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劇名其實挺有意思的,white lotus在英語里雖然沒什麽隱含的意思,可是在我們中文語境里,“白蓮花”形容本片大部分角色,那簡直太合適不過了。
這是一群富人度假的故事。
這些人里,有隨便買個手镯就要幾萬美元的女CEO和她的家人;有習慣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的富有直男和他的新婚妻子;有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生活多舒適的單身中年婦女。
明明是美景美食當前,這些人卻因爲對很多人來說不值一提的煩惱而不以爲意。
對這群早就習慣了優越生活的人上人來說,他們不知不覺中就把自己的現實生活帶到了本來應該是逃離現實的假期裏。
Mossbacher一家的假期,從一開始就風波不斷。
女主人Nicole只想帶著家人好好度個假,男主人Mark卻心事重重,總算得到了自己沒有得癌症的好消息後,卻忽然驚聞自己父親居然是深櫃,令他開始徹底懷疑人生。
女兒Olivia帶著自己的朋友Paula一起,但看著Paula和度假村工作的本地小夥Kai在一起後,妒忌心發作。
Paula跟著朋友一家來度假,但她顯然並不真的那麽喜歡Olivia這個朋友,她的內心煎熬終于以一種糟糕的方式爆發。
兒子Quinn全程被忽略,被姐姐欺負地只能睡在海灘邊,不過這個陌生的異鄉卻給了他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Shane是典型的出身好、一輩子沒吃過苦的富有人,他習慣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當他沒能住到自己想要的房間,甚至被酒店經理Armond戲耍後,本應該放松快樂的蜜月就徹底被毀掉了。
這個從來都自我中心、被媽媽寵壞了的男人,甚至對枕邊新婚妻子Rachel的異常舉動完全沒意識。
Rachel長得漂亮但出身普通,雖然嫁了個有錢男人但並沒有想放棄自己的事業。
當新婚丈夫把蜜月的焦點都放在和酒店經理爭執上,當婆婆忽然出現在自己的蜜月里,Rachel終于不得不直面自己做靈魂拷問:我是不是犯了個大錯?
Tanya帶著母親的骨灰盒來到度假村,打算和母親做最後的告別。
在遇到度假村里的SPA經理Belinda後,一片迷茫的Tanya似乎找到了新方向,但很快,她的注意力又變了。
在現實里,這群人無一例外都過著遠勝于普通人的生活。
但他們對此卻好像一無所知,似乎要什麽有什麽是正常的,是應該的。
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能用來逃離現實的昂貴度假村在他們眼里,反而普普通通甚至充滿了“得不到”的煩惱。
這是一個關于privilege的故事,但比起其它相似題材作品,本片無論是故事走向還是角色塑造抑或內核深度都是相當出色的。
遊客里,Paula是唯一一個非白人,但此刻她享受著一切白人特權,膚色只是讓她比她的同伴稍微敏感一點而已。
從Paula和Kai的對話里能看出,她並不那麽喜歡自己“最好的朋友”Olivia,對她的缺點完全明白,甚至看著Olivia這一家人不由自主流露出的高高在上感,她也並不是那麽舒服。
但與此同時,她卻跟著這一家人度假,享受著這家人特權帶給她的一切好處,她內心自然是煎熬的,但這份煎熬並不能改變她同樣作爲擁有特權一方的身份。
Quinn大概是本片最讓人同情的角色,他被家人忽略,也沒有家人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可是作爲這一家人的一部分,他同樣是享受著特權而不自知的。
另一個讓人同情的角色Rachel也差不多。
Rachel的丈夫Shane是典型到不能典型的有錢直男。
他自信爆棚,對自己應該擁有一切毫不懷疑,毫無意識地俯視所有非自己階層的人,哪怕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還在蜜月中的他就可以隨意貶低妻子娘家,貶低妻子的工作,完全可以想象對其他人,他會是如何瞧不起的態度。
可是Rachel和這樣一個人在一起真的那麽值得同情嗎?
丈夫咄咄逼人的態度雖然令她不舒服,可在這里,她卻實實在在因此享受到了隨之帶來的特權。
並且Shane從來沒有掩飾過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就讓人好奇,Rachel怎麽會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大錯”呢?
擁有特權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無意間的舉動對別人的影響,Tanya就是典型。
在她最迷茫最消沈最孤獨的時候,Belinda出現了,她于是鼓勵Belinda去擁有自己的事業,提出自己能投資。
一開始並不爲之所動的Belinda慢慢開始相信,相信眼前這個“富有的白女人”(rich white lady)真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但Tanya的一時興起後,根本沒有在意留給Belinda的會是多麽大的失望。
本片主旨顯然是嘲諷1%階層,但這種精准揭開這群人虛僞表面的方式,真是太獨特了。
和其它講富人作品不一樣的是,大部分作品里,無論是角色本身還是觀衆視角,都會很明確地表明“這不是一群好人”,或者至少,這是一群“缺點明顯又多面的人”。
這個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
Mossbacher一家都覺得自己很woke,但說著說著Nicole就忍不住心疼作爲“白直男”的兒子,認爲這個人群這幾年已經遭了夠多苦了。
Olivia倒是能爲朋友Paula說話,也理解看著夏威夷土著表演時Paula不悅的反應,可是她的一切意識都只是言語上的,毫無任何行動,哪怕是和Paula真的好好談一談。
Shane覺得自己作爲丈夫,讓妻子不要辛苦做無意義的工作是體貼,“我都養妳了妳還要怎樣?
”甚至算得上這群人對立面的酒店經理Armond,他對于自己這份無時無刻不需要和麻煩的客人們打交道的工作非常厭煩,于是找到了自己對抗發泄的方式,和Shane對著幹,但不知不覺也讓自己陷入了爬不出來的深坑里。
大部分以富人爲主視角的故事裏,哪怕主角是“壞”的,也會讓觀衆不由自主站在主角一邊。
但本劇特別就特別在,它同樣是從富人視角來講故事,既沒有合理化這些角色的“壞”,又沒有因爲大部分角色都不那麽好而讓觀衆沒法看下去。
它既沒有刻板印象里的富人醜態,沒有用卡通化醜化的富人形象來嘲諷,又確實揭露了他們虛僞的一面,所以讓人覺得真實的同時,作爲文藝作品,也足夠好看。
撇開對富人階層的嘲諷,本片整個故事本身就很特別。
雖然第一集一上來就有一個“有人死了”的大謎團,但是和《大小謊言》(Big Little Lies)不一樣,越看下去,觀衆越不在乎謎底。
全部這6集,所有角色經曆的故事看起來都是波瀾不驚的小浪花,但就是這些小浪花慢慢彙聚起來,最終迎來了大波浪。
觀衆的觀看經曆就是,也說不上到底期望一個什麽結果,但就是想看下去,想看看這些人一步一步都會經曆些什麽。
所以前5集來看,這好像是沒有誇張大drama但是能勾著觀衆一直看下去的故事,但是到了最後大結局,卻奉獻給了觀衆非常意外的高潮。
所有的故事都不是無用的,所有看起來不經意的小細節最終爆發,這個“誰死了”的謎底以一種非常黑色幽默,又非常合理的方式把所有故事線收攏起來,相當意外,也相當精彩。
而且更難得的是,正是這最後一集,很多角色都變得更立體,更像真人。
比如,本來觀衆非常同情的Rachel,當她對著被Tanya拒絕的Belinda哭訴自己的人生困境時,真的很難讓人再有什麽同情。
想想看,一個人群里一眼就能成爲焦點的年輕美女,她最大的困境是富有的丈夫要養自己,但是自己又不想當一輩子的arm candy。
坐在她對面的Belinda呢?
