雷,其会弹到1.5—2米的空中爆炸,杀伤力非常恐怖。
盟军称其为“弹跳的贝蒂”。
枪械道具更一丝不苟,电影中出现的M1910/21“贝格曼—巴亚德”式9毫米手枪,丹麦仿造芬兰M31“索米”式9毫米冲锋枪研制的M/41式9毫米冲锋枪,瑞士生产的M1896“毛瑟”式6.5毫米步枪,都极为罕见。
甚至连电影的摄制地点,都选在了当年德军战俘曾经作业过的雷区所在地——丹麦奥克斯布恩·莱福吉兵营。
《地雷区》片段,德军“少年儿童”战俘趴在海滩上,用铁棒搜寻地雷。
《地雷区》片段,德军“少年儿童”战俘正在移除找到的T42“圆盘”式反坦克地雷。
注意地雷下方连有引线,与下层地雷构成了串联的诡雷。
扫雷人员没有发现,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
炸你没商量 军事中有“攻势布雷”之说,但从个体来看,地雷仍然是静止的防御武器。
虽然看似被动,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的概念。
在特定环境下,甚至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与《地雷区》相同,2014年的英国电影《卡贾基》也是不折不扣的“地雷电影”。
只不过雷区不再是风景如画的北欧海滩,而是阿富汗山谷中的不毛之地。
《卡贾基》的可贵之处,在于电影完全取材于真实事件,人物甚至有对应的原型。
2006年9月,在阿富汗的卡贾基水库附近,英军第16空中突击旅第3伞兵营的巡逻队确实遭遇了电影中的窘境。
作为纯粹的“直男”电影,影片中没有任何女性角色,并不遗余力地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每次地雷爆炸时带来的绝望与嚎叫,让观众的五脏六腑都随之扭曲。
就还原战场的真实状况与特效的逼真程度来说,《卡贾基》绝不亚于以“战争片里程碑”著称的《拯救大兵瑞恩》。
更令人惊讶的是,困住他们的地雷,甚至不是“塔利班”针对他们埋设的,而是1979年—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遗留下来的。
在电影中,“塔利班”武装只在遥远的外围出现过,没有发起过任何进攻。
他们根本不知道英军的困境,甚至也不知道这片雷区的存在。
英军伞兵不过是误入未标记的雷区,就已经伤亡惨重了。
电影的结尾,没有使用任何音乐歌曲,而是随着滚动的字幕,播放了英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真实的无线电通信录音。
通常来说,音乐歌曲是富有感染力的,在电影中能起到情感导向的作用。
《卡贾基》反其道而行之,却着实能令人对战场产生不寒而栗之感,让刚刚“爆炸与断肢起飞,火焰共鲜血一色”的镜头“余影绕眼三日而不绝”。
《卡贾基》片段,英军伞兵被地雷炸得血肉模糊,负伤之际仍然挣扎着相互救助。
雷劫难逃 2001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推出了电影《无主之地》。
与其他“地雷电影”不同的是,《无主之地》中的人物并不是受困于大片雷区的海量地雷,而是受困于一颗地雷。
在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交战的战场中央,一名塞尔维亚士兵与一名波斯尼亚士兵相互对峙,而另一名一度昏死的波斯尼亚士兵身下被塞了一颗南斯拉夫PROM-1式跳雷。
在极具黑色幽默的剧情中,电影讽刺了联合国的无用,媒体与记者的添乱,以及南斯拉夫内战的荒唐。
在这个“三不管”地带,三名士兵最终命丧黄泉。
在电影中,联合国维和部队找来了德军的排爆专家,但他表示实地情况,使他无法排除这颗地雷。
某些地雷采用了较为精巧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排雷的难度。
扫雷工具的欠缺或简陋,也能增加扫雷人员的危险。
例如《地雷区》中,德军战俘只能用铁棒一寸一寸地刺探雷区,以寻找地雷。
有些地雷是以“雷下有雷”的串联方式布设,德军战俘移除上层地雷,就会引爆下层地雷,被炸得尸骨无存。
由于地雷的廉价与易于布设,扫雷的难度还体现在地雷布设的数量规模、区域广度与不确定性上。
伊朗电影《乌龟也会飞》中,男主角少年“卫星”,率领着一群孩子,以捡拾伊拉克北部战场上的废旧武器装备为生。
其中不乏架着拐杖,缺手断脚的儿童。
最终,“卫星”自己也在救助他人时踩上了地雷,变成了当地随处可见的地雷致残人员。
