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知道不能和乔伊在一起,带着乔伊的照片和他们短暂的爱情,然后去了非洲。
乔伊把替黑帮做事赚的钱给了女儿和前妻 ,并为曾经和他一起落难的那个伊莎贝报完仇后,又回到了街头流浪,结果被一直追踪他的军事法庭和原服役组织抓到。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蜂鸟行动》是部好片,让我想起了“大西洋电缆之父”菲尔德,首次铺设跨洋海底电缆以获取第一时间电报的项目。
各种艰难险阻层出不穷,各种怀疑铺天盖地。
失败似乎是注定的,但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要赌上身家性命,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是装遍南墙也要撞过去。
这无关乎最终结果,这是个人尊严,这不是单纯的乐观精神,这就是整个生命。
你可以选择不做,非常散淡快乐地度过一生。
但一旦选择了,那只有一个目标:win ! 有些事是输不起的,有些事是等不及的。
无论创业,还是战争,根本没用机会从头再来。
结果怎么不重要?
结果最是重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子饭涨(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71383/里面还有对金融的思考,酒吧里关于农民的谈话。
另,那不是土著,也不该被称为土著,人各有追求,有人内心安宁自在,不求外界浮华,有人在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快,忘记了初心。
里面还有对金融的思考,酒吧里关于农民的谈话。
另,那不是土著,也不该被称为土著,人各有追求,有人内心安宁自在,不求外界浮华,有人在现代化的城市越来越快,忘记了初心。
16毫秒,这是蜂鸟挥动一次翅膀的时间,也是追求极致的时间。
故事主人公是狂热擅长沟通的梦想家文森特和聪明讲义气的程序员安东,这两兄弟为了实现从堪萨斯到纽约最快的金融领域的交易时间。
安东放弃了原本大公司的高薪岗位,冒着被原公司追责的风险,离开妻子和女儿,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研究中;文森特带着满腔热血,争取一切资源、时间和人脉去修电缆,甚至在查出胃癌身体状况极差的时候依旧走在整个团队的最前面,在被抬上救护车、手术室的时候仍旧工作,为团队留一条后路。
“我们被淘汰了,但是我们成功了”。
也许有些成功不需要计较结果,用尽全力做到极致已经很难得了。
故事中,除了被主人公的励志、专一、讲义气、永不言弃而感动,我也为资本市场变化之快而感到惊异。
一毫秒,你认为不起眼的一毫秒,可以产生多少杰出的瞬间。
有时候,也需要慢下来,慢一点。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和合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马太福音 6:19-21 和合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8 和合本
趁人少补个影评。
昨天看完《蜂鸟计划》,写的是两位股市高频交易员为了让交易速度缩短1微秒,不惜任何阻挠修一条从美国西海岸到纽约的光缆专线的疯狂故事。
这片给了我非常难得的观影体验,即它开始揭露所谓资本、所谓资本主义必然崩塌的深度逻辑。
这是之前那些关于金融危机故事片、纪录片像《大空头》《华尔街》未曾达到的深度。
大概8年前,我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高频交易和外汇杠杆交易。
高频交易,就是利用编程让系统自动快速交易。
高频交易的关键,是找到稳定的交易逻辑,寻找到适合的下单平仓时间节点和条件。
高频交易可以规避人性的脆弱,不会贪婪或恐惧。
再大的金额,在系统里不过是一段代码。
因此,利用高频交易,可以稳定、理性地快速盈利。
相比人工交易,高频交易至少能快几十到几百倍不止。
那段时间我写过一个很简单的交易系统。
实际操作一年,系统盈利率能稳定在60%以上,盈利倍数约3倍,即每一单亏损的平均期望是5美元,盈利的平均期望是15美元。
程序自动运行交易,频率也不高,一周3到8次,不加杠杆平均每周赚3050美元。
这看起来很平平无奇对不对?
那加上杠杆呢?
加上1比500的杠杆会如何呢?
我不敢在500倍杠杆环境下让系统自动运行,因为人性的脆弱,很难承受一秒内上万美元的波动。
我是韭菜,当然无法承受大额交易。
可专业交易员就可以吗?
唯一定理:任何事物都会时刻变化,直至最后消亡。
对于高频交易员来说,最大的噩梦是系统会崩塌。
随着时间的延长,盈利率90%以上会慢慢降到40%,盈利倍数会从10倍降低到1以下。
只要把交易周期拉长,不用上百年,最多二十年,任何交易系统的最终结果都是亏损得精光。
交易员能做什么呢?
只能不断调试完善,优化交易逻辑,更仔细地筛选交易条件。
可这时,就要面临第二个问题。
越精细的系统,有效时间越短。
系统运行条件越简单粗略,存活时间才会越长,例如海龟交易系统。
为什么越精细的反而活的越短呢?