幹著一份普普通通沒什麽前途的工作,成天和這些何不食肉糜的富人打交道,剛以爲遇到貴人能將迎來人生轉折,結果不過是人家旅途的小插曲,還得繼續爲生活奔波。
天天996的社畜要是面對一個富二代哭訴自己明明想努力,可是無奈家里太有錢了只能委屈自己天天到處花錢玩,Belinda一臉生無可戀站起來就走的反應,大概已經是相當克制了。
一整季都讓人覺得Bitchy的Olivia在最後一集里也有驚喜,她似乎理解了Paula對自己和父母完全一樣優越而不自知的指責,沒有選擇爆出Paula的秘密,反而擁抱她安慰她。
Tanya也是,不能說她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讓Belinda多失望,她顯然是有所內疚的,只不過Olivia和Tanya的負罪感都是在自己已有框架內的,她們確實是真實的有感情的人,但對于她們既有認知,也就是充滿特權生活之外的東西,一疊鈔票和一個擁抱,大概已經是做出的最大道歉努力了。
说起「共富」这个话题,美国人已经折腾了百年了,现在大概是什么样呢?
《白莲花度假村》这部戏真的是很好的诠释了。
这部戏表面上是演了个凶杀案,但它一点不悬疑也一点不血腥,其实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类似于「无人生还」那样的封闭空间的人性故事。
这部戏有很明显的政治隐喻,因为故事里面的人阶层都不一样,还几乎包括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
而它经典的地方在于,这些涵盖了不同阶层的人,最后都真实地呈现这个阶层的处境,以及这些阶层是如何彼此撕裂的。
01巨富们这部戏里面的游客都是统治阶层。
1、新婚夫妇代表了美国社会的old money。
妈宝男(新婚丈夫)的母亲做慈善、做交际,说明他们已经早都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就是靠圈子和声望维护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他们身上早都去掉了「奋斗」味,妈宝男从始至终没有讨论过工作,而且他们家人嫌弃工作,对还想要工作的新娘Rachel的想法不能说是不支持,而是完全不能理解。
最关键的是,全程妈宝男对新婚妻子的诉求免疫,注意力全在跟酒店经理维权上。
这份捍卫权力的执着真是让人「敬佩」!
2、女高管一家则是美国的new money女高管一家则是美国的new money,看着很像是在映射facebook的桑德伯格。
她说着蹩脚的中文(美国人认为这帮互联网大佬和中国合作是可耻的),不停地在屋子里推倒重建(象征互联网的颠覆性),对自己的奋斗史充满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她责怪Rachel不理解她的奋斗是能力,谴责丈夫不支持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他们家是奋斗起家,对社会底层还有一些口头上的理解。
保险柜被偷了,他们也没四处嚷嚷(对比妈宝男本来事不关己却主动去投诉),女高管还一直在忙着工作(她是整部戏唯一一个还在酒店工作了的人——Rachel最后放弃了那份工作)。
但是这种口头上的理解最后还是被真实想法给击穿了。
家里的爸爸说:难道我们就因为有人受了苦难就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
你愿意把钱都捐出来做慈善吗?
他认为人性使然,没有人愿意放弃特权。
可能是因为还是互联网新贵,他们对慈善这事还不太感冒。
得到了妈宝男一家那个阶段,他们才会知道美国那些大慈善家是怎么用慈善来维护自己阶层的。
3、疯女人和她那个做官的老男友,这是美国食利者阶层的化身疯女人从来不愁钱,你看她疯疯癫癫的,百无一能,但她既不关心政治,也从来不关心钱,因为她有不知道多少钱,反正是永远也花不完的钱。
这种人对社会已经丧失了最后的关心,他们只关心个人的feeling,emotion。
她只记得原生家庭如何迫害它,多少个男人受不了她……
现在德国社会这样的人特别多。
他们坐拥着几百年都花不完的钱,从来不参与政治,从来不抛头露面讲奋斗,几个电话就可以在全球移动资产,收割着全世界的财富。
而他们自己就像好莱坞英雄片里很多主角一样,失落、迷茫、找不到人生意义……当然,这个故事对这两个人还是有个清晰的主题的:死亡。
不管你有多少钱,最后也难逃一死。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这就是美国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在他们周围是正在继承财富和权力,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继承、婚姻、奋斗)挤进这些阶层的人。
02继承者、边缘富人、中产1、新娘Rachel
是个想要通过婚姻混进豪门的兼职记者,她有美貌,还有些口头上的事业心。
但她最终发现自己并不属于这个圈层,她不想做个花瓶,一直在纠结自己要不要离开这个家庭。
但最后她没有离开,还是和丈夫和解了,做花瓶又何妨?
毕竟还是统治阶级。
在黑技师不再给她建议的那个夜晚,她终于「觉悟」了。
2、女高管的女儿
女高管的女儿:她想要自由,渴望情感和伴侣。
但是她跨不出自己的阶层。
她和闺蜜不一样,闺蜜是有白左信仰的,她没有信仰,她只有叛逆,反对自己的父母,其他的并没有什么。
她象征着美国社会的白左,嬉皮士,就像阿甘的女友那样,其实没什么真正的信仰,只是叛逆啊叛逆,最后弄得浑身是伤,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阶层。
女高管一句话就戳穿了她们这些人的虚伪:你能对陌生人都那么友善,为什么就不能对家人好一点?
是呀,这就是白左的虚伪之处,乍一看好像是关心社会底层,强调团结和谐,但实际上这套思想全是捍卫自己阶层利益用的。
高管一家从没去过黑人技师那里,对跟底层人都不怎么接触,只要是活生生人他们都不感兴趣,满脑子就是自己high和那些抽象的道理。
3、小闺蜜
她应该是拉美裔,按说应该属于被统治阶层,但她有很高的学历,很强大的人脉圈,研究殖民主义。
她象征着美国社会的知识分子基层(教师、律师、医生……)。
美国的知识分子恐惧权力,信仰白左,反对种族歧视、殖民主义和一切压迫,很多人确实也在为此而战斗。
但是最后呢?