正是战争中遗留的人员杀伤地雷会在战后引起大量的平民伤亡,国际上曾不止一次发起过反地雷运动,并签署相关公约。
至今,仍然有40个国家拒绝签署《禁止地雷公约》。
其中不乏一直处于紧张关系的敌对国家,以及军事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与中国。
《无主之地》片段,联合国部队的法国维和士兵,向德国排爆专家展示找到的PROM-1式跳雷。
“神功”VS地雷 现如今,大部分地雷都是压发地雷,即“踩上去就爆炸”。
美国电影《太阳之泪》中,美军布设的M18A1“阔剑”式定向地雷,则拥有更多的引爆模式。
可以由操作员以电子遥控起爆,通过绊索起爆,甚至压力释放器、红外线感应器或声振感应器引爆。
这种地雷的危险极大,令人防不胜防。
有些旧式地雷,属于松发地雷,即“踩上去,脚离开才炸”。
这种地雷的存在,造就了很多战争片中紧张的“雷口救命”桥段。
电影《集结号》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化妆成韩军深入敌后,结果踩上了一颗法国制造的旧式松发地雷。
“谷子地”用刺刀割下战友踩到地雷的靴子鞋底,保持着对地雷的压力,以使地雷不爆炸。
但是,后来他如何脱身的,则没有正面表现。
地雷爆炸后,只炸伤了“谷子地”的眼睛。
这就只能用“主角光环”解释了。
电影《战狼》中,主角“冷锋”的能耐就已经不是“光环”那么简单了,而简直就是“开了外挂”。
他曾以后空翻滚落山坡的方式,躲开了松发地雷的爆炸。
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只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才有过成功——就算发生了小概率事件,那么后来“冷锋”以血肉之躯趟过诡雷阵又该如何解释?
就算诡雷是用手榴弹制作的,难道炸药爆炸产生的破片,还不及人的奔跑速度快?
这简直就是义和团宣传的“刀枪不入”的神功!
1980年—1988年,在两伊战争中,狂热的伊朗少年士兵倒是使用过“人肉扫雷”的方式,在打通了伊拉克雷区的同时,自己也被炸得血肉横飞。
实际上,中国早在1996年就拍摄过更大场面的“地雷电影”——李启民导演执导的《征服死亡地带》,以中越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南边陲扫雷为历史背景。
在电影中,能看到20年前就在银幕上联袂出演的吴若甫与王千源。
20世纪90年代的国产战争电影,还深受苏联战争电影的影响,惯于表现大场景。
解放军扫雷,动用了车载火箭炮发射的扫雷火箭、火焰喷射器与扫雷工程车辆。
就大面积扫雷来说,这些手段效率更高,也更安全。
即使是人员直接扫雷,也配备了现代化的探雷器、防爆头盔与防雷鞋,而不是依靠什么“神功”。
《战狼》片段,“冷锋”以血肉之躯,只身闯过5颗手榴弹布设成的诡雷阵。
你有诡雷,我有“神功”。
这部电影采取冷色调,非常克制地叙述了一群拆弹少年和士官长之间的故事,没有烂俗的煽情,没有过度渲染战争,中规中矩。
随着少年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地雷区,绝望的气氛笼罩着这片小小的海滩,也不断折磨着良知尚存的士官长。
不由得让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惨剧?
战俘们有错吗?
我想大部分是有的,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他们确实走上了战场,屠杀敌人,对盟军来说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家园的直接施行人。
所以盟军可以理直气壮的,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和仇恨投射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去做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甚至期待他们的死亡。
所以战俘营里往往饿殍遍地,死伤连连,在战俘中,你看到的不是战争结束后的平静,而是仇恨的延续和因为理所当然的复仇变得扭曲的人性。
基于情感,可以理解盟军对战俘的愤怒和报复心理,但这真的是对的,或者值得提倡的吗?