背后逻辑很简单。
假如市场上都用的系统A,所有人赚的钱都差不多。
当更精细的系统B出现后,短时间内B赚的钱会超过A。
然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系统B赚钱,随着使用人增加,B的利润逐步下降,最终变得和A一样甚至不如A。
这时,B就死了。
越精细的东西,消亡得越快。
精细的B消亡了,交易员会做出更精细的C;更精细的C消亡了,会出现更更精细的D,后面还会有EFGHI……但每个系统存在时间只会越来越短,最终达到临界天花板。
又有人问了,为什么一定要越来越精细高效呢?
我就不能越来越粗糙简单么?
不能,因为资本或者资本社会不允许这种逻辑存在。
资本的核心,在于资本本身要持续稳定最好能加速度地增殖。
3%的存款不够,要国债;5%的国债不够看,得8%的公司债券;债券不够看,得15%的基金;基金不够,得30%的股票;股票不够,得100%的风投上市利润。
无法实现越来越高还稳定的收益怎么办,上杠杆。
1:5不够,上到1:10,1:100,1:1000……但是,杠杆的倍数越大,风险越高。
一旦到了上万的杠杆,别说风暴,一只蝴蝶扇起的风就能吹垮整个交易市场。
至此,明白资本为何一定会消亡的背后逻辑了吗?
资本的唯一本质是必须实现持续加速度的自我增殖。
但是,任何事物都会随时变化,直至消亡。
资本以为在不断升级,从蒸汽时代升级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后续可能会到量子时代、虚拟时代。
资本主义从一维升级到二维、三维,离地板越来越远。
可把天地颠倒过来看,天花板成为地板。
每次升级都离天花板越来越近,越来越快。
升级实际是降级内卷,升维成了降维。
《蜂鸟计划》中从17微秒缩短到16微秒的光缆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5亿美元,但不到二十年,整个交易市场必然崩塌。
钱不可能让一家公司赚了。
能缩短到11微秒的信号塔计划,能让公司每年赚20亿美元,但公司能活多久呢?
只会比20年更短。
主人公明白了,随着资本增殖驱动,只会出现越来越快的交易方式,今后交易时间甚至可能是负数,自己耗费心血投入的光缆计划迟早会失败。
电影的最后结局,主人公得了癌症,认识到光缆计划失败的事实,选择把光缆毁掉,回到最简单的生活。
看起来《蜂鸟计划》写的是99%的人都接触不到的高频交易,背后却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有人抱怨主人公的失败结局不好,不是商业片应该的逻辑云云。
但是,消亡才是资本的唯一结局。
现实面前,电影苍白无力。
兄弟俩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法,从堪萨斯到纽约(约2000公里)拉一条笔直的光纤,传输时间可以突破17毫秒,这将是华尔街最快的速度,兄弟俩的财富自由梦想由此实现,蜂鸟翅膀扇动一次的时间就是17毫秒,片名由此而来。
兄弟俩迅速辞职,文尼拉投资、找施工队、管项目、谈沿途私人和国家土地征用补偿,安东负责写代码,将传输时间再缩短一毫秒,以达到投资人需求,一群满怀梦想的人开始了这个复杂浩大的工程建设。
修一条1800公里的地下光缆
通过本片看到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的技巧:1.将人物的性格和前史同时展现,比如Anton跟女儿讲解光微波的一场戏,既知道了家庭情况,又知道了角色的性格。
2.将人物性格、命运典型化,再在剧本上写成动作,比如老墨水管工所说的“positive shit”故事,反映他是看到本质的的富人打工仔。
典型化的关键在于把握高度抽象和真实可信中的平衡,比如电锯砍塔、急救室下单保险,就都是偏典型化而不真实。
尽管通过表演和单场的情节/视听,它们是有感染力的,观众不会去怀疑或思考。
3.用配角的形式给人物的思索做注脚。
比如酒吧的柠檬酒保,比如阿米什人,这些配角不一定要真实存在,而是作为角色思想的提词器出现。
这是一种在改编电影中处理真实人物思想转变的剧本利器。
4.把握偶然性之中的必然性。
这一点不是电影技巧,而是创作者的思考技巧,改编真实人物要把握住编年史中几个逻辑性而不是艺术性的节点,这个更像是记者和传记作者需要熟练的技巧,这要求对所改编事件透彻的了解。
这看似是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很多改编电影中都有因为没有掌握事件本质而产生混乱(无论是典型性还是视听美术的问题)的例子,比如偷书贼、战马和《我和我的祖国》中原子弹那一篇。
-影片的外延意义层面上,对于真实世界本质的启发。
从像结局这样进行中年人宗教忏悔的情节可以看到,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近。