她输出的是理想,买单的是小土著,他们就像一切没有枪杆子的煽动者那样,软弱、妥协,把别人送去做了炮灰。
知识分子注定只是权力阶层的附庸,当他们倒向民众的时候发现枪不在手,倒向权力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穷二白,又担心权力阶层掠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这种摇摆的身份,软弱性和妥协性自古如此,今后也不会改变。
4、女高管的丈夫这是个在家里不太有存在感的男人,满脑子茶党思想,看不起穷人,瞧不起LGBT,认为现在的就是最合理的,白人有不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利(就是只要我没公开说我种族歧视,我就不算种族歧视)。
他象征的是美国南部的保守主义势力。
别看他们和白左斗得不可开交,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能抱成一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傲骨》里面的Diane、Kurt夫妇,看起来观点相左,但在特权利益大是大非面前,最后还是能抱成一团。
他们这个阶层是卫道士,虽然没有老钱,也被互联网的新时代抛弃了,但是人家始终是统治阶层,在关键时刻总能找回自己的存在感来。
5、小男孩
他是个环保主义者,也是美国下一代白人的象征。
他们迷茫了,找不到方向。
就像女高管妈妈说的那样:他这个年龄的白人男孩在社会里是孤立无缘的。
现在统治阶层都找到了自己位置,只有他不知道该去往何方。
他被LGBT姐姐排挤,被互联网新贵控制(舆论对白人的炮轰),他只能沉溺游戏,在海滩上睡觉。
后来他手机被海水冲走了(象征离开网络),他终于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找到了和土著融合的道路(加入船队)。
或许这也是主创团队对美国下一代的一种寄托吧:日子还要过下去的,实在不行,就融合吧。
毕竟驾着船征服世界,这是美国祖先们建国立业的基础啊。
整部戏酒店里的员工,全都是美国社会的被统治阶层。
03被统治者整部戏一条大主线就是身为主子的客人们带着各种焦虑、情感问题、纠结和恐惧,都得到了酒店员工的帮助,但是最后受伤的全是酒店员工。
1、经理高级打工仔,以为自己拥有特权,但其实他分分钟就会被富豪们碾压至死。
他是真的LGBT+瘾君子,而不是那些口头上仁爱的白左。
并没有人真的去同情他,跟他产生过认同。
他能改变命运的方法无非就是偷点客人的东西,使点坏,捣捣乱。
但凡有一点使用特权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偷小闺蜜包里的东西,给妈宝男使个坏……
他的这些小伎俩最后都难逃权力的压制,最后把命搭上了,也只是换来妈宝男在候机厅里冷冷的一瞥。
更搞笑的是,他对比自己低一等级的人毫无同情心,他承认剥削自己的下属小男孩,小土著被抓他无动于衷,他对在他办公室生孩子的胖女孩充满厌恶,唯一能倾诉情感的黑技师,他其实也只是利用而已。
让我们对他完全同情不起来。
打工仔阶层的悲哀,全写在他的种种作为之上了。
2、黑技师
象征着美国社会广大「黑命贵」阶层。
他们有手艺,朴实单纯,渴望改变。
她全程都是服务者,拿出了真心和诚意。
但是最后疯女人的话太精辟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关心因为金钱而变得不纯粹。
疯女人一句不想不纯粹,把黑技师所有的希望砸碎了。
她终于明白:阶层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壁垒,在疯女人心目中,她永远也只是个服务者而已。
需要你的时候,给你希望,说要投资;不需要你的时候,「我不喜欢我们的关系不纯粹」。
我想那些葬身南北战争、两次大战、「黑命贵」的参与者们最后大概都体会过这种辛酸。
3、小土著这是美国社会最底层的底层:原住民。
他们地被白人抢了,人还得被迫给白人打工,出卖自己的时间和情感服务于这些「抢夺者」。
他以为自己得到了真爱,以为小闺蜜是真心在帮他(他们以为拉美裔的应该跟他们是同一阶层),但其实他们是孤军奋战,人家只是说说而已,最后小闺蜜躲得一干二净,跟高管家庭和解了,而你呢?
4、生孩子的胖女孩
这是美国底层白人穷人的缩影。
让我们想起《致命女人II》里面的胖女孩。
她们没学历,一切都平平无奇,怀了孕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没有人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是白人。
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因为他们被视为不知道努力,不知道上进的穷人。
现在福利社会的欧洲这样的人更多,毕竟美国还是信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在欧洲,这些白人领着可以饿不死的福利,每天吃薯片看电影做爱,怀了孕男的提上裤子就跑,留下女的自己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还在在穷苦中长大,成为犯罪分子……
这部戏告诉我们一个最残酷的现实:美国社会已经完全碎裂,各玩各的,根本没办法融合在一起了。
统治阶级治愈了各种无病呻吟的痛苦、焦虑绝望,最终大团圆了;而被统治阶级则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被抛弃和被嫌弃。
阶层之间只剩下赤裸裸的事不关己,从彼此的世界匆匆路过,留下满地狼藉。
HBO高品质新剧锁定年度最佳!
《白莲花》7000字深度解析!
故事的主角全部都在这张海报上了,一共10个人。
本剧虚构了一家位于夏威夷岛的豪奢度假酒店,酒店名字叫作白莲花,住得起这间酒店的当然都是有钱人。
故事就讲了三组美国富人家庭在度假过程中发生的凶杀案。
《白莲花》官方海报上来第一场戏就讲有人死在白莲花酒店。
以互动+悬疑的组合拳,让观众从第一分钟就可以开始猜到底谁死了。
网上有人一开始说就是这男主的新婚妻子死了呀,这是没有认真看剧,谁说的啊?
这里显然是编剧下的套啊!
男人身边没有妻子,让你误会死的是他老婆,其实根本没交代死的人是谁,是男是女都不明。
时间线拉回一周前,开始讲故事。
先认识一下主角们,第一男主,酒店的经理,终日伺候客人们,他是剧中的纽带人物,连接着各个阶层的人,也担负着剧情最重要的推动功能。
客人们都是尊贵的套房vip。
第一组富人家庭,女主人是高管,在一家知名公司担任CFO,他们带着一儿一女来度假,有意思的是,女儿还带了一个闺蜜,闺蜜的费用都是这个家庭买单。
第二组,新婚家庭,这俩是来度蜜月的,美女主角认识吗?
《致命女人1》里面的恐怖小三JADE,我们中国网友喊她哈士奇。
第三个尊贵的客人是一个单身富婆,独自一个人来夏威夷度假,也是够奇葩的。
接下来就告诉你,有钱的人们,都在焦虑。
SURPRISE! 你以为就你焦虑啊,你知不知道,越有钱的人越焦虑啊。
新婚家庭是灰姑娘嫁入豪门的设定,丈夫是富二代,妈宝,一个废物,选角导演眼光哈好,no offense但是演员这张脸真的渣男感,男演员把那种讨厌感演出来了。
但我后来看他的采访时本人完全是收敛这种渣感,挺好一男人,说明演得好啊。
小夫妻两人度假费用全部由家里买单,他在入住后就忽然发现经理给错了房间,给的不是他妈(订)的那间,之后他就不停不停作这件事的费用和责任,姐妹!
你们遇到的有钱的男人会不会作这种事?
记得留言告诉我。
富婆呢,她居然随身带着母亲的骨灰,此行的目的是想把母亲体面地葬入大海。
富婆的焦虑是孤单,她极其缺爱,缺乏安全感,之前所经历过的所有男人都受不了她那种歇斯底里,就是那种我们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情感上受过挫,不停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灵疗程,但是过了过了,已经神经了。
这个富婆的妆容上一定要凸显出有点玻尿酸过度的浮肿感,她那个嘴唇喔,眼睛也睁不开的那种感觉,她肯定是超有钱的,不愁钱的,但是我们小区外面跳广场舞的阿姨妈妈都比她心理健康。
富人家庭呢,更奇葩,姐姐时刻在欺负弟弟,父亲时刻在担心蛋蛋,母亲是工作狂,时刻处于一种对“失序”的焦虑中。
HBO近年的悬疑剧我讲了好几部了对吧(全平台搜:陈小姐的影楼,可以看解析视频),目前看下来,HBO这个品牌确实=品质。
这一次,完全没有失望,非常有腔调的剧。
一共就只有6集,每集1个小时,其实就是一部长电影。
本剧有三大看点。
第一, 是片头。
这个片头选取了简单的平面动画,是一种复古手绘的风格,以简约的线条,描绘了热带的动植物。
这种插画风格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有点像…在看《大英百科全书》。
为什么定这个风格呢?
