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算科幻么?
更像侦探片,把所有的目标都放到俄罗斯人的试验上,试验也没给什么精彩的描写,总是晃晃的镜头虚来虚去,应该像要给那个人再安个脑袋,如果真是和那狗一样的话。。。
总之挺乱的,莫德还是依然的执着,依然的不谙男女之情,这样的男子也就她可以追随了吧。。
结尾最后那个划船的镜头暗示什么?
总以为会在海里升起飞碟呢,开始总以为那些人的脑子让外星人占了呢。
暗示他们终于可以归隐了?
还是有第3部的引子?
对于开放的结局的代表作,以任何形式推出的续作,我想都不能算是终结.其实对于X档案,用性来比喻可能比较恰当,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一直延续着一种性交的状态,却永远盼不到高潮的那一刻,但高潮的来临终究是要靠自己来实现的,这也就是每部开放的结局作品所共同呈现的特点,你可以继续体验性交过程,或放弃这种快感,选择高潮,也就是自己划设结局,来结束一切。
110分钟想要撑起其数百倍时间所构设的一个背景,真的是需要神一般的才能
do u believe??i do believe...很经典的电影!!
其实很早就拿到这个片子一直想以一种很正式的形式来看毕竟X-files是大学时代的最爱有人说Scully老了丑了,其实Scully看起来比当年更有韵味,更成熟了我觉得她比很多女首相片的主角看起来还有感觉Mulder还是一如既往,思维敏捷,深沉,固执。
片子其实没说的那么多毛病挺好的确实是Xfiles的风格延续不过创新不足这是问题我原以为此片是会对以前事件的一个收尾可惜完全无关唉多少也是遗憾了片尾Scully居然舍身比基尼出镜还是让人大跌眼镜……唉无论此片如何X-files永远都是最爱……
情节冗长就算了,弄到后来就一器官贩卖,咬牙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想关,后来忍住了,毕竟十年前就在看电视剧。
看完简直愤怒,什么垃圾玩意,浪费我两小时时间!
《X档案》2我要相信,在这一部中,没有延续第一部中外星人的说法,而是讲了一个类似插曲一样的故事,变态杀人狂在杀人的过程中偷取人类的器官,而一个有过恋童罪的神父却有着心灵感应的能力,似乎没有人相信这种超自然现象,而穆德这个专业从事超自然现象研究的人,却对神父深信不疑。
通过神父的感应他们找到了被杀者的遗骸,并一步步的接近杀人凶手。
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个杀人狂魔不仅仅是在杀人,而是在寻找可用的器官。
通过最后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寻找的不仅仅是可用的器官而是一个可用的身体,从颈部截肢移植头部,来获得生命的延续,这是一个无比变态的想法,而双头狗的出现也是为了说明这种移植的可行性,只不过移植之后只能存活几周,难道这就是需要一直杀人的原因?
不知道目前人类的科技是否达到了这种水平,但是总的来说保持怀疑态度,脊柱是人们的一个神经中心,而目前来看,当遇到神经问题的时候,人们表现出很强的无力感。
对于能够心灵感应的神父,电影中似乎想把他与那个延续生命着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有人说是为了说教,但是感觉无所谓了,最主要还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有人说所谓的我要相信,实际上在电影中是表现在两个同性恋对爱情、对明天的信念以及穆德对神秘的信念,和电影中另一个线索史考莉永不放弃的信念。
意义有点深刻了……
我一直以自己是X Files的fan自居。
这应该是年幼时候留下的情结。
当年的卫视中文台,一周一集,40分钟。
每次看完我都夜不能寐。
觉得会有什么东西入侵我的梦境。
夏天不敢揭开毛巾被,在里面被闷得半死。
可是,它就是对我充满了诱惑力。
因为我相信所有神秘的存在。
我最爱的画书一直是聊斋志异。
其实X Files对我而言就是美国人民的聊斋志异,是美国人民,从城市雅皮到乡野远人,茶余饭后谈资的汇集。
只不过蒲松龄需要摆茶摊,现在只用google就有足够的编剧素材。
蒲松龄的故事其实足够黑暗残忍,儿时的童书只能算是脱水去污版。
大学时候激动地买了一套全集来看,翻到第10个故事,我已经觉得冷入了骨头。
X Files也让我冻得哆嗦。
小时候没有机会痛快淋漓的看,到了现在盗版DVD满天飞,我终于拥有了全套。
每日的午饭和晚饭当口,塞一张DVD进去,接着总是在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失去胃口。
可我还是坚定的认为,我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加X Files fan.所以,我必须看这部电影。
就像所有Cult fan的祭祀活动一样。
去追回自己的一段年景:每个星期急切的等待。
因为总是赶不上看电视剧,甚至也买了改编小说回来。
可是这部电影,其实真的跟我所喜欢的那部剧集没有什么关系。
除了男主人公叫Mulder,女主人公叫Scully,他们曾经拥有过一个孩子。
Mulder似乎在出逃墨西哥几年后,安然无恙的回到美国,过上了隐士般的生活。
往日时俱成今日死。
除了不停的继续剪报所有的神秘现象,秘密计划、外星人入侵、克隆人计划,统统没有发生过一样。
Scully成了一名教会医院的医生,一心要救一个孩子的命,她要把过去都扔进黑暗。
Mulder和Scully住在一起,他们睡在一张床上,分享最亲密的时刻。
主线故事我就不说了。
把一个40分钟能讲清楚的事情故弄玄虚到一个半小时,真的让人有点不落忍。
我仍然又一次的被镜头恶心到了。
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
但,但,这整个故事,除了Skinner的出场能够证明它跟剧集的关系,就是一个糟糕的寻找被绑架的姑娘们的流俗故事。
虽然我一直热切希望Mulder和Scully能够在一起,但,看到在欢喜大结局那一刻,两人热烈激吻至少半分钟,还是大特写的时候,我又一次全线崩溃。
这不是我所知道的那个故事了。
就像同去观影的加拿大同学所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应该让Mulder或者Scully死掉。
虽然我同样抵触这种收场,可咱就不能别这么好莱坞程式化么?
