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到这样依旧风度翩翩的乔鲁完全不能同4年后的《后人》相联系,反差那么大,但是这也是作为一个好莱坞国王的人生转型之作,对于“生命”(Might be a strong word)自己的演绎以及作为一个个体一种反思吧,我觉得。
姑且不论编剧(莫认真)单单是看到这样努力对自己演技风格做出新诠释的乔鲁大叔就已经很感动了。
昆丁你嫉妒么?
ps.为什么那款手机跟我娘06年买的一样==黑线。。。
新女友很漂亮
一、起因共同点一,和Erin Brockovich如出一辙的剧情;共同点二,幕后都有大导演索德伯格的身影。
二、经过大嘴朱莉娅和老帅哥克鲁尼这对愤怒中年,分别向我们阐述了American Dream和American Nightmare的精粹所在。
三、结果大嘴老师凭借这北美版的《秋菊打官司》成功捧得奥斯卡影后,而我们的老帅哥,依旧是个无冕之王。
看这片子太累,绷紧了神经期待George Clooney带给我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最后却没有什么惊喜,如果不是剪辑、故事叙事手法上的那么些变化,我会说这是一个简单不过的片子,当然,各位演员的表演的确是可圈可点的,George Clooney导演的功力也不算很差,很多小细节还是让我觉得,哎,不错的。
但是我不明白这样一部并不算出挑的影片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奥斯卡提名,后来反应过来了,奥斯卡不就喜欢这样的影片吗,人物化的,讲述现实生活事件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好吧,满足奥斯卡的要求,但对于我来说,一般。
记得有位导演大师说:评价一个片子导的好不好,要看一开始在镜头中出现的哪怕是好像随意挂在墙上的一把刀,到后面都会发现它的用处。
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从艺术上堪称精品。
情节可能不是那么有悬念,一个英雄如何与一群道貌岸然的家伙——律师,单打独斗。
此外你还会知道,国外那些天价赔偿的诉讼案都是怎么打的,所有设身其中的人都扮演者哪些角色?
那些风光背后的巨大压力,以及人们在这个漩涡中的不可自拔与沉迷。
总体上这部片子对于光鲜之下的美国中产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还有一个意外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律师那种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花了一个黄昏加晚饭的时间去看完《迈克尔·克莱顿》,它充满了让人头皮发麻的细枝末节,它甚至成为了一个难以扯破的体系,不好去跳出这个故事的漏洞。
关于法律、谋杀、巧合、责任、黑色、都市,各种东西都在我的脑子里面萦绕。
在Tony Gilroy如此强大的编剧手笔下,《源代码》、《盗梦空间》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也是它能够提名奥斯卡的原因。
当然,我不是聪明人,如此简单的思维也要靠一些重复观看的伎俩来看懂。
但是电影语言是不会欺骗人的,包括乔治克鲁尼在片中说的话。
如果不看字幕,很多地方是和我们一直以来懂得的偏差大相径庭。
鼓起勇气去打击犯罪集团,化身正义去全面反击(如同香港的片名翻译),这些都有,可是如果你真的这样理解,那还是可以把他当做阿甘,看完后努力奋斗学习。
显然错了,错综复杂的东西面前,已经丝毫没有所谓的正义和勇气。
克莱顿的经历充满了钻空子、邪恶,和运气,通过他的角度我们看到一个无奈的现实:事情已经不是勇气和正义这些东西能够左右的了。
我可以为了8万块钱去做肮脏的事情,被同事们看不起,我可以去欺骗、隐瞒,甚至犯法潜入犯罪现场。
斯文顿当年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拿到了女配角的小金人。
其实他的戏份非常少,如果她的角色在中国,已经算得上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危机公关员工。
我看它是冲着克鲁尼和Tony Gilroy两个人去的,后者是波恩系列的编剧,这让我充满了期待,倒是对斯文顿没什么兴趣。
果然,Tony Gilroy的镜头下充满着类似恐惧和躁动的不安,那是想表明克莱顿的末日处境,一个失败的人的近况。
他显然从格林格拉斯哪儿学到了波恩系列才有的气质,而不失诗意地把他们表达出来。
故事就显得这么的漂亮,比如克莱顿儿子嘴里那个故事,后来克莱顿看见的几匹马就像神一样救了他的命。
最后的对话,胜利是平静的,Tony Gilroy选择用那么平静的镜头语言去刻画。
那么克莱顿最后是承担了所有,还是欺骗了所有呢?