后面再详细分析。
先讲讲这里面的“动植物”与“片中角色”的一一对应性。
Murray Bartlett饰演酒店经理,对应热带植物,他代表着一个场域,一个故事发生的环境。
Connie Britton饰演富人家庭的女高管,主创将她比作吸蜜鸟,这种鸟有点凶猛,具有攻击性。
在剧中,她与丈夫的关系是女强男弱,丈夫在这个家庭就是一个软蛋,他们性关系开始也不和谐。
Jennifer Coolidge饰演的是那个神叨叨的富婆,指代她的是一只头戴扶桑花的松鼠猴,在百度百科里查这种猴子的介绍,居然有一句话讲这种猴子:容易养驯也容易感觉寂寞。
富婆还真是就这样的,她简直不要太孤单,在剧中她有一个艳遇,还没咋滴就黏着人家,歇斯底里发作。
夏威夷大面积种植扶桑花,把扶桑花插在左耳上方在当地文化中是表示“我希望有爱人”。
Alexandra Daddario,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混血大美女,用扶桑花来指代她,她在剧中是个富人的花瓶,她也始终在为此焦虑。
扶桑花的花语是:新鲜的恋情,符合她新婚的状态。
扶桑花还对应打出了富家小儿子的演员名字,这里是对应它的另一重花语:体贴之美、永保清新之美。
这个剧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一根“觉醒”线,有的角色觉醒是被救赎,有的角色觉醒是走向毁灭。
小儿子的“觉醒” 做得很明显,从一个成日只知道打游戏和打飞机的青少年代表(真像我们的儿子女儿们!
),忽然一天,遭遇了“自然之神”的召唤。
Jake Lacy饰演妈宝男,对应变色龙。
变色龙人格的特点简单归纳就是指那些能言善道重视名利的现实主义者,喜欢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虚荣心强。
妈宝男在片中的行径还蛮让人讨厌的,他妈妈更夸张,儿子的蜜月竟然也要飞过来插一脚,两人在言语中时不时都会刺到“灰姑娘”家境贫寒的出身,暗示她能够嫁进他们家已经是走了狗屎运了,旅途是很容易摧毁相识不深的情侣的,从剧的中段开始这个新媳妇就一直不开心,到了第五集,她已经能够确定自己选错了丈夫。
Brittany O'Grady饰演富家女儿的闺蜜,这个演员可能有点印第安或者某个土著的血统,好像有台词暗示她是南美墨西哥血统。
这个角色对应美洲豹,现在美洲豹是常见于墨西哥以南的。
这个角色必须找一个混着土著血统的人种来演,因为她虽然在北美高等学府受着白人文明的教育,但是骨子里却有着她的血统归属,文化与血统的冲突是这个角色焦虑的来源。
剧中,两个女孩都在念大二,闺蜜的论文已经开题了,做“殖民主义”这个方向。
在剧中,她与夏威夷当地的土著男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她为他们的家园被白人占领、修成一个度假享乐之地而忿忿不平。
她出主意让土著男人偷富人家庭的保险柜,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她深受打击,幼稚而理想化的暴力革命行径岂能撼动冰冻三尺的白人文明?
Natasha Rothwell演善良的spa经理,也是用美好的扶桑花注释她。
她会唱印度教灵歌,某种程度上,她是富婆的开释者,导演曾用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她是能够真正帮助富婆找寻安宁与平静的那个人。
但这组关系最终失败了,她与富婆的关系最终也逃脱不了资本主义最丑陋最不堪的一面。
剧中几乎所有带着“灵性”特征的角色,最后都是绝望的,这是一出对资本主义最丑陋关系的深深鞭挞与批判的悲观主义作品。
Sydney Sweeney演富家的女儿,一个很mean很难处的少女,对应的是蛇。
蛇在西方文化里的象征性用不着多说了,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一直都是罪恶的象征。
但是这里你还需要了解它的另一层象征意义,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中,蛇就是男性性器官。
这个少女,也处于性别焦虑,她的父亲在旅途中刚刚得知自己的父亲是GAY,死于艾滋病,这让他陷入性别迷失。
而这家的女儿无比黏着这个闺蜜,还不让人家跟土著偷情,剧作是有强烈暗示她有女同倾向的,在性心理上,她很可能是个还没出柜的小T!
这一幅是木瓜,对应的是富家少女的父亲!
木瓜在影视作品中,一直都象征女性。
剧作暗示他的性别焦虑和迷失,他在与妻子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又震撼得知父亲的性向,也正是他,唤起了酒店经理这个真GAY的原始欲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女儿也有台词说经理勾搭父亲)。
如果是一两个动画元素与角色出现对应,可能还是巧合,但是这可是每一个角色都有对应,演员名字都是适时地淡出在它的象征符号上面,每一个都如此,那就铁定是主创的设计了。
后半片头信息量也很大,简单说,后半程出的是主创名单,画面主要在暗示,这个美好的人间啊,正因为有了罪恶的人,才降生了灾难,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糟。
其实这种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的剧,是完全应该引进来作爱国主义教育片。
流媒体时代,电影很弱很弱,剧却非常非常强,简直强到如同一场新文化运动,可惜啊,如今活跃在社会主义600张大银幕上的还是那些特效烂货,输出的还是美国主流价值,美国梦,英雄梦,超人救地球!
地球特么要你穿着内裤救啊?!
本剧主创,MIKE WHITE,70年生人,处于人生绝佳的创作年纪,这部作品反映出他具有非常深厚的西方哲学底蕴,他显然是叔本华-尼采-弗洛依德-拉康这一路的思想继承者。
为什么作者要选用“百科全书的插画风”来做片头美术呢?
因为我们看到的这部迷你剧,就是一本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百科全书。
白莲花酒店可以理解为就是美国的一个小缩影,美国正是因为白人文明无情入侵印第安土著的家园而建国的,追溯到头,是没有合法性的。
夏威夷岛也是白人抢了人家土著的土地后建起豪奢度假村供有钱人享乐。
燃烧资本的伪善,消费自然的美好。
剧中所呈现出来的矛盾都是美国社会矛盾高度的浓缩。
“百科全书式”的画法,关键就在以寥寥几笔,准确精炼地勾勒出物体的生物特征性。
这个片头就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一种美学阐释,他在告诉观众,这不是一部庸俗的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短短6集,他是要用最精准的戏,揭示最本质的关系。
这个野心,相当可以。
第二个看点,解析本剧的钥匙其实就是角色们手上捧着的书。
剧中的书都是角色的注脚。
第一次出现两位少女看书,富家女儿捧的是尼采。
用最简单的人话讲一下尼采,尼采是一个大大的叛逆者,是个反派,反苏格拉底,反笛卡尔,反康德,反文艺复兴的!
尼采觉得从文艺复兴开始就错了!
人类一种以“理性”为名的力量,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地征服自然,改变自然,并且新的科学技术愈发助长了这个力量。
剧中藏着两种西方哲学观的碰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简单地解释,就是“理性”与“生命意志(可理解为:生命力、感性)”之争。
人类以理性来续写文明,发展到今天就是西方主流文化,作者在剧中拎出了希拉里克林顿这个女人,以她为代表的白人文明的精英分子,至今仍然主宰着这个国家的去向,作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
富家女儿第二次手上捧的这本书是《性面具》,作者是费城艺术大学的一名女教授,又一次在解释“日神”与“酒神”,是尼采思想的继承。
女儿的闺蜜一开始读的是佛洛伊德,与尼采是有继承关系的,所以那时两个少女还是同一阵营的,她们对周围每一个人都很mean很bitchy。
到了剧的中段,闺蜜手上拿的是《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地球上不幸的人),这本书是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被殖民者心理上留下的伤害。
两个少女的意识形态立场分道扬镳,一直到剧终。
你不要看富人女儿这个角色一副叛逆的样子,他们家真正的叛逆者是她那个受尽白眼、百依百顺的弟弟。
她完全是“日神精神”(理性)这条线的继承人,是白人主流文化的继承人,少女时可能因为年龄叛逆,在饭桌上批判希拉里,一遇到事,立刻坚定地站在自己文化属性的这一边,这是这个角色的宿命性悲剧,这种立场都用不着台词来说,镜头语言都交代了。
分析到这里,看剧的小伙伴们还有人会认为这种道具书是随便拿的吗?