我决定遗忘这部电影。
把电视剧版的结局当作最终。
再加一句,to believe 对于一个对一切抱持怀疑态度的人而言,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我认为我有发言权。
冲着X-Files这个美剧最成功的科幻大牌去看的此片,但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情节拖沓,对白过多,毫无悬念,剧情常常莫名其妙,完全没有了当年电视剧的风采。
期待了十年,居然是个如此烂片。
据说是专门拍给X-Files的粉丝看的,是不是也太小瞧x粉们的智商了?
The X-Files: I Want to Believe X档案2好吧,关于X-Files 2,我是一个XF迷(但不是死忠的程度),我这个名字的档案其实就是来源于XF的名字。
说真的,期望真的是很高,可是我实在是特别失望,虽然这部电影说的是犯罪事件,而非我不喜欢的政府阴谋和外星人,但是我感觉在剧本方面,很明显,故事比较单调和乏味,不能说差,也只是白开水。
主线是FBI探员失踪事件,复线有两条,一条是小孩子的脑部手术,另一条是两人在对事立场上的互换。
但是主线没有处理好,复线的作用也就减小了。
虽然可以看出他们用小孩脑部手术的那条线去带最后真相的隐喻,但是,呵呵呵。
Chris Carter还有个很大的问题,悬念和气氛没营造好,全知视角的过多使用,让悬念和恐惧感在很早的时候就荡然无存了。
虽然全知视角是XF电视剧一直的传统,但是93年的电视剧到现在,很明显的是,大家喜欢的是单一视角,观众也享受这种层层推进的表现方式。
用全知视角也不是不可以,但不可过多,看Se7en用的就恰当好处,没有破坏整体。
若不是Mulder和Scully,我看了个开头估计就不看了。
Walter Skinner在最后才出现,而且戏份就那么点,这种人物在剧本中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编剧在想什么呢?
要出就早点出,做个能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这么晚出来难道就是为了怀旧一下?
我们的光头爷爷真可怜。
值得,也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那名女探员被推下去的那场追逐戏比较精彩。
不过抛开这些,只要能看到XF继续出现在荧幕上,我还是很高兴的,一听到那开场音乐我就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起来,最后两人的海上荡舟也让人感触良多,说实话,我希望XF能够出3,给这个伴随我青春岁月的美剧启蒙导师一个完美的结局。
最后,似乎我看到了Black Oil?
这是3的前兆吗?
I Want to Believe!
“高期待,低回报,好莱坞的通病,3/5星。
”
就是这么有勇气。
没看过之前的1,也没看过更早的电视连续剧。
很奇怪,记得的又是广告,又是N年前,凤凰卫视那个男声——“午夜,X档案”。
没有天外来客,没有科幻迷题,但是,有一点神秘主义。
心电感应也罢,医学奇迹也罢,归根结底,是一小撮人在挑战地球伦理,试图拿活人当小白鼠。
我们的主人公,正义的男女搭档,怎能容许?
结局嘛,有些玄的人,要死掉,否则,去伪存真可是编剧和导演的难题。
其他人?