可能和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媒介去理解它有关系,如果你选择看着镜头,那么克莱顿作为一个男子汉,承担了所有,英雄般地拯救了自己的命运,而如果你选择故事和语言,克莱顿也同样是神,因为上帝站在了他这边。
而这个世界满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以致于我要为它写一点有关它为人所诟病的种种。
首先要提一下,Tony Gilroy是Bourne系列的编剧,有看过这个系列的都应该知道其情节编撰之严谨。
——谋杀Arthur伪造自杀现场,单纯以脚趾注射而胃里没药片,不可能逃过法医检验。
我是这样看的,专业到知道注射之前可以随便扔A的脚(因为血液尚在流动),而注射后需要小心避免尸斑的Verne组合,当然不可能忘记这点。
事实上一进门的时候他们就往A口里塞过东西了,而且是直接塞进喉咙让A呛了一下。
——为何要杀Arthur,而不是直接毁灭证据。
很明显,如果对方有意发难,证据的拷贝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的,正如MC和Verne组合后来发现的一样。
而A“自杀身亡”则可以让所有事情变成过眼云烟。
——Michael把手表扔进燃烧的车中,连尸骨都没有,不可能伪造自己被杀害的场面从发现Arthur可能是被谋杀开始,到自己险些被谋杀,Michael从山岗上跑下来的时候想的会不会是投奔他哥呢?
我看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大概所有人问这个问题的人都忘了Michael他哥是警察,而且是一个曾经给他行过无数方便(从他哥愤怒地说you know what you want可见前科不少),连罪案现场封条都可以搞定,最后揭发Unorth时有直接参与行动的警察。
这里被伪造的不是场面,而是消息。
——229文件是怎么到了Arthur手里的剧中有交代过是Arthur自己去弄的,但详情没有说。
原话就是律行老板问女总监,Arthur是怎样拿到的,女总监说她想问的是同一个问题。
——MC一介牛人为了区区8万美元就得屈身做3年。
其实MC当然会有很好的收入,就算不如律师,就算有赌瘾,至少不会在戒赌一年后还为了8万美元头疼。
这笔帐的实情是,MC弟弟欠了人家多少钱,片中没提到,我们只知道MC卖了自己全副身家投进去开的那个店,还差7万5,所以这可能是在说几十万,甚至MC老弟帮人家贩毒,中间买卖黄了货没了,数目大了去了。
而老板要他再签三年的原因也说得很清楚了,是因为MC知道太多内情,为了防止他缺钱花走投无路把律行给捅了,暂且安抚并牵制之。
最后说一句,语言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凭字幕去评价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电影则是非常愚蠢的事。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有看过Spy Game,应该会认得律所职员听说MC挂了说Holy shit的那个表情。
我现在看电影基本上都要靠人推,因为我对自己的欣赏水平已经8抱什么希望了。
最好是不但推,还会把碟塞到我手上,让我捧着西瓜在家里稀里糊涂的看。
乔治·克鲁尼主演的Michael Clayton就符合以上的所有要件。
初看时,会觉得有点闷,有点扯,中间就突然紧张起来,结尾的针锋相对(更准确地说是诱敌深入)特别精彩,让我倒回去看了两遍。
说起来,麦克的Boss其实早就了解这位前任地检官的内心无法和他们这些律师同流合污,所以才一直不肯让他去做开庭律师,而是到处当Fixer,处理棘手和突发事件。
电影一开头阿瑟的独白其实是整部片的点睛之笔,和麦克的小儿子所看的那本红皮奇幻书的内容互相呼应。
人把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体制,自己却陷入无道德底线,无生命意义的困窘,冲破体制就意味着冲向车水马龙的大街,而且还是光着屁股,不但名誉扫地,命也会没了。
结局颇具喜剧色彩,也充分的不可信,当然了,这只是电影,有时候我们就像看新闻一样,意思要反着理解。
如果所有人都在发疯,那么你[自以为]表现得正常,也就是众人认为你发疯的时候了。
换过来说,有时候你只有以表面上疯狂的行为来掩盖心里巨大的矛盾和对真相的坚信不移,就好似二律背反,双重思想。
2008/6/24 @陈灼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被提名了去年的奥斯卡,但我却因为“迈克尔·克莱顿”这个片名将本片误认为是一个人物传记片。
众所周知,去年年尾,去世的著名科幻电影编剧、《侏罗纪公园》系列的作者也叫:迈克尔·克莱顿。
而当我在一个很空闲的下午,通过MP4来看这片子的时候,才知道并非我起初认为的那样,此迈克尔,非彼迈克尔。
严格的说,这是一部以法律诉讼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故事,只是在故事的结尾,设定了一个积极的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手法,比如大嘴美人朱丽娅·罗伯茨的《永不妥协》。
本片的导演托尼·吉尔罗伊原是著名编剧,代表作是《魔鬼代言人》和《谍影重重》系列,跌宕起伏、紧凑精巧的戏剧性是其一贯的风格。