富二代手上拿了一本书,书名《blink》直译是“眨眼”的意思。
这本书的序言中明确写着:本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你灌输一个浅显的事实,一个人(可理解为富二代)迅速做出的判断,完全可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相媲美。
(指富二代选女人,怎么选都是用下半身思考)。
新婚小媳妇手上也捧着一本书,又是她的角色注脚。
就是《我的天才女友》,就算没有读过原著,应该也有人看过同名电视剧(也是HBO出的),书中写了两个出生在那不勒斯贫民窟的女孩,其中一个穷人家的女孩跨阶层嫁了个富家子弟,婚姻生活也极度可悲。
就是指她的境遇。
全片的摄影、音乐、调色都相当考究,音乐始终让观赏者感觉到不舒服,难以安宁,这就是它的设计点。
这种混杂着非洲鼓点、采集了自然界中的虫鸣鸟叫,再合上了一些土著部落元素的主题音乐,配合诡异的调色,始终让人压抑与不安。
这种审美气质让本剧显现出一种另类的、个性的高级美。
对剧名《白莲花》的理解,肯定不能以我们的偶像剧塑造的“白莲花”女形象去理解,而是应该把“莲”这个意象放到一个更宏观的国际语境中。
佛与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菩萨是坐在莲花上的。
莲出于淤泥,象征人在痛苦与烦恼中生,只有觉悟的人(即:佛)能从生死烦恼(俗世)中解脱,正所谓:莲中藏了一个世界。
白莲花的酒店名字,其实是反讽的。
第六集的那场戏(spa经理拒绝拯救灰姑娘)应该是全剧最绝望的戏,看到房间的美术吗?
那些沙发垫,导演真怕观众是瞎子啊看不到他的用心,感受一下这个压抑的用光,这场戏是全片的绝望之笔。
这家酒店完全是红尘俗世。
酒店的工作人员比如总经理、SPA经理为什么会积累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就是因为这种豪奢酒店是极致消费主义的代表场地,作者对这种毒草(豪奢服务行业)持绝对的否定和批判,觉得这不是净土,而是地狱。
我在《致命女人2》的解读视频也说(可以去主页翻到),这是一种惯例手法,用极致的美,表现丑。
这个剧中,是用“脱俗之灵秀”来反喻“红尘之肮脏”,这间披着“超凡脱俗”形象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一个丑陋的小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取景是在夏威夷毛伊岛的四季酒店,好大一个广告!
但是,如果你是一家酒店的高管,看到这种case呈上来,在你酒店又杀人又偷盗,还把酒店比作肮脏的俗世,你,敢接吗?
接这种case,是格局。
最后一个看点,回到本剧深沉的主题层面。
本剧是一次对尼采酒神精神的重释与歌颂,尼采歌颂的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歌颂人能够解除一切束缚,回归原始自然的母体。
作者在剧中为他的角色们设计了三条开释灵魂的途径,对总经理来说,是“酒”,对富婆来说,是宗教,对富人家庭的儿子来说,是自然。
总经理的“释放”是最极端的一种,混合了酒精、毒品和性,释放了自己的原始冲动,最后一集他领位拍成了华尔兹,他获得快乐了,但同时也走向了毁灭。
富婆原来是有被拯救的机会,但最终她背弃了自己对spa经理的承诺,她意识到自己长期都以资本家的面目控制别人,但却深深伤害了她与救赎者的关系,这里有一组连锁反应,她的态度直接导致了SPA经理的绝望感,她再也不会对客人付以真诚,她在迎接下一批客人时露出了职业性的假笑,她的绝望连锁影响了亟待被拯救灰姑娘最后的悲剧,直接导致她的反抗失败,最后在机场不得不做回她富人的洋娃娃。
这不就是立志做好她的洋娃娃吗?
作者唯留下了富人家庭的儿子,这是一个艺术化的形象,是一个被祝福的角色,如果没有他,这个剧就太绝望了,这是作者留给观众的一点点美好。
被家庭驱逐甚至没有地方睡觉的儿子,是整个岛上的客人里唯一享受到自然恩赐的人,在那一晚,神仿佛对他眨了眨眼睛。
大海收走了他所有的电子产品,但是却为他送上最珍贵的礼物,大自然以自己的壮美开释了这个有慧根的男孩。
最后一集,这组划船离开度假村驶向火山的镜头我是看到泪流满面的,虽然我也只是一个浮世中的伪善的电影解说小博主,说到底是离不开罪恶资本主义所提供的一切养分的,断了我每天的咖啡我都得死。
但是我的灵魂却始终受到出世的召唤。
这也是我不断要看好的文艺作品的原因。
因为我们是凡人,不是六组慧能,我们根器就不是空的,我们修一辈子,最高就是个神秀。
所以这一生一世,我们都需要不停地把这颗肮脏的灵魂挖出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本剧终结在一组此岸与彼岸的对比画面中,此岸:浮华,虚伪,肮脏。
彼岸:圣洁,纯净,高尚。
这样的作品,我想说,它就是本年度,至少是2021下半年度的最佳剧集。
(作者:陈小姐,专栏作家,原创约稿,请勿转载)
一开始觉得挺轻松,挺好看的,不过到最后两集,就有点不是滋味起来。
单身女富婆——一开始我还挺喜欢她的,虽然她看着一副神神道道,乱七八糟的样子,但是我认出了她,我在《破产姐妹》里见过她,她开一个清洁公司,手底下若干个清洁女工,她大胸大屁股的夸张身材,她讲话的夸张姿态,都令人印象深刻。
她在这里老了许多,比原先更加胖了,但是我还是认出了她。
这令我对她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虽然她对黑人按摩师突发的热情让我感觉有点不大靠谱,但是,我还是很希望她的热情和她的投资真的都能落实。
然而预感成真,这份热情果然是不靠谱。
一旦有男人上门,她立刻就转移了注意力,开启了她颇有自知之明的——“我很黏人,情绪很不稳定,几乎就是个疯子”——的恋爱之旅,虽然她这个恋爱,在我看来也毫无靠谱之处,但是她认为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她摆脱里的她的旧“窠臼”(没有英文字幕,我的听力又不行,没听明白原文到底是个什么词)。
总之,她告诉黑人女按摩师,创业投资的事就此作罢。
老实说,黑人女按摩师表现得算是非常好了,她心里应该是早就知道这事儿不对了,但是她还是表现得很自然,很体面,绝口不提投资的事,直到女富婆自己开了口。
坦白说,这番说辞真是太虚伪了——“我不能像以前那样,用金钱操控别人,我不能再进入一段交易性质的关系”。
我能接受在结束的时候说上一点虚伪的,遮掩的饰词,毕竟人们要维持一点体面,不要轻易撕开那温情脉脉的面纱,但是,这样的虚伪也实在是太讽刺了一点。
女富婆给了黑人女按摩师经济补偿,一个厚厚的装了钱的信封。
但是黑人女还是哭了——她一定是有过很大的期待,充满对新生活的想象,她还写了厚厚的企划书。
这时剧集里最难堪的一幕发生了:富婆回来拿太阳眼镜,正撞上黑人女的哭泣。
她拿上眼镜,几乎是慌不择路地跑走了。
好吧,也许我应该说,女人好歹比男人强些,至少女富婆给了钱做补偿。
我希望这钱能令黑人女好过些,但是,我看她的样子,似乎是在先前报了太大的希望。
也许她以为她的人生要转折了,结果却仍然陷在黑暗里。
这点钱也许完全弥补不了她的精神创伤——但是我得说,有总好过没有。
这一段,女富婆和黑人女的故事,是我以为最好的。
很讽刺,但是很好。
与此同时,高管母亲的一家就简直是荒谬。
那个大惊小怪的窝囊父亲,就因为挨了窃贼一顿揍,就变成了儿子女儿老婆心目中的英雄??