还好,还好。
记住一句对白。
女人说:“你的执着,是我爱你的原因。
”男人说:“也是我们不能在一起的原因。
”
像精神分析大做法 幻想
BJIFF不知道柏林是不是影片所描绘的那样,但世界也许早是虚无的一切。一直担心结尾是要用光进行灵魂互换,还好戛然而止了。在影院下了三小时柏林的大雨,甚至觉得今天就是一个恐惧吞噬灵魂的大雨天。
非常糟糕那一档,极其空洞的世界观,从没想到柏林的那种秩序美会如此无味,况且长达160分钟的失衡水平,这就是现代艺术把人逼疯的写实吗?~
就…在听说很烂以后,比预期有趣一些。在这个时候放在柏林开幕片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影片放置了2个议题,发达国家中产的家庭危机(扩大些说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络被切断)和难民(影片中是叙利亚)议题。而它们真的只是被放置而已…彼此只有叙事上的串联,完全没有有机结合而生长出新的东西。技法上多次魂穿艾米莉亚佩雷斯,提克威疑似看LED太多被夺舍。不过,提克威相对来说思想还是能跟时代的,对德国青少年有一些理解(不知道德国青少年怎么想)。这个片子的起点可能是“光作为某种象征帮助我们重新建立连接”,显然好的种子浇了奇怪的肥料也会长成一株奇葩。
#11007。75th Berlinale-开幕片。前有罗尔瓦赫尔拍帅哥盗墓笔记,今有汤姆提克威拍尊者夺舍大法……影片格局够大,质量很硬,非常体现导演风格的多线叙事和(MV-广告式)花哨剪辑,并且这部居然还能算是个歌舞片!有两个唱段的编舞拍得还是相当不错的。仅看议题和质量,戛纳主竞赛都够格……但问题就在于,这部片子的意识形态表述,实在是让人有点担忧,不仅是外化在情节线上的对移民深入骨髓的恐惧,和对“典型德国失能家庭”的无情嘲讽与(居然是重回70年代的)想象式救赎。作为开幕片,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全面右转”的信号。
确实是一部适合在电影节放映的片子。导演之前拍过《罗拉快跑》风格就不奇怪了,而且还有移民、LGBT、中年危机这样的当代元素。就是时长太考验观众能量了。
bjiff 保利天安门 | 字幕结束没剩几个人,把一场人都看沉默了。柏林人精神状态太复杂了,难民的疗愈摆阵做法可真把我吓到,全片都有点强行政治正确既视感……想讨论的议题也太多。大雨不停。波西米亚狂想曲穿插了剧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剧场和舞蹈片段。精神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好的部分也是真好,整体观感很复杂很难评。
很混乱
有皇后 波西米亚狂想曲 我很激动
飞机上看完了,为什么分数只有6.6呢?明明是很好的主题。
恰巧在柏林回上海的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学是学了很多年德语,但也不能说多了解🇩🇪文化。就这个夫妻关系拍出了一丝丝熟悉感:)
3个小时绚烂的狂轰乱炸,VR精神分析宗教问题种族援助女性主义什么都沾一点儿,现代舞、动画、波普、朋克摇滚全玩儿一遍,too Germany的一个家庭,和欧洲政局一起陷入中年危机,一地鸡毛,歇斯底里。(话唠,有40%的对白都不能完全跟上,可把人累死了。)
literally打飞的去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场。这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感觉是看了导演的draft 1第一稿。中间的载歌载舞让我想起民间的La La Land。快3个小时,我只能说它没让我睡着。
2025bjiff#超级有意思的隐喻,混乱不堪四分五裂的家庭象征着现今的德国社会,需要接纳移民并被移民所拯救;但是又没那么白左味浓厚,因为叙事到最后也体现到了移民同样主要德国社会的拯救(水牢中看似在携手逃逸,实则是本家在给逝去的移民超度进天堂了)。
暴雨如注的资本主义美丽精神状态 v.s. 叙利亚难民的反向逃出绝命镇 = 大家都好疯啊
250419 15thBJIFF很神奇的观影体验,绝大部分时间我都以为是什么神秘的宗教仪式,好怕发生个什么鬼魂和人类灵魂置换,最后发现原来如此暖心🫠不过在保姆之外,这个片子还很好地展示了现代欧洲白人中产家庭存在的困境,某些问题是共通的,形式也很新颖,特别喜欢小孩哥的歌单👍
当代生活只能挖掘至此了吗?我相信柏林有more to offer,但是tykwer没有。盛大乏味,有心无力,幻想顺势疗法。政治早已比电影更懂娱乐。
很喜欢这部电影!在汤姆·迪克威的这部电影中,真正体现了在西方“电影作为艺术”的理念。该导演对影像视听的运用真的很牛,影像不是简单地通过展现人物叙事,影像的形式本身就在叙事。有时候,电影拍得怎么样,取决于导演对“电影”的理解。很可惜,很多导演只是把电影当成文学的替代品。感谢这部影片,安慰了最近被烂片搓磨的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白人中产的精神危机,很天马行空
家庭情节剧拍到这种程度,导演好牛!歌舞段落很好看。种族议题结尾已经到了一种神乎其神的地步。一个未来的设定,结尾又回到了当下议题。年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