若一个父亲将杀死其女儿的小混混杀死,没有人会不理解不同情父亲,但也找不到任何一条法律,一条公理让这父亲可以不承担锒铛入狱的责任。
战争中,无数军人和平民死去,我们要战犯和战俘负责,那战俘的死去,又有没有人负责呢?
尤其是像影片里那样的少年战俘,终其一生没上过战场,没伤害过一条生命,只因是德国人就要承受盟军的侮辱、敌视和仇恨,甚至因此付出生命。
战争带来的伤痛,真的要让他们承担吗?
说实在的,标题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知道二战的战俘过得很惨,自己的国家也不敢发声抗议,报复和利用战俘已经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默许的规则,心照不宣的秘密,可我还是觉得,人不应当理所当然的放任仇恨。
谁知道bgm哪里有吗跪求。
一首献给《地雷区》的电影诗毫无预料地,从闪亮沙滩吹来的闪亮沙粒,闪亮的水晶扑向了——你,还没有站好,甚至在看大海一切,一切,尚未长出任何胡须都是远在柏林之外的,太阳、烈焰立于十字架纸上,正如颤抖的大卫王之星那十字架埋在沙滩,窸窸窣窣是沸腾的海水蒸汽刮过苍白的芦苇草以及那残骸上的两只脏污、丑陋又苍老的手手掌碎片、梦境幻影,苍白芦苇,无垠痛楚拾起某一个你,如同收藏邮票,这碎片来自重建德意志的你孤独战俘、异乡亡魂散落在满是地雷的丹麦海岸伤悲尸体碎片
比较少人关注的北欧电影,丹麦与德国合拍片,切入二战的角度独特。
既往的二战电影大多聚焦主要战场、国与国、盟军与联军之间的历次鏖战,但《地雷区》把视线往后移,指向了二战后的遗留问题,着重对所谓战胜与战败的人性反思。
影片讲述了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以后,丹麦军官卡尔中士看押并带领一群德国战俘男孩,在丹麦的无人区西海岸沙滩上排除战争时期埋下的残余地雷的故事。
起初,刚经历战争之痛的卡尔十分暴躁,动辄对战俘拳打脚踢。
但当他看到这群少年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排雷,有的被炸死,有的落成残疾,他的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性善的芽子一点点萌发。
到后半段,他可以平等地坐下与孩子们聊天、踢足球。
最终,活体地雷探测组的13个孩子中只有4个幸存下来。
当这批幸存下来的战俘少年完成这片沙滩的排雷工作后,上级又下命令运送他们去另一处排雷时,卡尔中士放走了他们。
卡尔违抗了军令,同时也完成了伟大的义举。
卡尔排除了自己心中的地雷。
北欧风电影色调冷淡,画面干净。
但潜伏在风景如画的沙滩下方的,却是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
这种反差感始终揪着人心。
地雷,意味着死亡。
所以当排雷小队手拉手走过沙滩确认安全的一幕出现,当一个个小伙伴命丧沙滩的时候,但双胞胎弟弟决意赴死向雷区深处走去时,都逼迫着我们去反思战争、诘问何谓人道主义。
去掉战俘的标签,他们只是20岁的孩子。
一代人的战争罪行是否应让战败国的年轻一代来承担?
战胜国是否就有权力肆意宣泄仇恨?
非人道的战争到底是谁的错?
究竟谁该为战争买单?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二战后我们看到太多描写纳粹犯下恶行的影片---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太多这样的影片不管是影片本身所传达的或是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人们二战德军没有一个好人,所有德军都该死。
所以,这都成了固定模式---描写二战德军的必须是写其黑暗面的,但你相信那么多德国参战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好人吗?
或许是得益于德国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态度,至少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德国战后那种态度应得的。
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德国单独拍出来的,这比日本单方面拍的有关二战的影片客观多了。
从这方面来说日本根本就没资格享受跟战争受害国拍二战题材影片的待遇,因为日本从来就没客观反思过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
因此,相对于德国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日本拍出二战何种视角的影片都不会令人信服。
回到本部影片,它很好的告诉我们战争的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
剧情很好的向世人描写了那一段因为德国战败而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正视历史是德国二战后的态度,也是本部影片的态度。
我相信,本部影片在表达德国二战罪行上比那些正面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片更加有力,军士长对待那帮男孩的态度反而衬托出丹麦的包容和纳粹的罪行,让德国民众看这部影片和主流的描写德国纳粹的影片,你认为德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和反省哪一部?