疏远的儿子,叛逆的女儿,就跟被洗了脑一样,成为了父亲的崇拜者,最扯的是一直看不上他的冷淡的老婆,竟然因此跟他做起来爱来,还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这真TM的太扯了,美国人的英雄情意结简直已经到了荒谬可笑的程度。
女儿和女同学的那一段也很扯,前面还行,对少女的塑料花友谊表现得还算不错,这是少女们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关系:在彼此作伴,共同玩乐的同时,暗涌着一种隐秘的嫉妒和恶意。
尤其是这种,贫富悬殊的关系。
大小姐身边总是会有一个梅香的,只不过这个黑人少女梅香不那么恭顺,也不那么能忍——她的恶意释放了出来。
所谓为夏威夷土著的不平,不过是一种借口,她心中有她自己的不平,不忿,不能忍,她借此都倾泻出来。
然而结局是那个势利刻薄的大小姐主动原谅了她,拥抱了她——excuse me??最后一集的大小姐是被人穿越了还是夺舍了?
新婚夫妇那一段,新婚妻子是《致命女人》第一季里的那个狠角色。
她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跨阶层嫁进豪门,又不甘当花瓶的,有点混乱,又有点莫名的小女人。
坦白说,我不明白白她为什么那么不满于她丈夫要求换房,这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订的是蜜月套房,结果给的是次一等的套房,他要求换回蜜月套房有什么问题?
那个经理就是有问题啊,自己犯了错,不但不肯承认,还一直推脱,你弄错了房间,蜜月套房重复给人订了两次,那你至少把多出的那份钱要退人家吧?
总得道个歉,给点补偿吧?
他却是根本就不承认,男房主把订房信息都放在他眼前了,他还是一味东拉西扯——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个经理,他就算被开除也不冤。
更何况他还压榨他的员工。
当然这个男房主也的确是很有问题,他好像全靠家里的钱过日子,当然,他家里很有钱。
他和他妈妈的关系好得有点,怎么说呢,我跟我们家的猫就是这样的亲密,这样的,怎么看怎么喜欢,怎么看怎么都是“我的宝贝儿”。
但是我的猫可不打算跟别人结婚。
他老婆坐在一旁,听着他和他妈妈絮絮地家长里短,明显是觉得不适了。
这妈妈还是如此的,充满了有钱人的优越感。
其实我不大明白的是,她嫁入了豪门,虽然是有婚前协议,按她的话来说是“条件非常优厚”,但是为什么她上学的贷款还没还上?
这里有点含混,我没搞明白她嫁个豪门,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到底是有多少。
如果好处够多,那么暂时不去工作也问题不大,如果像她对女高管说的,婚前协议会让她离婚后维持不了她的生活——怎么,一份“条件优厚”的婚前协议,连她离婚后的生活都维持不了的么?
好吧,就算婚前协议不怎么样,那么既然老公和婆婆都口口声声“你现在已经不需要赚钱了”——那就他们实实在在地那钱给你呀,足够数字的钱到了你账户上,那你不上班就不上班呗,反正上班不也是为了赚钱么,她不是也已经清楚她毫无天赋,没有足够的能力,写的东西都不过是狗屁么。
然而她一句也没提钱,光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丈夫倾诉她“要保持尊严”。
“不想当附属品”。
好吧,有这个意识也行,建筑在性吸引力上的婚姻本来就不靠谱,早离早好。
然而莫名其妙的,她又回去了?
发生了什么?
难道只是因为黑人女按摩师那句“我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你”??
第一集里放了个圈套,让我误以为死了的是他老婆,却原来是那个经理。
好吧,总的来说,这个剧想表达的似乎就是,穷人最好还是远离有钱人,靠近他们会变得不幸……经理死了,按摩师精神受创,黑人少女的露水情缘被抓起来了——而有钱人们,他们圆圆满满,和和美美的,度完假离去了。
1一家人中人物形象:女儿:满口民主/主义/女性地位/平等,却实际上没有一句践行的,对身边的人和服务人员都是没礼貌的total bitch,对她朋友我觉得倒是很珍惜,在人人看弹幕都说是嫉妒,但我觉得不是,她是占有欲,不满朋友有了比她更重要的人罢了,最后甚至原谅了偷东西的朋友还没有告密。
儿子:片子里唯一真正好好享受假期的人。
从最初的离不开电子设备的宅男到在沙滩入睡醒来被自然治愈,和当地人一起划独木舟,关心家人。
也在片尾选择留在夏威夷。
妈妈:说实话在我看来她是无可挑剔的好家长和好员工,尊重子女还对事业负责,一家人生活水平和稳定大部分都是她在维持结果还不被理解。
老爹:疯癫中年男人。
说实话给他个机会随时会出轨,但对家人特别是儿子是很不错的父亲。
2情侣妻子(哈士奇:自己对自己没有清楚定位,说实话不太同情她。
正常人都明白对方娶你就是要你当trophy wife,难道爱上你美丽的灵魂?