无论获得了什么知识、财富或者金钱,只要心里只想着自己这件事情,就必然会伤害某个人的利益,要去调和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有统一的道德和法律,但是关于道德和法律有两句谚语讲的很有深度:“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一般说这个就是要做坏事了,不管有意无意)“法律规则也是人定的”(一般说这个是碰到局限性了)所以,从影片主人公的命运上我们只能看到,不要执迷不悟,不要只关心一点点事情。
最后,其实整个项目投资还没有一个贵州省贪官大楼多,如果我们的社会能成熟一点拍出类似的题材,可想而知震动世界不成问题。
只是,本片情节中基本上没伤害到一草一木,每一个人都通过合同和承诺联系,唯二的罪恶之处只有高层争斗时出动了FBI(还是通过律师起诉),竞争对手挖墙脚(吵架时还着重说了自己会赔违约金)。
正如今年考研有位考生笔误的答案:“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国生活的理想而奋斗。
”
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资本运作亦如此。
然而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
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2.片尾时,胃癌晚期、创业失败的文森特大雨中告诉农场主上周已撤走地下光纤之际,兄弟们言谈之间思考人生,如果生命只有16毫秒(蜂鸟煽动翅膀的时间),这转瞬即逝的记忆、感受,他的生命会和那些活了100年的人一样。
或许正是这样考量非洲种植柠檬的农民的变量,才有超越了华尔街的商业本质一抹亮光。
喜欢小卷的表现小卷沿袭着社交网络的表演,一副居高临下的面对世人和世俗世界,喜欢他表演偏执和投入,在按摩院的痛哭,让人感受到真的撑不下去,摸干眼泪继续自己战斗!
安东最后凭借这自己技术手段力挽狂澜,救了自己和小卷,虽然没有买到自己的乡间别墅,安东最后带着病入膏肓的小卷,回到阿米什人聚集地,小卷对自己以前的事情进行道歉,对于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义反思,后工业时代一切都是快起来,直到生命最后才能慢下来!
惨烈的失败,然后是回归对感情的尊重。
我不关心蜂鸟拍一次翅膀多少毫秒
“你知道有时候他们说: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遇到的人,以及我们学到的教训~”
生活的快慢比金钱有意义多
21_051。为什么要把E大搞成秃头,因为要演个技术宅吗,就算他早晚会秃我也并不想么这早看到一个秃头的E大。结局挺意外,没想到看到全力以赴却失败了,大概人生就是如此,拼了命想更快,取得利益却只想慢慢享受
一个宏伟的工程并不一定能实现一个宏伟的目标,例如这个、雄安…如果出现更有效率的技术,或者如果违背社会规律。
大帅哥成秃头了, 没想到计划最好没成。
原来是虚构的剧本啊,还以为是真实故事改编。创业者的艰辛?亦或是思想上的冲突?也许真正的创业就像观看这个电影时候的感受:艰辛,枯燥,孤独。个人觉得不尽人意,没有什么亮点。两分只是想拉低一下分数。。
蚂蚁撼象,快慢之争。牺牲健康,赌上性命。商战斗法,明输实赢。十六毫秒,对人生和金钱的意义几何?
试一下 感觉哈可以
无聊的故事,不如不拍出来。
算法。执着。一通电话解救自己。
绝顶大帅哥真的绝顶了!谁能想到四哥和卷师里四哥才是GEEK的那一个 典型的三幕结构 人物建设和起承转合都蛮流畅 但也拘泥成规 悲剧本可以更有力 最后落得两位死理性派突发浪漫情怀 有些俗气
亚历山大演得很好啊Jessie演技还是在线的,不打算改改念台词的方式嘛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惊悚片,但是却能带给人不一样的紧张感,紧张之中又带有十分独特的幽默。而这个蜂鸟计划,又在复杂的叙事中带有了包括金钱、家庭、社会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上的意义。 爱卷西,爱E大!虽然前期节奏比较慢,但是看完以后回味无穷,推荐!
7分。一个超前的宏伟的计划的失败。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大功告成之日,却是他们气到吐血之时。因为方向错了,有更高的科技,只需要架设几个信号塔就可以将延迟降到15毫秒以下,甚至更低。如果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用尽全力又如何,坚持到底又如何,拼了性命又如何,只不过是成功者的陪衬罢了。难得的一部前面很励志后面反鸡汤的电影,有意思。
有点科幻,网络延迟用来炒股这个挺新鲜的。高端的人才脑袋都是光头。
16 ms
有意思的伪事件整合出的一部戏,结果是意外的,哈哈哈
依旧是卷西最擅长的角色类型。为了实现16毫秒的突破而克服万难铺电缆,在瞬息万变的华尔街随时可能变成输家,分秒必争,最终却只希望一切都能慢下来。