因此本片的叙事结构和故事编排都很到位,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法律内容,但其实并不会直接影响观影,不过要想看懂每一个环节设置,似乎只看一遍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的。
影片的叙事被分为两节,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变化,正因为这样,影片一开始的没有由头的独白、莫名的情节和艰涩的法律问题足以让人一头雾水。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肯纳、巴赫和里迪恩律师事务所为一家号称拥有75000雇员、分布在全球62个国家的多元化公司U-north提供综合的法律服务,双方拥有一单三万小时的法律服务协议。
而影片前后涉及的五天时间里,律所500名各色律师组成的团队已经为U-north一场标的额超过30亿美元的长期侵权诉讼提供了超过六年的服务。
律师团的首席法律顾问阿瑟长期患有躁狂抑郁症,在诉讼的过程中发现了U-north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记载着其主要产品除草剂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面对内心的煎熬他决定倒戈并将事实公之于众。
与此同时,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总顾问凯伦指使商业间谍暗杀阿瑟灭口。
而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则是在肯纳律所供职12年的“看门人”,事业不如意、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夫妻离异并失去孩子抚养权、家庭不睦的“倒霉蛋”,几乎面临所有的“中年危机”。
在阿瑟死后,他渐渐发现了事件的内幕,并在临时妥协和死里逃生之后,以侦探片似的结尾揭穿事实、惩戒真凶。
从故事来看,有两条主线,涉及到相互对立各处危机的几个主要任务,角色的设置充满了张力,这样保证了剧情的紧凑性和戏剧性。
主要的三个角色:迈克尔(乔治·克鲁尼饰)、阿瑟(汤姆·威尔金森)、凯伦(蒂尔达·斯文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抉择。
其中对这些矛盾的表达最精彩的是片头阿瑟在警察局对迈克尔的独白还有凯伦在做电视专访的时候前景与幕后之间的情节切换,前一部分阿瑟以冗长并且充满愤恨的独白,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现实抉择;后者则是以台前幕后的状态差异表现凯伦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紧张。
而克鲁尼对迈克尔这一角色的塑造也较为成功,从一开始的一脸无奈、面对事件时的沉稳、到最后的扬眉吐气自然而流畅,他并非是要严以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而是在表现一个中年男人面临现实危机时的各种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细致入微,其中包括间谍暗杀阿瑟的那个片断:凶手将阿瑟击晕,然后把致命的毒剂从脚趾间注射进去,并制造服药过量的自杀现场,整个过程快捷流畅、天衣无缝。
而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很专业:这样的巨额长期诉讼的律师团队超过500人,传唤走访过400多个证人,修改过100多项提议,更换过5个审判地点,调阅过超过85000份卷宗,耗时超过六年,原告方的赔偿金要求高达30亿美金。
最后,凯伦向U-north董事会提出的一项基于诉讼情势变化而作的一揽子庭外和解方案。
除了这一主线外,片中还涉及了房屋租约的优先权、律所合并的法律程序、律所的“看门人(Nurse)”的相关业务、交通肇事的刑事辩护等细枝末节的法律问题。
而有前任法律总顾问签名的内部备忘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证据,足以证明除草剂的致命性,这会让U-north公司输掉整场官司,并且结果不只是30亿美元的赔偿金,相关的责任人还会受到刑事指控。
其中,迈克尔早熟的儿子分别向麦克尔和阿瑟叙述了一本小说(国王与召唤)中的情节也很重要,那本小说的内容暗含了一个紧张的命运议题:接受或反抗。
而阿瑟正式将那份备忘录的复印服务单据夹在了这本小说里,当迈克尔无意中发现这个单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本藏小锤的“圣经”,这本小说在影片中的意义就像《肖》里的那本圣经,既是藏匿重要物品的道具,也是指示精神意义的载体。
在《肖》中,藏匿小锤的那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预示着成功越狱。
而在本片中,小说的议题预示着阿瑟和迈克尔的道德抉择。
另外,影片中还有一句我很看重的话,律所的合伙人马蒂提醒迈克尔:忘记它吧,上帝不会让你像回忆中的那样好了!