想要事业就不要与这个男的结婚,结婚了就别软饭硬吃。
暴躁男:妈宝,暴躁,头脑简单。
3苏菲(忘了剧里叫啥了其实很讽刺,她抱怨自己母亲用金钱操纵别人,其实她也是一模一样,对待那个spa工作人员就是,用无意识画饼拴住对方,虽然她大概没恶意只是这就是她的价值观她从小接受的熏陶和为人处事,也确实用金钱补偿了对方的情感支持。
最后倒和绝症男子互相治愈,有点感人。
作者只把最美好的祝福放在小儿子身上了,贴近自然是人洗涤生而带来的原罪的最好方式了。
富人真地来度假了,获得了疗愈,和好,甚至爱情;而穷人付出了劳动,情绪价值,甚至赔上了人身自由,和生命财富,信仰崩塌,自我丢失。
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 对于依附高管一家的puala, 对于选择做洋娃娃,隔壁挂件的rachel, 悲剧的,虚伪的,摇摆的,两面的,自我厌恶的人生已经预示了。
富二代妈宝男演的太好了,看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身边的一些男的,表面看起来不那么妈宝,但是真的很相像,世界一定要围着他转。
总因为小事发脾气,喋喋不休,总想着报复别人,总担心别人针对他,焦虑于别人不够尊重他,把身边朋友的惨事拿来取乐,谈起朋友总是一副鄙视的语气。
还有一些男的,认为别人的工作爱好毫无意义,反而是当个花瓶,当个按照他人期待要求,结婚生子组成家庭的机器来的重要。
今天看到个笑话:男人一直在犯错,但他们总有安全出口。
《白莲花度假村》说的是:富人一直在犯错,最后总是没后果,穷人只要一犯错,他的人生就完蛋了。
这部剧写了几对富人和穷人间产生矛盾的故事,但最后总是由穷人承担了成本,对富人来说这些问题最后可以是一句玩笑,一段插曲,是人生的调剂,甚至给生活带来好处,而对穷人来说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失望,可能会失去工作,是身陷囹圄甚至丢掉性命的代价。
剧中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富人穷人都不过依普通人的本心行事,人都是差不多的人,但却有着天壤之别的结局,富人在矛盾中有更多的手段去应对,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人脉和金钱),但是穷人不一样,剧中的穷人要么选择了搁置矛盾或让步,才能避免损失,一旦想要对抗,就必须铤而走险,成为道德或法律上的那个坏人,而且即使做出这样的牺牲也难以撼动富人分毫。
这部剧把故事设定在度假村,这是难得两个阶层有交集的地方,可以让人直观的看到两者个体间的冲突。
事实上现在不同阶级的人正生活在折叠世界,个体与个体间已经极少有交集,不同阶层的矛盾以更隐蔽和复杂的方式进行,而穷人的代价也因此隐形了,不公平被掩盖在各种道德、法律、理论下,这让矛盾得以解决的机会变得更加渺茫。
也难怪最后Belinda在经历了一周的bullshit之后,面对有着漂亮脸蛋魔鬼身材嫁给又帅又多金又爱自己刚刚办了完美婚礼老公&老公的妈妈还支持自己找点儿事儿干但是还在纠结自己人生的意义的Rachel说,I have to go。
Rachel的缺乏安全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被两个年轻小姑娘&她们的妈妈明里暗里讽刺了之后突然开始后知后觉地觉得自己是不是只是个trophy wife,然后因为自己一般般的水平也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理想的职业发展,但是又不甘心自己如此,纠结+挣扎中,觉得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自己嫁了个又帅又有钱又爱自己的老公...简直无语。
Mark的缺乏安全感大概跟Rachel不相上下吧,老婆事业有成,女儿从不尊重自己,儿子整天沉迷于游戏,于是自己只能从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找一些存在感,比如说婚外恋,以及人生所谓的大彻大悟之后需要be honest with儿子来赢得他的尊重,然后告诉儿子自己曾经有过婚外恋...最终终于通过一场入室抢劫找回了一些尊重,不知道能持续多久...Paula的缺乏安全感大概来源于她的种族和她已有的privilege的冲突。
被白左教育严重洗脑的她会觉得反正这些privileged people即使并没有真正"偷",但是他们就是偷了under-privileged的人的东西,所以会怂恿自己的情人去干如此愚蠢的事情。
我觉得她最后把项链扔了纯粹是为了洗脱自己跟情人的关系,实在是太蠢了...现实给她好好地上了一课。
Nicole的缺乏安全感来源于她对自己到底是不是乘着me too的这波风坐上CEO位置的不自信。
她也许觉得自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但是到底是不是,也很难判断了。
Olivia真的是一条毒蛇,manipulative, hypocritical, self-centered, mean...从Paula描述自己不能在任何方面比Olivia好来看,要么Olivia是个占有欲非常强的人(可能是les?
不允许Paula跟别人走得近?
),要么就是她害怕Paula会比她好?
感觉还是隐隐的有一种阶级优越感在那里。
Tanya就不用说了,太孤独了。
什么人她都想紧紧地抓住,感觉最后那个男的也就是她的rebound guy而已,而且感觉也活不了太久了。。。
可能不久后她又需要再抱着一盒新骨灰到某个地方去撒了。。。
Shane貌似挺有安全感的,但是我觉得他非常依赖妈妈可能也说明他内心对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的信心,总需要妈妈或者travel agency来出面解决。
Quinn's the best!
他和他的划船兄弟们算是整部剧唯一正面的情节了,让人看到了一点点希望。
总结就是,大家一定要经常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啊!
总体来说, first world的人整部剧都在whiny自己的无足轻重的各种crisis,然后其他世界的人在经历什么呢——想要这份工作badly enough到快生产了都努力撑着的lani,被酒店剥削久了对于一个小小的有钱说要资助她经营自己的business这么一个虚幻的承诺都紧紧地抓住准备了一套备案的belinda,自己的家族被非法占用了土地至今无法请律师打官司最后在傻逼privileged爱人怂恿下偷珠宝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的kai,然后有一点算是自己的错但是又有点无辜地把自己性命都搭进去的armond。
总之,够讽刺,够黑色,够荒谬,HBO的一贯作风。
夕阳上开船去抛骨灰那段简直是精彩到我觉得需要专门颁个奖,清晨去划船则是洗眼般的清新。
跟HBO另外一部我也非常爱的succession相比,这一部我更有共鸣因为我似乎在很多角色上都看到了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今年度看过第二好看的剧。
豆瓣网友的评价十分正确,这部的确是非常文学性的叙事,因此挺合我胃口。
最终各种关系都得到了修复或涉过浅滩步入新的境地,是不同于日式温馨的另一种治愈。
人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吧,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束缚在一段关系中、厌烦周围的一切、向往理想国中遥远虚幻的平等正义、质疑自己所处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价值。
剧中的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有些已经称不上是烦恼,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痛苦。
剧中探讨了一些时下美国人感到困惑的价值冲突,殖民者如何面对殖民地文化、资产阶级财富的原罪、阶级固化、政治正确女权主义在男权社会中尴尬的处境,以及令我印象深刻的针对青年白人男性的性羞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等等,每一集都会有价值碰撞的那种暗流涌动和微妙尴尬,喜欢这种实验性的探索。
在人们越来越难共情的当下,这部剧就像是一个试验场,个中荒诞皆是合理的。
剧情也给上述种种矛盾一个暂时的答案,宏达命题的斗争革命可能在别处进行,但若想改变自己的话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
俗话说鞋子哪里硌脚只有自己才知道,不管世界的观念变化的多快,我们的生活终究是跟身边人产生关联的生活,以诚实、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诉说和倾听、谈判和妥协、保持联结或保持孤独,才是正解。
——药物滥用、酗酒成瘾几乎已经成了美剧中的cliché,用来铺垫人物动机恰如毒品和酒精一样,见效快、后劲大,但难免给人这群人没救了的感觉,甚至对他们后续的所作所为有点失了兴趣。
——白人确实要学习一下谦逊和尊重,在我看来,资产阶级老钱们如果说有什么原罪的话,最大的当属傲慢。
《白莲花度假村》在社交平台上的评论褒贬不一,花了两天时间刷完第一季,我对美国式虚伪真是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莲》的第一集十分精彩,从陌生人的small talk引出一个人死在高档酒店,颇有些阿加莎小说的意思。
镜头迅速切到一切发生之前,在一艘船上有这样几个家庭,是不是也有点1900s欧洲小说的笔法:死的是这些旅客中的哪一个?