这是本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示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这是很难在其他影片中能看到的,这又是本部影片另一可贵之处---客观还原战争所带给德国的危害。
另外,影片能让人深思的是人性是不分国界的,纳粹的罪行并不代表这帮男孩就该死、军士长从痛恨每一个德军到帮助男孩回国、军士长同僚中同样有类似纳粹般不把战俘当人对待的人,这部影片给观众多个视觉去看待那场战争,“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地雷区》改编自二战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45年德国战败后,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丹麦强制派往西海岸。
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许是被迫送到战场,可能没打出过一颗子弹,可是他们却要当刽子手的替罪羊,徒手清除德军埋下的150万枚地雷,半数以上伤亡。
这一事件长期被历史叙述边缘化,直到影片将其搬上银幕,才引发全球对战争“后遗症”的反思。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以丹麦与德国合拍的形式,直面两国历史的伤疤,用镜头质问:战争的罪责,是否应由无辜的年轻生命承担?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军官卡尔的出场,他的出场充满了暴力、仇恨,作为被侵略国的将士,强烈的爱国之心是他无法平静面对战俘,迎面走过的德国战俘曾手刃过他的国民,摧毁过他热爱的祖国,试问又有谁能心怀仁慈的面对那些侵略自己国家的军人呢?
普通人都做不到,更遑论身为军人的卡尔,所以他要殴打、谩骂、侮辱这些失败者。
面对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卡尔一开始并没有同情心,对他来说他们也是上过战场的人,手上也许还带着国人的血,所以他也憎恨他们。
将他们像狗一样锁在牢笼般的小木屋,不给他们食物吃,侮辱谩骂他们,就像他的长官一样将他们当做可以随时死掉的牲口,于他们而言这些孩子就是人肉排雷机器,死不足惜。
然而,人心也是肉长的啊,当他们因为饿的误偷了农场的老鼠屎吃,他也会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当有人被炸伤时愿意送他去就医,抢救无效的信息也没有告诉那些还心存幻想的孩子;不提供食物是上级的命令,可是他最后却违背了命令偷偷给他们食物。
卡尔的心慢慢柔软了下来,紧锁的门栓不再是必须的,海边一起踢足球是允许的,这一刻他与他们不再是对立。
当双方的关系慢慢破冰,狗的死又再次跌回冰点。
卡尔的愤怒与不近人情似乎没有那么不可理解,人心不是铜墙铁壁,上一秒可是夏天,下一秒便可以是冬天,卡尔的冷酷与暴怒是人之常情。
卡尔情感的转变作为被侵略者可以接受,可是面对那些孩子,我的内心始终是复杂的。
作为底层人民,他们可能是被迫上战场的,也可能是好战分子鼓动的,无论如何,他们绝大部分都还是孩子,身上还带着稚气与单纯。
他们还愿意相信卡尔给他们的承诺,排完雷就可以回到祖国,他们还幻想着当建筑工人等各种工作,他们还对未来抱有幻想。
那个最先被炸死的男孩渴望回归故里工作,即便被同伴嘲笑与讽刺;那个被炸的死无全尸的双胞胎哥哥,稀里糊涂死于那个被国人埋下的地雷;绝望的弟弟已经生无可恋,安慰完那个误闯雷区的小女孩就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天堂,也许死对他来说是解脱;终于排完了所有雷,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最后的放松警惕却让三个人魂断。
电影的最后幸存的四个孩子没有得到他们该有的尊重和承诺,被高级军官安排到更危险的雷区,那里没有地图,只能靠盲排,困难模式升级为地狱模式,对他们来说是绝望中的绝望。
对他们已经没有仇恨的卡尔为了履行自己曾经的承诺违背了上级的命令,看着跑向边境的四个孩子,电影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卡尔最终是否受到惩罚,而开放式的结局让观众沉浸在对战争的反思中。
战争的恶果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是那些被迫上战场的替罪羊,还是那些弱势的被侵略者?