事实上,在片中无论是迈克尔还是阿瑟,在回忆过去的几年时光的时候,都是在做一种反思,当认识到问题所在之后,分别作出了人生的抉择。
同样,片中冗长细腻的对白很精彩,尤其是阿瑟面对迈克尔的独白,精彩之极:“…Because it’s years!It’s lives! And the numbers are making me dizzy and,you know,now,instead of trying not to come, I’m trying not to think,and I can’t stop.I msen,is this me? Am I this freak organism that has sent here to sleep and eat and defend this one horrific chain of carcinogenic moleculess? Is that my destiny?Is that my fate?...”这是基于个人体验和道德诉求而生的内心挣扎,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基调,即讨论律师的伦理道德内涵,是借用法律帮助无良雇主逃脱责任赚取丰厚佣金,还是不屈从于利益维护正义?
影片中呈现了一个极端的社会现实——一个法治国家社会图景之下的肮脏现实、如《魔鬼代言人》、《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揭示的那种社会现实: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与那些摈弃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无良雇主实际上是狼狈为奸的关系。
仅合乎法律还是更合乎正义?
这是伴随律师业出现而出现的伦理争议,而在本片中,将这样一个基本争议极端化,即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事实上在伦理诉求上,普通人对于这一选择并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观众,是不希望片中的律师恪守雇主利益,而违反实体正义的。
而在实际的律师业务中,恪守雇主利益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原则。
从理论上来讲,律师仅需要在合法性这一层面做出努力即可,至于实体正义,在理论上也应该是体现在合法性之中的,当然,这是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完美状态,现实往往与此背道而驰。
影片中所设定的律政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刻板偏见,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也多半认为这样的情况与现实相符。
因此,人们期望有一种积极的道德抉择出现,并能够战胜“邪恶”——其实,全世界的“主旋律”都差不多。
影片最终的积极性选择落实到了阿瑟的继承者迈克尔身上。
当迈克尔发现了阿瑟复印的备忘录之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先是与律所续约偿还债务,然后又戏剧性的躲过了间谍的暗杀,最终协助警方获取直接证据,让案情水落石出,然后一个人坐进出租车上,甩手50美金,让司机随便开,一副自信慢慢、扬眉吐气的表情。
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很精细的法律题材的故事片,只是由于叙事结构的变化和繁琐的细节会让人产生理解障碍,而为了写这篇文章,有些情节我看了不下五遍。
刚开始同学推介我不要看这部片子,因为他看不懂。
但我还是看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剧情很一般,不过叙事方式很不错,这也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一个30亿美金的大case,就因为一个看似很荒诞的,而实际上也很荒诞原因而完全逆转了。
根本就没有什么“全面反击”。
如果michael clayton没有被炸车的话,估计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干自己的看门人的活。
不是合约都签了三年了么。
那么,michael clayton为啥要把u north公司搞垮呢?
是MC良心发现,所以要声张正义吗?
显然不是。
mc第一次发现那个红色封面的秘密材料的时候,本来是要去找马蒂谈谈Athur的死因的,结果呢,8万美金到手,就啥也不说了。
那是什么趋势mc去搞垮u north呢?
真实的原因或许就如michael clayton在诱使凯伦·克劳德说出收买的证据时说过的,“8万美金他就把athur卖了,而她不来收买他反而要炸死他。
” 所以。。。
这个剧情还真荒诞啊。。。
-_-b
Boring = =
很不错
闷死
很有深意的一部片子,需要多看几遍
George Clooney的表情真丰富,开头那段独白很赞
故事始终没让人大激动,基本也是为了克鲁尼打造的电影
到了最后半小时才好看起来,但故事也是朝着可以预料的方向再走,没什么惊喜之处。前面简直不知所云,不用发表譬如“看第二遍才知道这部电影好在哪里”的言论,因为真正的好电影一遍就会让人称赞,之后每一遍都让人愈发敬佩,本片显然不属于这一类。
故意倒叙,弄得疑神疑鬼的,其实剧情反而没有交代很清楚。
良心
“语言是值得我们敬畏的东西,凭字幕去评价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电影则是非常愚蠢的事”。。。捏鼻子分了4次看完的片子,看了影评发现根本没看懂,今天回去重看一遍。。。
坚持了大半个小时实在是看不下去。。。
前半段真是摸不着头绪....
没什么感觉
不知所云。
Tilda Swindon 全身都是戏!可现在看George Clooney觉得他脸好像真的很僵。。。
失败者的反击
结尾是高潮,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令人称道,可惜她厌倦演戏,钻石王老五最后一个长镜头很到位。
其难看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看完以后一头舞水。
好深奥!
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