年轻的女孩们自以为是地揣测每个人的身份,结果一个都没猜对。
第一集的其中一条线索从工作衫上小小的污渍展开——是什么,为什么——Lani(这个酒店经理数次无法记住的名字)拼命地忍住阵痛,她的孩子却急不可耐。
讽刺的是,在这个紧要关头,经理不仅想把她赶出去,甚至阻拦其他员工去寻求可能是医生的客人的帮助。
更讽刺的是,这个线索在第二集戛然而止,一直到结尾,没有任何一个人再次提起这个工作第一天就进了医院的女人。
酒店把她遗忘了,而酒店的客人根本不曾认识她。
这个看似和主线毫无关系的插曲,实际上是第一乐章之前的序曲,已经在此将主题挑明:混乱、漠不关心、而最终什么都没有改变。
漠不关心是美国式虚伪的中心。
如果说英国式虚伪是“我不关心”,那美国式虚伪就是“我假装我关心”。
我想这个“虚伪”最好的体现就是很多其他地区的人都无法理解也无法融入的small talk文化。
甚至各个平台上都有“small talk指南”一类的视频和文章。
They talk but they don’t care.But they can’t stop talking.就是这么一回事。
沉默是难以忍受的、尴尬的、甚至是不体面的。
必须要用笑声、语言和肢体来填补这些空白。
而为了尽力表现出自己的体面,必须从一些无关的话题中引出自己所拥有的privilege,并问清楚对方所拥有的privilege。
It’s about getting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in this short time and also maintaining a smooth conversation. No pause. No awkward silence. And most importantly, no indecency.“体面”是一个更难把握的标准。
到底怎样才体面,比起一味地夸耀自己,简单抱怨自己的小烦恼是更体面的,而抖出自己面对的巨大选择则是最不体面的。
《莲》中每一个角色几乎都费尽心思在这些短小、无味的谈话中维持着自己的体面,从他们极力遮掩的和极力张扬的东西中,这些人形象显露出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她的世界里甚至不需要体面,只剩下感受——Tanya McQuoid。
我无从得知Tanya到底有多少钱,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她不仅不用工作,甚至连维持社交关系都不需要。
她的生活,用第一集里的话说,其实就是:我已经尝试过了世界上所有的按摩(spa)。
它引申出这个角色舒适到极点的生活状态,而她的生活就是放松,也只剩下放松。
就是这样一个连虚与委蛇的社交都不需要的人,却做出了和其他人一致的虚伪的行为。
她把酒店里为她服务的女按摩师当成情绪垃圾桶,要求她陪她吃饭,喝酒,并承诺她会资助她的个人按摩店生意。
但当女按摩师把项目企划书递给她时,她却一头扎进新认识的男人怀中。
最后她给了女按摩师一大笔钱,并说:我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和钱有关的这种不纯粹的关系。
可以说,她从始至终只考虑了自己,而她所拥有的财富合理化了这一切:因为有钱,所以可以要求她人忍受自己无尽的唠叨,因为有钱,所以可以开出空头支票并毁约,因为有钱,所以一切话语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一切,可以把所有人当成工具,不需要了就扔掉。
而她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也永远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毕竟她的自由意志也被无穷无尽的按摩放松掉了。
异化就是这样悄无声息。
这些人都已经忘记了真实的生活,并且将虚假的生活和价值观奉为圭臬,不断履行这一种虚假。
而剩下的很多人,虽然并没有完全脱离真实,也学着这些人的样子,不断追逐这样或那样的虚假。
于是,我们不得不常常审视自己,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也必须反思文字、优绩(meritocracy)、还有其他许多善于伪装的东西。
幻觉是一个接着一个,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
失去幻觉之后,还有什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这是选择真实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很喜欢音乐和滤镜,除此之外,讽刺虽讽刺,但是对于first world problems和jokes 真的没有丝毫的兴趣. 就恕我直言,我都可以get 到打五星人的观剧心路,啊这个梗我牛,哇那个梗是我知道的,影射了什么white privilege. 然而全剧全靠构图和音乐撑着,什么有讽刺小说文学性?HBO可能有50个剧比他有文学性吧,这个就顶多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网络文学
WTF did I just watch... 完全就是一个低配版的《大小谎言》,套了个片头告诉你死了个人然后从头开始安静祥和地讲故事结尾揭晓是谁的模版,看到结尾你就发现贯穿始终的凶杀案线索,空得像是给了 AI 一个“开头死人结尾揭晓”的 prompt 写出来的似的,甚至连本来完全不像的咱们童颜达达里奥童颜后面的表情都像起妮可基德曼了(演技还是差太多)。无论人物塑造还是冲突升级还是节奏把控还是剧本质量都差太远了。除了 eerie 氛围拉满的配乐之外,其它元素就像它嘲讽了一把的有钱人家庭一样空洞和故弄玄虚,连几个穷人角色的挣扎都充满了中产来写底层的拧巴和扁平化,薄得像纸片一样,一如拉进度条不要钱的拖沓剧本。两星半
白莲花酒店的原型是Maui的四季酒店,一个每晚房间最少1500刀最多几万刀的地方。想什么时候有钱去住一晚(当然,想要过有钱的生活,在看完这部剧的context下,其实非常非常讽刺了
这种编剧作品是宇宙级了吧,文学性商业性都兼顾了,高级。
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摄影音乐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他们想干啥……
白莲花这名字在中文语境也能无缝理解,看得心凉。Everything is so lush (dead) and real (fake) and undeveloped (over-developed). Quinn is blessed because he wants to live, not necessarily face down the monkey like his father. What about girls? 阅读品味书里的苦难和解放,怎么来的怎么回去,hmmm…
不是同一个阶级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朋友,如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虽然有死人,但整部剧其实都没有太激烈的冲突,全程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讽刺阶级、种族、性向、原著民与入侵者,都能知道要说啥,但并没感觉有多么新颖或者深刻。btw这个导演兼编剧居然是参加过《幸存者》!那一季我还看了!wow,没想到!
让你厌恶上流白人的无病呻吟 也许这就是编剧的本意 但因为太过厌恶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剧情的热情
海报上说“天堂没有假期”,但是这剧…因为疫情可以包下整个四季酒店做拍摄,没有游客全是剧组人,cast全部吃住在四季,其它人就算住岛上其它酒店也是爽翻。疫情期间能够开工还吃住在夏威夷且比平时拍片需要协调的东西还更少,这根本“剧组打工天堂”吧
f***为什么我要在电视上看人拉屎,本来没那么差的
what the hell?? 前三集还OK 后半简直太蠢太过刻意(只能说感受到了编剧的自恋(真的蛮好奇喜欢这部剧的人又来自什么阶层
这剧也配8分???到底是谁在推荐啊 推荐的看没看过好剧啊老天 人生的360分钟被浪费
一座夏威夷海岛上的度假酒店,浓缩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焦虑,婚姻中的亲密关系,职场上的剥削压迫,人际关系的尊重理解,种族间的身份认同,实现理想的价值观念,一切都用荒谬夸张的形式呈现出来,幽默又讽刺。
大家都是阴暗的,只有网瘾小儿子从内而外散发出来光芒
大家也是真的很爱给肥皂剧找隐喻。
报看
看完,好失望。并没有太多悬疑剧情。大多数是表现群像的生活和爱情。夫妻内部的纠纷因为土著盗窃而重归于好。神经兮兮的女富婆一直追求爱情的安全感,艳遇男给了他安全感,殊不知艳遇男身体很差,时刻都可能死亡。
自诩新女性想证明自己不靠男人却没那个本事,富婆投资或许是真心的但就是轻易反悔,投诉到底不讲情面的妈宝,互相需要又互相厌弃的好姐妹,并不是什么特别精巧独特的人设,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人们
看前几集时可能还不觉得,看完才意识到这套剧其实是非常文学性的,而且还不是当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的那些讽刺小说,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