我想都不是吧。
公众号:三横兰
#地雷区##Land of Mine# 今晚看完的 从一开始“难道是我聋了”的“娇喘”开始 就有点全片暴力与血腥的基调 让二战后战败方德国士兵去扫雷 士官长被分到一群十几岁的小毛头 一开始对他们很严格很凶残 但后来也会给他们带粮食 在他们受到其他丹麦军官的羞辱时 会替他们反击 好像情况在慢慢好转 但猝不及防在已经确认无雷的海滩上 士官长的爱犬不幸踩到 去世 之后的他马上变了脸色 先是让负责那块区域的人学狗 之后让他们一行人手勾手肩并肩一步步走在扫过的区域 当然 扫雷这种高危工作 死伤正常 还有自杀的 最后只剩下四个人 本来要被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扫雷的他们 被士官长救了下来 跨越国界跨越战争跨越歧视的人性之美
战争让狂热的民族主义来鼓吹狂热的仇恨,用来杀死更多无辜的,或者是可怜的人。
题材很好,但是人物显得单薄了些。少年的死亡和无休止的排雷,却也是早就在意料之中了的。军官的转变是很不错的展现。算是清楚明白地从小处反映了一段历史,却并不精彩动人。
8/8.5别被结局短暂的人性之光所迷惑 仇恨才是一切行为的主导纳粹阴魂存在于地球每个国家之中 二战的德国 影片中的丹麦丹麦军官的行为总使我联想起某可类推的道理 奴隶翻身做主人只会更加冷血暴戾无情 以此类推 看看战败国翻身的情景 远的俄国狗不谈 影片里的丹麦就是个极好的例子
题材挺好,但是故事讲得一般。
他们回去以后怎么看待丹麦人
德国特色的欧陆反战电影。剧情沉闷,只有不知何时会炸的地雷勉强驱散困意——作为电影,间场的戏剧处分想象力匮乏;作为纪实,细节的史料史实又多有避讳:剧本设计不如许多同类型德影经典。创作上似乎本就不打算强调故事性,而是充分调动视听语言强迫观众感同身受与对象共情:很冒险、但很成功,压抑煎熬的氛围贯彻始终。历史原型被称为“丹麦史上最严重战争罪行”:以战争罪行反战不罕见,不寻常的是犯行对象是纳粹战俘——强迫他们处理纳粹遗祸成其为战争罪行,互构使对战争的反思得到深化:对于策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欧陆,也只是在战后由德国深刻检讨战争罪行启动的欧洲政治和解语境中才能成立,与日本的颠倒战争加害者与受害人的“反战败”电影不可等而视之。热评或同情纳粹、嘲笑丹麦,或否定国家、逃避责任,只能说看电影也有门槛的(笑)。
剧情不咋样。宁外为什么不能用机器或者铁球之类的碾压过去引爆??
这些雷应该让纳粹德国的领导按军衔和行政级别来扫,元帅将军死完了校官递补,可惜战争中残留的这些“雷”已经仇恨、伤痛,都需要“孩子们”作为代价来挖。
太拖了
丝毫不煽情依然有力量(所以用力过猛的韩国电影可以学学这一点我知道你们委屈)短评写不下感想了,等姐姐有空了跟9. April合并起来写个长评吧。
这种细节写意的不像是一部电影。整部电影无关于人性,心理冲突也不够完善
鸡汤痕迹严重,刻意的东西太多
一般般
一篇流量文的分量。雅尔塔协约- 德国战争赔款部份以强迫劳动形式来支付
这么一般的片子能这么高分
剧情有些平淡,不同国家、种族的侵略,导致的仇恨、报复行为体现得差了一些,我觉得国内这类型的影片拍得更好更真实一些
隐形历史话语叙事,不太喜欢这种形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结局
为什么,这种压抑类型的片子,我想给高分,但怕给了高分会有更多人去看,我不想也让他们再体验我忍受的痛苦!
(8/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后丹麦和德国都能冷静下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了,相较之下某几个东亚国还在互相上演怨妇大戏。最大的反战不是口头的谴责,而是引人思考。
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